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中毒事故案例
氯气中毒实例(一)

氯气中毒实例(一)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
可溶于水和碱溶液,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再分解为新生态氧。
在高压下氯气液化成液氯。
氯气有强烈腐蚀性,设备及容器极易被腐蚀而泄漏。
工业上接触氯的机会有:氯的制造或使用过程中若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检修时均可接触到氯。
液氯灌注、运输和贮存时,若钢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发生大量氯气逸散。
主要见于电解食盐,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
氯气对人体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
急性中毒临床上又可分为刺激反应、轻度、中度、重度中毒。
其表现为:(1)氯气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2)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有咳嗽,可有少量痰、胸闷等,两肺有干罗音或哮鸣音,可有少量湿罗音;(3)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肿。
咳嗽、咳痰、气短、胸闷或胸痛,可有轻度发绀,两肺有干性或湿性罗音;(4)重度中毒:临床上表现为①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胸部紧束感,明显发绀,两肺有弥漫性湿罗音;②严重窒息;③中、重度昏迷;④卒死;⑤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气胸、纵隔气肿等,只要具有其中一项即为重度氯气中毒。
氯气对人体的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眼结膜、皮肤方面的刺激症状及神经衰弱综合证、氯痤疮,牙齿酸蚀症等。
凡有明显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氯气作业。
氯气中毒的防治要点有:①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②含氯废气需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也可设氨水储槽和喷雾器,在跑氯时和中和氯气;③检修时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④执行预防性体格检查。
实例1某区镇办水厂,加氯消毒工艺较为原始,即用液氯钢瓶置于水泵吸水口滴加消毒。
1984年12月9日下午6时许赵某(男,34岁)当班抄表时,嗅及氯气间有氯气味,查见钢瓶接头处橡胶管破裂,遂戴防毒口罩去关钢瓶,未成,即上门通知有关同事请求帮助时,因胸闷、咳嗽、心悸继而昏倒在同事家里,即由同事送往医院救治。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1.温州某电化液氯钢瓶爆炸事故1979年9月7日,浙江省某电化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爆炸。
该工段414㎡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施、管线全部摧毁。
并造成附近办公楼以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10.2吨氯气波及7.53k㎡,事故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630万元。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下: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温州市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是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由于药化厂该工段生产设备简陋,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
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2.南京助剂厂超压爆炸事故1988年10月22日,南京助剂厂防老剂DBH车间酒精蒸馏釜因超压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88万元。
酒精蒸馏是防老剂DBH生产的附属岗位,其作用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酒精(主要是水、酒精和少量氯化苄的混合物)回收,再用于生产。
基本工艺过程为:将母液(废酒精)置于常压酒精蒸馏釜中,开启蒸汽升温,并将冷凝塔下冷却水打开。
保持釜中母液处于沸腾状态。
馏出的酒精蒸汽经冷凝塔凝结为液态经出料阀流出。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酒精蒸馏釜出料阀没有开启。
由于出料阀未开启,酒精加热后,使常压蒸馏釜处于受压状态。
当釜内蒸汽压力超过釜盖螺栓的密封力时,将釜盖冲开(可视为物理性爆炸)。
大量酒精蒸汽冲出后与空气迅速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为非防爆电气设备的火花)瞬间发生化学爆炸。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案例概述:2001年10月20日,美国特拉华州新城一家化学品公司的氯气储罐发生泄漏,导致2名工人死亡,多人受伤,附近居民被迫疏散。
事故发生后,大量氯气泄露到环境中,造成周边地区污染。
案例分析:1.原因分析:(1)设计缺陷:储罐设计存在缺陷,容易造成泄漏。
例如,设备老旧、损坏、阀门无法密封等。
(2)维护不良:储罐长时间未得到维护和检修,设备老化,尤其是阀门、管道等易损部位未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
(3)人为因素:操作错误、职工技能不足、操作疏忽等人为因素也会导致泄漏事故的发生。
2.后果分析:(1)人员伤亡:两名工人在事故中被氯气中毒丧生,其他工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2)环境污染:泄漏的氯气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污染,空气中氯气浓度超过安全标准,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同时,氯气泄漏还可能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
(3)经济损失:公司需要支付医疗费用、工伤赔偿金,并可能面临环境修复费用、罚款等经济压力。
3.事故原因及解决对策:(1)设计缺陷:储罐应采用新的设计,确保结构和密封性能的可靠性,防止泄漏。
必要时应进行软件模拟和物理试验验证。
(2)维护不良:定期对储罐进行检查和维护,替换老化且有问题的部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人为因素: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确保操作规程的执行和防范措施的落实。
4.应急管理:(1)善后处理:事故发生后,尽快采取措施控制泄漏源,减少氯气泄漏量;及时救援伤员,组织医疗救治。
(2)疏散撤离:对周边居民进行疏散撤离,防止人员伤亡,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3)信息通报:迅速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发布事故情况,并做好应对策略的宣传,指导公众的防护措施。
5.事故防范:(1)设备安全:选择安全可靠的储罐,并根据规定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
(2)操作规程:编制操作规程,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确保操作规程的执行。
(3)监控措施:安装泄漏报警器、监测装置等设备,及时监测气体泄漏情况,减少泄漏事故的发生。
盐酸和次氯酸钠事故案例

盐酸和次氯酸钠事故案例
2月1日17时许,安徽蚌埠市公安局淮上分局沫河口派出所接到报警称,辖区内某浴池内发生一起盐酸和次氯酸钠事故。
经查,当日下午,浴池老板的两个儿子在屋里玩耍,将清洁卫生用的洁厕灵和84消毒液倒在了盆中,被搓背的小王(化名)发现后制止,随后,3人身体都出现了不适症状,被送往医院治疗。
这之后,李老汉(化名)过来清理盆中的混合水,在泼洒的过程中,将一股刺鼻烟雾吸入体内,不一会就昏迷倒地,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亡。
医院诊断证明,李老汉死于氯气中毒,而罪魁祸首就是洁厕灵和84消毒液,两者混合后会产生氯气。
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盐酸和次氯酸钠混合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氯气。
氯气中毒事故案例

氯气中毒事故案例
1)事故经过
7月25日下午3时左右,上海自来水公司某水厂请上海某控制机器有限公司来该厂加氯车间检修,测试在线的DR-20K电子磅称。
下午3时10分左右,日班的加氯工使用氯气气瓶仓库的3吨行车,起吊在电子磅称上的氯气气瓶,由于该行车单边刹车不灵,致使被吊气瓶晃动,碰擦相邻气瓶,引起气瓶互撞,使一只连接在加氯管上的气瓶脱离支架,造成DN10mm 连接管拉脱,引起液氯泄漏,当时在场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关闭氯气电动阀,切断加氯机氯源,3时45分左右,漏氯得到控制。
在抢险过程中,有3名职工轻度吸氯,被送往有关医院观察治疗,诊断为氯气吸入。
2)事故原因
行车安装质量存在问题,刹车不灵;加氯场所设备布置间距、吊运间距和通道等不符合要求;处理液氯泄漏过程中,现场人员未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3)防范措施
设备应及时检查、维修,不得带故障运行;设备的布置应符合有关设计规范,保证操作安全;现场应配备应急抢险器材和防毒器具,事故发生时,首先应穿戴好防护用具,然后才进行抢险、抢修工作。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氯气泄漏事故案例时间:2021年6月20日地点:某化工厂事故经过:某化工厂是一家生产氯气的企业,该企业严格遵循相关安全规定进行生产。
然而,6月20日上午,由于设备故障,导致氯气泄漏事故发生。
据目击者描述,当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接着看到有大量白色的气体从厂区内一处管道中涌出。
工人们迅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进行紧急疏散,并向相关部门报警求助。
事故处理:事故发生后,企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消防人员和抢险队伍赶赴现场进行处理。
同时,相关部门也迅速响应,调派专业人员前往现场指导救援工作。
在事故现场,消防人员利用高压水枪进行喷水降温,同时用泡沫剂覆盖泄漏点,阻止氯气进一步泄漏。
此外,周边居民也受到了事故的影响,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疏散工作,同时发布紧急通知,提醒居民关好门窗,不要外出。
医疗救护车也在事故现场准备就绪,做好应对可能出现的伤员救治准备。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急抢险,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氯气泄漏得到了止住。
经初步统计,事故造成一名工人因吸入大量氯气中毒,被送往医院抢救。
其他工人和周边居民没有受伤。
事故原因及反思:事故发生后,专家组迅速展开调查,判定事故原因主要是设备故障导致氯气泄漏。
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化工厂的设备年久失修,特别是涉及氯气储存的设施存在严重漏气隐患。
长期以来,企业重视生产效益而忽视了设备的维护和更新,设备老化严重,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此次事故的发生提醒我们,化工企业必须重视安全生产,高度重视设备的安全维护和更新。
只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才能有效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同时,相关部门也需加强对化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企业能够严格按照相关安全规定进行生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论:氯气泄漏事故给企业和社会敲响了警钟,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安全管理,做好各项安全措施,以防范化工事故的发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1.某电化液氯钢瓶爆炸事故1979年9月7日,省某电化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爆炸。
该工段414㎡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设施、管线全部摧毁。
并造成附近办公楼以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10.2吨氯气波及7.53k㎡,事故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630万元。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下: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市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是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由于药化厂该工段生产设备简陋,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
充装时,钢瓶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2.助剂厂超压爆炸事故1988年10月22日,助剂厂防老剂DBH车间酒精蒸馏釜因超压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88万元。
酒精蒸馏是防老剂DBH生产的附属岗位,其作用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酒精(主要是水、酒精和少量氯化苄的混合物)回收,再用于生产。
基本工艺过程为:将母液(废酒精)置于常压酒精蒸馏釜中,开启蒸汽升温,并将冷凝塔下冷却水打开。
保持釜中母液处于沸腾状态。
馏出的酒精蒸汽经冷凝塔凝结为液态经出料阀流出。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酒精蒸馏釜出料阀没有开启。
由于出料阀未开启,酒精加热后,使常压蒸馏釜处于受压状态。
当釜蒸汽压力超过釜盖螺栓的密封力时,将釜盖冲开(可视为物理性爆炸)。
大量酒精蒸汽冲出后与空气迅速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为非防爆电气设备的火花)瞬间发生化学爆炸。
事故的间接原因如下:1)防老剂DBH扩建时,为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进行设计审查。
十三起氯气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

十三起氯气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
可溶于水和碱溶液,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再分解为新生态氧。
在高压下氯气液化成液氯。
氯气有强烈腐蚀性,设备及容器极易被腐蚀而泄漏。
工业上接触氯的机会有:氯的制造或使用过程中若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检修时均可接触到氯。
液氯灌注、运输和贮存时,若钢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发生大量氯气逸散。
主要见于电解食盐,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
氯气对人体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
急性中毒临床上又可分为刺激反应、轻度、中度、重度中毒。
其表现为:(1)氯气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2)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有咳嗽,可有少量痰、胸闷等,两肺有干罗音或哮鸣音,可有少量湿罗音;(3)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肿。
咳嗽、咳痰、气短、胸闷或胸痛,可有轻度发绀,两肺有干性或湿性罗音;(4)重度中毒:临床上表现为①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胸部紧束感,明显发绀,两肺有弥漫性湿罗音;②严重窒息;③中、重度昏迷;④卒死;⑤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气胸、纵隔气肿等,只要具有其中一项即为重度氯气中毒。
氯气对人体的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眼结膜、皮肤方面的刺激症状及神经衰弱综合证、氯痤疮,牙齿酸蚀症等凡有明显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氯气作业。
氯气中毒的防治要点有:①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②含氯废气需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也可设氨水储槽和喷雾器,在跑氯时和中和氯气;③检修时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④执行预防性体格检查。
实例1 某区镇办水厂,加氯消毒工艺较为原始,即用液氯钢瓶置于水泵吸水口滴加消毒。
1984年12月9日下午6时许赵某(男,34岁)当班抄表时,嗅及氯气间有氯气味,查见钢瓶接头处橡胶管破裂,遂戴防毒口罩去关钢瓶,未成,即上门通知有关同事请求帮助时,因胸闷、咳嗽、心悸继而昏倒在同事家里,即由同事送往医院救治。
造纸厂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

造纸厂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一、企业概况某市造纸厂建于1971年6月,为集体所有制。
企业注册资金71.3万元,厂长、法人代表孙某。
企业现有净资产325余万元,职工103人。
主要生产设备有:2400型、1760型造纸机各1台、锅炉(4t)2台,变压器(630KV A)2台。
主要产品有:瓦楞纸、箱板纸、茶板纸,年生产能力为13000t。
二、事故经过事故发生在2400型造纸机生产箱板纸时用的面浆池。
浆池(椭圆形,高2.5m)的容积约为28.8m3,四周密闭,仅池顶部开1个O.24m2(0.4m×0.6m)的观察口,池内设有搅拌机、抽浆泵。
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在生产箱板纸过程中需加入硫酸铝、松香胶等化工原料。
2003年6月20日13:00左右,该厂磨浆车间当班职工周某、胡某、郝某在工作中发现抽浆速度太慢,怀疑抽浆泵堵塞,欲下池检修。
当时在场的厂长助理谢某表示,若要下去,应有2人在场,并且要系好绳子,带上氧气瓶才能下去。
此后谢某找厂长反映情况,未找到,随即回到车间,发现周某、胡某2人不见了,并发现纸浆池口放着梯子,知道出事,边喊边跑到办公室,向厂长妻子洪某反映情况。
洪某即拨打110报警。
与此同时,杜某、戚某、俞某先后下池救人,都没有上来。
随后厂长孙某赶到,亲自组织指挥下池救人。
指挥黄某继续下池救人,下池后也没有上来。
在场的其他职工都不愿再下去,孙某就叫别人给自己系上绳子下去救人,下池后即刻昏迷,被人拉上来,并被迅速送往医院抢救。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立即赶赴现场,从浆池中抢救出周某、胡某、戚某、杜某、俞某、黄某6人,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三、事故原因经调查组调查,确定事故的原因是:(1)周某、胡某不听领导劝告,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冒险作业,擅自进入硫化氢浓度严重超标的浆池而导致中毒死亡事故的发生。
(2)厂长孙某盲目指挥职工下池救人,致使下池职工中毒死亡,造成事故后果的进一步扩大。
(3)企业安全管理混乱。
几种常见有毒有害气体中毒案例及现场抢救常识

几种常见有毒有害气体中毒案例及现场抢救常识一、案例1、2008 年12 月9 日23 点30 分,榆次华润雪花啤酒(山西)有限公司因厌氧废水处理装置调配罐破裂,造成外泄,废水中大量的有毒有害及窒息性气体,致使现场一名调试人员中毒,其它人在未佩戴任何防护设施情况下,进入现场施救,最终导致三人死亡,一人中毒的严重后果。
2、2005年5月1日,我市XX县段纯镇XX硫磺厂,一人在封闭硫磺出口时,因硫化氢中毒,其它四人在未佩戴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相继进入现场施救,最终造成5 人死亡。
3、2003年10月,我市XX厂调试冲天炉尾气除尘系统。
在施工单位在未完工、该厂生产车间未与施工单位协调的情况下,对冲天炉点火,使冲天炉尾气从除尘器底部外泄(尾气中含有大量CO有毒气体),一人在未佩戴任何防护设施情况下,进行堵漏时中毒,另一人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设施情况下,进入现场抢救,结果造成二人死亡。
上述案例沉痛教训:1、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必须设置与其相应的防护设施。
2、有毒有害现场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三级教育培训,熟悉本岗位有毒有害物质理化特性,树立安全意识,具备自我保护能力。
3、一旦发生事故,施救人员必须佩戴安全防护用具,才能进入现场。
4、监护:在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作业,必须有可靠的监护。
二、几种常见有毒有害气体现场急救应知应会常识我市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企业较多,在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存在大量煤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乙炔、二硫化碳、苯、硫化氢、氯气、甲醇等有毒有害气体。
因此,预防有毒有害气体中毒事故十分重要,为了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大力普及事故现场急救知识,已成为当前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1、有毒有害气体的急救的基本原则①凡进入被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区域内的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防护眼镜、口罩等防护器具,保护自身,免受伤害。
②清除毒气,将患者立即转移,离开毒气污染区域。
③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吸入充分氧气。
化工厂氯气事故案例

化工厂氯气事故案例
哎呀呀,咱们今天来讲讲化工厂氯气事故案例啊!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儿。
你知道吗?有一个化工厂,那平时大家都按部就班地工作着呢。
有一天,本以为也是平常普通的一天,可谁能想到啊!就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好比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呀,一下子就出大事了!氯气泄漏了!那场景,好家伙,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员工小张当时就懵了,大喊着:“这可咋办呀!”旁边的老李也慌了神,直说:“这可怎么搞啊!”
这氯气泄漏可不是小事呀,它就像一只凶猛的野兽,迅速地扩散开来!厂里的人们都吓坏了呀,到处乱跑。
有人喊着:“快捂住口鼻!”有人则是吓得腿都软了。
这时候领导也急了呀,赶紧组织大家疏散,一边还在骂那些粗心的人:“怎么这么不小心!”这情况多紧急呀!就好像是火灾现场一样,大家都想赶紧逃离这个危险的地方。
想想看,如果是你在那里,你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也会吓得不行?这起事故啊,给大家都敲响了警钟。
难道就不能多些细心,多些谨慎吗?为什么就不能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好呢?
最后啊,我想说,化工厂的安全生产真的是太重要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关乎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呀!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呀!否则,真出了事,后悔都来不及!。
职业病案例: 一起氯气和氯化氢泄漏致群体性中毒事故

一起氯气和氯化氢泄漏致群体性中毒事故2020年1月2日江苏省江阴市某市药厂发生一起氯气和氯化氢泄漏事故,使该农药厂4名工人发生急性中毒,并使邻近下风向的江阴市霞客镇某村多名村民出现了刺激性气体接触反应。
接到报告后,我们进行了现场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中毒经过2020年1月2日,江阴市某农药厂在二氯苯并噻唑试生产过程中,平衡釜石棉垫圈突然破裂,导致容量约2020L平衡釜内的氯气、氯化氢及二氯苯并噻唑混合气体泄漏。
车间内4名当班工人均不同程度的吸入了刺鼻的气体,感觉胸闷、气短、头晕。
4人均迅速离开现场,其中主操作工朱某跑向了下风向。
闻讯赶来的厂方人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用液碱、片碱冲洗泄漏口进行中和,尽快控制了氯气、氯化氢扩散。
发生事故的抗蚜威生产车间为开放式,共有4层工作面,当班4名操作工均在车间底层工作。
发生泄漏点为一楼东侧平衡釜,泄漏物主要为氯气及氯化氢。
泄漏气体飘向了处于农药厂西南方向约750m外的江阴市霞客镇某村,致多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咽痛、流泪、呛咳、胸闷等呼吸道刺激症状,陆续至当地医院就诊。
最先被送至医院的4名农药厂工人,均出现刺激性干咳、咽痛、气短、胸闷、头晕。
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散在干、湿性音。
其中朱某12h后进入昏迷状态,继而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死亡;其余3人1周后均痊愈出院。
陆续来医院就诊的附近村民共185人,其中进行治疗的111人,生命体征均平稳。
病人多有咽干、呛咳等呼吸刺激症状。
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胸片检查无异常。
经过留院观察或对症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村民病情好转返家,1周后复查均无异常。
建议(1)氯气中毒病情急,变化快,应及时采取综合抢救措施,预防和控制化学性肺炎、肺水肿的发生和发展。
(2)急性中毒病人应及时就诊,要抓住治疗关键,争取抢救时间。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凡生产作业场所存在有害物质,必须进行审报,并进行检测,以确保作业安全。
氯气泄漏事件的危害及事故应急处置(汇编)

******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安全手册二氯气泄漏的危害及事故应急处置氯气属剧毒品,氯作为强氧化剂,是一种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用途极为广泛,一般用于纺织、造纸、医药、农药、冶金、自来水杀菌剂和漂白剂等。
不论你的身体多么健康,过量吸入氯气都会引起呼吸道的损伤。
尤其在意外事故中,氯气泄漏、污染环境将会危及众多毫无防备的人们,引起社会性灾害事故。
国内急性氯气中毒事故屡有发生,几起严重的“氯爆”和“跑氯”事故,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有人称可能发生有毒气体泄漏的企业若设在人口密集城区,犹如挂在城市上空的“定时炸弹”;有可能发生有毒气体泄漏的钢瓶、贮罐若违章运输,那在途中就是一颗“移动的定时炸弹”。
为了了解氯气中毒的危害性、防止氯气中毒的发生及中毒防治处置,现将有关案例介绍如下:(一)国内主要氯气泄漏案例1)违章操作:1979年9月7日温州电化厂由于违章操作,未将液氯钢瓶内10ml石腊油清洗干净后再充装液氯,致使钢瓶在烈日暴晒下发生爆炸。
事故造成工厂周围居民急性氯气中毒1000余人,其中住院759人,死亡59人。
2)维修制度不健全:2004年4月16日凌晨,重庆天原化工厂2号氯冷凝器出现穿孔、裂管发生爆炸,使装有氯气的钢罐爆炸,当场9人死亡。
后大量氯气向四周扩散,市政府紧急组织疏散厂区周围居民15万人。
为控制泄漏的氯气,重庆市消防总队和驻渝部队先后用高射机枪、火箭炮、坦克等武器,经过6小时紧张而有序的爆破,才将装有残留液氯的贮气罐摧毁。
3)管理不善,缺乏定期维修制度:2001年8月石家庄电化厂,制氯车间的133毫米管道端口崩裂,导致大量氯气泄漏,使厂内100多名工人氯气中毒。
4)违章运输:1994年8月27日陕西省商州市某单位司机将运装液氯罐车停放在路边,由于阀门关闭不严,罐内氯气突然大量外溢约600Kg,扩散至居民区内住宅,致使发生氯气中毒事故(重度中毒10例、中度中毒53例、轻度中毒56例)。
京沪高速公路氯气泄漏事件

2HClO == 2HCl + O2↑
光照
二、氯气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Cl2 + H2O HCl + HClO
推测氯气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Cl2 + H2O HCl + HClO + + NaOH NaOH 2、与碱反应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练习:
Cl2 + Cu == CuCl2
现象:铁丝剧烈燃烧,有棕黄色的烟生成。
点燃
Cl2 + 2Na == 2NaCl
点燃
白烟
二、氯气化学性质 4、与非金属反应 Cl2 + H2 == 2HCl Cl2 + H2 == 2HCl 3Cl2 + 2P == 2PCl3(l) 5Cl2 + 2P == 2PCl5(s)
氯气与水反应探究
问 题: 氯气能否与H2O反应?
假设一:氯气与水不反应,则成分: Cl2、H2O
假设二:氯气与水会反应,则可能成分:
Cl2、H2O、HCl(Cl- 、 H+)
氯气与水反应探究
探究一:氯水中有 无Cl方案:氯水与硝酸银(硝酸酸化)溶液反应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氯水中有 Cl- , 假设二成立。 探究二:氯水中有 无H+ 方案1:取少量氯水加入到碳酸氢钠粉末中, 现象:有气体产生(CO2) 结论:证明氯水中有H+ 存在
请问:根据上述材料,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京 沪 高 速 公 路 氯 气 泄 漏 事 件
新华网报道: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 淮安段一辆满载液氯的液罐车和对面来车相撞 , 大量液氯外泄。据目击者描述 : ”一股黄绿色 的气体就像探照灯光一样,‘唰’地射向高空, 足有5米高,并有刺鼻的味道,眼睛也熏得有些 睁不开 。” 事发后消防队员不断地用水枪喷射,但时值 西南风,氯气迅速向西南方扩散 ,造成350 人 中毒进医院救治, 另有28人中毒死亡的特大事故, 附近居民采取应急措施,疏散到一高坡上。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1、氯气反应釜发生泄漏事故的经过与分析一、事故经过2005年4月27日深夜10点55分左右,某化工厂一台反应釜(滴加罐)发生氯气泄漏事故,造成2名操作工死亡,其余操作工因及时从2m多高的操作台跳下逃离而未受伤害。
该台反应釜无出厂铭牌及资料,设计参数不明,反应釜内筒及夹套材料为碳钢。
内筒使用介质为氯化氢、氯气。
使用参数:内筒压力为常压;夹套介质为水蒸汽,夹套使用压力为0.4MP A左右,操作温度内筒≤200℃,夹套≤165℃。
内筒及夹套封头型式采用椭圆形,支座型式为悬挂式,容积为1000升,内筒衬有搪玻璃,经检查,搪玻璃完好,作为压力容器,该设备投用后一直未经特种设备检测部门检验。
二、事故分析从事故现场分析,该起事故主要是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的。
操作工误把甲基磺酰氯抽入二碳酸二丁脂生产用的盐酸滴加罐,造成滴加罐内产生压力,真空管突然破裂而引起真空管内氯化氢和氯气外泄,致使2人中毒身亡。
根据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氯气为Ⅱ级(高度危害)介质,车间空气中氯气最高浓度值0.1~1.0MG/M3,呼吸道吸入半数致死浓度值LC50为200~2000MG/M3。
即当呼吸道吸入0.2~2G氯气时,就能造成人员中毒死亡,而真空管的突然破裂造成瞬间外泄的氯气浓度远远超过标准的规定;其次,该反应釜仅在筒体及夹套上装设1只压力表,压力表未经校验。
从锅炉房出来的蒸汽未经减压直接进入滴加罐夹套,使用压力完全由锅炉“控制”(该厂锅炉型号为DZL4-1.25-AⅡ,锅炉出口蒸汽额定为1.25MP A),反应釜上未装安全泄放装置,当反应釜产生压力时,压力无处泄放而致使真空管破裂。
从厂方了解到,氯气泄漏2分钟后,一工人身穿防护服,更换了破裂的真空管,并对管道内的氯气进行中和,遏止了氯气进一步泄漏,防止了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三、反思及教训1、使用单位应配备专(兼)职人员管理反应釜,专(兼)职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制订专用的工艺规程;应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定期到车间掌握设备使用状况,以保证设备能安全正常运行;2、应完善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应持有压力容器上岗证,对生产工艺应熟悉,并能按操作规程熟练操作;3、反应釜这类压力容器必须领取使用登记证,并经特种设备检验部门的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事故案例分析

2.4.1 事故概况 氯气泄漏是因管道短接处出现漏点造成的,郯城县化工厂已被责令
停业整顿。关于事故造成的受伤人数,郯城官网通报确认为125人。8月 11日上午,郯城县刚刚召开了安全生产大会,郯城县化工厂因十年未出 现安全事故受到表扬。当晚9点多,氯气泄漏事故即发生。 2.4.2 事故原因
1. 直接原因 (1)垫圈损坏氯气泄漏
发生泄漏的正是液氯充装车间充装装置液氯液下泵零部件,一个直 径为25毫米的球阀垫圈因气体压力过大,导致被损坏,氯气泄漏出来。
2. 间接原因 (1)天气原因
氯碱分厂液氯充装车间旁有电气仪表厂和施工工地,约有80多人。 氯气发生泄漏时,恰遇一阵北风。向北方向,分厂40人全部氯气被熏 着,加之施工工地和仪表厂其31名人员都先后出现了身体不适。其中, 7人中毒,其他人是皮肤粘膜刺激性反应,有49人留院观察,另外22人 住院治疗。
通事故,一辆载有约40吨(超载25吨)液氯的山东槽罐车鲁HO0099与 山东货车鲁QA0398相撞,槽罐车两个直径10厘米的法兰从根部完全断 裂,导致槽罐车液氯大面积泄漏。造成王兴等3个乡镇29人死亡,送医 院治疗300多人,村民群众近1万人进行疏散,约2千亩农作物受灾,环 境受到严重污染,京沪高速公路宿迁至宝应段关闭20个小时的特大液氯 泄漏事故。 2.1.2 事故原因
1. 直接原因 ①、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的形成和聚集 的重要原因。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的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 盐水流失的原因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腐蚀穿孔的原因主要有5个
方面:一是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冷凝器存在普遍的腐蚀作 用;二是列管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三是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 差对管材发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四是列管与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 蚀;五是使用时间已长达8年并未进行耐压试验,使腐蚀现象未能在明 显腐蚀和腐蚀穿孔前及时发现。
化工中毒窒息事故(9例)

案例一、1999年某月某日,某市危险物品储运公司一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故。
爆炸引起大火,1小时后着火区又发生第二次强烈爆炸,造成更大范围的火灾。
直到次日凌晨5时,才扑灭这场大火。
这起事故造成15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2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
经事故调查确认:(1)该仓库立项、设计、施工以及消防验收时都报为"干杂品仓库"。
使用单位启用后,擅自存放危险化学品。
(2)仓库内长期违章存放危险化学品。
管理混乱,不同物品混装情况严重。
(3)事发时,仓库4#仓内混存的氧化剂(过硫酸铵)和还原剂(硫化碱)接触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4)储运公司编制虚假申请报告,市公安局执法不严,监督不力。
未按规定严格审查,便颁发"许可证"。
使其在不具备国家规定安全条件的情况下,经营民用爆炸物品合法化。
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国家标准规定,每种危险化学品出人库前均应按照合同进行检查验收、登记,经核对后方可出人库,并对验收内容作了规定。
以下选项中,_不属于规定的验收内容要求。
A.物品形状b.数量c.危险标志d.包装2.为保证安全,有关国家标准对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方式作了规定。
以下选项中,_叙述是错误的。
A.储存时需将非禁忌物料之间分开规定距离(用通道),保持空间b.必要时将相互禁忌物料储存在不同建筑物c.储存时须用隔板或墙,将相互禁忌物料分隔开d.特殊情况下,在采取安全措施并经安监部门批准后,禁忌物料可以混合储存二、多项选择题3.根据有关国家标准规定,危险化学品储存安排取决于_等。
A.危险化学品密度b.危险化学品分类、分项c.容器类型d.消防要求转自学易网 4.根据有关国家标准规定,遇火、遇热、遇潮可能发生引起燃烧、爆炸或者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化学品,不得在_中储存。
A.多层楼房b.露天c.潮湿、积水的建筑物d.无避雷针的高层楼房三、简答题5.在此次事故中,储运公司主要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6.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参考答案1 .a 2.d 3. bcd 4. bc5.(1)《安全生产法》;(2)《消防法》;(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气中毒事故案例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
可溶于水和碱溶液,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再分解为新生态氧。
在高压下氯气液化成液氯。
氯气有强烈腐蚀性,设备及容器极易被腐蚀而泄漏。
工业上接触氯的机会有:氯的制造或使用过程中若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检修时均可接触到氯。
液氯灌注、运输和贮存时,若钢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发生大量氯气逸散。
主要见于电解食盐,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
(安全管理交流) 氯气对人体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
急性中毒临床上又可分为刺激反应、轻度、中度、重度中毒。
其表现为:(1)氯气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2)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有咳嗽,可有少量痰、胸闷等,两肺有干罗音或哮鸣音,可有少量湿罗音;(3)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肿。
咳嗽、咳痰、气短、胸闷或胸痛,可有轻度发绀,两肺有干性或湿性罗音;(4)重度中毒:临床上表现为①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胸部紧束感,明显发绀,两肺有弥漫性湿罗音;②严重窒息;③中、重度昏迷;④卒死;⑤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气胸、纵隔气肿等,只要具有其中一项即为重度氯气中毒。
氯气对人体的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眼结膜、皮肤方面的刺激症状及神经衰弱综合证、氯痤疮,牙齿酸蚀症等。
凡有明显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氯气作业。
氯气中毒的防治要点有:①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② 含氯废气需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也可设氨水储槽和喷雾器,在跑氯时和中和氯气;③ 检修时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④ 执行预防性体格检查。
实例1 某区镇办水厂,加氯消毒工艺较为原始,即用液氯钢瓶置于水泵吸水口滴加消毒。
1984年12月9日下午6时许赵某(男,34岁)当班抄表时,嗅及氯气间有氯气味,查见钢瓶接头处橡胶管破裂,遂戴防毒口罩去关钢瓶,未成,即上门通知有关同事请求帮助时,因胸闷、咳嗽、心悸继而昏倒在同事家里,即由同事送往医院救治。
当日下午7时许,同事万云祥(男,47岁)在上岗帮助关阀维修后离开时,因呼吸困难、剧咳,小便失禁而昏倒在厂门口,也被送往医院救治。
赵、万二人均被诊断为急性氯气中毒。
原因分析:生产工艺落后,操作原始,个人防护用品性能不佳或使用不当是造成本次氯气中毒的主要原因。
实例2 1984年12月13日,上海某化工厂生产漂粉精工段操作工朱某在通漂粉液时,事先未放置冷水,又未检查阀门开关,等到发现4号氯气桶飘出强烈刺激的氯气味时,桶内浆液已经外溢,通氯已超过工艺用量。
朱某赶紧用水去冲,大约冲洗了了5分钟,在冲洗过程中,含有浆液的污水溅在他的套鞋内,现场环境的严重污染和氨气的大量逸散,造成氯气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化工生产作业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生产的全过程应严格控制,精确计算原料的使用量,细化操作过程的每一步。
该操作工未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事先未检查阀门开关,导致通氯量超过标准,在发生浆液外漏时,违反常规用水进行冲洗,造成一起不该发生的氯气中毒事故,暴露出患者对安全卫生知识方面的薄弱。
实例3 1984年8月28日上午6时,某染化厂二车间合成工段液氯钢瓶和管道装置连接处的隔膜阀损坏,氯气外溢,工人章某赶忙上去修理,情急之下未戴防毒面具,致使,该患者因氯气中毒引起肺水肿住院治疗。
氯气泄漏时,抢修人员首先应做好个人防护,配戴好防毒面具,氯气量大时,应配戴供氧式防毒面具。
抢修中,应充分利用现场机械通风设施,降低空气中氯气浓度。
实例4 上海某染化厂需要拆迁,在拆迁过程中与浦东某公司达成协议,由其处理染化厂的废酸和废碱。
8月21日该公司借用某纺运单位的槽车(包括1名驾驶员和装卸工)前来运走该染化厂9吨废硫酸(浓度70%),并将其中的7吨送至有关工厂进行处理,此时槽车内还余2吨废硫酸。
8月22日上午11时,该公司准备再用该槽车将染化厂一车间剩余的废硫酸装入槽车内,并打算先移送至该染化厂生化车间进行中和处理。
当日下午1时45分,槽车开至一车间硫酸泵口,此时该车间空无1人,槽车装卸工在染化厂无人在场的情况下,擅自将槽车皮管误放入该车间次氯酸钠贮槽,并将槽车阀门打开,这时余存槽车内的废硫酸返流至次氯酸钠贮槽,瞬时产生了的剧烈化学反应,氯气大量外溢。
在整个事故发生和抢救过程中,共有13名职工和消防队员发生不同程度的氯气吸入刺激反应。
事故发生原因:染化厂对有毒物质管理不善,次氯酸钠槽和硫酸泵口未设置明显标志,某纺运单位装卸工不了解化学危险品装卸的有关规定,在不明情况下未经厂方同意,擅自将废硫酸误放次氯酸钠贮槽,造成了此起氯气中毒事故的发生。
实例5 1996年2月14日上午10时左右,上海某农药厂装卸液氯钢瓶时,从本厂码头用卡车将液氯钢瓶驳至厂内三氯化磷存氯场地(每只钢瓶载重量1000公斤),车子倒入地下斜坡车道后,将钢瓶滚至地面。
由于车子装货面与地面有位差,该位差用一个橡皮垫圈作避震。
当装卸工胡某和候某在装卸第四车最后一只钢瓶时,钢瓶从卡车上滚至地面平台上时橡皮垫圈跳了一下,钢瓶斜转滚下时,撞到边上一只氯气钢瓶的针形阀,导致针形阀齐根开裂,大量氯气外溢。
厂消防队员迅速赶至现场抢险,跑氯得到有效控制。
在事故发生和处理过程中共有43人不同程度氯气吸入,其中有2人属氯气轻度中毒。
事故发生原因:装卸钢瓶平台高度与橡皮垫圈位差5CM,钢瓶落地时发生碰撞,导致钢瓶阀门根部断裂,氯气外泄;其次钢瓶缺少钢瓶阀门安全帽,违反“氯气安全规程”,同时装卸现场不规范,通道不畅等。
厂方加强化学危险品装卸管理,装卸现场应配置必要的抢修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实例6 1987年5月14日晚上10时,某乡镇化工厂操作工在混甲酚车间加料。
混甲酚车间位于氯乙酰氯车间的下风侧,由于氯气塔氯气外逸,造成下风侧的混甲酚车间操作工作曹某中毒。
事故原因:设备跑、冒、滴、漏,未及时检修。
实例7 1987年9月17日上午8时左右,某自来水厂尹某发现加氯工段氯气钢瓶的开关不能关紧造成氯气外逸,随即上前进行修理,由于吸入外逸的氯气而发生中毒。
事故原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案例8 1987年10月7日,奉贤县某漂染厂运进五吨次氯酸钠,存放在新建水泥池东侧小格内,仅仅过了二天,次氯酸钠液体大部分已渗漏至西侧的大格内。
10月20日上午,该厂又运来十三吨碱式氯化铝,拟放至水泥池的大格内,但发觉大池内已渗漏有次氯酸纳,即派人清除,但未能清除干净。
有关人员即认为二种溶液均含氯,又都是水净化剂,放在一起不会有问题。
于是即于当天上午9时30分左右开始用泥浆泵将碱式氯化铝灌入池中,约5分钟左右(这时已灌入碱式氯化铝一吨多),管理员杨某发现池内泛气泡,并有黄绿色气体逸出。
于是,厂长朱某与厂三废处理人员裴某前去探望,刚上水泥池顶盖不久,突然发生爆炸,裴某及朱某分别掉入池内。
车间主任朱某闻声赶来,欲翻墙进去抢救,但因毒气太浓而绕道过来抢救。
此时,厂长朱某已撑起身,将其救出后能自行用自来水冲洗;裴某掉在池内,被拉出时已口吐血性泡沫、昏迷,裴某在被送医院途中即死亡。
杨某在奉城医院诊断骨折即送市六医院,厂长朱某因急性重度肺水肿而送县中心医院救治,在现场抢救过程中车间主任朱某及另二名抢救人员因受氯气刺激感到不适,留观于医院。
厂方不了解化学物品贮存保管有关规定,错误地将碱式氯化铝放在含次氯酸钠的同一水泥池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氯气,同时产生一氧化二氯爆炸性气体,导致发生爆炸,此外在抢救和事故处理过程中,也未按照职业卫生防护要求,佩带跟人防护用品,结果造成职工1死6伤的惨剧。
实例9 1987年7月23日上午9时30分,上海某制药厂胺基物操作工周某在SMZ车间操作时吸入氯气中毒。
这主要是由于胺基物反应中需不断地通入氯气,因加氯超量,使氯气经安全阀外逸,受当天风向影响,反流入车间,导致周某中毒。
事故原因:生产设备工艺设置不合理。
实例10 1994年10月21日,中国水产上海某公司第二分公司辛某及奚某清洗二只原用于消毒的0.5吨液氯旧钢瓶。
他们将钢瓶倾斜放在地面,在瓶两头分别接上橡胶管,注水清洗,观察到水由黄变白,认为瓶内已无氯气,拔下进水管时,突然有氯气喷出,两人吸入氯气。
经诊断,奚某为急性轻度氯气中毒,辛某为氯气吸入。
中毒原因分析:该公司领导缺乏防护意识,钢瓶清洗方法不当.操作工人思想麻痹,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这些均是造成中毒的原因。
实例11 上海某化纤厂浆粕车间一年一度的大检修又要开始了。
1986年10月13日上海,浆粕车间副主任吩咐代理工长陆某,安排人员清洗漂洗工段的高位槽,包括盐酸池和次氯酸钠池,每个池的容积约为9个m3,陆随即将任务派给了四位工人,两人一组,分别清洗盐酸池和次氯酸池。
盐酸池和次氯酸池内留有残液,冲洗后各形成约一吨左右的废水,清洗完毕,两组工人几乎同时开阀放水。
由于下水道平时就有堵塞,流水不畅,因此,两股废水冲到下水道后积聚在一起,混合后便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氯气。
氯气从阴沟中逸出,并逐渐扩散到车间男子更衣室和过道处,导致在场的十多名员工不同程度地吸入氯气,分别出现咳嗽、流泪、气急、胸闷、恶心、头昏、心悸、流涕等症状。
这些员工纷纷来到医务室就诊,厂医给他们服用了氨茶碱后,将其中9名症状较重的员工送往医院治疗,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轻度氯气中毒。
事故原因,主要是厂方没有制订清洗化工料槽的安全卫生操作规程,车间副主任和代理工长在布置任务时,也都没有讲清冲洗池槽的要求和有关的防护知识,清洗盐酸池和次氯酸池时也没有安全卫生干部到现场监护,而4名清洗工人均不是漂洗工段的工人,是临时召集起来的,缺乏相应的防护知识,上述原因凑在一起,便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实例13 1997年7月25日下午3时左右,上海自来水公司某水厂请上海某控制机器有限公司(合资企业)来该厂加氯车间检修、测试在线的DR-20K电子磅称,下午3时10分左右,日班的加氯工使用氯气钢瓶仓库的3吨行车,起吊在电子磅称上的氯气钢瓶,由于该行车单边刹车不灵,致使被吊钢瓶晃动,碰擦相邻钢瓶,引起钢瓶互撞,撞击到最后一只接在加氯歧管上的钢瓶,脱离支架,造成DN10mm连接管拉脱,引起液氯泄漏,当时在场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关闭氯气电动阀,切断加氯机氯源,3时45分左右,漏氯得到控制。
在抢险过程中,有3名职工轻度吸氯,被送往有关医院观察治疗,诊断为氯气吸入。
由于行车安装质量存在问题,刹车不灵,加上加氯设备本身的缺陷,在处理液氯泄漏过程中,现场人员又未佩带个人防护用品,厂内缺乏运输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危险物品操作时现场也无监护措施等,造成了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