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子语法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作为汉民族的语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语法特点。

本文将从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介绍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的基本结构构成。

在这个结构中,主语位于句首,宾语位于句末,谓语位于主宾之间。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没有冗余的修饰语,使句子表达直接、清晰。

此外,古代汉语还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如通过并列句、对仗句等手法使句子更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二、虚词使用古代汉语的特点之一是虚词使用较少。

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如助词、介词等。

相较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使用更为简洁。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种类较少,用法也相对固定,如“之”、“乎”、“尔”等。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常采用动词短语或借助动词表示,如“登山”、“入室”等。

三、动词短语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的使用较为灵活。

动词短语是由动词与其他成分组成的短语,用来表示动作、状态等。

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常用于表示完成的动作,或者用来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结果。

例如:“飞黄腾达”、“惊天动地”等。

古代汉语的动词短语常用于修饰名词,作为描绘性的修饰成分。

这种修饰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

古代汉语以简洁明了为特点,注重修辞的运用,使句子具备鲜明的表达风格。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对今天的汉语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古代汉语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它的语法与语词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句子结构的简单、词序不定和重音位置固定等特点。

而在语词方面,汉字的发明创造、音韵变化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共同促进了词汇的演变。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与语词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

句子结构的简单与词序不定在古代汉语中,句子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语和谓语常常放在句子的前面,宾语和状语放在后面。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名言,其中“巧言令色”是主语,“鲜矣”是谓语,而“仁”则是宾语。

此外,在《诗经》中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句子,其中“余音绕梁”为主语,“三日不绝”为谓语。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缺乏现代汉语中的复杂句和复合句等句式。

古代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词序不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放置的顺序并不固定。

例如,在《孟子》中有“良马无还,田善无积”的句子,这个句子中的“良马无还”和“田善无积”其实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结构的简单句,但是它们的词序却是随意的。

因此,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比较灵活,在表达方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重音位置的固定古代汉语中的重音位置比较固定,大多数单音节词的重音都在第一个音节上,例如“山”、“水”、“人”等。

但也有例外,例如“我”、“是”等词的重音就在第二个音节上。

此外,古代汉语中还出现了许多双重或多重重音的词汇,例如“华丽”、“互通有无”等,这些词汇的发音演变与历史、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体现了古代汉语的音韵变化和语言发展的多样性。

汉字的发明创造与演变汉字是古代汉语的书写符号,它的发明创造和演变是古代汉语词汇的基础。

据考证,中国的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这些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

但是,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一直在演变,经过楚、秦、汉、魏晋、唐、宋等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书写规范。

古代汉字的演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演变,二是汉字音韵的转变。

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

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

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古代汉语,在语法方面有许多特殊的现象,包括古汉语动词短语的分句结构、句子的排比结构、象声词和拟声词的使用、古文中常用的打油诗、重复和对仗等等。

1.动词短语的分句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常常采用分句结构。

例如,“枯松老树舍翠苔,小草葱茏辘轳回。

”这个句子中,分词“枯松老树”是由主语“树”和动宾前置的动词“枯松老”两个部分组成的。

2.句子的排比结构古代汉语的排比结构可能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经典的语法现象之一。

排比句是指多个子句以相同的结构排列在一起的句子。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句子的两个子句采用了相同的结构和语法。

3.象声词和拟声词的使用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象声词和拟声词的使用。

象声词通过模拟声音,表达一定的感情、情节或者是描述某种状态。

例如,“咚咚咚”、“哗哗哗”、“嘶嘶声”等等。

拟声词则取材于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表现出对某种声音的模仿或者描述。

例如,“波涛汹涌”、“飞沙走石”、“轰轰隆隆”等等。

4.古文中常用的打油诗打油诗是指古文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用在某个情景或者剧情的描述上,以增强文字的情感效果。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个诗句常常被用在英雄壮烈牺牲的场合,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悼念之情。

5.重复和对仗在古代汉语的写作中,重复和对仗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重复是指在某个句子或者段落中,多次使用同一词语或者相同的结构以起到加强作用,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例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对仗则是指把句子前后两个小分句的语法结构一致,从而达到视觉对称的效果。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种对仗可以增强文字的美感和节奏感。

总之,古代汉语具有许多特殊的语法现象和语言表达方式,这些现象和方式不但为文学作品的表达增添了魅力,也为人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风貌提供了一种窗口。

古代汉语 语法

古代汉语 语法

第二章语法基础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

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短语和词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

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

如:(1)[齐师]{大败}。

(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

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

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

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

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以上例(1)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

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2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2

宾语前置
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的句子叫宾语前置。 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一)、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1、吾谁欺?欺天乎? 2、许子奚为不自织?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8、古之人不余欺也。
(二)、数词或数词词组作定语往往后置。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4、欲得童女年十二三者。
(三)、“者”字结构作定语,往往后置。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汉马死者十余万。 3、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4、婴乃言袁盎、乐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5、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三)、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定语后置
为强调定语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面的句子叫定语后置。 (一)、有结构助词“之”作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作状语往往后置。 1、何不试之以足? 2、短屈原于顷襄王。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为壇而盟,祭以尉首。 5、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6、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7、而大声发于水上。 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谢谢大家!
学点语法知识, 破解词类活用和 求,句子成分顺序为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 语)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会出现语序倒 装的现象,此类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句分类

古代汉语句式语法

古代汉语句式语法
• • • • • • • • • • •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 秦人不暇自哀 3.用“之”“是”使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利是图 何陋之有《陋室铭》 4.固定句式 唯*是* 何*之有 “何”字句
主谓倒装
助 动 词:你必须要ຫໍສະໝຸດ 。数量短语:贪官们不都一个个倒下 了吗? 少量名词:我们要历史的地看问题。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 〔状语〕 (定语)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 2、介词结构“以……”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 衡传》 • 投以骨《狼》 •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 • • • •
定语后置
• 1.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 白玉一枚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2.“之”为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苟以天下之大
• • • • •
3.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客有吹洞箫者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宾语前置
名词短语:黄河以北是我国棉花 的主产区。 动
不常用的
词:辱骂不是本事。
形 容 词:骄傲使人落后。 动宾短语:保护群众是我们的职责。 主谓短语:思想好最重要。
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一般用于主语之 后,说明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等。 动 词:我吃苹果。
形 容 词:枝叶茂盛。
常用的 动词短语:我们正开会研究这个问题。
形 容 词:我们不提倡奢侈。 不常用的 动宾短语:我爱看报纸。 形容词短语:我们要的是诚实和谦虚。 主谓短语:他认为这个问题很严重。

10古代汉语的句式

10古代汉语的句式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常常将宾语 置于动词之前,并在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是、 之” ,以示区别。 “是、之”只是宾语前置 的标志,一般不译。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 楚)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③ “惟陈言之务去”(韩愈)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恼七零八落人仰马翻,祝你新春快乐马到成功,
前景广阔一马平川。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
二十七章“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 帅之‘马首是瞻’,然而他不是大帅 部将,也不会屈居人下。”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④某名人参观完自贡恐龙博物
馆后留言:
“能到自贡恐龙博物馆一游,
何幸之有!”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句
(三)“为”字被动句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 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 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三、宾语前置句
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唯利是图 夜以继日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无论是作动词的宾语,还是作 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 秦是比较严格的。这种句式有两个要点:⑴ 是疑问句代词作宾语。 “谁、何、奚、安、 孰、胡”等。⑵是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尤 其是作介词宾语的疑问代词前置,容易被我 们忽视。如: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复合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哪些?
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使用的语言形式,其语法体系有以下特点:
- 文字表现形式:古代汉语以篆书和隶书为主要书写形式,篆书含有多个繁琐的句读符号,语言格式较为严谨,而隶书用笔划较为简洁,语法稍有宽松。

- 词序:古代汉语词序较为灵活,不像现代汉语那样依赖于固定的词序。

语言发展早期,以时间-地点-主语-谓语-宾语-方式为基本的语序,但在进一步演变中出现了各种排列方式,追求韵律和平衡的语言表达。

- 现象动词:古代汉语常采用现象动词来表达情境或场景。

比如,“矧(shěn)”、“则(zé)”、“夫(fú)”、“又(yòu)”等词语起到了引导作用,帮助表达语言的流畅性。

- 主谓宾: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常有兼语或者附加语成分作为补充。

主谓宾的语法结构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固定,容易出现换位。

另外,在宾语与谓语之间常有修饰语作为限定。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语法特点主要为词序灵活、现象动词、主谓宾结构不固定等。

这些语言特点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古代汉语语法叙述句

古代汉语语法叙述句
3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蔺列传)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史记·管晏列传) 4 用“被”表被 动“被”本来是动词,“遭受、蒙受” 的1)意秦思王复击轲,被八剑。(战国策·燕策)
2)身被二十余创。(汉书·赵充国传)
“被”用来表示被动意义出现于战国末,两汉时使用逐渐增 多1)。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3 有些动词古代能带双宾语,现在不能,如“闭、输、夺、 为、饮、立”等。
1)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糶。(左传·僖公十五年) 2)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3)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二 叙述句中的宾语前置
叙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可以将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在宾语后 面用“是、之、实”等代词复指。 介词“以”的宾语也可以前置: 1)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3)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上已。 (孟子·滕文公上)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叙述句
一 双宾语句
1 表示给予义的动词,如“赐、与、予、遗、贻”等。 1)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2)李斯遣人遗非药。(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3)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诗经·邶风·静女) 2 表示告知、教示、询问义的动词,如“语、告、教、示、 问”等。 1)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2)后稷教人稼穑,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下) 3)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史记·张释之列传)
四 古汉语被动表示法
1 用“于”表被动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同上)
2 用“为”或“为……所”表 被1)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2)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记) 4)近又有道士张宝,为公见信。(宋书·庐江王祎传)

古汉语语法特点(一)

古汉语语法特点(一)

古汉语语法特点(一)
古汉语语法的特点
古汉语是指中国古代时期所使用的汉语,其语法体系与现代汉语
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
1.多音字的使用:古汉语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即一个字
有多种不同的读音。

这使得古汉语的词汇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2.字序灵活:古汉语中的字序相对较为灵活。

主语、谓
语、宾语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但一般来说句子的谓语
动词位于句子的中心位置。

3.重视平仄和韵律:古汉语的写作注重平仄和韵律,即
句子的音韵和节奏。

平仄是指字音的轻重音节配合,而韵律则是
指句子中的韵母的配搭。

4.严谨的词性变化:古汉语中的词性变化相对较为严谨。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单
复数、时态、语气等。

5.虚词的频繁使用:古汉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频繁,如
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起到连接句子成分、修饰其他词语等
作用。

6.语气词的丰富:古汉语中的语气词非常丰富,可以用
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语气和语态。

其中包括感叹、疑问、肯定、否定等多种语气词。

7.动补结构的使用:动补结构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繁。


词和补语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名词、副词等,用来补充说明动词的意思。

8.兼用性的词语:古汉语中存在很多兼用性的词语,即
一个词可以同时作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

这使得古汉语的表达更加灵活多变。

以上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汉语作品。

古汉语的句式

古汉语的句式
句子分类
• 根据句子的语气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 叹句 ;或者肯定句、否定句 • 根据句子结构的繁简 :单句和复句 • 从谓语性质进行分类 谓语的组织形式(词性):名词性谓语句、动词 性谓语句和形容词性谓语句 谓语的语法意义 :判断句、描写句和叙述句
判断句
•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 “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1、 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 (1) “„„者,„„也”式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追我者,谁也? 吾所欲者,土地也。 (2) “„„,„„也”式 张骞,汉中人也。董狐,古之良史也。
第一,在判断句中,经常用代词“是”、“此”来 复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 亦飞之至也。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第二,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 •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 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第三,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停顿 • 此非君子之言。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第四,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也者”,而在谓 语后面则用“者也”或“耳”等 • 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 • 故吏者,民之木纲者也。
4、不亦„乎 古代表委婉的反问句式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5、何„„之有: “有何„„”的倒装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夫晋何厌之有? • 采之遗谁?(乐府诗三十六卷) •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 判断句辨析 •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 权重也。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镐素,今 日是也。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

古代汉语句式的特点是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常以主谓宾的结构出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句式。

1. 主谓结构:古代汉语中的主谓结构是最基本的句式,由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组成。

例如:“春风吹拂着大地。

”这个句式简洁明了,表达了一个简单的动作。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和一个宾语组成。

例如:“我读书。

”这个句子中,“我”是主语,“读书”是谓语动词,“书”是宾语。

3. 主谓补结构:主谓补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主语的属性或状态,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和一个补语组成。

例如:“他高兴地笑了。

”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笑”是谓语动词,“高兴地”是补语。

4. 主谓状结构:主谓状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并附加一个状语。

例如:“夜幕降临,寂静无声。

”这个句子中,“夜幕降临”是主谓状结构,“寂静无声”是状语。

5.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列举或并列多个相同的成分,具有平衡和对称的特点。

例如:“天地广阔,山川壮丽。

”这个句子中,“天地广阔”和“山川壮丽”是并列结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句式,它们丰富多样,为我们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基础。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进行翻译时,熟悉和掌握这些句式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参见第十四章叙述句被动句式部分P327。
五、名词性成分作谓语:古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之一,见名词节(P221)和判断句节(P319)。
第四节述补结构P298
要点:1、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以及谓词性成分作补语;2、名词性成分作补语的述补结构与述宾结构的差异。
述补结构直接成分间是补充关系。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与事对象、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比较对象、施事者。(参见介词节P270)
2、充任宾语的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之否定时,代词宾语不前置。
三、用代词“之、是、焉、斯、于”等作标记的宾语要前置。
例: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2、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3、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固定格式“惟+宾语+是/之+述语”:惟余马首是瞻。
*“其+动词/形容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其+(动词/形容词+者)”。
“其”修饰“者”字结构,“其”是指示代词作定语,不是助词。
*“所+动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所+动词)+者”。
“者”是指示代词作偏正结构的中心语,不是助词。
助词结构练习
※考前辅导
简答题
1.如何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答: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古代汉语中的句子结构

古代汉语中的句子结构

古代汉语中的句子结构
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漫长时期使用的语言,其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谓宾结构
在现代汉语中,主语通常在句子的主位,紧随其后的是谓语和宾语。

这是因为现代汉语主张“以谓为重”,即将动作或状态放在句子的重要位置上。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结构并不是强制要求的,出现的频率也很低。

这是因为古代汉语比较注重修饰成分的位置,常把修饰语放在句首。

并列结构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并列的结构比较灵活多样。

例如,“不但……而且……”、“与……不同的是……”、“虽然……但是……”等等。

这些结构通常出现在句首,起到强调的作用。

另外,古代汉语中还常出现两个动词并列的情况,这在现代汉语中则比较少见。

独立主格结构
在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一种特殊的结构,即独立主格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两个名词成分,其中一个是动作的行为者,另一个则是受到动作影响的对象。

例如,“夫子游于齐、梁之间,求学而已矣”。

总而言之,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典型句式—语法与语文教学(古代汉语课件)

典型句式—语法与语文教学(古代汉语课件)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读书)未成,(李太白)弃去。 (李太白)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李太白)问 之,(老媪)曰:“欲作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语法与语文教学
古代汉语语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 得活。
去:离开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之:助词,的。)
一人虽听之。
(之:代词,指弈秋的教诲)
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代词,指鸿鹄)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代词,指专心致志学下棋的那个人)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用法。

本文将从词序、短语、句式、修辞等方面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一、词序的特点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存在明显差异。

1. 主谓宾的固定顺序文言文中,主语通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紧接其后,而宾语则放在谓语动词之后。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论语》)2. 直接宾语放在间接宾语之后文言文中,直接宾语常常放在间接宾语的后面,这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

例如:“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木兰诗》)二、短语的特点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短语结构,常常出现在句子中,表达特定的含义。

1. 比拟短语比拟短语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进行比喻和象征。

比拟短语常以“如”、“若”、“似”等词开头,表示一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

例如:“如水之清,如山之巍。

”(《论语》)2. 接续短语接续短语是文言文中表示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的常用短语。

“以”、“故”、“若”等词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而“若”、“如”、“倘若”等词则用来表示条件关系。

例如:“以心做人,则为心之德。

”(《论语》)三、句式的特点文言文有一些独特的句式结构,常常运用于修辞或表达特定含义。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用来表达并列的关系。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且”、“而”、“乃”等。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2.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用来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或达到鲜明的修辞效果。

常见的倒装方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倒装等。

例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千家诗》)四、修辞手法的特点文言文中存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常用于修辞或表达情感。

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对事物间相似或类似的特点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明确或引发联想的效果。

例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杨万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2. 借代借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以达到修辞或表达的目的。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1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1

(二)、用“为”“为…所”“被”“被… 所”“受”“受…于”表被动。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卒为天下笑。 3、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6、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7、晋惠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 被秦所获。 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 9、晁错受戮。 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所谓句子成分的省略,是今人对古汉语句子成 分分析时的一种认识; 可省略的成分很多,有主语、谓语、宾语、动 宾短语、兼词、定语中心词、介词、介宾短语。 翻译时,如果省略成分为实词或短语,必须补 充完整翻译。
1、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4、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5、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6、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8、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 山下。
(三)、用“见+动词”“见+动词+于”表被动。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注: 1、“见+动词”形式中,“见”要么表被动,要么 表“对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 2、文言文中“被”常作动词,译为“遭受”。 如被冰雪。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二、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
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判断句 的主要作用是对事物进行解释或分类,表明人 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种类型或不 属于某种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重点句
❖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制,是险要的封邑。

虢叔死在那里,其他的封邑我唯命是听。

❖不如早为之所:不如早点给他准备个地方。

❖无生民心:不要让老百姓滋生坏主意。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属于己: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既属于庄公,也属于自己。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太叔又把两个边邑收为己有
❖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庄公告诉他事情的缘故,也告诉他自己的后悔。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你有母亲可以送食,可就我独自一人没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如果掘地到有泉水之处,然后挖隧道,在隧道里相见,谁说不是那样。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孝子的孝顺没有穷尽,永久把它给予你的同类。

”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
《郑伯克段于鄢》句法——宾语前置
❖宾语+之/是+动词”格式
何厌之有。

❖“是+动词”格式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疑问代词+动词”格式
吾谁欺?欺天乎!
❖“否定词+代词+动词”格式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齐桓公伐楚》
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這種情況就好比公馬和母牛了發情也不會相誘一樣,是互不相干的。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沒想到您的軍隊進入我國地界。

五侯九伯,女實征之:所有的諸侯,你都有權征討。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
你們本該進貢包茅,但是沒有進貢,周王的祭祀用品供應不足,沒有東西可以滲酒。

昭王之不復,君其問之于水濱
周昭王南巡而不歸,您還是去到水濱去問問河神吧!
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難道是爲了我,只是爲了繼承兩國先君的友好關係罷了。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
承蒙您向我國社稷之神求福。

君若以德綏諸侯
您如果以恩德安撫諸侯。

總結出《齊桓公伐楚》一文中的敬詞和謙詞。

惠敢辱敝寡
指出《齊桓公伐楚》一文中的賓語前置句和判斷句。

寡人是徵/寡人是問
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晋国的野心不可开启,敌寇不可以玩忽而失警惕。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准备灭掉虢国,对虞国又有什么可爱惜的呢?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鬼神不亲近某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上天对于人们私亲,只是辅佐有德行的人。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祭祀的黍稷不算馨香,光明的德行才是馨香。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百姓不能改变祭祀的物品,只有德行才是真正的祭品。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神所护佑的,是有德行的人。

❖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虞国过不了今年的腊祭了。

灭虞就在这一回,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烛之武退秦师》
重要语法现象
判断句
双宾语句
使动用法
《蹇叔哭师》
❖将有西师过轶我:将有西边的军队经过我国。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地,我没有听说过。

❖师劳力竭,必有悖心:军队疲劳,军力竭尽,一定有抵触甚至悖逆之心。

❖蹇叔哭之:蹇叔对着军队哭。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六七十岁就死了,你坟上的树木都已经合抱了!
❖必死是间:一定死在这两座大山之间。

《晋灵公不君》
宾语前置总结
❖疑问句宾语前置:吾谁欺?欺天乎。

❖否定句宾语前置:则莫之继也。

❖代词复指: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其虞虢之谓也。

❖“是”、“之”充当宾语:寡人是问。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向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抬眼看他。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谁没有过错,犯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情无不有个好开端,但很少能够坚持到最后。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君王能够坚持到最后,整个国家都有保障了,难道仅仅臣下们依靠它吗?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天子的职责没有尽到,只有仲山甫来弥补它。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您能够弥补过错,龙袍就不会废弃了。

❖弃人用犬,虽猛何为:丢开人,利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
❖既而与为公介:不久,参加了晋灵公的甲士部队。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因为我怀念祖国啊,给自己带来忧伤。

❖书法不隐:记事的法则是不隐讳。

❖为法受恶:为了记事的法则而蒙受恶名。

《齐晋鞌之战》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我姑且消灭了这批人再吃早饭。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身披铠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是走向死亡的。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怎么能因为自己的伤痛而败坏国君的大事
呢?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左手握着两根缰绳,右手拽过鼓槌击鼓。

⏹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恰好遇到您的兵车行列,又无
处逃亡隐蔽,而且害怕奔走逃避而使两国国君受耻辱。

⏹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下臣勉强充当一名战士,谨向您禀告我
的愚蠢无能,由于人手缺乏,我只好承担这项任务。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一个人不把以自己的死亡来使国君免于祸患看作难
事。

《楚归晋知罃》
•1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王左右沒有用我的血祭鼓,讓我回國接受誅戮。

•2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都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考虑,希望解除百姓的苦难。

•3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各自克制愤怒,互相原谅。

•4兩釋累囚以成其好:雙方都釋放被俘的囚犯,成全友好關係。

•5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兩國有友好活動,下臣不曾參與、趕上。

•6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于晉:憑藉您的福佑,被俘的囚犯能夠帶着這把骨頭回到晉國。

•7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我国国君如果把我杀掉,死了也很光荣。

•8若從君之惠而免之:如果由於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

•9以賜君之外臣首:把我賜給您的外臣荀首。

•10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于宗:荀首將向國君請求在宗廟裏殺我
•11次及於事:按次序輪到擔任宗族的軍事職務。

•12帥偏師以脩封疆:率领副將的隊伍治理邊界。


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我被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虑搞得心烦义乱,而本性懦弱又愚笨。

2.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我办事不好,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

语法难点:
1.孟尝君客我:名词用为动词。

意动用法。

2.不拊爱子其民: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因而贾利之:名词直接作状语。

4.先生不羞:意动用法。

5.衣冠而见之:名词直接作状语。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如果没有恒久不变的善心,那就会放纵自己,走邪恶的道路,无恶不作了。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等到人民陷于罪恶之中,然后用刑法处置他们,这是张开罗网,把人民往网里躯赶一样。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然后驱使他们走向善良,因此人民很容易跟着走。

1.判断句:是乃仁术也//夫子之谓也//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2.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
3.宾语前置句:臣未之闻也//莫之能御也//何由知吾可也//牛何之//未之有也
4.状语后置:王坐于堂上//构怨于诸侯//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