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丧葬礼仪
礼记 丧葬文化
![礼记 丧葬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3b4ae77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5.png)
礼记丧葬文化
《礼记》是古代中国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丧葬文化的相关内容。
在古代中国,丧葬文化非常重要,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恩待和对祖先的敬仰表达。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古代丧葬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守孝:丧葬期间,家属要进行一定的守孝礼仪。
这包括剪发、穿孝服、不音乐、不举办喜庆活动等。
这些丧葬礼仪的目的是表达家属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展示对逝者的敬意。
2. 冠笄:在古代中国,成年男子戴孝帽,而成年女子则戴孝冠,这是丧葬期间的一项仪式。
通过冠戴孝冠,女子象征着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
3. 祭祀:丧葬中的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家属会准备食物、酒和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通过祭祀,人们希望逝者能够得到安息和祝福。
4. 安葬:古代中国非常注重逝者的安葬仪式。
根据《礼记》的记载,安葬应该选择适宜的地点和墓地,进行具体的埋葬仪式。
墓地的选择要遵循地理风水和世系传承的原则,以保证逝者的后代能够与其联系和祭拜。
总的来说,《礼记》中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关怀,强调家族传承和祭祀祖先的重要性。
虽然现代社会的丧葬方式可能有所变化,但丧葬文化依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死的思考。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23da2a4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b.png)
汉族丧葬风俗是指汉族在死亡、埋葬、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对汉族丧葬风俗的介绍:
1. 停尸仪式:在古代,当有人去世后,丧家在其咽气后的三至五日之内必须停尸。
同时为亡者穿上整齐的衣服,将香烛点燃,食品供奉,并安排好丧事活动的进程。
2. 入殓仪式:接下来,丧家会给亡者洗澡更衣,并让他们穿着寿衣入殓。
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棺材下铺上五谷,如小麦、大豆、玉米、稻谷、高粱等,寓意五谷丰登。
3. 祭奠仪式:祭奠仪式是丧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追思会、祭祀仪式等。
祭奠仪式的意义在于表达对亡者的缅怀和哀思之情。
4. 墓葬仪式:在完成祭奠仪式后,丧家会为亡者举行墓葬仪式,将棺材埋入墓地。
在墓葬过程中,丧家会进行一些特殊仪式,如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以示对亡者的尊重和祈求保佑之意。
此外,汉族丧葬风俗中还有一些其他习俗,如烧纸钱、送灯等。
烧纸钱是汉族丧葬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墓地或家中烧纸钱,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送灯则是将灯笼送到寺庙或家中,为亡者照亮道路,使其平安到达彼岸。
总的来说,汉族丧葬风俗是人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时所表现出的悲痛和缅怀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习俗虽然具有传统性和地域性差异,但都是为了寄托哀思、尊重亡者和祈求保佑之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逐渐被简化或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或咨询当地人。
古代丧葬有关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有关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e727d9c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3.png)
古代丧葬文化是指古代社会对于死亡和葬礼的相关习俗和仪式。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文化的常识:
1. 尊重祖先: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祖先的尊重和纪念,认为祖先的灵魂需要得到安抚和供奉。
2. 家族墓地:古代人们通常会在特定的地点建立家族墓地,用于埋葬祖先和家族成员。
3. 陪葬品:古代人们相信死者在来世会继续需要物质生活,因此会在葬礼中陪葬一些物品,如食物、衣物、器具等。
4. 祭祀仪式:古代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祭拜并祈求祝福和保佑。
5. 灵车和灵柩:古代人们会使用特殊的车辆将灵柩运送到墓地,以示尊重和庄重。
6. 纪念碑和墓志铭:古代人们会在墓地上建立纪念碑,上面刻有死者的名字、生平事迹和墓志铭,用于纪念和铭记。
7. 丧服和丧期:古代人们在丧葬期间会穿戴特殊的丧服,丧
期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期间要遵守一些丧葬礼仪和禁忌。
8. 祭祀神明:古代人们相信神明能够保佑和护佑死者的灵魂,因此会在葬礼中进行祭祀神明的仪式。
9. 阴阳之道:古代人们相信世界由阴阳两个相对的力量组成,死亡被视为阴的一面,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会有一系列与阴阳之道相关的仪式和习俗。
10. 祭祀坟墓:古代人们会定期祭祀坟墓,清理墓地、烧纸钱、献上食物等,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是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些常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丧葬文化可能会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e4011b1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1.png)
故人丧葬习俗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一、报丧长辈去世后,即“报丧”,也叫“送信”,乡间还有个把“报丧”俗称为“把信报”,家中死了人,孝子将死者内外穿戴整齐,把一个用红纸剪成的三角形或梭形的“讣闻”和“四块亡者留下的顶带花翎或披肩绸子的帽翅”摆在堂中央,以示通知乡邻。
报丧的办法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死者的嫡亲在临近咽气之前或咽气之后,由儿子或女儿亲自去送信;有的地方由儿子去报丧,女儿留在家中接待吊唁的宾客;还有的地方留少数人守候死者,其他的人都去向亲友报丧。
报丧者到了亲友家门,不能径直进入屋内,一般要在屋外喊几声,等有人应声走出来接待,才进屋说出死者是谁和去世的原因,但也有一进门便拱手向人哭丧的。
二、奔丧奔丧是亲友闻讯后前来吊唁。
旧时汉族人相信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已故的人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其灵魂仍然长存在亲人中间。
“奔丧”者就是向已故亲人表达孝敬之情。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丧葬之礼,服丧期间能否守丧尽礼,直接关系到自己及其亲属的荣辱问题。
根据传统的丧期规定,“奔丧”最少为57天,多的长达700余天。
“奔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与死者关系的亲疏。
在封建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奔丧期限是不一样的。
有的地方还规定奔丧期限以家中有无劳动力为转移。
无劳动力的可以短些,有劳动力的可以长些。
但是无论长与短,都不能超过法定期限。
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奔丧期限的差别。
三、停灵停灵又称“厝柩”,即暂时把灵柩停放在某处,等到选好正式下葬的“风水宝地”之后,再行安葬。
旧时汉族人的死亡习俗,“停灵”根据居地状况、家庭经济等不同而不同,时间或3、5日,或7、9日不等。
“五七”之日,子孙请和尚诵经;犯单数的(6、1、4),加请尼姑。
“双七”之日;本家的孙子和曾孙等吹着唢呐、打着鼓乐为亡灵祭奠诵经。
也有请道士念经画符,超度亡灵的。
同时还要为死者招魂、招魂幡上写有“我阳间有父母双亡”字样。
四、守灵停灵期间要有人守灵。
守灵人多为死者的晚辈直系亲属,也有请阴阳先生或无香火喜闲的人守灵的。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7387fb9f121dd36a32d8226.png)
一、丧礼的程序 周代贵族的丧礼隆重而繁复,主要可以分为卒、敛、殡、葬、祭五个阶段。
1. 卒
1
古人的居室有正寝和燕寝。燕寝是平常居住的地方,正寝只有斋戒和生病时才用。 让病人头向东躺在正寝的北墙下,使病人平静地死去。 后来把人的正常死亡称为寿终正寝。
服大功的对象 男子为出嫁的姐妹和姑姑、堂兄弟和未出嫁的堂姐妹,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娘家 兄弟,公婆为嫡子之妻,都服大功。 父亲为庶子、为长女,服大功;
4. 小功 小功又次于大功,服丧期也缩短到了五个月。 小功的麻布衣服更细一些,也用熟麻布制作,但做工更加精细。
服小功的对象 男子为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祖父母的兄弟)、堂伯叔父母、堂兄弟(指同曾祖父母的叔伯兄 弟)、堂姐妹,服小功。 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和姊妹、为兄弟媳妇,也服小功。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 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 冢”。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 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 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鬛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九族 中国古代有“三亲”,还有“九族”。 明代方孝孺因为支持建文帝,被明成祖处以灭九族的大刑。
九族 九族就是上四代(高祖、曾祖、祖、父)和下四代(子、孙、重孙、玄孙),加上自己,这九族也 就是在“五服”内的,就是在丧礼上要穿丧服的亲属。 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0b6a428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3.png)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是人类在面对生命终结时,对生死、尊卑、信仰等观念的体现。
在我国,丧葬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与传统习俗。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古代丧葬文化,以期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丧葬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因此盛行土葬。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朝代都对丧葬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使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二、古代丧葬仪式的主要环节
古代丧葬仪式主要包括:报丧、更衣、入殓、设灵、吊唁、出殡、下葬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古人遵循严格的礼仪,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安慰。
三、丧葬用品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丧葬用品中,许多物品都具有象征意义。
如丧葬棺木象征着逝者通往另一个世界,墓碑则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
此外,丧葬用品中的纸钱、祭品等,也都承载着对逝者的祝福和对生者的安慰。
四、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有了很大差异。
古代丧葬文化讲究尊卑有序、隆重肃穆,而现代丧葬文化则更注重简约、个性化的表达。
此外,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如烧纸钱、跪拜等,在现代社会已逐渐减少。
五、丧葬文化的地域特色
在我国,不同地域的丧葬文化各具特色。
如南方的丧葬文化讲究风水,墓地选择注重山水环境;北方的丧葬文化则注重丧葬礼仪,仪式过程严谨复杂。
这些地域特色反映出我国丧葬文化的丰富多样。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丧葬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更能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89c77b2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8.png)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丧期、告别仪式和后丧期。
1.丧期(丧葬期):
o丧家悬挂孝幡:在亲人过世后,丧家会悬挂孝幡,以示家中有人丧失。
o丧服穿戴:丧家成员会穿戴孝服,孝服的颜色和款式有规定,并且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有所不同。
o守灵:去世后,会在家中或者丧志所设守灵。
o停工停业:丧家在亲人丧期内停止工作、停止经营生意。
o禁忌:丧家遵循一些禁忌,如禁止娱乐活动、禁止往来访客等。
2.告别仪式:
o备办灵柩:将亡者遗体安置于棺木中,并准备灵车。
o祭祀仪式:进行祭祀、烧纸扫墓等仪式,以祭奠亡者和祈愿亡者安宁。
o守夜:在告别仪式前,丧家成员会在亡者灵柩前守夜。
3.后丧期:
o安葬:将灵柩运往墓地或者火化,进行安葬或火葬。
o居丧:丧家在亲人告别仪式后继续居丧,时间相对
短暂,期间维持一定的丧制。
o解丧:后丧期结束后,丧家解除丧制,重归正常生活。
这些丧葬礼程序在古代中国常见于封建社会时期,具体的细节和规定会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9e8ae74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8.png)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是指古代社会针对逝者举行的一系列仪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
礼仪文化常识:
1. 祭祀:古代人们相信死后的人灵魂仍然存在,因此会进行祭祀仪式,以示尊敬和安
抚逝者灵魂。
2. 朝服:古代丧葬礼仪中,亲属和参与者通常穿着朝服,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悲痛。
3. 白衣:在一些古代文化中,白色被视为吉祥色彩,同时与死亡和丧失有关。
因此,
参与丧葬仪式的人通常会穿白衣。
4. 哀乐:丧葬仪式中常常伴随着哀乐音乐,这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5. 丧钟: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为了通知社会有人去世,会敲响丧钟,作为一种哀悼的
方式。
6. 痛哭:古代丧葬仪式中,参与者常常会发出悲痛的哭声,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7. 下葬:在古代,一般将逝者的遗体埋葬在土地里,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墓地中,以示
对逝者的尊重。
8. 祭祀墓地:在一些文化中,人们还会定期前往墓地祭拜逝者,清理墓地,并向逝者
献上食物和祭品。
9. 丧服: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丧服是指丧葬仪式期间穿着的特殊服饰,通常是黑色或
其他深色,代表悲痛和哀悼。
10. 祭品:在古代的丧葬仪式中,人们会献上祭品,如食物、酒水、香烛等,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悼念。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b280d8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5.png)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af2211c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5.png)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化的一颗明珠。
它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也是当时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体现,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些古代丧葬礼仪文化的常识。
首先,古代丧葬礼仪的种类与形式很多。
在中国古代社会,葬礼不仅是一种敬祭死者的仪式,也是一种表示情感与尊严的方式,因此古人非常注重对死者的敬意与悼念,丧葬礼仪的种类和形式因此也有很多。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祭祀、丧服、灵车、火葬和坟墓等。
这些丧葬礼仪都有其各自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例如祭祀用来追思故人,表示敬意和哀思;丧服用来表示亲属或朋友对死者的悔恸和哀悼之情;灵车用来让死者安葬,在途中也能表示亲友对死者的敬意与哀思;火葬用来消除死者的肉体,让其灵魂得以超脱苦难,重返天堂;坟墓则是安葬死者的场所,让死者的灵魂得以得到安息。
这些丧葬礼仪的形式和种类说多了,还是要有实践才行。
其次,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信奉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思想体系,那么这些思想对于丧葬礼仪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重视生命,尊重生命,认为失去亲人的悲痛应该表现出来并深刻感受生命的可贵;道家思想则认为一切都属于天地自然,生死也是自然的过程,因此寻求超脱生死的境界;佛家思想则强调因果转换,死是一种解放,而死后的灵魂也能逃脱轮回。
这些思想对于丧葬礼仪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人们处理生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策略和思路。
再来,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常体现出尊卑差别。
在古代中国,人们十分注重身份地位和等级差别,因此丧葬礼仪的丰富程度也有所区别。
例如,按照《周礼》的规定,君王的葬礼要比一般百姓的葬礼要隆重得多,其中还包括了纸币、青铜器等物的陪葬。
这些丧葬礼仪的差别既反映了尊卑差别有多明显,也反映出社会等级体系和儒家礼仪思想的根深蒂固。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7f32a45e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b.png)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在古代丧葬礼仪文化中,首先要进行的是丧事告示。
这是通知社会其他成员有人去世的公告,告示的内容通常包括死者姓名、年龄、家庭情况等。
告示的方式可以是张贴告示、在报刊上发出公告或者通过亲友口头转达。
这一传统在古代非常重要,因为它向社会宣告一个家庭失去了一位亲人,并为社会其他成员提供了参加丧礼的机会。
在告示发出之后,就是丧家备办葬礼的阶段。
家人会派遣亲友代表前往各处搜集灵柩和相应的陪葬物品。
根据古代的观念,死者身体的安葬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死者的灵魂能否得到安宁。
因此,葬礼的规模和仪式通常反映了死者在生活中的地位和家庭的社会地位。
葬礼仪式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转灵,通常是死者被运送到临时安置灵柩的地方。
在古代,大多数人首先被运送到自家的“临时灵堂”中。
第二阶段是照理。
家人会在临时灵堂中摆放死者的灵柩,并在柩前摆放鲜花、香炉等祭品以示尊敬。
第三阶段是出灵。
家人会组织一场隆重的告别仪式,向人们公布死者的离世消息并请亲友前来悼念。
第四阶段是出殡。
家人和亲友会排队护送灵柩前往墓地或其他安葬地点。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会鸣放鞭炮和引吭高歌,以驱散灵魂的不安。
最后一阶段是安葬。
家人会在墓地或其他葬地上为死者安放灵柩,然后进行墓碑安装、坟墓修整等程序,以示对死者的敬重。
古代的丧葬礼仪文化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神道祭祀。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相信人死后会存在于另一个世界,而祭祀则是人与死者灵魂之间的桥梁。
每逢节日和特殊场合,家人会举行祭祀仪式,焚香祭拜死者,并祈求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中得到安宁和祝福。
此外,家人对死者的思念也会通过祭祀仪式得以宣泄。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
在一些地区,人们会举行白事(即丧礼)期间的纸币祭祀,将纸币烧化以供死者在另一世界中使用。
此外,在丧葬仪式中还有一些禁忌,比如不允许哭声过大、穿着鲜艳的服装或者夜晚举行葬礼等。
这些禁忌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0c8c705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0.png)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一、服务仪式
传统的服务仪式主要包括安葬仪式、追悼仪式、丧柩仪式、开棺仪式、行善仪式等。
安葬仪式是将死者安葬的礼仪,包括火化、陵葬两种方式;
追悼仪式是为死者举行的悼念仪式,其中包括烟花、花篮、冥府行列等;
丧柩仪式是在将死者的尸体从家中出发前举行的仪式,此时家属要一起会同,为死者送行;开棺仪式是为死者开棺裹尸的仪式,主要是要表达家属
对死者的怀念;行善仪式是死者离开后要行的仪式,主要是要为死者祈福,使死者得到更多的慈祥、安乐。
二、灵前拜礼
传统的灵前拜礼是在死者被抬入殡仪馆或者火化厂后,家属要聚集在
一起,为死者举行的仪式,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祝福,家属们要以最深
的尊重和礼貌进行拜礼,并表达自己对死者的追忆。
在灵前拜礼仪式中,
家属们还会为死者送上各种供品,以表达自己恭敬的心意,表示死者一路
走好,一切安好。
三、七日仪式
传统的七日仪式是在死者的安葬仪式结束后。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11cf5401376baf1ffc4fad38.png)
丧葬习俗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一备丧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
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
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1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
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
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
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
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
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2棺木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
二初丧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1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
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
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2移床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
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
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
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
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2b9f97c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68.png)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
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丧礼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
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
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
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
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
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
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
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
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
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
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
中国古代丧葬礼俗
![中国古代丧葬礼俗](https://img.taocdn.com/s3/m/bbc9957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2.png)
中国古代丧葬礼俗中国古代丧葬礼俗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
前面的同学讲了包括社交、婚礼在内的很多礼俗。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
资料不多,水平有限,如有错漏,请大家多多指正。
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
传统丧葬仪礼的一致性或共同性是相对的。
不同时代、地域的葬礼方式有相当的不同。
如果忽略其细节差异,对中国古代传统丧葬仪礼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和主旨进行概括性了解还是可能的。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按阶级划分,主要有两大类:汉代以后的历朝政府,开始有官修丧礼。
汉代已经开始制定王室贵族的丧葬仪礼。
到了魏晋,官制丧礼制度逐渐扩及于品官,这种官制丧礼在晋、北魏、北齐、隋、唐累世均有修订。
但是官修丧礼以皇室与品官之礼制为主,而不及于庶人,为了弥补官修丧礼之不足,明清两代政府都推崇朱熹的《文公家礼》,颁行天下为百姓通用。
这一私修丧礼,由宋至清,普遍为士人及庶民所依循,可称为是传统丧礼的具体代表。
主要内容古代的丧葬礼仪纷繁复杂,有20多项,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
二、三、传统的丧葬礼俗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七、居丧等等。
停灵是指人去世后不立刻埋葬,而是先把灵柩停放在某处;报丧是指停灵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选择日期将亲属去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吊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亡者家属;入殓是指将亡者入棺;丧服是指人们换上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等等。
居丧是指亲人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当然这是经过简化之后我归纳的丧葬礼俗,其中也去除了比如招魂等一些糟粕。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https://img.taocdn.com/s3/m/50b8aa5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e.png)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葬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中国古代的葬礼具有丰富的仪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葬礼形式、服饰、殡仪品以及相关信仰。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葬礼,探讨其仪式流程、意义和影响。
一、葬礼的重要性和意义葬礼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它是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观念和道德风俗的体现。
通过葬礼,人们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并传承了世代相传的家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二、葬礼的仪式流程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通常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 出殡仪式:在逝者离世后,先进行出殡仪式。
这一步骤通常包括吊唁、吉凶鉴定、遗体处理和运送。
亲友们会前来吊唁并表达哀思,同时根据吉凶鉴定的结果确定后续的仪式安排。
2. 告别仪式:告别仪式是葬礼的核心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逝者的社会地位和家族的声望。
这一仪式通常包括演讲、祭奠和祭拜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3. 安葬仪式:安葬仪式是将逝者安放于地下或其他合适的葬域的环节。
安葬方式通常有土葬和火葬两种,土葬是较为传统和常见的方式,而火葬则多见于佛教信仰中。
4. 祭祀仪式:葬礼结束后,家族通常会进行一定时期的祭祀仪式,以维护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祭祀仪式包括祭拜、祭奠、清扫墓地和祭祀祖先等。
三、葬礼的相关信仰中国古代葬礼伴随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其中,儒家、道家和佛教是三大影响力最大的信仰流派。
1. 儒家信仰:儒家强调家族的传承和家族观念,认为葬礼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和告别。
儒家教育家认为,通过葬礼,可以教化后人,强化家族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2. 道家信仰:道家强调生死轮回和自然界的和谐。
在道家观念中,葬礼是一种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的仪式。
通过葬礼,逝者可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超脱尘世的目的。
3. 佛教信仰:佛教教义认为人死后会有轮回转世的过程,因此葬礼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22a387f669dc5022aaea009a.png)
• 高大的方丘坟经雨淋风蚀易损毁,所以自五 代起,帝王的坟丘逐渐改为圆形或半圆形.
• 从明代开始,帝陵的封土正式变方为圆形,称 之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其上满栽树木,以 求郁郁葱葱,佳气笼罩的神秘感.
•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丧礼制 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形式极其复杂,其中 许多内容有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 民间相沿成俗。
• 一、埋葬习俗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没有丧葬意识,那时,死者 的尸体被弃之于原野和山谷。
•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血亲关系相对明确,人们经 常梦见死去的亲人仍在生产和生活,于是人们相信 人死后灵魂不会死,会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而且具 有生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
• 西汉中期以后,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 不在下葬后撤除,而是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从而 成了墓碑.
• 帝王及贵族的墓碑有碑首(又叫碑额),碑身,碑座(又叫趺fū
座)组成,碑文以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及颂扬墓主功德的 长篇文字为主.
• 庶人之墓碑一般只有碑身,只刻有"亡故显考(妣bǐ)某某府
• 墓志铭大行于隋唐时期,以唐代最为繁盛,出土的数量远 胜北朝。宋元以后,墓志铭数量锐减。近代以来,西式葬 法逐渐推行,碑墓合一之制日盛,墓志铭之作渐衰。
• 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 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 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青透红)色,七品用灰色. • 民间殓衣多用绸子,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忌用缎子,因其谐音"段子",恐
古代守孝礼仪
![古代守孝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64e094c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7.png)
古代丧礼礼仪(古代丧仪流程)1. 古代丧仪流程一、乾隆王朝的丧葬风俗概况: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报庙、烧饭。
这是满族旧时的丧葬习俗,过去,满族宗教有家庙,庙内藏有家谱书,人死后,不放在炕上,而是立即在炕下架三块木版,将尸体头朝西放在上面,然后是报丧,同时佳人在家谱上死的名字旁画一道黑杠,就算市“报庙”了。
送丧后,再坟前摆供桌、烧纸、烧酒,然后,将馒头、肉菜一起烧掉,为止“烧饭”。
“烧饭”有周年之俗,葬后七天,四十九天,百天,周年各烧一次,连续烧三年。
二、乾隆王朝的丧葬治丧流程:①备材: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
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购买。
②丧仪:早期满人讲究丧礼。
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
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
断气之际,全家老小不许哭喊,静静地等候老人安静离开人世。
人死后,白布(纸)蒙脸,用白线绑住双脚,这叫绊脚丝(入殓时打开),还让死者两手攥两个硬币,表示死后有钱花。
还要把一只公鸡用手捏死,放在死者头前,叫做“倒头鸡”。
这时大家开始哭啼,哭得有声有韵,哭的内容都是死者生前的优点好处,这叫“哭九场”。
满族长辈人去世,儿女穿白色孝衫。
孝衫一般过七天后才脱下,等到百日后再穿孝衫上坟烧纸,然后脱孝。
③挂布幡:老人一咽气,首先在院子西南处坚起一个七米长短的木杆子,木杆顶端悬挂大红布幡,俗称“魂幡”。
布幡一经悬挂出去,亲朋故里纷纷而来。
在灵前叩头之后,男左女右,分列两旁,直到夜间。
直近亲友还要轮流在灵前“守夜”。
“守夜”的人不能睡觉,天冷时拢火堆取暖。
丧家要准备酒和食品,供“守夜”的人饮用。
④入殓: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仪式。
棺材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然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
摘要:丧葬礼仪,即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每一项礼仪都充满着人情味,弥漫着儒家伦理色彩,等次分明,温情脉脉。
关键词:丧葬礼仪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以灵魂不灭的思想及儒家孝道观为基本理念,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温情脉脉但又不失庄严悲悯的丧葬礼仪。
”[1]从早起的灵魂不灭说与生死轮回说,到殷商时期的鬼神说,使得先民对于人死后如何延续灵魂的问题产生了高度重视,当然,这也是物质生产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演变的。
儒家思想的称霸,使得中国的丧葬礼仪中弥漫着儒家伦理的色彩,给中国的殡葬礼仪增添了层次等级分明等色彩。
然而,中国的丧葬礼仪经历了什么变化?中国丧葬礼仪遵循着薄葬与厚葬的变化方式,这是根据人们收入以及生活物质水平的发展来自定的。
当然,从古至今向来是倡导薄葬的。
但是,厚葬之风的盛行也是无法避免的。
此墓如果加上四个墓道,则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
[2]商代是我国库葬的第一次高潮。
从墓室来看,商代的墓葬制度不仅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差异,而且统治者陵墓的建设规模也十分宏大。
在丧葬观中的厚葬风气的盛行,这是商人尚鬼意识和祖先崇拜的浓厚反映。
直至清代,尽管薄葬的习俗一直延续着,但是厚葬的习俗也依然
没有改变。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对清代的丧葬礼仪有详细的描写。
“清代的丧事也非常奢侈,其中京师尤重。
”[3]亦有诗为证“丧事时兴作细棚,灵前无物不求精”[4],摘取自得硕亭的《草珠一串》。
在这一时期的清代各地方志中也不乏奢华糜烂的厚葬之风的记载:
山东;邹平县“丧葬颇崇外饰”;淄川县“丧葬则专事繁华”;新城县“薄婚娶,而厚于丧礼”;长清县“冠婚丧祭,各成礼,弗为鄙啬,而财用较他邑独贫”;平原县“唯婚娶丧葬,专事华摩”;高苑县“士硷民贫......尤重婚丧之礼”;临肋县“丧祭宴会稍奢华”;安丘县“丧化靡侈,用音乐”;阳信县“丧葬婚嫁,为费不赀”;蒙阴县“婚姻不沦财,祭葬必竭力”;巨野县“丧葬礼仪,侈靡特甚人” (5)
山西;平阳“婚论财礼,丧用浮奢”;绎州“厚葬级敬神明”……
[6]
河南:陈州俗“重丧葬” (7)
正如《中庸》中所说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8]。
那么丧葬仪式也就被世人所重视,自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步骤程序,并且其内容的繁琐也是根据年代的延续而加重。
在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礼俗中,丧葬礼仪无疑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综合《仪礼》,唐代《开元礼》,宋代《政和礼》、《书仪》和《朱子家礼》,明代《明会典》等书”[9],可知中国古代官定丧仪流程大致如下:
(1)初终:人将死之时为其换内外新衣,刚死之时行“属纩”之礼,测其断气否。
(2)复:复即招魂。
(3)易服:凡与丧事相关之人除珠翠纹饰,换素净之衣。
(4)奉体魄精神:奉体魄指对尸体进行一番整治,行“楔齿”、“缀足”之礼,奉精神指亲属放酒食于死者东侧,然后哭奠。
(5)治棺椁。
(6)讣告:即报丧。
将死者的死讯告诉亲戚朋友及其上司下属等。
其内容一般为叙述死者的生卒年月、履历、祭葬时间和地点等等。
(7)沐浴、饭含、袭尸:沐浴即为死者洗浴,饭含指于死者口中塞入稻、贝、玉、饭食等物,袭尸即为死者加衣三重。
(8)为铭:即治灵柩前旗幡。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家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求人之灵柩”
[10]的字样。
(9)置灵座:即摆供奉神主的几筵。
(10)设魂帛。
魂帛以白绢折为长条形,交互穿贯,如同民间结同心结式,上出其首,旁垂两耳,下垂其余为足,如同人形,左书死者出生年、月、日、时,右书卒年、月、日、时,于始死时设之,葬后立主,埋于墓侧。
(11)吊丧、赠襚:吊唁者吊丧,送衣衾等物。
(12)小敛:为死者加衣覆衾。
(13)大殓:放尸入棺。
(14)闻丧、奔丧。
(15)成服:五服之内死者亲属穿各自应服的丧服。
(16)朝夕奠朔望奠。
按古礼,自成服之后,死者亲届要本着“事死如生”的精神,每天在日出及田将落前举行两次祭奠,“如乎无创随之食,加洒果”。
如遏月朔,也要设俱祭奠。
祭奠时,串子们出然又得哭踊、跪拜一番,如此直至下葬时止,这便是朝夕奠朔授奖。
(17)卜宅兆葬日。
由
卜者、筮者等人通过龟卜来选定下葬的日子及墓地的方位等。
(18)穿圹:即营墓。
(19)刻碑志。
(20)备明器。
随葬物品,一是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二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象征性器物。
(21)启殡。
即是指停柩待葬。
(22)朝祖。
即于灵柩发引前一天,奉魂帛朝拜祖庙,犹如生前远行必辞尊先辈之意。
(23)亲宾奠祭、赙赠。
(24)陈器。
(25)祖奠。
(26)遣奠。
(27)在途。
(28)及墓。
(29)下棺。
(30)题虞主:即在一块木板上题写死者姓名最后送存至家庙中。
(31)反哭:丧主奉神主归家而哭。
民间丧仪虽不致如此细致繁琐,但大体程序仍是相近的,民间丧礼此外还附上了“点随身灯”、“写殃榜”、“七七追荐”等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仪式。
例如“七七四十九”此为每隔七天生者就为死者举行一次仪式用来召唤死者的魂魄,让死者的魂魄找到回家的路,灵魂得到归所,此仪式要做满七次,直至达到七七四十九天即可,这也是生者对死者的慰藉与怀念,同时也祈求祖先的庇佑。
参考文献:
[1][9]高添璧.浅谈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礼俗[j].文史新鉴,2010(03)下
[2]历史语言研究所.侯家庄(1217号大墓),1968年
[3][5][6][7]徐吉军,贺云翱.中国丧葬礼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版,107-109
[4]得硕亭.草珠一串.详见路工编《清代北京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8]戴圣.中庸.上海古籍出版社
[10]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岳麓书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