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气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测定原理与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写序号):③→ →
⑥→ →⑤→ →⑦→ →④
(2)若去掉装置A,测定结果
;若去掉装
置B,测定结果Fra Baidu bibliotek
;若去掉装置C,测定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解析 依据实验目的,结合各装置中试剂的性质, 不难确定各装置的作用和操作顺序等。 答案 ② ⑧ ① ⑥ (2)偏大 偏大 偏大
铜丝不与酸接触的原因是
。
解析 Ⅰ.②根据量取溶液体积的精确度要求可 知应使用酸式滴定管;⑤比较H2SO4、H2C2O4反 应速率可通过观察气泡或完全反应所需时间长短。 Ⅱ.(1)配制溶液需要使用特定的仪器(250 mL的 容量瓶),定容时需要用到胶头滴管。(2)为保 证测量数据的准确,应该将气体冷却至室温和相同 压强下,所以应该先进行操作②,然后调整液面使 气体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最后正确读数。(3)由 题意可知,丙(量筒)中的液面高于乙的液面,故 应将丙向下移动。(4)因为H2SO4是强酸、H2C2O4 是弱酸,故相同浓度的溶液中H2SO4的氢离子浓度 大,反应速率快。若铜丝接触溶液,则构成原电 池,使反应速率加快,使实验结果的可信度降低。
(2)测量装置
【实验探究2】 碳酸钠样品中往往含有少量NaCl, 现欲测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某探究性 学习小组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回答下
把一定质量的样品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采用 下图所示装置,通过称量反应前后盛有碱石灰 的U型管质量,利用其质量差求算样品的纯度。
①在U型管内填满碱石灰,质量为m g ②取n g样 品装入广口瓶中 ③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④缓慢鼓 入空气数分钟,再称量U型管质量为w g ⑤关闭止 水夹 ⑦缓慢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⑧缓慢鼓
【实验探究1】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证明在同温 同压下,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不同强度的一元 酸与足量镁带反应时,生成氢气的体积相同而 反应速率不同,同时测定实验室条件下的气体 摩尔体积。设计的简易实验装置如下图。该实 验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Ⅰ.①配制浓度均为0.5 mol/L H2SO4溶液和
H2C2O4 ②用
返回
出甲管内气体体积数。这套装置的好处是成功的 避免了装置(a)的不足,利用反应前装置内外的气 压相等,反应后上下移动乙管,使甲、乙两管内 的液面保持相平,从而保持反应后装置内外的气 压相等,这样测得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但这套装 置也有不足,操作复杂。 (3 读数时注意:①冷却至室温;②调节两液面相平;
答案 Ⅰ.②酸式滴定管 Ⅱ.(1)250 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2)②①③ (3)丙向下移动 (4)氢离子浓度不同 镁与铜易形成原电池,加快 反应速率,干扰实验的测定
2.气体质量的测定 (1)原理:气体的质量一般采用间接的方法来 测定,对一些可用试剂直接吸收的气体根据气 体的某些性质(如酸碱性或溶解性)采用合适的 吸收剂(如浓硫酸、碱石灰)和实验装置(如洗 气瓶、干燥管)来吸收,通过吸收装置吸收前后
量取10.00 mL 0.5 mol/L
H2SO4和H2C2O4 ③分别称取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并系于铜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广口瓶中装满水,按 图连接好装置; ⑤将铜丝向下移动,使足量镁带浸入酸中(铜丝不 与酸接触),至反应完全,记录 ⑥反应结束后,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为y mL。
Ⅱ.
(1)用密度为1.84 g/cm3 98%的浓H2SO4配制
250 mL 0.5 mol/L的H2SO4溶液,所需要的主
要仪器有
、
、烧杯、玻璃
(2)以下是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时必须包括的
几个步骤:①使乙、丙中液面相平;②将装置
冷却至室温;③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这三步
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3)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时,若丙中液面高于
乙中液面,使乙、丙中液面相平的操作是
(4)简述速率不等的原因是
实验探究 气体的质量和体积的 测定原理与方法
1. (1)原理:对于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或无 法用试剂直接吸收)的气体(如H2、O2等)通 常采用排水量气法测量它们的体积,根据排出
(2)量气装置
其中图(a)会因集气瓶至量筒之间的那段导管内 的液体无法读出,而使测得的气体体积偏小 ;如 果选用图(d)的装置就可以避免这样的误差,其 实验步骤为: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好收集 装置后,在量气筒内注满水,上下移动乙管,使 甲管内的液面处在“0”刻度;③反应完毕,上下 移动乙管,使甲、乙两管内的液面保持相平,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