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为什么?
-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易懂的概念图和练习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7.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报告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反馈。
-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习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图片,如湖泊、河流、冰川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科基础上已具备一定条件,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地球与地图、气候与气象等基本概念,有利于理解水循环的相关内容。
2.在思维能力上,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图表等途径探究水循环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如何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相关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供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干旱或洪涝问题,让学生探讨水循环与这些问题的关联。
3.结合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教学,观察当地水体的分布、流向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水循环的相关图像、数据和案例。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2. 讲授新课:(1)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水在地球上的不断运动过程。
(2)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3)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调节气候、塑造地形、提供水资源等。
(4)阐述水循环的环境作用:生态平衡、地表净化、地质灾害预防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循环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水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水循环过程和地理意义的掌握。
3. 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水资源管理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实际工作者的角度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水库、水处理厂等,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自然界的水循环》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过程,掌握水蒸发、凝结、降水、融化、渗透、蒸散等基本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图表理解和解释水循环的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珍惜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3.水的保存与保护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与水相关的问题,并借助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思考,例如:你觉得为什么下雨后地面会干燥?为什么海水会变成云朵?2.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幻灯片、图表或实物讲解水循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
确保学生对于水蒸发、凝结、降水、融化、渗透、蒸散等概念的理解。
3.观察实验(25分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每组分别准备一个浅盘和一些水,然后使用透明塑料薄膜盖在浅盘上,观察一段时间后,观察水蒸发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水蒸发的过程。
4.图表解释(25分钟)将学生观察实验中的数据整理成图表,并进行解释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图表的分析,理解和解释凝结、降水和融化等过程的发生原理。
5.水的保存与保护(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节约用水。
通过展示节约用水的画面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珍惜水环境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思考和制定节约用水的措施。
6.巩固练习(10分钟)布置课后作业或小测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出水循环的过程,并回答以下问题:可能导致水循环中水量减少的因素有哪些?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对水蒸发现象的观察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
2.检查学生对于水循环概念的理解和图表的解释能力。
3.评估学生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的意识和能力。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水循环的动画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今天的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2.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让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重要性,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4. 课堂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环节。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通过讨论和发言,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在绘制示意图时没有得到充分的指导,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所提交的作业内容充实、准确。
2.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表述清楚,注意遵循学术规范,避免抄袭。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技术手段,如GIS、虚拟现实(VR)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简要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教学内容: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水循环知识,如蒸发、降水等基本环节。
(2)提问:“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和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水循环过程中的计算方法、GIS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掌握降水、蒸发等环节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过程。
教学设想:通过案例教学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组织现代技术手段的操作培训,帮助学生熟练掌握GIS等工具。
4.针对课堂所学的水循环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篇短文,阐述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培训东城区)
针对本章节内容,学生在学习水循环之前,已经具备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水循环的细节和实际应用尚存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水循环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培训东城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2.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更新水资源等。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现象的能力,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问题探讨。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当地水资源状况、提出节水措施等,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认识到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自觉保护水资源。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积极参与节水、护水活动。
4.通过学习水循环,培养学生的事物联系观、系统观和动态观,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实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进行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水循环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水循环的过程、作用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条据文书、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policy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来源和形态变化。
(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
(3)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原理。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珍惜水资源,认识到水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学会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对水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难点:学会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实验设备等。
2.教学材料:《自然界的水循环》课件、实验纸、水循环模型、图片资料等。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出示一幅描绘自然界水循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内容。
2.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水蒸发的现象?水蒸发后会去哪里?有什么形成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二、呈现(10分钟)1.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水的来源和形态变化,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
2.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流程:蒸发、降水、径流和下渗。
三、实验设计(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2.实验目的:观察水蒸发、降水和下渗的过程。
3.实验材料:实验纸、水、容器、塑料袋等。
4.实验步骤:(1)将一些水倒入容器中。
(2)在容器周围放置实验纸。
(3)将一个塑料袋盖在容器上方,并封好口,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
(4)观察实验纸的变化。
5.实验记录:观察和记录实验纸上水滴的形成和降落情况。
四、实验分析(10分钟)1.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产生的现象和原因。
3.解释水蒸发、降水和下渗的概念和原理。
五、概念总结(10分钟)1.将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原理总结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2.结合实际例子说明水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自由讨论,探讨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3.1_自然界的水循环_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 自然界的水循环1.课程标准与教材容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3.1自然界的水循环。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本节课是教材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容为后面学习海水运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做铺垫。
本节容首先介绍了水圈的构成及其特征,主要讲述“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模块的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需要了解水体的构成、三种形态以及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个知识点较为简单,易于理解,主要是掌握水体的一些基本信息,为第二个知识点做铺垫。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图文和活动的设计,说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以及其意义。
要求能够绘制水循环过程的示意图,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容要淡化。
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
最后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主要容概要:①水的构成形态和分布②陆地上的水体构成以及淡水存量③水体相互间的联系以及河流补给关系④水循环的概念和形式⑤水循环的意义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学情分析认知情况:他们刚从初中升上高中,对地理这本学科进行了一定的学习,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生活以及物理知识的认识,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主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
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他们了解地球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且具备了一定温度,使液态水蒸发成气态,生活的经验也让他们知道气态水会通过降雨转化成液态水,还懂得了水圈的部分构成成分。
因此,他们对水循环有一定的认识,只是缺少科学系统的概念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3章第3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水循环在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运用GIS等技术手段,观察和分析水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小组讨论:针对水循环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影响水循环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如何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讨论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描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2.图文并茂,表达清晰,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3.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内完成,以电子邮件或纸质版形式提交。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自然规律的积极性。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如瀑布、河流、湖泊等,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3.撰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水循环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并指出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作铺垫。
2.教材第二部分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详细介绍了三种水循环,然后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最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水循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三、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读图分析,讲练结合,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形式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活动探究一结合课本图3.1、图3.2分析自然界中水体的相互关系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观察水循环视频活动探究二全班同学动手,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活动探究】展示黄河下游断流的图片,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采取什么措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案题目:探索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流程;2.掌握水循环的各个阶段和关键词汇;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探究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课堂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普及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2.加深学生对水循环各个阶段的理解;3.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水循环相关词汇;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水循环相关的图片或实物模型;2.彩色笔、白板和黑板;3.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展示一张描绘水循环的图片或展示水循环的模型。
2.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你见过水循环吗?水循环是什么?”3.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逐步引导学生得到“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循环流动的过程”这个答案。
第二步:学习(15分钟)1.分别介绍水循环的各个阶段,并在黑板上画出对应的图示:蒸发、凝结、降水、渗透和地下水、河流和湖泊、海洋。
2.通过应用示例或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每个阶段的含义和过程。
3.强调关键词汇,如蒸发、凝结、降水等,确保学生掌握。
第三步:小组活动(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人组成。
2.分发小组活动的材料,包括一个大型画纸、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3.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水循环的阶段进行展示,并请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画纸上绘制相关的图示。
4.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可以绘制图像、添加关键词、写下关键句子,以便其他同学能够理解他们的阶段。
5.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并学习。
第四步:总结(10分钟)1.完成小组活动后,回顾和总结水循环的各个阶段。
确保学生对水循环的整个过程有整体的理解。
2.提醒学生水在循环中是相对不损耗的,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保护水资源。
3.通过小结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相关词汇的掌握情况。
第五步:拓展(15分钟)1.给学生展示一些水循环影响的实际例子,如干旱、洪水、干涸的湖泊等。
2.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了解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河流等基本概念。
2.技能与能力:能够描述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以及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关键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用一幅插图展示一段河流的全貌,引导学生回忆河流的水从哪里来,回忆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雨水是从哪里来的?2.水循环的概念(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水的三态变化过程,然后给出水循环的概念,让学生口述出水循环的过程。
3.水的蒸发(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大家在夏天经常喝冰水,为什么杯子会出现水珠?让学生思考一下。
然后教师给出答案:这是因为水在杯子里被太阳热能加热后,发生了蒸发,水分子变成了气体形态。
引导学生理解水蒸发的概念。
4.水的凝结和降水(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玻璃窗上会出现水滴?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云?最后给出答案:这是因为水蒸气在玻璃上遇冷后发生了凝结,变成了水滴。
当水滴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形成云,云中的水滴结合成雨滴,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降水。
5.地下水的形成(15分钟)6.河流的形成(1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河流的形成过程,并向学生解释水循环中的河流是怎样形成的。
7.教学归纳(10分钟)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8.拓展延伸(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节约用水很重要?请举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阐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规律,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
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掌握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自然界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
自然界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3.运用有关图象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氛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内容中去。
【学习新课】1.对“相互联系的水体”,有如下教学建议。
(1)水圈概念和水的分布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第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学生可以列举出地球上的水广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地下、土壤和生物体中。
教师由此引出水体概念。
第二,教师设问:“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孤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联系的,请举例说明它们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由此可概括出地球上的各个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并组成地球水圈。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是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其联系过程就是水的循环运动。
第三,教师进一步设问“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水圈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水圈的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
(2)图“读图思考”的教学,思考题1教师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入手,通过读图观察,让学生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其后,可结合实例,如地处赤道地区的亚马孙河、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地处高纬度地区的鄂毕河等,让学生判断这些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并总结出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
此外,从读图中还可以观察出,一条河流的补给水源可以有多种,在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区时,补给水源也会不同。
这一点可以以长江为例,让学生说出在长江不同河段补给类型有哪些变化。
思考题2,可以让学生先互相讨论,并要求学生用图形的方式来说明两种情况下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能运用绘图的方法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是地理基本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有如下教学建议。
(1)水循环概念与类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或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演示水循环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组成。
其中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因为水循环是本章教材的基本理论,是学习全章知识的基础,因而是重点学习内容。
本节课,教材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一幅“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情分析】
对于“大自然的水循环”这一内容,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常识,但是认识的不够全面,还未能上升到科学理性的层面去分析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区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3)理解大自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老师通过“绘制、讲解、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1)陆地水的相互关系(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思想】
1、采用案例教学。
在教学采用多个案例,把抽象的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原理具体化,而且建立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2、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抛开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通过看图思考、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等板块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多媒体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目的
导入
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提问:我们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为什么
是一颗蓝色的星球?
学生回答: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老师补充:地球上71% 的表面被水覆盖,水
的总量有13.8 亿km ³,因此地球又被人们
称为是“水的行星”。
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你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
要意义吗?
学生回答: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点题: 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
导入新课
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日:“黄河之水
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如果黄河水水不
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涸了。
那么,黄河水是怎
样更新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水循环的过程
和意义”。
通过大家都
熟悉的古诗
导入新的内
容,激发学
生学习新内
容的兴趣。
分析归纳阅读教材图3.3《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以下问
题:
(1)水循环发生在哪些水体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环节?
学生回答:(略)
通过读图、
画图,
提高学生观
察和动手能
力,加强知
识点记忆。
板书归纳主要环节: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水-地表、地下径流汇入大海。
课堂练习[形式]: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和下面三幅图,完成下列问
题:
1画出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2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通过小组合
作学习检验
学习效果,
巩固本节课
所学知识。
又可增强学
生的团结合
作能力。
【板书设计】
相互联系的水体存在形态:液态固态气态存在空间:海洋冰川地下
河流湖泊
陆地水体:地表水地下水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过程
动力: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
径流下渗.
类型
意义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
海陆间水循环
小结:
水资源不断更新。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思路清晰,主题包括两大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课程内容难度不是很大,学生都
比较容易理解。
但在上课过程中,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时间比较紧张。
在介绍陆地上的水体时知识拓展耗时较长,下次课在基础知识授课方面系统介绍即可,不用详细讲授,这样更有利把握课堂进度,合理分配时间,达到最佳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