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综述
新 浪 短 信 频 道 与新 东 方 英 语 教 育 在 线 联 合 推 出 了 “ 东 新 方 移 动 英 语课 堂 ” 即 直 接 通 过 手 机 发 短 信 形 式 为 在 职 人 员 等 。 手 机 用 户 提 供 英 语 学 习 资 源 : 中 国 外 语 教 育 网 (w .fcm. w wt . e o 1 c) nb 江 大 学 为 依 托 , 向全 国 大 中 小 学 教 师 建 立 了 英 语 教  ̄浙 面
团体 心 理 辅 导 是 一 种 经 济 而 有 效 的 心 理 干 预 途 径 。 卡 普 其 ( a u z) 柯 里 ( oc ) 为 , 体 咨 询 的作 用 有 : 团 体 C p zi与 C ry 认 团 在 中 发 展信 任 的 气 氛 以 促 进 彼 此 态 度 和 情 感 的分 享 ,并 能 将这 种 信 任 运 用 到 日常 生 活 中 , 进 自我 接 纳 和 自我 尊 重 . 清 生 增 澄 命 的 价 值 并探 索 人 生 哲 学 ;能 容 忍 他 人 并 能接 受 和 尊 重 不 同 的 个 体 ; 会 问题 解 决 和 决 策 , 能 坦 然 接 受 这 些 决 定 的后 学 并
移 动 学 习从 研 究 目的来 看 分 主 要 有 两 类 :一 类 是 由教 育 机构 发 起 ,他 们 立 足 于 学 校 教 育 。试 图通 过 新 技 术 来 改 善教 学 、 习 和 管 理 。 一类 则 由 目前 的E Lann 提 供 商 发 起 , 学 另 — erig 他 们 力 求 借 鉴 E L a ig 经 验 , M— e rig 向市 场 . 多 — er n 的 n 把 La n 推 n 更 地用于企业培训 , 或者 把 这 些 设 备 推 向市 场 。 业 在 改 善 移 动 企 终 端 界 面 显 示 、 一 终 端 接 口标 准 等 提 高 硬 件 性 能 方 面 深 具 统 潜 力 。 因 此 . 们 要 吸 引更 多 的 企 业 参 与 移 动 学 习 的研 究 , 我 一 起 加 快 移 动 学 习 的 发展 进 程 。 ( ) 术 发展 是 移 动 学 习的 一 个瓶 颈 二 技 国内外移动学 习的研究 热点集 中在技术 的可行性 分析 、 系统 终 端 软 件 的研 发 和 理 论 研 究 三 方 面 ,我 们 可 以结 合 国 内 的情 况 , 选 择 地 借 鉴 国外 优 秀 的理 论 成 果 . 短 理 论 的研 究 有 缩 时 间 , 更 多 的精 力放 在技 术 等 实 际 问题 上 。 把 ( ) 入 研 究和 探 讨 移 动 教 学 系统 三 深 移 动 学 习 的前 景 是 非 常 广 阔 的 。要 使 移 动 学 习 成 为 学 校 教 育 的重 要 选 择 形 式 , 正 在 教 育 信 息 化 中发 挥 其 重要 作用 . 真 教 育 技 术 工 作 者 就 要 像 对 待E Lai - ̄ .对 整 个 移 动 教 学 — er g n 系 统 包 括 教 学 资 源 、 学 过 程 、 学 对 象 、 学 策 略 等 一 系 列 教 教 教 要 素 进 行 深 入 的 研 究 和探 讨 。 五 、 景 展 望 前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

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

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一、社会认知的简介1、社会认知的概念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

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

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

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

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社会认知对象的范围很广, 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人是一种富有表情的社会人,人的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 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国内外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心理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心理理论在近十多年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也已经有了一些成果。

本文通过回顾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的有关文献,着重心理理论的界定、主流理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以期对心理理论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心理理论;理论论;模块论;模拟论;影响因素心理理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研究对象已经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研究范式和方法不断变化,研究视角从特殊群体转向正常群体,并且已经注意到心理理论与其他心理机能之间的潜在关系,同时也十分关注心理理论的文化间和种间差异的研究。

1.心理理论概念的源起与界定当前关于心理认识的研究热潮始于premack和woodruff(1978)对黑猩猩进行的研究。

他们在这篇名为《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的论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心理理论的概念。

这里的心理理论意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这种能力实质上是一个推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对不可直接观测到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从而对他人的行为作出预测,因而,可以把这一推理系统看做一个“理论”。

现在比较被大家认同的定义是: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1]2.心理理论的解释理论研究者们试图为心理理论的有关观察事实与实验事实提供心理学的理论解释,于是,出现了许多相互竞争的心理理论的解释理论。

2.1理论论(theory theory)“理论论”是对儿童发展着的心理理论的一种理论解释(或者说是对儿童关于心理生活的认识的一种解释性理论)。

其核心论点是:儿童对心理(mind)的认识或理解本质上是像理论的,具有与一般科学理论同样的基本特征。

其中两个主要的假定是:(a)成人(或科学家)和某一年龄儿童利用一种内聚性的概念框架预测和解释他人的动作和思想;(b)这种心理理解的发展的机制是一种“理论形成”过程,遵循与任何科学理论的建构同样的过程。

2.2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模拟论的假设是:儿童具有一定的心理资源来扮演角色使得自己处于他人的立场,模拟他人的行为。

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是关于心理授权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首先介绍了心理授权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然后详细解析了心理授权的内涵与特点,包括领导者对下属的信任和赋予下属决策权等内容。

接着探讨了心理授权的形成机制,包括领导者行为与下属反应之间的关系。

之后分析了影响心理授权的因素,如领导者个人特征、下属特征以及工作环境等。

最后讨论了心理授权在组织管理方面的应用,包括如何有效实施心理授权以提升团队绩效。

通过此综述,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心理授权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点、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组织管理应用、结论1. 引言1.1 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心理授权的国际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研究者探讨了心理授权对员工工作绩效、创造力、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绩效等方面的影响。

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心理授权的研究,探讨了心理授权在中国特有文化背景下的表现与作用。

国内外研究表明,心理授权可以促进员工的工作动机与自我效能感,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创新能力,从而为组织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对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的综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心理授权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管理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深入探讨心理授权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心理授权的内涵与特点,以及心理授权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内容。

2. 正文2.1 心理授权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心理授权是指领导者将权力、责任和决策的授权赋予下属,使其拥有更高的自主权和责任感,从而提升组织或团队的绩效和效率。

心理授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Barbara O. Neville和James R. Barker首次提出,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在心理授权的概念中,强调了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信任、支持和赋权,使下属感到被尊重和重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并展现出更高的工作绩效。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

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

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一、社会认知的简介1、社会认知的概念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

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

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

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

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社会认知对象的范围很广, 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人是一种富有表情的社会人,人的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 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关于教师心理授权的研究现状

关于教师心理授权的研究现状

关于教师心理授权的研究现状"〔论文摘要〕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师心理授权的概念和具体影响因素诸方面的研究进展。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论文关键词〕教师;授权;心理授权国外对心理授权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在对管理授权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教育改革的进行,授权被引入到学校教育领域。

作为学校组织行为学和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我国在教师心理授权方面的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开展教师心理授权方面的研究,在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实践指导的同时,对于丰富教师工作心理领域的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拟对教师心理授权相关研究作一简要介绍和总结。

一、教师心理授权的内涵、结构及测量(一)教师心理授权的内涵在探讨教师心理授权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授权与心理授权的概念。

由于分析的角度或侧重点的差异,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授权的定义一直未能达成共识。

授权即放权,从领导科学的角度讲,授权是一种用人策略。

授权使权力下移,从而使下属感到自己是分担权力的主体,这样他们就会在权力的支配下形成更为有效的凝聚作用和责任力度。

康格(Conger)等(1988)认为,研究者应该从关注授权的管理实践到关注授权后个体所产生的体验,从个体体验的角度来定义授权。

因为只有当个体体验或感觉到“被授权”之后,授权才能真正产生效力。

他们把授权定义为:员工的努力、绩效期望水平的提高,即自我效能的提升。

托马斯(Thomas)等(1990)在康格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授权的概念,心理授权是指个体体验到的心理状态或认知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是四种认知的格式塔:工作意义、自我效能、自主性和工作影响。

工作意义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标准,对工作目标和目的价值的认知;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完成工作的能力的认知;自主性是指个体对工作活动的控制能力;工作影响则是指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所在组织在战略、行政、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结果。

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心理授权研究综述作者:沈文竹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9年第04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授权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从心理授权概念的由来与发展、结构与测量、影响因素和影响效应等几个方面评介了心理授权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心理授权;结构与测量;影响因素;影响效果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Conger等人(1988)将授权视为一种内在激励,从微观(心理)角度出发,聚焦授权之后下属所产生的体验,进而经Thomas等人(1990)提出心理授权概念以来,30年来有关心理授权的研究一直是组织行为学家关注的热点。

尽管曾有学者回顾了相关研究,但存在一些问题:(1)在内容上,主要聚焦于个体的心理授权。

实际上,王国猛等(2008)指出,与个体层面的心理授权相比,团队心理授权更值得关注;(2)在影响因素上,分别介绍了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的影响,缺少对二者交互作用影响的总结;(3)在范围上,仅回顾了2007年以前的研究,未能呈现近10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针对以上不足,对现有研究进行一次系统综述至关重要。

为了追踪学术前沿,本研究拟对30多年来心理授权研究的进展状况作一系统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二、心理授权概念的由来与发展传统的结构授权研究,关注组织结构和政策,将授权视为组织所采取的一系列分享权力的管理措施,如决策权的下放、增加基层员工可以获取和使用的信息与资源等。

Conger&Kanungo(1988)认为传统的社会结构授权仅关注组织高层如何将权力下放给基层员工的措施或行为,而忽视被授权者的心理体验。

于是他们首次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探讨了授权的本质,认为授权并非仅是对个体外部行为的设定,它同时也是一种改变个体内在信念的过程。

Thomas&Velthouse(1990)在Conger等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员工认知角度出发,正式提出心理授权的概念,即心理授权是授权的个体体验的综合体,个体的授权体验主要取决于对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和影响四个方面的评价,受到学者的广泛认可,遗憾的是他们未开发相应的量表以进行实证研究。

国内外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综述(全文)

国内外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综述(全文)

国内外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综述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概况1.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又称团体咨询、集体咨询、群体咨询、小组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进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樊富氓,20XX)。

2.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心理干预途径。

卡普其(Cpuzzi)与柯里(Corcy)认为,团体咨询的作用有:在团体中进展信任的气氛以促进彼此态度和情感的分享,并能将这种信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增进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澄清生命的价值并探究人生哲学;能容忍他人并能接受和尊重不同的个体;学会问题解决和决策,并能坦然接受这些决定的后果;能敏锐地感知他人的需要,增强关怀他人的能力;学会将团体中学到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国内外的进展与研究1.团体心理辅导在国外的进展与研究团体辅导最初用于对疾病的团体治疗。

1950年普拉特(H.Prtt)将肺病患者组成了第一个团体,采取了讲课、讨论、现身说法等形式,鼓舞、激发患者战胜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创了团体治疗的先河。

团体辅导运动的进展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美国衣阿华州山德瑞比(Ceder Rpids,Iow)高中的“职业和道德辅导”课。

1908年康涅狄克州渥帕(Wertprt,Connection)高中引进“职业信息”课。

这些课程偏重教导式,提供学生职业和生活的信息,被视为职业性团体辅导的先驱。

20世纪30年代,团体辅导式的课程遍及全美各地,许多学校团体辅导的图书也先后出版。

团体辅导真正用于帮助正常的人提高和完善,促进正常人的成长是从20世纪30年代勒温的“GJ 训练实验室”(Ntionl trining lbortoy)开始的。

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

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

念 " 因此只能根据我们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定义的内 涵 " 试探性地搜寻有关的研究和理论 % 大体来说 " 国外学者所关注的与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相近或有关 联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 的因素 ) ’*( 与自我有关 ’.( 与人格有关的因素 % 关于自我和人
格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 有一些学者把自我看成人 格的构成部分 " 甚至是人格的核心 " 如果这样看 " 则所有的心理健康素质都可归为人格因素了 % 下文 将把它与人格分开处理 %
>5. 名平均年龄 +. 岁的少 女 的 研 究 表 明 " 身 材 苗
条与否" 身体意象的满意程度与不健康饮食行为 % 神经性厌食症 & 和自尊有正相关
/+41
"#$%&’()* 等人 +,-. 年提出自我概念多维度层 次理论模型 /+01 ! 该模型认为 2 完整的自我概念的结 构应该具有 . 个特性 " 即有组织性 # 多维性 # 稳定
,-./.01,2/ 342/5- )67465.8+" (3)( % 该 量 表 包 括 #
个效度量表和 % 个临床量表 " 由于该量表组成条目 比 3345 要 少 " 使 用 更 简 便 " 在 功 能 上 接 近 于
3345" 受到不少研究者的欢迎 % 645 ’ 961748*15+ (48*.62/15+ )67465.8+( 是 从 日
"**&
.8 岁以上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量表 "*#& % 现已经初 步确定量表由 *-! 个项目组成 " 由 *# 个一阶因素 和 # 个 二 阶 因 素 组 成 % 其中一阶因素分别 为 快 乐

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

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

第二节国内外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是国家和民族、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们认为,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而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取决于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心理健康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一)国外心理健康研究历史的简要回顾在西方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

之后,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很多学者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真正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研究还是从20世纪开始的。

近代的心理卫生、心理健康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Beers)倡导的。

他于1908年在家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

次年,美国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

其后,世界各国相继推行此项运动。

193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并正式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

1959~1960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国际心理健康年,呼吁全人类要重视心理健康。

虽然心理健康在国外很受重视,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很严重。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世界上前十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有五种是精神疾病。

它们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酗酒和强迫性神经症。

据统计,在全世界,有三亿四千万抑郁症患者、四千五百万精神分裂症患者,每年还有一千万到两千万人有自杀企图。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心理健康:新理解,新希望》的报告,再次强调要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疾病要有新的理解,同时提供治疗的信心。

报告提议要正确了解心理疾病是怎样由基因、生物、社会和环境因素一起导致的,理解心理和生理健康是不能真正分开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被长久忽略的心理健康对个体的整体良好状态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和国家必须广泛重新认识这一点。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ental health: 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 The World Health Report,2001, p.9(二)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特点1.政府重视,起步早从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历史来看,政府部门对心理健康研究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

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积极心理教育。

积极心理教育旨在培养个体积极的心态、情感和行为,使其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够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国内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国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1.国外研究的发展历程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在国外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崛起,其关注的焦点从心理疾病的治疗转向了人类潜能的开发。

在此基础上,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国外研究的重点及代表性理论国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个体的积极情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个体心理素质等。

在此过程中,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脱颖而出,如马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五要素模型”等。

3.国外研究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国外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要重视培养个体的积极情感,使其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最后,借鉴国外的优秀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三、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1.我国研究的发展历程相较于国外,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我国学者也在积极探讨家庭教育指导的新模式。

2.我国研究的重点及代表性理论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融合、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等。

在此过程中,我国学者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王岳飞的“家庭心理教育生态系统”模型等。

3.我国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我国积极心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文化和实际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Fe b. . 2 01 4
心 理授 权 研 究综 述
曾永青
( 青海 师范 大学 教 育学 院 , 青海 西 宁 8 1 0 0 0 8 )

要 :心理授权是从 动机路径 出发研究授权 的 , 是个体 内心体验 的综合体 。心理授权 的影 响因素包括个体 特
征、 工作特征 、 组织 环境 以及 领导行 为等方 面。心理授权 不仅能作 为 自变量 对工作 态度 、 工作行 为 、 工作绩效 及
第2 0卷 第 1期
2 0 1 4年 2月








Vo 1 . 2 0。 No . 1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S U T E A C H E R S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心理健康 发挥 积极 的作 用 , 也能作为 中介变量对某些 因素之 间的关 系起着调节 和中介 的作用 。未来关于 心理 授 权的研究 应该 从本土化 、 过程考查和干预等方 面进行进一步 的探讨和完善 。 关键词 :心理 授权 ; 结构 ; 测量; 影响 因素 ; 影 响效果
中图 分 类 号 :C 9 1 2 . 6 文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2 0 9 5 - 7 3 9 4 ( 2 0 1 4 ) 0 1 — 0 0 5 7 - 0 7
的、 有价值的经历 , 是一个 内在激励 的过 程 , 是一 提高 他们 的参 与 度 等 ; 心理 授 权 强 调 员 工 的授 权 种 持续 的 工作 动 力 , 是 个 体 体 验 到 被 授 权 的一 种 体验 , 其核 心 思 想 在 于 提 高员 工 对 授 权 的认 知 从 心理状态或认知 的综合 体。 _ 4 J T h o ma s和 V e l t h o u s

教师心理授权的研究现状

教师心理授权的研究现状

于 丰 富 教 师 工 作 心 理 领 域 的研 究 也 有 着 蘑 要 意 义 。 本文 师有机会 按照 自己的想 法去工作 ,并相 信 自己能够对 自
教 师 心 理授 权 的 内涵 、结构 及 测 量

( )教 师心 理授 权 的 内涵 一
在 探 讨 教 师 心 理 授 权 之 前 我 们 有 必 要 了解 授 权 与 心 改 善 自己 工作 环 境 的一 种信 念 ,并 强调 授权 不仅 包 括教 师 理 授权 的概 念 。 对 于 授 权 的 定义 …- 未 能 达 成 共 识 授 权 即 放 权 ,从 领 直
由于分 析的角度或侧 重点的差异 ,长期 以来 学者们 变 的信念 。
导科学 的角度讲 ,授权是 一种用人策 略。授权使权力下 构 成 ,是 个 体 体 验 到 被 授 权 的一 种 心 理 状 态 或 认 知 的 综
移 ,从 而使 下 属 感 到 A己 是 分 担 权 力 的 主 体 .这 样 他 们 合 体 ,是 一 种 内 在 的 、持 续 的工 作 动 力 ,是 个 体 在 运 用 就 会 在 权 力 的 支 配 下 形 成 更 为 有 效 的凝 聚作 用 和 责 任 力 知 识 和 能 力 ,从 能产 生 激 励 和 满 意感 的 工 作 中获 得 的 积 度 。康 格 (ogr ( 8) 为 ,研 究 者 应 该 从 关 注授 权 的 极 的 、有 价值 的经历 ,是 一个 内在 激励 的过 程 。 C ne 等 1 8 ) 9 认
的 研 究 刚 刚 处于 起 步 阶段 。 因 此 ,开 展 教 师 心 理 授 权 方 到 现 在该 概 念 仍 被广 泛 沿 用 。
面的研究 ,: 在为学校管理 : 提供实践指 导的同时 ,对 。 [ 作

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心理授权研究现状与成果1、心理授权的概念授权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参与式管理理论。

McCelland最先提出,授权是使企业员工有完成工作的能力,这说明通过发展强烈的自我效能,也就是完善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够提升员工工作动机。

Burke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概念,认为授权是上级将职权授予下属,使下属在一定范围内有权作出决策并承担相应责任。

Conger等首次从心理感知的角度来定义授权,他认为授权是提高组织成员间自我效能感的过程,它本质上并非是对个体外部行动的设定,而是一种改变个体内在信仰的过程。

之后很多学者也对心理授权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从上述定义的发展过程来看,学者们对授权理论的认识逐步由结构授权向心理授权发展。

心理授权更重要的是员工对授权的认知感,这种内在的认知感会增加他的工作动机。

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主要包括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主决策性和工作影响力四个维度。

2、心理授权的维度欧美企业管理学者对员工心理授权的组成成分及其计量方法进行了不少研究,开发了不同的心理授权测量问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prEitzer在前人构建的心理授权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四个维度12个题项的量表。

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及工作影响这四个维度分别通过3个项目来进行测试。

此外,Meno从心理层面出发,认为个体的心理授权包含三个部分,即控制感、胜任感和目标内化。

在此基础之上,他编制了三个维度9个题项的量表。

通过对该量表的质量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各维度的a系数在0.80一0.88之间。

3、心理授权的前因变量对心理授权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Thomas和velthouse在1990年就提出个体的控制倾向显著影响心理授权。

spreitzer实证研究了控制倾向和自尊分别对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的影响。

(2)工作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Kraimer]提出工作特征的不同方面与心理授权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任务反馈都与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相关性显著。

心理授权文献综述

心理授权文献综述

心理授权文献综述作者:王东山李勇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03期摘要:几十年来,企业管理人员和学者们对授权进行了大量研究。

随着授权时代的到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授权的心理体验。

了解心理授权的概念、测量方法、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和相关研究,对于今后心理授权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维度测量影响因素模型相关研究及研究现状一、心理授权的概念及测量最近几十年,国内外学者对心理授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研究者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背景知识等诸多不同,学者们提出了不同观点。

这其中有心理授权的单维度概念、三维度概念、四维度概念、六维度概念。

其中Thomas和Velthouse的四维度学说被研究人员广泛接受。

1.心理授权的三维度概念Menon(1999)从员工个人心理认知角度对心理授权进行界定,他通过因素分析认为心理授权包括三个维度:组织目标的内化、控制感和能力感。

以此为理论依据,Menon开发出了9个题项的员工心理授权量表。

该量表包括组织目标内化(goal internalization)、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能力感(perceived competence)三个维度,三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是0.88、0.83和0.80,三个维度能解释心理授权总变异量的77%。

我国的杨莹、谢礼珊等人(2005)在授权与酒店服务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心理授权包括三个维度:工作意义、工作能力和个人影响力,并且三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关系。

Zimmerman(1995)综合已往心理授权的研究文献,认为心理授权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个体内部 (intrapersonal component)、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部分(interactional component)、行为部分(behavioral component),要完整地理解个体的心理授权状况,三部分的测量缺一不可。

在此基础上,Zimmerman开发了社区心理授权量表(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community),对社区生活中个体的心理授权进行了测量。

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1.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入真正的探索阶段。

当前美国所?用的模式大都以邀请模式、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和顾问教师计划为主。

①邀请模式。

邀请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学校要在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潜能,充分调动学校所有人员、物质条件、规章制度、教育政策、各种教育计划和活动等方面的资源,把学校变成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②心理辅导综合模式,简称综合模式。

它的核心思想是突出辅导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明确规定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内容,将心理辅导与教学视为两种同等重要的教育传输系统,注重心理辅导的综合性与发展性;强调心理辅导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并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③顾问教师计划。

模式强调学校应以发展性辅导为主,在心理辅导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普通任课教师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心理辅导计划,为全体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辅导服务。

首先由学校管理人员与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详细规定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内容、程序和要求,然后挑选一批普通任课教师担任顾问教师,由顾问教师定期为学生提供专题辅导活动,学生在辅导活动期间可以与同伴支持小组共同探索个人的兴趣、目标以及困扰。

2.英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英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李小鲁在《从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中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介绍。

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同学互助训练计划,训练包括次为时小时的训练,训练内容是让参与训练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训练的技巧包括: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帮助同学更好的适应社会、学习和人际关系;协助同学进行决策,但不帮他们决定;处理一些敏感问题。

该训练还强调倾听者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以及如何在必要的时候把寻求辅导的同学推荐给更高一级的专业人士。

《大学生心理疏导研究的文献综述5000字》

《大学生心理疏导研究的文献综述5000字》

大学生心理疏导研究的文献综述目录大学生心理疏导研究的文献综述 (1)1.1国内研究现状 (1)1.1.1心理疏导及相关概念的研究 (1)1.1.2关于人文关怀和高校思政教育中心理疏导方法的关系研究 (3)1.1.3关于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意义研究 (4)1.1.4关于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途径研究 (5)1.2国外研究现状 (6)1.1国内研究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研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搜索“心理疏导研究”、“心理疏导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等条目,可以检索到136相关期刊文章和112相关论文。

这些研究文献以不同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应用策略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许多观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然而,截至目前,新形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研究还没有取得很大进展,整体成效也有所欠缺,目前一些零散的期刊文章仍是主要研究阵地。

在对相关文献、论文、专著、科研项目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后,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学术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向:1.1.1心理疏导及相关概念的研究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其涵义不同于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疏导,因而对其概念作清晰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学界主要有两大流派来界定心理疏导的概念。

一是心理疏导的目的是“疏通”和“引导”,意在通过心理疏导或心理引导等形式,帮助教育对象解决思想困惑,疏通心理堵塞,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类派系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仕民教授、邱伟光教授等。

如王仕民教授在专著《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中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指教育者充分依照人的心理形成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与此同时,营建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在与教育对象形成友好的沟通关系基础上,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认知与内在心理问题进行疏通,进而将其引向正轨。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怎么样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怎么样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怎么样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级和发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课题。

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充分认识这种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新的思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一是课堂教学薄弱,二是课外教育指导局限,三是学生自助缺乏的现状。

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李占;苏艳梅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6)001
【摘要】心理授权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已经成为西方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了解心理授权的概念、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理清心理授权研究的脉络,对今后有关心理授权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李占;苏艳梅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心理系,河南,开封,475001;河南大学,心理系,河南,开
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9;C93
【相关文献】
1.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J], 曾永青
2.团队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J], 陈翩;凌文辁
3.团队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J], 陈翩;凌文辁;
4.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J], 曾永青;
5.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J], 沈文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授权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心理授权研究现状与成果
1、心理授权的概念
授权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参与式”
理论。

McCelland最先提出,授权是使企业员工有完成
的能力,这说明通过
强烈的自我效能,也就是完善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够提升员工工作动机。

Burke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概念,认为授权是上级将职权授予下属,使下属在一定范围内有权作出决策并承担相应责任。

Conger等首次从心理感知的角度来定义授权,他认为授权是提高成员间自我效能感的过程,它本质上并非是对个体外部行动的设定,而是一种改变个体内在信仰的过程。

之后很多学者也对心理授权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从上述定义的发展过程来看,学者们对授权理论的认识逐步由结构授权向心理授权发展。

心理授权更重要的是员工对授权的认知感,这种内在的认知感会增加他的工作动机。

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主要包括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主决策性和工作影响力四个维度。

2、心理授权的维度
欧美企业管
者对员工心理授权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的组成成分及其计量方法进行了不少研究,开发了不同的心理授权测量问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pr
tzer在前人构建的心理授权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四个维度12个题项的量表。

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及工作影响这四个维度分别通过3个项目来进行测试。

此外,Meno从心理层面出发,认为个体的心理授权包含三个部分,即控制感、胜任感和目标内化。

在此基础之上,他编制了三个维度9个题项的量表。

通过对该量表的质量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各维度的a系数在0.80一0.88之间。

3、心理授权的前因变量
对心理授权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Thomas和velthouse在1990年就提出个体的控制倾向显著影响心理授权。

spreitzer实证研究了控制倾向和自尊分别对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的影响。

(2)工作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Kraimer]提出工作特征的不同方面与心理授权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任务反馈都与心理授权的各维度相关性显著。

Liden等指出,任务的多样性、完整性、重要性和任务反馈均显著影响心理授权。

(3)组织的情境特征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Thomas等提出组织
特征对心理授权有显著的影响。

Spreitzer研究了企业组织结构特征中的控制幅度、
支持、主管角色模糊、获得信息机会、获得资源机会及参与型单位气氛特征分别与心理授权的关系。

Seibert等提出“授权气氛”这一概念。

研究结果表明:授权气氛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授权水平。

Alge等研究了组织中员工的信息私有感知会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4、心理授权的结果变量研究
(1)心理授权作为自变量的研究
Spreitzer研究发现,随着工作意义的提升,工作紧张与工作满意度会显著增强;工作能
力感知与工作效率显著正相关,与工作紧张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和自我决定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

之后Spreitzer继续研究发现,心理授权对管理有效性、创新性和鼓舞人心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2)心理授权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
Liden等提出,工作意义是工作特征与组织承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感知的工作能力是工作特征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Hepworth等的研究发现,心理授权领导类型与工作表现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二、国内心理授权研究现状与成果
国内有关心理授权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借鉴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刘耀中研究了心理授权的结构维度,并且研究了各维度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马宪婷从培训和奖励的角度出发,研究心理授权对服务补救的影响。

吴敏,刘主军,吴继红探讨了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与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曾玲芝对饭店员工心理授权与工作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袁庆宏,王双龙对心理授权与主动性人格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心理授权的概念、维度、影响因素、结果变量都进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本次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研究资料。

但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概念和结构维度不统一。

对于心理授权概念的界定,现在存在多种观点,而针对心理授权的维度有一维说、三维说、四维说等多种说法。

第二,各种变量研究结果不一致。

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后发现各研究者在研究心理授权与相关变量关系的过程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存在多种引发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三,缺乏对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的研究。

虽然已有学者对心理授权的中介调节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还不够完善,未来还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