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兼论中小学课堂教
学改革的趋向
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水平。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适合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持续完善。根据这个要求,发展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战场在课堂。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大显成效。
为了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者承担了陕西省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当前已经顺利结题。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全面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通过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索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当前发展的态势与优势,寻找一些急需解决的,存有于现实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继续落实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准确分析学情,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教学设计之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及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体会《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描述及实施途径等。
2.科学分析学情,善于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兴趣需要、思维特征、学习状态、水平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条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要认真研究使用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摆脱课堂教学“教教材”的局面,从而进入“用教材教”的良性状态。
3.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师生积极进入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理解到学生是资源,要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教师也是资源,要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点,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学生经验、地方资源、社区资源、网上资源等有效课程资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实行充分整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内容。
4.制定科学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是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有这样的目标意识: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升,但不必是同步的提升;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二是要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梯次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内在联系,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强调重点突出,允许有些目标在较长时间内逐步达成。三是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能
够以认知目标为主线,打牢基础;以水平目标为核心,注重过程;以情感目标为动力,和谐渗透。
5.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按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促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展、个性化学习。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一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要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创设自然亲切的认知情境。
其次,切实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1.高度重视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既包括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也包括学生学习新课时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准备状态。通过搜索阅读相关的文本材料,观察体会相关的事实现象,调动自己相关的人生经验,以展开想象,激起疑问,发现新课与经验之间的教学关系,明确学习方向,引起学习兴趣。
2.努力形成民主氛围。课堂上要破除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种种限制,努力消除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顾虑和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感、畏惧感,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解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价值的交流和对话。通过师生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要注意纪律与自主的辩证关系,自主不是放任;要避免一切都在教师控制之下的“虚假”自主。
3.依据教材知识关联,科学设置课堂教学提问。课堂教学提问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发展性,使学生摆脱单纯接受现成知识的局面。教师要明确课堂提问的类别及目的,要掌握设置问题和处理学生回答问题的基本技巧,使提问变成争论式探究。要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感受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到学生能提出问题是理解的一种升华。
4.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为促动学生水平的发展,应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其核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创设合作探究的机会要把握有效性,防止在无谓的浅层次问题上实行探究式讨论,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厌倦。课堂教学不排斥讲授的形式,但教师要克服“标准答案发布者”心态,语言要始终把握在有利于刺激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上,使师生在思维层面上互动。教学过程要服从学生发展,课堂上当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发起来,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局面已经形成时,要努力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涌动性。
5.善于使用教育机智。在教学情境中,课堂上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恰当处理突发事件;增强应变水平,持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切实提升课程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水平;即时捕捉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与教学契机。
6.灵活改变作业形式。提倡教师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适当增加开放性作业,不布置过多机械性、重复性作业,不搞题海战术。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提升、综合,是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要积极开发不同年级、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作业的类型;要积极研究包括知识巩固型、实践研究型、情感体验型、拓展创新型、信息收集型和合作共建型作业的性质和特点,体现出作业计划性、趣味性、实践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有效性的特点。
7.建立基于核心知识的学生独学、群学、教师点拨的课堂教学模式。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