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2课《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先秦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教学难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教学环节】新课导入: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天下纷争,礼崩乐坏这一时期,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第一章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时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战国)开始。
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5-前221年二、政局剧变:列国纷争1、背景:材料一: “周郑交恶”与“射王中肩”东周第二代天子周桓王时,罢免了郑庄公卿士的职务,郑庄公无视礼制,派人割走了周的属地温和成周的庄稼,且不再朝觐天子,自此,周郑交恶。
前707年,周桓王率王室及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
结果王师大败,郑国将军祝耽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使得周天子颜面扫地。
思考:材料事件说明东周局势如何?——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材料二:“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2、表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传统政治秩序遭破坏(分封制、宗法制)(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
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虽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但其真实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
这种争霸战争使中国历史不断发展,最终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代。
1、诸侯国数量减少: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统一趋势加强。
2、出现长城:阻止游牧民族入侵,保护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中职高教版《中国历史》教案-2024鲜版
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 近现代史两部分,涵盖了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有助于 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
络和基本情况。
教材选用建议
在使用教材时,建议结合中职学 生的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对教 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同时注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
和延伸。
2024/3/27
6
02
2024/3/27
22
过程性评价在《中国历史》中应用
课堂表现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 的表现,如提问、讨论、 回答问题等,评价学生 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 和口头表达能力。
2024/3/27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 况,包括作业质量、提 交时间等,以评估学生 的学习进度和自主学习 能力。
小组合作
重点介绍三国鼎立的形成、西 晋的短暂统一、南北朝的对峙
与交流等。
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地图解读、小组讨 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 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10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教学目标
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 成就,掌握唐朝的开放政策与对外交 流情况。
15
改革开放以来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的决策与启动
农村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决策过程和启动情况, 评价其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意义。
分析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内容和成效,探讨其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 面的作用。
对外开放与加入世贸组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介绍对外开放的背景、过程和加入世贸组织 的情况,评价其在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 系方面的作用。
《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整理1)
《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整理1)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中国历史》第七册的第三章“盛唐气象”,具体内容包括: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
本章主要介绍了唐朝盛世的历史面貌,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盛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成就,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表现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盛世的原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表现和意义。
3. 课堂讲解:讲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4. 案例分析:以武则天为例,讨论女性在唐朝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唐朝盛世的特点和原因。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盛唐气象2. 板书内容: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开元盛世:国力强盛、民族融合、文化创新安史之乱:原因、过程、影响武则天:女性政治家、政治成就、历史评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贞观之治的表现和意义。
描述开元盛世的特点和原因。
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评价武则天的政治成就和历史地位。
2. 答案: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开元盛世:国力强盛,民族融合,文化创新,展现了唐朝的辉煌。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政治、经济、文化受到严重破坏。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治成就显著,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中国历史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国历史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简介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故事。
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和相关的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精华和文化传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研究兴趣。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能够分析和解释历史文本;-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师介绍本教学单元的主题和目标,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
2. 学生阅读《中国历史故事》整本书,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
3.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笔记,记录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与感想。
4. 教师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历史背景、人物特点和事件发展。
5.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例如让学生选择一篇喜欢的历史故事进行写作,包括故事的梗概、中心思想和个人观点。
6.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并互评他们的写作作品,促进学生的研究交流和研究成长。
教学评估和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结合课堂讨论和作业的质量,进行教学评估。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个别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总结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和相关的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故事和文化传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学习兴趣。
教师的引导和反馈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学习成果。
第27课 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
第27课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国两制学习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教学过程】第一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背景:(1)文革结束后,党内的“左”倾错误继续存在,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未得到改善。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
A.内容: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B.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3)1978.1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3)组织路线:恢复民主集中制,审查历史遗留问题。
转折三:拨乱反正。
(4)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拨乱反正与法制建设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2.主要表现(1)“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都得到平反。
(2)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3)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第18课 北洋军阀的统治(教学设计)
第18课北洋军阀的统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2、了解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3、了解新文化运动,4、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北洋军阀的统治;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学习难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学环节】北洋军阀:1895年12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由此建立起来的武装政治集团,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
因袁世凯曾任北洋大臣而得名。
北洋政府: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
划分北洋军阀统治的两大时期(一)袁世凯独裁专制(1912-1916年)(二)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年)第一章: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二次革命与护国战争(1912年——1916年)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
谨守约法,依国民之愿望……——1912年的3月10日袁世凯在临时总统就职仪式的誓词“宋教仁案”1912年12月开始举行的中华民国首次国会选举中,中国同盟会及其他政党组成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的初选和复选中获得巨大胜利。
接替孙中山代理国民党理事长的宋教仁,准备筹划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
1913年3月20日夜晚,宋教仁由上海启程前往北京,被刺杀于上海沪宁火车站。
“宋教仁案”是在临时政府即将向正式政府过渡的背景下发生的,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责任内阁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为首的政治势力激烈斗争导致的结果,对后来的政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
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为十年,可连选连任。
1915年5月有袁世凯签字“中日民四条约”1915年10月参议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商讨实行“君主立宪”袁世凯接受“劝进”,1916年为洪宪元年护国战争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并于数月后病逝。
秒懂初中中国历史教案
秒懂初中中国历史教案
教学内容:秦朝与汉朝的统一帝国建立与发展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过程及其影响;
2. 了解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的过程;
3. 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
教学难点:理解秦汉时期的统一帝国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PPT、相关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以及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
1.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过程及其影响。
2. 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的过程。
3.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讨论:
请学生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和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的过程和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结果。
四、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秦汉时期的统一帝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作业: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问题解答作业,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拓展:
可邀请历史专家或相关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秦汉时期的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秦汉时期的统一帝国建立与发展过程,能够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通过讨论和作业的形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多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9课 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9课《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的基本史实。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学习难点:隋唐时期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授课环节】第一章隋唐经济1、从租庸调到两税法(1)在北魏均田制基础上,隋唐的田制有了新发展。
唐朝官员按品级占有土地,百姓成年男子可占田百亩。
(2)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唐后期实行两税法。
(3)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征税基准从“以丁身为本”演变为“以资产为宗”,在我国古代赋税史上是一种进步。
名词解释1、均田制(485年-780年)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开创性举措。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租即田租,每年要纳粟二石。
庸则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劳役,可用物品折抵役期。
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
3、两税法: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二、农业发展(1)曲辕犁的推广提高了耕作效率。
(2)水车的使用扩大了灌溉区域,水利事业迎来高峰。
(3)垦田数量扩大,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4)总体上,江南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三、手工业发展1、唐朝的官府、私营和家庭手工业都有新发展。
(1)官府直接管理的工匠多达数万人,主要服务于朝廷和军队。
(2)私营手工业以小型居多。
(3)从事家庭手工业的人数众多。
2、唐代纺织业发达,纺织技术和工艺还引进了波斯风格和手法,纺织品色彩绚丽,图案新颖。
3、陶瓷制造有显著进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尤为有名,唐三彩是釉陶工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第4课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知道汉朝巩固统一和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2、认识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3、了解秦汉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科技文化成就。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汉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学习难点:汉朝大一统【教学环节】第一章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2.文景之治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cáng 储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四匹马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汉书·景帝纪》材料三:“上于是约[简约]法省[减少]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阅读材料思考:(1)西汉建立后,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势?经济萧条(2)面对如此形势,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吸取秦亡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材料四:“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都城和地方]廪庾[lǐn y ǔ粮仓] 尽满,而府库[国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钜[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穿钱的绳子朽断]。
太仓[皇家粮仓]之粟…,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3)结果如何?出现文景之治第二章西汉的强盛1、七国之乱材料五:“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 惩戒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 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年表·序》思考:汉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后果?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2、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材料六:“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5课《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秦汉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科技文化成就。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秦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学习难点:秦汉时期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教学环节】第一章秦汉经济1、农业发展(1)汉代农具改进:西汉的铁犁,有的已经开始安装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
西汉时期发明了播种用的耧车。
东汉的牛耕:二牛一犁一人,一牛一犁一人。
2、水利工程建设(1)秦朝除了继续发挥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外,还开通了秦渠和江南运河。
(2)汉武帝时期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
(3)汉武帝和汉明帝治理黄河,减少水患。
3、手工业(1)秦汉官营手工业:特点: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湛突出行业: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2)两汉丝织业:水平高,能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高超(3)水排的发明: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4、商业(1)秦都咸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城内商铺林立。
(2)两汉的商业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3)西汉都城长安有东、西等九市。
(4)除长安外,还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①五大城市,称为“五都”。
第二章秦汉科技1、造纸术(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西汉时期发明了纸。
(2)蔡侯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优点:原料易得、便宜,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提高。
(3)造纸术由中国传遍世界,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2、医学(1)西汉《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东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3)医圣——东汉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系统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古代中医治疗学的基础(4)东汉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制成的“麻沸散”是全身麻醉药剂,他还创制一套名为“五禽戏”的医疗体操,用来强身健体。
3、数学(1)成书于西汉初期的《周髀算经》(2)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初等数学中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对中国和东方数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模块)
第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政权更迭、江南开发学习难点:民族交融【教学环节】第一章政权更迭1、199年-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三国鼎立1、魏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2、蜀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3、吴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曹魏:继承汉制,巩固对黄河地区的统治,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对西域进行管理。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1、统一历程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西晋短暂统一原因:①根本原因:宗室诸王争权夺势(八王之乱),政治动荡,秩序混乱;②统治阶级奢侈腐化激化阶级矛盾;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③直接原因: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夺权(五胡内迁)(三)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大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2、门阀士族政治——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编写教案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2018年春季全新修订版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尽力满足教师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信息教学资源,打造最佳教学模式编辑:周国年,校对:邹垚娟目录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4)第3课盛唐气象 (7)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0)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第6课北宋的政治 (14)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7)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19)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21)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24)第11课元朝的统治 (26)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8)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31)第14课明朝的统治 (3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35)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37)第17课明朝的灭亡 (40)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46)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48)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51)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教学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2、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3、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第8课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8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及社会经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的基本史实;认识隋唐时期繁荣开放与逐渐衰落的原因。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隋唐的更迭,政治制度、民族融合学习难点:隋唐的制度发展,民族融合【教学环节】第一章隋朝的兴亡(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 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
2. 统一: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3、隋朝完成统一原因:①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日强。
(二)隋朝的建设与发展1、广设粮仓:官仓(朝廷粮食物资储备)、义仓(乡间赈济救灾)2、兴建洛阳城(东都):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疆域管理:(1)经营西域,扩大了郡县制在西域的设置范围。
(2)派官员三次去流求,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4、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控制(2)评价:利: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②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③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民族交融④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弊: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推动农民起义(三)隋朝的灭亡(1)原因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二章唐朝的兴盛与衰亡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1)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随后,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玄武门之变: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改元贞观。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3、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1)原因①中央: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腐败②地方: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局面(2)概况:755年,安禄山与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①严重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②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③皇帝开始利用宦官制衡武将,导致宦官势力坐大;④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一、课标内容: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看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让学生感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史实,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口诀或图表。
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使学生懂得,专制与民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四、教法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式教学五、学法引导:合作、讨论学习法六、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以生为本”。
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效果。
九、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混战,不断兼并,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那么,在七国中,哪一个诸侯国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呢?(生答: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是怎样统一中国的。
(新知教学)(一)、秦王扫六合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生:各组推出代表回答问题。
师:综合学生回答的要点作出点评归纳总结。
2.秦统一的经过师:秦王嬴政亲政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一方面用贿买、离间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国,另一方面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各个击破。
(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和秦灭六国的经过,重点要求学生记住三个要点:(1)人物:嬴政;(2)时间:公元前221年;(3)都城:咸阳。
)师:公元前221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偏处西方一隅的秦国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
这是旷古未有的伟大创举,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秦统一的意义师:同学们请回答秦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生:各组学生积极回答,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师:归纳总结,安排学生讨论:你能否描绘一下课本上嬴政的画像?秦统一是嬴政一个人的功劳吗?生答师补充:联系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指出,秦王嬴政的功劳只是实现统一的因素之一,秦统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在完成统一中所起的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
师:以上我们探讨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经过和意义,那么,下面我们来探讨秦始皇统一中国与我们今天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联系?(教师指导学生从统一对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今天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方法等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师过渡:秦王嬴政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了统一之后,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下面,分别请四个组的同学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第一组学生探究讨论)师:指导第一组学生阅读课文,和学生探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并向学生依次提出下列问题。
1.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生:看书归纳出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2.嬴政为何自称皇帝?为何被称为秦始皇?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3.“三公”是指什么?各自的职权范围是什么?生:根据课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回答。
4.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西周分封制的知识与郡县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5.这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其中,哪项措施一直沿用到了今天?生:从这套制度对当时以及以后的封建王朝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角度来讨论回答,并说明今天我国的县级地方行政机构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沿用。
6.这套制度的建立属于哪个方面的措施?生:回答政治方面。
师过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
但战国以来,各国文字、货币、度量衡各不相同,相当混乱,这不仅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造成极大不便,还影响到国家政治上统一的巩固。
(三)、书同文,车同轨(第二组学生探究讨论)1.书同文,车同轨”这一个主题讲述的内容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生:文化经济方面。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生:统一文字。
3.秦始皇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多媒体展示各国文字的不同及秦统一文字的过程。
生归纳:秦朝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还允许通用隶书。
4.中国的汉字从出现到秦朝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生答师补充: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5.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多媒体展示资料。
生互相补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等。
6.为什么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7.假如秦始皇没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朝会是怎样一种社会状况?生:畅所欲言,思想活跃。
8.这些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生归纳: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师过渡: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不久,出现了两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焚书”和“坑儒”。
(四)、焚书坑儒(第三组学生探究讨论)1.“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生:思想方面。
2.什么是“焚书坑儒”?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生:阅读课文讲述故事。
3.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生:加强思想控制。
4.“焚书坑儒”造成的后果怎样?生答师补充:秦始皇采用的是极其粗暴野蛮的手段来维护他至高无上的权威,其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许多儒生被杀,严重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以来学术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风气。
师过渡:万里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之一。
(五)、修筑万里长城(第四组学生探究讨论)师:多媒体展示秦长城示意图,说明秦长城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不同,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
1.这一主题讲述的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哪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要点?生归纳:民族关系方面。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
2.识读《秦朝疆域图》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在哪里?生: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生:介绍匈奴族的历史,指出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
4.万里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象征,但修筑它需要大量劳力夜以继日超负荷的劳动,劳工不堪苦累,无数人惨死在长城脚下,也为我们留下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绝唱。
哪个同学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秦始皇修长城的什么看法?你的见解如何?生:畅所欲言,归纳长城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秦始皇的暴政。
5.桂林兴安境内有一个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生:灵渠。
6.秦始皇为什么要派人开凿灵渠?灵渠的开凿有何作用?生答师补充:灵渠的开凿对桂林有着重大意义,建议学生去灵渠实地旅游考察,了解灵渠在今天发挥的功能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发灵渠的旅游资源,以此培养学生爱我家乡的意识。
7.秦朝疆域的四至分别是哪里?生:展示有关秦朝疆域的口诀或示意图的小制作。
(小结)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最终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强大的秦帝国。
(课堂活动)评价秦始皇教师介绍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客观、全面、一分为二。
学生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十、板书设计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一、秦王扫六合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2.秦统一的过程2.在中央设“三公”3.秦统一的意义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三、书同文,车同轨四、焚书坑儒1.统一文字五、修筑万里长城2.统一货币1.北击匈奴修长城3.统一度量衡2.南征越族凿灵渠4.修筑驰道,统一车轨3.秦朝的疆域十一、教学反思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初一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封建帝王秦始皇,深刻体会到了统一对一个国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让学生把秦的统一与今天我国的统一以及解决台湾问题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的教学目的。
2.)这节课,学生思维较活跃,参与活动较积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识图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3.)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觉到学生的历史知识参差不齐,由于农村学生家庭环境的限制,无法查阅更多学习资料,因此,能力与市区学生差距很大,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