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word版本 (3页)

合集下载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思维方 式 、认 识能 力的提 高 ,语 言也 日益 丰 富完 善 。
生 、发 展 、变 化或 消亡 的轨 迹 。
语 言是 人类 思维 的工 具 。 随着 社会 的发 展 ,各 民族 语言 越来
社 会 发展 是语 言 发 展 的动 因 。社 会发 展越 快 ,语 言 中词汇 的
越 完 善 。但 任何 民族 的 语言 , 都不 是孤 立 存 在和 发 展 的 ,只 有 与 新 旧交 替 、词 义 的 改变 和语 法 改进 的 速度 也 就越 快 。作者 从造 词
从姓 氏和 别号看 民族来源 和 宗 教信 仰 ;第 六 , 从亲 属称 谓 看婚 姻 度 呢 ?
制度 。
语 言 是社 会 的产 物 。 同一 事物 ,所 处 的地理 位 置不 同 ,受各
浏 览全书 ,我个 人对 第 二 、第三 章有 一 点初 浅 的体会 。
种 条件 的制约 ,故其 称 谓也 不 尽相 同。这 涉 及到 方言 与普 通话 之
摘要 :语 言文字是一 个 民族 文化 的载体 ,中华民族 历史悠 久 ,
语 言文 字是 表 达和 反 映 思想 的符 号 ,语 言 与文 化互 相影 响 ,
中华文化的栽体 汉语和汉字 ,是迄今世界 上使用人数 最多、最丰富的 互相 作 用 ;语 言是 文化 的一 部分 , 并对 文化 起着 重 要作 用 。语言
说 明 。比如英 语 中 “pen、wall、window、style、needle”等单 者 能够 整 理杂 乱 的思 绪 ,加 深对 书 中要 点 的认 识 。这样 的布 局 可
类 学 与社会 学 ,跨越 语言 学 、 民族 文化 、宗 教信 仰 等领 域 ,丰 富 些 词语 直接 反 映出少 数 民族经 济 落后 、文 明程 度低 的事 实 。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语言与文化》是罗常培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罗常培先生在书中开篇就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系统,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

书中提到,语言的词汇能够反映出文化的特点。

比如,在某些语言中,关于亲属关系的词汇非常丰富和细致,这反映了该社会对亲属关系的重视和复杂的家族结构。

而在另一些语言中,关于自然现象或特定手工艺的词汇特别丰富,这又反映了这些民族在生活和生产中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和依赖。

语言的语法结构也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的语言注重主语和谓语的明确表达,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而有的语言则更注重语境和上下文,通过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义,这反映出不同文化中对逻辑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侧重。

此外,语言的演变也与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语言会不断吸收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例如,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大量新的科技词汇进入我们的日常语言。

罗常培先生还通过对不同民族语言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比如,在游牧民族的语言中,关于畜牧和草原的词汇丰富多样;而在农耕民族的语言中,关于农作物和农业生产的词汇则更为常见。

这种差异正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了解一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传承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另一方面,文化也塑造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语言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

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

比如,对于某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信仰。

而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误解和沟通障碍。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不同语言表示的其实是不同的现实世界 同样的世界使用不同的语言? 同样的世界使用不同的语言?
美国语言学家本杰明李 沃尔夫 美国语言学家本杰明 李沃尔夫
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设 说话者的语言通过语言系统中可能存在的 语法范畴和语义分类, 语法范畴和语义分类,决定了说话者的世界观 这种语言系统是说话者连同自己的本族文化 一起继承下来的。 一起继承下来的。
名词无单数、 汉语 名词无单数、复数形式的区分 动词没有现在、过去、 动词没有现在、过去、将来三种时态 形容词没有级的差别 汉语 数量观念、时间观、程度观念? 数量观念、时间观、程度观念? 英语
动词没有人称的变化, 汉语 动词没有人称的变化, 英语 动词只有单数第三人称形式与其他人称 不同 动词有单数的第一、第二、 俄语 动词有单数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和 复数的第一、第二、 复数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一共六种 人称变化 完全不同的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人称分别? 完全不同的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人称分别
语言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语言是同文化紧密捆绑在一起继承的
沃尔夫
“如果亚里斯多德讲汉语或者达科塔语, 如果亚里斯多德讲汉语或者达科塔语, 那 么他所创立的将是完全另外一种逻辑, 么他所创立的将是完全另外一种逻辑,无论如 何完全是另外一种范畴。” 何完全是另外一种范畴。
沃尔夫
霍比语言中对于时间、 霍比语言中对于时间、空间的表达方式与欧洲 语言完全不同。 语言完全不同。
1、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2、“沃尔夫假设”从另一个方向提出问题: 、 沃尔夫假设”从另一个方向提出问题: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其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其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语 不仅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再现工具, 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再现工具,而且是思想的 塑 造者,是一个人思想活动的大纲和指南, 造者,是一个人思想活动的大纲和指南,被用来分析 自己的种种印象、综合大脑中的一切东西。 自己的种种印象、综合大脑中的一切东西。思想的形 成并不是一个独立过程……而是某种语法的一部分。 成并不是一个独立过程 而是某种语法的一部分。 而是某种语法的一部分 语法不同,形成过程也不一样,有的区别很大, 语法不同,形成过程也不一样,有的区别很大,有的 区别甚微。 区别甚微。我们都按自己本民族语言所规定的框架去 解剖大自然。 解剖大自然。”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一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语言与文化紧密关系的大门。

在书中,罗常培先生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他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

一种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蕴含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历史、习俗、价值观等文化元素。

以词汇为例,不同语言中对于同一事物的称呼往往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特点。

比如,在汉语中,对于亲属关系的称呼非常细致,区分了父亲的兄弟和母亲的兄弟,分别称为“叔”和“舅”。

这种细致的划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族关系和亲属秩序的特点。

而在一些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如此细致的区分,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亲属关系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方式的差异。

语法方面,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有些语言注重主语和动词的一致性,而有些语言则不太强调。

这种语法上的差异,可能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有关。

比如,英语中动词的时态变化丰富,这反映了西方人对于时间的精确感知和重视;而汉语中动词时态的表达相对较为灵活,更多地通过语境和词汇来体现时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更注重整体情境和意会的思维方式。

语音同样也能体现文化的特色。

不同语言的语音特点,如声调、语调、重音等,往往与该语言使用者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相关。

例如,汉语中的声调变化丰富,使得语言富有音乐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音乐和韵律的喜爱是相契合的。

罗常培先生还强调了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通过口头传承和书面记录,将先辈的智慧、经验、传说等传递给后代。

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等,都是通过语言得以保存和延续。

同时,语言的变化也反映了文化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语言也会不断地吸收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以适应新的文化需求。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制约关系。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是一本旨在探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书籍。

它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并阐明了它们在互相影响和作用下的发展和演化。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语言和文化”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和加强,感受颇多。

首先,这本书通过许多案例分析,说明了语言对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作者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以及词汇、语法的运用都有所不同,这反过来又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英语中,有许多与天气有关的习语。

这是因为英国气候多变,人们需要用不同的词汇和习惯表达,从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而在汉语中,也有大量象征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五福临门”、“一帆风顺”等,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这种研究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语言对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其次,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适应和融合。

作者指出,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不可避免,这种融合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交流的广泛性。

例如,在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它背后蕴含的文化特点也被人们所重视。

很多国家在传统文化之外,开始加强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这种文化和语言的融合和适应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

这些交流和融合的背后,也是我们需要更加强调加强多元文化交流的现实背景。

最后,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对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形式,它是在人类集体生活中形成的一套规范、价值观念、习俗和信仰体系,是人们在享受生活与文明智慧的同时构建思维和交流的基础。

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发现自我,理解世界,融入到人类的集体生活中去。

本书还说明了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只有在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文化和语言的通用和融合才可能更广泛和深入,也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

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I firmly believe tha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familiar with everyone on earth. Nevertheless, I don’t think everyone is clear about the real meaning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On this basis, this essay will explain som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language and culture, including what is language, what is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What’s more, quite a number of examples will be cited to help you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and culture.Let’s begin with the concept of language. When we put a key word “language”into the online Wikipedia(维基百科),which is a free encyclopedia t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e find that language is defined as the human capacity for acquiring and using complex system of communications , and a language is any specific example of such a system. From this definition, we have a clear consciousness towards language. When we look into the 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Language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meanings as follow:1. use of words in an agreed way as a method of human communications 2. system of words of a particular community or country etc. 3. faculty of speech 4. system of symbols and rules for writing computer programs 5. any method of communication.6. professional or specialized vocabulary. Besides, I have also learned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from my linguistics class. In the book A New Concise Course in Linguistics for Students of English(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 Langue is thought to be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Short as it is, this definition has captured the main features of language. First of all, language is a system, that is, elements of language are combined according to rules. Second, language is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me is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 linguistic symbol and what the symbol stands for. This conventional nature of language is well illustrated by a famous quotation: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This quotation means rose is still rose even it is called by another name.For my part,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is varied.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a series code that facilitates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beyond a specific context, language has no intrinsic meaning.After finishing talking about what is language, let’s know more about culture. Similarly, in the Wikipedia, culture is defined as fallowing meanings, Firstly, culture is deemed as a modern concept based on a term first used in classical antiquity by the roman orator Cicero: Cultura animi ( cultiration of the soul). Secondly, the term “culture”in American anthropology had two meanings: the evolved human capacity to classify and represent experiences with symbol, and to act imaginatively and creatively. Thirdly, Hoebel describes culture as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learned behavior patterns and which are not a result of biological inheritance. Besides, we learn the meaning of culture from th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Culture is defined as the group of people who share the same ancestry. There are also many renowned socialists give culture several definitions. For example, E.sapir once said that culture may be defined as what a societu does and thinks.Shortly, culture is involved in so many aspects that it is hard to give it an accurate definition. Put in another way, for different people, culture has very different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ir own value, education background, social status and so forth. So there is nothing to criticize when other’s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yours.Having known so much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language and culture, we will have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he book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there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t goes like this: culture and language are intertwined and shape each other. Language is not a matter of neutral codes and grammatical rules. Each time we select words form sentences, and send a message, either oral or written. We also make cultural choices. We all agree that language helps in communication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However, we may be less aware that cultural literary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being used. Personally speak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not two totally different subjects with no relevance.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tightly related. That is to say, onlywhen language is put into a specific environment of cultural context does it have some real meaning.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several typical examples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will be cited. We all know that the Chinese culture is both profound and extensive which leads to numerous idioms, allusions, proverbs and sayings, which is hard for foreigners to understand. Take some of them for instances. Firstly, take “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for example, it can be literally translated as the Herd-boy and the spinning maid(mythical lovers separated by the Milky Way). But a foreigner may feel puzzled when look at this allusion, for they do not hav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allusion. Actually, it is a folk tale of ancient China which means husband and wife living apart. If you want a foreigner fully understand this allusion, you’d better to tell him the whole tale, which also help him to know more about Chinese culture.There are also other four-character allusions in Chinese. Such as 三顾茅庐—make three calls at the thatched cottage(as Liu Bei did when he sought the aid of Zhuge Liang, a master straight then living in seclusion)—repeatedly request someone 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完璧归赵——return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perfect condition.拔苗助长—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hares to come and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trust to chance and waiting forgains without pains.对牛弹琴—play music to an ox—cast pearls before swine.Most of the allusions come into being according to china’s long history. That’s why many foreigners find it hard to know comprehensively about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ome equivalents between these two different cultures. For example, in Chinese , there is an allusion called “画蛇添足” , in English, there is a similar proverb called gilding the lily. What’s more, 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 can be found in Chinese 一个巴掌拍不响. Hopefully, these make it easier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s culture.In short, language in different cultures is hard to understand to most foreigners. The only thing to do is try one’s best to know more about each other’s culture, including all walks of life.。

语用与文化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语用与文化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语用与文化一、礼貌原则与策略Leech指出:东方有些文化社团(如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有更重视谦虚准则的倾向,操英语的文化社团(尤其是英国)更重视得体准则,地中海国家更重视慷慨准则,而不太重视谦虚准则。

二、称呼语1.称呼语分类分为面称和叙称两种,称呼形式包括亲属称呼和社交称呼。

2.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较大差异并容易引起误解的是泛亲属称谓、职务称谓和姓名称谓。

大多数集体主义文化使用亲属称谓,反映了家庭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中国、韩国、泰国、越南等亚洲国家有亲属称谓泛交际化的倾向。

但在英语国家,亲属称谓很少在社交场合使用。

3.称呼形式大多数文化使用“职衔+姓”的称呼形式,东亚国家使用“姓+职务”较为频繁。

美国对于地位相同或不同的人都称名字;英国称呼对方受社会地位与相识程度影响。

其他西方国家如法国和德国也比较喜欢使用正式的称呼。

西方人经常互相称名;在中国一般只有家人朋友之间才采取免姓称名的形式。

名字只有一个字时,一般只有配偶或恋人才会称呼一个字的名字表示亲密的关系。

三、称赞语1.称赞语的功能:包括打招呼、感谢、表示抱歉、引出话题等。

2.美国人称赞频率高于日本人,日本人主要赞扬别人的才能和表现;美国人主要称赞外貌(衣着打扮的变化)和个人品质。

中国人不太称赞别人的外貌,与我们重视内在道德修养和崇尚含蓄有关。

3.Holmes(1995)把针对称赞语的回答方式分为三类:接受、拒绝和回避。

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采用接受的方式,回答“thank you”。

而中国人常常进行否定,回答“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等。

四、道歉语1.道歉的基本功能:是对冒犯行为进行补救,从而恢复社会关系的平衡与和谐。

2.Holmes(1990)认为道歉策略主要包括四种:(1)明确道歉(2)解释或说明原因(3)承担责任(4)对未来做出承诺3.Holmes(1990)“英语中的道歉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碰撞身体、打断谈话、社交失态、占用时间、损坏物品、带来不便”。

语言交际风格与文化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语言交际风格与文化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语言交际风格与文化交际风格是指说话的特点,体现了特定文化的人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方式,因此交际风格与文化关系密切。

一、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低语境文化:谈话以说话者为中心,喜欢直截了当,不喜欢拐弯抹角,主要通过语言来解读对方的意图。

高语境文化:以听话者为中心,喜欢比较委婉的表达,经常通过暗示表达真实想法,听话者根据语境揣摩对方的意图。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尊重个人的隐私,喜欢使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

(美国)集体主义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喜欢采取委婉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

(东南亚国家)(东亚国家的人多采取间接的交际方式,主要出于维护自己和对方面子的考虑。

他们认为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比真实表达更加重要。

)二、谦虚与自信的交际风格中国人崇尚谦虚的美德,在语言表达上也尽量低调、含蓄。

西方文化强调自信和直接表达。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人的自信和争先精神,追求与众不同。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崇尚谦虚的美德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三、归纳与演绎的交际风格亚洲人在谈话中通常使用“主题-评论”的说话顺序,主要的观点在等到有充足的背景性介绍后才提出来,或者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寒暄之后才引入正题。

这么做是因为考虑了对方的感受,也给自己留有余地,因此面子协商的热身时间比较长。

优先考虑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对双方面子的维护。

西方人大多在谈话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主要观点,然后再提出论据加以说明。

他们认为直入主题可避免谈话的模糊性,提高效率。

对汉语教师的建议:(1)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汉语教师要充分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善于思考和发现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培养敏锐的“文化意识”。

(2)语言的含义与文化有密切关系。

汉语教师要特别关注词语的内涵意义,特别是词语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与文化相关的内涵意义。

(3)语境是影响语言理解和使用的重要因素。

汉语教师要注意辨析特定语境中汉语的含义和使用特点,突出语言使用的得体性。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范文大全]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范文大全]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范文大全]第一篇:《语言与文化》读后感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与文化》读后感《语言与文化》一书出自“大家小书”第三辑,作者罗常培。

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

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较一些罢了(出自“大家小书”袁行霈的《序言》)。

其中收录有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文科领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整齐地展示学术成果;又是大家民众的读物,可以开阔读者眼界,一窥学术堂奥。

而一册小书,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浓缩了学者毕生的心血和才华。

所谓大家,就应该是把他的学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让所有的读者都可以品味出个中奥妙。

那些所谓晦涩难懂的文章,不仅显示不出作家学术的高深,而且更意味着作家学问的贫瘠。

本书作者罗常培(1899-1958),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

北京市人,满族。

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1949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

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

本书引言中,引用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并且说明想从语词的含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内容分六段:第一、从此与的语言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第二、从造词心里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第三、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第四、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第五、从形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第六、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重要问题,作者想做的就是尝试给语言学和其他学科搭起一座桥梁。

每一章节中,作者都大量举例说明,足以见得作者在语言学领域的广博学识。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摘要]从广义上讲,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文化样式,又是文化的载体。

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以语词的涵义为切入点,联系人类学与社会学,跨越语言学、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领域,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内容,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较全面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资料丰富,角度新颖,见解独特,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语言;文化;反思《马氏文通》产生到上个世纪80年代,对汉语词汇人文性研究的成体系、独立的著作只有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一书。

语言和文化这两种现象都是人类社会现象中至为复杂的现象,要谈论这两种复杂现象的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显得更为错综纷繁。

罗书的宏观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合情合理,专门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涉及传统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知识,又有对少数民族和西方民族语言的研究。

从语言学研究扩展到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研究,可谓新颖独特。

在当时偏重于形式描写的结构主义研究为风尚的时代显得卓然而立,别具特质。

《语言与文化》的价值就在于能使读者有所思,有所得,有所用。

它虽不完美,但对今后的研究确有启迪。

一、《语言与文化》一书简介正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为“引言”,提出了联系社会和民族的文化及历史来研究语言的宗旨,并简要介绍了后面七章的内容范围。

第二章“从语词的语源和演变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第三章“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第四章“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五章“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第六章“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第七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第八章“总结”。

二、《语言与文化》的再认识(一)积极意义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语言是表达和反映思想的工具,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着文化。

正如罗宾斯所说:“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实际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凭其符号作用而跟整个文化相关联的一部分。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存在着差异。

比如,在英语中,有一句流行的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言辞),这个谚语传递出了英语世界里注重实际行动和结果的价值观念。

而在中文里,有一句类似的谚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强调了行动和实际成果的重要性。

这两个谚语的内容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体现了对实际行动的重视。

这样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此外,不同的语言还包含着不同的习俗和礼貌原则。

比如,英语中的“thank you”(谢谢)和“please”(请)是常见的表达礼貌和感恩之意的词语,而在中文中,则有更多的礼貌用语和称谓,如“谢谢您”、“请问”、“尊敬的”等,这些表达方式体现了中文文化中更为注重谦逊和尊敬的特点。

这些语言的差异让我们认识到,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差异,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中的行为和沟通方式,并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在语言和文化之间,还存在着语言的隐喻和象征特点。

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描述相同的事物或概念,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象征和隐喻意义。

比如,中文中常用的“红色”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吉祥和幸福的象征意义,因此在节日庆典中经常会使用红色装饰和红色礼品。

而在西方国家,红色则往往与危险、战争或烦恼等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

这种象征和隐喻的差异让我们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能反映出不同文化中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评价。

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语言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减少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传播,我们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

我认为,学习语言与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语言和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罗常培先生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对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拿咱们平时说的一些俗语来说吧。

比如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们常常在很坚决或者不管不顾的时候会这么讲。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是“三七二十一”,不是“四八三十二”或者别的啥呢?原来啊,在古代的乘法口诀中,“三七二十一”是很早就被大家熟知和运用的。

而且,在古代的算卦文化里,“三”和“七”这两个数字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所以,这句俗语就这么流传下来,成为了我们表达那种不顾一切态度的常用语。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小时候听到这句话,就觉得是说一个人特别爱追问,非得把事情弄个明白。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里面的“砂锅”其实不是咱们现在厨房用的那种砂锅。

以前有一种做陶瓷的工艺,叫做“焗”。

就是如果砂锅裂了或者破了,会用一种像订书钉似的东西把它给修补起来。

但这修补过的砂锅啊,上面的裂纹还是能看出来的。

所以呢,“打破砂锅纹到底”,慢慢地就变成了“打破砂锅问到底”,形容一个人非要把问题弄清楚不可。

再说回咱们的汉字。

汉字真的是太神奇了!一个字的演变,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比如说“家”这个字,上面的“宀”表示房子,下面的“豕”就是猪。

在古代,家里养猪就意味着生活安定、富足。

你想想,能养得起猪的家庭,那条件肯定是不错的。

所以“家”这个字,从它的字形就能看出古人对于家庭的一种理解和期望。

还有那些方言,也是文化的瑰宝。

我有一次去四川旅游,在当地的一个小镇上,听到当地人聊天。

他们说的那些方言词汇,我好多都听不懂。

但是那种热热闹闹、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真的让人特别着迷。

比如他们说“巴适”,就是形容特别舒服、满意;说“瓜娃子”,可不是真的说人傻,有时候就是一种亲昵的调侃。

而且啊,不同地区的方言,反映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传承。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是一本由美国学者Sapir和Whorf合著的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语言对于文化塑造和影响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意识到了语言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书中,Sapir和Whorf首先提出了“语言相对论”的概念,即不同的语言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他们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案例,阐述了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例如,他们指出了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描述方式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人的语言中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与西方文化的不同。

这些例子生动地展现了语言对于文化认知的影响,使我对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语言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Sapir和Whorf指出,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通过语言,人们传承和表达了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传递了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他们以不同语言中的诗歌、歌谣和谚语为例,说明了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这使我深刻意识到了语言对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承的重要作用,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传统。

通过阅读《语言与文化》,我不仅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方式。

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种文化都得以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同时也尊重和包容其他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总的来说,《语言与文化》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它深刻地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语言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加珍惜和尊重。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读后感先说说这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吧。

以前我就知道英语和汉语有很多不同,但那都是些皮毛的认识,就像只知道苹果和香蕉都是水果,却不清楚它们生长环境、口感、营养啥的有那么多差别。

这本书呢,就像是一个超级放大镜,把英汉语言文化里那些细微的、不为人知的小秘密都给我放大来看了。

比如说,在词汇这一块。

英语里有些词啊,在汉语里要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可不容易。

就像“privacy”这个词,我们汉语里有“隐私”这个词来对应,但好像又不完全一样。

在西方文化里,“privacy”简直就是个超级神圣的概念,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小天地看得死死的。

但在咱们中国文化里,虽然也重视隐私,但那种感觉和西方还是有点差别。

这就像是同样是宝藏,西方把它锁在一个超级坚固的金库里,还到处设机关;咱们呢,可能就是放在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而且这个小盒子有时候还能和家人朋友分享一下,当然也是有底线的啦。

再说说语法。

英语的语法就像一个严丝合缝的拼图,主谓宾定状补,每个小块都得放在规定的位置。

而汉语语法呢,就相对比较灵活,像个百变星君。

有时候我们说话顺序变一变,意思也能明白,就像“我吃饭”和“饭,我吃”,虽然顺序不同,但都能表达同一个事儿。

这就好比英语语法是在走一条规定好的铁轨,火车只能在这上面跑;汉语语法就是一片大草原,骏马可以自由驰骋,只要方向对就行。

还有那些习语和俗语,真的是特别好玩。

英语里有“raining cats and dogs”表示倾盆大雨,这画面感,猫和狗从天上掉下来,多疯狂啊。

咱们汉语里有“瓢泼大雨”,一个瓢在那泼水,也是很形象。

不过这两种表达完全是两种文化里独特的想象,感觉就像两个不同风格的画家在描绘同一种天气。

从这本书里我还深刻体会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力量。

语言就像是文化的传声筒,又像是文化的小尾巴,走到哪都带着文化的影子。

比如英语里称呼人的方式,那些先生、女士、小姐的称呼,反映了西方文化里对性别、身份的重视。

咱们汉语里称呼可就复杂多了,什么叔叔、阿姨、大爷、大妈的,这体现了咱们中国文化里对家族关系、辈分的看重。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教学内容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本书作者罗常培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曾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他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并且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家。

而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这样评价他:“ 有人说罗先生是‘ 继往开来 ',我认为‘ 继往 '不难,难在‘ 开来 '。

他的成就是划时代的。

用语言学理论指导语言研究以他为最早,当时这是新的道路。

”这本《语言与文化》是在1950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距今已六十多年,但无人敢否定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

其实,他在自序中曾写到,在1943 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做过一次以“ 语言与文化” 为题的公开讲演,这本书的间架就建立起来了,而后旅居北美又忙里偷闲地补充一些材料,之后在炮声和冷弹中持着“外愈喧而内愈静” 的心理,忠于所学的态度,集中精力来写这本书,终于在1949 年完成初稿。

美国语言学教授萨丕尔说“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

”罗常培先生所著的这本书就是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的,陆志伟先生这样评价道“ 这在中国还是一种新的尝试,可是成绩已经是很可观了。

”所以,在中国学术领域,这是一本开疆扩土的著作。

罗常培先生在引言中说到这本书主要涉及到语义学,很少牵涉到语音学和语法学,并且从六个方面讲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一,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这个部分之中,罗常培先生举了几个例子,通过追溯几个常见词语的来源极其变化来表现了同一时期文化的变化,例如“墙”这个词语,最初取义与“ 柳条”,“柳枝”有关,这是数种语言的共通之处,也就是说,在最初,各个国家都是用柳枝柳条一类的东西编织而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共通现象,当然,这也表明是当时的人类普遍受限于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知道“ 柳”应当是易于存精品文档活且分布广泛的一种植物。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二、词汇上的文化差异 英语单词是以字母拼合构成的,许多词汇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在其基础意义上延伸适用。汉语的词汇是由单字组合而成的,每个单字意义明确、运用灵活、范围宽广。把英语词、语译成汉语词、语时,它们的意义是否完全相等?我们在学习中发现有些词是相等的,有些就不一定了。例如:英语中的book就是汉语中的“书”, tiger就是“虎”。学生往往都有等同的感觉,都爱字对字翻译。当学到exercise当“锻炼”来解释时,我们让学生翻译一句汉语谚语“夏炼3伏,冬炼3九”,好多学生都翻译成three fu, three nine,他们并没考虑这句话的汉语含义,它指无论在什么样的恶劣条件下都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所谓“3伏”、“3九”是指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季节,所以应翻译为: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有些词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当我们学到cowboy这个词时,汉语译为“牧童”或“牛仔”,但此“牧童”非彼“牧童”。Cowboy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关于他们的传说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在学到这个词时就不能不讲讲它的文化背景,不然学生真以为它是指那些美国放牛者。有一次在作阅读理解时碰到一篇文章中有“bingo”这个词,只知道它是一种游戏,但看词典都不明白具体是什么游戏,因为中国没有这种游戏。还有如“radar, coffee”。同样汉语里有好多词英语里也是没有的,如“炕”(kang, a heatable brickbed),“气功”(qigong)。词在文化方面的含义是有差别的。什么是词的含义呢?《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上说:含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新编韦氏大学词典》上说:含义是“一个词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之外的暗示的意义”。这两部词典的定义说明:词的含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含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不了解词汇含义,会在言语上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例如:中学英语里会频繁碰到peasant这个词,汉语里1般解释为“农民”,学生用时觉得很简单,可如果随便对讲英语的外国人说peasant,他们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在英语中, peasant除指汉语意义“农民”外,还可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乡下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语言与文化》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籍,让我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语言的结构、语言与思维、语言的功能、语言与社会等等。

这本书的第一章从一个宏观的角度介绍了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提到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人类进化过程中。

作者利用大量的研究证据和实例,扩展了我们对语言起源的认识。

我之前对语言的起源只是停留在人类需要交流的基本需求上,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语言的起源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它与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认知过程。

通过对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研究,作者深入探讨了语言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我对这些方面的了解原本非常有限,通过这本书,我对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发现语言是由各种语音和符号组成的系统,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第四章中,作者讨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作者提出了语言对思维的塑造作用。

我之前从未考虑过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但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我明白了,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并对我们的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接下来几章作者讨论了语言的功能和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作者提到语言不仅用于交流,还用于表达情感、表达身份和建立社会关系。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比如社会语言的差异和语言的规范化。

通过这些章节,我了解到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方式,它紧密地与社会和文化相互作用。

在最后几个章节,作者引入了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教育的问题。

作者强调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参与跨文化交际。

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这些建议和方法非常有价值。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在课程的要求下,我读了第一本关于语言的学术作品,在看似枯燥的文章名字底下,蕴藏着一些关于语言的趣味。

《语言与文化》是罗常培先生从语言学跨入文化人类学的成果,被誉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先驱”和“开山之作”。

罗常培先生毕生从事语言教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言调查、音韵学研究。

常培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这门科学不懈的开拓者。

中国语言学界将罗先生称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可以说是对他一生的准确定评。

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多方面联系的。

语言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交流,当两种不同的文明开始接触时,语言是最先受到影响的。

在民族间交往中,汉语影响了其他语言。

越南语中存在着汉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早的一层是古汉越语,指汉至唐初传入越南的零星的汉字汉音,例如“普、舞”越南语读作dua'、mua'。

这些字音带有上古汉语的特点。

第二层次是汉越语,指唐代之后大量输入越南语的成系统的汉字和汉音。

例如“六、难、见”在越南语里分别读作Lue、nan'、kien'。

这些字音带有中古汉语的特点。

汉越语大多见于越南语的文言。

唐代的科举制度促使今越南地区的知识分子诵读汉文的经典书籍,从而造成系统的汉越语。

其历史背景跟汉语方言文读音一样。

第三层次是越化汉语产生的时代晚于汉越语,它是汉语和越南语融合的结果,在今天的越南语里很难辨别哪些是地道的越南语,哪些是越化汉语。

还有就是朝鲜语,自汉武帝在朝鲜建立郡县制度以后,汉文化和汉字大量输入朝鲜。

到7世纪的新罗时代,产生了一种汉语和朝鲜语混合的书面语,称为“吏读”。

字形采用汉语,实词多直接用汉字写出,虚词只用汉字记音,语法则仍用朝鲜语系统。

在朝鲜语里与汉语有关的字音称为“高丽音”,从中可以看出古汉语的遗迹如“三方、湿”在朝鲜语里分别读作sam、pan、 swp。

“吏读”一直使用到20世纪初期日本侵占朝鲜的时候。

当然也少不了日本语,据文献明确记载,中国和日本正式交往始于汉光武帝。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本书作者罗常培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 曾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她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 而且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 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语言学大家。

而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这么评价她: “有些人说罗先生是‘继往开来’, 我认为‘继往’不难, 难在‘开来’。

她成就是划时代。

用语言学理论指导语言研究以她为最早, 当初这是新道路。

”这本《语言与文化》是在195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 距今已六十多年, 但无人敢否定其在语言学界地位。

其实, 她在自序中曾写到, 在1943年, 她在西南联合大学做过一次以“语言与文化”为题公开讲演, 这本书间架就建立起来了, 以后旅居北美又忙里偷闲地补充部分材料, 以后在炮声和冷弹中持着“外愈喧而内愈静”心理, 忠于所学态度, 集中精力来写这本书, 最终在1949年完成初稿。

美国语言学教授萨丕尔说“语言背后是有东西。

而且, 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

”罗常培先生所著这本书就是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 陆志伟先生这么评价道“这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尝试, 可是成绩已经是很可观了。

”所以, 在中国学术领域, 这是一本开疆扩土著作。

罗常培先生在引言中说到这本书关键包含到语义学, 极少牵涉到语音学和语法学, 而且从六个方面讲了语言与文化关系:第一, 从词语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遗址;这个部分之中, 罗常培先生举了多个例子, 经过追溯多个常见词语起源极其改变来表现了同一时期文化改变, 比如“墙”这个词语, 最初取义与“柳条”, “柳枝”相关, 这是数种语言共通之处,也就是说, 在最初, 各个国家都是用柳枝柳条一类东西编织而成, 这是一个文化共通现象, 当然, 这也表明是当初人类普遍受限于生存环境和发展情况,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知道“柳”应该是易于存活且分布广泛一个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语言与文化》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罗常培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曾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他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并且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家。

而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这样评价他:“有人说罗先生是‘继往开来’,我认为‘继往’不难,难在‘开来’。

他的成就是划时代的。

用语言学理论指导语言研究以他为最早,当时这是新的
道路。


这本《语言与文化》是在195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距今已六十多年,但无人敢否定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

其实,他在自序中曾写到,在1943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做过一次以“语言与文化”为题的公开讲演,这本书的间架
就建立起来了,而后旅居北美又忙里偷闲地补充一些材料,之后在炮声和冷弹
中持着“外愈喧而内愈静”的心理,忠于所学的态度,集中精力来写这本书,
终于在1949年完成初稿。

美国语言学教授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文
化而存在。

”罗常培先生所著的这本书就是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的,陆志伟
先生这样评价道“这在中国还是一种新的尝试,可是成绩已经是很可观了。


所以,在中国学术领域,这是一本开疆扩土的著作。

罗常培先生在引言中说到
这本书主要涉及到语义学,很少牵涉到语音学和语法学,并且从六个方面讲了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
这个部分之中,罗常培先生举了几个例子,通过追溯几个常见词语的来源
极其变化来表现了同一时期文化的变化,例如“墙”这个词语,最初取义与
“柳条”,“柳枝”有关,这是数种语言的共通之处,也就是说,在最初,各
个国家都是用柳枝柳条一类的东西编织而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共通现象,当然,这也表明是当时的人类普遍受限于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
知道“柳”应当是易于存活且分布广泛的一种植物。

第二,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这个部分就是非常直观的且有意思的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词的兴盛和消
亡来看出整个民族的文化进步程度,如在中国古代关于牛羊的词汇极其丰富,年龄、性别、形状颜色和病症、动作和品性等等,都有特有的词来对其进行描述,这些词的大量出现,可表明当时牛羊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中
国古代里的畜牧生活是不可湮没的。

而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词几乎不再
出现,它们差不多只存于古书之中了,这也表明现代生活中牛羊不再有如此重
要的作用,我们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我对这个部分最为感兴趣,所以着重来介绍一下这个部分。

文中引用萨丕尔的话“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交际的需
要使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人的或文化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
或间接接触。

交际可以是有好的或敌对的。

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易关系的平
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学科、宗教——的借贷或交换。

很难
指出一种完全孤立的语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间。

邻居的人群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语言上的交互影响。


这个部分几乎就是围绕这个内容进行展开的。

我们可以从这些借字的来源
推测我们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历史渊源,有友好的也有敌对的,借的词
反映历史邦交关系;从借字出现的文献来考证其时代与年份,并可由此推及同
时期发生的其他历史事件;借字出现的缘由亦可反映部分历史事件;由于有些
借字由来已久,难以确切考证,就需要我们大量阅读,从众多信息中去筛选,
而不可同门琛一样仅凭“鲜卑”一词便断定“师比”源于印欧语;借字由于是“借”来的,所以其稳定性比本土产生的词差上许多,不同的时期可能完全不
一样。

文中将借字分为四类:声音的替代,新谐声字,借译字和描写词;在每
一类中又分别举例说明。

相比之借字,贷字就少得多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汉语的方言太过于复杂,说不同方言往往很难顺畅地交流,所以哪怕本国的人也难以辨别一个词是否来
源于中国。

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以丝瓷茶为主,所以随之衍生大量贷字,又由于
贸易可能集中于某些地域,所以带上了地域方言的特色,说其他方言的人几乎
都无法分辨,但就当地人来看,却是极其亲切相似的。

第四,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地名通常给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以重要的证据来补充他们未完全了解的领域。

在中国,地名可以显示当时人们的交通状况,映照一些历史事件。

罗先生
举的例子我就不再多说,举一个我知道的例子:我来自成都,成都有一个小镇,以前叫什么名字已不可考,现在叫天回镇。

据说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一路逃
到此处,刚歇下脚,得到唐军大胜,反贼战败的消息,兴奋得坐不住,立刻率
部回朝。

天子回朝之处,之后便一直叫天回镇。

第五,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