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 农业和自然资源
2023年三季度农林牧渔情况报告
![2023年三季度农林牧渔情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485307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e.png)
2023年三季度农林牧渔情况报告一、农业情况2023年三季度,我国农业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在政府的支持与农民的努力下,农作物种植取得了丰收的成果。
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均有所增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蔬菜、水果、茶叶等园艺作物也取得了良好的收成。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支持。
二、林业情况在林业方面,2023年三季度我国林地面积持续扩大,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政府加强了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木材、竹材等林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并且林下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三、牧业情况2023年三季度,我国牧业产业持续发展。
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肉类和乳制品的产量稳步增长。
政府加大了对牧业科技创新和养殖环境改善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为出口创造了更多机会。
四、渔业情况2023年三季度,我国渔业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海洋渔业和内陆渔业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政府加强了渔业资源保护和渔业管理,推动了渔业可持续发展。
海鲜产品供应充足,满足了人们对于鱼类、虾蟹等水产品的需求。
五、农林牧渔产业结构调整为适应市场需求和推动农业现代化,2023年三季度我国农林牧渔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农业向高效、生态、品质农业转型,林业加强生态功能,牧业推进规模化养殖和绿色养殖,渔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远洋渔业发展。
这些举措促进了农林牧渔产业的升级和提质增效。
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2023年三季度农林牧渔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疫情等因素对农林牧渔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同时加强灾害防控和应急响应能力。
2023年三季度我国农林牧渔情况总体向好,各项指标均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农民的辛勤努力为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3年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e1aeab4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b.png)
2023年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一、总体发展情况1.1 国家农业产值总量持续增长2023年,我国农业产值总量达到了新高,较上一年增长了5,其中粮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向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也随之提高。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生产领域加强了质量监管和安全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用户对农产品的信心得到了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也获得了国际认可。
二、主要农产品发展情况2.1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主产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
2.2 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供需平衡在蔬菜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方面,2023年供需基本平衡,产地扶贫工作有序推进,部分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汇效益明显增加。
2.3 养殖业保持稳定增长畜牧养殖业方面,2023年生猪产能全面恢复,牲畜养殖业保持稳定增长,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三、乡村振兴情况3.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2023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水利设施改造、农村道路修复、农村生活设施完善等工作全面推进,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3.2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2023年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升级,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进程加速。
3.3 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23年我国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工收入和福利待遇明显改善。
四、面临的挑战和问题4.1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平衡2023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地区农产品加工产能过剩,一些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
地球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
![地球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0001a28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f.png)
地球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地球作为我们人类的家园,赋予了我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环境。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我们的行为对地球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球的自然资源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1. 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
然而,由于过度的工业生产、农业用水和浪费行为,世界上许多地区已经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水资源,包括限制用水、加强水资源管理和重视水资源的再利用。
2. 森林资源森林是地球的肺腑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的砍伐和不负责任的林业管理,全球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森林保护,实行可持续的林业管理,重视森林的生态功能。
3.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过度开采和浪费,许多矿产资源正面临枯竭的风险。
我们应该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替代。
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环境保护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地球的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
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
过度的工业排放和能源消耗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进而引起地球气候的变化。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应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强环境管理。
2.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燃烧排放物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们应该限制工业和交通排放,提倡绿色出行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3. 水污染水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药和污水排放等。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饮用水安全,我们应该加强水源地的保护,改善废水处理和农业排水。
农业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农业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148193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f3.png)
农业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源,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称为农业自然资源,一般指各种气象要素和水、土地、生物等自然物。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农业自然资源浪费依然严重,部分资源出现枯竭,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有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查明我乡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特点和开发潜力,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但对发展农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国民经济。
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玩游戏查阅有关资料,并对课题小组成员展开了具体内容分工,两人一组,对我乡的农业自然资源以及农业布局情况展开了调查走访调查。
1、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指的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气候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能、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气候资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农业生产的布局、结构以及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
乡坐落于长江以南的沅水河边,纬度相对较低,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显著。
在冬季,常受到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南下的干冷气团掌控,比较严寒,在科东俄恒定锋面和气旋活动的影响下,增添了一定的雨雪冰霜天气。
在夏季,则多为低纬度海洋高气压气团所盘据,气候高温多雨。
春季,地面南北气流交战,气旋及锋面活动频密,雨水较多,天气多样。
秋季从夏入秋的过渡阶段季节,副热带高压势力逐步南废,整体表现为湿度大的秋高气爽天气。
总之,气候保守,四季分野;热量充裕,降水分散;春温多样,夏秋多旱;寒冷期长,暑热期长为我乡明显的气候特征。
2、水资源。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水资源指的是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通常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9841c2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b.png)
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1.11.27•【文号】自然资发[2021]166号•【施行日期】2021.11.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作出了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决策部署,但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和督察执法情况看,一些地方违规占用耕地植树造绿、挖湖造景,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变用途造成耕作层破坏,违法违规建设占用耕地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严重冲击耕地保护红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落实《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各地要结合遥感监测和国土变更调查,全面掌握本区域内永久基本农田利用状况。
1.永久基本农田现状种植粮食作物的,继续保持不变;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明确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范围,现状种植棉、油、糖、蔬菜等非粮食作物的,可以维持不变,也可以结合国家和地方种粮补贴有关政策引导向种植粮食作物调整。
种植粮食作物的情形包括在耕地上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和符合国土调查的耕地认定标准,采取粮食与非粮食作物间作、轮作、套种的土地利用方式。
2.永久基本农田不得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湖造景、建设绿化带;严禁新增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和破坏耕作层的种植业设施。
七区二十三带
![七区二十三带](https://img.taocdn.com/s3/m/d7030d2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4.png)
七区二十三带
东北平原主产区。建设以优质粳稻为主的水稻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型玉米为主的专用 玉米产业带,以高油大豆为主的大豆产业带,以肉牛、奶牛、生猪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
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建设以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 棉花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和专用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以高蛋白大豆为主的大 豆产业带,以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家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
二十三带是指包括七大农业主产区和明小麦、玉米、棉花等总计二十三个农产品名称。构 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 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 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东北平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水稻、专用玉米、大豆 和畜产品产业带;黄淮海平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专用玉米、 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长江流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 花、油菜、畜产品和水产品产业带;汾渭平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和专用玉 米产业带;河套灌区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华南农产品主产区,要建 设优质水稻、甘蔗和水产品产业带;甘肃新疆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棉 花产业带。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重点建 设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区。
中国23年农业现代化政策
![中国23年农业现代化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d1ac844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5.png)
中国23年农业现代化政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农业现代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以下是中国近23年来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一些重要政策和举措:
1. 农业科技创新,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资金用于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引导农民逐步从传统种植业向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方向转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农民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4.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村电网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5. 农业保险和金融支持,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风险
保障;加强农业金融支持,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6. 农业环境保护,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7. 农村扶贫政策,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
致富,推动农村全面小康。
总的来说,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政策在近23年来不断调整和完善,旨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改善农民
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什么是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的特征
![什么是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a2f47f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74.png)
什么是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的特征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
那么你对农业资源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农业资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农业资源的基本概念农业资源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资源。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
本栏目重点是给出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资源的基本类型1 、自然资源: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领域中可以利用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力(大气、土壤、水等),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行列的那些自然条件。
2 、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财富的动力源泉。
(1)人口与劳动力资源(2)农业科技生产力农业资源的主要特征1 、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2 、多用性和有限性3 、整体性和层次性4 、稳定性和变化性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一、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整体。
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按照资源优化组合和生态平衡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二、地域性不同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分布和组合特征均有一定差异,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动态平衡性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即生态系统都是不断发展演变的,由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形成新的平衡。
四、可更新和再生性如气候的季节更迭、水分的循环补给、土壤肥力的恢复和生物繁衍等,只要开发利用得当,注意保护培育,则可永续利用。
五、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农业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和能利用量是有限的,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利用范围也是有限的,但是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可更新、再生性,加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寻找新的资源和扩大资源利用范围,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能力。
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145a5b3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f.png)
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其正确利用和有效保护至关重要。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过度的利用和不合理的开采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因此,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1. 农业资源的利用农业资源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自然资源之一。
人类通过开垦土地、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来满足日常的食物需求。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药的大量使用和耕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了土壤侵蚀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采用可持续的农业方法,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支撑。
人类利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个人生活用水。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利用和水污染问题,许多地区正面临着水资源的短缺和水质下降的挑战。
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3. 矿产资源的利用矿产资源是人类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广泛用于建筑、工业生产和能源开发等领域。
然而,过度的开采和无序开发导致了矿产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管理,推动绿色矿业的发展,是维护资源安全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第二部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人类活动的扰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大量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控制非法狩猎和非法采伐行为,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2. 气候变化的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人类需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自然资源保护问题与解决方案
![自然资源保护问题与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645a0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c.png)
自然资源保护问题与解决方案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所有非人类制造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包括水、土地、森林、矿产、动植物等。
这些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自然资源保护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自然资源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自然资源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1.资源枯竭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不断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导致了一些自然资源的枯竭。
例如,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湖泊和河流干涸,甚至造成了水资源的短缺;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导致了森林覆盖率的下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问题。
2.环境污染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了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的污染,影响了自然资源的质量。
例如,大气中的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导致了大气污染,水体中的工业废水和农业农药导致了水质污染,土壤中的工业废渣和农业化肥导致了土壤污染,这些污染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3.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人类的开发活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了许多动植物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情况日益严重。
例如,热带雨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导致了许多珍稀动植物的灭绝。
4.气候变化由于人类的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5.开发活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自然资源的开发活动也日益增加,包括土地开垦、矿产开采、水利工程建设等,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
二、解决方案1.加强政策法律保护政府部门应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颁布相关的政策法律,限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例如,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可以建立水资源使用许可制度,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可以加强林地的保护和监管,对于土壤资源的保护可以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中国23年农业现代化政策
![中国23年农业现代化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0a0da53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2.png)
中国23年农业现代化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向。
自1978年以来,中国持续推行农业现代化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以农业政策的历程为线索,探讨中国23年农业现代化政策的重点内容和取得的进展。
一、政策内容概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政策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扶贫等方面的内容。
1. 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中国通过实施承包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以及农民土地确权等政策,鼓励农民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这一政策为发展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逐步推行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农业、农民合作社以及其他农村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研发,促进新品种培育、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工作。
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农村扶贫农村扶贫是中国农业现代化政策的重要方面。
政府通过实施农村扶贫政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农村卫生等领域,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政策进展及成效23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政策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
1. 农业产量提高通过推行农业现代化政策,中国农业产量显著提高。
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推动了农作物种植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进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 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农业现代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农村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地区社会的进步。
3. 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现代化政策的推出和执行,使得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2023年“三农”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总结
![2023年“三农”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aff7bb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b.png)
2023年“三农”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总结2023年是中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各级政府和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接下来,我将对2023年“三农”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2023年,“三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各级政府加大了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通过加强农村公路网络建设,解决了一些偏远地区农民出行不便的问题,提高了农村交通的便利程度。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面积的农田得到了灌溉,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农村电力供应也得到了改善,农村电网的建设得到了加强,农民的用电需求得到了满足。
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2023年,“三农”工作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环境治理力度,通过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污水处理等措施,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
另外,加强了农村厕所革命,通过普及和改建农村卫生厕所,提高了农村卫生条件,改变了以往农村厕所条件差的问题。
此外,加强了农村村容村貌的整治,通过对农村村庄进行美化工作,改善了农村的空气质量,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农业科技创新在2023年,“三农”工作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强了农业科技研发和转化。
通过研发和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推广了农村电商和互联网技术,加强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产销对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加强了农业装备的研发和升级,提高了农机的操作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
四、农民增收致富在2023年,“三农”工作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2024年关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自查报告
![2024年关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自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d50ab7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5.png)
2024年关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自查报告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自查报告一、引言自2024年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农民及相关机构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普查工作,以确保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本次自查报告主要总结和分析我国农业普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并对未来农业发展提出建议。
二、普查工作内容与进展1. 普查目标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目标是深入了解我国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农户状况、农业经营主体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为制定精准农业政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数据支持。
2. 组织与推进自查报告涵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农业普查数据,各级政府和普查机构组成了普查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普查工作。
普查工作组积极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
3. 数据采集普查数据采集主要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和线下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线上调查问卷实现了数据的快速采集和传输,线下实地调查则保证了数据的实地核实和准确性。
4. 数据处理普查数据重点包括农地面积、产量、品种、农民人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诸多方面,经过数据采集后,由专业人员进行数据清洗、校核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普查结果与分析1. 农业生产情况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揭示了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的全貌。
经统计,我国农业总产值稳步增长,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高位,肉类、蔬菜、水果等副食品供应充足。
然而,也存在农产品过剩,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 农业资源利用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用地面积大致稳定,但存在农业耕地占用、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
同时,农业水资源利用不均衡,水资源供应紧张的地区依然存在。
3. 农户状况统计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呈小幅下降趋势,年龄结构老龄化,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但差距扩大。
另外,普查数据还反映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本生活设施齐全等方面的进展。
4. 农业经营主体普查结果显示,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农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农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2b3777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0.png)
农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农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农业依赖于资源环境提供的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而资源环境的改变也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维护良好的资源环境对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资源环境对农业生产具有直接的影响。
农业生产需要土地、水、气候等资源作为基础,如果资源环境出现问题,比如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土地退化会导致土壤贫瘠,影响作物的吸收养分能力,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水资源短缺则会限制农业灌溉的条件,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生变化,甚至引发灾害,影响农业的稳定发展。
农业生产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养殖污染等都会对土地、水资源造成污染,进而影响资源环境的质量。
长期过度的农药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带来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水体污染问题,影响资源环境的健康。
因此,农业生产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科学的种植、养殖方式,减少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
资源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结构和方式。
随着资源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
资源环境的恶化会促使农业生产从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方式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式转变。
例如,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农业生产需要采取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措施,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农业生产也需要选择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资源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生产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为了实现资源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和措施,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发展。
只有在资源环境和农业之间实现良好的协调关系,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e8ab754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3.png)
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01.28•【文号】自然资发〔2021〕16号•【施行日期】2021.01.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发展县域经济,顺应农村产业发展规律,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为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留出用地空间,现通知如下:一、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范围。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拓展农业农村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就地消费等环节,用于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混合融合的产业用地,土地用途可确定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等。
二、引导农村产业在县域范围内统筹布局。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有效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要。
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高、分散布局配套设施成本高的产业项目要进产业园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要向县城或有条件的乡镇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直接服务种植养殖业的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仓储保鲜冷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等产业,原则上应集中在行政村村庄建设边界内;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发展休闲观光旅游而必须的配套设施建设,可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不突破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等约束条件、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乡村风貌的前提下,在村庄建设边界外安排少量建设用地,实行比例和面积控制,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和供地手续。
农业资源与环境
![农业资源与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0c9a5b9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16.png)
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与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农业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等,而环境则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等。
农业活动不仅会影响自然环境,也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农业生产的不断扩大,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农业资源土地资源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但是土地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田面积的减少,土地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农业生产不仅需要土地,还需要保持土地的肥沃,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高产高效。
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
灌溉是农业生产中最大的水资源消耗者之一。
密切关注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等都是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措施。
同时,由于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作物产量的波动,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因此,了解气候条件,做好农业生产的灾害预防,推广栽培适应气候条件的作物品种等都是重要环节。
环境大气环境农业活动会释放大量的气体污染物,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都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做好畜禽粪便的处理等措施对改善大气环境至关重要。
水体环境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渗出到土壤中,可能通过地下水进入水体,对水质造成污染。
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做好土壤保护是保护水体环境的有效措施。
土壤环境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但是土壤资源的流失、退化是当前农业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
持续种植同一作物、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都会导致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因此,推广轮作休耕制、有机农业等是保护土壤环境的有效途径。
总结农业资源与环境密不可分,只有保护好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的概述及分类-教育文档
![农业资源的概述及分类-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5338b0c770bf78a6429540a.png)
农业资源的概括及分类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
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能够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天气资源和生物质源等。
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就,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目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含交通运输、通信、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备等。
基本信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样资源 [1],包含自然资源和乡村社会经济资源。
前者主要由天气资源、水资源、土资源和生物质源等构成 ;后者主要包含劳动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其余有关经济技术条件。
各样农业自然资源,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和运动规律,但它们也有共同点和共同规律。
基本看法农业资源 [1]就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资源。
包含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能够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天气资源和生物质源等。
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就,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目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含交通运输、通信、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备等。
本栏目要点是给出农业自然资源。
基本种类1、自然资源:指农业生产及其有关领域中能够利用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力(大气、土壤、水等 ),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队列的那些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变为社会经济财产的动力源泉。
(1)人口与劳动力资源(2)农业科技生产力主要特色1、地区性和节律性 (时空散布差别和时间、天气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2、多用性和无穷性3、整体性和层次性4、稳固性和变化性自然资源分类农业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① 不行更新资源,如铁、煤、石油等。
② 可更新资源,如生物、水、土壤等。
③ 用之不尽的资源,如空气、风力、太阳能等。
农业自然资源既是农业环境因素,又是人类生计和乡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基本特征一、整体性各因素互相依存,互相限制,构成一致的整体。
中国23年农业现代化政策
![中国23年农业现代化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54d9296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c.png)
中国23年农业现代化政策中国23年农业现代化政策是指中国在2035年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和政策措施。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土地资源短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素质不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农业现代化。
首先,政府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通过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实现农业的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政府将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其次,政府将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
通过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政府将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装备更新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
第三,政府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政府将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将农村基础设施纳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四,政府将促进农村就业和提升农民收入。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乡村旅游,扩大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政府将加强对农民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的支持,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五,政府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组织开展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工作,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
第六,政府将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扩大农民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行农民股份合作制,建立健全农民经济组织,实现农民产权有效保护和农村土地长效经营。
以上是中国23年农业现代化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通过这些政策,中国农业将以更加现代化、高效化的方式发展,实现农业的持续增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中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福祉。
自然资源保护政策
![自然资源保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e331ed5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c.png)
自然资源保护政策自然资源是地球上的宝贵财富,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各国纷纷制定了自然资源保护政策。
本文将详细阐述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的相关措施,包括种植树木、水资源保护、土地保护、农业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首先,种植树木是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保护措施。
树木具有防止土壤侵蚀、吸收有害气体和保护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为了推动树木种植,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居民和企业参与树木种植,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乱砍滥伐的打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另一方面,水资源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全球水资源日益减少,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等手段,来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也是非常必要的。
土地保护同样也是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环节。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用地扩张,土地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政府可以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控制农业用地的扩张,鼓励合理利用闲置土地和废弃土地,并采取措施减少土地的污染和退化。
农业环境保护也是自然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业生产对环境和生态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牧业废弃物的处理等。
野生动植物保护也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方面。
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生态平衡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并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章农业与自然资源我的观点是反对任何行政上的过分行动,而与其他一切相比,我尤其反对的是最令人可怕的由当局所施加的干预,亦即对大众生计的干预。
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在当代的西方世界,财富的积累和文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城市人口和工业人口的增长。
然而,城市人口和工业人口的增长,不仅在比例上而且在绝对数字上都导致了农业人口的减少。
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人类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生产力,从而使历史上最少的农业劳动者能满足较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尽管人口的增长相应地导致了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不过由于人口增长速度渐趋缓慢而且进一步的发展也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的增加,所以在这部分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粮食消费上的开支也越来越少。
如果市场有更合口味的食品种类供应,那么人们仍有可能受到诱惑,把更多的钱花在食品上。
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人均谷物产品的消费便会停止增长,而且实际上还有可能减少。
粮食生产力的提高连同需求的无弹性(an inelastic demand),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便意味着,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如果想要维持他们的平均收入(更不用说跟上收入的一般增长水平了),他们的人数就必须减少。
如果农业和其他行业之间出现了这样一种人力的再分配(re-distribution of manpower),那么从长远来看,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那些继续从事农业的人不应当从经济进步中获致与其他行业的人同样多的利益。
但是,只要农业人口相对来说过于庞大,人力分配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会继续下去)就必定于农业人口不利。
而且一般来讲,只有当农业收入相对低于城市职业的收入的时候,才会引发脱离农业的自发性运动(spontaneous movement)。
在变迁期间,农民或农夫向其他职业转移的疑虑越重,农业与其他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就会越大。
特别是当这种变迁持续好几代人的时候,那么只有在这种脱离农业的运动相对比较迅速的情形下,农业与其他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才有可能被控制在一个较小的水平上。
然而,政策处处都滞延了这种适应性调整,其结果便是致使上述问题更趋严重。
众所周知,经由审慎思考而采取的政策举措,将大量人口都滞留在了农业领域;而且由于这部分农业人口增长太快,所以为了达致农业人口和工业人口在生产力间的平衡,就必须要求有一部分农业人口向其他职业分化,但是不无遗憾的是,从当下的许多情形来看,要做到农业人口与工业人口在生产力间的平衡,它所要求迁出农民的人数太多,从而在任一限定的时期内完成这一分化都是不切实际的。
推行这种把农业人口滞留在农村的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工业化发展迅速的欧洲国家,这项政策最早源于某种关于工业与农业之间应当维持“适当平衡”(proper balance)的含混观念,在这种观念中,所谓“平衡”,无外乎是指保持工业与农业二者间的传统比例。
在那些因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而渐趋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里,那些主张滞留农民的论点,得到了那种“战时自给”(self-sufficincy in wartime)的战略性考虑的支持。
此外,人们在当时还常常认为,农业人口转移的这种必要性只是一种暂时现象,而且也不会再发生了,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把农业人口转移的整个过程扩展到一个较长的时间里而使这个问题得到缓解。
但是我们不应忘记的是,促使各国政府干涉此一问题的最重要的考虑,则是确保当时从事农业的人士能够得到“适当的收入”,而非其他。
这种政策之所以在当时得到了一般公众的支持,往往是因为人们有这样一种看法:整个农业人口,而不只是其中生产能力较低的那一部分人口,都无法挣到合理的收入。
此类想法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必要的再调整措施奏效之前,农产品价格要比它们在一般的情形中下跌许多。
但是,正是这种农产品价格下跌所产生的压力,将会使农产品成本下降并使有适应能力的农民得以生存下来,因此,这种压力将不仅要求减少农业人口,同时也将促使采用新的农业技术。
制止耕种边远土地和开设边远农场,当会降低平均成本,并且通过减少供给,还可以停止甚或在某种程度上扭转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趋势。
但是,这只是必要的再调整措施中的一部分。
为了恢复农业的繁荣,变革其内部结构也具有同等程度的重要性,而这种变革则可以通过调整农业各种产品的相对价格而诱发。
然而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原本力图帮助农业摆脱困境而采取的种种政策,通常都阻碍了上述有益于农业的调整措施的推行。
在这里,我们只能举一个与此相关的意味深远的事例予以说明。
一如前文所述,一旦收入的普遍增加超过了一定水平,那么除非市场向人们提供了他们所喜爱的新的食品,否则他们不可能在食物上增加开支。
在西方世界,所谓提供“新食品”,主要是指用诸如肉制品和奶制品这类高蛋白食品替代谷物和其他淀粉食品。
如果能促使农业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这类为人们所喜爱的食品,将大大有助于上述食品的替代过程。
如果允许降低谷物价格,直到把它们当作牲畜的饲料并因此而间接地生产出消费者所需求的新食品,上述替代过程就可以得到实现。
这样的发展变化不仅可以阻止谷物消费总量发生萎缩,并且同时也会降低肉制品的成本和其他食品的成本。
然而不无遗憾的是,政府却常常采取这样一种政策,即把谷物的价格维持在人们的消费无法吸收其全部供给的水平线上,而且由于所定价格太高,所以即使把这些谷物转用于其他用途也不会有利可图;因此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政府的这种政策常常使上述食品的替代过程无从实现。
上文所举事例当足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这种政策所采用的各种措施,阻碍了农业本身对业已变化了的环境做出调适。
如果农业能够做出适当的调适,那么一小部分生产者(但仍比在采用其他方法时的受益人数为多)便能够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力,从而分享到总财富增长的利益。
当然,农业的部分困境,乃在于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生产者的特性都趋于使农业在适应变化的方面表现得尤为迟缓。
但是,对此种困境的救济方案,显然不应当是使农业更加抗拒对变化的调适;然而不无遗憾的是,这恰恰是政府采取的大多数重要的调控措施(特别是它采取的所有价格管制[control of price]的措施)所表现出来的趋向。
2.从长远来看,价格管制并不能实现可欲的目的,而且即使是在短期内,也只有当这些价格管制措施与对生产的直接控制相结合时,才能取得成效;关于这一观点,已无必要加以重申。
如果要使这些价格管制措施对生产者有所禆益,就必须采取种种其他措施来补充它们,亦即由当权者来决定谁将进行生产,生产多少并生产什么。
既然政府的意图是为了使那些正在从事粮食生产的人能够留在农村并使他们能够挣得令他们心满意足的收入,既然消费者不愿在食品上花费更多的钱以使农民维持这种水平的收入,那么当局就必定会诉诸强制性的手段将收入转移。
关于这种做法将导致何种结果的问题,大不列颠的发展境况为此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在英国,据估测,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援助的总额,不久将达到“约农业净收入总额的三分之二”。
关于这一发展趋向,应当特别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是在大多数国家,将农业从市场机制中切割出来并使之受制于日益增多的政府指导这个过程,都早于政府对工业采取这类管制措施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通常也是在保守主义者的支持甚或发动下得以展开的。
保守主义者就是如此,只要社会主义的措施有利于实现他们所赞成的目标,那么他们就不会反对社会主义的措施。
第二个问题是这种发展趋势在下述国家中也许会更强烈:在这些国家中,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中的相对少数,但由于他们占据着一种独特的政治地位,所以他们获得了其他类似的群体从未获得过的特权,而且这种特权也是任何制度不会授予所有人的东西。
最令我们感到怀疑的是,一旦民主政府把原则抛到九霄云外并力图确保某些特殊群体的地位,那么这种民主政府是否还能够理性地行事或是否还能够实施任何明智的方案?我们在农业领域中确实已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况,即几乎所有地方的较具思想的专家,都已不再追问什么是政府应予实施的合理政策,而只追问那些在政治上可行的政策中何者将导致最小的危害。
当下的舆论一般都认为,政治必要性(political necessities)在目前的种种决策过程中极为重要。
然而,在像拙作这样的论著中,我们却毋需对这种所谓的政治必要性予以关注。
本书的宗旨只在于表明,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农业政策一直为这样一些观念所支配,它们不仅是自拆台脚的(self-defeating),而且一旦普遍推行,必将导致对一切经济活动的全权式控制。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个群体的利益而适用社会主义的原则;如果我们这样行事,我就不能指望其他群体不提出这样的要求,即要求政府当局以同样的方式根据那些被他们视为当然的正义原则来确定他们的收入。
能够最好地说明此类政策后果的,很可能是美国在努力运用了“平价”(parity)观念二十年以后所出现的情势。
那种向农业生产者保证使农产品价格与工业产品价格保持一固定的比例关系的努力,势必导致对各种自发力量的否弃,然而这些力量原本会使那些以最低成本作业的生产者去承担农业生产,而且还会使他们只生产那些仍能赢利的产品。
不可否认,如果允许这些自发的力量发挥作用,那么在变迁期间,农业收入的增长也将滞后于其余人口的收入增长。
但是,只要我们不阻止科技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那么我们就必须对此做出各种调适;然而那种试图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将收入从城市人口转移到农业人口以削减科技和财富之进步所产生的影响的努力,由于延缓了这种进步,所以必定会在较大的程度上阻碍那些调适的进程,并因此而增加这个问题的棘手程度。
美国执行这种“平价”政策的结果——剩余的农产品堆积如山,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闻的程度(这种情形的出现不仅对美国农业的稳定构成了一种新的威胁,而且也对世界农业的稳定构成了一种新的威胁),而且对于耕地,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基本上也是专断的且缺乏效率和不合理的分配方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已是众所周知之事,此处毋需再做详考。
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当下的主要问题已变成了政策本身如何能从它所造成的情势中摆脱出来的问题;而且同样也不会有人否认,如果美国政府从未干涉过价格、产量和生产方法等问题,那么美国农业的发展会健康得多。
3.尽管现代农业政策的不合理乃至荒唐,或许在美国最为显而易见,但是一如人们所知,此类政策的系统实施不仅极易使农民(与此同时,他们所具有的“坚固的独立性”[sturdy independence]也常被用来作为这样一种论辩的理由,即为了维护他们所具有的这种独立性,应当以公共费用对他们进行补贴和救济)遭受各种限制,而且还极容易把他们变成所有生产者中蒙受控制最严、接受监督最多的一种生产者;如果我们想对系统实施这类政策所造成的这些严重后果有充分的认识,那么我们就必须转而对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探讨。
这种发展趋向很可能在大下列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换言之,在英国,对于绝大多数农业活动的监视和控制所达致的程度,可谓是西方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