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和洋流的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水循环与洋流教案1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三、情感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洋流》教案乌海十中贾崇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又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二战时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出奇制胜的原因,引出洋流。

1、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按性质分类: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按成因可以分为两类: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3、洋流分布规律与风带北半球:顺时针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4、世界洋流分布活动:小组讨论。

将全班分成四组,第一组为太平洋组,第二组为大西洋组,第三组为南印度洋组,第四组为北印度洋组。

讨论:世界三大洋(除北冰洋)中形成了几个环流圈?每个环流圈运动方向如何?每个环流圈具体的洋流名称?每个环流圈大洋东、西岸洋流的性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总结:结论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结论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全球共形成两个副极结论3: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循环与洋流专题教案_图文(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循环与洋流专题教案_图文(精)

高考一轮复习水循环与洋流专题教案一、水循环1、水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2、水循环的类型:3、影响湖泊或海区盐度的因素:(1温度和蒸发量高低;(2降水量多少;(3水域封闭程度。

内陆湖泊往往属于咸水湖,主要原因是蒸发强烈,降水少,湖水与外界交换缓慢。

位于副热带比较封闭的海区,如红海,盐度最高的原因也是如此。

例如: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伊犁河;③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巴尔喀什湖是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部的一个内流湖,萨雷姆瑟克半岛从南岸中部向北岸延伸,把湖水分为东西两半,流经中国新疆的伊犁河,接纳了大量的来自天山的冰雪融水注入巴尔喀什湖西部,占总入水量的75%至80%,而湖东部因缺少河流注入,加之湖区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湖水大量蒸发而使湖水含盐量增多,因而形成了西淡东咸的一湖两水现象。

二、河流及其水文、水系特征径流环节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因此河流补给类型及特点、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是复习考察重点,而不同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在新课已经学过,在此不再赘述,1、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分析方法:(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内容:流量的大小;曲线变化幅度反映水量的季节变化;曲线的峰期反映汛期出现的时间以及长短;谷期反映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及长短(2利用流量过程曲线判断河流补给类型:流量大小由河水来源决定;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汛期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出现春夏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有可能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而内流河往往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无冰川融水补给所致;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案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案设计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标准解读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

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

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

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水循环和洋流(1)一、教学内容水循环、洋流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1.小组式讨论法;2.多媒体教学法;3.读图分析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5.启发式讨论法;6.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教师讲解】【放投影图】【板书】【学生归纳】【学生讨论】【学生归纳】【学生活动】【教师点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或教师画水循环示意图。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和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范围可以把水循环分为哪几类?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高一地理《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高一地理《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高一地理《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第四节水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土地水分运动和转化规律。

(2)过程和方法1。

用图解法正确表达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处理能力。

2.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水循环的研究,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观念和发展观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规律的、运动是物质和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的观点。

人类应该了解物质的运动特性,趋利避害。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2.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当着学生的面,将一杯水倒至走廊外)问:假如你就是刚才老师手里的杯中水,在没有人类活动的干预下,若干时间后,你将以什么样的形态,什么样的行进路线,出现在什么地方?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以下方面:空间位置:海陆空运动形式:蒸发、水汽输送、径流、入渗和下降。

物理状态:固态、气态和液态(教师总结)水循环的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一、水循环概念(黑板书写)(教师讲解)明确了水循环的定义,我们来了解一下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看看水循环是如何进行的。

(投影)了解水循环:展示水循环示意图(海陆循环)(提问)思考:1、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划分,除了海陆间的循环外,水循环还有哪些类别?试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2.推动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是什么?(教师总结)二、水循环的分类和主要环节(板书)这种类型的主要环流环节的特点是海陆之间的水汽传输和减少的许多环节。

地表水通过径流不断补充和渗透,水资源可以再生。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专题3.6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案)-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必修Ⅰ)(原卷版)

专题3.6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案)-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必修Ⅰ)(原卷版)

第6讲水循环和洋流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结合具体地理事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4.能够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水循环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主要环节:图中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G植物蒸腾。

3.类型:按照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可分为乙海陆间水循环、丙海上内循环、甲陆地内循环。

4.能量来源: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

5.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

【深度解读】1.水循环的类型及其作用不同区域间的水循环过程具有的特点及作用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发生领域海洋和陆地外流区之间海洋上陆地上(内、外流区兼有)循环过程示意特点、作用参与水量较大,又称大参与水量最大,占水参与水量很小,只对循环,使陆地水体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循环的90%左右陆地水体进行更新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水利措施①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量。

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2)农林措施“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但是,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二、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及水文特征 1.陆地水体类型及补给关系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所示:2.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补给类型补给季节补给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雨水补给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 ①时间集中;②不连续;③水量变化大 ①降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夏季①有时间性;②连续性; ③水量稳定①气温高低;②积雪多少; ③地形状况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①有时间性;②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①太阳辐射; ②气温变化; ③积雪和冰川储量③水量较稳定湖泊水补给全年①较稳定;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②湖泊水量的大小地下水补给全年①稳定;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①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②地下水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3.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主要是从河水结构、变化等入手,如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等方面。

抚宁县第六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必修_

抚宁县第六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必修_
案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却屡遭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
你知道上述两个案例中所讲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上述案例中所讲的两个故事发生的原因都与洋流有关
【板书】
二、洋流
【教师讲解】
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展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板书】
1.洋流的分类
〔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按性质分:暖流、寒流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演示“世界洋流形式〞
【教师讲解】
①由图可知,世界洋流分布可分为两大环流系统:一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其流动方向为反气旋型,即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大洋东部为寒流。二是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洋流流动方向为气旋型,即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没有这个环流系统,大洋西部为寒流,大洋东部为暖流。概括起来就是:中低纬度北顺南逆,东寒西暖;中高纬度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抚宁县第六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4水循环和洋流〔第2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技能
1.运用世界洋流形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
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才能。
1.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假设没有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就是北冰洋沿岸的重要海港,那里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的恩泽,港湾终年不冻,成为俄罗斯北洋舰队和渔业、海运基地。

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标准解读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

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

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持续循环运动中。

陆地各种水体不但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个循环系统仅是世界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世界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

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世界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世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1.使用图解方法准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和形象思维水平。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1.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四、教学难点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引导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六、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音乐《长江之歌》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称吗?——长江之歌。

流经我们万州的大河就是长江,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的水最终都流到哪去了吗?生:海洋(东海)师:你们有没有想过长江水一直这么流,怎么水总是流不干呢?生:降水(下雨)师:哦,来自大气降水,那大气中的水汽又来自哪里呢?生:海洋蒸发的水汽师:对,海洋蒸发的水进入大气,然后再形成降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

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

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是本节重点,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是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着重讲中低纬海区洋流表层洋流。

第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概括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些内容湘教版教材没有,需要老师补充。

关于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教材重点讲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可结合反气旋知识讲述其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
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学会用简结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水循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
习惯。

3、通过物质运及其规律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受到辩证
唯物主义教育: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要尊重规律按规
律办事。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地图册。

六、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式、启发式及综合教学法
一、水循环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洋流
1、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十、教学评价:
本节内容较多,在上课前应该精心准备,设计好哪些需要讲,哪些需要放给学生分组讨论。

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多让学生做,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