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教学设计5.5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教学设计5.5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5节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本节首先介绍了多姿多态的水,然后介绍了地球上的水循环,最后通过水循环总结各种各样的物态变化。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物态变化的最后一节,以水为例,认识各种各样的物态变化,告诉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学情分析学生学完整个章节,根据生活当中的各个现象,对应着学习三种状态之间的六种变化,通过介绍地球上的水循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

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

2.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水的循环过程。

难点: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地的1.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物态变化实现的。

地面上的水汽化形成水蒸气升入高空,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云,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雨、雪、冰、雹、露、雾、霜。

一部分水、雪、冰、雹、雾、霜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变成水蒸气,升入到空中,另一部分吸热后熔化为水,重新回到湖泊或大海,或者被土壤或植物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散发到空气中,完成循环过程。

由此可知,水循环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蒸发、液化或凝华、降水。

2.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二:地球上的水循环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到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

一、单元信息二、单元目标3.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3.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第1课时水循环————靠水缺水【教学内容】水循环【教学课时】1课时【导入】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021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天我们举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论坛(青年组),讨论研究黄河三角洲面临的发展问题,参加本次青年论坛的主要有东营代表团、滨州代表团、潍坊代表团、德州代表团、淄博代表团和烟台代表团。

首先进入第一个议题——靠水缺水。

(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活动】展示图片,通过图片展示,感知黄河三角洲地区出现过的泉水干涸、河流断流、农业歉收、渔业受损、工业停产等现象,讨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教师】要解决缺水问题,我们就要通过增加该地区水的来源(开源)和在使用过程中节约用水(节流)两个方面去解决缺水问题。

那我们首先要知道黄河三角洲的水从哪里来。

【讨论】本次论坛第一项:讨论水从哪里来。

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展开讨论。

(水从天上来——降水,水从黄河上游来(地表径流)【教师】请东营代表团发言。

【板书】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老师】水在黄河三角洲入海后进入海洋,还会再回到黄河中去吗?水在黄河和海洋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循环。

请滨州代表团发言。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现在每个组有一个工具包,工具包里有一块展示板和一些箭头图标,箭头上标注着水循环的环节,请各代表团在展示板上完成一滴水在陆地和海洋间的旅行路线。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水循环示意图。

【教师】指导并在黑板上展示水循环示意图。

【板书】1.过程【教师】水为什么会循环运动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2.动力:太阳辐射和重力【教师】本次发展论坛第二项: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注重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讨论效率低下等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有效沟通,提高合作能力。
4.学生的环保意识参差不齐,需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形式,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水资源分布、利用和保护状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状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水体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水污染防治工作。
3.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全球视野,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关注全球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问题。
4.通过学习水资源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分布的?
2.水在地球上有何作用?
3.水资源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地球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流等环节,并解释这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介绍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特点,重点讲解淡水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不均衡性,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对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学源自想如下:-安排GIS软件操作的基本培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
-设计实际操作任务,如利用GIS分析当地水资源分布,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地球上的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

《地球上的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

《地球上的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原理和过程;2. 掌握水循环的关键词汇和观点;3. 能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并诠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3. 水循环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干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水循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掌握水循环的关键过程和关键观点;3. 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示例分析;2. 实验观察法;3. 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理论进修(30分钟):a. 讲解水循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b. 分析水循环的关键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c. 探讨水循环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干系。

3. 实验操作(40分钟):a. 分组进行水循环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过程;b.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c. 小组展示实验效果,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

4. 拓展延伸(20分钟):a. 分组讨论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影响;b. 探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5.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本节课进修的重点内容,强调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六、作业安置:1. 完成水循环的观点图绘制;2. 撰写关于水循环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3. 收集有关水循环的新闻报道或科普文章,进行阅读和分享。

七、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成绩占比30%;2. 观点图绘制成绩占比20%;3. 参与讨论和分享的活动成绩占比10%;4. 平时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比40%。

这样设计的《地球上的水循环》作业方案,旨在通过理论进修、实验操作和拓展延伸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认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板书)1.水圈的组成(板书)【播放视频】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洁白连绵的冰川。

【明确】地球表面仅29%是陆地,71%是海洋。

【教师提问】读课本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说出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学生回答】(略)【分析提问】由比例图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体是什么?【学生回答】南北两极的冰川。

【教师提问】在这些淡水资源中我们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为什么只能用这些?【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其他水体人类目前还不能有效利用。

【强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平日节约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

【引导讨论】看书讨论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有哪些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主要淡水资源?2.可利用的水资源(板书)【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地球上的水循环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地球上的水循环

分析实验现 象,归纳实
尽可能让 学生总结
实验结 论,培养
总结归纳: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 验结论。
学生的语
中物质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
言表达能
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力。
【演示实验】
将干冰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想想产生 的原因?
(二)干冰的 升华
凝华的定义: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表面现象, 思考成因。
利用实验 将不易见
思考:凝华过程吸热还是放热? 【分组实验】
到的现象 呈现在学 生眼前,增
实验操作:把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取出放入凉 观察了解碘 加 了 学 习
水中又会有什么现象?
的颜色和形 的趣味性。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状。
(6min)
【观察与思考】 白气和霜形成条件的区别是什么?水蒸气凝华和液化的区别? 温度计测量结霜易拉罐的温度。
【结论】水蒸气在低于零摄氏度的条件下凝华,高于零摄氏度
液化。
(回忆黄河水过程中的发生的物态变化:水蒸气在不同地区的
解释干冰周 围形成白气 从实验入 的原理。 手,现场
制作霜, 观察实验, 激发学生 分析造成霜 学习兴 和白气的形 趣。 成原因。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 吸热,凝华要放热。 2.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3.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2.认识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3.掌握水循环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教学内容:1.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2.水的三态转化;3.降水和蒸发的关系;4.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你知道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2.让学生集体讨论,并引导学生提出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Step 2:学习新知识1.教师给学生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并配以图片或示意图进行说明。

2.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水的三态转化,即液态水的蒸发变成气态水蒸汽,蒸汽在空气中冷却后变成液态水再下降成雨水。

3.教师让学生总结水循环的过程,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关键词汇和概念。

Step 3:巩固学习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水循环的环节,并用手绘图片或模型进行展示。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用自己的话解释所展示环节的意义和作用。

3.其他学生针对展示内容提问并给予评价。

Step 4: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2.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发言人,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总结归纳:1.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水循环的过程和关键词汇。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点评。

Step 5:课堂作业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掌握了关键词汇和概念。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学生对水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意识到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巩固和检查了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整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思考和成长。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设想:通过动态模拟实验、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过程,增强理解和记忆。
2.水体类型及其特征的认识是另一个重点,学生需要能够区分并描述不同水体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水体特征,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设想:利用图像、图表和模型,配合实际观测,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提高辨识和运用能力。
-学生能够阐述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水体的特点及作用。
-学生能够分析地球淡水资源稀缺的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3.理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能够分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策略。
-学生能够列举不同地区水资源利用的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学生能够探讨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的有效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水循环过程。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本章的实践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水资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综合分析能力。
-设想: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实际项目中,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图表等,将抽象的水循环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难点。
-通过动态演示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通过分析图表数据,训练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抽象出地理规律。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通过案例,让学生思考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针对学生对水循环理解不深的问题,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建立起水循环过程的整体认识,强调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2)环节讲解:详细讲解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影响因素讲解:分析气温、降水量、地形、植被等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4)实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阐述水循环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针对水循环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积极参与到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中。
4.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全球视野,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态度,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对水循环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对其具体环节和作用机理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水循环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1)题目设计:根据水循环的知识点,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影响因素等。
(2)学生作答: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3)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集中讲解,纠正错误观念,巩固知识。
8.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

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

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篇:《水循环》设计《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组田东东课标解读1、能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能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会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学习目标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理解水循环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式之一这一地理意义重、难点1、重点: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难点: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学法指导以示意图的形式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一学生自主预习(投影)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形成过程及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和、、和(、)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这种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的分类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主要包括、和。

水循环的成因1、内因:2、外因:水循环的意义1、2、3、思考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代表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哪些环节构成海陆间水循环?(序号)三类水循环环节有何相同之处?环节二学生展示1、水循环的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变化(常温常压下)。

外因:太阳辐射---提供能量;水的重力---动力条件。

3、水循环的意义(1)联系四大圈层,促使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2)使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3)塑造地表形态。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地表径流、降水、蒸发。

其中,影响最大的环节——地表径流。

积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等。

消极:乱砍乱伐,过度开采水资源,围湖造田等。

自主探究(要求: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探究一:能够运用简单图示的形式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包括三种类型),并能够思考出三种水循环的区域有何差异?探究二:你觉得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错误吗?为什么?当堂检测读“水循环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7课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下册(冀人版)

第7课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下册(冀人版)

7.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概括水循环的过程。

2.知道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各种表现。

探究目标1.观察图片,概括水循环的过程。

2.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水循环的信息态度目标1.对水循环的过程有浓厚的兴趣。

2,能通过阅读教材,找到有关水循环的证据,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概括、总结水循环的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循环,难点1•根据前面的探究,结合资料的阅读和分析,说出水循环的方式。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水循环的过程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图片。

师:图中是什么实验?生:雨的形成实验。

师: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变化过程。

生:水受热产生大量水蒸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水桶,在冰水桶附近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越聚越大,受重力因素影响掉落下来。

师业此可知,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生:地面的水分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变得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降落下来,在低空中温度高于O团时,就变成了雨。

师:这就说明水在自然界中是不断循环变化的,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水循环。

设计意图:以知识复习引入,通过分析雨的形成,感受水在自然界中是不断循环变化的,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1.研究陆地水循环教师出示图片师:根据雨的形成过程,在图中用箭头标出水循环的方向师:试着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生:地球表面的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也遇冷之后形成雾或云,云随风摆动,里面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相互碰撞变成雨或雪降落回地面,继续以上循环过程。

师:水在海洋中的循环是怎样的?生:海洋中的水不断蒸发,飞散到空中,遇冷之后形成雾或云,云随风摆动,里面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相互碰撞变成雨或雪降落回海洋,继续以上循环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对雨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体会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对海洋水循环进行概括,为探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奠定良好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感到难以理解,因此,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水循环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作用,了解到水循环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水资源问题,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贡献。”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培养其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开展水资源保护主题活动,如节水宣传、环保志愿活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5.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水循环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提出以下讨论话题:
1.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影响最大?
2.请举例说明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3.如何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待和保护水资源?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接着,教师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作用,以及它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的影响。”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水循环的相关习题,巩固对水循环概念、过程及环节的理解。
-结合本地实际,分析水循环对本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提出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
2.实践作业:
-家长协助,观察并记录家庭日常用水情况,了解家庭成员的节水意识,讨论并制定家庭节水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树立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3.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
1.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与水循环相关的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解答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目的:
-检验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水资源问题,强化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掌握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水循环【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针对一条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即“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这一“内容要求”的全部内容。

水循环有蒸发、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汽输送多个环节,分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同时水循环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受水的相态变化、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影响,这是认识水循环的基础。

在落实“内容要求”中“运用示意图”来“说明过程”之前,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这一基本认识,再通过“示意图”的学习来明确水循环的环节,并进一步认识三种分类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和要求】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结合实际,归纳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3.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重点和难点】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导入情境:2023年7月8日,《长安三万里》上映。

《长安三万里》在历史脉络之下开展大唐的文人故事。

历史、诗文、神韵,共同构成了荡气回肠的长安,片中名场面之一是李白吟诵千古名篇《将进酒》,开篇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令大批观众瞬间魂穿李白,梦回大唐。

【问题】欣赏电影片段,并思考:黄河之水真的从天上来吗?在其东流入海之后就不再返回吗?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水循环的前提(1)水的三态变化(2)太阳辐射(3)重力作用2.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3.水循环的类型【情境1】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问题:(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2)读图3.4,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读图3.5,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2013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讲水循环教学设计(推荐5篇)

2013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讲水循环教学设计(推荐5篇)

2013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讲水循环教学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2013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讲水循环教学设计2013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讲水循环授课时间:2013-10-28班级:高三10班授课人: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考点解读及考向预测:本讲主要考查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意义;河流水的主要补给方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中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主要以图表为平台,创设情境以考查相关知识,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绘出水循环简单的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绘出水循环简单的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结合高考真题和模拟及变式题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城市内涝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地理,提升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手持一杯开水,学生观察水的现象。

设计的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引入,地球上存在大量的水体,水的运动对地表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复习水循环的知识。

(课件展示)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考点1:水循环考点2:河流补给方式考点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设计的意图:使学生明确复习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设计水循环示意图)结合课前预习,请一名学生画出水循环示意图。

(师生共同解读示意图)设问:1、水循环的三种基本类型?2、水循环主要动力?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5、长江参与哪些水循环类型?塔里木河参与哪些水循环类型?设计的意图:通过层层设问,检验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提高复习效率。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学习目标】1.了解水圈的特点及水体组成。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环节、意义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预习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从形态上看(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2)气态水:数量______,分布______;液态水:数量______,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______、______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1)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______%,是地球水的主体。

(2)大气水:数量虽少,但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包括________、________、沼泽水、土壤水、________、________、生物水等,数量虽不多,但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巨大。

3.陆地水体相互联系: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特别提醒)河流有哪些补给类型?1、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

2、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是相互补给关系,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

★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地下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之间,使陆地水得到__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

(2)陆地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补充量很少。

(3)海上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没有补充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指导教师何红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目录1.教案.................................................... 1-152.学案................................................... 16-21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予以适当关注。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认知方式偏重于场独立方式,善于应用自己的知识来建构新的知识,有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从已有的知识来看,学生知道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循环运动的主要动力,地球外部圈层中水圈整体性和不间断循环运动,同时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对水循环的部分环节有一定的体验。

这些知识和经验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深化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循环”的理解。

是前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外部圈层”、“大气运动”以及“天气系统”的延续,是后面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的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是高中地理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地理原理之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有所帮助。

2、知识结构关联图:详见下图1环示意图,利于学生对本知识的理解,将简单的机械记忆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调动学生“眼、嘴、手、脑”等感知器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课后布置学生调查家乡水资源情况,人们对水循环过程的干预情况,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把课本知识和自己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运用水循环的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归纳水循环过程主要环节,学会尝试运用图表概括地理事物的方法。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法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使地理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界物质不断运动和变化,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案例教学法重、难点突破:“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较为抽象、复杂,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教学过程中注重图表的运用,学生要深入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意识有一定难度,讲授时要加入学生感兴趣实例,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将难学内容跟学生一步一步拉近,变难为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素材和典型案例资料,制作《水循环》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板书设计第二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学过程讲授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朗诵]“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踪水质点作一次循环旅行,那将是极其有趣的。

你可以想象你所喝的那杯水中的水质点,曾经在唐古拉山上的冰晶中闪烁,然后它奔入山中小溪、急流,随小河水进入滔滔长江,汇入东海,来到太平洋,在广袤的大洋上游荡……在灼热的阳光下,它又从洋面蒸发到空中,开始周游世界——也许它出现在北京天空用心倾听、体会,入情入境。

情境激趣诱思。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过程意义动力:太阳辐射、重力等类型:海陆循环、陆地循环、海上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气输送、凝结降更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塑造地表形态调节全球热量的动态平衡新课讲授[讲述]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课件显示]水循环示意图[讲述]从课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阅读教材55页第一自然段文字结合课件“水循环示意图”,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提问]1.水循环发生在哪几个圈层?2.什么是水循环?[总结]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联系运动的过程。

[提问]阅读P55图3.3,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呢?阅读教材55页第一自然段文字结合课件“水循环示意图”,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回答]略[回答]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播放视频】黄河断流【问题探究】1、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2、黄河断流可能与那些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有关?3、人类能够干预和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4、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什么措施尽量解决或减轻黄河断流问题?5、所提的措施中,分别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承转]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梦想着风调雨顺,希望得到大自然的馈赠,自然界的水也毫不吝啬,给人类带来福音,在享用“生命之源”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水循环有哪些地理意义呢?[播放视频]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提问]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页至58页的活动材料,接着观看视频,讨论后试着解决活动问题。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回答。

【讨论】所提措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阅读材料,思考,交流讨论。

[观看视屏、思考、回答]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程的体验。

通过黄河断流的例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积极探索地理问题的习惯,能够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讲解]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

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

请大家举例说明。

【课件展示】“奔腾不息的长江”[提问]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教师做必要提示,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回答]冰川地貌,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岩溶地貌。

学生积极讨论后发言调动学生“眼、嘴、手、脑”等感知器官2、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3、塑造地表形态;4、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提问]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请大家讨论以上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后发言情况,纠偏持正)[总结]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

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

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永续利用。

学生讨论参与学习,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培养学生科学的水资源观贵州师范大学第二届教学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学案课题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运用水循环的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归纳水循环过程主要环节,学会尝试运用图表概括地理事物的方法。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法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使地理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界物质不断运动和变化,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班级高一(1)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参赛队员学习时间2011年5月28日学法指导:学习方法:读图分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一、水循环的过程【倾听独白】跟水质点做一次循环旅行,入情入理。

【活动探究】观看水循环动画,并结合书本55页第一自然段,分析、思考1. 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2. 什么是水循环?程【活动探究】简要画出海洋和陆地之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问题探究】人类能够干预和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问题探究】1、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2、黄河断流可能与那些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有关?3、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什么措施尽量解决或减轻黄河断流问题?4、所提的措施中,分别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二、水循环的意义【活动探究】1、观看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思考: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2、观看视频: “奔腾不息的长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1)写出以下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A ;B ;(2)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就(3)根据全球水平衡原理,陆地上总降水量比总蒸发量________(填大或小)。

(4)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循环。

三、能力拓展设想你是一个水分子,请根据所学的水循环原理,完成题为“我的历险记”的地理小论文。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