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氏氏族谱系及其早期活动地域之梳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帝神农氏氏族谱系及其早期活动地域之梳理

——兼论炎帝神农氏初国伊之地望

蔺长旺

摘要

本文通过以考古文化为支撑,以典籍记载为依据,以地理环境和历史年代为坐标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个北起太岳安泽、向南经高平、历山、伊洛盆地直至长江以南巫山地区,向东直达黄淮平原腹地之区域,当是炎帝神农氏部族早期活动领地的观点,并对炎帝神农氏初国伊即为古称伊氏邑的安泽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一、相关的典籍记载与考古文化

(一)相关的典籍记载

1、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炎帝,女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2、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感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

3、《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感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

4、《竹书纪年·义征》:“炎帝自伊徙耆,故曰伊耆氏,伊即帝尧母家。”

5、《竹书纪年》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从以上典籍记载,我们可获得以下重要信息点:

炎帝神农氏,乃女娲氏之后,承庖羲之本,长于姜水,号历山,初国伊,继国耆。其中之姜水、历山、伊、耆这四个地理坐标之所指值得关注。

(二)相关的考古文化

1、下川遗址

下川遗址位于于中条山东端的垣曲、沁水、阳城三县毗连处,以历山为中心,纵横20—30公里范围内(近期在沁河流域的八里坪亦有同时期文化遗存发现),其中沁水下川地区地层保存较好,遗存最为丰富。1970年考古学家发掘后,命名为“下川文化”,经碳14测定,距今2.3——1.6万年。1974——1978年,经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发掘调查,认定下川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文化。该遗址与其临近的蒲县薛关遗址(距今13000年)实际上是渭汾冲积平原周边地区长达两百多万年旧石器时代结束的终点,也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起点,对上古文明探源具有重要意义。

2、枣园遗址

翼城位于山西省境西南,中条、太岳两山之间,东临沁水,自古为晋南承东启西之咽喉要地。枣园遗址位于翼城县东部,地形为丘陵地带,遗址区西、南分别临近浍河上游。

发现的主要遗迹有房址和窖穴,主要遗物是陶器,以钵、盆、壶、夹砂罐等器物为主要组合,根据对主要遗物的分析,专家认为这是庙底沟文化的源头,参考碳十四测定的年代,大约距今7000~6400年,是目前山西省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其年代正处在炎帝神农氏时期。

枣园遗存的发现,不仅丰富和充实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内容,而且对聚讼已久的半坡文化与庙底沟文化关系问题的研究也有所启迪。枣园遗存处于东、西两大文化区的交界地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更先进的文化出现于这一地区成为可能。

3、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6000-6700年之间。1953年春发现,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

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揭露,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其年代亦处在炎帝神农氏时期。

4、伊川缸

1959年河南伊川县土门遗址出土了6000多年前的“伊川缸”,上面有黒白彩绘的日月运行、一年四季的历法图案,为伏羲及炎帝神农时代的易经八卦与天文历法图,提供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

5、地名民俗文化(羊头山神农镇)

羊头山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北的神农镇,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因山之巅有羊头状巨石而得名。在该镇北部的羊头山,现存有大量的历史古迹遗址,如神农城、炎帝庙、清化寺、神农井、五谷畦、秦百里长城和北魏石窟等。据史料考证,炎帝姓姜,姜表示其部落是以羊为图腾的母系氏族,加上山颠北魏石刻的底座状如羊头,故名羊头山。五千多年前这里是姜姓的祖源之地,即炎帝神农氏之故里。

6、大司空文化

大司空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得名于河南安阳大司空村遗址,其文化类型与半坡文化联系紧密。考古学家发现在遗址中有与后岗一期文化二者交互叠压现象,谁先谁后争论不休。该古称江地的地区,是新时期时代北方、中原、山东三大文化区之间交流、碰撞、融合频繁的地带,其文化地理区位关键,是研究三大文化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重要地域。学者李侃良先生认为,共工与祝融之战及4第一次炎黄大战的秘密就在其中。

7、大河村文化

大河村遗址中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基本上是延续发展下来,时间长达3300多年,这是其他古代遗址所不及的。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直到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是郑州地区远古文化发展的历史缩影。为研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8、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因首次发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而得名。该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地带。后李遗址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济南至青岛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时发现的。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主要有临淄后李、潍坊前埠下、张店彭家庄、章丘小荆山、西河、邹平孙家、西南村、长清月庄等。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大约距今8500——7500年之间,前后延续约一千多年时间。

9、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汶上、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兰陵和滕州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由于最早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州北辛、兖州三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碳14 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5400年至前4400 年之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

二、炎帝时代三大父系氏族活动区域的地理分布

(一)距今约7000年左右,已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时代,形成三大父系氏族部落,亦即黄帝、炎帝和太昊三大父系氏族部落;此时期,母系氏族多以“女儿族”、“妻族”与其共存。因为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和过渡时期期间,必然会存在一个“双规制的时期。

(1)诞生于渭河南岸支流之姜水流域的“姜”姓炎帝神农族(对应于仰韶前期的半坡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