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书法盛行原因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

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个尚韵的时代——魏晋南北朝。

•这次所讲的讲座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一、形成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也就造就了这一时代的书法走向成熟化。

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大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亮相登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国时期的钟繇,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形成的条件(一)书法意识上升到文化层面(二)儒释道玄融汇结合(三)纸张的普遍推广(四)书法美学理论逐渐丰富三、承前之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

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

四、巅峰基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楷书”,在北方演变成魏书﹔在南方,则经由王羲之等书家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楷书体系的改造,为处于书法巅峰时代的法度森严的唐楷奠定了笔法和结构基础。

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唐代行书的迅猛的发展。

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魏晋南北朝书法、美术概述

魏晋南北朝书法、美术概述

书法浅论之魏晋南北朝书法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

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

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

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晋代东迁之后社会动乱,上层部分人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弄翰玩墨为乐事寄托情怀,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

加之传统师承影响以及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其中造诣最深、声望最高的当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羲之誉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七岁起自幼学书卫夫人的楷书,后学钟繇、张芝,博采众美推陈出新,集众家之大成,有铁画银钩之誉,名辉书坛震古烁今,为历代敬仰。

书法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两大派,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北朝则盛行刻碑。

当时,贴作行草流利为美,碑刻宜作隶书,以古朴方严为尚,雄奇方朴富有豪气。

隋朝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动乱局面。

刻碑一百多种,是魏碑转化为唐楷的过渡和关键,智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的影响极深。

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一.六朝三杰的绘画艺术六朝三杰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书法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

书法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

书法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马宗霍《书林藻鉴》所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家,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实则看出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地位,艺术地位。

魏晋书法魏晋时期,在各个书体从萌芽到发展的基础上,文人书法圈内则逐渐完善新体的笔法,摆脱旧体笔法的影响。

此时自汉以来形成的楷书,行狎书(行书),草书(章草,今草)己日渐成熟,虽有残绪,但微不足道。

其中以钟繇、书诞,皇象,索靖,二王父子等为典型的代表。

同时魏晋时期,也是我国书法史上度高韵胜的时代,是书法发展史,演变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博古通今,兼擅诸家之长,其隶书,楷书为其善长,如作品《宣示表》,《荐季直表》等传世法帖。

楷书作品又因其高古纯朴,精熟神妙,端庄秀丽,被后人称为楷书鼻祖。

而且钟繇将东汉刘德升和王次仲的作品取长补短,去其波磔之意,用笔端正圆润,结体秀丽,独成一体,使得楷书在魏晋时期得到充足的发展。

韦诞(179-253)师从张芝,代表作魏宝器铭题。

皇象,吴国人,工善小篆,章草,代表作《天发神谶碑》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幼学卫夫人笔法,又以张芝,钟繇为师,入古出新,博采众长。

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代表作临摹本《兰亭序》《十七帖》《快雪时晴帖》《初月帖》等,其书法风格,如娇龙游海,飘若浮云,狂放不羁。

他又集汉魏书法之大成,对隶书的点画,结构,章法进行改进,把今楷和行草书推向成熟。

其楷书清朗俊逸,独特新颖。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兼善诸体,尤以行草为名。

作品有《玉版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廿九日帖》等,其书法风格俊逸豪迈,清朗多姿,端庄刚健。

书法成就与其父合称“二王”。

魏晋时期,因社会风气和实际情况的影响,禁止刻碑,但少数存在的石刻如《爨宝子碑》能看出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代表,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试析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_历史师范

试析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_历史师范

试析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_历史师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其书法艺术流派广泛,风格多样,艺术成就也较为突出。

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从封建王朝向专制帝制转变的重要时期。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书法艺术也受到了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革,书法家们表现出更多的自由与个性,追求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催生了许多不同流派的书法作品。

2.文化背景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文人墨客思想意识逐渐趋向超验和玄妙,反对现实主义,更注重内涵和意境的表现。

这种文化背景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许多书法家的作品达到了精神上的独立和内涵上的深度,其艺术表现也更具个性化。

3.书法师傅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书法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吸收和整合,同时书法家们在传承现有技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

书法家们互相传授心得,造就了李阳冰、王羲之、顾恺之等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大家,形成了多样化的书法艺术流派。

这些流派在技法、风格和形式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4.审美趋向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机遇之窗日渐扩大,此时知识分子渐渐抛弃唯形唯实的艺术观,开始追求内涵和仪表,注重画面的气韵生动和精神高度。

这种审美趋向
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书法作品的艺术造诣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包含了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还在于书法家们不断追求艺术上的独立和个性化,以及技法和意识上的创新和突破。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个尚韵的时代——魏晋南北朝.•这次所讲的讲座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一、形成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也就造就了这一时代的书法走向成熟化.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大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亮相登场,其中最为着名的有三国时期的钟繇,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形成的条件一书法意识上升到文化层面二儒释道玄融汇结合三纸张的普遍推广四书法美学理论逐渐丰富三、承前之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四、巅峰基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楷书”,在北方演变成魏书﹔在南方,则经由王羲之等书家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楷书体系的改造,为处于书法巅峰时代的法度森严的唐楷奠定了笔法和结构基础.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唐代行书的迅猛的发展.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着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钟繇是楷书书法的早期集大成者,其书从学习汉隶入手,改进了“蚕头磔尾”的写法,使字形更为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点画多奇趣,结体茂密而修长、飘逸萧疏.其工于书法,师承曹喜、蔡邕、刘德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体兼能,尤精于隶、楷.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因其对中国书法史中由隶书向楷书演化时所做出的先锋作用,被后世尊称为正书之祖.名词解释—楷书魏晋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书体就是楷书.楷书,最初出现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与行书和草书相提并论的书体,而是指一种字体的法式.“楷”的意义是庄重和严谨,一丝不苟.因而广义上人们所说的楷书是指小篆﹑汉隶魏碑与唐楷等规范书体.通常所说的楷书,是指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已经具体指真书和正书而言,它是由隶书演化而来的.根据字型的大小,一般分为三种:大楷约为5厘米占方,中楷约为3厘米占方,小楷约为1.5厘米占方.其中大于5厘米,大于几十厘米的,则称为榜书,小于1.5厘米,达于0.5厘米以下的,则称为蝇头小楷.一宣示表小楷,书法古雅质朴,幽深淡宕.此书朴厚、茂密,体势规整严密,较多晋人之风.墨迹久佚,传世有单刻本.或谓传世之本非钟繇原迹,乃王羲之临本.此贴为煊赫有名之迹,故刻本甚多.但出自大观贴中的刻本为最佳.二荐季直表小楷,末署『黄初二年,八月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书法醇厚,意气密丽.真迹先后曾归于宋薛绍彭,元陆行直,明沈石田、华夏,清内府、南海孔广陶、霍邱裴景福,民国初毁佚,赖慈水王所藏一印本,影印传世.小楷之最太傅此表正与兰亭绝相似,皆是已退笔于草草不经意处生趣.但兰亭长,此扁;兰亭瘦,此肥;兰亭今,此古.然兰亭以骨为肉,此以肉为骨;兰亭规矩在放纵中,此放纵在规矩中.其相反处笔意亦正相合也. —书画题跋·跋钟太傅荐季直表论意境“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元陆行“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贴﹚—明王世贞三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此表是楷书,带有行书裨益.但还保留较浓的隶书裨益.如字形多呈扁方,许多字的笔画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笔意.如“言”字的横画,以及“有”、“里”、“方”字的横画,都有浓厚的隶书遗意;另如“并”字,特别是“同”字的左撇,“企”、“舍”、“获”、“长”字的捺笔,也明显的是隶书的习惯写法.另外,以每个字而言,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也与形容的“群鸿戏海”有相近处.值得提出的是,在标准楷书盛行的后世,这种写法已很一般,但放在汉代末期,楷化到如此程度已相当先进,这同已出土的的当时的书法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故有“正书之祖”的美誉.第三节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一、王羲之,书法集大成者字逸少,号澹斋,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小就跟当时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其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书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族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其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草书浓芊折中,正书势侨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1 乐毅论小楷,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被誉为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笔势精妙,备尽楷则”标志着汉魏以来的楷书艺术从夹杂汉隶趣味的古朴楷书基础上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为严峻的唐楷法度开了先河.乐毅论的笔画较为圆润,坚厚丰满,秀气十足,同时,秀中不乏刚劲,做到了柔中寓刚.起收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藏锋的笔画虽藏而不显得笨拙,露锋的笔画虽露而不显得轻浮,一点一画都能给人一种脚踏实地,安详平和的印象,不刻意经营而无处不佳妙,可谓“大巧若拙”.乐毅论的结体重心平稳,平静中不乏灵动,平和中寓峻峭.纵画一般不偏离垂直方向,横画稍显右耸,但大体保持水平.字形不拘高矮宽窄,随体赋形,大小不同,长方、正方、扁方的字各占三分之一,均显得自然和谐.2 黄庭经黄庭经引,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 因此,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黄庭经用笔圆润,中段丰实体式平正中寓有姿态,因而去古未远,固能在用点的质地上保持着汉魏质朴的遗意,而在结构上却能各尽字的自然之态,显得不激不厉,而风归自远,没有丝毫习气.3 圣教序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御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风格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林.圣教序是最能代表王羲之书法风格的作品.虽然是集字而成的,但却飘逸﹑洒脱,狂放中不失风度,沉稳中多带潇洒.与兰亭序比起来在结构与章法上更为平稳,多为用锋之作,铺毫不重.点画更为平直,起笔多不藏锋,收笔很平和不刻意.牵丝引带之间极尽潇洒4 姨母贴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入.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5 长风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羲之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临摹本,纸本.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二、王献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着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其在继承张芝、王羲之书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先前朴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所书气势开张、英俊豪迈.1 洛神赋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着名文学家曹植的着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洛神赋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 .2 中秋帖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着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此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书画舫云:“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现存兰亭序有五大临本:“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兰亭往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精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一、神龙兰亭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着,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这是在流传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中最精美的一本.因为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带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是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显得自然生动.神龙兰亭因是冯承素用双钩描法,然后填墨临摹的,所以是兰亭五种临摹版本中最接近原版兰亭序的版本,其意态表现丰富之极,粗细变化明显,技巧要求之高,功力要求之深,是可想而知的.笔法上,变化莫测,如“癸”字是用锋之极,但却在接下来的“丑”字时又立刻铺毫加粗,起笔多轻飘,多以转笔锋之后再铺毫行笔,收笔主要以回锋为主,“永”字中的一捺则是在出锋意犹未尽之时又以之回锋,尽展技法之高.章法上自由、洒脱,前四行行间距较稀疏,第五行起到第十一行之间行距较均匀,但从十二行起到第二十八行行间距就变得很窄.所以,古往今来书法爱好者摹习兰亭序时,不仅要用心在每个单字上,还要用心在章法布局上.二、虞世南临本虞世南因师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并融汇北碑风格.所以虞世南本兰亭在整体上显得内柔外刚,笔致圆融,有遒力之气.能够基本上表现出原版兰亭的笔法和结构特点.所以虞世南本兰亭应是当之无愧的兰亭“八柱”第一.三、褚遂良临本因是褚遂良临摹之本,整个兰亭的笔法、结构就多加以其自己的风格.褚遂良本兰亭序整体上风格较平稳、敦厚、朴实.笔法上也少了神龙兰亭中起笔的轻挑之划,用笔多铺毫不重,因此字的粗细变化也没有神龙兰亭那种绚丽夺目的效果,但却给人一种平实之美.四、定武兰亭<兰亭序>帖石刻名.唐太宗喜晋王羲之父子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命人临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而遗失,北宋庆历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中,徽宗命取其石,置于宣和殿.北宋亡,石亦散失不传.定州在宋时属定武军,故称此石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五﹑黄绢本兰亭序此卷正文质地为绢本,亦称“黄绢本”,其纵24.5厘米,横65.6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印芾”和“子由”两枚印章.卷首有明代着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此卷临本无论从布局﹑行款和结体等方面来观察,都十分自然,很接近王羲之遒媚劲健的书法风貌.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当北方的士大夫面对荼毒丧乱的社会现实而转向玄学,从而在书法艺术上创造出“尚韵”的楷、行、草书来抒发自己的哀感之时,北方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与佛教信仰的普及相般配,社会各阶层为了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和来世的幸福,纷纷出钱布施,开窟造像,所以,作为功德、许愿记录的造像碑盛行一时,民间的无名作家大显神手,创造了风格多样、不拘一格的心书体,后世称为“魏体”或者“魏书”.一﹑摩崖造像1 始平公造像记在洛阳市南部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汔.其文字作为书法艺术则在着名的“龙门二十品”中尤为第一珍品.它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后世.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1744-1801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2 杨大眼造像记刻于北魏景明正始之际500年-508年.楷书,刻在洛阳龙门古阳洞.与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并称“龙门四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其列峻健、丰伟之宗.二﹑石碑墓志1 张猛龙碑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是鉴别有关张猛龙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据说有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点或留下某种印记,使后人之拓永远不能与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说伪造作假了,可见古人用心良苦.2 张玄墓志张玄墓志铭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清代因避清圣祖玄烨之讳而改称张黑女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间何绍基得剪裱旧拓孤本,乃着世至今,拓本共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八字.出土地不详.目前仅存何绍基藏剪裱孤本.原拓今藏上海博物馆.张玄墓志铭书法精美,刻工亦佳.字形略扁,多有隶书笔意、古质典雅.用笔方圆结合,既有北碑俊迈之气,又含南帖温用笔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排泄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体含动势.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称北魏之佼者,备受书家喜爱.何绍基在题跋中由衷赞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北朝的书体,是沿袭汉碑分隶而来,不尚风流,均守旧法,很少变通,书体猥拙,不似南人之风流蕴藉,故与南朝书风异趣.北朝不想南朝禁止立碑,而且北朝崔、卢氏族,既善属文,名篇巨制,自然立碑甚多.加上佛教盛行在北方,造像题记不知凡几.许多是出于石工之手,造像题记尤其如此,故虽猥琐鄙恶者不少,但优秀的也很多.同时,自唐以来专重“二王”手迹,宋承其风,于是中原碑碣,很少有人问津,任其霾蚀,然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榷拓者少,所以西北诸省,千年前所立碑石,往往至今尚存.。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发展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发展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发展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其中,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特点是这个时期文化繁盛与文人的思想倾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繁盛的背后是社会的多元化和经济的繁荣。

南北朝期间,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士族地主和上流社会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时期的文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他们着力研究文学和艺术,并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严格。

这种追求艺术的执着追求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并逐渐发酵。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在文学方面,除了古乐府文学的继续和发扬外,又出现了以“风雅”为特征的乐府新体诗。

这种新体诗追求优美的韵律和婉约的情感,它后来发展成为唐代五言绝句的重要基础。

另外,此时期还出现了散文的新风貌,人们开始追求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内容上的新奇与深度。

在艺术方面,绘画与书法成为了文人雅兴的重要表达方式。

虽然这些艺术形式有时只是作为文人的休闲娱乐活动,但其中蕴含的文人思想和审美追求却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不仅仅是个体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文人常常组织文艺团体,互相交流创作心得,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流派,如西晋时期的“豪放派”和放言派。

文人之间也会有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交流,形成了“讲究辨析”的文艺理论风气。

这种“批评家”和“理论家”出现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它拓宽了文学的视野,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并不仅仅是一帆风顺的。

在社会变革与政治动荡的背景下,文人对现实的思考和抱怨与反叛时有所表现。

文人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和失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晋末年颜之推的《世绝篇》。

这种怀疑现实、对世事的消极看法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使文学艺术更加丰富和深刻。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与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文人思想倾向密切相关。

书法艺术的自觉(魏魏晋南北朝)

书法艺术的自觉(魏魏晋南北朝)
除硬毫笔之外,兼毫与软毫品种的毛笔也正式问世了。同时取料 更广、制作方便的毛笔,可为书法家根据自己擅长的书休与艺术 实践的经验来取舍笔头的大小、长短、软硬,创造佳作提供了便 利条件。
中国的墨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魏晋时期,当时所用墨仍 为石墨,但这种墨是经过加工了的,这种石墨既可用作书 写,还可作为燃料。(太平御览》中曾对此有过记载,晋 “陆云与兄陆机书曰: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数十斤, 云烧此消复可用,然烟中人不知。兄颇见之否了今送二
制佳墨,《齐民要术》中还提到了一种“合墨法”。魏晋
南北朝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他们不仅能在制笔技术方
面有新的突破,而且在研制墨方面也注重了精良,使松烟 烧制的墨首次在全国得以推广。
夷考其故,盖有三焉:一则时接汉魏,诸 体悉备,无烦极虑,便可兼通。择要而从, 尤易专擅,不独为之华藻也。……一则隶 亲草圣,笔迹多传,服凝有资,师承匪远, 酌其余烈, 自得心裁。……一则俗好清谈, 风流相扇,志轻轩晃,情骛皋壤,机务不 以经心,翰墨于是假手,或品极于峰杪, 或赏析于豪芒,至乃父子争胜,兄弟竞爽, 殚精以赴,疲神靡辞,以此为书,宜其冠 绝后古,莫与抗行矣。
1、前期书法艺术的历史积淀而成
2、政治经济因素
3、文化自身的因素
1、前期书法艺的历史积淀而成
从艺术发展的总体规律看,任何一门艺术 无不受前代的影响,书法艺术当然也不出 这一范围。所以,就书体本体而言,是传 承的自然结果。
2、政治经济因素
1)政治上的分裂和动荡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 宽松的环境
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备魏第十》中对北魏 书风总结的那样:“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太 和以后,诸家角出,奇逸则有若《石门铭》,古 朴有若《灵庙》、《鞠彦云》,古茂则有若《晖 福寺》,瘦硬则有若《吊比干文》,高美则有若 《灵庙碑阴》、《郑道昭碑》、《六十人造 像》··…统观诸碑,若游群玉之山,若行山阴之 道,凡后世所有之体格无不备,凡后世所有之意 态,亦无不备矣。”可见,北魏书法在佛教的冲 击下兴旺起来了。清代后期,由于包世臣、康有 为等人著书立说,在社会上又掀起了学习北魏书 体之风。北魏书体一行世,书坛又开生面,书学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成就

索靖、陆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索靖:西晋时期 著名书法家,擅 长草书和隶书, 被誉为“草圣”
陆机:东晋时期 著名书法家,擅 长隶书和楷书, 被誉为“书圣”
特点:索靖的草 书气势磅礴,陆 机的隶书端庄秀 丽
影响:索靖和陆 机对后世书法产 生了深远影响, 被誉为“书法双 璧”
南北朝书法家
王羲之:被誉 为“书圣”, 代表作《兰亭 序》,特点是 飘逸洒脱,自
南方书风: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风格秀美、流畅、自然 北方书风:以魏碑为代表,风格雄浑、厚重、刚劲 差异原因:地域、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融合过程:南北书风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风格 影响: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篇章
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和作品。
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既有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 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然天成。
颜真卿:唐代 著名书法家, 代表作《多宝 塔碑》,特点 是端庄雄伟,
气势磅礴。
柳公权:唐代 著名书法家, 代表作《玄秘 塔碑》,特点 是遒劲有力,
骨力劲健。
欧阳询:唐代 著名书法家, 代表作《九成 宫醴泉铭》, 特点是严谨工 整,法度森严。
4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风格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风格

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天册元年八月乙酉朔造砖
《天发神谶碑》
《禅国山碑》
吴国砖文篆书
《谷朗碑》

砖文隶书

隶 书
买地劵上的隶书
吴简隶书 ‥‥‥
另外,吴国尚有一些行草书及楷书
《谷朗碑》
砖文隶书
买地劵上的隶书
重点介绍一下锺繇的书法
锺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人,因举为孝廉而走上仕途。
代表作品有: 《宣誓表》 《力命表》 《荐季直表》 《贺捷表》
委 曲 帖
东晋铭刻书法
朱曼妻买地券
五、南朝书法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刘伯宠帖》
王慈《柏酒帖》 《汝比帖》 《翁尊体帖》
王志《喉痛帖》
智永《真草千字文》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刘伯宠帖》
《翁尊体帖》
王志《喉痛帖》
智永《真草千字文》



写经书迹

铭刻书迹
《爨龙颜碑》
《瘗鹤铭》
六、北朝书法 一千多年来,北魏书法一直处于尘封状态
《宣誓表》
《力命表》
《荐季直表》
《贺捷表》
三、西晋书法
《郛休碑》篆额 篆 书
《王君墓神道》篆额
《郛休碑》篆额
《郛休碑》
《任城太守孙夫人碑》


《潘宗伯等造桥格题字》
《太公吕望表》 《骠骑将军韩府君神道》
《刘韬墓志》
卫瓘《州民帖》
索靖《月仪帖》


索靖《出师颂》
索靖《七月帖》
陆机《平复帖》
《 范式碑》碑额
《上尊号奏》碑额
《 受禅表》碑额
《孔羡碑》碑额
《 范式碑》碑额
《上尊号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东晋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该时期的书法特点是造型简练,气势雄健,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失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但是,这种社会背景却是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土壤。

时代的变革使得人们在文化艺术领域寻求精神安慰和满足,书法艺术成为了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1. 多元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多元,不同的书法家具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和个性特征。

例如,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激烈横劲,方正秀丽;王献之的书法造型刚健有力,墨色浓郁淋漓,张旭的书法丰腴厚重,气势磅礴。

这些书法家的不同风格和个性特征,彰显了该时期书法艺术的多元性。

2. 神韵自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重视笔墨用色的自然流畅,有一种神韵自然的美。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用笔充分发挥了书法的自然美感,他的笔法流畅自然,气度非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意境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更加注重表达艺术家的个性和精神内涵。

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王献之的《祭侄文稿》都是表现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思想世界的杰作。

他们不仅在笔墨和结构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气韵上表现出了极深的意境。

4. 造型简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造型简练,线条流畅,不拘泥于形式,追求简单、干净、明快的形态效果,以达到表现笔墨的个性化之美。

例如,王献之的《伯远帖》就是一幅造型简练的作品。

5. 墨色浓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墨色浓郁,自成一体,淋漓畅达。

王羲之的《兰亭序》正是以墨色激浓、笔法洋溢为代表的杰作。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价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

该时期的书法家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而且他们的书法作品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些书法作品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审美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艺术时期之一,特别是书法艺术。

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这一时期的审美思潮也是丰富多彩,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文化人物。

一、书法艺术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风格独具一格,富有特色。

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以草书为代表的隶书发展,以及以“八分体”为代表的楷书创作。

隶书是一种汉字书写方式,源于秦朝的公文书写风格,被认为是书法的顶峰。

而在隶书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创造了草书,这种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运用广泛,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

在楷书创作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八分体”,这是一种书写艺术风格。

它由八部分组成,分别是:头、身、衣、带、股、腿、齐、足。

这种书法风格在后来的书法发展中仍有影响。

二、书法家与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非常多,他们的作品被后世的人们广泛收藏和学习。

其中,最著名的书法家应该是王羲之和颜真卿。

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他的书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被后世传颂不衰。

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等。

颜真卿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被誉为“赵州体”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法书二十七张》等。

三、审美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思潮非常丰富多彩,有道家、佛家、儒家等不同的思潮。

其中,以“墨客”为代表的道家思潮是一个重要的流派,他们追求自由不羁,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崇尚随性而为的艺术创作。

佛家思潮则体现了其精神富有的内涵,重视人性、理性、神秘。

儒家思潮强调行为准则、道德品质等方面,将审美视为人的总体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影响深远。

在这一时期,书法家们创新求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同时,不同的审美思潮也在这一时期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和审美思潮对后世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

一、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以“魏碑”为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文、题字等书法作品,其风格粗犷、豪放,具有浓郁的北方气息。

同时,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们也致力于研究汉字的构造和笔法,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以“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代表。

人物画以描绘人物形象和神态为主,其风格细腻、传神,代表作品有顾恺之的《女史葴图》等。

而山水画则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其风格清新、自然,代表作品有展子虔的《游春图》等。

这些绘画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

三、雕塑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佛像”为代表。

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佛像的雕刻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佛像雕刻风格庄重、肃穆,代表作品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这些佛像作品不仅具有宗教意义,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建筑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由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式和印度元素,如塔楼、飞檐等建筑元素的运用。

同时,由于士大夫文化的影响,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苏州的拙政园等。

这些建筑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

五、工艺美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工艺品以瓷器、铜器、玉器等为主,其工艺精湛、细腻,如青瓷、铜镜、玉佩等。

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和手工艺水平。

六、文化交流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自西域的文化元素如佛教、音乐、舞蹈等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为中国的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从魏国的一些简牍和碑帖看,尽管还有隶书笔意,但字的尺寸小,书写便捷,楷书 的形制已经粗具,所以后人把魏国的钟繇看成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楷书先祖。
(二)晋代书法
公元263年魏灭蜀国,两年以后,司马氏政权代替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称作 西晋。西晋存在51年,由于社会动乱,于公元317年晋皇室南迁建康(今南京)。东晋 存在103年,公元420年亡。在两晋存在的150多年时间里,由于统治集团内部偏安思 想严重,大部分人对国事并不经心,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玩弄翰墨为精神寄托,加上 书法本身和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
《天发神谶碑》局部(皇象)
(一)三国时期
蜀国存在的42年几乎都在战乱中,在中国书法史上贡献不大,只有一个刘敏以草书 著称,但并不是大家。
在书体上,三国初期各国仍以隶书为主,后期楷书才逐渐地发展起来,成为主要书 体之一。事实上,字体的演化和既成字体在书法风格上的递变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 密切关联的。三国时期不只是隶书在向楷书过渡,其他书体也在发展。
(一)三国时期
吴国的书法比魏国就有些不如了,虽然吴国雄踞一隅,但在书法的发展上不能和中 原抗衡。不过在这一地区也出刺史,善八分,
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 称。其笔势沉着痛快,纵横自然,世人对他的字 有“实而不朴,文而不华”之评,他书写的《天 发神谶碑》字参篆隶,气势雄伟。
他的书迹被历代文人看作至宝,影响之大在历 代书法家中首屈一指,有“书圣”之美称。代表作 品有《兰亭序》、《十七帖》、《初月帖》等。
《初月帖》(王羲之)
(二)晋代书法
《鸭头丸帖》(王献之)
王献之 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
书令,世称王大令。善书正、行、草、隶各体,尤 其以行草著名。幼时学王羲之和张芝,以后在行草 书中另创新法,用笔外拓,俊迈且有逸气,改变了 以前古拙的书风,当时被称为“破体”。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罕见的政治分裂和战乱,但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

一、文学艺术的繁荣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曹植、杜甫、陶渊明等人,他们的文学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深厚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在艺术方面,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黄金时期。

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以王羲之为代表,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成为后世的楷书典范。

在绘画方面,徐悲鸿曾评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时期”。

二、哲学思想的进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想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王充、王弼、荀子等人。

他们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哲学观点,例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等,这些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这个时期,佛教也传入了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同时也对中国的社会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科技发展的进步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这个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刘徽发明了“周髀算经”,成为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另外,在医学方面,《黄帝内经》也在这个时期问世,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

四、教育制度的改革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衰退和政治分裂,很多原本的贵族子弟下嫁不起书借、买书,无法上进。

而后来,一些高士的出现,繁荣起了私学运动。

私学主要由文人、儒者所创办,他们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开设私塾讲授诗词、经史,培养学生的文化与人格。

在这个时期,士人之学得到了广泛普及和深入发展,整个教育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改革和完善。

这不仅使得中国的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浅谈魏晋风度在书法中的体现

浅谈魏晋风度在书法中的体现

魏晋时期,由于政权交替频繁,发生大量的人流迁徙,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政治局面复杂。

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也是书法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艺术与文学在这个时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正是艺术与文学的不断发展,使后世的人们可以欣赏到众多的经典艺术作品。

一、书法理论的盛行魏晋风度是作为魏晋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而被载入史册的。

魏晋风度代表着当时的文化发展,尤其是当时的书法艺术,大量文人墨客退居山野研究书法艺术。

在这个时期,书法盛行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将书法艺术的筋骨与人的智慧、精神、品格联系起来,以个人艺术风格树立代表人格的筋与骨,让书法线条贯穿和充溢内在的生命力,这是中国书法艺术造型最根本的内容。

二是“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讲究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创造出艺术的美感,通过书法美感受自然与万物的美感,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艺术美的风格,造就了书法艺术的发展高峰。

二、书法地位:承上启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政权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政权的频繁变更更是给社会带来了不安的情绪,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正是在这些社会、政治原因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书风也开始追求多变与多样化。

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艺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此时出现了大量的著名书法家,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钟繇的《宣示表》中的“今”与“之”两字的捺画都保留了隶书中波磔的痕迹,但又区别于隶书,有着自己的特点。

作品横画写得较长,这也是呼应隶书强调横势的一种特征。

后世的王羲之、苏东坡、赵孟頫、文徵明以及近代的启功、沈尹默、舒同、林散之、赵朴初等,也都曾经研习过魏晋书法风骨。

魏晋时代的书法传承了东汉时期的风骨,一些隶书开始转变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变得更加简洁、美观,并且书写体系与样式也更加简单与多样化,直至后期出现了草书和行书。

后来,草书盛行下又产生行书、行楷等。

总之,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处于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很多艺术家追求不同的书写形式,以强调书法的多样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兴盛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兴盛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兴盛及其影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跨越了220年,从220年开始,一直到589年结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文化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变革。

这次变革对于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兴盛及其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兴盛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在这个时期中,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一一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兴盛。

1. 文学的发展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最著名的当属《世说新语》。

这本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刘义庆所写,记录了当时名人的言行。

这本书最大的贡献是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对于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其他的文学作品。

其中,以王羲之的书法和孙思邈的医学著作尤为著名。

2. 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绘画和雕刻。

这个时期中,中国画的印象派风格和丰富的配色备受赞誉。

当时的雕刻作品也非常出色,以石雕为主,造型简洁、直白、富于表现力。

3. 哲学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

其中,以王充的《论衡》和何晏的《齐民要术》最为著名。

这些著作对于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兴盛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兴盛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兴盛的影响。

1. 中国文化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兴盛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这个时期中,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们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各异,这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中国美术的独立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繁荣导致了中国美术的独立性。

这个时期中,中国美术品开始以中国主题为主,不再为外来艺术形式所束缚。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演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演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演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因为王羲之、王献之等大家的创作与推崇,书法艺术获得更多的赞誉和支持,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特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一、前期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形态还处在探索和发展的阶段,书写的字体还相对统一,相比之下还不够丰富。

这个时期,书法最初在运动中获得了发展,然后等到人们不满足于仅仅表达思想的意义时,书法才开始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

在当时,书法是一种被称为“文字艺术”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优美的字体来表达汉字的美感,但其背后其实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思想。

二、王羲之的贡献王羲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他是书法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贡献在于,他将书法艺术与人的情感相结合,把书法活动发展为了一种艺术形式。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小楷著称,其作品用笔有力,感情深厚,气韵生动,特别是他的碑文书法,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打破了基本的书写法则,从而让整个书法艺术得到了更多的表达空间。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具有以下特征:1.注重意境和抒发感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创作者们都注重书法意境和抒发感情,他们善于让笔画和笔法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情感状态和精神状态。

例如王羲之的小楷书法就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一些像山水、树木、草花之类的造型在他的眼中,都变成了带有情感的符号。

2.强调气势和品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在笔力方面非常强调气势和品质,艺术家通过书写的特定结构、规律和节奏来让自己具有良好的气质,同时它可以打破现实生活中常规的形式和局限,形成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呈现艺术作品的人性和美学特征。

例如王献之在制作《兰亭序》时,从构图和字体上都显示了他对形式和美学特征的追求,整体结构的流畅运动感以及每个字的衬托,都让这份文化传世呈现出了非常珍贵的价值。

3.强调笔法和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通过表述书法的结构和笔法来创造民族文化和精神领域,在书法中能够反映出时代的气息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reason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calligraphy popularMin Yu(.School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 China, 550004)Abstract: The ar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of prosperity, is by a variety of conditions and reasons. Special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orn live calligraphy artists wisdom and passion, the Han Dynasty calligraphy art foundation, papermaking to mature into the art of calligraphy provides lightweight inexpensive carrier, the invention of paper and promotion, promote social civilization rate rises greatly, also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of calligraphy into a brand new era; metaphysics, Taoism Buddhism prevailed, liberated the thought of people, ethnic fusion promoted between ethnic culture and art exchanges, broaden their horizons, expand their minds, enrich people's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and creation them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of calligraphy has injected new blood: theoretical writings that lead into the creation of calligraphy conscious stage, people create a unique aesthetic concept, method of creation, style and genre, constructed to" Saint" Wang Xizhi and his son Wang Xianzhi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ainstream system; all sectors of the community on the art of calligraphy, general preferences,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art popular for cultivated soil.Keywords: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calligraphy art; popular; reason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流行的原因探微余敏(贵州财经学院教育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04 )摘要:中国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繁荣,是由多种条件与原因促成的。

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激活了书法艺术家的灵智和激情,汉代书法艺术的奠基作用,造纸术的成熟为书法艺术提供轻便廉价的载体,纸的发明与推广,促使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也使书法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玄学、道教与佛教的盛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展了人们的胸襟,丰富了人们的艺术修养与创作题材,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理论著作的涌现使书法创作进入自觉阶段,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理念、创作方法、风格流派,建构了以“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为代表的主流体系;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书法艺术的普遍喜好,促进了书法的推广普及,为书法艺术的流行培育了沃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流行;原因魏晋南北朝书法在我国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成就和影响,被认为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

这个时期,作为文字的意义,书法完成了隶向楷转化的关键一环。

作为艺术的意义,书法在形象、情性与神采上,出现了本质的突破,书法由形体美上升到意境美、神韵美的追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物质财富日益积聚扩大, 教育得到逐步推广普及, 中国的书法由极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品, 开始变成被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喜好、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

从帝王将相、士大夫阶层, 到民间知识分子, 学书善书者、欣赏收藏者层出不穷不断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来欣赏、创造。

随着传刻、摹写、翻印等技术的出现, 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涌现出色彩斑斓、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艺术开始进人繁荣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流行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

1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充满战争和苦难的时代,激活了书法艺术家的灵智和激情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政局混乱,多灾多难的时代,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文人们纷纷逃避现实,游山戏水,品藻人物,精神上追求自由和解放,书法创作中追求个性情感的抒发,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逐渐成熟,书法艺术取得空前发展,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东晋书法,追求神韵,意趣和创新,讲究个人情感的抒发,书法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和升华,后人称之为“晋书尚韵”。

2前朝书法的奠基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碟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

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书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

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独具风格,尤其是北碑书体,他继承了汉隶的笔法,结体严谨,笔姿厚重,沉稳大方,雄健挺拔,给人以粗悍之感,这是由于汉代书法的风神和遗韵所至。

东汉开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魏晋南北朝时,众多的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

曹魏的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序》和《黄庭坚》等,王献之的书法也极高,被称为“二王”。

东汉末,由于书法的大发展,出现了赵壹《非草书》、蔡邕《九势》、《笔论》等论述书法的文章,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势》、卫夫人的《笔阵图》、传为王羲之的《书论》、《笔势论》等著作,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书法的发展和繁荣。

3纸的发明与技术改进3.1纸的发明与技术改进为书法艺术提供了轻便廉价的载体。

纸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早期古代人书写用竹简,非常笨重,不利于文化艺术的传播普及。

后来人们用缣帛书写,虽然轻巧,但太昂贵,这都限制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等造成的植物纤维纸,价廉质轻,使用方便。

因此,纸的发明与推广,促使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也使书法艺术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制造技术进入成熟阶段,不仅能制造白纸、黄纸、青纸等,还能制造五色纸。

纸张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外表精美,成为达官贵人馈赠佳品。

3.2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有了革新提高。

在造纸的原料方面,除用楮树皮外,又开始用桑树皮以及藤皮;在设备方面,创造了帘床模,这种竹制的纸模可以移动,放在框架上,可以反复捞出无数的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方面,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使纸品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纸的品种也增加了,例如,出现了色纸:以染料染纸增加美观;涂布纸:以涂料涂刷在纸的表面,以解决纸张透印问题和改善光滑度,后来进一步把涂料直接加入纸浆中;施胶纸:在纸张表面涂刷胶矾水,以防止洇水,增加光度。

这些高质量的纸,纤维均匀,表面洁白,达到“妍妙辉光”的程度。

为防止纸张虫蠹,这时期发明了“潢治法”,就是用黄蘖和雌黄等防虫材料,对纸张进行处理,可以预防纸张被虫蛀蚀。

潢治法从此成为造纸技术的传统工艺,被普遍采用。

东晋时期,会稽剡溪一带造的藤纸、黄纸,质量上乘,特别受人欢迎。

4儒释道融合,促进思想的解放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开始碰撞融合,并逐步影响到社会文化的不同层面。

书法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一改古质书风而流美妍媚,其背后的思想渊源与道家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士人崇道、谈玄是魏晋时期特有的社会现象,老庄思想成为上层知识分子行为的理论基石,而书法则成为他们自我陶冶的重要手段,道家思想促成了书法理论的嬗变,并影响到书法艺术风格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情感理论和体道理论都有了更加细致、明确的发展。

书法艺术家们从艺术本质的角度来分析书法在形式构成上的美学特质,其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明显。

整个北朝,佛教大盛,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有统治地位,并进而定为国教,成为统治者的法律标志。

随之而起的便是兴建寺庙。

仅洛阳一地,寺庙多达1300多所。

也正是这个原因,随之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造像碑记。

特别是洛阳龙门大量开凿石窟,造像祈福,造像总数超过万尊,造像题记2000余块,而且内容及艺术风格迥异,使龙门石窟成为书法艺术的宝库。

随着儒家思想的衰退,老庄哲学和佛学乘时而起,老庄思想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这也为东晋书法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少数民族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推进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不同民族的审美意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少数民族的豪放不羁,质朴清晰的气息揉进了汉族文化艺术中,同时崇尚雄健强悍的审美心理也在传统运笔结构的基础上产生了积极作用。

5书法理论著作以及书法家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的促进作用东汉开始。

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