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_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两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分析

同学们,大家会背 这首诗吗?
古 诗 朗 望天门山 读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诗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完这两首诗,你有 什么感受呢?
第一首李白的《望天 门山》描写的是长江 的雄壮,第二首苏轼 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描写的是西湖的柔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像这样描写祖国美好山河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山色空蒙雨亦(yì)奇
亦:也
形容云雾迷茫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奇:奇妙 这两句写的分别是什么景色?
前一句写的是西湖晴天的景色,后一句写的是雨天的 湖光山色。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正好,烟雨迷茫 的雨天景色也奇妙。
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
请大家齐读 一遍全诗, 标出停顿的 地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美景的句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方:(B)
A 正直 B 正当;恰好 C 一种形状
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
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
[北宋]苏轼
朗
读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注释及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词释义】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游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淡妆浓抹:梳妆打扮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人,中国传说中的绝代美女。
【古诗今译】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
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
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天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
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料,而又极其贴切生动。
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ppt课件

小学语文第九册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扩展阅读(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词语注释
题:书写。 西林:指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
横看:从正面看。 缘:因为。
词语注释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 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 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行同门户。
楚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 以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开: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⑴朝曦:早晨的阳光。
⑴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⑴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⑴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⑴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⑴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翻译】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
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
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
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
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
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
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21古诗二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PPT课件

山色空蒙 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 光 潋 滟
山 色 空 蒙
晴天西湖
雨天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liàn yàn
水光潋滟 晴方好, yì
山色空蒙 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 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 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 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要把杭 州比作美女西施,是因为无论怎么 打扮,西施总是美的。也就是说, 尽管有时晴有时雨,西湖的景色总 是好的。
光明媚,突然下起了雨来。西湖美妙的晴
姿,雨姿使诗人深深陶醉,于是诗发,写
下了这首精妙绝伦的七言绝句《饮湖上初
晴后雨》。甚至再贬海南后,仍念念不忘
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liàn yàn
巩固练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 )
诗人( )所写。其中一句比
喻句是(
),把( )比
作(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
西湖的( )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liàn yàn
水光潋滟 晴方好, yì
山色空蒙 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故事略知
苏轼喜爱游览杭州西湖。
苏东坡到杭州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
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
且连晴朗,阳
语文上册21古诗二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17.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件(共21张PPT)

晴雨
2.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
西湖
湖光 山色
解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地点:西湖。 天气:初晴后雨。 事件:饮酒、游湖。
走进古诗
有感情的 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喜欢西湖晴天时的景色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方:正。
水光潋滟晴方好,
注释
①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 潋滟:形容水光荡漾、波动闪
动的样子。
③ 迷蒙:迷茫飘渺的样子。
④ 相宜:很合适,十分自然。
读出节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悟诗意
哪一句写的是晴天的景色? 哪一句写的是雨天的景色?
1.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听读,集中注意力,听准节奏
古诗新译栈
天晴时,西湖水波荡漾,波 光闪动,清朗而美好;下雨时, 群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 朦胧而奇妙。如果把美丽的西湖 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 浓妆也罢,总能自然地展现出迷 人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这年初 春,苏轼于好友游赏西湖,景色宜人,但没过多久突然下起雨来, 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叹不已,于是写下一组诗,这首诗是其中 的第二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1.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感受晴天西湖美景:水光潋滟晴方好
(1)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2)观看水光潋滟西湖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指导朗读。
(3)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你能想象吗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万里无云的天空下,在碧空万里的晴空下,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哪些好景?
内容
21.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时
第一课时
设计
费顺国
时间
11.15
学
情
分
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古诗一直是学生比较喜欢学习的内容,其一,孩提时,大多父母会要求读背,其二,内容简洁,朗读上口,便矛记忆。进入三年级后,对古诗积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在多积累的同时,也要学会读懂古诗,学会方法。对本班学生,读背好像情况较好,但想像的深入不够,要通过如图片或视频或教师的语言引导来帮助。
4.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读通诗句,初步感悟
1.读通古诗,读准字音。
2.初步感受诗歌。
1.任务一:我会读
2.检查交,重点指导:潋滟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亦yì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结合同步练练习的情况)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留下的西湖的初步印象。
我会读:
1.读一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精读课诗文,理解古诗
1.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人教版小学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饮湖上初晴后雨》课文原文及赏
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
以下是课文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这首诗以西湖的景色为题材,通过对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西湖的美丽与魅力。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述了晴天时西湖的景色。
"水光潋滟"形象地描绘出阳光照射下湖面波光粼粼的景象,"晴方好"则表达了诗人对晴天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转向了雨天的西湖。
"山色空蒙"描绘出雨雾笼罩下山色朦胧的景象,"雨亦奇"则表达了诗人对雨天西湖别样风情的惊奇和欣赏。
第三、四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将西湖比喻为古代美女西施,无论是淡雅的装扮还是艳丽的妆容,都能展现出各自的美态。
这里,诗人不仅赞美了西湖的自然美景,也寓言性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无论生活处于何种状态,都应该保持适宜的态度和方式,展现自我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以其生动的形象描绘和深邃的哲理思考,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也让人们对西湖的美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红色的字是
什么意思呢?
?中断:从中间断开。 ?回:回(回旋)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
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 涌的奇观。
1.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怎样雄奇 秀丽的景色?
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山夹江对峙、水波澜壮阔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朗读这首诗时,一定要 有感情地表现出: 气势雄 壮,充满阳刚之气 。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宋] 苏轼
歌曲欣赏
潋滟
空蒙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之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人, 姓施,名夷光,世居苎( zhù) 萝山苎萝村。苎萝山现属绍兴 诸暨市城关镇。苎萝有东、西 两村,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 叫她“西施”。
水 光 潋 滟
山 色 空 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波光闪动的晴天景色真好,云雾迷茫 的雨天景色也很奇妙。
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是北
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散文家、诗人、词人。
诗意
复习学法
饮湖上初晴后雨
生字
宋 苏轼
liàn yàn
水光潋滟晴方好,
yì
题目
山色空蒙雨亦奇。
课外
欲把西湖比西子,
zh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插图
节奏
背景
词语注释
湖:指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空蒙:形容水雾迷茫。
两岸青山相对出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译文、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课件

“水光潋滟晴方好”
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闪动, 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 (像明晃晃的镜子,像闪闪发 光的金子,像水晶宝石……)
诗人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
“水光潋滟晴方好”
现在谁能结合注释及自身的理 解,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晴天时,在阳光的照耀下, 湖水波光粼粼,看起来很 美。)
“山色空蒙雨亦奇”
谢谢观看
“空蒙”是云雾迷茫的样子, 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 一下“在阴雨的天气里, 雾气弥漫,山峦在细雨中
“奇”,迷蒙一片……”
“山色空蒙雨亦奇”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
“奇”,
“山色空蒙雨亦奇”
现在谁能结合注释及自身的理解,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 群山在细雨中迷蒙一片,“也奇”, 显得非常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现在谁能结合注释及自身的理解,说一说这句 话的意思?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不管是淡妆 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总结
其实啊,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其间, 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西湖,并筑“苏堤”防洪 , 建造了著名的“三潭映月”。 诗人对西湖有浓 烈的喜爱之情,不仅因为西湖的美,还有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人,中国古代四大 美女之一,“沉鱼落雁”
评价西施 淡妆浓抹总相宜(宜,合适的意思)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仅仅是在赞美西施吗?
诗人将西湖比作西施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就如同西施的浓抹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就如同西施的淡妆 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很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在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体现诗人苏轼对于西湖的喜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篇赞美西湖的名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欢迎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意思:其一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
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
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创作背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其一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
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
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
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
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
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
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注释]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显得美。
④空蒙: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亦:也。
⑥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⑦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⑧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
抹,涂脂抹粉。
⑨相宜:合适、适宜。
[1]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解释1: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
解释2: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多娇。
含义诗人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晴、雨,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推出西湖的阴柔之美和天然姿态。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本文出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
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15.1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一文库()/小学三年级〔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第1页共3页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23。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4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讲授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
据我了解,最近你们又收集了不少古诗,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吗?同学们收集的古诗真不可少,看来你们非常善于积累。
XXX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研究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利用工作闲暇也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分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XXX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XXX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XX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XXX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XXX】自己读读。
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读完这些古诗名句,长江在你们眼里是怎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XXX所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
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2、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
2.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望天门山》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问大家一个问题,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让学生读注释,并看插图。
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板书:诗仙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交流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
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
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耸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一)指导朗读中重点理解以下字词:一、二两句:1、断——想像: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
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李白《西岳云台歌》开——想像: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指名读,齐读。
)2、回——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指名读,齐读)3、一、二句连起来读。
三、四两句: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
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日边来——想像: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2、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1)读全诗。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感受诗歌画面的色彩瑰丽江水澄碧,山色青青,白帆悠悠,红日喷薄,都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觉。
(3)、总结《望天门山》表现了李白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的特点。
板书:色彩瑰丽大胆想象(4)、齐读全诗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拓展与《望天门山》风格相似的李白其他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夜宿山寺》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有谁到过西湖?请看一段西湖的视频。
(出示画面),看了画面有哪些感受?生:2、师:诗人苏轼观看了西湖在不同的气侯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于是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诗,题目为《饮湖上初晴后雨》课题出示。
(师:这首诗写于公园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两首,这是第二首。
)指名读题目。
3、谁来说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先说说词语: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开始是晴天,后来下了雨。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4、你对诗人苏轼有多少了解?简介作者:(课件)二、读通诗文1、出示课文课件。
①学生自由朗读,②指名读(评价)。
③出示录音读,请大家一边听一边画出诗的节奏,④同桌互读。
三、领悟诗意1、师:我们会读课文了,那么这首诗写的什么意思呢。
请大家再读这首诗,边读边看看插图,有不懂的地方对照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2、然后4人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提示:我读懂了哪一句:)3、师:全班交流:先来读读前两句,看看写了什么?指名交流(前两句:晴天、雨天的美景。
这一句写作者看到的。
)㈠晴天的西湖1、指名读第一句,对照下面的注释先说说词义:潋滟:①、(播放课件)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你能用其它词语表现水光潋滟吗?(波光闪闪、银光闪闪、亮亮晶晶、波光粼粼、银光闪烁,你觉得就好像——像星星一闪一闪的)方好:②、指名说说句意。
(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的美。
)③、师: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让我们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呢?(小鱼在水里嬉戏、湖水很清澈、蓝天绿水、青山秀水……)④、师:这么多美景诗人用哪个字加以概括了?板书:好2、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可谓:一字千金啊,再齐读第一句诗。
㈡雨天的西湖师: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的西湖。
生读第二句,(播放课件)①、结合注释先说说词义:空濛: 亦:奇:(学写“亦”字)②、指名说说句意。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③、这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呢?(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柳树更加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蒙蒙细雨好像一层面纱遮住了他那害羞的脸。
因为有雨,花更艳丽……草更绿……让游人更开心,因为雨点洒落在他们身上很舒服……)1、师:所以诗人说雨中的西湖是——奇妙的,她又是水灵灵,生动、鲜活的——读㈢、赞美西湖师:诗人就这样在雨中畅游着幻想着。
不知不觉雨过天晴,作者眼前随之一亮,又看到了什么景象?1、《播放课件)生自由读后两句,提示:边读边结合注释想想词和句子的意思。
①、交流:欲:想要. 西子:西湖的晴态雨姿都是那样美不胜收,作者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子。
师:西施的家乡离西湖不远;都有个“西”字。
)因此,西湖从此就叫西子湖。
师:西子,西湖。
一个是人。
一个是景。
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②出示画面:西施(美:生:西施淡妆浓妆都美,西湖晴天雨天都美;(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
相宜:合适。
③、(出示课件:板书略)④、指名说说句意:(看到这样美丽的风景,不禁想起古代美女西施,无论是薄施脂粉,还是浓妆艳抹都是那样妩媚动人,令人流连忘返。
)2、师:苏轼此时醉了吗?(生:他醉了,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
)3、应该怎样读后两句?(赞美语气:个人读,齐读)4、自由读全诗,同桌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然后指名说全首诗的意思。
5、师:中山公园内西湖天下景亭的一副楹联是这样赞美西湖:出示课件: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师:让我们高声赞叹这美丽的西湖,读——四、品读诗句想像画面1、同桌相互读全诗。
(指名读,评价)2、你能根据诗人当时吟诗的神情、动作来模仿读这首诗吗?生:上台3、播放歌曲《平湖秋月》,提示:生闭上眼睛想像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把话变成画)。
师:你自己此时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如: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师: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会说些什么?(生:)4、播放古诗歌曲,生跟学唱。
六、合作学习迁移运用师生共同总结学古诗的方法:出示课件:读文看注释想词句的意思品读把话变成画体会感情。
(师:希望大家利用刚总结的学诗方法去学习其它古诗,)七、练习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1、生自主练习背诵,然后同桌相互背,2、指名背。
八、作业:课外积累:1、谁来背一首或两首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生:2、课外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
板书:望天门山李白诗仙色彩瑰丽大胆想象学习古诗的方法读文看注释想词句意思品读把话变成画体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