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的制作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埙的制作工艺
2008-10-23 15:38
陶埙的成型方法很多,以下一一说一下其过程。
A 拉坯法——这个大家在电视上或是生活中的陶吧都应该见过,是最古老的制埙方法之一,做出的埙形状美观,而且尺寸和形状的变化很随意,但是制作时必须有拉坯机,而且只能做圆形的埙,技术含量也极高,笔者有两台这样的机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学习。
B 捏制法——只光用手把塤捏出來,也可用一片小木板拍打成形,但有一个不好处,是內腔比较难控制得好,曾見过一段影片,曹建国就用手捏法,在镜头前做出一只塤。民间的泥呜哇就是用的这个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肯定是最古老的制埙方法了,而且任何形状都可以做出来.我国最早出土的埙的雏形——现存放于西安半坡博物馆的陶哨,就是用细泥手工捏制而成的。我爸爸最早做的几个埙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C 盘条法——也是很古老的制埙法之一。把泥条转圈盘起,直到做成埙形,这种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很简单的操作,只要很少几件甚至不要工具,但是这种方法技术含量还是有的,而且基本上也是只能做圆形的埙。这也是爱好者做埙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了。这个方法笔者很少用。
D 模制法——很古老的制埙法之一,用特制的模具,一般是两半,也有特殊的形状需要分三块甚至更多。把泥拍成片,压进模具里面,再把模具合起来,让两半的泥片沾起来,再把成型的埙从模具里取出来。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做出来的埙大小一致,如果制作者知道那种形状的埙好吹,音色好,就可以定下来,无限复制,而且因为埙型腔的大小可以控制,所以可以保证埙的调基本不出问题。
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制作任意形状的埙。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做双腔和其他装置很方便,特别适合于做改良型埙。以双腔埙为例,模具分四块,上腔两块,下腔两块,用泥把上下腔都做好,先不起模,在上腔和下腔中间加上喉片再合起来,很方便。要是想再精细,就先在下腔把喉片做上,上拉坯机把喉装置的孔先开好,保证它在埙的中心,做好后开吹孔也用拉坯机,保证上下腔的孔的同心度。
缺点是必须会做模具,一般是石膏模具,而且必须有做模具的内模,操作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笔者大部分的埙是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
E 内模法——这种方法笔者不知道古老不,但是很简单有效,在一个和埙形状一样的形体上(甚至可以在另一个埙上),用泥包上一层,然后把泥用刀划开,取出内模,再把成型的埙粘合,开孔。过程有点麻烦,但是操作简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这个方法笔者很少用。
F 沙袋法——名字是笔者取的,它和内模法相似,不过里面包的内模是一个沙袋,形状和要做的埙一样,布做成的,里面装上沙子,袋子的开口在埙将来开吹孔的地方,泥包好后,不用划开,把吹孔开好,打开袋子,让沙子流出来,然后小心的把袋子再抽出来,一个埙的壳子就做好了,呵呵,有趣吧。此方法笔者只是做
过实验,不用其来生产。
G 灌浆法——现代制陶工艺方法,为什么放到最后说,因为它操作最复杂,需要很精密的石膏模具,还有高温的环境,以及要求很高的泥,过程是把泥打成浆,然后灌入石膏模具内,利用石膏的吸水性使靠近石膏的泥浆失水成型,等到了一定的厚度,再把中间的泥浆倒出来,开模就是一个成型的埙,过程中模具要放在高温的环境里以保证里面的水分能尽快蒸发,使里面的泥浆尽早失水成型。
埙,以古朴醇厚、低沉悲壮的声音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久久回荡,它是7000多年华夏历史文明的见证。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件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在古代“八音”之一的土类乐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古老乐器,在20世纪初正濒临于失传,将成为绝响……在这样的时刻,曹正先生和像他一样的音乐工作者出于对传统音乐文化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经过呕心沥血的研制,才使埙在近代得以复鸣。之后他又广招门徒,使此器不失传;通过自己在音乐界和筝界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一直致力于埙的弘扬与推广,在现代埙的发展道路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做埙的工序有很多,概括起来有和泥、制埙胚、整形、开孔、烧制、上漆等环节,过程相当长。下面对主要环节中的一些细节作具体描述。
1、和泥。首先选泥,为粘性较好的胶泥、红泥或黑泥。看谁家挖地基,一般在地下两米深处就有硬质的胶泥,有条件的还可以到艺术院校要一些制陶或雕塑用的泥料。其次筛泥,把泥放入盆中,加入一定的水,泡几天成泥浆,再用细筛子将其过滤一遍或几遍,把泥中的杂物和小石子筛除出去。要尽量保持泥质的纯度,这样在烧制的过程中埙就不容易开裂。等泥浆阴干到一定程度,用手卵成团状在光滑的地板或石板上摔打,使泥有一定的韧性和硬度,直到泥不粘手。把这些摔打后成型的泥条用塑料膜包起来(防干),随用随取。
2、制泥埙。将泥条捏成窝头状,罩在土制的埙胚上,用手把泥均匀赶开赶平,直到把泥胚包住,厚薄靠手感。埙壁厚薄要适中,薄了发音脆响轻飘,失去埙原有的古朴之风;厚了发音沉闷,灵敏度低。曹正曾当着学生的面,把自己已经烧好的埙摔碎给人看,埙壁厚薄基本一致。他刚开始做埙是纯手工,1981年以后改用模型制埙,这样做起来速度快,埙壁容易找平,成功率高。
3、取模型。用刀顺着顶端(吹孔处)沿两边向下拉开(底部连在一起),再在缝上拉一个浅沟,把模型取出,如曹先生所说像嗑瓜子一样就出来了。在缝上刷一层稀泥浆,把埙合上,用小泥条把浅沟补上,用刀抹平。
4、整形。手指沾水把埙的表面磨光,然后阴晾起来。水分蒸发,其硬度加强,经得起敲打,这时就可以整形了。底座要出棱角,这部分比较难打,也很关键,拍打时得细心观察。整个过程要反复几次,使埙的基本轮廓定型。然后用大拇指和中指捏住埙的两端,在光滑的玻璃板或是木板上来回推动、滚压,直到把拍打过程中留下的棱角除去,表面变得光滑、发亮为止。整形中对其外观的把握,以古朴大方、典雅美观为原则;整形后的埙壁会变得光洁而坚实,烧制过程中就不容易开裂。曹正有一套自制的长方形木板,它们在整形过程中各有用处,常用的中号木板一般厚1cm、宽4cm、长25cm。
5、开孔。阴晾到七八成干的时候,埙就可以开孔了。先开吹孔,以确定胴音的音高,通过调节吹孔的大小和吹孔内壁的厚度来校对音准。然后两手自然将埙托住,用笔芯在需要开孔的手指第一节指肚自然按住的位置作一记号,用铁钉穿透,根据不同的音高依次使用不同粗细的钉子。埙音孔的音高与音孔的大小有关,与开音孔的位置无关。然后取出里面开孔时留下的泥渣,将埙的内膛清理干净。最后把印章、编号等内容印在埙的底部,不能过深,不然会影响音高。
6、烧埙。埙阴干后,可以在煤炉里烧制,有条件的还可以在瓦窑里烧制。拿煤炉来说,烧制时炉火要旺,把煤向下压一节,留出一定内膛,用铁盖盖住,先把埙放在上面预热。过一段时间再把埙移放到炉膛内,用铁盖封住。埙烧透以后,夹出来再放在铁盖上预冷降温,最后才放在地上使其冷却。骤冷与骤热都极容易使埙破裂。烧制过程中,为了把握火候与温度,曹正先生有时整晚都要守在炉旁观察,不眠不休,十分辛苦。再经过打磨修整、校音、上漆等工序,一枚陶埙就做成了。关于埙的制作过程,在曹正《埙和埙的制作工艺》一文里有较全面的介绍。
制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指孔位置的安排。埙体前部的指孔位置安排是:左右两方指孔基本对称,呈两个相对的外向的半弧形排列(图1)。这种排列遵循了“孔找指”的原则,适应了人的生理特点,演奏时手指及相关肌肉组织处于相对放松状态,运指灵活、迅速、持久,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演奏中手的紧张与疲劳。
2、音区安排。埙高、低音孔的安排与笛、箫相似,一般采用低音区右手控制、高音区左手控制的排列方法。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吹管乐演奏者对埙的学习与掌握,对埙的推广与普及有积极意义。
3、音准、音量、音域方面。校音方法,如通过打磨吹孔内壁的方法来调整胴音的音高;可以通过缩小低音指孔孔径使低音再低,扩大高音指孔孔径使高音再高和增加音孔数量的办法来扩展音域。
4、埙的制作工艺。埙外型制作以大方敦厚,表面光滑细腻,色泽古朴典雅为准。
5、埙的调性。如果制埙是自娱性质,关于其调性问题就不必考虑。若是与古筝、或者与乐队合作,那就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