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动物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分类、结构、功能、生活习性以及演化等方面的科学学科。

在动物学的研究中,人们使用了许多特定的名词来描述和解释动物的各个方面。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的动物学名词的解释:1. 物种(Species):物种是生物学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指的是可以在自然界中交配并且能够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的个体群体。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进化的基本单元。

2.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合。

种群之间可以存在基因流动,常通过繁殖来保持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

3. 动物群落(Animal community):动物群落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由多种动物种类组成的群体。

动物之间会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

4. 鸟兽类(Mammalia):鸟兽类是哺乳动物的纲,它们具有哺乳腺和体毛,并能用肺直接呼吸空气。

鸟兽类是目前地球上最进化、最高级的动物类群之一,包括人类在内。

5. 爬行类(Reptilia):爬行类是爬行动物的纲,它们通常以四肢爬行,皮肤一般被角质鳞片覆盖。

爬行类动物包括鳄鱼、蛇、蜥蜴和龟鳖等。

6. 两栖类(Amphibia):两栖类是两栖动物的纲,它们能在陆地和水中两种环境中生活。

两栖类动物包括青蛙、蟾蜍和蝾螈等。

7. 鱼类(Pisces):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纲,它们一般以鳃呼吸。

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包括鲨鱼、鲈鱼和金鱼等。

8. 節肢動物(Arthropoda):节肢动物是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门,它们的身体被分成若干体节,并具有外骨骼和附肢。

节肢动物包括昆虫、蜘蛛和螃蟹等。

9. 线虫类(Nematoda):线虫类是线虫动物门的一类,它们是细长的不完全腔体动物。

线虫类动物体内有消化道,常见的线虫有土壤线虫和各类寄生虫等。

10. 软体动物(Mollusca):软体动物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门类,它们通常具有软体和外壳。

软体动物包括蜗牛、蛏子和章鱼等。

动物学的名词解释

动物学的名词解释

动物学的名词解释动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动物的结构、功能、分类、发展和行为等方面的科学。

在这个广阔的领域中,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名词。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动物学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1. 动物:动物是指地球上一大类多细胞有机生物,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器官和高度特化的生理功能,能够自然繁殖后代和对外界进行感知和响应。

动物通常按照生活方式和身体特征进行系统分类。

2.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柱或脊骨的动物,如人类、鱼、鸟类、哺乳动物等。

脊椎动物的脊柱或脊骨起到了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并且也是肌肉的附着点,使得运动更加灵活。

3. 節肢動物:節肢動物是一类拥有外骨骼和关节的动物,如昆虫、甲壳动物等。

这类动物的身体结构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由外骨骼分隔并通过关节连接,使得它们可以灵活地移动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4.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以四肢爬行的冷血脊椎动物,如蛇、蜥蜴、龟等。

这类动物的身体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其皮肤通常由角质鳞片覆盖以提供保护,并能够通过日光浴来调节体温。

5. 鸟类:鸟类是一类有羽毛、两只前肢演化为翅膀的脊椎动物。

鸟类通常能够高度飞行,并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它们的骨骼轻巧但强度高,配有强有力的胸肌和呼吸系统,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迅速而灵活地移动。

6.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一类以乳腺喂养幼崽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大象、猫等。

哺乳动物通常有发达的脑部和心脏,同时也具有不同形态的牙齿和进化出的不同生活方式。

哺乳动物也是惟一具有产奶行为的动物类群。

7.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指那些没有脊柱或脊骨的动物,如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

这类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它们的身体结构相对简单,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8. 倍足动物:倍足动物是一类拥有多条腿和体节的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蜘蛛、螃蟹等。

初中动物学名词解释

初中动物学名词解释

原生动物门1.食物泡(Food vacuole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的膜包围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内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

2.胞肛(Cytopyge):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3.胞口: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4.胞咽: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5.表膜(pellicle):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

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6.大核: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细胞分化控制等。

大核可以通过 DNA 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7.小核: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

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8.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

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 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9.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纤毛虫体内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10.外质(ect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

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内质相互转化。

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11.内质(end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内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 chromatophore )、食物泡( 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中,物种由具有实际或者潜在的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并占有一定空间,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双名法:每一个动物物种都应有一个学名,是由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前一个是动物的属名,是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本名,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不需要大写。

在学名之后,还可附加定名人的姓氏。

如家犬的学名是:Canis familiaris L.皮肌囊:由角质膜、表皮层和肌肉层组成,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原体腔:假体腔动物的体壁与消化道之间都有一个空腔,称假体腔(pseudocoel), 这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原始体腔类型,又称原体腔,假体腔就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也称初生体腔。

假体腔只有体壁具有中胚层,肠壁无中胚层,腔的四周没有体腔膜构造,也没有孔道与外界相通,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空腔,腔中充满体腔液。

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壁与消化道之间具一宽阔的空腔,是中胚层裂开形成,又称裂体腔。

在动物系统发生上,这种体腔与初生体腔出现较晚,故称为次生体腔或真体腔。

真体腔与假体腔形态结构上区别明显,如真体腔四周,即体壁的内侧和消化道的外侧,均具体腔膜,在体壁与消化道管壁上均具中胚层分化而来的肌肉层,体腔可通过后肾等管道与体外相通,体腔上皮细胞能分化为生殖细胞和生殖腺等。

次生体腔的形成,大大加强了动物的运动和消化摄食能力,也为消化系统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次生体腔内的体腔液可与循环系统一起,共同发挥体内运输的作用,并使动物保持一定的体态。

真体腔的出现对动物的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次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有重大意义,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出现了原始分节现象,身体除头部外各体节基本类同,一些内部器官也依体节重复排列,这种分节称为同律分节。

动物学名词解释.doc

动物学名词解释.doc

1.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海鞘这种由小到大的变态与进化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生物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逆行变态。

2.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又称无头类。

3.圆口动物: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4.囊鳃类:圆口纲动物呼吸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故又称囊鳃类。

5. 越冬洄游:从产卵声或肥育场向越冬场的迁游。

(举例)例如草鱼在秋季结束摄食后,离开湖泊而聚集在河下游的凹洞中。

6.索饵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

(举例)例如长江中,若产卵及幼胚的孵出,与长江水位升高的时间相配合(通常情况如此),则卵及幼胚及大量的被水流带到湖泊,大河或运河中的摄食区。

假若幼胚产下时水位恰巧很低,则幼胚在消耗卵黄后,主动的洄游至其摄食区。

7.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方式称为吞咽式呼吸。

8.固胸型肩带: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

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甚至有的种类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

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

如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

9. 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分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幼体时才产出母体,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

10. 羊膜卵: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包围胚胎:外层称绒毛膜,内层称羊膜,另有尿囊膜。

11. 双重呼吸:鸟类由于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相连肺,由互相连通的三支气管网组成,呼吸一次,进行了两次交换,与飞翔耗氧量高相适应。

12. 早成雏:孵出时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的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陆禽。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与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就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就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就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与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与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与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

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就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生物:一切具有生命、能表现出生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自我复制、繁殖、遗传变异、感应性、适应性等)的,都是生物。

2 自然分类系统:即现在所使用的分类系统,是从动物的形态或解剖的相似性、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上的许多证据划分,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

3 人为分类系统4 物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在有性生物中,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潜在或实际生殖能力的种群组成,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存在生殖隔离。

5 双名法:规定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

6 三名法:写亚种的学名时须在种名之后加上亚种名,构成三名法。

7 亚种:8 品种:9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联系密切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史和系统发展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10 包囊:当原生动物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便把身体缩成球状,由身体向外分泌一种胶状物质,把身体包裹起来,形成包囊以度过不良环境。

11 饱饮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

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中。

如变形虫。

12 吞噬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

当细胞碰到食物,细胞膜包围食物,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与质膜脱离,进入质中。

如变形虫。

13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具有许多原始性特征, 又有逆转现象,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所以认为它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一个侧支,与现代大部分动物无亲缘交集,因而称为侧生动物。

14 消化循环腔:即胚胎中发育中的原肠,由外胚层和内胚层形成的体壁围成,只有原口与外界相通,兼口和肛门作用。

具有消化的功能,又兼有循环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生物发生率:生物发生律含义:生物发展可分为个体发展和系统发展,两个密切相联的部分而个体发展是系统发展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生物发生律意义: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动物界也适用于整个生物界。

当很多动物亲缘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可利用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2、细胞器:指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器官(线粒体、高尔基体、叶绿体等)原生动物则指细胞核、伸缩泡、胞口和胞咽等。

这些结构和高等动物的器官相当,也称胞器。

3、物种: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它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4、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生殖。

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大滋养体(具伪足)较活泼,能分泌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以红细胞为食小滋养体个小伪足短,寄生于肠腔,不侵蚀肠壁,以细菌和霉菌为食。

可形成大滋养体或者包囊。

7、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口的动物,如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6、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

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2、吞噬营养:动物通过细胞内吞作用,摄取固体有机颗粒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吞噬营养。

代表动物鞭毛纲草履虫。

3、胞饮:除固体颗粒外,多种细胞,如肠壁细胞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如变形虫等,还能吞入液体。

吞入的方法是细胞膜向内褶入,形成细长的管,管内充满外界液体。

管从末端断开而成游离的含有液体的小泡。

这种吞入液体的过程称为胞饮作用。

5、后生动物:除原生动物外所有其他动物的总称。

如多孔动物,扁形动物等。

8、两囊幼虫:中空幼虫亦称两囊幼虫。

是钙质海绵中具有双沟型沟系的樽海绵的囊胚期幼虫9、胚层逆转多孔(海绵)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

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由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2、亚种:是种内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3、双名法:由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于1758年首创的双名法.学名由二部分组成 ,属名(主格名词、单数)+种名(形容词或定名人或者说地方名) ,属名的首字母大写,种本名的首字母不大写,双名制所用文字为拉丁文,学名后加定名人姓氏或其缩写,第一个字母大写1、细胞周期是指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的细胞由前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次分裂结束为止之间的期限.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2、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非细胞结构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3、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4、系统:各种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共同完成某些生理功能的结构1、细胞类器官:类器官是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质分化成的若干特殊的结构,执行着类似于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故叫类器官。

2、单细胞动物: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又具有一般动物的各种生理机能: 运动、营养、呼吸、排泄、繁殖、应激等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生物的爆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的总称.植鞭亚纲中的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等都是能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 水花是由淡水生活的某些植鞭虫如钟罩虫、尾窝虫、合尾滴虫大量繁殖形成的. 使淡水发生恶臭或鱼腥味,污染水源.5、伪足是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暂时性的细胞质突起.6、滋养体是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7、中间宿主:寄生虫进行无性生殖的寄主.8、终末宿主:寄生虫进行有性生殖的寄主.1.芽球:又叫内出芽,多孔动物在不良的环境下,中胶层中的许多变形细胞聚集成堆,外面分泌一层角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的小骨针而形成芽球.当成体死亡后,芽球沉入水底。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拥有必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以及必然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能够相互交配和产生后代,不相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断。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必然部位长出与自己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今后芽体能够走开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走开亲体而形成集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储藏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储藏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供给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拥有的泡状细胞器,能经过缩短和舒张排出体内节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张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守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搬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经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后产生8 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

既细胞核第一分裂成好多个,称为裂殖体,尔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好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名词解释1、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分支,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用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分类、进化等规律及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种:简称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基本单位)。

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祖先和一定自然分布区域,在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特性上彼此相似的个体所组成的能够繁殖后代的生物类群。

3、亚种(地理亚种):是种内部分个体,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地理区域,与原种动物在个体形态特征和性状上,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4、品种:种内部分个体,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在形态和性状上与原种发生了一些差异,符合人的经济目的。

5、学名:国际上采用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的双名法对生物进行统一命名的生物名称。

6、双名法:是目前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物种命名法。

一般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文字组成,前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要求是名词、主格、单数,第一字母大写,后一个为种名,多用形容词或名词。

后面还要写上最初定名人的姓氏缩写。

7、自然分类法:以动物形态、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相似或相异性总和为基础,并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及分子结构等证据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的方法。

8、刺丝泡:是草履虫具有的与表膜垂直排列的一系列椭圆形泡状结构,具有防御功能。

9、伸缩泡:是淡水生的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排泄胞器,是内质中连有数条收集管的泡状结构,其有节律地膨大、收缩,能排出体内过多水分和代谢废物,以调节渗透压。

10、细胞器:是原生动物中由细胞质分化出的不同的部分来完成和高等动物一样的各种生理机能,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器官相当。

如排泄、消化等胞器。

11、变形运动:变形虫伪足形成时,外质向外凸出呈指状,内质流入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方向流动,流动到指状突起前端后,又向外分开,变为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又转变为溶胶质,不断向前流动。

这种凝胶质与溶胶质相互转换,使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的现象。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相关推荐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

主要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等器官。

2、Amniota羊膜动物:是指在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的动物,叫做羊膜动物。

3、羊膜卵:是指羊膜动物的卵,包括卵壳、卵膜、轮黄和胚胎等结,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毛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结构的卵使羊膜动物获得了在陆地生殖的能力。

4、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类和两栖类。

6、Pisces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是体呈纺锤形,体被鳞片,以鳃呼吸,用鳍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7、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由大气圈、水圈、土壤、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8、ecosystem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9、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 是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10、community群落: 是指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11、population种群: 是指特定空间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食物链: 是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1.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2. 两辐射对称:某些腔肠动物,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平面把它们的身体切成相等的两半。

3.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消化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4.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2.皮肌囊: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

即皮肌囊。

3.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枝,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产物。

4.焰细胞: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有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

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的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有肛门排出。

1. 同律分节:除了前端 2 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的形态构造基本相同。

2. 次生体腔: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

3. 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伸入其中,一般每体节一对。

典型的疣足分为背肢和腹肢,背肢垢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须,有触觉功能。

4. 闭管式循环:为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分支血管组成。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整理)动物学名词解释.

(整理)动物学名词解释.

双名法:文字为拉丁文,学名由属名和种本名构成,属名首字母大写,种本名首字母不大写,学名后加定名人姓氏。

物种: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物种间一般具有生殖隔离现象。

组织:由许多形态相同,结构、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的细胞群称做组织。

生物发生律:由德国科学家赫克尔提出,指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演其祖先的主要发育阶段,是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椐。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可把动物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原体腔(或假体腔):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

即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并没有中胚层参与,仍然是由内胚层形成的。

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腔,称为假体腔。

假体腔=初生体腔=原体腔管式循环:有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分化,血液不进入组织间隙,而是从这条血管流到另一条血管,中间由微血管网相连。

开管式循环:血液不总是在血管内流动,而是要进入血腔、血窦或组织间隙的循环方式。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代表次生体腔的围心腔壁消失,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相混合,成为混合体腔。

由于常充满血液,所以又称为血腔。

原肾管:来源于外胚层,位于躯体的两侧,由体壁内陷形成的、分枝的管状结构,具有排泄功能。

后肾管:某些无脊椎动物排泄器官,由中胚层的体腔膜形成,具有两个开口:在体内的开口为肾口,向体外的开口为肾孔。

排泄物直接从肾口进入肾管。

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这种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比原肠腔出现的迟,故成为次生体腔。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由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腔,具有消化功能,可以行细胞外消化,并且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称为消化循环腔。

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均进行分裂,如果卵黄均匀,则进行完全均等卵裂,如果不均匀,则进行完全不等卵裂。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一、动物学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理、分类、分布、生态、进化以及与人类关系等科学领域的学科。

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对象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

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s)是指无脊椎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海绵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脊椎动物脊椎动物(Vertebrates)是指具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类群,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进化地位都具有显著的特点。

四、形态学形态学(Morphology)是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变异规律的学科。

形态学包括个体形态学和群体形态学。

个体形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群体形态学主要研究生物群体的形态结构、分布和演化规律。

五、解剖学解剖学(Anatomy)是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各个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局部解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局部结构,如肌肉、骨骼、血管等。

六、生理学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科学。

生理学包括细胞生理学、组织生理学、器官生理学和整体生理学。

生理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生殖发育等生命活动。

七、分类学分类学(Taxonomy)是研究生物分类、命名和描述的学科。

分类学主要研究生物的亲缘关系、演化历程和生物多样性。

分类学的方法包括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

八、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物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是一个繁殖的群体,以及一定自然分布的生物类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生物发生律(生物重演律):生物的个体发育能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统发育的主要过程。

是研究系统发育和自然分类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伸缩泡:原生动物的一种细胞器,由中央泡和收集管构成,可调节原生动物体内的渗透平衡或水平衡接合生殖:草履虫特有的有性生殖方式,二个草履虫以口沟部分相接触,发生胞质融合,各自的小核经分裂形成二个小核,互换小核,并与自身的小核融合,形成新的小核,然后二个草履虫分开,经分裂,每个草履虫形成四个新个体。

消化循环腔(动物界最原始的消化道):又称肠腔,由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

具有消化(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和循环作用,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份,有口无肛门。

原体腔:它是指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的剩余部分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指中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围成的空腔,相当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

中胚层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与肠系膜。

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的物质和间质细胞。

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相同,出现分工,形成体区。

同律分节: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也按节排列)。

(环节动物大多同律分节,节肢动物异律分节程度高。

)真体腔:它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又叫次生体腔。

后肾管: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真体腔为肾口,一端开口体壁或消化管为肾孔,以肾孔排出废物。

(结构:肾口、排泄管、肾孔。

)马氏管: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的细盲管,直接浸浴在血腔的血淋巴中,从中吸收大量尿酸,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排出体外。

管足:为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侧管末端腹分支,伸出体外,壁薄,末端有吸盘。

其功能:内体腔液通过它呼吸、排泄;辅助运动。

双重呼吸:鸟类在飞翔剧烈运动时,一次吸气和呼气过程,肺部进行两次的气体交换,呼吸效率高。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

如圆口纲动物。

为较低等的种类。

有颌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

如鱼纲,两栖纲等。

上下颚的出现具有促进咀嚼的功能。

2.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外温动物。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3.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如文昌鱼。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4. 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可在口腔黏膜进行部分气体交换,经多次口腔黏膜交换后的空气从口腔进入肺,在肺内完成气体交换的方式称咽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下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内呼出。

呼吸作用就是通过胸腔有节奏的扩张与缩小的过程来完成气体交换的。

5.单循环:具单心房单心室的动物,静脉血由心脏经腹大动脉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经背大动脉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交换后的静脉血沿前后主静脉汇集入心脏,整个循环途径只有一条,故称单循环。

见于鱼类及其以前的低等脊索动物。

不完全双循环:从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2条途径。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体动脉到身体各部,再经体静脉回右心房。

这种循环称大循环。

肺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肺动脉到肺,经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回左心房。

这种循环又称小循环。

由于两栖类的心室只有1个,故称不完全的双循环。

因心室无分隔或分隔不完全,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有混合。

例如蛙类和蛇类的循环。

完全双循环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到全身。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13.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且仅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14.辐射对称:腔肠动物、棘皮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低级的对称形式.只适应与在水中营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15.合胞体(共质体):共质体是由细胞的原生质(不包括液泡)组成的,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与细胞连成一个整体,这些相互联系起来的原生质整体称为共质体.16.原体腔:从胚胎期的囊胚腔发育而来,是在体壁和消化管之间,从前到后的一个空腔,只有中胚层的体壁,没有中胚层的肠壁,不具有体腔膜,原体腔内或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物质和间质细胞.17.真体腔:又称为次生体腔,是中胚层带(细胞)间裂开而形成的.体壁有中胚层来源的肌肉层和体腔膜.肠壁也有中胚层来源的肌肉层和体腔膜.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体腔与外界有孔道相通.18.浮浪幼虫:腔肠动物受精卵发育,以内移的方式形成实心的原肠胚,其表面生有纤毛,能游动,称为浮浪幼虫.19无节幼虫:甲壳纲动物在生长变态发育中经历的第一个过程,如对虾经历无节幼体、前溞状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而发育为幼虾.20异沙蚕相:有些沙蚕在性成熟时,具有生殖腺的体后部形态发生变化,体节变宽,疣足扩大并生出特殊的新刚毛,转变为生殖节,而体前部分仍保持原来的形状,为无性节.这种现象称为异沙蚕相.21.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期,其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22.原口动物:原口动物是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动物.23.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摄入的食物在细胞内被各种水解酶分解,称为细胞内消化.细胞内消化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消化方式.原生动物只有细胞内消化,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也都保留着这种消化方式.24.细胞外消化:细胞动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口端摄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细胞外消化可以消化大量的和化学组成较复杂的食物,因而具有更高的效率.25.散漫式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是动物界里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或者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因此称神经网.26.梯式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在高等种类,纵神经索减少,只有一对腹神经索发达,其中有横神经连接如梯形.27.链式神经系统:由体前端咽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脑,其左右一对围咽神经,与一对已愈合的咽下神经节相连.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索纵惯全身.腹神经索是由2条纵行的腹神经合并而成,在每体节内形成一神经节,故又称索式神经.28.完全消化系统:环节动物的消化系统为完全消化系统,与真体腔产生密切相关,外有中胚层来源的肌肉层,消化管从此脱离了体壁的牵制,可以自行蠕动. 29.原肾: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网状多分枝的管状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排出多余水分,调节渗透压,排除含氮废物.30.后肾:中胚层来源,由体腔上皮向外突出形成,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不仅可调节水分和离子平衡,而且更有效地排出代谢废物.31.同律分节:除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称同律分节.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分节现象.其内部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都是按环节重复排列的. 32.异律分节:分节的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称异律分节.33.细胞器(类器官):又称“细胞器官”,简称“胞器”,是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单位.34.皮肌囊:皮肤肌肉囊的简称.由来源于外胚层的表皮和来源于中胚层的肌肉结合而成的囊状体壁.皮肌囊具保护和运动功能.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和环节动物体壁.35.变形运动: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动物的内质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和液态的溶胶质.在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因蛋白质的收缩产生压力,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溶胶质流到前方后压力减小,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再成为凝胶质.这样凝胶质与溶胶质的不断交换形成变形运动.36.血窦:(1)充满血液的体腔被实质组织填充、分隔形成的较小空隙;如软体动物的血窦.(2)高等脊椎动物器官内组织膨大而出现不规则的毛细血管.如脾血窦.37.围血系统:棘皮动物所特有的围绕循环系统的管腔. 38.水管系统:棘皮动物的特有器官,由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而来.39.呼吸树(水肺):海参类动物的呼吸器官.由消化管末端的一部分伸入体腔,然后在体腔中不断分支,形成树枝状,因而叫做“呼吸树”.除有呼吸作用外、还有排泄功能.40.孤雌生殖:雌虫产的卵不需受精,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染色体为二倍体,即可直接发育成雌性个体.41.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42.绿腺(触角腺):甲壳亚门的排泄系统,由后肾演变而来,呈绿色,位于第二触角基部,通常由一个腺体部分和一个囊状的膀胱组成.43.组织:是一些形态类似或不相似,功能相同或密切相关的细胞群与其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结构.44.器官:由几种类型的组织联合构成或单一组织形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如心、肝、肺等.45.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协同完成某方面的生理机能,从而构成了器官系统.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46. 完全变态:六足动物的胚后发育从幼虫到成虫中经历了蛹期(蛾、蝶、蝇类),且有体躯的增长以及形态习性的变化,称为完全变态.47.不完全变态:个体发育过程只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虫态,没有形态与成虫完全不同的幼虫期和蛹期.48.羽化:完全变态的昆虫退去蛹壳或不完全变态的昆虫退去最后一次皮而成为成虫.49.接合生殖:某些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称为接合生殖.接合生殖后,两个亲代虫体各形成四个子代虫体.50. 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为无性生殖.1.肾小体:为肾单位的组成部分.位于肾皮质和肾柱内,呈球形,直径约200微米,分血管极和尿极.由特殊的动脉性毛细血管球(肾小球)和包在其外面的肾小囊构成,是分泌尿液的部分.2.逆行变态:动物在经过变态后失去一些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的现象,称为逆行变态.3.适应辐射律:是发生于一个祖先种或线系在短时间内经过辐射扩散而侵占了许多新的不同的生态位,从而发展出许多新的物种或新的分类阶元. 趋异进化:趋异进化也叫分支进化,是指由同一祖先线系分支出两个和多个线系的进化型式.4.平行律:一般指两个不同类群的动物共存于相似的环境中,具有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性而出现相似的形状或相似的行为.5.趋同律: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或类群,由于生活在极为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经选择作用而出现想类似的性状.6.不可逆律: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所丧失的某些器官,即使后代回复到祖先的生活环境,所丧失的器官也不可能“失而复得”.同样,已演变的物种也不能回复其祖型,地史上灭绝的物种也不可能会重新出现. 停滞进化:一个物种的线系在很长时间中没有前进进化也无分支进化.7.次生颌: :硬骨鱼类和其它脊椎动物的颌弓退化或转化为听骨,上、下颌分别由前颌骨、上颌骨和齿骨等膜骨构成,称作次生颌.8.次生腭:从爬行类出现的在头骨原生腭的下方,由上颌骨的腭支、腭骨和翼骨组成的第二层腭板.它隔开鼻通道和口腔,使动物进食和呼吸互不影响.9.髋臼: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部分组成,其外侧面有一个大而深的窝称为髋臼10.肩臼:骨棒可分作背腹两部:背部叫肩胛骨区,腹部叫乌喙骨区,连接前肢的地方叫做肩臼11.综荐骨:又叫愈合荐骨,是鸟类的特有结构.它是由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全部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而且与宽大的骨盘相愈合,使鸟类飞行着陆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12.纹状体:豆状核与尾状核头部相连,连接处有神经纤维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因此两核合称为纹状体.是基底神经节的重要组成部分.13.大脑脚:中脑腹面有一对纵行粗大隆起,称大脚脑,有锥体束等纤维束通过.14.原脑皮:原始脑皮出现于鱼类,主要由嗅神经细胞组成,专门起嗅觉作用,白质在半球的表面,灰质在深层,没什么分化.15.新脑皮:新脑皮是由侧脑室外壁的神经物质生长而成,并包围着初生脑皮层(原脑皮),原脑皮的残余称为海马,在侧脑室内,仍为嗅觉中枢.16.胼胝体:为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纤维.可分为嘴、膝、干和压部.17.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管壁上有前庭器和听觉感受器.膜迷路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18.肾门静脉:是在低等动物内存在的一种肾血流形式.它的作用是从尾部来的静脉进入肾脏,分支成毛细血管而形成静脉网,以后又集合成静脉,将血液引回心脏.19. 肝门静脉:是肝门静脉系的主干,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作用是主要是将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肝脏进行解毒,是由静脉到静脉的血管.同时,通过肝门静脉,上、下腔静脉相通20.异型齿:多数哺乳动物的牙齿在口腔中上下颌骨的着生位置不同,其形态与功能具有明显的差异,一般可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后臼齿4类,分别具有切、撕、磨的功能,这样的齿相,称为异型齿. 21.同型齿:除哺乳动物外,绝大多数其他脊椎动物口中的牙齿,彼此间在形态和功能上一般无明显的差异,这样的齿相,称为同型齿. 齿式:将哺乳动物单侧上下齿列的数目分别列于分数线上下方的表示方法.22.休眠:有机体通过降低新陈代谢率、进入麻痹状态以度过不良环境的现象.23.膜(化)骨(膜性硬骨):凡是膜状间叶组织由于硬骨细胞的作用,直接骨化为硬骨的,称为膜骨24.软骨化骨:间充质细胞在预定生骨区域内形成透明软骨,围软骨区的间充质细胞、破骨细胞、造骨细胞将软骨破坏,形成硬骨.25.泄殖腔:动物的消化管、输尿管和生殖管最末端汇合处的空腔,有排粪、尿和生殖等功能.26.咽式呼吸:两栖动物吸气时口底下降、鼻孔张开,空气进入口咽腔.然后鼻孔关闭、口底上升将空气压入肺内,当口底下降,废气借肺的弹性回收再压回口腔.27.完全双循环:左、右心室完全分隔,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不再混合.例如鸟类和哺乳类的循环.28.不完全双循环:因心室无分隔或分隔不完全,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有混合.例如蛙类和蛇类的循环. 双循环:指血液完成一次循环需经过心脏两次,一次是肺循环,一次是体循环.29.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来自胚胎的原肠胚壁,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鞘.30.胎盘:胎盘是后兽类和真兽类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31.同源器官: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例如,鱼类的胸鳍、鸟类的翼和兽类的前脚都是前肢的各种状态.32.同功器官:指在功能上相同,有时形状也相似,但其来源与基本结构均不同.例如蝶翼与鸟翼、鱼鳃与陆栖脊椎动物的肺.33.双源器官:组织学上来源于不同胚层的组织组成的器官.34.双重呼吸:鸟类具有非常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连,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双重调节:鸟类的眼不仅能改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晶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之为双重调节.35.颞窝:爬行动物在头骨两侧出现了颞窝,这是爬行类动物最重要的特点.颞窝是由于颞部向内低陷所形成的孔洞,当咬肌等收缩时,可使膨大的腹部向颞空突出而纳入其间.根据颞窝的有无、数目及位置的情况,可将爬行动物分为4类:无颞窝类、合颞窝类、上颞窝类、双颞窝类. 颊窝:蝮蛇类等某些蛇类头部两侧在鼻孔与眼睛之间各有一个凹下似漏斗形的感温器官.36.反刍:某些食草动物吃草时稍加咬啃即吞入瘤胃,休息时,再将这些未经充分咀嚼的食物返回口腔仔细咀嚼后,再行吞下;这种完成再咀嚼的一系列动作称为反刍.37.羊膜动物:从爬行类起借由产卵、胎生等方式繁衍,胚胎由多层膜来保护,没有幼体变形为成体的阶段的动物.38.羊膜卵: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39.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又称有头类.40.无头类: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全身,并终身保留.鳃裂众多.体呈鱼形,头部不明显,身体分解.41.恒温动物:指的是那些能够调节自身体温的动物,它们的活动性并不像冷血动物那样依赖外界温度.在鸟和哺乳动物会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稳定的体温.42.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如鱼、蛙、蛇等.变温动物又称冷血动物43.有颌类:鱼纲与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颔类,也叫颔口类,具有上下颌和两对附肢.由鳃弓演变过来的上下颌提高了脊椎动物的取食和咀嚼功能,增强了它们的生存竞争能力.44.无颌类:圆口纲动物,无颔,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为主要支持结构,但出现雏形的椎骨,皮肤裸露.45.两接型:颌弓通过它本身和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起来,见于原始的软骨鱼、总鳍鱼. 46.舌接型: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大多数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通过舌颌(软)骨把颌弓悬系在脑颅上的连接方式称舌接型,也叫舌连式47.自接型: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腭方软骨(或上颌骨)直接与脑颅连接,而舌弓和脑颅脱离,不再有悬颌的作用,这种连接方式称作自接型,也叫自连式.肺鱼类和所有陆栖脊椎动物如此.48植物性神经系统:亦称自主神经系统.它包括中枢植物神经系统和周围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质、下丘脑、脑干的核及脊髓各个阶段的侧角,周围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节后纤维及内脏神经节.其功能主要是支配内脏器官(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膀胱等)和内分泌腺、汗腺,调节内脏功能和腺体分泌.49.闭锁式骨盆:爬行动物髂骨与荐椎的横突相连接,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联合,所构成的骨盆.50.开放式骨盆:鸟类腰带的左右坐骨和耻骨不在腹中线处相愈合,而左右分开,并向侧后方伸展,称为开放式骨盆.51. 鳞式:指鱼鳞的排列方式.等于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52:鳍式:表示鱼鳍的组成、结构和鳍条的类别、数目的公式.Vertebrata脊椎动物门 Ampibia两栖纲 Mammalia哺乳纲 Pisces 鱼纲Chordata 脊索动物门 Cyclostomata圆口纲 Reptilia爬行纲 Aves鸟纲Mollusca软体动物门 Lamellibranchiata瓣鳃纲 Arthropoda节肢动物门Crustacea 甲壳纲 Protozoa原生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生动物门1 •食物泡(Food vacuole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的膜包围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内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

2 •胞肛(Cytopyge):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3•胞口: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4•胞咽: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5•表膜(pellicle ):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

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6. 大核: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细胞分化控制等。

大核可以通过DNA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7. 小核: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

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8. 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

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 -10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9. 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 ):纤毛虫体内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10. 外质(ectoplasm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

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内质相互转化。

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抱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 ),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 )等。

11. 内质(end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内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chromatophore )、食物泡(food vacuola )、眼点(stigma )、伸缩泡(con tractile vacuole )、线粒体(mitocho ndrion )、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 ) 12. 溶胶质(plasmasol、、凝胶质(plasmagel、: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动物的内质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和液态的溶胶质。

在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因蛋白质的收缩产生压力,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

溶胶质流到前方后压力减小,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再成为凝胶质。

这样凝胶质与溶胶质的不断交换形成变形运动。

13. 植物性营养(holophytic nutrition ):原生动物门植鞭毛类体内含有色素体,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性营养。

14. 动物性营养(holozoic nutrition) :原生动物通过伪足吞噬或通过胞口、胞咽将细菌、有机质颗粒等食物取食进细胞质内形成食物泡,经消化酶的作用吸收消化后的营养,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胞肛排出体外,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动物性营养。

15. 腐生性营养(saprophytic nutrition ): 一些寄生和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从生活的环境介质中摄取溶于水的有机物以获取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

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性营养。

16. 眼点:一些鞭毛虫类身体前端会有类胡萝卜素的脂类集合成为一个红色的眼点,与鞭毛基部的副鞭毛体一起构成某些鞭毛虫的感光细胞器。

腔肠动物门1. 缘膜:水螅纲水母的伞缘向内突起,成为一环状膜,称为缘膜。

2. 隔膜:珊瑚纲的腔肠动物体壁内胚层向消化循环腔垂直长入的突起,有的可以连接到口道,将消化循环腔分为初级隔膜、次级隔膜和三级隔膜。

3. 神经细胞(nerve cell ):位于皮肌细胞基部,接近中胶层,它的细胞突起彼此相连成网状,构成神经网,起传导刺激向四周扩散的作用;4. 刺细胞(cnidoblast ):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

刺细胞内有刺丝囊(nematocyst),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5. 间细胞(interstitial cell ):主要在外胚层细胞之间,是一种未分化的胚胎性细胞,可以分化为刺细胞和生殖细胞等。

6. 上皮细胞(epithelia cell ):上皮基部有肌原纤维沿身体纵轴排列,它的收缩使身体和触手变短,故又称上皮肌肉细胞(epithelio-muscular cell7. 腺细胞(gland cell ):分布于皮肌细胞之间,能分泌粘液,使水螅便于附着或在基质上滑动;8. 感觉细胞(sensory cell ):体积小,在口和触手等处较多,它的基部与神经纤维连接;9. 内皮肌细胞:顶端多具鞭毛(1 —5根),鞭毛摆动能激动水流,同时皮肌细胞伸出伪足吞食食物;内皮肌细胞基部肌原纤维呈环状排列,收缩时使身体和触手变细;可见内皮肌细胞兼有收缩和营养功能。

10. 腺细胞:能分泌酶进入中央腔消化食物。

11. 世代交替:一些水螅型、水母型同时存在的种类:螅期以无性繁殖(即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型个体脱离母体后,又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

12. 浮浪幼虫(98)扁形动物门1 •焰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焰细胞实际是由2个细胞构成。

一个是带有鞭毛的帽状细胞,另一个是管状细胞。

管状细胞上有很多小孔,可以使实质中的代谢物质进入,最后经原肾管从身体背面两侧的开口排出体外。

2•无肠目(Acoela):无消化管,只有由口通到体内的一团由内胚层形成的合胞体,行细胞内消化,无原肾管,直接发育,海产。

3•单肠目(Rhabdocoela):有口、咽和管状或囊状不分支的肠,口位于前端。

大多数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少数在潮湿土壤里或营寄生生活。

4•三肠目(Tricladida ):肠分为三主干,一向前,二向后,并有侧盲突,多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一部分在潮湿土壤中,少数营寄生生活。

5•多肠目(Polycladida ) :口位于腹部近后端,有肌肉质咽,肠具有一条不明显的主干,两侧有许多分支,海产,有牟勒氏幼虫期。

6•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7 •终末宿主:是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毛蚴(miracidium ):刚从受精卵中孵出的幼虫,体表有纤毛。

前端有眼点单细胞分泌腺体和简单的消化管。

体后部有一团胚细胞,多数自由游泳寻找第一中间宿主软体动物。

9 •胞蚴(sporocyst ):钻入螺体内的毛蚴脱去纤毛延长成囊状,体内每一胚细胞发育成一个雷蚴,或发育成子胞蚴,再由子胞蚴发育成雷蚴。

10•雷蚴(redia ):雷蚴破胞蚴壁而出,它有咽,肠和排泄管结构。

有一个产孔,体内也有一团胚细胞,胚细胞可发育为尾蚴,或先发育为子雷蚴,再由子雷蚴发育为尾蚴。

(胞蚴和雷蚴的增殖过程是出现在发育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个体中,叫做幼体增殖。

)11 •尾蚴(cercaria ):从雷蚴产孔产出,并离开第一中间宿主。

以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

用尾在水中游泳寻找第二中间宿主如虾蟹鱼蛙或水生植物等。

12 .囊蚴(metacercaria ):吸附在宿主身上,脱去尾,分泌圆形的囊壁。

如果囊蚴被终末宿主将它和第二中间宿主吃掉,便会在终末宿主体内发育成为成虫。

13. 皮肤肌肉囊: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

14. 神经系统: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除原始种类):扁形动物体前端有1对发达的脑神经节(cranial ganglion ),由脑神经节向后发出若干纵行神经索(neural chord),神经索间有许多横神经相连,形成梯形神经系统(ladder-type nerves system ),支配全身。

原腔动物1. 皮肌囊:线虫的体腔壁与无体腔动物一样具有皮肌囊的构造。

线虫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纵肌层组成,又称皮肌囊。

角质膜下为合胞体的上皮,即上皮细胞界限不清,具多核。

上皮内为中胚层形成的纵肌层,不发达,属典型的斜纹肌肉。

2. 消化管: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

前肠由外胚层于口处内陷形成,内壁有角质膜,分化为口、口腔及咽。

中肠由内胚层发育形成,为消化与吸收的主要部分。

后肠为外胚层于胚胎后端处内陷形成,内壁也具有角质膜,包括短的直肠和肛门。

3.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胚胎发育中囊胚腔遗留到成体形成的一一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一一即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的形成没有中胚层的参与,仍然由内胚层形成的。

4. 腺型排泄器官:腺型排泄器官属原始类型,通常由1〜2个称为原肾细胞的大的腺细胞构成,原肾细胞吸收体腔液中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5. 管型排泄器官:管型排泄器官是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由纵贯侧线内的2条纵排泄管构成,二管间有一横管相连,略呈“H'型。

由横管处伸出一短管,其末端开口为排泄孔。

溶于体腔液中的代谢产物,通过侧线处的上皮进入排泄管。

6. 神经系统:线虫的神经系统有围绕咽部的围咽神经环。

侧神经节和腹神经节与之相连。

神经环向后伸出多条神经,均嵌在上皮中,以背神经和腹神经最发达。

7. 原肾细胞renette cell :线虫的排泄器官由1至2个称为原肾细胞的腺细胞构成,原肾细胞吸收体腔中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身体细胞(如原肾细胞)在线虫其细胞数目是恒定的,或者其细胞核数目恒定。

8. 假体腔的意义:动物肠道与体壁之间有了空腔,为体内器官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体壁具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体腔液具有一定的流动压力一一使动物的运动摆脱了单纯依赖体表纤毛的摆动,运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体腔液使腔内物质出现了简单的流动循环,可以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环节动物1. 真体腔(coelom ;true coelom):环节动物的体腔是位于中胚层之间的腔,其周围为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膜(perito neum )所包围,它不同于线形动物的假体腔,这种体腔称为真体腔。

2. 同律分节(hemo no maus metamerism):环节动物分节比较原始,它们的身体由一个个相似的段落组成,身体内部结构也按节排列,每一段称为一个体节。

除了头部外,其他体节基本相似,这种分节称为同律分节。

而后面介绍的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发生形态分化和机能分工形成体区,称为异律分节。

3. 刚毛:多数环节动物,每节都长有刚毛,运动器官远比纤毛稳固而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