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整理)《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doc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彭一刚老先生的代表作。
在书中,他为我们介绍了有关建筑空间的很多基本知识。
作为学习环境艺术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既不会那么的深奥难懂,又能给我们很深的教育与影响,应该是我们的必读书之一。
全书分成了八章,分别是:1总论、2功能与空间、3空间与结构、4形式美的规律、5内部空间的处理、6外部空间的处理、7群体组合的处理、8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
我重点分析一下第三章的内容。
把符合于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之为适用空间,把符合审美要求的空间称之为视觉空间,把按照材料性能和力学的规律性而围合的空间称之为结构空间,而空间需要与结构结合起来。
结构主要是空间的围合结构。
第一种结构是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一类构件是墙柱,另一类构件是梁板。
墙柱承受的是垂直的压力,梁板主要是承受弯曲力,墙柱是形成空间的垂直面,梁板是形成空间的水平面。
这种结构的好处就是在围合空间的构件同时起到了承重和围合空间的作用,这种结构应用十分广泛,从古到今都是常用的体系。
第二种是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与第一种结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框架结构是把承重的骨架和用来围合、分隔空间的墙面明确地分开,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充分利用多种建筑材料的优良特性,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并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国古代的建筑最擅长运用的木构架体系也是属于框架体系的一种,由梁架承担着屋顶的全部荷重,而墙仅仅起到围护空间的作用,做到“墙倒屋不塌”。
而钢筋混凝土的问世,使得近代框架体系得到极大的发展。
其中近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到的新建筑五法中的底层透空就是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出现。
第三种是大跨度结构体系。
大跨度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筒形拱、交叉拱等拱类、穹窿结构、近代大跨度金属结构、衍架结构、钢筋混凝土钢架、拱形结构、壳体结构、折壳结构和悬索结构等等。
多种多样的大跨地结构都是人类为了谋求更大的室内空间而产生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材料应运而生,使得巨大的空间成为可能。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800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800这本书里有好多关于建筑的有趣事儿。
就像我们住的房子,它可不是随随便便盖起来的。
比如说我们学校的教学楼,从外面看它方方正正的。
这就涉及到书里说的建筑的外形设计。
它的长和宽,高和矮都是有讲究的。
如果盖得太矮,那教室就会很挤,我们活动的空间就小了;要是盖得太高又宽,可能就会浪费材料,而且看起来也不协调。
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古老的城堡的例子。
那个城堡有高高的城墙,墙里面有好多不同的空间。
有士兵住的小屋子,还有储存粮食的大仓库,有给领主住的豪华大房子。
这些不同的空间组合在一起,就像我们玩的拼图一样。
每个空间都有它的用处,它们组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堡。
这个城堡可以抵御敌人,还能让里面的人好好生活。
再看看我们家附近的商场。
商场里有卖衣服的地方,有吃饭的地方,还有看电影的地方。
这些不同的功能空间组合起来,就方便我们去逛街、吃饭、看电影。
要是这些空间没有组合好,比如把电影院放到一个很偏僻的角落,那大家找起来就很麻烦,可能就不想去了。
从这本书里我还明白了建筑的空间组合就像搭积木。
每个积木块就是一个小空间,怎么把这些小空间搭得既好看又实用,这是个大学问。
就像我们在纸上画画一样,要先想好哪里画蓝天,哪里画房子,哪里画小朋友。
建筑设计师也要先想好,哪里是卧室,哪里是客厅,哪里是厨房,然后把它们组合起来。
读了这本书,我走在路上看那些建筑的时候,感觉都不一样了。
以前我只觉得房子就是房子,现在我会去想这个房子的空间是怎么组合的呢?是不是很合理呢?我也想试着自己设计一下小房子,把我喜欢的小空间,像书房、小花园、宠物小窝都组合在一起,那一定超级有趣。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有了新的认识,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建筑背后的奇妙世界。
建筑空间组合论学习心得

建筑空间组合论学习心得<建筑空间组合论>学习心得空间形式空间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简单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削减与叠加达到满足各种需求的空间效果.削减使建筑立面产生凹凸的变化,减轻了建筑的体量感使原本城中的建筑变得轻巧简单的几何形体经过一定秩序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形式的空间,显示形式是一种常见的空间形式,.线式形式可以形成外部空间的立面或限定外部空间的边缘,表达一种运动的过程.放射式是一种独特的空间形式,放射形式的核心,可以是一个象征性的组合核心,也可以是一个功能性的组合中心.其翼部具有与线式形式类似的属性,朝着特定的方向向外延伸.网格形式使建筑的常见空间形式,如控制西塔里埃森布局的几何简图.通过学习我还了解到如何利用面表现空间,对于同一个平面,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其表面与周围地带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或减低其视觉重量.砖墙使建筑显得更加沉稳,增加了建筑的体量感.横向的砖结构延长了建筑的视觉长度.迈耶德霍夫曼住宅,纯白的外立面通透的玻璃窗,无一不减轻建筑的体量感,使整个建筑轻快明了,几条垂直的线使人的视线向高处汇聚,增加了建筑的视觉高度.线式的要素强调了这座高层建筑结构的竖向特征.空间的限定与划分建筑产生于空间的限定,一个空间要依托于一个背景之中,就像建筑不可能没有环境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限定和划分空间.可通过抬高基面,使该领域与周围地面之间产生分离,或将基面下沉,形成一个下沉空间,利用下沉部分的垂直表面来限定空间,也可在水平上空加一个顶来限定出一片独立的空间.在建筑中,地面或楼面上的清晰轨迹常常用来在更大背景中限定一个空间领域.石板小路将建筑与外部空间区分开,引到这人们从公共空间进入私密空间.一块方毯间室内空间进行了限定,突出了休息区域与其它空间的不同.抬高或下沉的基面会影响空间的连续性,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基面变化的高度.越高,其与周围空间的联系越弱,同时加强这一区域作为独立空间容积的明确性洛克菲勒中心的下沉广场就是一个典型的空间限定的实例下沉空间还可以遮风避雨,阻隔地表的风和噪音空间的限定首先要考虑到垂直要素,如两个平行的垂直面限定了他们之间的空间容积,这个空间容积延轴指向该图形的两个开放端当垂直面达到一定高度时,会给人一种围合感,同时保持着与周围视野的连续性.当垂直面接近视线高度时,他就开始将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分隔开来.同时提供强烈的维护感.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是由两个垂直墙面组成的L形围合面. L形墙体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分隔开. L形围合面造型稳定,并且可将空间限定成富于变化的形式.当一根柱子定位于一个限定的空间容积中时,他会在滋生周围产生一个空间领域,并与空间的维护物相互作用.当柱子位于空间的中心时,柱子本身将确立为这个领域的中心,并且在柱身和周围墙面之间划定相等的空间领域.当柱子偏离中心位置的时候,就会根据尺寸,形式和部位而划定等级不同的空间区域.在建筑中,为了使光线进入室内,我们会在墙体上开洞,洞口的位置可以灵活处理,如位于角上这将给人一种呈对角线的方向性.洞口越大,角的限定就越高.也可开在顶面,让光线掠过墙面.交通空间建筑交通包括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两部分。
《建筑空间组合论》观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观后感经老师介绍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感觉受益匪浅,初读感觉很枯燥,再读觉得其所说都是精华,很值得一读再读。
本书的重点是讨论建筑形式的处理问题。
建筑形式受到功能、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一章总论是科学论证建筑中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
人们盖房子总有它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里面叫功能,建筑不仅是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这就使建筑有不同的功能,从而使其反映在形式上也是千变万化的。
二:从精神和审美来看。
每一个建筑因为功能性质不同,地形及环境不同,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思不同应当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特点除此之外建筑形式还不可避免地反映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民族、地区的特点。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维鲁威写下了著名的《建筑十书》,他体术建筑设计的三位一体基本原理,即一切建筑物都应该恰如其分的考虑到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其中说的“便利实用”显然就是它的功能性。
三: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
一定的功能必须要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然而获得某种形式的空间主要取决于工程结构和技术发展的水平。
以摩天大楼为代表的高层建筑设计是最能说明物质技术手段的有效例子之一,虽然在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高层建筑,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们利用1871年芝加哥城大伙所提供的重建该城的机会呢充分利用新建筑材料和新施工技术,设计了最早的一批高层建筑——一钢铁骨架构成内部支撑结构而外面壳体不起支撑构架作用的10层上下的楼房这种国际性的普及与推广首先建立在当时高新科技的发明和推广的基础上1915年出现了自动控制电梯,上升速度达到每分钟365m,1950年群控系统开始使用,由于垂直交通问题的顺利解决和不断改进,由于优化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40层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这种名副其实的“摩天大楼”才得以实现。
四:从建筑发展趋势来看。
由于建筑内部矛盾双方既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的结果,在建筑中功能表现为内容,空间表现为形式这两者所构成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按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而呈周期性太特点的。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由中国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所著,是一部关于建筑设计理论的经典著作。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深入探讨了建筑空间的形式、结构、功能和美学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建筑设计师和学生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在读完《建筑空间组合论》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空间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贝聿铭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让我对建筑空间的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贝聿铭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原则。
他认为,建筑空间的组合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随意组合。
只有在考虑到功能需求、结构条件和美学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建筑空间组合。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我明白了建筑空间设计并非只是简单的堆砌和组合,而是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和规律可循。
其次,贝聿铭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建筑空间的形式美学。
他认为,建筑空间的形式应当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和结构。
这种将美学与功能结合起来的设计理念,让我深受启发。
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建筑空间的形式美学,力求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经典的建筑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贝聿铭先生向我们展示了建筑空间组合的多种可能性。
这些案例不仅让我对建筑空间的设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案例的研究对于我今后的设计实践将会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
总的来说,读完《建筑空间组合论》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贝聿铭先生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让我对建筑空间的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我会将书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为社会创造更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读书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

读书笔记———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
谈到建筑功能时,建筑理论界一直有所谓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功能之说。
建筑一般都会具有实用功能,有待于发展其精神性的审美意义,只有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才是健全的。
一、突出建筑的空间美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
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
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
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
在这里空间美就上升到了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建筑是土木为材所形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不向超长的高度发展的体制。
但建筑要满足多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有满足它的足够的空间。
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传统建筑走上了群体组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筑物的群体组合来延伸、扩大空间。
空间组合通过引导、联系、过渡、集合、总结等方式进行,因此,人置身并行进在建筑的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空间序列在我们面前不断呈现,此起彼伏,在起、承、转、合中体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
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美,也就随着时间的进程,在虚实相间的空间布局中流溢出来。
四合院的空间特性表现为内向性的美,这是由于它的围合特征所决定的。
这种围合以轴线对称的方式来进行,围合出来的空间相对具有封闭、内敛、独立、宁静的特征。
在这种组群的处理方式中,呈现出了均衡、对称的空间布局形式,这样的空间氛围和中国的传统的宗族、血缘、道德、伦理关系又相适应。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总论建筑空间是由建筑每个界面围合成的领域,它是从自然空间中分割出来的,并且有相对的独立性,与自然空间相比建筑空间具有人为性和功能性。
它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人类在征服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以实体物质为基础的建筑空间,同时为了实现功能性和满足艺术化的要求,创造营造出更为良好的建筑周围环境,从而使建筑的外部空间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对于建筑的起源就是原始人类为了避风雨,御寒暑和防止其它自然现象或野兽的侵袭,而要栖身的空间,而功能也就是人们盖房子总是有它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的。
建筑的形式主要是:内部空间和外部体型。
以下为建筑最基本的单位形式:1.空间的大小2.空间的形状3.空间的比例关系4.门窗设置但必须要适合一定的功能要求,没个都是有各自的独特的形式来区别其它的房间等。
例如:起居室不同于客厅,阅览室不用于车库,生产车间不同于电影院对于一完整的建筑而言,功能的合理性不仅于单个房间的合理程度,还应于房间之间的组合,相反的话,同一功能要求也可以用多种的形式空间来适应。
形式1.对称形式:庄严肃穆雄伟例如:我国古代的皇宫建筑2.非对称形式:自由轻巧活泼例如:我国古典的园林建筑建筑的功能有:1.物质功能:工业建筑2.精神功能:纪念碑凯旋门3.使用功能:如.创库堆站对于艺术性形式美,在建筑中凡是具有艺术性的作品都的必须符合于形式美的规律,但是符合形式美规律的建筑不一定有艺术性。
之间的区别:形式美对于现实的审美关系只限于物体外部形式本身是否符合于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等与形式美有关的法则。
艺术性要求通过自身的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
建筑的特征是一个建筑物的个性,所以我们设计者要考虑到那的地形环境民族特色等来设计一个意图和结构。
功能与空间对于功能与空间的关系来说我们应该先考虑一定的功能必须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还的要考虑满足功能要求,以及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
建筑空间组合论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随笔阅读之后感触颇深,建筑空间组合论一书运用了辩证的方法论述了建筑的功能、空间、审美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读了第一章总则,在总则中从三个方面对建筑进行分析:1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需求;2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需求;3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前述的两方面的要求。
然后分述建筑的功能,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类型和形式千变万化,其原因多种多样,但无可否认功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的功能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要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
因此看待建筑功能的合理性不能脱开一定的社会条件而追求一种抽象的绝对的标准。
此外在看待建筑功能问题上应当持有发展的观点,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所发展,建筑作为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也必然要随之发展和变化。
应该坚持否定之否定的观点来看待建筑发展的趋势。
我们讨论的建筑与功能,实际上是指建筑形式与建筑的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
早期的建筑,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建筑形式相对简单。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有能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适应日益多样的社会生活,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得以更为充分的体现和强调,由此,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形式由功能而来”的观点。
他给予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
现在,人们对现代建筑的理论以及实践中的片面性提出批评和指责,甚至公然宣布“现代建筑已经死亡”。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认为“有什么样的建筑功能,就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建筑形式。
”“建筑形式”是由空间、体形、轮廓、虚实、凹凸、色彩、质地、装饰…等种种要素的集合而形成的复合的概念。
这些要素,有的和功能保持着紧密而直接的联系;有的和功能的联系并不直接、紧密;有的几乎与功能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我们不加区别地把这一切都说成是由功能而来的,这显然是错误的。
由此看来,“形式由功能而来”这句近现代建筑的格言,尽管有它合理、正确的一面,但笼统地认为一切形式均来自功能,则显然夸大了功能的作用,就这一点来讲它确实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建筑空间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彭一刚大师一生践行的结晶,是一种理论上的指导。
本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书的第一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二、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第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第五、六、七章以大量实例分别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第八章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
本书的总论说的是建筑空间是由建筑每个界面围合成的领域,它是从自然空间中分割出来的,并且有相对的独立性,与自然空间相比建筑空间具有人为性和功能性。
它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人类在征服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以实体物质为基础的建筑空间,同时为了实现功能性和满足艺术化的要求,创造营造出更为良好的建筑周围环境,从而使建筑的外部空间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功能、空间、结构的关系本书中分析了西方建筑史上各种风格建筑类型的空间特点和发展过程,一再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和灵魂。
第二章功能与空间是我映像最深刻的一章。
在第二章功能与空间里我认识到对于功能与空间的关系来说应该先考虑一定的功能必须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形式由功能而来给予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而与功能有直接形式要素的就是空间,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空间形式,但是又不能说空间形式就是有建筑功能决定的,但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
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既要尊重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要充分利用它的灵活性。
无规定形而随心所欲的杜撰形式必然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相反的,过分的拘泥于规定性也可能会是建筑形式缺少变化而千篇一律。
我们只有把规定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起来。
在第三章空间与结构中我知道了结构的不同形式既能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也会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即结构能满足建筑的功能与审美要求。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由美国建筑学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所著的一部关于建筑设计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和结构,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来创造出独特而富有活力的建筑空间。
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赖特先生的设计思想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赖特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和结构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他认为,建筑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容器,而是应该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合理的组合和结构来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
赖特先生的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重新认识到建筑空间的重要性,并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其次,赖特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建筑空间组合的创新理念和设计方法。
他强调了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认为建筑空间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和环境条件。
他还提出了许多关于建筑空间组合的设计原则,例如统一性、对比性、节奏性等,这些原则为我提供了许多关于建筑设计的启发和灵感。
通过学习赖特先生的设计理念,我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最后,赖特先生在书中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
他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实际的设计经验,向读者展示了他对建筑空间组合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理念。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对建筑设计的实践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赖特先生的设计风格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建筑设计著作,它不仅深入探讨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和结构,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赖特先生的设计思想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建筑空间组合论》将对我今后的设计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希望更多的建筑设计师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深入探索建筑空间的创新理念和设计方法,为建筑设计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意。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由中国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所著,是一部关于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建筑空间的组合与设计,以及建筑师应该如何思考和处理空间的问题。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建筑空间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建筑设计的方法和原则有了新的思考。
在《建筑空间组合论》中,贝聿铭提出了建筑空间组合的基本原则,包括对称、比例、节奏、序列等。
他认为,建筑空间的组合应该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和使用需求。
在书中,贝聿铭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案例,阐述了这些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建筑空间组合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阅读《建筑空间组合论》让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新的认识。
在过去,我常常只关注建筑的外观和形式,而忽视了建筑空间的内部组织和布局。
然而,贝聿铭在书中强调了建筑空间的重要性,他认为建筑的内部空间应该是建筑设计的核心,是建筑师应该最关注的地方。
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合理组合和设计,可以使建筑更加舒适、实用和美观,这对于提高建筑的品质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贝聿铭在书中还强调了建筑空间组合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建筑空间的组合应该是灵活的,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境进行调整和变化。
这样可以使建筑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可以增加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可持续性。
因此,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空间时,应该注重空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的长期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建筑空间组合论》的阅读,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我认识到建筑空间的组合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也关系到建筑的美观和价值。
因此,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空间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空间的组合原则和灵活性,以及建筑的长期发展和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优秀和具有竞争力的建筑作品。
总的来说,贝聿铭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部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建筑设计著作,它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和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彭一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建筑空间的基本原理和组合方法。
读完这本书,我对建筑空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彭一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才华深感敬佩。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建筑空间的重要性。
建筑不仅仅是砖瓦和水泥的堆砌,更是空间的组合和创造。
一个好的建筑,必然有一个好的空间组合。
而好的空间组合,需要考虑到人的需求、行为和心理,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需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性。
因此,建筑空间不仅仅是一种功能需求,更是一种艺术追求。
其次,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
建筑空间的组合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规则。
比如空间的序列、空间的流动、空间的渗透、空间的层次等。
这些原理都是为了创造出更加合理、舒适、美观的建筑空间。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空间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和创作。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彭一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才华。
彭一刚先生在书中不仅阐述了建筑空间的原理和组合方法,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建筑空间设计的精髓和技巧。
同时,彭一刚先生的文字表达也十分流畅、清晰,让人读来倍感舒适。
从书中可以感受到彭一刚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才华,这让我对他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总之,《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值得每一个建筑学子和从业者深入阅读和学习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空间的基本原理和组合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和创作。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彭一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才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设计水平。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探讨建筑空间组合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布局、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建筑空间的丰富多彩的图景。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空间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首先,作者对建筑空间组合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建筑空间的组合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堆砌和拼凑,而是要考虑到空间的功能、形式、结构等方面的统一性。
建筑空间组合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还要具备美学和艺术的价值。
这种对建筑空间组合概念的深入探讨,让我对建筑空间的设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建筑空间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作者对建筑空间组合的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提出了多种关于建筑空间组合的原则,如对称性、比例、节奏、层次等。
这些原则既是对建筑空间组合的指导,也是对建筑空间设计的规范。
通过对这些原则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出具有美感和实用性的建筑空间。
同时,这些原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美的标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建筑空间的美学价值。
此外,作者还对建筑空间组合的实践进行了丰富的案例分析。
他通过对多个建筑空间组合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向读者展示了不同建筑空间组合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案例不仅让我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建筑空间组合的多样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建筑空间组合的原则,设计出更加优秀的建筑空间。
最后,作者还对未来建筑空间组合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他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空间组合将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未来的建筑空间组合将更加注重人们的需求和体验,同时也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展望不仅让我们对未来建筑空间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创新方向。
总的来说,读完《建筑空间组合论》让我对建筑空间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建筑空间组合的概念、原则、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全面剖析,我对建筑空间的设计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也对建筑空间的美学和实用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精选.)

一本书带给我的设计心得——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建筑空间组合论》在我看来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自从大一经老师推荐阅读以来,至今虽不能说是精读过,但其大意也算理解一二了。
它与《建筑语汇》成为我做设计之前比翻的两本书,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让我明确了设计的意义、方向和手法,从而让我们这样的低年级学生能较为快速的了解该怎样做好设计,我认为它是一本建筑系学生十分必要研读的经典之作。
彭一刚先生在第一版前言中说到的“回顾以往的教学,学生苦于得不到系统的建筑构图方面的只是,教师又很难再有限的课堂辅导中讲清这些道理,加之构图原理本身又多少有一点抽象,难以捉摸,于是学生难免会感到神秘莫测,而教师又苦于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可能由于缺少共同语言而有所隔阂”一现象我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普遍的一个难题,当初彭一刚先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写出这本书的,纵观此书,其内容之详实涵盖面之广泛语言之通俗精炼不得不赞叹彭一刚先生对于建筑系教学的用心良苦。
本书共九章,有总讲有分讲,功能空间结构审美等分类看目录便一目了然,哪里遇上困惑就看哪里,每次翻阅总会有多少心得,它更多的不是一部讲大道理深奥义的书,而是讲各种情形的各种解决方案,市面上太多的建筑书籍难免或空泛或深奥使得我们难以从中学到东西,故此书对新生而言是十分难得且足够经典的。
很多老师在课上疏漏的或没有细讲我们又很想了解的内容书中都有详细的解释。
比如关于审美这个方面。
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要有美感,于是很多同学都问过老师“什么是美”,老师的回答常常太过笼统,比如说“有规律的东西才有美感,比例和尺度要拿捏好”,可是什么叫有规律、规律该如何运用、什么样的比例和尺度才会是美的这类问题总是由于时间等限制老师讲的总是不够多我们总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寻找答案。
而此书的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所述的内容让我获益颇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美是从对立同一种得到的,物质世界有许多有机统一性值得我们借鉴,简单的几何体可以得到统一,主从分明、对称的均衡、不对称的均衡、对比与微差、韵律、比例、几何关系、相似形等都可以得到形式的统一从而得到一个美的物体。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篇1一、空间与结构建筑的空间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空间以及意境空间(视觉空间)。
功能空间即按照一定类型的建筑体系,将其功能按照人的活动方式进行组织后形成的功能流线图,即泡泡图。
有些类型的建筑功能形式比较固定单一,有时候则灵活多变,所以,功能空间只是建筑形成的其中的一小部分。
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建筑工匠集建筑外型,结构,艺术于一身,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已经全盘考虑过各个部分,所以做出来的建筑非常和谐并且与建设之初的目的吻合。
而当代的建筑设计,建筑行业更加细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很难将各个组成部分考虑周全,所以设计难度更大,设计目标的完成度较难把控。
这就对当代建筑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二、形式美的一些规律性1)主与从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
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
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
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
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散而且很单调,而失去统一性。
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
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
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
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
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
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
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
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
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
建筑空间组合论 读后感

一切建筑的形成都有其使命的,这就是功能。
但对一些特殊建筑来说,设计师在使其满足功能要求之余,还应满足房屋所有者对其在精神方面的要求。
主观上人们可以对建筑的形式有五花八门的要求,但客观上还应有当代的物质技术手段来实现,脱离了现实的建筑师无法实现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就不应有幻想,因为正是幻想让我们的世界发展成了现在多彩的世界。
从发展趋势来看,建筑是在不断进步的,。
一个建筑的合理性要有单一空间和多空间的合理配合来实现。
一个单一空间若要设计的合理就必须依据其功能要求对他的形/质/梁来进行合理的规划。
而一个多空间的建筑要合理就要合理的组合空间,必须依据其总体要求对其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规划。
使空间使用起来更加合理。
任何一个空间的设计/组合的规划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美,有缺点也有其先进性,他的缺点使得设计师在下一次设计时会思考如何改善,而其先进性会促进空间形式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古至今,建筑的形式不断发展,其空间形式/结构也不断完善。
古代,由于材料的限制,房子的跨度/空间分割的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
人们因此而不断的改进,就有了现在比较完善,但使用目的明确的五种结构体系。
从结构体系来看,大致分了五种。
不同结构体系有其不同的优缺点,但我们无法武断的说这种结构就是好或是就是坏,因为这些结构体系的形成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地形条件下形成的。
比如在沙漠,我们就无法使用大量的木构架这样的框架结构来建造住宅,因为沙漠独特的气候条件。
再如欧洲的半木结构,因为木框架和填充墙之间不可能结合的十分严密,所以在北美洲这样气候条件的地区就不能大量的建造。
因此,不同的结构体系身后都有其不同的文化/气候特点,不能以偏概全加以否定。
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的特点在于墙体本身既要起到围隔空间的作用,同时又要承担屋面的荷重。
这种结构体系的历史悠久,并且随着人们需求的不同和智慧的增长,其使用空间不断增大,但其根本的矛盾无法解决,因此此结构还是无法自由灵活的分割空间,使得在以某些目的为功能的建筑的建造上,人们无法使用此结构作为基本架构。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由英国建筑大师约翰斯托格里奇所著的读书报告。
它探讨了空间组合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包括建筑外观、室内空间的使用以及人们的感知行为等方面。
斯托格里奇以“阴阳和谐”的概念为引,强调了建筑空间组合的实践性,即利用现有空间重新组合的原则。
他提出了以下三大要素:自然序列、建筑平衡和多样性,而这三要素至关重要,可以实现结构的准确性、空间的有机统一与活动性。
斯托格里奇还提出,建筑空间组合要将有机摆放和置换、节制和信赖、弱化和加强相结合,使空间层次更加复杂,表达形式更加丰富,体现出“阴阳和谐”的设计理念。
《建筑空间组合论》一书对建筑和设计有重要的影响。
它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空间组合方法,全面提高了空间组合能力,有助于探索新型建筑结构,让每个建筑空间都能够非常舒适、实用、高效。
同时,斯托格里奇也提到,建筑空间组合要根据阴阳和谐的基本原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充分考虑建筑环境、人文气候和文化。
他还强调,应该保护建筑空间的独特性,不仅仅要满足审美要求,还要保护和提升空间的价值,以便让人们能够休闲、娱乐、学习和创造,从而体现建筑空间的历史发展演变。
《建筑空间组合论》为建筑设计以及室内外空间的规划带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刻影响了建筑师设计和实施建筑空间组合的方式,为空间重组和实践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有机建筑空间成为可能。
因此,斯托格里奇在这本书中所展示的理念和方法,对现代建筑空间组
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报告【阅读书目】:《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彭一刚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内容摘要】:本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书的第一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二、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第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第五、六、七章以大量实例分别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第八章当代西方建筑拭目以待审美变异。
【关键词】: 构图基本法则形式美空间组合在总论中,作者对建筑发展中的本质联系,提到了三个主要方面:一、人们对建筑提出的功能和使用方面的要求;二、人们对建筑提出的精神和审美方面的要求;三、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达到前述的两个方面的要求。
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作者引用了老子的一段话,在这里因为不会拼,暂不打出来。
对于建筑的意义在于:强调建筑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成空间的实体的壳,而是空间本身。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当你在用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就要把这个东西忘掉。
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是对老子的呼应吧。
看待建筑功能的合理性,不能脱开一定的社会条件而追求一种抽象的,绝对的标准。
近现代建筑在破除了古典建筑形式的桎梏后,在空间的形成,分隔和组合上产生了极大的灵活性,这必然会促使功能朝更新,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功能和形式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互有促进的相互扶持,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关于精神和审美的要求由于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而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因而,供人居住或者使用的建筑应考虑到它对人的精神感受上所产生的影响。
对称:庄严,肃穆,雄伟;非对称:自由,轻巧,活泼。
建筑性格特征所表现的是建筑物的个性。
不光是由它的功能,地形,环境所决定的,还有时代(时代风格),民族或地区(民族或地区风格),作者(个人风格)共同给予。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是由著名建筑学家赫尔佐格所著,是一部探讨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赫尔佐格不仅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灵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建筑设计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赫尔佐格在《建筑空间组合论》中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强调建筑的设计应该从功能和空间需求出发,而不是单纯追求外观的美感。
他认为,建筑的空间组合应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而不是为了追求独特的外观。
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另外,赫尔佐格还在书中提出了“形式即功能”的观点,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是由其功能和空间需求决定的。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所不同,它强调建筑的形式应该是为了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追求艺术的表现。
通过这一观点,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建筑的功能和空间需求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书中,赫尔佐格还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
他认为,建筑空间的组合应该是有机的,它应该是由各个空间元素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这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建筑空间的组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原理有了更多的思考。
赫尔佐格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理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会在建筑设计领域有所突破,也会为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思想和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书带给我的设计心得——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在我看来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自从大一经老师推荐阅读以来,至今虽不能说是精读过,但其大意也算理解一二了。
它与《建筑语汇》成为我做设计之前比翻的两本书,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让我明确了设计的意义、方向和手法,从而让我们这样的低年级学生能较为快速的了解该怎样做好设计,我认为它是一本建筑系学生十分必要研读的经典之作。
彭一刚先生在第一版前言中说到的“回顾以往的教学,学生苦于得不到系统的建筑构图方面的只是,教师又很难再有限的课堂辅导中讲清这些道理,加之构图原理本身又多少有一点抽象,难以捉摸,于是学生难免会感到神秘莫测,而教师又苦于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可能由于缺少共同语言而有所隔阂”一现象我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普遍的一个难题,当初彭一刚先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写出这本书的,纵观此书,其内容之详实涵盖面之广泛语言之通俗精炼不得不赞叹彭一刚先生对于建筑系教学的用心良苦。
本书共九章,有总讲有分讲,功能空间结构审美等分类看目录便一目了然,哪里遇上困惑就看哪里,每次翻阅总会有多少心得,它更多的不是一部讲大道理深奥义的书,而是讲各种情形的各种解决方案,市面上太多的建筑书籍难免或空泛或深奥使得我们难以从中学到东西,故此书对新生而言是十分难得且足够经典的。
很多老师在课上疏漏的或没有细讲我们又很想了解的内容书中都有详细的解释。
比如关于审美这个方面。
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要有美感,于是很多同学都问过老师“什么是美”,老师的回答常常太过
笼统,比如说“有规律的东西才有美感,比例和尺度要拿捏好”,可
是什么叫有规律、规律该如何运用、什么样的比例和尺度才会是美的这类问题总是由于时间等限制老师讲的总是不够多我们总是有很多
问题需要自己寻找答案。
而此书的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所述的内容让我获益颇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美是从对立同一种得到的,物质世界有许多有机统一性值得我们借鉴,简单的几何体可以得到统一,主从分明、对称的均衡、不对称的均衡、对比与微差、韵律、比例、几何关系、相似形等都可以得到形式的统一从而得到一个美的物体。
其中“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一节中讲到“利用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方法来调节门窗与墙面之间的比例关系”让我得到了许多启示,至少我知道以后可以运用这种方式使方案的开窗更美观,还有一些关于美的比例关系让我设计方案时有理可循,而不是盲目地反复思考“怎样产生美”这一问题。
诚然美不会仅限于产生于这几种手法之中,还需要更多的直觉与灵感,但是作为建筑系新生的我们审美观这一方
面有着普遍缺乏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不能在短时间内有大改善的情况下,若是不告诉我们一种类似于公式的可以套用的手法我们很难开始着手设计。
它告诉了我们许多的公式让我们体会套用,这使我们设计方案的时候少走了许多弯路。
虽然我们现在不免沦于生搬硬套,但是我们可以在一次次的运用和老师的指导中体会这些技巧的精髓,它同时亦告诉我们,做好建筑设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积累去领悟,这本书给我们开了一扇便捷之门,而修行还是在个人。
又比如功能与形式上的问题。
大一的时候我时常对到底是功能重要还是形式重要感到困惑,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答。
书中赞成《建筑十书》中建筑应该具有坚固、实用、美观的特点,坚固和实用是建筑最基本的因素,而美观则是相对现状而言的。
书中指出,我们不能以古代教堂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住宅,因为工业时代的到来时的任何东西都开始走向标准化与量产化,这样能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而获得更多的效益,曾经人们曾一度追求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和统一但随着人们精神需求上的提高人们开始厌倦了冷酷的方盒子建筑从而思考更加具有人情化的地域性建筑。
中国处于发展阶段,在各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作者认为国外许多过时的理念可能正适用于国内当下现状,毕竟我们的经济还在发展,要从坚固实用着手,从过度强调功能的建筑渐渐走向更有人文情怀的建筑。
这让我感触颇深,我懂得了所谓的建筑的合理性,即在满足坚固实用的情况下应在考虑经济情况及建筑功能的同时最大的实现其美观性,建筑史是在功能与形式的
矛盾与统一下逐渐发展的,故矛盾不能被解决,我们只能不断修改完善方案以最大限度的缓解矛盾。
这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
虽然中国当下的建筑情况不容乐观,但彭一刚先生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创造出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的。
我对此亦深信不疑。
书中内容实在太多,感想不尽,用之不竭,不论是结构、空间、功能还是审美、形式、处理手法写的都十分详尽,对于我们低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十分受用了。
翻阅此书,亦能感受到彭一刚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真诚,令人肃然起敬。
成书至今已时隔几十年,故书中内容难免受到时代的限制,有些观点我们也不能盲目跟从,但是那些客观的自然规律与经典的处理手法是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去理解消化的。
感谢彭一刚先生,感谢这本《建筑空间组合论》,它让我逐渐开始理解了建筑设计,知道之后的路该怎么走,我认为这是十分重要的。
感谢此书的引导,所谓设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