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产业扶贫的特征及路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地区产业扶贫的特征及路径选择
发表时间:2017-10-10T17:50:43.2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5期作者:向必昭[导读] 摘要:产业扶贫作为反贫困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西部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助推器;是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信心的稳定剂。因此,探索西部地区产业扶贫不仅有助于丰富产业扶贫理论研究,还有助于为西部反贫困行动提供文本蓝图。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产业扶贫作为反贫困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西部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助推器;是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信心的稳定剂。因此,探索西部地区产业扶贫不仅有助于丰富产业扶贫理论研究,还有助于为西部反贫困行动提供文本蓝图。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扶贫
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中国1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集聚在西部自然条件恶劣、民族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产业发展滞后之域。扶贫开发数十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每年脱贫人口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日渐提高,但是苦于地理因素、政策原因以及历史条件多重因素的叠加之下,西部地区返贫率高,绝对贫困与相对贫苦相互交织,贫困人口数量大、范围广、程度深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产业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开发模式,是西部地区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实现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捷径。
一、概念解析
贫困是世界各级政府面临的共性难题之一。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定义“贫困”以期能够全面认识贫困本质彻底摆脱贫困陷阱。《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当人们缺乏达到健康、教育和营养等方面的最低生活标准的能力时,则陷入了贫困。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多形式生产自救阶段(1949年-1977年),体制改革阶段(1978年-1985年),大规模开发阶段(1986年-200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00年至今)四个阶段。回顾扶贫历程,在运动式治理逻辑下的输血式扶贫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造血功能差,扶贫边际效应下降,返贫率升高,扶贫工程陷入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死循环。西部地区所辖面积广阔、资源丰富、后发优势明显。根据“涓滴效应”反贫困理论,落实产业扶贫是发展西部经济、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集聚为依托,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工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专门化服务,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的经营机制,把西部贫困地区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统一的产业链体系,通过产业链建设来推动区域扶贫的方式。
二、西部地区产业扶贫的基本特征
西部地区产业扶贫旨在因地制宜,利用资源禀赋优势,突破政府全能管理扶贫模式,构建主体参与多元化格局,调动各界力量发展特色、绿色优势产业,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扩大生产性就业机会,增强贫困地区“造血活力”,实现西部地区脱贫致富长效发展。具体而言,西部地区产业扶贫具有如下特征:
(一)特色化
西部地区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根据贫困地区自然禀赋、风土人情、产业基础实施不同的扶贫方向和产业安排。不同的贫困区域具有特殊性资源优势,这就决定其产业选择和扶贫方向的差异性,注定产业化扶贫的特色化。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旅则旅,比如谈到云南大理就是一个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提及四川就想到熊猫基础。物以稀为贵,特色化产业往往能带动一方发展,致富一方。(二)集聚化
个体力量是加法效应,集体力量是乘法效应。小打小闹不是产业化、小家小户也不是产业化。西部产业化扶贫以追求所辖区域整体经济效应最大化为追求目标,所以集聚化生产经营是其主要特点。集聚化又名规模化,就是把分散的资源集体起来,在西部地区最常见的就是把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转移劳动力、合伙经营等方成实现规模化经营,常见的实现模式就是“公司+基地+农户”或者是“公司+农户”,从而提高产业化扶贫的效率。
(三)现代化
现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西部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农业在经济构成中占据着绝对地位。新形式下的产业化扶贫首要着力点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先进管理方式为基础、以市场化生产为导向、以规模化经营为发力,
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建立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全面提高产业扶贫效率和水平,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四)市场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扶贫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西部地区产业扶贫要把特色资源、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优势转化为经济和市场优势,紧跟市场消费转型升级节奏,培育贫困地区的自生造血能力。
三、产业扶贫模式路径选择
产业扶贫是对过去粗放式扶贫的一种反思与创造性发展,旨在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助推贫困人口早日走向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从根本上脱贫增收。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为交通通达度低,对外交流受阻;信息化建设落后,互通有无对接性差;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现代化农业发展乏力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贫困地区脱贫必不可少的要素,产业发展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各级政府应该加强用于改善基础设施的财政预算,加大对交通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在通信方面,西部很多边穷地区尚未联通电网、移动通信,传递信息的方式速度慢、效率低且容易失真。针对西部地区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影响产业发展,西部贫困区应该加大缩短与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差距,让良好的基础设施成为产业发展的引擎。(二)依托国家政策扶植,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大格局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全局。在新形势下,西部地区产业化扶贫工作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要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各级政府的引领规划下,汇聚多方力量合力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向前发展。究其西部而言,各级政府应该在上级政府的顶层设计下建立产业化扶贫主体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为产业化扶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和足够的工作经费,为产业化扶贫工作提供人力保障。总之,加大各界力量的整合,做到“有人管事、有人干事”,促进扶贫工作稳步推进,脱贫目标逐步实现。
(三)依托辖区资源禀赋,着力绿色特色产业发展
产业拉动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基础,特色是其中的核心。根据中央颁布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西部贫困区应基于辖区的特色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国家功能定位的发展要求,厚植壮大旅游业的发展、加强特色生态农业的开发、强化民族手工业的推广、推崇农林产品的深加工、创新生物资源的利用等,通过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公司的深度融合,促进新产品尤其是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契合当代健康养生理念的高端生态产品,丰富生态产品的种类,形成具有西部特色和品牌效应的产业体系和支柱产业,为西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奥本海默.Poverty:the Facts[M].London: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1993:113-116.
[2]汪三贵.反贫困与政府干预[J].农业经济问题,1994,(03):44-49.
[3]徐翔,刘尔思.产业扶贫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11,(07):85-88.
作者简介:
向必昭(1993.05-),女,汉族,重庆万州人,西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