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城市建设的比较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
质 。混沌 的模糊 性正是 中国传统 艺术追 求含 蓄美 的原 动力 。
混 沌 思 维 的 特 征在 于 重 直 觉 与 体 验 ;注 重 对 认 识 对 象 的 “ 意
太关 心概念 的确定 性和 明晰性 。
理— —文化 机制 中不 满足于 现状 ,勇于变 革的探索精 神。
应该指出西方哲学所倡导的人本主义 、民主、 自由、平等和博
种 以人 为本 的思 维 ,它 不仅关 注人 的理性 要求 ,而且 重视 人情感 的寄
糊性 。
托 。在 中 国传统 文化 中 ,混沌 有三个 基本 属性 :整体 性 、本原性 、模 以 中国古 建空 间层次 较为 含蓄 ,且多 为纵横 向展开 ,以奇 、巧 、智在
①整体性 :强调 混沌 的整体性 是 中国传统 文化 的重要 特征 ,这一 中 国哲学 认为混 沌是非 线性 的立体 态 ,所 以注 重 自然 事物 的整体 性 ,
其宇 宙认知 图式 始终处 于一个 否定 之否定 的螺 旋运 动 中 ,对实体 世界 完整 的形 式美 法则和 古典柱 式 ,技术 、艺术 、观念 几乎 同步 的发展进 的具体 化和精确化 就是抽象 为形式 ,因此 ,以形 式为研 究的对象 , 并 程 ,是西 方善 于学 习 、比较 ,并 创造 的文化 心态 的最好注脚 ,在建筑
响 ,人成 了美 的化 身 ,雕 刻 绘 画等 艺术 形 式 与建筑 艺 术结 合更 为 紧
会 ”、 “ 领悟 ”和直观把握 , 强调 非理性 的 “ 体验 ”和 “ 直觉 ” 。不 爱 。超 脱 自然的观念 对建 筑思想 和 文化体 系的建构 ,产生 了深 刻 的影 逻辑 思维是西 方文化 的价值 取 向,是一 种定量 精确 思维 ,已 由牛 密 ,甚 至许 多建筑构 件也 被拟人 化 或情感 化 ,以展 示对人性美 和神 的
中西方城市广场比较剖析
二、城市广场的分类与特点
(1)公共活动广场。 一般是政治性广 场,有较大场地供群众集会、游行、 节日庆祝联欢等活动之用,通常设置 在有干道联通,便于交通集中和疏散 的市中心区,其规模和布局取决于城 市性质、集会游行人数、车流人流集 散情况以及建筑艺术方面的要求。
解放后我国城市规划是在苏联专家指导 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苏式的烙 印。城市广场多为政治集会之用,一般 规模较大、缺乏装饰和植物配置,显得 空旷而单调。
城市广场作为西方城市的一种人本主义象征的 “广场文化”始终贯穿于西方城市建设艺术中。 我国的城市广场建设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文化思 想观念重大变革的产物。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日新 月异,人们交往与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的需求引 发人们对交往环境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广场 多功能的特性,满足了城市的各种需要,其多方 位的性质职能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要求,于是大 量的广场便“应时代而生”。它不仅是人们消遣、 休息之处,也是获取信息、融入社会的场所。它 承袭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传递着美的节奏。
卡比多广场,是一个市政广场,雄踞于罗马行政中心卡比多山上, 呈对称的梯形,前沿完全敞开,以大坡道登山,可俯瞰全城,气势 雄伟,是罗马城优雅,空间布局完美和谐,石雕生动、 逼真,被誉为“欧洲的客厅”。东西长170多米,东边宽80米, 西边宽5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广场南、北、 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
罗马的图拉真广场中心中矗立着高43米的图拉真纪念柱柱顶是图 拉真骑马铜像,用以炫耀皇权的威严。
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 中公共活动增加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 繁荣,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城市广场。
罗马的圣彼得广场集中了各个时代的精华。巴洛克式风格,可容 纳50万人,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的建设工 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 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 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 来的巨大的圆柱(高25.5米,重320吨)。
中外建设
中外建设史补充资料名词解释◆增长极核理论:1955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提出的。
主要点是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
◆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
◆未来主义:“未来主义”开始的标志是意大利人F.T.Marinetti于1909年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
A.Sant.Elia是未来主义建筑家的代表。
他认为:高度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未来的城市职能是以高层建筑组成,而这种新的城市景观不必与旧的城市形式相统一。
巨大的反差恰恰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因此历史和传统对未来城市的发展都毫无借鉴作用。
未来主义者强调以机械为未来的审美中心,崇尚机械美,崇尚与传统决裂的崭新的现代形式和风格。
◆城市美化运动: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中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倾向,为恢复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
◆新城市主义: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地区的无序蔓延,提出了一种新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空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的模式。
◆邻里单位:美国建筑师佩利提出针对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象发展了邻里单位的思想,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戈涅(T.Garnier)1901年提出;他认为:如果将城市的各个要素依据城市本质要求而严格地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那么城市就会像一座运转良好的机器,称实际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带形城市:1822年西班牙工程师提出了带形城市的概念:在这个城市中,各种空间要素紧靠着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交通轴线聚集并无限向两端延展,带形城市的规模增长将因此而不受限制。
(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拼贴城市:罗威·科勒,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参考17世纪的罗马,采用多元内容的拼合方式,构成城市的丰富内涵;城市结构的矛盾统一组合。
从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差异看中国城市广场建设
维普资讯
_勘潮 丽
活动 中心 ( 3 。广 场周 围散布着 庙 宇 、 府 、 图 ) 政 商
于市中心, 附近有薛西姆 神庙 、 典最高法院 、 雅 公民议 会厅等公共建筑 。雅 典城 中心广场 容纳 了市 民主要 的商业 、 政治、 宗教活动 , 围是不规则布 置的建筑 周 群 , 塑、 雕 喷泉 、 小商贩摊点散布其 中。 广场 的一侧有
图 8 威尼 斯 市平面 图 图 6 佛 罗伦 萨市平 面 图 ( 西格诺 利 亚广 场位 于城 市 中心 。 )
例 如罗马 的罗曼努姆广 场 ( ou o n m) F rmR mau 。帝 国
时期 , 场渐渐 演变成为皇 帝个人 树碑立传 的纪念 广
地, 其布局严谨对称 , 中了大量宗教和纪念性建筑 , 集 如罗 马的帝 国广 场群 (ou ote mp rr, 4 。 F rm fh E eos 图 ) 其 中的图拉真广 场 ( ou o Taa ) F rm f r n 是古罗 马最宏 j 大 的广场 , 仅轴线对 称 , 不 而且 作多层 纵深布局 , 封 闭完 整的柱廊 、 高大 的凯旋 门和记 功柱 、 伟的 巴西 宏 利卡反 映 出古罗 马皇权 的加强 、 共和制过 渡为帝制 。 同时期 的还有庞 培城 ( o e , 5 , P mp i 图 )庞培城 中心广 i
B帝王广场 .
C 皇宫 . D. 大角斗场
E跑 马 场 .
希腊化 时期 的城市 中心 也有大型 公共广 场 , 但 是 随着 敞廊 的重要 性大大提 高 , 广场建筑 群有 逐渐 统 一 的倾 向。例 如 典型 的 小亚 细 亚城 市—— 米利
都 城( lts 公元前 5世纪 后 , 2和普利 安 尼城 Mi u , e 图 ) ( r n , 元前 4世 纪) 采用 了系 统化 的方格 网街 Pi e 公 e ,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图1)。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社区建设的中外比较研究
社区建设的中外比较研究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重视并努力搞好社区建设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社区建设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大陆)的社区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出现。
本文简述了中外社区建设的历程,然后在源流、背景、内容、推动方式、社区组织、群众参与、宗教影响、学者的作用和大学教育等方面,对中外社区建设的异同及其特点进行了比较。
社区建设在国外(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又提出了“社区发展计划”,可见社区建设在全世界范围的受关注和受重视程度。
社区建设发展到现在,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
在我们中国,社区建设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严格地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不过20年左右的历史。
比较中外社区建设所走过的历程及其成功与不足、经验与教训,对于改进我国的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区建设,无疑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西方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一)西方城市社区建设的缘起西方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当时西方的工业化进程给西方带来社会变迁的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最初是建立在社区复兴、社区重建的理念基础之上的。
在传统社区里,社区的政治、经济等各种功能都较强,社区居民的同质程度比较高,价值观基本相同,关系比较密切。
他们毗邻相居,守望相助,邻里、乡亲情感较深,心理认同感较强。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社区的上述功能却大大弱化。
与此同时,城市里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人们认为传统社区衰落并消亡了。
许多社会学家意识到了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复兴社区、重建社区的口号。
(二)西方城市社区建设历程西方城市的社区建设经历了18世纪—19世纪中后期的社区救助和20世纪的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则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事情。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差异
Thyoaunk
End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Hale Waihona Puke 173.2 城市核心作用不同
西方城市的放射环状道路可以起到包围和保护核心区的 作用。市场遍布全城,居民可沿街居住或营业。中世纪欧洲 的城市,往往是封建经济中心,以商人为主的市民是城市的 主人,封建政治的力量比较薄弱。由于西方基督教势力的强 大,城市以教堂、市政厅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广 场为中心,街道由此呈放射状向外伸展,城市轮廓也很自由 。
目 Contents 录
01 中西方古代城市形态
02 中西方古代城市特点
03 其形成差别的原因 04 小结
1 . 中西方古代城市形态
2 . 中西方古代城市形态的特点
2.1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周礼・考工
记》中的记载,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 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几乎成了一套定式被严格遵循,如北京、西安、洛阳、 南京、沈阳等一些古都城市都可以找到上面理论中提到的 规划形式和城市布局。
与西方城市相比,中国古代城市一直是主要作为各级 封建政权的统治据点而存在的。虽然也有市场,但很大程 度上带有纯粹满足封建主物质消费需要的性质。市场的主 人备受歧视,没有独立的政治地位,被称为“市井小人”, 经济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市场的主人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或各级政权的代表 及权贵官僚,城市是层层政权控制下的政治中心,是封建 统治的强大堡垒。所以中国古代城市在城市形态上就表现 为方正规则布局,宫城居中,道路网的布局及道路尺度基 本是考虑哲理或象征意义的需要。
府城州县城一般也都按这制度布局差别只是城市规模大小不同功能区多少不同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座都城都城多方正规则布局中轴线对称宫殿居中道路系统呈规整的方格网状形成一套严整的规划制度
浅谈封建社会时期中西方城市建设
1 北 宋开封 城
1 1 城 市平 面布局 .
开 封 地 区 为 我 国 古代 文化 发 展 较 早 的 地 区之 一 , 于 位 于 大 由
1 4 居 住 区 与 居 民 生 活 .
北 宋 时开 封 人 口达 10万 人 ~10万 人 , 当 时 世 界 上 人 口 5 7 为
城 市 的 关 键 性 空 间 , 能 的 聚 合 度 和 整 合 度 较 高 , 居 民 日常 世 功 和 俗 生 活 和 超 越 性 的 精 神 生 活 密 切 相 关 。因 而 , 以说 , 个 核 心 可 这
突 城 市道 路 逐 渐 发 展 成 为 密 布 店 铺 的 商 业 街 , 同时 也 由 于 城 市 人 口 为这个城堡强烈 的中心 。教堂 以庞 大的体积 和高 耸的塔尖 , 出 了整个 山城 的巍巍险峻 的气势 。随着 中世纪教堂 的世俗化 , 教堂 激增 , 商业店铺集 中在肆 市而不 是沿街 布置 , 开封城市 的交 通 使
开封城 的发展反 映 了封 建社会 中城 市经济 的进一 步发 展与
市 民阶层 的抬头 , 如商业 由集 中的市 , 展成繁华 的商业街 , 发 分布 城市各处 。为旅客及 一般 市民服 务的商业 、 服务 行业 大量增 加 ,
如夜市 、 瓦子的出现 等 , 使城市的面貌发生 了很大 的变化 , 本上 基
北 宋开封城 的 三套城 墙 、 三套护城 河 、 宫城 居 中、 井字形 干道 系统等的布局对以后 的都城规划影响很 大 , 如对金 大都 、 元大都 、 明北京 等都 有影 响 , 是封建社会晚期宫城建设的典范。
新加坡和中国的城市规划差异如何?
新加坡和中国的城市规划差异如何?城市规划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差异。
新加坡和中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因此在城市规划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城市规划历史背景的差异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有一位英国城市规划家来到新加坡,提供了一些有关城市规划的理念。
他认为,城市规划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将人民需求放在首位。
新加坡政府不断吸取外国城市规划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城市规划模式。
相比之下,中国的城市规划历史要更悠久一些。
在远古时期,中国城市规划遵循着“中轴线对称”的原则,后来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
而现代城市规划则始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城市规划模式。
二、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的差异新加坡的城市建设管理十分集中,由国家政府掌控。
国家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城市发展局,负责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管理。
这种集中式管理模式保证了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效率高、质量好。
中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相对分散,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
地方政府主要参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
而企业则主要承担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等方面。
这种分散式管理模式导致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常会出现走马观花式的建设,存在着浪费资源和不合理布局等问题。
三、城市规划理念的差异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理念主张“人文主义”,强调城市规划从人民需求出发,建设出适合人们生活的城市。
新加坡政府在城市规划及建设中非常注重公共空间的建设。
公园、运动场、社区活动中心等都是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的城市规划理念则更加强调规模效应。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强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设施的建设。
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希望通过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总结:新加坡和中国的城市规划有着很大的差异。
从城市规划历史、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理念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可以发现两国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在对比中看中外城市规划思想
在对比中看中外城市规划思想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类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一批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劳动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与此同时城市开始陆续出现。
在5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受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但这些思想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从各自思想对比中研究规划思想发展历程。
标签:中外城市规划思想对比1 影响中外古代城市建设共同因素1.1 战争的影响出于对野兽的防御和农耕的需要,人类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
随着人类的发展,部落之间的战争频发,城市的防御职能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外古代城市建设的主要考虑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在《墨子》中,就已出现了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在我国古代也曾经出现过一套城墙如长安城、二套城墙、三套城墙如元大都宫城、皇城和内城,每套城的城外都有沟壑,这样的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就是从防御方面出发。
同样在国外也出现过了类似的设计,如西亚的巴比伦城拥有两套城墙,中间间隔12M,四周城墙外有很深的沟壑环绕,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再如欧洲的罗马帝国,环地中海地区当时都在罗马的统治之下,罗马人在其统治的范围内修建了大量营寨城,中世纪的欧洲将封建主的城堡修建在山顶或湖边,在其外围开凿人工沟壑、架天桥,这一切都是出入对防御的考虑。
1.2 社会等级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古代中外都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我国和欧洲的封建制度以及美洲的奴隶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古代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影响,甚至影响到现在城市規划思想的发展方向。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外城市发展的对比与思考
中外城市发展的对比与思考关键字:中国城市西方城市对比思想文化经济法则阶级影响上帝制造了人类,就说明其已经厌倦了观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生存方式,她需要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来建设这个这个星球,为其漫长而无聊的生活添加一份乐趣。
而人类,在几千年的成长中,不断的开拓创新,从最原始的穴居,树居,发展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其间的艰难曲折无一不沾染着人类的血泪辛酸与智慧的沉淀。
纵观中外城市几千年的发展,细细体味其间的差异,就像是在读一本生动的小说,里面为我刻画了两位性格鲜明的主人公,我想,再没有什么东西更能让我如此深入的了解中西方的差别,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下面,让我来分享我学习中外城市建设史一个学期来的收获。
城市的产生:城市产生的历史,在西方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的筑城历史,在中国,至迟也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2世纪夏王朝的筑城作邑。
在中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城市的产生,始终跑不出这么一条规律: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城市与单纯防御作用的城(濠)墙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
也就是说,城市是有着商业文化交换职能的聚居点。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文明来说是无比重要的里程碑,可以这么说:它对传播人类文化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
城市的产生图解城市的发展: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各部落之间展开了连年不断的战争,从而产生了设防的城市。
这是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
恩格斯这么说过:用石墙,城楼围绕着石造房屋的城市,已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中心,这是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参考《外国城市建设史》第3页)。
在之后的岁月中,很多城市都经历了战争的的破坏和战后的低迷期,如古罗马城,曾今繁荣如斯的城市在战争的破坏后低迷了很长一段岁月;亦或在政治或者经济需要而迎来的飞速的发展的时期,如中国的一些新建的都城如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元大都等都可以说是迅速的发展起来的。
中法宫殿建筑的比较对比研究——以
1612022.24 /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Inheritance 建筑文化·传承使得中国建筑发展能够找到一套自己的语法体系。
1.3研究的可行性皇室建筑可以代表不同文化中最精湛的建筑技艺。
皇室建筑的性质,即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决定其使用了最顶尖的建筑技艺。
本文筛选了法国的宫廷建筑,如卢浮宫、枫丹白露宫、凡尔赛宫,为了对标故宫行政中心的功能性质,剔除了狩猎宫性质的法国宫廷建筑。
最终,本文选择了最为合适的法国卢浮宫与故宫进行一对一的比较研究。
2中国故宫与法国卢浮宫的对比纵观整个卢浮宫,占地面积24万m 2,相当于故宫(72 万 m 2)占地面积的1/3,建筑底层占地面积4.8 万 m 2,相当于紫禁城建筑面积的1/4。
卢浮宫与故宫体现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建筑文化。
2.1极度君权与民族国家的建立中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末的秦朝就完成了大一统,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
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完善,权力制度高度集中。
北京宫城的营建,最早可追溯到辽代。
当时辽国在938年升幽州作为辽国的南京,并开始修建皇宫。
到了1150年,金占领辽国南京,改为中都,并在辽南京的原址改建皇宫。
到了1264年,元朝灭金、宋,改金中都为大都,定都于此。
但因为金皇宫损坏严重,所以以金离宫(今北京中海东侧)为基础修建了宫城,并在外又嵌套了两层城墙。
到了1420年,明成祖朱棣重新营建北京,形成现在大体的紫禁城(故宫)规制。
明代的都城规划吸取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例如宋代汴京宫前的“州桥南北是天街”的布局,把京城的南面城墙向南推出很多,就是现在正阳门的位置。
从而正阳门到故宫之间形成一条笔直而漫长的中轴线,使得建筑整体上恢宏有气势,并且通过一进的院落与建筑的高低起伏的变化,让人感受到每个空间的不同氛围。
最主要与最有气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北京故宫与巴黎卢浮宫两座皇家宫殿,从建造历史、营造思路与装饰的角度,试图探究二者之间的异同。
中西方城市建设的
图3-4 《考工记》所绘王城图
图3-5
《永乐大典》所绘周王城图
春秋战国 淹城 位于江苏武进的淹城可能是春秋时期淹国的国都。 它最大的特色是有三重围墙,城墙外环有护城河。三重城墙由 内到外分别为子城、内城和外城,只有西北角有桥可出入,护 城河以独木舟作为交通工具。 淹国国都及淹城遗址(图3-6) 淹国独木舟(图3-7)
图3-26
北宋汴梁城
图3-27 《清明上河图》局部
大都城
(图3-28)。
元大都在规划时有意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的 原则,如方形的平面、棋盘格的道路系统、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的布局。但在实际建设中,主持者又根据地形 和实际需要,采用了街巷制和沿街设市。 而整个规划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水 系进行漕运,使南方物资能通过水路进入城内,维持了 大都的经济命脉。
• 古希腊是古典文化的先驱,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化 在宗教、思想、艺术、建筑、城市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 平,它深深地影响着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史与城市史。
• 希腊前期 城市主体建筑都位于高山上以突 出其重要地位 而 希腊化时期则可以在平地 上以其本身的体量和高度来展现 • 罗马城市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 群与建筑群 但是城市总体布局比较凌乱
2、汉代 长安城 汉高祖在秦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 “长乐宫”,拉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后历经汉惠帝、汉武帝 历代帝王的修建,最终形成了以长乐、未央、桂宫、北宫、明光 宫五组宫殿为主,其间夹杂居民里坊、衙署、仓库等附属建筑的 格局。 西汉都城长安平面示意图(图3-13)
汉长安城外还设有类似卫星城的陵邑,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 的城市群 。 洛阳城 汉魏洛阳城(图3-14) 仿汉建筑(图3-15)
中西方老城中心区发展及更新理论比较
、
、
,
2 国内城市中心区发展与更新状况
表 2 国 内 老 城 中 心 区 发 展 与 更 新 分 析
时段 城市发展背景 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更新 内容 更新 特点及影响
,
建国后~ 城市化水平 低 , 础设 施陈 旧 , 城市 由外 围至 中心 区填充式 建 “ 基 填空” 的增加 了一 系列低标 准、 政策力单 纯推动的畸形更新模式 城 市中心第 式 改革开放前 配套严重 不足 , 建设 方针为 “ 变 设, 城市 中心往往被大型政治集 配套 不全 、 占绿地 、 侵 破坏历 史文 三产业趋 于萎缩 城市呈现“ 均质状态” 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会场所 和政府部 门占据 化环境 的城市建设
相关理论 和研究 成果 , 由于 东西方 城市发 展 的阶段不 同, 但 我们 往往会出现“ 惯性 ” 从 而给城 市发展 带来 诸多 问题 , 过对 国外 , 通 在更 新理论的应用上往 往 出现借鉴 理论 与实 际研 究对 象 的状 况 城市 中心区发展的梳理 , 目的是 了解 中心 区发展 的规律 , 为减 少 不对应的问题。因此 , 中西方老城 中心 区更 新理论产生 的背景 更 新的盲 目性和 性 ” 对 提供借鉴 ( 见表 1 。 )
,
城市化 、 工业化末期 , 聚集 , 经济 美 国 : 城市卫生运动以及城市美 13 90年 ~1 4 9 o年 表现不明显 , 老城 中心区居住环 化运动 , 强调城市中心区物质环 以形体规 划为 主, 大规模 、 激 中心 区吸引力持续下降 境进 步恶化 , 进式 、 非理性 居住郊区化加深 境 的改善 。 欧洲 : 趋于停滞
表 1 西 方 老 城 中 心 区 发 展 与 更 新 分 析
时问 面临问题 更新 内容 更新特点 更新影响
在对比中看中外城市规划思想
在对比中看中外城市规划思想【摘要】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类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一批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劳动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与此同时城市开始陆续出现。
在5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受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但这些思想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从各自思想对比中研究规划思想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外城市规划思想对比1 影响中外古代城市建设共同因素1.1 战争的影响出于对野兽的防御和农耕的需要,人类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
随着人类的发展,部落之间的战争频发,城市的防御职能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外古代城市建设的主要考虑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在《墨子》中,就已出现了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在我国古代也曾经出现过一套城墙如长安城、二套城墙、三套城墙如元大都宫城、皇城和内城,每套城的城外都有沟壑,这样的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就是从防御方面出发。
同样在国外也出现过了类似的设计,如西亚的巴比伦城拥有两套城墙,中间间隔12m,四周城墙外有很深的沟壑环绕,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再如欧洲的罗马帝国,环地中海地区当时都在罗马的统治之下,罗马人在其统治的范围内修建了大量营寨城,中世纪的欧洲将封建主的城堡修建在山顶或湖边,在其外围开凿人工沟壑、架天桥,这一切都是出入对防御的考虑。
1.2 社会等级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古代中外都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我国和欧洲的封建制度以及美洲的奴隶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古代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影响,甚至影响到现在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方向。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国内外城市地下管综合廊建设对比分析
国内外城市地下管综合廊建设对比分析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地下综合管廊,又叫综合管沟或共同沟,是通过将电力、通信、给水、供热、制冷、中水、燃气、垃圾真空管等两种以上的管线集中设置到道路以下的同一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化、科学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由于管线自身特点以及相应的建设成本的影响,目前已建成的综合管廊中,大都包括电力、通信、给水、供热和中水管道,较少包括燃气(必须单独建立舱室并添加专门的配套设施)、污水、雨水管道(若为重力管道,需有一定的坡度,并且添加专门的配套设施)。
管廊一般需要建设附属设施系统,包括消防系统、通风系统、供电系统、照明系统、监控管理系统、排水系统、标识系统等。
国家发改委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发改办财金【2015】755号)中指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建于城市地下用于敷设市政公用管线,满足管线单位的使用和运行维护要求,同步配套消防、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通风、排水、标识的市政公用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以下是国内外地下管综合廊建设的对比:(一)建设规模总体来看,国内目前已建综合管廊的规模还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规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潜在的市场规模还很大,一旦时机成熟,综合管廊就会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
另外在综合管廊的使用功能上,国外对如何满足城市各类管线的集中敷设技术研究已经很成熟,除了传统的电力、电信、自来水管线以外,还可以把燃气管道、污水管道、垃圾输送等各种设施共同布设在内。
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刚起步,除了电力、通讯、自来水和热力管道外,其他城市管线基本还不能同时敷设在内,仅有的浦东张杨路综合管廊中的煤气管道也是单独一室分开敷设的。
因此在综合功能的研究上,国内还有很长路要走。
(二)建设技术地下综合管廊在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建设经验,但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开始,主要包括:1、规划技术规划中相当重要的是准确地预测管线的未来需求量使地下综合管廊在规划寿命期内能满足服务区域内的管线需求,在推定未来需求量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城市的特性和发展的趋势。
中西方城市更新对比研究——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索
中图分 类号
T 0 U 1 城 市 来自 新 的概 念 随着 时 问的推移 和社会 经济 的发展 . 世界上 所有城 市 都必 须 不断 对 原有 城 市空 间 、 市形 态 、 市 城 城
交 通 、 市环境 进行重 新整合 , 城 使之 符合新 形势 的需要 . 这个 过程在 英文 中最早 被称 为 Ur a e e l b nR n wa,
即城 市 更 新 .
城市更新 是 一种将 城市 中已经不适 应 现代化 城市生 活 的地 区作 必要 的 、 有计划 的改建活 动. 目标 其 是针 对城市发 展 的过程 中的城 市退化 现象 而采取 有意识 的干 预措施 , 决城 市 中影 响 甚 至阻 碍城 市发 解 展的 各方 面的城 市问题 , 使城市 新 陈代谢再 次发 生的行 为 , 是城 市综 合本质 内涵从 解体 到改 体的社会 过 程. 最大特 点是 相对 于旧有模 式 的经 验性 , 其 由于有 意识 的干 预 , 因素 的介 入 刺激 城 市 内涵 迅速 做 出 新 反应 , 并将其 吸收 融合 到 自身肌 体 中去 .
收稿 日期 : 0 9— 7— 8 20 0 0
作 者 简 介 : , 9 5年 , 教 授 , 津 市 , 0 0 0 男 16 副 天 3 0 0
第 3期
刘 磊
杨 雪伦
中西 方城 市更 新 对 比研 究
6 7
存 环境 要求 的提 高 、 大规 模 的新 区建设 等 等 为城市 更 新提供 了较大 的社 会 支持 、 承受 空 间和城 市物 质 承
接 空 间. 于此 种背 景 ,O年代 在更 理论 和实 践 上 都 有较 大 突破 , 地 城 市更 新 逐 渐 摆脱 以前 “ 基 9 各 既要 积极 , 又要 稳妥 ” 的政 策 思路 , 进行 了大规 模 、 速 化城 市更 新 , 快 特别 是对 一直 缺 乏更新 的城市 中心 区 , 更 新 的规 模 和力度 更 大. 也产 生 了大 量负 面影 响 , 城市 中心 开发 过 度 , 乏 活力 ; 区失 去 多样 性 , 但 如 缺 社 城 市 空 间 出现 社会 等级 分 化 ; 类保 护 建筑 遭 到破坏 , 市 的文 脉被切 断 , 各 城 城市 特 色正 在走 向雷 同等 等. 9 0年代 中前 期 , 种 关于城 市 更新 的学 术 会 议 在 国 内外 陆 续 召开 , 市 更 新 问题 得 到 学 者 们 的广 各 城 泛 讨 吴 良庸 教授 通过 思考 北 京 旧城改 造 的实践 提 出城 市“ 有机 更 新 ” 论 , 理 即采取 适 当规 模 、 当 尺 适 度 , 据改 造 的 内容 和要 求 , 依 妥善 处理 目前和将 来 的关 系 , 断提 高规划 设计 质 量 , 每一 片城 区的发展 不 使 都 达 到相对 的完 整性 . 有一 些 学者 如吴 明伟 教授 提 出 系统性 旧城 更新 思想 ; 也 张杰认 为历 史 文化保 护 区 的城市 更新 应该 强 调小 规模 改造 和 整治 的思 路 , 等等 . 由于 特 定 的社 会经 济环 境 的 制 约 , 一些 理 论 只 是 在 部分 历史 文 化城 市 的保护 中得 到小 规 模 的运用 , 在大 规模 的城 市 更新 中, 期 内并没 有 得到 真正 全 而 短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
论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异同21408111李春林从小时候看电影看书的时候就深深对古代希腊的城市规划建筑格局和样式深深着迷,后来买了几本专门讲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彩页图片很多的书(对不起搁家里了),对当时城市的布局、自来水设施的原理、下水道布置、奴隶房间与主人房间和各种浴池花园还有港口船舶的剖面图等等做了详细介绍,让我非常神往。
后来又去了北京,而且看过《鬼吹灯》这本小说,里面对中国的风水文化做了非常详细的解析,因此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建筑布局也有了很大的兴趣,下面就对二者进行比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 方九里, 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 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 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 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 诸子百家争鸣, 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默百家, 独尊儒术”后, 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 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 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 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等, 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从图中可以看到“阴阳”“天人合一”的思想非常注重,单是看到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的是交泰殿就能明白建筑者的思想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 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浅谈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研究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大自然的约束,为了更好的发展,人类必须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关事宜,促进社会的永续发展,人们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建设即为在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之内,保证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稳步前进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而,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牵涉到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及规模持续膨胀,俨然已经成为地球巨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子系统。
因而,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探求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已经成为一些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学术研究团体研究关注的热点领域,是当今世界研究的最先进的城市发展模式。
1.关于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尽管生态城市迅速发展起来的时间开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但关于生态城市的理念缺流传已久。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古代欧洲的村庄及美国印第安人的部落,都能看出生态城市的影子。
十八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空想社会学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念,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将其进一步完善,并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给出了完整的定义:田园城市应该是一种同时拥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为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是为健康生活以及工业化生产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应以满足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准,不应过分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西方城市由于城镇化进程过快,导致城市出现拥挤、环境变差、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此时,田园城市的应用应运而生,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进展的并不顺利,许多城市都是依附于“田园城市”的名气,在城郊区域大力修建居住区。
但它为以后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等提供了参考,对城市的进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姓名学号:尹桂建20082204204________ 所属院系:建筑工程学院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所学专业:__________建筑学______________所在班级:__________建筑08-1____________ 日期:_____20110508______中西方城市建设的比较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经济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角。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人世界体系之中,在新的世界竞争格局中,各大城市正积极挖掘自身潜力,扩展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在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让渡关系;地方经济主体地位和利益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
于是各城市政府最关心的是外生行政级别的变动和行政区的扩大,希求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地位得到提升。
在这种经济转型期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城市政府纷纷通过区划调整、旧城改造、设立新区等方式来促进城市更新和发展,提高城市区域竞争力。
伴随着经济波动和宏观政策的调整,城市更新的内容、方式、目标也发生着变化。
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点与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近现代(二战)以来城市更新的一些比较思考,针对新形势,探讨了当前城市更新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关键字:从非理性更新到理性更新的西方近现代城市更新从“狭义,滞缓更新”向“广义,快速更新”转变的国内城市更新中西方城市更新历程的比较与思考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ity changes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urban economic more and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protagonis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n the one hand, with China's economy gradually blend of world system, in the new world competition pattern, cities are actively developing its potential, expanding urban space, improve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regional influence. On the other hand, after years of reform, making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power structure and benefit structure formed a new on the assignment of the relations; Local economic subject and benefit main body status get further establish. So each cityKey word: from irrationality updated to rational updated western modern urban renewal, from "special stagnant update" to "generalized, quickly update" change of domestic urban renewal of Chinese and western of urban renewal compare and thinking一、从非理性更新到理性更新的西方近现代城市更新西方近现代城市更新根据理论指导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在以形体规划(physical design)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下,大规模、激进式更新的二战前期至西方后工业化前夕非理性阶段;在“人本主义”、可持续发展思想影响下,以强调功能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社区规划,多元参与为主要特征和方式的后工业化时期理性阶段。
二战前在以形体规划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下,西方国家城市更新希望通过整体的形体规划来摆脱城市发展困境,纷纷强调城市卫生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美化。
受“形体决定论”思想的影响,进行了主要以街道、城市雕塑、公共建筑、公园、娱乐设施、开放空间等手法达到城市美化效果的城市更新,即城市美化运动,但结果发现城市功能是不能忽视的。
到二战后至西方后工业化前夕,虽然这一问题得到了反思,但二战胜利仍然助长了“形体规划”的思想,为恢复经济和城市面貌,西方各国展开了大规模“城市更新”运动,主要是对城市中心区土地的强化利用与大规模推倒重建和清理贫民窟。
在C.I.A.M(现代建筑师协会)倡导的“功能主义、强调新技术的应用”的城市规划思想指导下,这个时期的城市更新突破了二战前的物质性更新模式,而更重视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的调整和优化,解决了工业化带来的工业污染、拥挤等问题。
但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大规模推倒重建贫民窟只是空间位置上转移了贫民窟,而且消灭了现存的邻里社会;在级差地租的作用下城市中心区土地的强化利用导致了中心区的衰败,并且带来治安、交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形体规划主义指导下的非理性城市更新引起了众多学者不同角度的反思,60—70年代,J.雅各布斯、C.亚历山大从社会公平和经济学等角度对大规模改造提出批评,提倡小规模、灵活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方式。
其他一些学者,如A·拉波波特、L·文丘里、P·吉伯德等也对这种思想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L·芒福德和E.F.舒马赫1961年和1973年分别在各自的专著中提出,城市更新、规划需要对人的尺度和需要给予充分考虑,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
在“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西方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更新日益强调城市功能,特别是城市的商务、零售、娱乐和休闲功能。
通过对居住环境、历史文脉、文化氛围的更新和塑造,使得城市中心地区成为地区发展潜力的集中区。
城市更新更加注重人的尺度和人的需要,其重点从转向社区环境的综合整治、社区经济的复兴以及居民参与下的社区邻里自建。
70年代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西方城市更新目标、内容、方式更趋向理性,通过各种城市更新政策纲领的制定,城市的社会经济意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目前以改善环境、创造就业机会、促进邻里和睦为主要目标的“社区规划”已成为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
二、从“狭义,滞缓更新”向“广义,快速更新”转变的国内城市更新建国以来,我国城市更新发展历程根据目标和内容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以局部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目标内容的小规模形体更新阶段(这一时期大概从建国开始到以经济体制逐渐转轨为主要社会经济特征的90年代以前),以及在多样性动力机制推动下逐渐朝向以包括物质性更新、空间功能结构调整、人文环境优化等社会、经济、文化内容的多目标、快速更新阶段(90年代以后)。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国内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在政策和政府的全面干预下,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运作的。
城市建设以生产性建设为主,而等待更新的旧城在“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政策下只是局部、小规模的进行危房改造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工业建设刺激下的城市逐渐壮大,城市职工住房不足问题日益突出,70年代后期,各城市纷纷修建住宅,在需要更新的老城区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当时采取从老城边缘向中心指向的“填空补实”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标准偏低、配套不全、侵占绿地、破坏历史文化环境的城市建设,形成独特的内旧外新的城市空间景观,城市空间形态受到了忽视。
“填空补实”过程中伴生了大量的街道工厂,在“街道办社会”、“企业办社会”思想的影响下,老城不管是生活还是生产环境都有所恶化。
改革开放以来至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为城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计划经济发展思想仍然贯彻了城市发展建设基本过程,这一时期城市更新社会政策环境的缺乏,加上改革开放以前不当的城市建设造成的更新障碍,致使中国城市更新处于“挣扎停滞”、“欲新不能”的特殊时期。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内部组织系统的变化远不能适配发展变化,城市特别是老城出现空间功能结构衰退,进一步物质性老化等严重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建设“重生产、轻生活”的思路有所改变,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比例逐年上升,采用“拆一建多”的开发方式,在老城区和新区分别建设了一批多层盒型布局兵营状住宅区,以求以最少的资金解决最多人的居住问题;而这种“拆一建多”却无意间破坏了城市的肌理,使城市失去特色。
该时期城市更新思想可以概括为:在单一化城市功能发展环境中,政府“全面”干预下的“狭隘”、“朴素”形体主义和功能主义。
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和确立,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处于大改革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主导思想是“两个根本转变”,城市更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成为城市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在国内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使用机制转变背景下为解决用地紧张问题,形成“集约化”用地趋势的必然选择。
社会环境逐渐宽松、地方政府利益主体的逐渐确立、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生存环境要求的提高、大规模的新区建设等等为城市更新提供了较大的社会支持、承受空间和城市物质承接空间。
基于此种背景,90年代在更新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突破,各地城市更新逐渐摆脱以前“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政策思路,进行了大规模、快速化城市更新,特别是对一直缺乏更新的城市中心区,更新的规模和力度更大,据悉1990年至1998年,南京主城内搬迁污染企业141家,腾出开发建设用地约3平方公里。
这一时期我国城市更新与受形体主义影响的西方二战前以卫生设施和城市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和二战后前期大规模推倒重建的城市更新有许多相似之处。
虽然城市空间职能结构、环境等问题得到一些改善,但也产生了大量负面影响,如城市中心开发过度,缺乏活力;社区失去多样性,城市空间出现社会等级分化;各类保护建筑遭到破坏,城市的文脉被切断,城市特色正在消失,走向雷同等等。
伴随着城市更新的进程,这时期学术界给予其大量关注。
90年代中前期,各种关于城市更新的学术会议在国内外陆续召开,城市更新问题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讨论。
吴良庸教授通过思考北京旧城改造的实践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即采取适当规模、适当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目前和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城区的发展都达到相对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