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基层网络舆情现状及管理

合集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

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

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空前扩大,舆情事件也日益频繁。

在互联网时代,舆情治理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舆情治理是指对社会上涉及公共利益、引起公众关注的事件和信息进行引导、调控和管理,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治理行为。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现状、挑战和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现状在互联网时代,舆情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

通过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新媒体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发起者和传播者,一条消息、一篇文章甚至一个视频,就有可能引发一场舆情风波。

舆情事件的爆发和发酵往往迅速,给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带来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信息真假难辨。

网络虚假信息、谣言满天飞,很多人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误导和利用。

其次,舆情事件传播速度快,危机处理时间紧,治理难度大。

一旦舆情失控,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

再者,互联网上的舆情呈现碎片化、个性化特点,传统的舆情治理模式和手段已经不再适用。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有效治理舆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舆情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问题。

互联网上信息泛滥,真假难辨,谣言四起,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真相成为一大难题。

其次是舆情事件的传播速度之快。

在互联网上,一条消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舆情事件的爆发和发酵速度之快,给舆情治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再者是舆情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互联网上的舆情呈现碎片化、个性化特点,传统的舆情治理模式和手段已经不再适用,如何有效应对各种类型的舆情事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应对策略针对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

首先是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

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掌握舆情动向,做到有备无患。

其次是加强舆情引导和疏导。

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热点问题、引导公众理性表达意见,引导舆论方向,化解舆情风险。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

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速度都非常快,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干预能力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人们的言论自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放大。

然而,在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网络舆情不受地域限制,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

因此,如果不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的治理,将给社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的泛滥将导致信息传播的不准确。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网络舆情容易因媒体的传播错误而失去准确性。

其次,网络舆情的煽动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有些网络舆情可能存在过于情绪化的内容,这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为了解决网络舆情的问题,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势在必行。

二、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的方法针对加强舆情舆论引导与干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 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能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动向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及时的决策和干预。

通过建立科学可靠的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预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2. 增加舆情分析与研判力量舆情分析与研判是对网络舆情进行评估和分析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分析舆情的来源、传播路径和受众反应,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舆情的影响力和趋势性。

为此,需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舆情分析与研判能力。

3. 加强舆论引导与干预措施当网络舆情出现较大的影响时,需要采取相应的舆论引导与干预措施。

这包括通过官方权威媒体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理性看待,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同时,政府可以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利益。

4. 增加公众参与与共治意识舆情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力量,公众的参与与共治也至关重要。

舆情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对特定事件或议题表达的意见、观点和情绪。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成为了个人表达意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之而来的舆情管理问题也开始显现。

本文将探讨当前舆情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舆情管控面临的问题1.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传播互联网时代让信息传播变得极其便捷,大量信息源源不断地涌现,导致消息泛滥,难以辨别真伪。

虚假信息也屡屡充斥网络空间,给公众带来困惑和混淆。

2.群体性事件引发舆论风暴网络上任何一个小小事件都可能因为广泛传播而迅速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一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就可能形成舆论风暴,产生诸如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困扰。

3.监管手段滞后于技术发展技术迅猛进步使得网络平台越来越复杂多样化,而舆情的监管手段相对滞后。

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技术手段,使得舆情管控变得困难重重。

4.舆情管理流程不够完善当前一些舆情管理流程存在问题。

例如,内外部机构沟通不畅、信息高度集中以及信息过滤等环节不到位,这导致了处理反应迟钝、疏漏等问题。

三、应对舆情管控的对策1.建立虚假信息识别机制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筛查和鉴别。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重点打击虚假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

2.加强预警与预测机制通过搭建全球性或地区性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并借助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分析用户言论数据,在事件发生前就能及时发现舆情动向,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3.提升公众素质与媒体责任感教育公众提高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

同时,媒体应更加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及时澄清谣言。

4.深化内外部协作机制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网络平台等多方参与的舆情管理协作机制,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

加强内外部沟通协调,提高信息共享与处置效率。

5.优化舆情管理流程完善以人为核心的舆情管理流程,并提供系统化、标准化的培训和指导。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网络舆论多元化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网络舆论多元化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促进网络舆论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舆情既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网络舆情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如何进行综合治理,促进网络舆论的多元化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产生的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时事热点的信息和意见的集合。

网络舆情的特点是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强。

通过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发表意见、表达情绪、传播信息。

然而,网络舆情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信息传播失真、谣言满天飞、恶意攻击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受到冲击。

二、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管理和规范。

综合治理能够有效地解决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保障网络舆论自由的同时,又能够防止网络舆情的滥用和扭曲。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舆论多元化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能够保障公众参与表达意见的权利,倡导多元化的观点和声音。

在网络舆论空间中,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得以交流和碰撞,从而形成舆论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才能够充分实现舆论多元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防止谣言满天飞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能够有效地筛选和辟谣各种网络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通过建立健全的反谣机制,加强媒体监管,对网络传播的谣言及时予以辟谣和澄清,保持舆论空间的清朗与纯净。

3.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监控和分析。

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判,及时发现和应对突发舆情事件,保护社会和公众的利益。

4. 加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规范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倡导和加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规范。

各类网络平台和个人用户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发布虚假信息、低俗内容或者恶意攻击他人。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能力在当前社会中,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愈发庞大。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成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而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则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意义以及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泛指在网络中迅速传播的舆论声音,具有速度快、规模大、传播范围广、信息碎片化等特点。

首先,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其次,网络舆情的规模庞大,影响人数众多,社会影响远超传统媒体舆情。

此外,网络舆情传播范围广,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可以迅速传递给各个群体。

最后,网络舆情的信息碎片化,人们往往只看到零散的信息,难以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

二、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意义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引导公众正确理解事件,避免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其次,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促进信息的准确传递,提高社会公众的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

此外,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有助于改善互联网空间的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

最后,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建设。

三、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能力为了有效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需要提升相关职能部门的能力。

首先,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能力,及时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和舆情动态。

其次,要加强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研判与分析能力,准确判断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此外,要加强舆情引导与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

最后,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规范与法制建设,加强网络舆情传播的监管和管控。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是当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工作。

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能力,有助于引导公众正确理解事件,促进信息准确传递,改善互联网空间环境,保障公众权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提升相关职能部门的能力,并加强舆情引导与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

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

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

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

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

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

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

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

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

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

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

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

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

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难题

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难题

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难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空前扩大,舆情治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舆情治理难题愈发凸显,如何有效应对成为摆在各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舆情治理的现状、难题所在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舆情治理的现状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治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一条消息在瞬间可以传播到全球各地,舆情的蔓延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其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障,虚假信息、谣言频繁出现,给舆情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再者,互联网平台众多,信息来源繁杂,监管难度加大,舆情事件的处理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网络舆情的主体多样化,不仅有传统媒体、政府机构,还有自媒体、网民等,治理难度进一步增加。

二、舆情治理的难题所在1.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

在互联网上,谣言、虚假信息泛滥,很多人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误导,导致舆情失控。

2.舆情事件处理难度大。

互联网上舆情事件的爆发和发酵速度极快,一旦失控,很难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容易引发更大的负面影响。

3.监管手段不足。

互联网平台众多,监管难度大,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漏洞进行传播,监管部门往往束手无策。

4.舆情主体多样化。

传统舆情治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和传统媒体,而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网民等也成为舆情的重要主体,治理难度大大增加。

5.舆情事件影响范围广。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范围广泛,一条消息可以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舆情事件的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三、解决舆情治理难题的对策1.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

建立健全信息真实性审核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提高信息传播的可信度。

2.强化舆情事件监测和预警。

建立健全舆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掌握舆情动向,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防止舆情失控。

3.加强网络舆情管理。

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制度,规范网络舆情传播秩序,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渠道快速传播,引起公众关注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或言论。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网络舆情愈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然而,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却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首先,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比真实信息更容易传播。

一些不负责任的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舆情散播谣言、制造恶意炒作,对公众的认知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舆情传播的监督与管理,构建起科学客观的信息判别体系。

例如,建立可靠的信息源、加强网络媒体的实名认证、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事实核查等措施,可以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其次,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是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舆情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开来。

一旦虚假信息或负面事件传播开来,对企业、个人乃至国家的声誉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舆情传播的速度上进行把控和干预。

可以通过设置舆情预警系统、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及时发布与澄清相关信息等手段,有效减缓和阻止负面舆情的传播速度。

另外,网络舆情应对中还存在舆论引导问题。

一些有组织、有目的的势力会利用网络舆情煽动公众情绪,通过大规模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手段对个人及机构进行恶意攻击,扰乱社会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强广大网民的法律意识和信息辨别能力,理性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并积极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

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诽谤、恶意攻击等行为的监管与打击,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和谐。

此外,在网络舆情应对中还存在政策法规不完善问题。

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导致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这给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阻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更加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网络舆情应对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对社会稳定和个体形象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现状分析1. 舆情的传播速度加快随着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舆情传播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

网民可以通过一键转发、评论等方式,迅速传播信息和意见。

这导致舆情的扩散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2. 舆情的情绪化特征突出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多样,情绪化特征突出。

网民往往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发布和传播舆情,这导致舆情呈现出的是极端的情绪和观点,缺乏客观性和理性思考。

3. 舆情管理与应对的挑战增多由于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舆情管理和应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手段可能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新的技术和方法需要被引入。

应对策略1. 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针对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舆情监测和预警工作应更加及时和敏锐。

借助大数据分析和等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 提升网络素养和辨识能力公众和网民应提升网络素养,学会辨识虚假信息和谣言。

通过教育、培训和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和网民对网络舆情的辨识能力,以减少被虚假信息误导的可能性。

3. 加强舆情引导和舆论沟通政府和其他组织应加强与公众和网民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方向。

通过与公众的有效互动,增加公众对政策和事件的理解和认同度,减少舆情的发酵和扩散。

4.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针对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管理的挑战,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包括建立舆情管理部门,加强舆情监管和处置能力,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网络舆情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等。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形势严峻,对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提升网络素养、加强舆情引导和舆论沟通、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建设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建设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建设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影响力的放大,给社会稳定和公共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情,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能力建设势在必行。

一、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舆情监测与预警是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

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舆情应对措施。

因此,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非常重要。

1. 提升监测技术手段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舆情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通过数据挖掘和情感分析等方法,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全面监测,包括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信息、网络评论等多种信息来源。

2. 加强舆情预警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舆情预警模型,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现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预测。

同时,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做好舆情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二、加强舆情信息传播管控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令人担忧。

为了规范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需加强相应的管控措施。

1.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政府、企业、媒体等各方应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履行信息发布的责任,确保传播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2. 强化舆论引导通过提供正确的舆论引导,引导公众进行理性表达和讨论。

政府和媒体等权威机构应加强舆论引导的力度,控制舆论的偏激化和极端化倾向。

三、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审核与管理网络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至关重要。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审核与管理工作是提升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重要措施。

1. 完善信息审核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网络舆情信息审核机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加强对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查证和辟谣工作,遏制不良舆情的扩散。

2. 强化信息管理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包括存储、分类、备案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信息的合规管理。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制度,明确相应的管理责任和流程。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舆情的形成和扩散速度越来越快,舆情管理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舆情管控尚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舆情管控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传统的舆情管理方式依赖于政府或企业的管制力量对信息流进行控制和编辑。

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分享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

信息不对称使得舆情监测、分析和管理变得非常困难,因为人们传播信息的渠道繁多、形式多样,同时信息内容也层层深化。

二、专业性不强舆情管控需要专业的技术、情报和执行力量,但目前的舆情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专业素养,无法准确识别、分析舆情、判断舆情形势,无法制定灵活、应对性强的应对措施,因此很多舆情解决方案效果并不理想。

三、治理力度不足尽管舆情治理已经成为很多政府机构和企业的重要任务,但是有很多舆情治理的措施并不够完善、有效,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这主要与国内的监管力度不足、执行力度不够、舆情责任追究不到位等因素有关。

四、缺乏正面引导当前的舆情管控方式往往是强调舆情负面的监控和处理。

这种做法虽然对舆情危机的平息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和后果,对舆情问题的管理和解决只有一定的作用。

缺乏正面引导,居民的不信任、恐惧等情绪,也会由此进一步压缩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强化技术支持在舆情管理上应强化技术支持,提高监测、分析和预警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同时,也需要在数据处理方面加强,建立良好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系统,以更好的掌握社会舆论的情况。

二、注重专业培训当前舆情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不足,应加强人才培养,建立舆情管理学科,规范人才培训系统,加强舆情管理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引导,为舆情管理提供国家规范和标准。

三、强化舆情研究舆情研究对于舆情管理来说至关重要。

可以在高校设立相关的舆情研究中心,加强舆情相关的研究与交流,增强舆情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为舆情管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网络舆情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网络舆情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网络舆情的影响及治理措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有效地治理网络舆情,成为了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网络舆情的影响。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产生的一种公共舆论现象,它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体传播,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网络舆情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包括:1. 影响社会稳定。

网络舆情往往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些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和混乱。

2. 影响公共秩序。

网络舆情的发展也会对公共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网络事件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

3. 影响个人生活。

网络舆情的发展也会对个人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网络事件可能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

网络舆情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地治理网络舆情成为了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治理网络舆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 加强信息监管。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打击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控,防止网络舆情的不良发展。

2. 强化网络舆情引导。

通过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网络事件,增强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减少网络舆情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3. 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治理,提高网络舆情的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

4. 加强网络舆情应急处置。

加强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处置网络舆情事件,减少网络舆情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5. 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总之,网络舆情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舆情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舆情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舆情管控是指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反馈和管理,以达到应对各种社会舆论情况的目的。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舆情管控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然而,舆情管控仍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

首先,舆情的快速扩散和信息泛滥是舆情管控的主要问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等平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极快。

当舆情出现时,信息很快就会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有时甚至还会加剧社会舆论的倾向性和不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高效、快速的舆情监测和分析机制,以及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及时引导公众舆论。

其次,舆情管控中的知识产权、隐私保护和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舆情管控过程中,有时会涉及到一些敏感的信息和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

因此,在进行舆情管控时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并防止滥用权力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合法的言论自由。

再次,舆情管控中存在信息操控和信息炒作的问题,这会引发公众对信任管理的质疑。

有时,政府或某些机构会借舆情管控之名,散布虚假信息或操纵舆论,以达到自身利益的目的。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并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因此,对于舆情管控中的信息操控和信息炒作行为,应增强法律法规的监管力度,打击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

此外,舆情管控存在着信息筛选和主观判断的问题。

在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和分析舆情时,往往需要进行主观判断。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立场不同,可能出现信息的不准确或不公正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一套相对客观、中立的舆情分析标准和评估体系,并与专业机构合作,提高舆情管控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面对上述问题,对舆情管控进行改进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和分析能力,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及时把握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动态。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对社会运行和各行各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升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必要性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经常涉及重大事件和敏感话题,往往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具有以下重要性:1.维护社会稳定:网络舆情的不当传播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良情绪的扩大化,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通过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遏制舆情的蔓延,维护社会稳定。

2.保护公民权益:网络舆情中往往涉及到公民的声誉、隐私以及个人权益的受损。

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有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公民的个人隐私和名誉权。

3.优化舆论环境: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传播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帮助优化舆论环境,净化网络空间,提升舆论引导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尽管网络舆情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以下问题:1.信息污染:网络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会引发广泛关注和恐慌。

如何在庞大的信息海洋中准确判断、及时辟谣,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舆情炒作:部分机构和个人利用网络舆情炒作谋取不当利益,甚至触犯法律法规。

这种舆情炒作行为对社会治理和公共秩序带来严重影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制止。

3.监管体系不完善: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在立法、执法和行政责任等方面存在差距。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治理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责任主体,并加强监管力度。

三、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对策与建议为了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升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建立全网信息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突发舆情。

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

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

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一、调研背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正是由于网络舆情的存在,各级政府、组织和企业都需要面临舆情危机的挑战。

作为社会的基层单位,基层也面临着网络舆情风险的威胁。

本报告旨在调研基层所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1.信息泄露风险:基层单位可能会因为安全措施不足,导致内部文件或者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引发舆情风险。

2.虚假信息风险:基层单位往往受众多信息源的影响,容易收到虚假信息,如果未经核实就传播出去,会给基层单位带来负面影响。

3.网络欺诈风险:基层单位可能会受到网络骗术的攻击,例如利用冒充公职人员或企业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网络诈骗,导致声誉受损。

4.网络攻击风险:基层单位的网络系统可能会受到黑客入侵、病毒攻击等风险,导致信息安全问题,进而引发舆情危机。

5.舆情监控风险:由于基层单位对舆情监测能力不足,一旦出现负面舆情,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1.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基层单位应加强对内部信息的保护,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定期对系统和数据进行安全检查,防止信息泄露风险。

2.增强信息辨别能力:基层单位应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辨别,避免被虚假信息所欺骗,做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加强网络安全培训:基层单位应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网络安全素养,做到防范网络欺诈和网络攻击的能力。

4.建立舆情监控机制:基层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控机制,利用舆情监测工具和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应对负面舆情。

5.积极回应负面舆情:基层单位在发现负面舆情时,要积极回应,及时发布正面信息和处理措施,主动与公众沟通,避免负面舆情进一步扩大。

6.加强外部合作与援助:基层单位可以与专业的舆情监测机构或专家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进行舆情监测和危机应对。

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

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

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基层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层面,在宣传政策、处理矛盾的时候,面临着“网上网下”双重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网络就是草野,网民就是草根。

应该说,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刻,能像现在这样,把江湖与庙堂连接得如此紧密而一体、把百姓与官家交融得这么便捷而深入。

“过去的权力机关说一不二,今天的网民说三道四”,网络舆情对管理者形成了强大压力,感知网络舆情风险并正确应对,成为基层干部的必修课。

一、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一)涉众型互联网违法犯罪,成为群体性舆情事件的高风险源头。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近年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网络非法吸储以及网络售假等案件多发高发,且涉及面广、社会影响恶劣。

在多起非法集资事例中,部分投资人将不满情绪指向党委和政府,质疑金融政策和国家体制,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产生质疑,潜伏着较多的社会风险。

(二)“对抗式解读官方信息”舆论频发,加大官民裂隙。

在突发公共舆情事件或政府公共政策发布时,官方信息容易引发民众“对抗式解读”,即“官方解释什么,民众越怀疑什么”的恶性循环。

比如城区路面破损、乡村道路坑凹、教育公平问题、物业管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成为网民怀疑相关部门工作未尽职尽责的重灾区。

(三)质疑和触碰党委和政府的权威,成为一部分网民的心态。

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多元化的舆论场中,“否定性的声音”和“批判性的观点”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引发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共鸣。

如:农民工群体、涉军群体、“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购房群体等,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不加区分的把责任归因于政府,在网络上制造声势,引发共鸣,无疑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自媒体参与网络舆情,给舆情事件增加不确定性因素。

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网上舆论环境。

(一)强化领导,提高认识,构筑全员防控格局。

针对网络舆情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及影响大的特点,政府要未雨绸缪,高度重视,及时成立相应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由专门机构牵头,组建自上而下的专业队伍,明确职责分工,将队伍建设、政务建设、保密工作、宣传工作与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机结合,齐抓共管;大力宣传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邀请专家学者开设网络安全防范和网络舆情处置专题讲座,开展网络舆情的警示教育,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和危机感,提高领导应对网络舆情的敏锐性、洞察力和应变力。

舆情管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舆情管理和管控变得日益重要,对于企业、政府和组织来说,有效应对负面舆情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在舆情管控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要问题与原因1.信息真实性难以确保:互联网上信息涌现如潮,在海量信息中区分真假成为了挑战。

造谣传谣等不实信息故意误导公众,加剧了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

2.网络暴力困扰: 网络环境下,“键盘侠”采取匿名或虚假身份进行恶意评论、人肉搜索等行为严重侵害了个人权利和社会秩序。

3.传统媒体转型之困:受到互联网技术影响, 传统媒体陷入寡头化竞争模式使得公正客观报道流失, 公众更容易接触到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新闻。

三、解决对策1.加强信息监管和过滤:建立更加严格的信息审核体系,培养专业人员识别虚假信息,并采取更有效措施清除不实消息。

投入更多技术手段(例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提高对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

2.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制定或改进相应法律法规,依法打击网络欺凌和恶意传播谣言行为,并倡导社交媒体平台在用户注册时核实真实身份,在发表评论或转发内容前进行身份验证。

3.推动多元化传媒格局:鼓励并支持非官方平台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舆情监控与引导,增强公众获取新闻线索和事件背后真相的途径。

四、具体对策分析1.加强信息真实性的监管是解决舆情问题中最关键的一环。

政府需要建立起系统完善、科学合理而又适应互联网特点的管理机制。

同时,还需要进行大数据挖掘与分析, 借助技术手段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2.在解决网络暴力问题上,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 对违反相关规定者依法追究责任。

同时, 在网络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素质,积极倡导理性、友善和尊重他人的言论环境。

3.在传统媒体转型危机上, 需要推动传统媒体加强自身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舆情处置能力以应对新兴媒体平台的冲击。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引导与管理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引导与管理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引导与管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公众表达言论、传播信息和塑造舆论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舆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给社会稳定和良好的网络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并重点加强舆情引导与管理,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紧迫需求。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为实现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与舆情引导与管理,首先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

这样可以及时掌握舆情的发展趋势,了解公众的关切和情绪,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引导和管理。

在网络舆情的监测方面,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测平台,对各类媒体和社交平台的舆情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整合。

同时,通过分析工具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取出有价值的舆情特征和趋势,为舆情引导与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二、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在了解了当前网络舆情状况的基础上,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明确网络言论的底线和红线,引导公众媒体和个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鼓励正面、积极、理性的言论,引导舆论氛围向着正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借助技术手段和平台管理,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治理。

对于传播虚假信息、恶意造谣、恶意攻击他人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采取行政、法律等措施予以打击和处罚。

同时,加强对网络舆情平台和账号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实名制和信用评价机制,提高网络言论的质量和准确性。

三、加强舆情应对和处理能力加强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和舆情引导与管理也需要提升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首先,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

其次,要加强舆情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基层网络舆情现状及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法人微博发布权威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同时也成为群众表达诉求、发泄情绪、自我维权的新途径。

市、县、区级政府作为与民众接触的基层一线,在处理社会民生、征地拆迁、监督维权、环境保护、信访、利益诉求等热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时,面临着来自“网上网下”的双重压力,对网络管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形成新的工作挑战。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基层网络舆情;管理
1 网络舆情的基本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发达,给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带来革命性变化。

由于“三微一端”移动平台的快捷性、和私密性,导致网络舆情传播快速、无序、难辨真伪。

特别是微信平台的熟人社交特性,使得其朋友圈、微信群中的谣言传播更容易被相信,很多用户往往未加思索就“转发”,导致有的重大突发事件刚刚发生,网络上就已经“图、文、视频呈现”;有的处置工作尚未开始,网络上就已经现场直播;有的还在调查,网络上就已经“真相”流传。

网络生态呈现以下特点[1]。

1.1 网民的数量快速提高,但总体素质不高
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6.95亿,手机网民占比95.1%,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4%,规模达2.01亿。

在基层,网民的数量发展快,主要的动力来源于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

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民众得以一步跨入现代信息社会。

由于接触网络时间短、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对网络舆情的辨真伪能力不强,舆论表达门槛低的特点,决定网络舆情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民众可以随意发帖、转发、评论,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现场,每一个置身现场的个体,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实况转播”。

1.2 网络舆情瞬时传播,极易升温
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使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信息。

由于地域的原因,基层民众主要通过“三微一端”获取信息。

尤其是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在手机终端随时找到感兴趣的话题,并进行传播。

据调查显示,很多网络舆情在微博、微信群众中转发,而微博、微信等为民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民众结成各种群组、圈子,并实时互动。

因此,无论是舆情的生成方式还是传播渠道,都由相对单一趋于多元化,“众声喧哗”已成为舆论常态。

如果引导不当,任何单一的事件,都有可能引发事件持续发酵,无边际蔓延。

1.3 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应对网络舆情能力低
政务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政府与公众交流互动的基础,但一些基层政府作为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往往只公开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不理的信息刻意隐瞒伪报。

因此,公众通过网上交流互动,发泄情绪,进而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连接,出现线上表达与线下同步行动。

政府部门对这些舆情没有及时做出反应,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做出第一反应的是网民,因此导致事件的负面影响扩大。

1.4 基层新闻网站、政务微博等内容枯燥乏味,更新慢,不能及时回复群众关心的话题
网民期待新闻网站、政务微博等平台能够承担更多的角色,满足更多需求,但在现实中很多网站、政务微博等移动平台的表现与网民的希望有差距。

由于新闻网站、政务微博等平台缺少扎实系统的规范化管理和运作目标,迫于上级压力开设后,开设网站、微博只为完成任务,发布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有些网站、微博虽然受网友欢迎或热捧,更依赖于内容的亲民,提供“特价商品”、旅游等生活内容,但真正与群众互动的并不多,对于群众的各种质疑和困惑视若无睹,接受网友投诉、直接解决问题的更少,和现实的行政行为关系不大。

2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基层的网络舆情应对较为复杂,存在以下问题。

2.1 网络舆情技术监看、数据搜集工作存在盲区
目前,随着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微信群、QQ群、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私密平台日益成为网络舆情的首发地。

由于商业机密和隐私保护,微信群、QQ群、微信朋友圈的运营企业不对外开放数据监看端口,所以,目前的网络舆情监看技术手段无法搜集这些网络平台的数据,造成了技术监看的盲区。

2.2 舆情信息员人手不足,力量配备不到位
目前,基层网络舆情管理一线普遍存在着机构设置、编制安排、人员配备、技术保障不足或不到位。

部分省市,从省、市、县(区)人员的配备呈现倒立三角形,逐层递减。

有的市、县(区)从事网络舆情管理的人员仅有1人,且多数为兼职人员,无专业人员,造成对网络舆情的发现不及时,研判不及时,处置不及时。

2.3 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不适应时刻变化的网络舆情管理需要
面对网络舆情,缺乏基本的知识和素养。

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影
响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认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忽视网络舆情,忽视网上反映的问题。

应对措施不多,被动应付。

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往往立足于封堵、删除,不敢主动出击,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和话语权。

往往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力量整合不到位,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3 基层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网络舆情在“三微一端”的快速传播过程中,其匿名性、低成本、便捷性、即时性、高转发等特点,造成的社会风险随着其传播过程而加深[2]。

表现为首博的真实性影响整个传播过程,被歪曲的转发左右事实真相,不真实的评论助推网友情绪走势,过激的个性加工使社会风险趋向失控,全面展开的舆论定性让涉事单位有口莫辩,别有用心的借机炒作助推次生舆情的产生。

应对这些社会风险,应做好舆情应对管理的策略。

3.1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认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无法真正意义上做到规避舆情的发生。

由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冲突的博弈,使得网上舆情呈现燃点低、烈度大、偶发性强等特点,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必须提高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坚持“管得住是硬道理,正能量是总要求”,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3.2 搭建平台,增强社会管理透明度
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往往因为信息公开不到位或者不公开,导致舆情事件发酵。

一是政府要积极搭建沟通平台,积极发展、合理利用本地网络媒体,广开网络问政言路,有效疏通民意,坚决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

二是要明确政务网站、微博定位,避免重内容而轻互动。

政务网站、微博应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动者,代表政府的形象,是体察民情的重要窗口,是加强党和群众沟通的重要途径,面向网民,服务民生,關注民意。

此外,政务网站、微博要着眼于群众的咨询需求,发布权威实用的信息,避免出现“僵尸”平台。

3.3 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和水平
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尽快适应新型网络技术发展,积极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声,做到“群众在哪儿,舆论的主阵地就在哪儿”。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能力。

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积极预防新媒体舆情危机,要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以适应新媒体业务的发展。

3.4 提高网民的主体意识
提高网络舆情的认识,离不开网民群体的自律自觉。

但是,网民个体间心理因素、知识水平、信息分辨别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爆发式传播,因此,要提高网民的新闻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形成有序参与的公民意识,强化社会公众的公共责任,提高公众抵御移动新媒体不良信息的自觉性,鼓励用
户积极举报涉嫌传播不良信息的媒介机构。

3.5 建立长效发展保障机制
网络舆情管理不单单是网管部门的事,而是整个党委政府各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

党委政府各个部门应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3]。

参考文献
[1] 网络舆论引导艺术2015,Z,刘伯贤
[2] 网信公众平台的三方博弈2013,Z,网络传播
[3] 微博时代网络舆论传播及引导2013,Z,网络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