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重点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以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1.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由自我认同、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组成。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经验获得。
2.认知(Cognition):认知是指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能力。
它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和学习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的各个层面,如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等。
3.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如何理解他人和自我。
它包括人们对他人的态度、信念、情感和意图的认知。
4.情绪(Emotion):情绪是主观体验的表达,由生理反应和心理状态组成。
情绪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出现,并且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情绪来了解情绪的产生、调节和表达方式。
5.压力(Stress):压力是个体对来自外界或自身的适应性需求的应激反应。
它可以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或社会上的压力。
长期的压力暴露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问题。
6.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个体特有的持续性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人格特征可以通过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来形成。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格来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7.行为主义(Behaviorism):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它关注观察和测量可观察到的行为,忽略内部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连接。
8.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认知过程和大脑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结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方法,通过脑成像技术来研究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
9.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发展和变化。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的知觉”。
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叫观察力。
7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8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9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再造想象:依据语词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幻想: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3.言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5.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17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3、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4、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5、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做出的反映。
6、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7、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8、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9、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10、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1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12、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3、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14、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15、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1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7、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8、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19、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20、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心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各管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3.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并稳定表现的特征。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5.相关研究法:是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问卷或量表)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12.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连系是暂时的。
13.经典型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
14.动力定型: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的从事某项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的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6.强化:是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
1. 心理学 (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研究。
2. 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和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和经验的能力。
它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功能可以改变和重组的过程。
3. 认知 (Cognition)认知是指思维、知觉、记忆和理解等心理过程。
它涉及到人类如何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4. 注意力 (Attention)注意力是指我们对特定信息或刺激的选择和集中能力。
它与我们在感知、思考和行动中的焦点有关。
5. 记忆 (Memory)记忆是指人类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它对于研究和适应环境非常重要。
6. 情绪 (Emotion)情绪是人类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愉快、悲伤、愤怒和恐惧等。
情绪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重大影响。
7. 人格 (Personality)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时间内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是个体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8.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现象。
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9.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变化。
它关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身体和情绪发展。
10. 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是通过与专业心理健康从业者的交流和互动来改善个体的心理问题和痛苦的方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复杂的领域,这些名词只是其中一部分。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理解心理学有所帮助!。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课件)4.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5.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课件)7.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8.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9.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10. 想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情商:是人认识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 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14.离差智商: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太分布,离差智商=100+15*标准分(标准分=(被试测验得分-团体的平均分数)/团体分数的标准差)15.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6.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7.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提高了感受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P4)2、被试: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3)3、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P19)4、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
(P19)5、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41)6、绝对感受性:人能觉察出客观事物最小的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P50)7、差别感受性:指人刚刚能觉察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P50)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1)9、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同时有两种刺激或先后相继的两种刺激,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2)10、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P55)11、空间知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和远近等空间关系的反映。
(P65)1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P66)13、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P67)14、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现。
(P83)15、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P87下)16、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有意提取的情况下,个体已有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P88上)17、遗忘:指信息不能够从信息系统中提取,或者提取发生错误。
18、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19、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2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P135)21、抽象: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进行认识的过程。
(P137)22、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2、意志:与改造世界相联系的自觉确定目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并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两个部分,其中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4、注意:是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5、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现象。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12秒。
6、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7、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8、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注意:注意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在观察之前,要确定目的,拟定计划,在观察过程中要始终伴随着思维和言语的活动,观察过后还要进行归纳和整理,所以说观察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10、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复杂的心理现象。
11、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或者错误的恢复和提取叫做遗忘。
12、表象: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呈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3、想象:是人脑对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4、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7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7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78、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7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5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5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5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5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第三章感觉与感知
1.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一集中。
4.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一些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比如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动物的冬眠;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比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等等。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时间的进程。
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他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的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比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中隔离的情况下,周期为25小时。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探讨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原理和规律。
二、认知:认知指的是人们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知觉、思维、记忆和决策等方面。
三、情绪:情绪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快乐、愤怒、悲伤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四、行为:行为是个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反应,包括生理上的动作和心理上的表现。
五、研究:研究是通过经验或训练改变行为的过程,包括条件反射、观察研究、语言研究等不同形式。
六、记忆: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历进行存储和回忆的能力,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等。
七、意识:意识是人们对外界和内部体验的感知和认知,包括
觉醒状态、注意力、自我意识等方面。
八、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价值观、态度等方面。
九、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思维和情感等方面,探讨群体、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等问题。
十、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
中的心理发展,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等不同阶段。
十一、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通
过评估、诊断和治疗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疾病。
以上是一些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有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现场实验法: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6、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7、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认知的特征有: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
8、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时候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9、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0、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1、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2、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地注意。
1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4、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
1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体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名句1.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学科,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 注意:注意是指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5. 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6.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7.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以下是心理学经典语句的解读:1. “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感知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人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感知来确认的,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个人的存在也是独特的。
2. “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这些经历可能让我们感到痛苦和不安。
但是,通过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3.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限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做不到某件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限制,认为自己不能做到。
通过挑战自我限制,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4.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去做。
”——这句话鼓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心理学中,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的关键。
5. “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需要被满足的渴望。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目标。
人们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渴望。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经典语句在心理学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3、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4、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5、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7、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8、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9、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10、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2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4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15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16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17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18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19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20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2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3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24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25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理学重点名词解释1.⼈格:通常指⼀个⼈外在的⾏为模式,即在各种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独特⼀贯的风格。
(⼈格指⼀个⼈内在的动⼒组织,包括稳定的动机,习惯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式,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格是⼀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体,由⼀些特质组成,如害羞的、可信任的、友好的、沮丧的、⾃信的等等。
)2.⾃我效能感-:是指⼈对⾃⼰能否成功地进⾏某⼀成就⾏为的主观判断。
3.习得性⽆助感:指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之后,⾯临问题时产⽣的⽆能为⼒的⼼理状态或⾏为。
4.感觉:⼈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知觉是⼈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6.感受性(绝对、差别)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物的感觉能⼒。
绝对感觉性——能觉察最⼩刺激量的能⼒。
差别感受性——感觉出同种刺激最⼩差异量的能⼒7.感觉阈限(绝对、差别)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定限度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差异量。
8.联觉:由⼀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产⽣⼀种特定感觉的同时,⼜产⽣另⼀种不同感觉的现象。
9.注意:是⼼理活动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0.思维: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活动俗称思考。
11.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在⼈脑中的反映。
12.有意识记(有意注意):有意识记(voluntary memorizing),⼜叫随意识记。
是指有⼀定的⽬的任务,按⼀定的⽅法、步骤进⾏,需要作⼀定意志努⼒的识记。
13.智⼒:智⼒是由思维、推理和问题解决能⼒等构成的⼀般能⼒。
14.情绪:⼈类对于各种认识对象的⼀种内⼼感受或态度。
(⼈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需要⽽产⽣的态度体验。
)15.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求获得满⾜的⼼理倾向,它是有机体⾃⾝和外部⽣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16.创造⼒:创造⼒是根据⼀定⽬的,运⽤已知信息,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注意的稳定性
2、感觉适应
3、表象
4、动机
5、性格的情绪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2、感觉适应:
3、表象:是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
4、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
5、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1、注意的分配
2、感觉对比
3、情绪记忆
4、前摄抑制
5、聚合思维
1、注意的分配:是指注意同时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2、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情绪记忆:是指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4、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
5、聚合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
1、注意的转移
2、倒摄抑制
3、发散思维
4、有意想象
5、能力
1、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注意特征。
2、倒摄记忆:是指后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先学习与记忆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
3、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4、有意想象:又称为随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5、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即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1、有意后注意
2、注意的动摇
3、问题解决
4、再造想象
5、性格
1、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一定目的,不需要意志的注意。
2、注意的动摇:是指注意经常地间歇加强或减弱的现象,又称注意的起伏。
3、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4、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5、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1、形象记忆
2、定势
3、创造想象
4、性格的态度特征
5、特殊能力
1、形象记忆:是指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定势:又称为心向,是指人的心理的活动的准备状态。
定势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
3、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根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创造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它是性格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5、特殊能力:是指为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
它是在特殊的专门领域内必须的能力。
1、观察法
2、无意注意
3、感觉
4、动作思维
5、态度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动作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或操作思维,是指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5、态度:是指有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