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呕吐方法大全
老中医:恶心呕吐的救急方法
![老中医:恶心呕吐的救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1866c4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b.png)
恶心呕吐的救急方法导读恶心、呕吐,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可以说呕吐是一种病,也可以说是很多疾病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
生了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得吃药,很多治呕吐的药也是需要入口的,但在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一呕吐什么都吃不进去了,连水都难以下咽,严重时药顺着喉咙下行时患者都能因为药味的刺激把药都给吐出来,这个时候就得用一些不必喝药的方法了。
呕吐是如何发生的呢?中医学认为发生呕吐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胃气是主降的,脾气是主升的,这叫脾升胃降。
如果胃气失去了和降,那么胃气就会上逆,上逆就会表现为呕吐。
于是在治疗上就要和胃降逆,去调理脾胃整体的功能,要重新恢复到胃气是往下降的、脾气是往上升的状态。
妙招一:点按耳中穴治疗呕吐。
具体操作手法:可以直接用指甲掐按耳中穴,也可以把中药王不留行拿白色医用胶布贴在这个穴位上,然后时不时地按压刺激这个穴位。
本法治疗呃逆简便易行,经济实用,对于很多人的呕吐,多在几分钟之内显效,可迅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痛苦。
当然,也可以在耳中穴常规消毒后用针灸针扎上一针,往往能使呕吐立止。
耳中穴定位:又称膈、迷走神经点、支点、零点。
位于耳轮脚处,即耳轮1 区。
临床应用:和胃降逆,宽中理气。
解析耳中穴是一个耳穴,又称膈、迷走神经点、支点、零点。
位于耳轮脚处,即耳轮1 区,也就是在耳轮向内转的终端脚上。
此穴位于耳郭几何平面的中点上,所以又被称为支点、零点,临床上常用于调节人体中焦脾胃的生理功能,具有和胃降逆、调畅气机、宽胸利膈的作用。
妙招二:推天柱骨可以治疗各种呕吐。
天柱骨定位:推拿穴位,在颈后,后发际中点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临床应用:降逆止眩,祛风散寒。
具体操作手法:以食指或拇指自上向下推500 次以上,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均有很好的止吐作用。
成人、小儿均有效,尤对小儿为佳。
解析:天柱骨是项后发际中点直至第7 颈椎。
天柱骨穴有降逆止眩、祛风散寒的功效。
在遇到呕吐的时候,大人和孩子都可以使用,尤其是孩子使用效果更好。
中药治呕吐的药方
![中药治呕吐的药方](https://img.taocdn.com/s3/m/d7bc015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6.png)
中药治呕吐的药方
1.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出自于《伤寒论》,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阻止上冲的胃气,止住呕吐)的功效。
可以治疗肝脾虚寒引起的胁肋部或胃脘部冷痛,恶心呕吐,脘腹(腹部)胀满,大便质稀,大便次数增多,畏寒肢冷等症状。
胃热、阴虚内热者忌服此药。
2.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出自于《金匮要略》,具有和胃止呕、引水下行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心下痞闷,痰饮多汗,头眩心悸等证。
该方剂不可与川乌、草乌、附子等药物同用。
3.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出自于《金匮要略》,具有通腑泻热、和胃止呕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大便秘结不通等病证。
体质虚弱患者忌服。
若身体呕吐频繁,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就诊,谨遵医嘱治疗,切忌私下自行诊治,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恶心呕吐中药方
![恶心呕吐中药方](https://img.taocdn.com/s3/m/e242993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a.png)
恶心呕吐中药方方一萝卜蜂蜜汤萝卜1个,蜂蜜50克制用法:将萝卜洗净切丝捣烂,加蜂蜜拌食,分2次吃完适应症:恶心呕吐方二藿香大黄汤霍香30克,大黄6克制用法:水煎沸后约15分钟,去火过滤,少量频服。
适应症:恶心呕吐方三半夏汤姜半夏、炒陈皮、茯苓、炒谷芽、炒麦芽、神曲、炒山楂、炒莱菔子、连翘、炒黄芩、刀豆子各10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呕吐饮食停滞证。
方四冲姜汁制法:取一大块生姜(连皮),洗净,用纱布包裹之后捣烂,挤压出姜汁,加入热开水和蜂蜜,调味饮用。
功效:姜汁可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尤其是反胃的初饮用更为有效。
方五白扁豆粥制法:鲜白扁豆120克,粳米150克,红糖适量。
扁豆与干净的粳米一同下锅煮粥。
功效:健脾止泻,消暑化湿。
此方适用于脾胃虚弱,慢性腹泻以及恶心呕吐的症状。
方六湿热犯胃恶心呕吐食疗方剂1、鲜芦根30克,广霍香10克,白糖适量。
先将鲜芦根和广霍香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兑入白糖,调味即可。
每日1剂,分1-2次温服,连服2天。
有化湿、清热止呕功效。
脾胃虚寒者不宜服食。
2、竹茹、蒲公英各30克,白糖适量,前2味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兑白糖调味即可。
每日1剂,代茶分次饮用。
有清热消炎、降逆止呕功效。
3、薏苡仁、粳米各30克。
将薏苡仁洗净加水煮烂,再加粳米煮成粥。
每日1次,连服2-3天。
有清热袪湿止呕功效。
方七山粟粥材料:栗子1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将栗子煮熟,再入米煮粥。
建议:恶心、呕吐,同时伴有肢体软弱、头晕手颤、食饮不下、泄泻不利者更为适合。
一般空腹食用即可。
方法八佛手柑粥材料:佛手柑10-15克,粳米50-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佛手柑煎汤去渣,再入粳米、冰糖同煮为粥。
建议:呕吐、打嗝、胸闷气滞、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者,早晚餐或做点心温热食用。
方九红萝卜粥材料:红萝卜250克,粳米100克,姜粉、山楂粉适量。
做法:红萝卜洗净切片,与粳米共煮粥,煮熟后,加适量姜粉、LU楂粉即可。
建议:有恶心呕吐症状者均可服用。
中医治疗呕吐方子
![中医治疗呕吐方子](https://img.taocdn.com/s3/m/8d14a28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5.png)
中医治疗呕吐方子
中医治疗呕吐的方子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等古典医书。
中医认为呕吐多由脾胃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所致,因此治疗呕吐的方子多以调和脾胃、疏肝理气为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呕吐的方子:
1. 健脾止呕汤:
-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生姜。
-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止呕。
- 用法:将上述药材按比例配伍,水煎服。
2. 疏肝和胃散:
-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生姜。
- 功效: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 用法:将药材混合,煎汤服用。
3. 理气止呕丸:
- 组成:木香、砂仁、白豆蔻、厚朴、生姜。
- 功效: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 用法:将药材研末,制成丸剂,温水送服。
4. 清热止呕饮:
- 组成:黄连、黄芩、竹叶、石膏、甘草。
- 功效:清热泻火,和胃止呕。
- 用法:将药材煎汤,温服。
5. 温中止呕汤:
- 组成:干姜、附子、肉桂、白术、甘草。
-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 用法:水煎,温服。
6. 养阴止呕汤:
- 组成: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甘草。
- 功效:养阴润燥,和胃止呕。
- 用法:水煎,温服。
在使用这些方子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
师进行辨证施治。
此外,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呕吐时,还应注意调整
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助于病情的恢复。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也是治疗呕吐的重要环节。
中医辨治小儿呕吐的验方
![中医辨治小儿呕吐的验方](https://img.taocdn.com/s3/m/0a6f0a4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a.png)
中医辨治小儿呕吐的验方小孩子呕吐,家长的心简直都提到嗓子眼了,眼看着宝宝那小脸儿苍白,吐得不成样子,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别急,咱们来聊聊怎么从中医的角度帮小孩儿止呕,调理好肠胃。
说实话,很多家长一遇到孩子呕吐,马上就慌了,甚至一有呕吐症状就跑医院,结果排队也得等半天。
很多时候呕吐并不需要用那么重的药,甚至一些简单的中医方子就能起到神奇的效果。
你说孩子呕吐,咱们首先得了解原因。
别看呕吐只是一个症状,但它背后可能藏着好几种问题:有的孩子可能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或者因为吃得太多,胃肠不堪重负;有的可能是因为感冒了,或者吃了不合胃口的食物,胃气上升,弄得整个人就像个活体喷泉一样。
中医说的“胃气上逆”可就是这个意思。
你看,咱们的肠胃就像是厨房,什么时间做饭,怎么做,做了啥,厨房自己知道;但是一旦厨房出问题了,这顿饭就别想好吃了。
所以中医治呕吐,也得从调理肠胃气机开始。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有很多宝贝方子,有些方子听上去就像是家常便饭,但效果真的不错!比如咱们熟悉的“姜汁红糖水”,这可是治呕吐的经典良方。
你想想,姜的辛辣能暖胃,红糖的甜味可以帮助肠胃顺气,不仅能止呕,还能增加点儿食欲。
做法也很简单:切几片姜,放在水里煮沸,调入适量的红糖,给孩子慢慢喝下去。
你看,这方子就像是给胃做了一次SPA,简单又有效。
还有一个神奇的方子叫做“枳实导滞汤”。
别看这名字一听很高大上,其实就是帮助孩子消食导滞的。
很多孩子呕吐是因为消化不良,食物堆在肚子里,像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爆发。
枳实导滞汤能帮助疏通肠胃,理气化滞,消除积食,最后达到止呕的效果。
简单来说,就是把肠胃“清洗”一遍,堵塞的地方打通了,呕吐自然就停了。
至于药材,像枳实、厚朴这些,不是啥高端货,大部分药店都能找到,价格也不贵,最重要的是,效果可是杠杠的!有时候呕吐是因为“外感风寒”,这种情况一般是孩子感冒了,尤其是季节变化的时候,风寒侵袭,孩子就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肚子痛等症状。
治疗呕吐的中医处方
![治疗呕吐的中医处方](https://img.taocdn.com/s3/m/9143a835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69.png)
治疗呕吐的中医处方
处方一
处方:半夏、茯苓、生姜各9g,黄连、吴茱萸各1.5g;麦冬、枇杷叶各9g。
用法:水煎服。
作用:和胃止吐,解郁制酸,主治有反酸烧心,舌红苔,呕吐等症的神经性呕吐。
处方二
处方:藿香9g,厚朴6g,陈皮6g,生姜6g,紫苏叶9g。
用法:水煎服,1日2次。
作用:主治寒呕吐。
处方三
处方:焦山楂12g,莱菔子6g,半夏.6g,建曲9g,陈皮6g,炒麦芽9g。
用法:水煎服,1日2次。
作用:食滞呕吐。
处方四
处方:带蒂柿饼3个
用法:放在饭面上蒸熟食用。
,、
处方五
处方:蜂蜜30g,姜汁1汤匙。
用法:调匀炖温服用。
处方六
处方:陈皮10g,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中医治疗小儿呕吐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小儿呕吐的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dbbc1ae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b.png)
中医治疗小儿呕吐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小儿呕吐的方法有哪些?中医认为小儿呕吐病因,多由于伤食、胃热、胃实、肝气犯胃,惊恐等引起。
本病病因复杂,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其病理,所以根据病因,再结合导滞、清热、温中、疏肝、镇惊之法,标本兼治。
常用神曲,山楂,莱菔子,黄连,竹茹,法夏,丁香,吴茱萸,白芍,川朴,全蝎。
1.乳食积滞。
主症:呕吐暖馊、乳块,胃口不好,腹胀,夜睡
不安,便秘或泻下酸臭,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有力,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和胃。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植6克,神曲6克,陈皮6克,半夏8克,茯苓10克,
连翘10克,莱菔子10克,谷芽15克,麦芽15克,竹茹6克。
恶心呕吐别慌张 中医妙招来帮忙
![恶心呕吐别慌张 中医妙招来帮忙](https://img.taocdn.com/s3/m/5c1417d7dd36a32d727581a7.png)
恶心呕吐别慌张中医妙招来帮忙多原因都可能引发呕吐,而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简、验、便、廉”的中医小妙招可用于反胃、呕吐或干呕不止,比如饮食调理、药膳或中医外治法,例如针灸、穴位按摩等治疗手段,均能取得良好的止呕效果。
现将这些常用的止呕小妙招介绍给大家。
内关穴归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穴有开窍回厥、镇静安神、和胃理气、降逆止呕的功效,对心痛、心悸、胸闷、眩晕、癫痫、失眠、偏头痛、胃痛、呕吐、呃逆等均有疗效。
针刺内关穴对神经性呕吐、手术麻醉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较好。
对晕车出现的恶心呕吐,用手指重按内关也有效。
按压1分钟,以有麻胀感为度。
治疗呕吐的家庭按摩除了刺激内关穴,还可以配合其他部位。
抚擦任脉:以手掌自膻中穴(在两乳中间)擦至肚脐,由上向下反复5~7遍,以皮肤发热为度。
可以治疗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疾病。
推膀胱经:将手掌自肺俞穴(在第3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推至胃俞穴(在第1 2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自上向下左右各抚擦5~7遍,以皮肤发热为度。
按揉中脘、天枢穴:中脘穴和天枢穴都是治疗胃肠疾病常用的穴位。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为任脉的穴位,是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点。
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按揉治疗时,用手掌或拇指按揉中脘穴、天枢穴,每穴各2分钟。
中医止呕小食1.生姜5片、醋20毫升、红糖50克,用沸水冲泡15分钟,分多次饮用。
2.萝卜叶捣汁,开水送服或加红糖水冲服。
3.甘蔗汁1小杯,生姜汁1汤匙,混匀后加热饮服,每日2次。
4.柿饼1~2个,捣成泥状,每次15克,开水送服,或蒸熟连服数日。
生姜安全治孕吐孕吐也是常见的呕吐原因。
对于比较轻度的妊娠期呕吐,可以通过合适的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手段,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于孕妇,应避免进食气味过重的食物,以免诱发呕吐;宜进食清淡及高蛋白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少食多餐,两餐之间多饮水。
中医如何改善口腔恶心呕吐症状
![中医如何改善口腔恶心呕吐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080ca76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f.png)
中医如何改善口腔恶心呕吐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口腔恶心呕吐是一种令人不适的症状,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肠胃疾病、妊娠反应、晕车晕船等。
而中医在改善这一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中医认为,口腔恶心呕吐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情志因素等密切相关。
从脏腑的角度来看,脾胃是关键。
脾胃主运化,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谷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就容易导致胃气上逆,从而出现恶心呕吐。
此外,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也会影响胃气的和降,引发恶心呕吐。
再者,肾主纳气,若肾气不足,不能固摄胃气,也可能导致呕吐的发生。
针对口腔恶心呕吐的症状,中医首先会进行详细的辨证论治。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判断其具体的病因病机,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的恶心呕吐,中医通常会采用健脾和胃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白术、茯苓、山药、黄芪等。
这些中药具有健脾益气、祛湿止泻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胃气得以和降。
同时,还可以配合一些调理脾胃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若是肝气犯胃引起的恶心呕吐,则会以疏肝和胃为主要治疗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枳实、佛手等。
这些药物能够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缓解肝气郁结对胃的影响。
方剂方面,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对于肾气不足导致的呕吐,中医会着重补肾固气。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茱萸、杜仲、肉桂等。
这些中药可以补肾填精、温阳固摄,从而改善肾气不足的状况。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的针灸疗法在改善口腔恶心呕吐症状方面也有显著的效果。
例如,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以调节胃肠功能,缓解恶心呕吐的症状。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穴位之一,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对缓解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作用,是治疗胃肠疾病的常用穴位。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 寸,是胃之募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
中医治疗呕吐40方
![中医治疗呕吐40方](https://img.taocdn.com/s3/m/a2b3e23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6.png)
中医治疗呕吐40方中医治疗呕吐的中药处方有哪些。
呕吐是胃内容物经口吐出体外的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
此种动作可将有害物质排出,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但剧烈持久的呕吐可以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障碍。
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一般以胃肠道疾病引起的为多见,其他如脑炎、脑肿瘤、尿毒症、妊娠等都可引起。
1 .饮羊奶治反胃干呕[方剂] 鲜羊奶适量。
[制用法] 将羊奶煮沸。
每次饮1杯,每日2次。
[功效] 滋阴养胃。
治阴虚所引起的反胃、干呕等症。
[验证] 牛xx ,男,9岁,犯有反胃呕吐症,食多种药物均无效,用该方月余,症状消失。
[备注] 羊奶比牛奶更富于营养,尤其绵羊奶蛋白质及脂肪量较多,是很好的补益之品。
羊奶归入胃、心、肺经,含蛋白质、脂肪、破水化合物、、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成分,有滋润心、胃的功能。
2 .醋矾糊外敷止呕[方剂] 陈醋、明矾、面粉各适量。
[制用法] 上三味共调成糊状。
用时敷于两足心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固定,一般半小时后可发生止呕作用。
[功效] 消积解毒、清热散癖。
用治呕吐不止、泄泻。
[验证] 据《上海中医药》 1965年11月号介绍典型病例:黄x ,女半岁,呕吐频繁,饮水即吐,泄泻每天达20次,眼眶下陷,皮肤皱起,脱水明显,经用上方2小时后,吐止,继用参麦散加和胃之剂而愈。
3 .萝卜蜂蜜止恶心呕吐[方剂] 萝卜1个,蜂蜜50克。
[制用法] 将萝卜洗净切丝捣烂成泥,拌上蜂蜜。
分2次吃完。
[功效] 健脾,和中,养胃。
用治恶心呕吐。
[验证] 据《老年报》介绍效果理想。
4 .白胡椒半夏治呕吐[方剂] 白胡椒、制半夏、鲜姜等份。
[制用法] 前两味共研细末。
鲜姜煎汤。
以姜汤和面同白胡椒末、半夏末调匀并捏成大丸粒。
每服30-40丸,用姜汤送下,每日2次。
[功效] 暖肠胃。
用治呕吐(包括胃炎,幽门肥厚、狭窄,胃癌初期等的呕吐)。
[验证] 经多方验证,疗效良好。
5 .甘蔗姜汁治吐食干呕[方剂] 甘蔗汁半杯,鲜姜汁1汤匙。
呕吐的中药治疗方法
![呕吐的中药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fe2006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5.png)
呕吐的中药治疗方法中药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呕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常伴随着恶心、胃部不适等症状。
中医认为,呕吐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导致的,因此可以通过中药来调理治疗。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1.炙甘草汤:将炙甘草9克、白术9克、薄荷6克、枳壳6克、生姜汁15毫升、麦芽糖适量,加水煎煮服用。
该方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呕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恶心呕吐等症状。
2.治满汤:将干姜3克、茯苓12克、甘草6克、白术6克、生姜炖服。
该方可以健脾祛湿、消食止呕,适用于脾胃虚弱、吐食不化等症状。
3.半夏泻心汤:将半夏10克、茯苓10克、白术8克、炙甘草6克、生姜汁5毫升、鸡蛋清1个,加水煎煮,过滤后喝汤,再将剩下的药渣煮熟的鸡蛋一起吃掉。
该方可健脾开胃、安胃化湿、化痰止呕,适用于脾胃虚弱、湿痰困滞等症状。
4.防己地黄丸:将防风6克、防己6克、地黄30克、知母10克、茯苓10克、山药10克、白术10克、党参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制首乌10克,研粉和牛黄胆汁制成丸剂,每次服用2粒,每日3次。
该方可利水消肿、健脾胃,适用于脾胃虚寒、水液停聚引起的呕吐。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养对于呕吐的治疗同样重要。
中医认为,呕吐是脾胃虚弱,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因此,在饮食方面,建议多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粥类、蔬菜汤等。
同时,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煎炸食品等,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
总之,中药治疗呕吐的方法有很多,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饮食调养也是中药治疗的重要辅助措施。
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治疗。
中医治呕吐偏方大全(专业文档)
![中医治呕吐偏方大全(专业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ea65fe89e314332396893f0.png)
中医治呕吐偏方大全(专业文档)蜂蜜姜汁治呕吐【功能主治】和胃止呕。
用治反胃呕吐。
【偏方组成】蜂蜜2汤匙,鲜姜汁1汤匙。
【用法用量】上述2味加水1汤匙调匀,放锅内蒸热。
稍温,顿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呕吐患者50例,其中服用2天而愈的21例,3~4天而愈的28例,5天而愈的1例。
豆腐白汤治呕吐【功能主治】凉胃,止呕。
用治饭后腹胀不舒、口苦发粘、舌苔厚、食无味或反酸嗳气,以及水土不服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等。
【偏方组成】豆腐300克,盐适量,味精少许。
【用法用量】水开后下料,煮20分钟。
食饮。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39例,其中效果显著者28例,有效者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
蒲猬饮治呕吐【功能主治】化湿行气,制酸止痛。
主治呕吐。
【偏方组成】蒲公英15克,炒刺猬皮、甘松香、枳壳、白芍、胡黄连、石斛各10克,乌贼骨12克,甘草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3次,分2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吐酸嘈杂40例,痊愈33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其中痊愈者用药时间最短7天,最长1个月。
半夏陈皮治呕吐【功能主治】利水渗湿,降递止呕。
主治呕吐。
【偏方组成】半夏、陈皮、猪苓、茯苓、泽泻各10克,白术、桂枝各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加味治疗本病30例,结果除1例加用西药治疗外,其余29例均在短期内临床治愈,最多服药8剂,最少服药2剂。
芦根绿豆粥治呕吐【功能主治】止呕利尿。
用于湿热呕吐及热病烦渴、小便赤涩,并解鱼蟹中毒。
【偏方组成】绿豆100克,芦根100克、生姜10克,紫苏叶15克。
【用法用量】先煎芦根、姜、苏叶,去渣取汁,人绿豆煮作粥。
任意食用。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愈29例,除2例无效外,其余27例均在短期治愈,有效率为93.1%。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中医呕吐治疗方案
![中医呕吐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efbc5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b.png)
中医呕吐治疗方案引言呕吐,也称作吐泻或呕吐泄泻,是指胃肠道内容物经食道、口腔排出体外的一种症状。
中医学认为,呕吐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及体内外邪气引起的。
为了有效地治疗呕吐,中医学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案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呕吐的方案。
1. 食疗方案1.1. 平胃和中的方案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呕吐。
•材料:黄三仁30g,白术10g,生姜适量。
•方法:将黄三仁、白术研磨成粉末,与生姜一同煮汤饮用。
•作用:黄三仁能健脾开胃,白术能健脾和胃。
生姜具有温胃止呕的作用。
1.2. 清肝胃火的方案适用于肝胃实火型呕吐。
•材料:生柿子30g,麦冬10g。
•方法:将生柿子捣烂,与麦冬一同煮汤饮用。
•作用:生柿子能清热泻火,麦冬能滋阴清热,两者结合可以清肝胃火,缓解呕吐症状。
2. 草药治疗方案2.1. 复方黄连素片适用于热毒痰热型呕吐。
•组成: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石膏10g,白鲜皮10g。
•用法:上述材料研粉,每次取5g,用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作用:复方黄连素片具有清热解毒、清胃降逆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呕吐症状。
2.2. 保和丸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呕吐。
•组成:僵蚕2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红枣30g。
•用法:将上述材料煮汤,去渣,取汤液,分两次服用,每日2次。
•作用:保和丸具有健脾和胃、止呕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呕吐症状。
3. 穴位按摩方案3.1. 大椎穴按摩•位置:大椎穴位于颈椎第7棘突下方隆突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轻揉按压该穴位,每次按摩约3分钟,每日2-3次。
•作用:按摩大椎穴能舒肝理气,降逆宽胸,缓解呕吐症状。
3.2. 内关穴按摩•位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阳池与二里连线的中点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以搓圆的方式按摩该穴位,每次按摩约3分钟,每日2-3次。
•作用:按摩内关穴能理气和胃,降逆止呕,减轻呕吐的症状。
结论中医治疗呕吐症状的方案多样且有效。
中医呕吐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呕吐患者的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e54042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6c.png)
中医呕吐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呕吐为临床常见的症状,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
如胃、十二指肠疾病、肝胆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药物、食物中毒等。
本章主要讨论化疗后所致呕吐的适宜技术治疗。
二、治疗方法1.穴位注射【主穴】双侧足三里。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选用1~2ml注射器抽取胃复安10mg,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将针头对准应刺部位,快速刺入,刺到一定深度(一般为3~6.5cm),慢慢地上下提插,出现酸胀感后将针芯回抽,如无回血,即可将药液缓慢注入5mg/穴。
2.穴位敷贴【主穴】双侧涌泉。
【药物】取吴茱萸100g,肉桂、干姜各30g,经粉碎过筛制成细末密贮备用。
【操作】每次化疗前30min将中药4g用陈醋拌成糊状,分2等份粘于6cm×10em橡皮膏上。
患者用温水洗双足或75%乙醇擦双足心后,取仰卧位,将粘有中药的橡皮膏贴于涌泉穴并固定,并穿袜以减少挥发、促进吸收,24~48h更换1次,直至1个疗程化疗结束为止。
3.穴位按摩【主穴】内关。
【操作】患者平卧位、手掌向上,操作者用拇指指尖按压内关穴,按压程度由轻到重,使患者感觉到局部有酸、麻、胀、痛感,每次2~3min,每日3次,连续5天。
4.耳穴压豆【主穴】胃、膈、贲门、食管、交感、神门。
【配穴】肝气犯胃者配肝、胆;脾胃虚弱者配脾。
操作:压迫耳穴的材料选用王不留行。
使用前,将王不留行用75%乙醇浸泡数分钟后晾干,放入干净瓶中备用。
使用时将王不留行粘贴在小块胶布中央,于化疗前30min用针灸柄的尾部在耳廓相应穴位按压找到敏感点,粘在相应耳穴的皮肤上。
每穴每次按压3~5min,按压的力量以患者感到疼痛但能耐受为准,每日5~6次,直至1个疗程化疗结束为止,两耳可交替使用。
中医辨证论治的治呕吐的六首方剂
![中医辨证论治的治呕吐的六首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b82298b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a.png)
中医辨证论治的治呕吐的六首方剂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呕吐呕吐(vomiting)是一种人体的保护性机制,可将食入胃内的有害物质排至体外,但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则可引起多方面的有害后果:营养不良、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甚至引起食管和胃损伤。
中医辨证论治呕吐1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处方】苍术160g 陈皮160g 厚朴(姜制)160g 白芷240g 茯苓240g 大腹皮240g 生半夏160g 甘草浸膏20g 广藿香油1.6ml 紫苏叶油0.8ml【功能主治】解表祛暑,化湿和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夏伤暑湿,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
2.饮食停滞:大山楂丸处方:山楂1000g 六神曲(麸炒)150g 麦芽(炒)150g功能主治:开胃消食。
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
3.痰饮内阻:二陈丸处方:陈皮250g 半夏(制)250g 茯苓150g 甘草75g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4.肝气犯胃:快胃舒肝丸【处方】片姜黄1两6钱,乌药3两2钱,白芍4两,厚朴(制)16两,橘皮4两,沉香3两,木香2两4钱,香附(炙)4两,砂仁3两2钱,枳壳(炒)4两,柴胡4两,青皮(炒)4两,川芎3两2钱,紫豆蔻仁1两2钱,当归4两,玄胡索(炙)4两。
【功能主治】健胃,舒郁,止痛。
主治胃脘刺痛,痞满嘈杂,两胁膨胀,呕吐吞酸。
5.胃阴不足:补益蒺藜丸处方:黄耆48两,芡实(炒)16两,白术(麸炒)48两,沙苑子160两,山药32两,茯苓16两,当归32两,橘皮16两,扁豆16两,菟丝子32两。
功能主治:补养肾水,滋阴明目。
主肾虚气亏,耳鸣眼花,脾胃虚弱,精气不足。
6.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处方】人参 384g 白术(麸炒)384g 茯苓 192g甘草 60g 白扁豆(去皮)120g 山药192g南山楂(炒)240g 六神曲(麸炒)240g 麦芽192g莲子120g 薏苡仁(麸炒)384g 芡实(麸炒)192g泽泻 42g 豆蔻 42g 化橘红 240g广藿得地 60g 桔梗 60g 黄连42g功能主治:滋阴补气,调养脾胃。
呕吐的中药治疗方法
![呕吐的中药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3c1cae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e.png)
呕吐的中药治疗方法中药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呕吐症状中具有显著疗效。
下面将就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一、导逆止呕法1.木香导滞汤组成:木香、白术、陈皮、黄连、枳实、升麻、枳壳、厚朴。
功效:健脾化滞,理气止呕。
将以上药材按照一定比例调配,并在适当的时间内服用,可用于呕吐症状比较明显且胃气逆滞的病情。
2.半夏导滞汤组成:半夏、陈皮、白术、枳实、木香、黄连、山楂、枳壳、厚朴。
功效:降逆导积,理气止呕。
该方剂主要用于胃气逆滞导致的呕吐症状,可疏通气机,解除呕吐。
二、化湿止呕法1.炙姜黄连散组成:炙姜、黄连。
功效:燥湿降逆,理气止呕。
将炙姜和黄连按比例混合研末,用时加水提取或将其包入药袋,放入口中含漱,可有效缓解因湿邪阻滞导致的呕吐症状。
三、补脾止呕法1.南姜黄牡丹散组成:南姜、黄连、黄芩、白芍、黄酒、干姜、厚朴。
功效:燥湿温中,理气止呕。
该方剂主要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呕吐症状,可温中健脾,补益脾气,缓解胃气逆滞。
2.砂仁丸组成:砂仁、白术、干姜、厚朴、大黄、黄芩、黄连、枳实。
功效:行气调中,理气止呕。
该方可用于胃气不和导致的呕吐症状,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疏通气机的作用,能够改善脾胃功能,停止呕吐。
四、清胃安神法1.白附片组成:白附子。
功效:降逆宽胃,止呕安胎。
该药材可用于孕妇呕吐严重、胃气逆滞且伴有心烦、失眠等症状,具有调和脾胃、安神止呕的作用。
2.凌霄瓜藤汤组成:青黛、半夏、黄连、茯苓、薯蓣、木瓜、荷叶、川贝、白扁豆、陈皮等。
功效:清胃泻热,祛痰止呕。
该方剂主要用于胃热痰滞所致的呕吐症状,可清胃泻热,消除痰饮,从而改善呕吐。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呕吐症状的方法。
但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药,不同的药物针对不同的病因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2.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原则,并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
3.患者在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症状的变化,若有不适或药物不耐受等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中医呕吐手法方案
![中医呕吐手法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cb2f9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b.png)
中医呕吐手法方案介绍呕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某种疾病的表现,也可以是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医倡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特定的手法刺激穴位,以促进体内的能量流动,从而达到缓解呕吐症状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呕吐手法方案,供参考。
1. 刺激“内关”穴•穴位位置:腕横纹处,掌握拳头时,位于掌侧掌长肌腱与尺骨正中连线之中点。
•操作方法:使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以适当的力度按压或揉动“内关”穴位,时间约为3-5分钟。
•注意事项:按压或揉动时不要用力过度,以免引起不适。
2. 推拿“合谷”穴•穴位位置:手背,拇指与食指骨相连接的第一条腕横纹褶皱内凹陷处。
•操作方法:使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以适度的力度推按“合谷”穴位,时间约为3-5分钟。
•注意事项:推按时手法要均匀稳定,以免造成不适。
3. 按压“太冲”穴•穴位位置:足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间,掌长肌与胫骨之间隆起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使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以适度的力度按压“太冲”穴位,时间约为3-5分钟。
•注意事项:按压时手法要轻柔,以免疼痛或损伤皮肤。
4. 捏压“内关”穴•穴位位置:上掌,中指和无名指尖的第二根腕横纹下方。
•操作方法:使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以适度的力度捏压“内关”穴位,时间约为3-5分钟。
•注意事项:捏压时力度要适中,以免引起疼痛或不适。
5. 轻拍内外关穴•穴位位置:内关穴位置见前文,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尺骨与桡骨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使用手掌的指尖部位,轻拍内外关穴位,时间约为1-2分钟。
•注意事项:拍打时力度要轻柔,以免引起疼痛或不适。
6. 揉动足三里穴•穴位位置:下腿的前外侧,当膝盖微屈时,脚背肌肉最高的凸起位置。
•操作方法:使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以适度的力度揉动足三里穴位,时间约为3-5分钟。
•注意事项:揉动时要用力均匀,以免造成不适。
7. 推按足三里穴•穴位位置:见前文。
•操作方法:使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以适度的力度推按足三里穴位,时间约为3-5分钟。
20种治疗止吐逆反胃的中草药古方
![20种治疗止吐逆反胃的中草药古方](https://img.taocdn.com/s3/m/fb0f4d2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e.png)
20种治疗止吐逆反胃的中草药古方中医的止吐逆反胃,通常采用药物和饮食疗法的结合。
药物方面,常用的中药包括茯苓、陈皮、白术、生姜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肠消化和吸收功能,从而改善消化不良、胃酸过量、导致呕吐和反胃的情况。
饮食方面,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度饮酒,多食用易消化的食品,包括粥、土豆、南瓜、面条、蒸鸡蛋、白米饭等,同时增加饮水量,保持水分平衡。
以下是20篇止吐逆反胃的中草药治疗古方,仅供参考:1. 《本草纲目》卷六十九《化脾之药》:生姜四两、半夏二两、人参三两,各捣碎末,用酒调和。
每服五钱,水煎服。
2.《外台秘要》卷二《胃气虚弱》:陈皮一两、生姜五两、炙甘草三两,研为细末,每服五钱,水煎服,以开胃。
3. 《别录》卷十六《温经汤》:附子一枚,生姜、桂枝各三两,大枣十二枚,研为细末,每服四分,热水调服。
4. 《千金方》卷七《肺疾》:苦参一两、生姜五两、陈皮三两、茯苓一两,研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5. 《神农本草经》:半夏三两,干姜二两,大枣十二枚,每服五钱,水煎服。
6. 《本草蒙筌》卷四:"白术、竹叶、杏仁、草果,各等分。
煮,去滓,加大枣、甘草少许;分服,每剂一两。
"7. 《景岳全书》卷九《吴茱萸汤》:吴茱萸半两、人参一两、炙甘草一两、干姜一两,先将吴茱萸水煎取汁,再加人参、炙甘草、干姜煎成一碗,温服。
8. 《金匮要略》卷二《安神汤》:人参四两、桂枝四两、白芍四两、甘草两两、大枣十二枚,水煎服。
9. 《儒门事亲方》卷三《葱姜汤》:葱白一斤,生姜一斤,调水煎汤,温服。
10. 《本草再生》卷三《化茯苓丸》:茯苓九两、甘草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干姜各二两,细末混合,每服五钱,水煎服。
11. 二陈汤出处:《金匮要略》药材及用量:陈皮 9g,半夏 9g,黄芩 9g,干姜 3g用法:上药共煎,分三次服用,每次服一半。
12. 十全大补汤出处:《金匮要略》药材及用量:人参 12g,当归 9g,白术 9g,茯苓 9g,甘草 6g,炙甘草6g,大枣 5枚,生姜 3片,陈皮 6g用法:上药加水煎煮,分二次服用。
呕吐各种治疗方法
![呕吐各种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66cab3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b.png)
呕吐治疗秘方
按穴止吐法
用拇指压内关穴(在掌面腕纹上方2寸处、尺桡骨之间),压至有酸胀感,1分钟即能停止呕吐。
可口可乐治小儿呕吐法
如小儿呕吐,可每隔10~15分钟让其慢慢饮服2~3汤匙可口可乐,勿让饮料中的碳酸气外溢,一般数小时后即可止吐。
藕治支气管扩张咯血法
将鲜藕捣烂取汁,每次服200~300克,连服数日,可治支气管扩张咯血。
青梅白酒治腹痛呕吐法
将青梅浸入白酒中,封存一个月后饮服,对腹痛呕吐有疗效。
生姜防服药呕吐法
①先在口中含1片生姜,5分钟后再服药。
②在少许药汁中加几滴姜汁,搅拌均匀后趁热慢慢服下,片刻后再喝完药剂。
云南白药止吐法
当胃痉挛引起呕吐不止时,取1粒云南白药胶囊口服,可止吐。
小儿呕吐的中医药疗有哪些
![小儿呕吐的中医药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2fa4c7c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6.png)
小儿呕吐的中医药疗有哪些小儿呕吐是指小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被强制性地经口排出常伴有恶心并有强力的腹肌收缩。
对于小儿呕吐问题,中医也有不少有效的偏方治疗。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小儿呕吐的中医治疗妙法(一)1、鲜白萝卜500克,蜂蜜150克。
将萝卜洗净,切成丁,放在沸水内煮沸即捞出,把水控干,晾晒半日,再放入锅内,加入蜂蜜,以小火煮沸,调匀,待冷,装瓶备用。
一般饭后食用。
本方适用于伤食呕吐。
2、神曲15克,丁香1.5克。
同人药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饮。
本方适用于伤食之呕吐。
3、生姜、醋、红糖各适量。
将生姜洗净切片,用醋浸腌24小时,同时取3片姜,加红糖适量以沸水冲泡片刻,待茶饮。
本方适用于小儿呕吐。
(二)1、橘皮3--5克,粳米50克。
将橘皮晒干,碾炒细末,用粳米加水入砂锅内,煮作稀粥,入橘皮末稍煮片刻,待粥稠停火,每日早晚复温热服食,5天为1疗程。
2、小米100克,鲜嫩黄瓜300克,生姜10克,精盐2克。
将黄瓜去皮去瓤,洗净切薄片,大米洗净,姜洗净拍破,砂锅加清水1000毫升,下大米,大火烧开,小火慢煮至米烂时下瓜片。
再煮至汤稠,表面浮有粥油时人盐调味,作餐食。
本方适用于暑热吐泻。
3、枇杷叶10--15克(鲜者30---60克),粳米100克,鲜芦根60克,冰糖少许。
先将枇杷叶用布包与鲜芦根(洗净切段)同煎汁。
去渣,再与糯米煮粥,粥成后人冰糖,煮片刻即可。
本方对胃热呕吐有效。
(三)1、竹茹、芦根各30克,生姜3片。
水煎,取汁,代茶饮。
本方适用于胃热呢逆,呕吐诸症。
2、高良姜15克,粳米50克。
先煎良姜,去渣取汁,后下米煮粥,空腹食。
本方适用于胃寒所致呕吐。
宝宝呕吐的原因1、过度喂养宝宝三四个月前出现的呕吐现象,大多是由父母的喂食问题造成的,例如喂食过量、不消化,或对母乳或配方奶里的蛋白质过敏。
要判断宝宝是呕吐还是吐奶(宝宝吐奶也是常发生的情况),你只要记住宝宝吐奶时,只会有几勺量的奶顺着宝宝的下巴流出来,而呕吐时吐出来的液体要多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呕吐方法大全
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
呕吐可将咽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大多数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地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中医认为,呕吐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引起呕吐的原因是实邪所致或因虚致吐,并分为饮食内停、情志失调、痰饮留滞、脾胃虚寒、外邪犯胃等多种证候,中医根据不同病机给予恶心呕吐的辨证治疗,其中和胃降逆是基本治则。
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
症状:饮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劳倦,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砂仁、木香理气和中,陈皮、半夏和胃降逆。
尚可加丁香、吴茱萸以和胃降逆;若脾阳不振,畏寒肢冷,可加干姜、附子,或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若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丝,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若中气大亏,少气乏力,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若病久及肾,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