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深化“放管服”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放管服”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公平竞争为基本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依靠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方式的创新和革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环节,是触利益、动格局的改革。只有政府自身敢于改革,才能有效带动价格、财税、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才能助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最终建立“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从对大量经济社会事务的具体管理中脱身出来,把该市场调节的还给市场,该社会管理的还给社会;同时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职能,优化市场环境、释放经济社会活力,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一方面着力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直接干预,进一步破除各种束缚创新发展活力的桎梏,放手让企业和群众创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使我国经济走上依靠创新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子。另一方面加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让无效低效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退出,实现市场出清,使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和利用。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提高“放管服”改革成效。2013年国务院提出“简政放权”,2014年强化“放管结合”,2015年又将“优
化服务”纳入其中。几年来,“放管服”三管齐下,有力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内生动力、释放了内需潜力。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放管服”改革的成效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一些政府部门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企业投资经营和群众创业创新仍然深受显性或隐性准入壁垒之苦、行政许可和变相审批之累。监管不到位和监管乱作为并存,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公共服务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营商环境在全球仍处在中等水平。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出重点难点,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坚持不懈深化“放管服改革”
继续“放”,以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动力。一是抓住企业开办时间这个营商便利度的关键性指标,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重点在“照后减证”上下功夫,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等便利化改革。二是继续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进一步清理精简审批、核准等事项,优化项目报建审批流程,加快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政府定标准、强监管,企业作承诺、守信用,最终实现“零审批”管理。三是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断缩减清单事项,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四是深化税制改革,推行依清单收费,完善乱收费举报投诉查处机制。
加强“管”,以创新监管管出公平和秩序。一是加快健全以“双
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实现从职能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充分发挥信用监管的“金钥匙”作用,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坚决纠正有些地方存在的不守信用承诺、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提高政府公信力。二是坚守安全质量底线,坚持对新兴产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各级政府要本着鼓励创新原则,区分不同情况,量身定制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和标准规范。
做好“服”,以优化服务服出便利和品质。一是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公平可及的政务和公共服务。一方面要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早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基本上网办理;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调动市场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二是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生态。建设好“双创”示范基地,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创造条件,推动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创客融通创新,完善对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措施。三是打造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枢纽,做好地方平台、部门专网、独立信息系统的整合接入工作,推进审查事项、办事流程、数据交换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在大力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确保政务网络和数据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