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纵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纵观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特别是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一批批廉能之吏共同维护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会的长治久安,经济文化的繁荣,使悠久的华夏文明永葆生机,源远流长。因此,历朝历代所推行的选官制度在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作一简要概述。

一、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世,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义也。

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遭到破坏----→夏商周时,世袭制,依血缘亲疏来定各级官员的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二、军功制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

战国、秦时,以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秦代时,还另有辟田制(开垦田地)。

三、察举制、征辟制、任子制

盛行于两汉时期,以察举制和征辟制为主要形式

1、察举制

察,考察;举,选取,举荐。

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确立,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方式

察举得科目按举期可分为两类:

a.常科,又称为岁科,各郡每年按规定举荐人才,为主要的举荐方式

b.特科,不常采用

(1)岁科

a.孝廉,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举荐人:各郡国

被举荐人:孝悌者、清廉之士两类人

举荐范围:所有吏民

候任官职:郎官

注:郎官,君主的侍从官,以守卫门户,出充车骑为职责,也随时备顾问差遣。

可分为四等:

a.议郎,备顾问应对

b.中郎,掌车、骑、门户,担任皇帝的侍卫和随从

c.侍郎,帝王的侍从之人

d.郎中,掌管门户、车骑之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举孝廉的积极影响:

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消极影响:

后来,多被世族大家所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以致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之说

b.茂才,又称秀才、茂材。茂,美也。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举荐者:多种多样,王公贵族、朝中高官、州郡、诸侯国

候任官职:县令或相当于县令一级

c.察廉,又称举廉。廉,廉吏。

举荐者:郡国

被举荐者:为官清廉的低级官吏

候任职位:以原职升补

d.光禄四行,光禄,被举荐者为光禄勋(光禄勋,秦汉时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属官,故名。四行,质朴、敦厚、逊让、有行(或节俭)四种品行

举荐人:丞相、御史

被举荐人:光禄勋的属官

(2)特科:可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其中以贤良方正、明经为主

a.贤良方正,常与直言极谏科同举,主要选取公正无私、敢于直言之人,来弥补不足,以纳天下言

举荐者:王公贵族、朝中高官、州郡、诸侯国

被举荐者:公正无私、敢于直谏之人

应试:由皇帝主持对策,以定甲第

b.明经,意为通晓经典

c.贤良文学,举荐品德与文才兼备之人,以文学为主。文学,重在指经学。

举荐者:三辅(又称“三秦”,汉时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féngyì]、右扶风)、太常(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郡国

被举荐者:儒生

d.直言极谏,意为正直的言论谏诤,常与贤良方正科同举。

e.孝悌力田,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力田,致力于耕作。

f.明法,通晓律令

g.明阴阳灾异,通晓天地灾异

h.勇猛知兵法,作战勇猛,熟知兵法

2、征辟制(zhēngbì)

征,又作“徵”。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1)征,指皇帝皇帝征聘,选取有名望、品学兼优之人,以备顾问,委以政事。有特征(特别征召)和聘召(聘任,以礼征召贤能)两种方式

(2)辟,公府、州郡辟除,为高级官吏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

a.公府辟除,之后可向朝廷举荐,故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

b.州郡辟除,后也可向朝廷举荐

3、任子制,为任用子弟为官的一种制度

汉时规定:“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同产,同母所生,指兄弟姐妹。若子,如同自己的儿子一样。同产若子,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的孩子)

四、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由曹丕定制,至西晋时趋于完备,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上承察举制,下启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质上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产生背景

察举制到东汉末年时,为门阀士族所操纵,滋生了种种腐败,士族与中小地主、知识分子的矛盾尖锐、斗争激烈。

2、从内容上来说,选官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1)设置中正

正中,即中正官,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州设有大中正官,郡设有小中正官。大小中正官多由中央官员兼任。

(2)品第人物

此为中正官主要职责。

品评的主要内容有三各方面:

a.家世,即家庭出身、背景(多为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

b.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

c.定品,即确定品级,原则上主要依据行状,而家世之作参考。然而到了晋以后,家世成主要标准,这种选官制度逐渐被门阀士族所操纵,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五、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从隋初一直持续到清末,于清光绪年间废除。其中唐代是科举制发展的鼎盛时期。

下面从科举制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具体阐述:

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以分科考试的形式来选才,只是初始阶段,各项规定尚不完备;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进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意为进受爵禄),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由兵部主考)和殿试;

开元年间,朝廷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的地位,以后渐成定制

考试科目,分常科(每年分期举行)和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两类

A.常科,以进士、明经为主

a.进士科

考试内容为经学、时务策(即论时务的对策,唐时进士科试时务策五道,明经科试时务策三道),还要加考诗赋;

(进士科考试内容庞杂,再加之每次仅录取二、三十人,仅是明经科的1/10,故考取难度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