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及传输规约选择

合集下载

[指南]103规约定值传输标准

[指南]103规约定值传输标准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站内通讯应用层规范1.前言本规范参考了IEC60870-5-103(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传输规约(以下简称103规约),采用103规约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本规范对103规约的通用服务作了具体的规定,采用本规范的主站系统要求实现本规范的全部内容,采用本规范的子站设备可以只实现部份功能。

2.报文类型及用途应用层报文的最大长度为240字节。

2.1.由主站发往子站的报文(控制方向)2.2. 由子站发往主站的报文(监视方向)3. 标识报文注:注站的软件板本显示为两位固定小数。

0XFFFFH 表示上送所有的数据。

4.通用分类服务本章内容根据IEC60870-5-103配套标准中所定义的通用分类服务对传输帧报文进行自描述,具有开放性。

本规范中,通用服务的访问基于组的标题及条目的标题,内容相同的条目在不同的设备中,它的GIN可能会不同。

条目描述的M/O栏中M表示该项必须实现,O 表示该项可选择实现。

数据类型栏中列出了可能实现的类型。

通用分类服务标识序号分为下列组类型,每组可定义256个条目,并规定00号条目为组标题。

X表示该项可为任意值,同时应满足相关的约束条件,如每一组的组号都应不同。

描述名称的最大长度小于等于32字节。

4.1装置描述该组用来存放装置的固定描述,其内容可以由主站读取但不可被修改,具体的条目定义如下:制造厂家装置型号Ex. RCS-9611B装置名称装置类别(同ASDU5中)版本号(同ASDU5中)版本号的值按两位固定小数显示, ex. 3.110功能描述程序形成时间校验码4.2 装置参数该组用来存放装置的系列参数,可以由主站读写,具体的条目定义如下:4. 3 定值区号该组用来存放装置的定值区号的属性,具体的条目定义如下:运行定值区(M):指该定值区中定值正在运行,可被主站召唤或修改。

4. 4 定值该组用来存放装置当前定值区中的定值,可以由主站读写,具体的条目定义如下:4. 5 动作元件该组用来存放装置动作信息,当装置有保护动作事件发生时,装置将该信息主动报告给主站,主站对该组不可以写。

IEC系列协议简介

IEC系列协议简介

IEC 系列规约国电南自四方工程部徐昀制定标准的国际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和国际电报询问委员会CCITT 以及1993 年3 月1 日后取代CCI T T相关职能的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门ITU-T 为国际上制定计算机系统与其RTU进展数据通信协议标准的主要机构。

但由于电力系统对实时性和牢靠性的特别要求,1976 年ISO 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规定:凡属强电工业和电子工业领域的标准化问题连续由IEC 负责,其他领域由ISO负责。

为此IEC TC-57 在CCITT 和ISO 的国际数据通信协议标准根底上制定了性能增加型构造EPA 协议,即IEC 60870-5 远动传输协议,成为电力信息传输协议的根底。

IEC TC-57 成立于1964 年,原名远动,远方保护及通信技术委员会。

1994 年起更名为电力系统掌握及其通信技术委员会。

我国对应的原全国远动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2022 年起更名为全国电力系统掌握及其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IEC TC-57 的工作方式是成立各个工作组,分别制定各个领域的国际标准,其中与通信协议有的工作组有:第3 工作组:远动,协议第7 工作组:远动,与ISO 和ITU-T 标准兼容的协议第9 工作组:承受配电线载波的配电自动化第10 工作组:负责IEC61850 中变电站数据通信协议的整体描述和总体功能要求第11 工作组:负责IEC61850 中站级数据通信总线的定义第12 工作组:负责IEC61850 中过程级数据通信协议的定义远动协议系列IEC 60870-5:远动设备和系统第5 局部,传输协议〔Transmission Protocols〕IEC 60870-5-1:传输帧格式〔Transmission Frame Formats,1990〕IEC 60870-5-2:链路传输规章〔Link Transmission Procedures,1992〕IEC 60870-5-3:应用数据的一般构造〔General Structure of Application Data,1992〕IEC 60870-5-4:应用信息元素的定义和编码〔Definition and Coding of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Elements,1992〕IEC 60870-5-5:根本应用功能〔Basic Application Functions,1995〕IEC 60870-5-101:根本远动任务的配套标准〔国标为DL/T634-1999,非等效承受〕〔Transmission Protocols-Companion Standard for Basic Telecontrol Tasks,1995〕IEC 60870-5-102:电力系统电能计量传输的配套标准〔国标为DL/T719-2022,等同承受〕〔Transmission Protocols-Companion Standar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Integrated Totals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s,1996〕IEC 60870-5-103: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的配套标准〔国标为DL/T667-1999,等同承受〕〔Transmission Protocols-Companion Standard for the Informative Interfaceof Protection Equipment,1997〕IEC 60870-5-104:承受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的IEC 60870-5-101 的网络访问,即网络远动任务的配套标准,是目前唯一可供选择的网络访问协议〔Transmmsion Protocol Network access for IEC60870-5-101 using standardtransport profiles〕数据通信协议系列IEC 60870-6:远动设备和系统第6 局部,与ISO 标准和ITU-T 建议兼容的远动协议〔Telecontrol Protocols Compatible with ISO Standards and ITU_TRecommendations〕该传输协议主要应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及联网,如变电站内的计算机和远方调度工作站,调度工作站和调度工作站之间,调度局和调度局之间。

电力系统的远动通讯规约IEC 61850

电力系统的远动通讯规约IEC 61850

电力系统的远动通讯规约IEC 61850电气班摘要:IEC-61850标准是IECTC一57技术委员会在新时代制定出具有开放性和互操作性的新一代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

本文在介绍电力系统远动规约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电力系统的IEC-61850标准。

通过介绍IEC-61850标准的结构体系,同IEC60870-5-103/104规约,进一步突出了IEC-61850标准的优点和特点。

最后举了一个IEC-61850标准在变电站应用的例子来说明它的应用。

关键词:IEC-61850标准、IEC60870-5-103/104规约、变电站通信1、电力系统远动通信规约通信规约(协议)是指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题中约定,也称为通信控制规程或传输控制规程。

通信规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传送格式,它包括信息收发方式、传送速率、帧结构、帧同步字、位同步方式、干扰措施等;一个是信息传送的具体步骤,它是指将信息分类、分循环周期传送,系统对时数据收集方式和设备状态监视方式。

通行规约按传输模式可以分为循环传输规约(CDT)、问答式传输规约(Polling),按传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面向字符的通信规约和面向比特的通信规约。

(1)循环传输规约(CDT)CDT属于同步通信方式,其以厂站RTU为主动方,以固定速率循环地向调度端上传数据。

数据依规定的帧格式连续循环,周而复始地传送。

一个循环传送的信息字越多,其传输延时越长,传输内容出错剔除后,在下个循环可得以补传。

CDT采用可变帧长度,多种帧类别按不同循环周期传送,变位遥信优先传送重要遥测量平均循环时间较短,区分循环量、随机和插入量采用不同形式传送信息。

(2)问答式传输规约Polling属于异步通信方式,其以调度端主动向厂站端RTU发送查询命令报文,子站响应后才上传信息。

调度端收到所需信息后,才开始新一轮询问,否则继续向子站询问召唤此类信息。

RTU对遥信变为信息优先传送,模拟量超范围时传送。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标准与模式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标准与模式

d i 03 6 / s . 0 — 5 42 1 . . 2 o 1 . 9j s 1 6 8 5 . 1 81 : 9 .n 0 i 0 0 4
近年来 , 科学技术不断创新 , 计算机已渗透到了世界每个角
落。电力系统也不可避免地进入 了微机控制时代 , 变电站综合 自 动化系统取代传统的常规变电站二次系统 ,已成为当前电力 系 统发展 的趋势 。 电站综合 自动化系统 以其简单可靠 、 变 可扩展性 强、 兼容性好等特点逐步为国内用户所接受 , 并在一些大型变电
参考 文献 : 【] 林 小峰 . 编 程控 制 器 原理 及 应 用【 . 京 : 等教 育 出版 1 可 M] 北 高
社 . 9 4 19 .
所在, 用最 陕的速度解决问题, 做好 日常的维修工作。
[ 田瑞 庭. 2 ] 可编程 控 制 器应 用技 术[ ] 京 : 械 工 业 出版 社 , M, 北 机
( ) 设 电 缆后 的 电线 应 分 类标 号 , 4敷 摆放 需 要 整齐 、 观 , 美 确
入抑 制 电路 。
() 2 若程序出错 时, 修改程序 。 () 3若接线松动或不正确时 , 需要检查接线 , 并及时改正 。
4 . 当系 统故 障灯亮 时 .2 2
() 1若用户程序出错时 , 检查并更换程序 。
22 分散 与 集 中相 结合 .
的、 开放 的数据接 口标准 , 则上述 问题可得到 圆满解决 , 户可 用
以根据 各 种产 品的 特点 进行 选 择 , 以满足 自身 的使 用要 求 。
12 变 电 站 自动 化 系 统 的 传 输 规 约 和 传 输 网 络 选 择 .
要实现变电站 自动化系统标准化 ,就要实现传输规约 的标 准化和传输网络 的标准化 , 做到传输规约和网络的统一 , 才能实 现 变 电站 自动化 系 统 内设 备 的互 换性 ,这一 点 对 于制 造 厂 商 和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讯方式及选择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讯方式及选择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讯方式及选择作者:张慷焕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年第05期摘要本文首先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常见的通讯形式进行分析,其次就总线型通讯系统各种方案予以比较,最后提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常用的通讯系统结构及方式。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讯系统总线型通讯系统通讯方式数据通信在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数据网络应具备快速实时响应能力、高可靠性和优良的电磁兼容性能。

以下将根据变电站的特殊环境和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要求对通讯形式的各种结构进行分析。

1 各种结构的通讯形式分析通讯系统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星形结构、环形结构和总线形结构。

1.1 星形结构属于中央控制形,多台计算机与一台主机相连,主机执行集中式通信控制策略,任意两节点间由主机建立通信传输路径。

优点:单个节点故障只影响一个设备,不影响全网;控制方式和访问协议简单;容易检测和隔离故障,可方便的将故障节点从系统中删除。

缺点:当主机故障时整个系统就会瘫痪;如果通信量较多、速度要求高时,主机将成为瓶颈,若采用双机冗余提高可靠性,则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成本将会增加。

远动系统采用循环式规约的电力系统,调度端与各厂站的通信通常采用星形结构。

1.2 环形结构由中继器组成,通过点到点链路的闭合环形成局域网络,每个站点都通过一个中继器连接到网络上,每个中继器都与两条链路相连。

每个结点都有控制发送和接收的访问逻辑。

分组发送数据。

常用的传输介质是双绞线,也可以采用同轴电缆和光纤。

优点:传输速度高;同一个环上的不同节点间可用不同的介质连接;传输速率也可不同。

缺点:可靠性差,某个结点故障会阻塞信息通路,引起子网故障;因某一节点故障会使全网不工作,难以诊断故障,需对每个结点进行检测;不易重新配置网络。

1.3 总线形结构通过一条公用的主干链路连接所有站点,两个节点间通过总线直接通信,而且任何时刻只允许两个站点间通信。

此结构具有速度快,延迟和开销小的特点。

IEC61850通信规约简介

IEC61850通信规约简介

同厂家的电子设备〔IED〕之间通过一种标准〔协议〕实现互操作和信息共享。

IEC61850技术将成为电力系统信息技术的根底,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开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IEC61850技术在变电站层和间隔层的技术已经成熟,已经到了批量推广的时机。

IEC6185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对于建设现代数字化变电站统一信息平台的意义,符合电力专用的通信产品提供商的进展以及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行业专用化趋势。

构建符合IEC61850的现代数字化变电站众所周知,随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开展,IEC61850标准已成为近年来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所谓数字化变电站,就是使变电站的所有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输出过程由过去的模拟信息全部转换为数字信息,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通信网络和系统。

传统以来,国内主流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广泛采用的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97年公布的继电保护信息接口配套标准IEC60870-5-103规约。

由于该规约制定时间较早,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在以太网和智能数字化设备迅速开展的今天,其缺陷日益明显,如:〔1〕没有定义基于以太网的通信标准。

〔2〕没有标准的系统功能、二次智能设备的模型标准。

〔3〕缺乏权威的一致性测试。

〔4〕不支持元数据传送,没有统一的命名标准。

上述缺陷直接导致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不同厂家设备之间互操作性较差,不同厂家设备之间互联需要规约转换设备,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对点工作,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集成工作量增加,系统信息处理效率低下。

因此不难看到,随着变电站二次设备及系统的开展,设备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整个自动化系统。

为了统一变电站通信协议,统一数据模型,统一接口标准,实现数据交换的无缝连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互操作,减少数据交换过程中不同协议间转换时的浪费,IECTC57工作组在IEEE协议UCA2.0根底上,组织制定了IEC6185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并于2004年正式发布。

IEC-60870-5-104通讯规约的特点及应用

IEC-60870-5-104通讯规约的特点及应用

IEC-60870-5-104通讯规约的特点及应用摘要:规约简单的说就是指在电力系统中,发送信息端与接受信息端对所发送数据的报文格式封装与解封装的一套约定。

为了实现规约的标准化,国际电工委员(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制定了一系列的远动规约的基本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基于TCP/IP协议的IEC 60870-5-104国际标准,用以对地理广域过程的监视和控制。

本文主要说明介绍IEC-60870-5-104规约的基本内容,并以IEC-60870-5-104在变电站和配电网的应用为例,说明了IEC-60870-5-104的作用以及优势。

关键字:104规约;优势;数据传输;FTU;1.IEC-60870-5-104规约的介绍1.1 一般体系结构104规约定义了开放的TCP/IP接口的使用,包含一个由传输IEC 60870-5-101ASDU的远动设备构成的局域网的例子。

包含不同广域网类型(如X.25,帧中继,ISDN,等等)的路由器可通过公共的TCP/IP-局域网接口互联。

图1所示为一个冗余的主站配置与一个非冗余的主站配置。

1.2 规约结构IEC 60870-5-104远动规约使用的参考模型源出于开放式系统互联的ISO-OSI参考模型,但它只采用其中的5层,IEC 60870-5-104规约是将IEC60870-5-101与TCP/IP提供的网络传输功能相结合。

根据相同的定义,不同的ASDU(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包括IEC 60870-5全部配套标准所定义的ASDU,可以与TCP/IP相结合。

IEC 60870-5-104实际上是处于应用层协议。

基于TCP/IP 的应用层协议很多,每一种应用层协议都对应着一个网络端口号,根据其在传输层上使用的是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还是UDP协议(用户数据报文协议),端口号又分为TCP端口和UDP端口,为了保证可靠地传输远动数据,IEC60870-5-104规定传输层使用的是TCP协议,因此其对应的端口号是TCP端口。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的协议规约及标准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的协议规约及标准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的协议规约及标准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通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为了保证变电站各个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互顺利进行,需要制定一套协议规约和标准。

本文将重点介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的协议规约及标准。

一、概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的协议规约及标准是指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各个智能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所遵循的一系列协议和标准。

这些协议和标准的制定,旨在保证变电站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准确传递,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和安全性。

二、IEC 61850协议IEC 61850协议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用于变电站通信的标准协议。

该协议基于通用对象模型(GOM),定义了变电站系统中各个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和数据模型。

IEC 61850协议具有高度的扩展性和互操作性,可以适用于不同厂家的设备,实现各个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三、DL/T 634.5104-2002规约DL/T 634.5104-2002规约是中国电力公司制定的关于国内变电站通信的协议规约。

该规约是在IEC 61850协议基础上进行了本地化的改进和优化,使得其更符合国内变电站自动化的实际需求。

DL/T 634.5104-2002规约规定了变电站中各个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格式、通信接口、命名规则等。

通过遵循该规约,可以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高效运行。

四、MODBUS协议MODBUS协议是一种流行的工业通信协议,常用于现场设备和上位机之间的通信。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一些辅助设备如断路器、遥控终端等使用MODBUS协议与上位机进行通信。

该协议具有简单易懂、操作方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变电站系统中。

五、DNP3协议DNP3(Distributed Network Protocol)协议是一种用于远程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的协议。

该协议具有高度可靠、安全性好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系统的通信。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DNP3协议可以用于远程监控和控制变电站设备,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属于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通信规约

属于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通信规约

属于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通信规约
在现代社会中,电力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电力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变电所的自动化通信系统更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各个变电所都需要严格遵守综合自动化通信规约,以确保设备之间的通信畅通、数据准确传输。

综合自动化通信规约是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中的基础。

它规定了各个设备之间通信的协议、格式、频率等内容,确保设备之间可以有效地交换信息。

通过规范的通信规约,变电所内部的设备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协调工作,提高运行效率,减少人为干预,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综合自动化通信规约还可以提高变电所的自动化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变电所内部的设备越来越智能化,需要更加高效的通信方式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遵守规范的通信规约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设备,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提高运行的智能化水平,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综合自动化通信规约还可以提升变电所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通过规范的通信规约,变电所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传输,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

这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还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总的来说,综合自动化通信规约对于变电所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严格遵守规约,合理设计通信系统,才能确保设备之间的通信畅通、数据准确传输,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希望各个变电所能够高度重视通信规约的制定和执行,不断完善通信系统,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为电力系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101规约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101规约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101规约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变电站是电力系统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其可靠稳定运行是电力系统输电的保障。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和通信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和通信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和通信摘要: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将其运行监视、正常和事故操作、继电保护、变电站电压和无功功率自动控制、事故和动态过程的记录等功能由计算机完成,站内和站外的交换由通公网实现,已成为当前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和性能,如何既能保证高度性,提高运行性能又能节约投资,同时还能灵活应用和便于扩建。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通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电力行业中的热点之一。

它既是电力建设的需要也是市场的需要,我国每年变电站的数量以3%~5%的速度增长,每年有千百座新建变电站投入运行;同时根据电网的要求,每年又有不少变电站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自动化水平。

近几年来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无论从国外引进的,还是国内自行开发研制的系统,在技术和数量上都有显著的发展。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现状。

1.技术标准问题。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还没有统一标准,目前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选型当中存在着如所选系统功能不够全面,产品质量不过关,系统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等情况,主要有以下问题:(1)由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用户又过分追求技术含量,而不重视产品的性能及实用性,因而一批技术含量虽较高,但产品并不过关,甚至结构、可靠性很差的所谓高技术产品不断被使用。

厂家只要有人买就生产,改进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起码的质量保证措施,有些外购部件更是缺乏管理,因而导致部分投产的变电站问题较多;(2)有些厂家就某产品只搞技术鉴定,没搞产品鉴定。

2.不同产品的接口问题。

接口是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又长期以来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包括RTU、保护、小电流接地装置、故障录波、无功装置等与通信控制器、通信控制器与主站、通信控制器与模拟盘等设备之间的通信。

这些不同厂家的产品要在数据接口方面沟通,需花费软件人员很大精力去协调数据格式、通信规约等问题。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传输规约一致性测试(61850)概要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传输规约一致性测试(61850)概要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传输规约一致性测试(61850)检验产品公告(第二号)
根据国家电力公司下发的“关于加强电力自动化设备及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的通知”的精神,电力工业电力设备及仪表质检中心对将在电力系统中使用的上述产品依据相应标准(如下所列)和厂家的申请进行了一致性检验。

现将通过一致性检验并在有效期内的产品及生产厂家予以公告。

检测结果以检测报告发出之日起两年内有效。

检验依据的标准: DL/T860(IEC61850);
电力工业电力设备及仪表质检中心
2008年1月14日
地址:北京清河小营东路15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内
电话:(010)62931468 62935015 82812379
邮编:100192
联系人:蔡青有,陆天健
E-mail: caiqy@,ltj@,。

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的探讨

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的探讨

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的探讨摘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对于提高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分析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各项功能。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探讨近年来,随着对整个电网的一、二次设备信息进行综合利用,使得电网运行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便于各级调度中心及时掌握电网及变电站的运行情况,从而提高了变电站的可控性,进而更多地采用远方集中控制、操作、反事故措施等。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变电站二次设备经过p1.1 集中式系统结构集中式一般是将系统的硬件装置、数据处理均集中配置,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O接口,由前置机和后台机构成的集控式结构。

该结构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

前置机处理数据输入输出、保护、控制及监测等,后台机处理数据结果、显示、打印及远方通讯。

目前,国内许多厂家采用的多属于这种结构方式。

1.2 分布式系统结构按变电站被监控对象或系统功能分布的多台计算机的单功能设备,将它们连接到能共享资源的网络上实现分布式处理。

它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由多台计算机共同完成,解决了系统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构。

要做到完全分布式结构,在可扩展性、通用性及开放性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局部故障不会影响其他模块的正常运行。

从该结构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3 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分层分布式结构采用“面向对象”设计。

即按间隔配置、面向对象,基于以太网的组网方式,是新一代集保护、测控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从整体上该系统分为三层:站控层、网络层、间隔层。

其中间隔层中数据、采集、控制单元(I/O单元)和保护单元就地分散安装在开关柜上或其它一次设备附近,它们间通过通信网络相连,与监控主机通信。

目前,此种系统结构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较为流行。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2.1 系统模式选择不合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的方案随着变电站的规模、复杂性、变电站在电力系统的重要地位、所要求的可靠性以及变电层和过程层总线的数据流率的不同而变化。

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技术题库

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技术题库

第一部分习题汇总第1 章复习思考题1、简述通信的概念。

2、简述一般通信系统的构成及其组成部分的功能。

3、简述通信系统的分类。

4、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是什么?5、简述通信系统的主要质量指标。

6、什么是噪声?如何分类?7、计算机网络有那两大子网构成?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什么?8、简述计算机通信的特点。

9、计算机网络如何分类?10、简述电力系统通信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通信方式。

第2 章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消息、信息、信号和数据?简要说明它们的关系。

2.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有何区别?3.简述信号的几种表示方式。

4.什么是串行传输?什么是并行传输?举例说明。

5.何谓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举例说明。

6.什么是基带传输?基带传输对传输信号有何要求?7.画出信息为101101的单极性不归零码、AMI码、曼彻斯特码。

8.一个模拟信号到PCM数字编码的步骤有哪几步?9.设输入抽样值i=580 ,按A律13折线编码方法求其8位码。

10.试分别以ASK、FSK、PSK来转换数字数据01101为模拟数据。

11.什么是调制?12.在数据传输中,何谓“差错”?13.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有几种?各有何特点?14.假定一种编码仅有四位合法码字 0000000000、010*******、1010101010、1111111111。

试求:(1)最小码距。

(2)若收到1010011010码,与4个合法码字比较可能是哪一个码字在传输中出错了?15.分组码的检(纠)错能力与最小码距有何关系?检纠错能力之间有何关系?16.采用汉明码纠正一位差错,设信息位为k 位,冗余为位r位则k和r之间应满足那种关系?17、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若收到发送方送来的信息为10110011010,生成多项式为G(X)=X4+X3+ 1,接受方收到的数据是否正确?(写出判断依据及推演过程)18、调制解调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19、何谓FDM?何谓TDM?20、简述PCM帧结构。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选型中应注意的问题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选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站内监控功能 !$%&’& 功能 " 此功能包括 ( 站内数据采集与处理 $ 运行监视及
!":
电动隔离闭锁 该功能是自动化系统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之
报警记录 $设备检测与诊断 $报表编辑生成修改与打 印 $ 人机交互联系及系统维护管理 $ 计算统计 $ 历史 数据记录 $ 事件顺序记录 %$)* &$ 事故追忆 $ 远 方 通 信等常用 $%&"!
其他因素 价格合理 ! 维护方便 !推广容易也都是非常重要
的因素 #且与以上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 另外 # 一个单位所拥有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型 号数量不宜过多 # 各电压等级的自动化系统不宜超 过 ’ 种 #否则不利于运行人员掌握和维护 "
.
结束语
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 结构及
善 ! 消防 $ 保卫自动监视设备也应纳入变电站自动化 系统一并考虑 ! 要求能及时将烟雾 $ 温度 $ 案情等报 警信息传送给值班人员或上级调度中心 " 对于按无人 值班设计的变电站 !更应该重视这部分功能的实现 "
!+4
对时系统 对时要求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最基本要求 "
.
内部局域通信网络及传输规约
%
变电站的结构形式
目前 # 应用较广泛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形式主要有 ’ 集中式 %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和全分散式 三种类型 $ 现将三种结构形式的特点简述如下 ’
%A%
集中式 集中式结构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指采用不同
档次的计算机扩展其外围接口电路 # 集中采集变电 站的模拟量 % 开关量和数字量等信息 #集中进行计算 与处理 #分别完成微机控制 %微机保护和其他自动控 制功能 $ 这种系统结构紧凑 #体积小 #可减少占地面 积 # 且造价低 # 适用于 >@ BC 或规模较小的变电站 # 但运行可靠性相对较差 # 组态不灵活 $

浅论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网络和传输规约及其结构模式的选择

浅论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网络和传输规约及其结构模式的选择
其结构模式的选择要求进行 了分析 , 然后运用这些 分析对天津吴庄站监控 系统( 该站是全国最早建立 监控系统的三个超 高压变电站之一 , 另外 2 个分别 是浙江金华变和西安南郊变) 的改造选型提 出了看 法, 最后对超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 网络、 通信方 式 以及通讯模式等相关技术发展的新动向进行了初
维普资讯
20 年第 2 06 期
天津电力技术
1 3
浅论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网络和传输规约 及其结构模式的选择
天津商压供 电公司( 天津 305) 020
【 要】 首先对变电站监控 系统的数据通信网络、 摘 传输规
均及 其蛄构模 式的选择要 求进行 了分析 。 然后运 用这 些分 析
技术 的优 越性 已经 逐步 展 现 。
对天津 昊庄站监控 系统的改造选型提 出了看法。 t后对超高
压变 电站监控 系统技 术发展 的新 动向进行 了初 步探 讨和 设
想o
【 键词】 变电站; 美 监控系统; 通信网 传I规绚; 络; . r 蛄构模

2 I1 l0V 以 下 小 规 模 变 电 站 通 信 网 络 1 .. ik 在 I0V以下小规模变电站 , 1k 一般使用 R 45网络 ; S8 当 变电站规模较大时应考虑选择现场 总线 网络( 常用 的有 Ln o s C N网) S2 oW r 网、 A k 。R 42和 R 45串口传 S8
步 探讨 和设 想 。
时总线 网将网上所有节点连接在一起 , 以比较方 可 便地增减节点。上面两种现场 总线网络均为中速网 络 , 0m时 Ln r 5 0 oWo s网传输速 率可达 I bsC N k M /,A
网在 小于 4 时达 1 ,,A 网在 节 点 出错 时 可 0m BC N

许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103通信规约_2003_9_29

许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103通信规约_2003_9_29

许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103通信规约1 前言本文是许继公司的变电站自动化产品贯彻执行IEC60870-5-103和DL/T 667-1999标准的通信规约。

本通信规约完全执行IEC60870-5-103标准和DL/T 667-1999标准的全部规定,它描述了许继公司的继电保护自动化产品的实际运用情况,以供产品开发和使用参考。

2 引用标准IEC60870-5-103:1997 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DL/T 667-1999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3 规约3.1 通信接口1.接口标准:RS232或RS485。

2.通信格式:异步,1位启始位,8位数据位,1位偶校验,1位停止位。

3.通信速率:9600 bit/s。

4.通信方式:主从式,装置为从站。

3.2 报文格式IEC60870-5-103通信规约有固定帧长和可变帧长两种报文格式。

前者用于传送“复位、召唤、确认、无所要求、链路状态/响应、忙帧”等信息。

后者主要用于传送“命令、数据”等信息。

3.2.1 固定帧长报文格式(见表一)表一固定帧长报文格式注:校验和=控制域+地址域3.2.2可变帧长报文格式(见表二)表二可变帧长报文格式注:a. 校验和CS=控制域+地址域+链路用户数据代码和b. ASDU链路用户数据包的具体格式详见下文介绍c. Length=ASDU链路用户数据包的字节数+23.2.3控制域控制域分“主->从”和“从->主”两种情况。

(1)“主->从”报文的控制域D7 D6 D5 D4 D3 D2 D1 D0备用FUNCTION CODEPRM=1 FCB FCV注:a. 当FCV=1时FCB有效,当FCV=0时FCB无效。

b. FCB=0/1:主站每向从站发送新一轮的“发送/确认”“请求/响应”传输服务时,将FCB取反。

若超时未收到回答,主站重发报文,重发报文的FCB 保持不变,重发次数最多为3次,若3次未收到应答,结束本次传输服务。

IEC61850标准和传统变电站通信规约

IEC61850标准和传统变电站通信规约
IEC 61850: “变电站内的通信网络和系统”
IEC 61850 是电力领域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标准
也支持ANSI/IEEE 标准
大约60 位来自欧洲和北美的专家开发了IEC 61850
IEC 61850 将 UCA 2.0 作为一个子包 UCA2.0 不是一个完整标准, 不能代替IEC61850
2003
2004
IEC 61850
▪Kickoff ▪Test P1 ▪Test P2a ▪Test P2b
Further interoperability tests ▪A-A-S First interoperability
tests of bay devices
UCA and IEC – Two “standards” emerge
典型的500KV变电站系统
打印机
五防工作站
主机1
主机2
操作员工作站1
操作员工作站2 工程师工作站
公用接口装置
远动主站1
远动主站2
网省地
调调调
电力 数据网
远动主站1
远动主站2
其它智能 装置接口
通道切换装置
全站统 一GPS
100M以太网
站控层
RED670
RET670 ……
500kV测控装置
REC670
Committee draft for vote
Final draft International
Standard
2001
2002
2003
International Standard
2004
The way to nteroperable substation automation

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问题分析与技术改造内涵

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问题分析与技术改造内涵

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问题分析与技术改造内涵摘要:文章介绍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改造的内涵与要求,进一步提出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具体内容。

关键词:电力综合自动化问题对策技术改造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一)电力管理体制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变电站远动与保护专业虽然有明确的专业设备划分,但其内部联系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旦有设备缺陷均需两个专业同时到达现场进行检查分析,这样极易造成推诿责任的情况,不利于开展工作。

(二)技术标准问题。

(1)技术标准问题,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还没有统一标准。

(2)生产厂家的问题(3)不同产品的接口问题(4)抗干扰问题(5)传输规约和传输网络的选择问题(三)运行维护人员水平低。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部分管理和维护人员专业素质差,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管理和维护需要,工作效率低,只求过得去,不求技术精,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变电站自动化改造的内涵与技术要求(一)一次设备的改造及技术要求(1)断路器的改造。

主要是能实现无油及遥控操作功能,提供可靠的断路器位置信号:断路器辅助触点改造为双辅触点接线以及防信号误发。

(2)高压开关柜的改造。

完善机械防止误操作措施,完善柜间距离。

要求隔离物起绝缘支撑作用。

要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安全可靠(3)过电压保护设备的改造。

对变电站10KV中性点加装自动跟踪,自动调谐的消弧线圈或经小电阻接地,为减少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量,降低残压,防止避雷器爆炸。

(4)主变压器辅助元件的改造。

改造中性点隔离开关及操作机构,能实现遥控操作。

(二)二次设备的改造内容及技术要求(1)二次设备的改造内容要求为:一是断路器控制回路改造后,要简单,可靠,无迂回接线,控制,保护,信号及测控单元电源分离。

(2)断路器控制回路断线,失去控制电源时应实现远方报警,并保留控制回路故障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内部数据通信网的选择
数据通信网是构成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关键环节,内部通信网络的标准化是使变电站自动化迈向标准化的难点之一,受性能、价格、硬件、软件、用户策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在选择什么 “接口网络”上很难达成一致。
网络特性主要由拓扑结构、传输媒体、媒体存取方式来决定。网络的选择应符合国际国内的有关标准;应选择当前的主流产品,应得到实力雄厚的软硬件商的支持;产品应满足变电站运行要求;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2]。
(1)35kV变电站通信网络
在小规模的35kV变电站和110kV终端变电站,可考虑使用RS422和RS485组成的网络;当变电站规模较大时应考虑选择现场总线网络。RS422和RS485串口传输速率指标是不错的,在1000m内传输速率可达100kb (2)110kV变电站通信网络
中型枢纽110kV变电站节点数一般为40个左右,多主冗余要求和节点数量增加使RS422和 RS485难以胜任。现场总线却能得心应手,总线网将网上所有节点连接在一起,可以方便的增减节点;具有点对点、一点对多点和全网广播传送数据的功能;常用的有LonWorks网、CAN网。两个网络均为中速网络,500m时LonWorks网传输速率可达1Mb/s,CAN网在小于40m时达1Mb/s,CAN网在节点出错时可自动切除与总线的联系,LonWorks网在监测网络节点异常时可使该节点自动脱网,媒介访问方式CAN网为问答式,LonWorks网为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撞检测(CSMA/CD)方式,内部通信遵循Lon Talk协议。
6 结论
不同类型的变电站对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有不同的要求,在35kV的变电站可以采用RS-485 或现场总线作为站内系统网络;在110kV变电站可以采用现场总线网络实现间隔层设备数据通信,当站控层设备较多时,变电站层可采用以太网连接;在220~500kV的超高压变电站,由于站内节点数目多,应考虑使用以太网或profibus网。目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使用的传输规约种类较多,各个公司的产品使用的标准尚不统一,系统互联和互操作性差,在变电站和控制中心之间应使用 101规约,在变电站内部应使用103规约,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应使用102规约。新的国际标准 IEC61850颁布实施之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从过程层到控制中心将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
(2)站内局域网的通信规约
目前各生产厂家基本上各作各的密码,造成不同厂家设备通信连接的困难和以后维护的隐患。 IEC在1997年颁布了IEC60870-5-103规约,国家经贸委在1999年颁布了103规约的国内版本 DL/T667-1999,并在2000年的南昌会议上进行了宣贯,103规约为继电保护和间隔层(IED)设备与变电站层设备间的数据通信传输规定了标准,今后变电站自动化站内协议要求采用103规约。
IEC61850将变电站通信体系分为3层:变电站层(第2层)、间隔层(第1层)、过程层(第0 层)。在变电站层和间隔层之间的网络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映射到制造报文规范(MMS)、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以太网或光纤网。在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网络采用单点向多点的单向传输以太网。IEC61850标准中没有继电保护管理机,变电站内的智能电子设备(IED)、测控单元和继电保护均采用统一的协议,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3]。
目前各个地方情况不一,现场大多采用各种形式的规约如CDT、SC-1801、u4F、DNP3.0等一些规约,1995年IEC为了在兼容的设备之间达到互换的目的,颁布了IEC60870-5-101传输规约,为了使我国尽快采用远动传输的国际标准,1997年原电力部颁布了国际101规约的国内版本 DL/T634-1997,并在1998年的桂林会议上进行了宣贯。该规约为调度端和站端之间的信息传输制定了标准,今后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远方调度传输协议上应采用101规约。
参考文献
[1] 黄益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2] 石树平,马运荣.论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要求[J].继电器,2000(10).
[3] 谭文恕(Tan Wenshu).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IEC61850介绍(An introduction to su
摘 要:不同类型的变电站对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络有不同的要求,文章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数据通信网络及传输规约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并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络;传输规约
1 引言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质上是由多台微机组成的分层分布式控制系统,包括微机监控、微机保护、电能质量自动控制等多个子系统。在各个子系统中,往往又由多个智能模块组成。例如:在微机保护子系统中,有变压器保护、电容器保护、各种线路保护等。因此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部,必须通过内部数据通信,实现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以减少变电站二次设备的重复配置并简化各子系统的互连,既减少了重复投资,又提高了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220kV及以上变电站通信网络
220~500kV变电站节点数目多,站内分布成百上千个CPU,数据信息流大,对速率指标要求高(要求速率130kb/s),LonWorks网络的实时性、宽带和时间同步指标会力不从心。应考虑 Ethernet网或Profibus网。Ethernet网为总线式拓扑结构,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方式,传输速率高达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传输规约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满足网络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通过网络传输远动信息, IEC TC57在IEC60870-5-101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IEC60870-5-104传输规约,采用IEC60870-5-101的平衡传输模式,通过TCP/IP协议实现网络传输远动信息,它适用于PAD (分组装和拆卸)的数据网络。
关于远动信息的网络访问已经有比较容易实现的IEC60870-5-104,它是目前唯一可供选择的网络访问协议。IEC TC57即将制定无缝远动通信体系结构,具有应用开放和网络开放统一的传输协议IEC61850。该协议将是变电站(RTU或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到控制中心的唯一通信协议,也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甚至过程到控制中心的唯一的通信协议。
2 变电站通信网络的要求
由于数据通信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的重要性,经济、可靠的数据通信成为系统的技术核心,而由于变电站的特殊环境和自动化系统的要求,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的数据网络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 快速的实时响应能力; ② 很高的可靠性; ③ 优良的电磁兼容性能; ④ 分层式结构 [1]。
1997年8月国际大电网会议上,WG34.03工作组提出了变电站内通信网络传输时间要求:设备层和间隔层之间、间隔内各设备之间、间隔层各间隔单元之间为1~100ms,间隔层和变电站层之间为10~1000ms,变电站层各设备之间、变电站和控制中心之间为1000ms。各层之间的数据流峰值为:设备层和间隔层之间数据流大概250kb/s,取决于模拟量的采样速度,间隔层各单元之间数据流大概60kb/s或130kb/s,取决于是否采用分布母线保护;间隔层和变电站层之间及其他链路之间数据流大概在100kb/s及以下。
(3)电力系统电能计量传输规约
对于电能计量采集传输系统,IEC在1996年颁布的IEC60870-5-102标准,即我国电力行业标准DL/T719-2000,是我们在实施变电站电能计量系统时需要遵守的。
上述的三个标准即101、102、103协议,运用于三层参考模型(EPA)即物理层、链路层、应用层结构之上,是相当一段时间里指导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准。这些国际标准按照非平衡式和平衡式传输远动信息的需要制定,完全能满足电力系统中各种网络拓扑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网络标准化的要求相比,数据传输规约统一标准化的要求更为迫切。无论是站内不同厂家设备之间还是在和远方调度的连接中,由规约转换问题引起的软件编程成为实际程调试量最大的项目,既耗费人力物力,运行维护也不方便,是目前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一大问题 [2]。
(1)变电站和调度中心之间的传输规约
CAN网开销小,一帧8位字节的传输格式使其服务受到一些限制,LonWorks网为无源网络,脉冲变压器隔离,具有强抗电磁干扰能力,重要信息有优先级。据近年国内数百个站的经验, LonWorks网可作为目前一般中型110kV枢纽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络。
CAN总线是一种串行数据通信协议,它是一种多主总线,通信介质可以是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通信速率可达1Mb/s。CAN总线通信接口中集成了CAN协议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功能,可完成对通信数据的成帧处理,包括位填充、数据块编码、循环冗余校验、优先级判别等项工作。CAN 协议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废除了传统的站地址编码,而对通信数据块进行编码。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可使网络内的节点个数在理论上不受限制,数据块的标识码可由11位或29位二进制数组成,数据段长度最多为8个字节,可满足工业领域中控制命令、工作状态及测试数据的一般要求。8字节不会占用总线时间过长,从而保证了数据通信的实时性。
目前分层分布面向对象的思想已为人们所接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为2层,即通过通信网络连接的间隔层和变电站层,变电站到调度端通信逐步淘汰MODEM方式,采用TCP/IP模式上网。
随着技术的发展,再过几年,光电CT、PT逐步取代电磁CT、PT,过程层开始出现,网络结构分成3层,即变电站层、间隔层和过程层。变电站自动化和国际标准接轨,系统结构更趋合理。过程层完成I/O、模拟量采集和控制命令的发送等,并完成与一次设备有关的功能,间隔层是利用本间隔数据对本间隔的一次设备产生作用,越来越多的间隔层功能下放到过程层;替代模拟传统保护原理的自适应保护将出现;变电站功能将扩展到设备在线监测、电能计费系统、部分配电自动化、无功自动补偿和遥视等,符合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体系结构将逐步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