关于带典故的成语及解析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 惊弓之鸟:指害怕得要死,见弓就惊,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2. 弯弓射大雕:比喻解决难题,出自《西游记》
3. 一言九鼎:指一句话重要性,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4. 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出自《庄子·外物》
5. 舍己为人:比喻忘记自己的利益,为他人着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6. 鹤立鸡群:比喻非常出众,出自《论语·子罕》
7. 百里挑一:比喻极为精挑细选,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
8. 知错能改:指认识错误而修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9. 一诺千金:比喻一句话言之有信,出自《水浒传》
10. 饮鸩止渴:比喻欲解危急境地反为自讨苦吃,出自《西游记》。
历史故事成语及解释

历史故事成语及解释历史故事成语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语言珍品之一。
这些成语代表了历史事件中的精华,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历史故事成语中的故事,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和智慧,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
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些中国历史故事成语及其解释,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一、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一个晋国国士的故事。
公元前426年,晋国公子重耳在楚国流亡时,受到了楚国少府傅巽的帮助。
几年后,重耳终于得到了晋国的王位,他不忘傅巽当初的恩情,派人前去给傅巽送礼。
傅巽看到重耳手中的礼物非常豪华,便认为重耳一定抛弃了当时的信仰和生活方式,重新过上了奢侈的生活。
然而,傅巽大错特错了,重耳对傅巽说:“我曾经卧薪尝胆,为的是重新上位,而不是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
我不会忘记过去的艰苦,也不会背叛我的信仰和追求。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不断努力,艰苦奋斗,为自己的目标才能做出最大的努力和牺牲,成就自己的理想。
二、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是一个战国故事。
庄子和汉德之间赌博,把刀子和剑放在船上,将船划向海中,然后将剑扔到水中。
当车子想取回他的剑时,他在船上刻了个记号,并一直在那里,等待着剑真正掉下来。
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剑已经被海水带走了,所以他们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剑刀。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不要固守旧的习惯,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进步而不断发展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三、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是一个一个故事。
当初,晋鄙人在戴着一顶狀冠的情况下向君主充当私人雇员。
他干得非常出色,君主很满意他的工作,就想奖励他,问道:“你有什么愿望?”晋鄙人回答:“我已得到君主的赏赐和赞赏,看起来既金壶又带玉。
陛下您能否赐我一件锦衣?”君主很满意晋鄙人的答案,给他赏赐了锦衣。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对已经成功的人或事进行优化和改进,实现更大的价值,使其更具吸引力。
四、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一个老故事。
一个农夫,每天早上都会去摘桃子并吃掉了,然后就靠树下不干正事。
这一天,他摘下了一根大胡萝卜,躺在石头上欣赏。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千百年的智慧和历史故事。
这些成语常常出自历史中的经典人物、事件或典故,通过简洁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并解释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1. 画龙点睛: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通常会在画龙(传说中的神兽)的眼睛上点上一笔。
这一笔非常关键,可以使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灵气。
后来,人们把“点睛之笔”比喻为关键的一步或关键性的话语,就形成了成语“画龙点睛”。
它的意思是在结束时加上一笔关键的东西,使之更加完美。
2. 见义勇为:出自《左传》中的故事。
古代中国的国君周幽王喜欢美女西施,却被勾结的重臣蔡中负隅顽抗,不肯引见西施。
这时,一个叫孟凡由的士兵慧眼识珠,发现蔡中的不对劲,毅然站了出来替西施说情,被周幽王赏识,最终引见了西施。
成语“见义勇为”由此而来,意思是见到正义事物被侵犯时,勇敢站出来为其主持正义。
3. 铁杵成针: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故事。
古代有一个叫华胥的作坊妇女,她日夜不停地用铁杵敲打着一块坚硬的玉石,为的是将这块石头磨成一根针。
虽然众人嘲笑她的愚蠢,但是华胥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成语“铁杵成针”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达到目标。
4.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只螳螂看到前面有一辆正在高速行驶的战车,它觉得自己有能力阻止这辆车的前进,于是伸出了自己的臂膀去阻挡车轮。
最后,当然是不幸以失败而告终。
成语“螳臂当车”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力量微不足道而自不量力。
5. 力不从心:古代有一个叫白起的将军,他年轻时在军中表现出色,屡战屡胜。
但是后来,白起的身体渐渐衰弱,丧失了当年的战斗力。
尽管他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身体的不支使他无法如愿。
成语“力不从心”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力量不能达到愿望或者困惑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6. 天渊之别:出自《左传》中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两位大臣叫子胥和子贡,他们的才能和人格截然不同。
含典故的成语的四字词语

含典故的成语的四字词语1.一鼓作气(曹刿 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典故成语大全及解释

典故成语大全及解释
1.马首是瞻:比喻眼前的事物虽然重要,但未来的前途更广阔。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2.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疑心过重。
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险就不能获得成功。
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4.鸟语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色。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
5.纸上谈兵:比喻只停留在纸面上讨论问题,而没有实际行动。
出自宋代刘克庄的《陈涉世家》。
6.画龙点睛: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加以点染,使整个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出自南朝梁·萧统的《世说新语·言语篇》。
7.青红皂白:指各种颜色。
出自元代郑光祖的《十扇屏风》。
8.狐假虎威: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来吓唬其他动物。
比喻借助别人的势力来吓唬人。
出自《庄子·外物》。
9.一马当先:比喻在前面领先。
出自《三国演义》。
10.囊萤照书:比喻用非常微弱的光亮来读书。
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
以上是一些典故和成语的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1。
常用成语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

常用成语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2023年了,成语作为汉语的文化遗产,经久不衰,一直是我们汉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部分。
常用的成语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意义,其来源也各有来源。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典故及其意义解析。
1. 守株待兔据传,古代有一个愚蠢的农夫,他在田地里干活的时候,看到了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树根旁边。
他决定守在树旁,认为会再次发生这样的事,然后他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兔子。
最终,他等了三天三夜也没有等到兔子,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就是“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能过分依赖运气,只有通过辛勤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不能被眼前的小利益蒙蔽,舍本逐末。
2. 拔苗助长古代有一个农夫,他心急如焚想让自己的庄稼尽快长高。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计,把庄稼拉出来,从底下拔掉一些,认为这样可以让庄稼更快的成长。
结果,庄稼因为受伤变得更差。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不能过于急功近利。
如果想要成功,就要从基础打起,经过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3. 杞人忧天据传古代的杞国,有一个杞人一直在担忧着要天塌下来。
但是,天天都是蓝天白云,没有什么不妥。
大家都认为他是多虑,并没有在意他的忧虑。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瞎想、杞人忧天,要以实际情况来判断事态发展,不要过度猜测。
4. 走马观花据传,古代有一个文人因为急于赶路,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马不停蹄地匆匆走过,没有好好地欣赏美丽的风景。
现在我们用“走马观花”来形容一些事情被人随意匆忙地带过。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善于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不要心急功夫大,只顾得到事情的表面,而忽视了其中的真谛、精髓。
5. 同舟共济据传,古代有一个人乘船过河,遇上了一场暴风雨。
仅凭一条小船,随时可能沉没,人们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合作划船才能过河。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面对艰难险阻的时候,要团结一致,互相协作,才能超越困难。
6. 守口如瓶据传,古代一个灰心丧气想放弃的人到了一个人生导师那里求助,导师告诉他把心中的苦恼说出来,说出来便会减轻负担,结果导师的儿子把事情暴露出去并加以恶意的扭曲解读,结果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释义大全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释义大全是在交际过程中因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当找不到合适的、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时候,成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的成语典故和释义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历史的成语典故和释义大全篇一:尔虞我诈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
这时,替楚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宋国的土地上建房种田,表示要长久地驻扎下去,宋国就会屈服的。
宋国得知楚军的动态后,派大臣华元前去告诉楚军主将子反: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吃孩子充饥、拿人的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绝不会听命于你们的。
最后,两国签订了盟约。
盟约中写到:楚军后退三十里,两国和平相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保证两国互不欺骗)。
诈、虞:欺骗。
这个成语形容互相欺骗。
【解释】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
尔,你;虞,欺骗;诈,欺骗。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释义大全篇二: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释义大全篇三: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蕴含着智慧和哲理。
下面介绍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吧!一、虎视眈眈:出自《列子·汤问篇》。
故事说,有一只老虎在山上居住,每当看到下山的猎物,就会盯着它们,准备发动攻击。
这个成语形容人非常威胁地盯着目标。
二、鹤立鸡群:出自《韩非子·五蠹》。
一只孤独的鹤站在鸡群中央,与众不同,形容超群出众的人。
三、蜻蜓点水: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只是轻轻碰一下水面,不深入。
四、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一举两得。
五、守株待兔:出自《庄子·德充符》。
故事中,一个农夫守着一根枯木,等待兔子撞上来。
成语意为不主动努力,只等待机会。
六、七上八下:出自《庄子·庚桑楚》。
形容思想或心情混乱,不稳定。
七、跳梁小丑: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表现出色,但实力不足。
八、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及楚》。
形容在事物的关键部分做出精确而又巧妙的补充或点评。
九、丢魂失魄:出自《红楼梦》。
形容非常害怕、恐惧,失去了魂魄。
十、对牛弹琴:出自《庄子·天下篇》。
形容对于无法理解的人或事物逞强表达。
十一、开天辟地:出自《庄子·齐物论》。
形容开创伟业,大有作为。
十二、前车之鉴: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指事先出现的相似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借鉴。
十三、班门弄斧:出自《列子·汤问篇》。
比喻拿自己的器物与高手比较。
十四、拨云见日: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比喻解决问题,明白事情真相。
十五、众口难调:出自《列子·御飞篇》。
形容众人意见不一致,很难协调一致。
......(文章继续)总之,这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们源远流长,蕴含深刻的哲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成语,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_成语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可与古相提并论。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又有妙趣横生的典故和灵活多变的语言环境。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篇一:墨守成规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
那时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
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
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
”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
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
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
”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
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
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
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
”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启示:阻止人们进步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恰恰是已知的东西。
因为过去的经验曾经带来过的成功,所以容易成为诱人的陷阱和前进的羁绊。
世上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成功的经验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尤其是现在,世界瞬息万变,总是恪守老经验、老方法是无法处理这些变化的问题的,我们千万不要做墨守成规的人。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篇二:出尔反尔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
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
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帮他出主意。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管窥天【出处】《史记·扁鹊列传》。
【释义】以:用或从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
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
【历史典故】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
因为他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人,,所以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而不去提他真实的姓名了。
传说,扁鹊曾得到过仙药和秘方,能隔墙给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脏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
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
扁鹊又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
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一陰一陽一交一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
”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
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一活。
”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先生该不是一胡一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
一解一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经脉。
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
”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
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
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
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典故里蕴含着众多深刻的教育道理,学习成语典故,有利于我们的语文学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语典故【1】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
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成语典故【2】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时常代表着一些历史典故或故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鸿雁传书【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一奴一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一奴一。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一团一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一奴一。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一奴一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一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一交一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一奴一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一奴一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一奴一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成语故事解析大全

成语故事解析大全成语是汉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背景和含义,通过解析成语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本文将从不同的主题和角度解析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成语。
一、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1. 卧薪尝胆成语“卧薪尝胆”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描述了楚汉相争之际,楚军将士为了报仇雪恨,宁可忍受艰苦的生活,下定决心要胜利的故事。
这个成语通过励志的故事背景告诉我们,只有付出艰辛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2. 四面楚歌成语“四面楚歌”出自《战国策·楚策五》,讲述了楚国守将春申君与秦国大将白起作战时被四面合围,陷入绝境的故事。
这个成语通过描述春申君孤军奋战的情景,告诉我们困境中要保持冷静,寻找突破口。
二、历史典故中的成语故事1. 杯弓蛇影成语“杯弓蛇影”出自《战国策·魏策一》,讲述了魏国大将信陷入被人陷害的嫌疑,无论喝酒还是射击都产生错觉的故事。
这个成语通过描绘信的妄想和敏感心理,告诉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被外界的诱惑和猜疑所左右。
2. 掩耳盗铃成语“掩耳盗铃”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一个人闭上耳朵,掩盖自己的行为窃取铃铛的故事。
这个成语通过描述盗铃者的愚蠢行为,告诉我们自欺欺人是不可取的,面对问题要正视和解决。
三、寓意深远的成语故事1. 愚公移山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为了移山,坚持不懈地努力的故事。
这个成语通过愚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 卧冰求鲤成语“卧冰求鲤”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讲述了孟尝君卧冰湖边,寒冷坚持钓鱼的故事。
这个成语通过描述孟尝君毅力和果断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克服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警世启示的成语故事1. 孟母三迁成语“孟母三迁”出自《三字经》,讲述了孟母为了让孟子能够好好学习,三次迁居的故事。
四字成语的故事

四字成语的典故讲解10个1. "画蛇添足":典故来源于晋代文学家陆机的《赞蛇赋》。
故事说,有人在一张纸上画了一条蛇,后来觉得不够完美,又在蛇的身边添加了几只脚,结果画得丑陋而荒谬。
成语“画蛇添足”意指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2. "杯弓蛇影":典故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故事说淮阴侯刘邦曾被人告密说他有刺杀项羽的谋划,项羽派人去调查,但发现只是因为饮酒时,映照在杯子里的弓和蛇形状的倒影,所以产生了错觉。
成语“杯弓蛇影”意指因过度敏感或多虑而看到并不存在的事物或危险。
3. "守株待兔":典故来源于《庄子·逍遥游》。
故事说有个农夫砍柴时,不小心砍死了一只兔子。
从此,他便每天守在同一棵树下,期待着其他兔子自己跑到他的斧头下。
成语“守株待兔”意指无益的等待,不主动努力而只靠机遇或侥幸取得成功。
4. "杞人忧天":典故来源于《战国策·齐策一》。
故事说杞国有个人整天为天空的大梁会倒塌而忧心忡忡,但众人都认为他多虑而不以为然。
成语“杞人忧天”意指过分担忧或谨小慎微,对于并不存在的事情过度忧虑。
5. "卧薪尝胆":典故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
故事说项羽失败后,派人把胆囊汁液喝下去,并在床上铺上烧过的薪木,发誓要报仇雪恨。
成语“卧薪尝胆”意指怀恨在心,下定决心要报仇或实现自己的目标。
6. "锦上添花":典故来源于《左传·僖公三十一年》。
故事说楚国郡守的夫人送给晋国君主一件锦绣的衣物,晋国君主非常喜欢,但他的妃子又送了一件更加美丽的衣物。
成语“锦上添花”意指在已经很好的基础上再增添更加优美或卓越的事物。
7. "井底之蛙":典故来源于《庄子·秋水》。
故事说有只蛙一直生活在井底,以为井底就是整个世界。
当有其他动物告诉它世界之大时,它不相信,认为其他动物是在吹牛。
40个成语46个典故

40个成语46个典故成语是汉语中的固定词组,由于经过长期使用,已经具有了特定的意义。
下面是40个常用的成语及其解释:1. 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后采取补救措施。
2.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负面效果。
3. 杯弓蛇影,比喻因过分敏感而疑神疑鬼。
4. 守株待兔,比喻坐等机会,不主动去争取。
5. 胸有成竹,比喻心中有了明确的计划或打算。
6. 刻舟求剑,比喻固守旧观念,不能适应新的情况。
7. 一箭双雕,比喻一举两得。
8. 虎头蛇尾,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后来却不了了之。
9.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隘,眼光短浅。
10.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来者超过前辈。
11. 脱颖而出,比喻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显露出才华或能力。
12. 不可救药,形容病情或问题无法挽回或解决。
13. 画龙点睛,比喻在作品或事物的关键点上加以点缀,使之更加完美。
14. 一石二鸟,比喻一举两得。
15. 一叶知秋,比喻由细微的现象可以推测整个事物的发展趋势。
16. 九牛一毛,比喻数量极少,微不足道。
17. 金玉满堂,比喻财富丰富,非常富有。
18. 一字千金,形容一篇文章或一句话非常有价值。
19.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的情况了如指掌。
20. 一鸣惊人,比喻一次表现出色,引起轰动。
21. 走马观花,比喻匆匆忙忙地看一下,没有仔细观察。
22. 一举两得,一举达到两个目的。
23. 纸上谈兵,比喻只在纸上谈论,没有实际行动。
24. 无中生有,形容凭空捏造事实。
25. 拔苗助长,比喻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26. 画饼充饥,比喻只有空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7. 一言半语,形容说话很少,只说了一点点。
28. 守口如瓶,形容对秘密保守得很好。
29. 一毛不拔,形容极其吝啬,连一毛钱都不肯给。
30. 井井有条,形容事物有条理,井然有序。
31. 背水一战,比喻在绝境中奋起反击。
32. 乘风破浪,比喻勇往直前,不畏困难。
33. 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一员。
中国古代有趣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1】曳尾涂中【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
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
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
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
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一尸一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
”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使者无言以对。
【2】乘风破浪“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
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元干。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
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成语的典故及释义

成语的典故及释义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成语作为语言中定型化的固定短语,形象生动,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的典故及释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的典故及释义篇一:过河拆桥的成语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
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
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
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
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
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
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
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
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
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成语是语言历经多年锤炼而积淀下来的精华,其结构别致,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篇一:顺手牵羊的成语故事唐朝中期,各镇节度史都拥有军事、经济大权,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蔡州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在父死之后,起兵叛乱。
唐宪宗派大将李愬。
担任唐州节度使,剿灭吴元济。
李愬到任,放风麻痹吴元济。
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
朝廷派我来,只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
至于攻打吴元济,与我无干。
吴元济观察了李愬的动静,见他毫无进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诉放在心上了。
其实李愬一直在思考攻打吴元济老巢蔡州的策略。
他趁机擒获了吴元济手下的大将李佑,对他优礼有加,感动了李佑。
李佑告诉李愬,吴元济的主力部队都部署在洄曲一带,防止官军进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
蔡州是吴元济最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胜,应该迅速直捣蔡州,活捉吴元济。
李愬在一个雪天的傍晚,率领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边,趁守城士兵呼呼大睡时,爬上城墙,杀了守兵,打开城门,部队静悄悄涌进了城。
筹吴元济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宅第已被围困,负隅顽抗,终于被捉。
李诉将吴元济装进囚车,押往长安。
驻扎在洄曲的董重质见大势已去,也向李愬投降。
【出处】本计语出《草庐经略》· 游失》:“伺敌之隙,乘间取胜。
”后人以顺手牵羊形象化地比喻乘敌人的小间隙,向敌人的薄弱处发展,创造和捕捉战绩的一种谋略。
【解释】字面义为: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
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
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内在义为:某个人在操作一项技能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十分娴熟的境界所以能顺手牵羊。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篇二:囊萤映雪的故事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含有典故的成语及解释

含有典故的成语及解释1.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说的是画家张僧繇在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
听到的人都不相信,偏叫他点上。
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龙还留在寺壁上。
解释就是在关键地方加上一笔,使其变得更加出色。
比如说,你写了一篇作文,结尾处加上一个深刻的观点,那简直就是画龙点睛啊!2. “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叶公,非常喜欢龙,家里的龙画、龙雕、龙摆件到处都是。
结果当真龙听说叶公这么喜欢自己,就从天而降去看他的时候,叶公却吓得要命。
这就是说表面喜欢,实际上并不是真喜欢。
就像有人总说喜欢看书,结果买了一堆书却从来不看,这不是叶公好龙嘛!3. “望梅止渴”:三国时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
曹操就骗他们说前面有梅林,梅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嘴里都生出唾液,就不觉得渴了。
这就是用空想来自我安慰。
比如你跑步很累很渴的时候,想象前面有瓶饮料,好像就能坚持下去一点,这也算是望梅止渴呀!4. “滥竽充数”:齐宣王喜欢听合奏吹竽,南郭先生就混在乐队里假装会吹,其实他根本不会。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就没法混了,只好逃走。
这就是说没有真本事,混在里面充数。
有些团体里是不是就有滥竽充数的人呀?5. “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动物。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哎呀,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那种仗着别人威风做事的人呢,可不就是狐假虎威嘛!6. “亡羊补牢”: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晚。
意思是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就像你考试没考好,赶紧努力学习准备下次,这就是亡羊补牢啊!7. “掩耳盗铃”:一个人想去偷铃,却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到铃声,别人也听不到。
这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想想那些自欺欺人的行为,不就是掩耳盗铃么!8. “买椟还珠”:有个楚国人买了珍珠,结果只留下漂亮的盒子,把珍珠还给了卖主。
四字成语典故及意思

四字成语典故及意思成语是我国语言的瑰宝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成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四字成语典故及意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四字成语典故及意思篇一:暗箭伤人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
(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
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
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
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
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
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
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
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
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
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
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意思】放冷箭伤害人。
比喻暗中进行伤人的行为或诡计。
四字成语典故及意思篇二:盲人摸象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
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
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
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
”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
”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带典故的成语及解析
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成语,其实都来源于一些成语典故,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带典故的成语及解析,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波澜老成的故事:
【成语】:波澜老成
【拼音】:bōlán lǎo chéng
【解释】: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
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成语故事】:
“波澜老成”这个成语,原出自《杜工部集;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
”
元朝汤编著的《画鉴;宋画》里记载着一个故事。
宋朝有个名叫徐友的画家,有一次在常州太和寺佛殿后面的墙壁上,画了一幅描绘河水的壁画,题名《清济贯河》,其中有一笔从头到尾长达40丈,受到观众的特别注意。
汤对此发表评论说:“其实徐友的妙处并不在此。
因为他功力深厚,笔法老练,线条连绵不断,像波涛起伏(原文是‘笔法既老,波澜起伏’),跟水势相结合,互相影响,就觉得越看越奇了。
”
后来,人们把“波澜独老成”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气势雄壮,功力深厚。
不胫而走的故事:
【成语】:不胫而走
【拼音】:bù jìng ér zǒu
【解释】:胫:小腿;走:跑。
没有腿却能跑。
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孔融的好友盛孝章住在江东,虽很有才华,但却不被江东的霸主孙权所赏识。
孔融便写信给曹操,向他推荐盛孝章。
信中说:如果你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必须广泛招揽贤才。
珠玉没有胫也会来到人们手中,这是因为人们喜爱它。
而贤才是有胫的,如果你尊重他们,他们便会来投奔。
孔融的建议被曹操所采纳。
从此,曹操手下汇集了很多有才干的人。
这个成语比喻事情不用张扬,便会迅速传播出去。
长袖善舞的故事:
【成语】:长袖善舞
【拼音】:cháng xiù shàn wǔ
【解释】:袖子长,有利于起舞。
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成语故事】: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舞蹈者靠着袖子长,
舞起来就翩翩多姿,容易达到体态优美的效果;做买卖的人,凭着本钱多,他的业务也就容易开展。
这句话,在《史记》的《范雎蔡泽传》中曾引用过。
范雎和蔡泽,是战国末期两个有名的人物:范雎《通鉴》作范雎,是魏国人,起初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事,因故被须贾打得半死,逃到秦国,化名张禄,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昭王拜他为客卿,后来为相国,封应候。
蔡泽是燕国人,先曾游说赵、韩、魏各国,都不见用,来到秦国,见了昭王,昭王很赏识他,也由客卿而为相国,虽然担任相国的时间才几个月,但在秦国住了十多年,从秦昭王起,经孝文王、庄襄王到始皇帝,一直受到尊重,号为纲成君。
这两个人,都是所谓“辩士”,就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他们都因此取得秦王的信任。
在战国时代,辩士并不少,为什么只有这两人能相继取得秦的信任而为卿、相呢?《史记》的作者评论道:“韩子说的‘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的确是有道理啊!”——范雎和蔡泽,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经商者有更多的本钱一样,他们有比别人更强的一张嘴。
利用优越的条件,施展手段,因而吃得开,有办法,就叫做“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这句话,《史记》说是韩子说的。
韩子,即战国时的韩非。
查韩非所著的《韩非子》,在《五蠹》篇中有这句话,原文是:“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所谓“鄙谚”,就是“俗语”,可见这句话并不是韩非所独创,而是他引用的俗语;也可见这句话早在韩非以前便已流行了。
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