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科学探究第1课时

合集下载

《科学探究》PPT课件

《科学探究》PPT课件
从牛身上采集牛痘脓浆,接种到人的身上,观察变化
制订探究方案
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8岁男孩的手臂上。不久,种痘的地方长出痘疱,接着痘疱结痂脱落。一个多月后,琴纳在这个男孩手臂上再接种人类的天花痘浆,竟没有出现任何天花病症
获取事实与证据
牛痘接种到人的身上,可以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
交流
与同学交流,看自己的结论是否与其他人的结论相同,若不同,找出原因
续表
2.盒子里面有什么
(1)给你一个密封的装有一个小物体的盒子,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你会用什么办法知道盒子里装的小物体是什么?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来验证:①摇动盒子,感觉盒内物体的大小;②掂掂盒子的质量,估计盒内物体是由什么物质制成的;③尝试从盒内物体移动时发出的声音来估计其形状;④将磁铁放在盒子的一侧,通过磁铁受到力的情况来判断盒内是否放有铁制的物体。
体现的探究步骤
10世纪时中国人已发明了往人的鼻孔里吹痘痂粉的方法预防天花,但这种方法并不安全,有时会导致人死亡。已经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次感染天花
提出问题提出的科学问题应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实验探究的方向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故事中的内容
体现的探究步骤
或许得过一次天花,人体就会对天花产生免疫力
提出猜想和假设
C
[解析] 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获取相关的事实或证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
题型2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典例4 [温州中考] 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A
题型1 生活中的科学探究★★★
典例3 [台州期中] 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 )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 病C.获取相关事实或证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D.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他医生进行更好地交流

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1课时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1课时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先倾倒接近刻度,再用胶头滴 管滴加。
量筒的读数原则
谐音“羊小虎大” 谐音“羊多虎少”
俯视 俯 视 读 数 偏 大
量取的量偏小
平视
仰视 仰 视 读 数 偏 小
量取的量偏大
【实验1-4】
(1)向澄清的石灰水中滴加酚酞
操作: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滴加两滴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
的变化。
实验现象: 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中,要领为“一横、二放、三慢竖”(防碎);
二放 三慢竖
2 固体粉末的取用,可概括为“一斜、二送底、三直立”(防沾)。
一横
二 送
三 直


你知道如何称量一定量固体药品吗?
3.液体试剂的取用
①取用较多液体——常用倾倒法 塞子倒放在桌面上
目的:防污染塞子或腐蚀桌面
试管稍稍倾斜
瓶口紧挨试管,慢慢倒 目的:防液体洒出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单元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二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1课时 常用的仪器及试剂的取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 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都 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现代学生实验室
古代炼丹炉 拉瓦锡实验室
化学实验室规则
1. 按指定座位就座,保持室内安静。 2.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动用仪器、设备及材料。 3. 实验前,认真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发现
标签朝向手心 目的:防腐蚀标签
倒完,立即盖紧瓶塞放回原处 目的:防液体挥发或试剂受污
3.液体试剂的取用 ①取用较少量液体——常用胶头滴管取用
先捏,排 出气体
将胶头滴管竖直 悬空插入液面以 下,放松胶帽, 吸取液体。

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优秀课件浙教版

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优秀课件浙教版

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优秀课件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中《科学探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察与记录的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2. 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能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验设计原则、数据分析与处理。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与记录、实验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过程、实验设计原则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实验演示与操作(20分钟)演示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6. 小组讨论与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科学探究的过程3. 实验设计原则4. 观察与记录方法5. 数据分析与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答案:(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示例:探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方案:将两盆相同的植物分别放在光照充足和光照不足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精美课件浙教版

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精美课件浙教版

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精美课件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中《科学探究》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以及探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具体涉及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和结论等环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过程中各环节的联系和运用。

教学重点: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环节的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带领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生活中感兴趣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

5. 学生展示与评价(5分钟)各小组展示实验报告单,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2. 观察要点、假设方法、实验设计、验证结论3. 课后拓展任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个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答案要求:包括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环节,要求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2.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道科学探究题目,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答案要求:列出具体步骤,说明理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优秀优质课件浙教版

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优秀优质课件浙教版

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优秀优质课件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科学探究》这一章节内容。

具体包括:科学探究方法、过程以及实验设计原则。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和过程。

2. 学会设计简单实验,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实验设计原则和科学探究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科学实验(如火山爆发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和过程,如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验证某一科学现象。

4.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实验设计原则,如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

5.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实验设计,大家共同讨论、分析、评价。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

2. 实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植物生长需要阳光”这一说法。

答案: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

2. 作业题目:列举生活中三个科学现象,并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分析、解释。

答案:现象描述、科学探究过程、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思考自己在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过程中收获和不足。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解更多科学探究方法,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我深知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对于学生学习至关重要。

在本次教学中,我特别关注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和过程,这是学生理解科学基石。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1课时 PPT课件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1课时 PPT课件

A.试管
B.量筒
C.集气瓶
D.烧杯
典例3 现有如下仪器,用名称回答下列问题。
(1)在物质溶解时,用于搅拌的是 玻璃棒 ; (2)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胶头滴管 ; (3)用作较大量液体反应容器的是 烧杯 ; (4)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的是 集气瓶 。
课堂小结
走 化学实验室规则


仪器介绍 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化学实验室逐步成为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进实验室前的准备
了解实验室中的试剂
认识实验室中的仪器
实验室中试剂如何摆放会更方便取用?
超市商品分类摆放
实验室试剂分类摆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了解化学实验室规则 进实验室:脚步要轻,说话低声。 实 验 前:预习内容,了解目的,明确步骤。 实 验 时:检查用品,听从指挥,爱护仪器,节约试剂,
烧杯
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用作配制溶
注意:①不可直接加热,加热时应放置在陶土网上; ②溶解固体或配制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量 用于量度液体体积(搭配胶头滴管
筒 使用)
不能加热,不
能作反应容器

气 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不能加热
托盘 天平
称量固体质量 试剂不可直接
放在托盘内
酒 精 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灯
细心观察,准确记录,注意安全,保持整洁。 实 验 后:回收废物,洗净仪器,摆好用品,注意环保,
根据原始记录写好实验报告。 出实验室:摆好凳子,检查水电是否关闭。
实验室安全守则-“不应做”
未经老师批准不可以 进入实验室
不可以在实验室内 奔跑和嬉戏
不可以在实验室内饮食 未经老师批准不得擅取 任何物品或试剂

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课件13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课件13 浙教版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制定计划
或许人得过一次天花以后 就会产生免疫力。可以抵 抗病毒的入侵。那我一定 要好好想一下,如果可以 让人们像挤奶女工那样先 感染牛痘,就不会得天花, 那该多好啊!我该怎么实 验呢?这是个很难做的决 定。沒有任何人会让我拿 他们的孩子做实验 。
尽管还有很多人怀疑, 但是实验成功了。这个 小男孩很勇敢,他种了 牛痘之后,就再也不怕 天花了。太棒了!我的 假设是正确的。那我们 以后就可以通过种牛痘 来预防天花了。
•基本的过程十分的相近
•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 经在进行科学探究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探 究
建立猜想和假设

基 本
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得出结论、作出解释
同步 11页第 3 题Leabharlann 我们一起探究台灯不亮的原因
提出问题
台灯为什么不亮?
建立假设 检验假设 得出结论
可能是停电了;可能是灯泡坏了; 可能是插头未插好;可能是… 打开其它电器;观察灯泡; 检查插座和插头…
原来是灯丝断了
作业 1、作业本第七节 2、课时导航第七节
再见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例如: a.为什么铅笔放在水里会变弯?
b.动物们是怎样生活的?
c.为什么月亮有时弯有时圆?
d.为什么白糖在热水里比在凉水里溶解得快,而且溶
解得多?
e.……
返回
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导致现象发生的 原因进行猜想和假设。
尽管还有很多人怀疑, 但是实验成功了。这个 小男孩很勇敢,他种了 牛痘之后,就再也不怕 天花了。太棒了!我的 假设是正确的。那我们 以后就可以通过种牛痘 来预防天花了。
讨论:

科学探究第一课时

科学探究第一课时
2.相互对照:几个实验组相互之间形成的对照 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第三步:记录
收集记录实验数据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修正液是同学们常用的一种文具,既方便又能 涂去错写的字,速度又快。打开盖后,修正液 会发出一种有刺激性的气味。该气味对人体有 何影响呢?
1、提出问题:
探究修正液对人体是否有伤害?
结论模式: (1)分析实验1、4、5,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同一液体中,液体内部的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成正比 在同一液体中,同一深度下, (2)分析实验1、2、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对象和变化因素存在何种规律。 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 实验组: • 1、接受变量处理的或人为改变条件的 • 2、未知结果的 • • • • 对照组(作为衬托) 1、处于自然状态或理想状态的 2、不接受变量的或未经处理的 3、已知结果的
例1.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 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 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 下面是关于实验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 合,其中正确的是( B ) ①实验组 ②对照组 ③黑暗中培养 ④在光下培养 ⑤生长良好 ⑥生长不良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实验目的
认真读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 意,明确要求。 找出题目中与教材相联系的知识点。
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 问题。
在探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什么有关”时:

《科学探究》PPT教学课件

《科学探究》PPT教学课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小明同学想探究的问题是_酒__精_对__跳__蚤。心率的影响 (2) 该实验不够严谨,请对此进行补充:_不__能__只_选用一只跳蚤,避免偶然性
思路总结:
1.关于实验目的: (1)通常题目中会给出 (2)题目中如果没有,需要自己去填写:
参照假设;分析实验步骤中探究的目的
2.关于第(2)中: 如:实验步骤不严谨;实验结论不准确;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小明得到###结论, 小红说结论不正确,理由是什么?
05/设计实验步骤
1.在设计实验步骤中应遵循的原则
(1)对照原则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常, 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 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 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 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2)单一变量原则: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变量,都只能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即 保持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改变一个变量(即实验变量只能有一个),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用语言:对 照组用"适量"、"适宜"等,实验组用"等量"、"相同"等。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也可用具体的量,如"在A组中 加入2ml,在B组中加入2ml"。 (3)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多次实验并计算平均 值是为了减少误差。例:每组的小鼠不应各为一只,每组植株不应各为一株。
(1) 1、2、3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___月__坑__深__度__与__流__行__的__下__落__高__度__关__,__高__度__越__大__与__越__大_。深度越深 (2) 由3、4、5三组数据可得______月__坑__深__度__与__流__行__的__体__积__有__关__,__体__积___越__大__与__越__大__深_。度越浅 (3) 由3_、__6_、__7__三组数据可得出沙坑的深度与小球质量有关的初步结论。 (4) 以上探究使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总和上述的结论可知:当流星的速度越大、体积越__小______(填“大” 或“小”,下同)、质量越 _大_______时,在月球表面撞击的月坑就越深。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学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学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主要涉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科学探究》,第1节“探究与观察”,第2节“探究与实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和步骤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演示文稿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神奇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内容:(1)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观察、实验等方法。

(2)实践情景引入:以观察树叶为例,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3)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

(4)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填写实验报告单。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 观察方法与应用3. 实验方法与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溶解性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

2. 答案:实验方案:取相同体积的冷水、热水,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如食盐、糖、咖啡等),观察并记录溶解情况。

预测实验结果:热水中的物质溶解速度较快,溶解度较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科学探究方法和步骤。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 《科学探究》优质课件PPT

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 《科学探究》优质课件PPT

2021/02/21
13
目前科学课上预测环节存在的问题:
• 为预测而预测 • 预测沦为了胡猜乱想 • 预测与验证活动、实验结果脱离
2021/02/21
14
预测环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
预测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 教师在设计让学生预测环节时,一定要弄清他们 是否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对于低段学生,最有意 义的预测是在他们充分活动、拥有了自己的观察 基础上提出来的。
• 五六年级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思考根据我的 预测来判断自己该从什么地方开始探究,想想我 的预测需要什么证据在支撑……。
2021/02/21
11
学生预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古语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就是说:预测假设可以使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选定一个方向,确定一种思路。如果问题提出后没 有预测和假设这个环节就着手解决,是绝对不可 能的,应为你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发展。
2021/02/21
19
预测环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关注学生获得新知后提出的新的预测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猜测和假说可以被多次修 正、调整;而每一次调整是建立在学生的新认识 之上,必定带来下一步研究方案的变化。
2021/02/21
20
关于观察
2021/02/21
21
苹果的观察
2021/02/21
学生必须明白:预测后的实验设计必须是围绕 着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而展开的。
2021/02/21
18
预测环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关注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的对照反思
实验后学生必须反思:我的预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如果一致:学生再次肯定自己 如果不一致:我的猜想被证明的程度如何?

科学探究:摩擦力(第1课时)课件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科学探究:摩擦力(第1课时)课件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我们把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作控制变量法。
(2)根据以上思路,设计实验
• 器材:木板、毛巾、木块、弹簧测力计、钩码 • 思考讨论:
1、要研究哪个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2、如何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怎样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怎样改变压力的大小?
水平拉动木块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
(4)实验记录表格
物体在桌面滑动一段距离,就
停下来;
滑动摩擦力
手推讲台,讲台不动;静摩擦力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摩擦力
新知讲授
一.摩擦力的分类
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
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 面滑动时
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相对对运位置动的力
产生变化
体验摩擦力1
将毛刷在木板上向右拉动,视察到毛刷产生形变, 形变方向?说明毛刷受到了向左的什么力?
实验序号
实验条件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1
一个木块
水平桌面
2
一个木块和一 个钩码
水平桌面
3 实验序号
一个木块
毛巾
实验条件
放置情况
速度情况
4
平放
慢速
5
平放
中速
6
侧放
中速
弹簧测力 计示数F/N
7
10
12 弹簧测力 计示数F/N
7 7 7
实验结论
①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 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V1
f1
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体验摩擦力2
毛刷不动,让木板向右运动,视察到毛刷形变方向向 哪?说明毛刷受到向右的什么力?
V 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024年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优秀课件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优秀课件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优秀课件浙教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概念,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实验设计的原则、数据收集与分析。

重点: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观察与提问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意义。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科学探究的概念、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提问、实验设计等技巧。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实验设计的原则、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

5. 学生展示与评价(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意义与步骤2. 观察与提问的方法3. 实验设计原则4. 数据收集与分析七、作业设计答案:见板书设计5。

2. 作业题目: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答案:学生需结合实验过程,自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设计的原则2. 数据收集与分析3. 作业设计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一、实验设计的原则1. 单一变量原则:在实验设计中,应确保只有一个变量发生变化,以便观察该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对照原则:设置对照组,使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从而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3. 重复性原则:进行多次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随机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具普遍性。

§1—7科学探究第2课时

§1—7科学探究第2课时

§1—7科学探究【教学目标】1.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3.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难点: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课前准备】教师演示用具: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

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置铁球、苹果或香蕉等)学生准备:第一课时后准备“人的脚印与身高的关系”探究活动【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引导、探索【教学思路】1、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们探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出天花和牛痘的故事,通过故事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2、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台灯不亮)的解决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原来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并不神秘,从具体的例子概括出探究的基本过程3、从玻璃箱实验过渡到黑盒子实验,从具体的实物出发,进行探究,简洁,明了,再次完成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学习,深入理解黑盒子探究这类模型的含义。

4、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脚印判断身高,并找出脚印长和身高的比例关系。

引导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

训练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第二课时)【板书设计】第七节科学探究(第二课时)1、探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1)引出问题 2)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4)收集数据并作合适处理5)得出结论 6)交流心得附“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2.建立假设:(提示: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可能成比例关系或者其它的可能,都可以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中,你可以收集一些事实证据来检验你所提出的假设。

你要收集哪些事实证据?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收集呢?(建议:可以从不同人群中来收集数据,分别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重的人群中收集数据)4.收集事实证据:要检验一个假设,需要有足够的事实证据。

第01课时 科学探究

第01课时 科学探究

考点知识聚焦
3.实验法 (1)生物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现代 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2)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 证科学结论。 (3)其一般思路和过程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考点知识聚焦
(2)单一变量原则: 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观察其对实验 结果的影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既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又能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 度和说服力。 ①实验变量(变量),即对照实验中 不同 的条件。一组对照实验中一般只能设计 一 个 变量。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一组对照装置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 ②确定变量的方法:a.从实验方案中不同的条件中确定;b.从探究的问题、假设或结论的语句中确 定,如“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实验中,变量是二氧化碳。 (3)等量原则: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一个实验变量 不 同外,其他无关变量要全部 相 同, 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可重复性原则:在同样条件下设置 重复 实验,观察变量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保证实验 结果的可靠性。
计算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其目的是为了 减小实验误差
考点知识聚焦
【思维警示】 探究实验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能否成功的 关键是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首先检查实验过程是否准确无误 ,如果实验过程完好,则说明作出的假设有误,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重新实验。
考点知识聚焦
【规律强化】 对照实验常采用的几种方法 ①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判断的标准是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1.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3.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
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演示用具: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

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置铁球、苹果或香蕉等)
学生准备:第一课时后准备“人的脚印与身高的关系”探究活动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引导、探索
【教学思路】
1、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们探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出天花和牛痘的故事,通过故事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台灯不亮)的解决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原来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并不神秘,从具体的例子概括出探究的基本过程
3、从玻璃箱实验过渡到黑盒子实验,从具体的实物出发,进行探究,简洁,明了,再次完成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学习,深入理解黑盒子探究这类模型的含义。

4、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脚印判断身高,并找出脚印长和身高的比例关系。

引导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

训练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七节科学探究(第一课时)
1、科学家的探究活动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发现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3、黑盒子实验模型
附:黑盒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学生填写的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