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1号的准备到登月全过程
人类登月发展史
人类登月发展史人类登月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始设想与探索:自古以来,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激发了人类无尽的好奇与想象。
从古代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到现代科学对月球的探索,人们一直梦想着登上月球。
2.登月计划的提出与实施: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处于冷战期间,太空竞赛成为两国竞争的重要领域。
美国为了展示其科技实力,提出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经过几年的准备和技术攻关,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人类首次登月行动的开始。
3.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成功降落在月球静海地区。
三名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成为首批登上月球的人类。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行走,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名言:“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
”这次登月行动实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
4.后续登月任务与探索:在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后,美国继续实施了一系列阿波罗登月任务。
这些任务不仅实现了多次载人登月,还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各种科学实验和探测活动。
这些任务为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资料。
5.登月计划的结束与后续探索: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太空探索重点的转移,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于1972年结束。
然而,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并未停止。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太空探索的深入,一些国家和私营企业开始计划新的登月任务。
例如,中国的嫦娥五号成功实现了无人采样返回任务,而SpaceX等私营企业也在积极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和登月舱技术。
人类登月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探索的历程。
从最初的设想和梦想到现在的实际探索和成果,人类在不断推动着太空探索的步伐。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深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激动人心的太空探索成果。
阿波罗11号
CHINA 阿波罗11号登月资料|目录阿波罗11号 (3)阿波罗11号登月十大发现 (3)阿波罗11号登月的故事(图) (6)任务介绍 (9)任务成员 (9)替补成员 (9)支持团队成员 (9)任务介绍 (10)发射与登月 (10)踏上月球 (11)返回地球阿波罗计划 (11)回复: (11)回复: (18)伟大的人类.神奇的宇宙================== (18)※来源: 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发表于:10-10 22:54 (18)阿波罗11号“阿波罗”号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个部分组成。
1.指挥舱——宇航员在飞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舱,也是全飞船的控制中心。
指挥舱为圆锥形,高3.2米,重约6吨。
指挥舱分前舱、宇航员舱和后舱3部分。
前舱内放置着陆部件、回收设备和姿态控制发动机等。
宇航员舱为密封舱,存有供宇航员生活14天的必需品和救生设备。
后舱内装有10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各种仪器和贮箱,还有姿态控制、制导导航系统以及船载计算机和无线电分系统等。
2.服务舱——前端与指挥舱对接,后端有推进系统主发动机喷管。
舱体为圆筒形,高6。
7米,直径4米,重约25吨。
主发动机用于轨道转移和变轨机动。
姿态控制系统由16台火箭发动机组成,它们还用于飞船与第三级火箭分离、登月舱与指挥舱对接和指挥舱与服务舱分离等。
3.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 4.3米,最大高度约7米。
①下降级:由着陆发动机、4条着陆腿和4个仪器舱组成。
②上升级:为登月舱主体。
宇航员完成月面活动后驾驶上升级返回环月轨道与指挥舱会合。
上升级由宇航员座舱、返回发动机、推进剂贮箱、仪器舱和控制系统组成。
宇航员座;舱可容纳2名宇航员(但无座椅),有导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电源等设备。
4.登月飞行——"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0-21日首次实现人登上月球的理想。
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其中5次成功。
阿波罗计划
NASA重燃奔月雄心将在环形山建立基地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载着3名航天员,开始了人类的首次探索月球壮举。
经过约38万公里的飞行,阿波罗11号在7月21日飞抵月球轨道。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及其同伴奥德林乘坐登月舱,降落在月球静海。
阿姆斯特朗首先爬出舱门,他环顾四周后,一步一步地爬下扶梯。
他的左脚小心翼翼地首先触及月面,发现左脚陷入月面很少后,才鼓起勇气将右脚也踩上月面。
人类成功完成了将足迹踏上地外星球的壮举。
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后,在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期间,美国宇航局(NASA)还相继发射了一系列阿波罗飞船,其中除阿波罗13号因服务舱液氧箱爆炸停止登月任务外,其余5次任务都成功完成。
阿波罗登月计划完成之后,美国决定在以后的几十年内不再进行登月旅行。
阿波罗探月计划结束30多年后,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初提出了“太空探索远景计划”(Vision forSpaceExploration)———2018年,人类将再次登上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从2020年开始着手为人类登上火星做准备。
今年8月,美国宇航局将正式公布一份以此为基础的太空探索计划,详细描绘出人类重上月球的具体方案。
运输工具新一代载人飞船CEV重返月球,首先需要解决交通工具的问题。
虽然阿波罗载人飞船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产物,未来人类登月的航天器却和它惊人的相似。
由于当时使用的土星5号火箭已经停产30多年,美国宇航局必须找到新的大型火箭来将人类再次送上月球。
对于采用何种推进系统,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第一种选择是航天飞机的推进器,另一个选择则是使用发射卫星的火箭推进器。
最后被选中的是前者,因为其花费较低,同时拥有强大的推进力。
登月发射装置将由5个航天飞机的主引擎和大型推进火箭组成。
火箭高达40层楼,其载重量能达到125吨,几乎可以和土星5号媲美。
每次发射的费用为5.4亿美元,几乎和航天飞机执行一次升空任务的费用相当。
阿波罗飞船
计划简介
阿波罗飞船(6张)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工程,始于1961年5月,结束于1972年12月, 历时11年7个月。阿波罗计划的目的是把人送上月球,实现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并为载人行星探险做技术准备。
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承担首次登月任务的是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 指令舱驾驶员米切尔·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埃德温·奥尔德林。飞行过途中,“阿波罗11号”飞船进行了两次 轨道校正,进入环月飞行轨道后先绕月球飞行了差不多13圈,然后启动服务舱发动机减速,降低轨道后登月舱与 指令舱和服务舱成功分离,登月舱沿抛物线缓慢地下降至月面,在月球“静海”安全实现软着陆。另一名航天员 仍留在指挥舱内,仍沿环月轨道飞行。7月21日22时56分,即在飞船起飞后102小时45分43秒,登月舱门打开,航 天员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阿波罗飞船研制出来后,相继进行过6次无人亚轨道和环地轨道飞行、一次环地飞行、3次载人环月飞行,最 后才正式进行了登月飞行。1968年10月11日发射的阿波罗7号是第一艘载3名航天员的阿波罗飞船。在此之前,阿 波罗计划中只做了不载人的飞行试验。自阿波罗7号起,到阿波罗-18为止,美国发射了12艘载人阿波罗飞船。
阿波罗计划载人登月的技术途径是选用月球轨道交会方案,即将一艘载有3名航天员的飞船发射到月球轨道上, 然后2名航天员乘登月舱在月面上降落,进行月面探险。另一名航天员仍留在指挥舱中绕月球轨道飞行,并进行科 学实验。返回时,在月面上的2名航天员启动登月舱的上升段发动机,飞上月球轨道,与指挥舱交会对接。2名航 天员进入指挥舱后,抛弃登月舱的上升段,脱离月球轨道返回地球。在再入大气层前,抛弃服务舱,仅指挥舱在 太平洋上溅落。
“阿波罗”报告.doc
“阿波罗”工程-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两万家企业、二百多所大学和八十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为登月飞行作准备的4项辅助计划;3、研制土星号运载火箭;4、进行试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
登月方案:包括论证飞船登月飞行轨道和确定载人飞船总体布局。
从阿波罗号飞船的3种飞行方案中选定月球轨道交会方案,相应地确定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总体布局方案。
辅助计划:为登月飞行进行准备的4项辅助计划是:1、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1961~1965年):共发射9个探测器,在不同的月球轨道上拍摄月球表面状况的照片1.8万张,以了解飞船在月面着陆的可能性。
2、勘测者号探测器计划(1966~1968年):共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通过电视发回8.6万张月面照片,并探测了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数据。
3、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1966~1967年):共发射3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对四十多个预选着陆区拍摄高分辨率照片,获得一千多张小比例尺高清晰度的月面照片,据此选出约10个预计的登月点。
4、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1965~1966年):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航天员的飞船,进行医学生物学研究和操纵飞船机动飞行、对接和进行舱外活动的训练。
运载火箭:阿波罗号飞船使用大推力的土星号运载火箭发射。
运载火箭研制分两个阶段进行:1、研制土星1号和1b号,用以获取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经验并进行阿波罗号飞船的飞行试验。
2、研制土星5号巨型3级运载火箭作为飞船登月的运载工具。
登月计划PPT
人 类 登 上 了 月 球
登月计划的开始
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阿姆斯特朗打 开“阿波罗”—11飞船登月舱舱门,迈出了 “个人 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自此世界各国都 提出了登月计划。
美国登月计划
美国是人类最早登上月球的国家,美 国的登月计划就是阿波罗计划,又称阿 波罗工程。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从 事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美国于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的载 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它 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 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 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 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 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 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阿波罗”12-17号飞船从1969年11月 至1972年12月,美国相继发射了“阿波 罗”12、13、14、15、16、17号飞船, 其中除“阿波罗”13号因服务舱液氧箱 爆炸中止登月任务(三名宇航员驾驶飞 船安全返回地面)外,共有12名宇航员 均登月成功。
近几年,中国人何时在月球上留下第一行脚印,在这里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 近几年,中国人何时在月球上留下第一行脚印,在这里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何时建 立月球基地?这都成了许多人急切想知道的问题。 立月球基地?这都成了许多人急切想知道的问题。 而中国目前并没有明确什么时候把人 送上月球, 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计划,中国目前首先要完成的是探月工程。 送上月球, 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计划,中国目前首先要完成的是探月工程。整个探月工 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 二期工程为“ 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 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 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 之后再进行载人登月计划。 “回”,之后再进行载人登月计划。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欧阳自远院士介绍,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欧阳自远院士介绍,我国月球探测 计划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利用我国现有技术和条件,向月球发射月球探测卫星。 计划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利用我国现有技术和条件,向月球发射月球探测卫星。 月球探测卫星将绕环月轨道运行,对月球进行遥感探测,除了探明月球上蕴藏丰富的氦3 月球探测卫星将绕环月轨道运行,对月球进行遥感探测,除了探明月球上蕴藏丰富的氦3、 水冰等能源和资源外,还将查明月球表面的环境、地貌、地质构造与物理场, 铁、钛、水冰等能源和资源外,还将查明月球表面的环境、地貌、地质构造与物理场,争 取对月球的形貌特征、资源性元素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前景有一个初步认识。 取对月球的形貌特征、资源性元素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前景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二步,使用月球车在月球“软着陆” 脚踏实地地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第二步,使用月球车在月球“软着陆”,脚踏实地地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第三步,机器人登上月球,在月球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采样,完成任务返回, 第三步,机器人登上月球,在月球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采样,完成任务返回, 为载人登月并且返回做准备。 事实上,中国为探测月球所做的准备已经开始了。 为载人登月并且返回做准备。 事实上,中国为探测月球所做的准备已经开始了。 据了解,目前包括多家高校在内的研究机构,正在展开研制月球车的“竞赛” 据了解,目前包括多家高校在内的研究机构,正在展开研制月球车的“竞赛” 一些研究机构因为月球车研制技术日益成了宣传, ,一些研究机构因为月球车研制技术日益成了宣传,期望在日后的月球探测 计划技术招标中,自己设计的月球车能够受到青睐。 计划技术招标中,自己设计的月球车能够受到青睐。 中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空间机器人的研究机构, 中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空间机器人的研究机构,目前该中心已设计 出多种太空机器人, 出多种太空机器人,其中用于月球表面探测的机器人轻小灵 会自由移动、爬坡和躲避障碍, 巧,会自由移动、爬坡和躲避障碍,并能适应月球上大 温差和辐射等 环境。 环境。
阿波罗11号
宇航员们于1969年7月24日返回地球,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他们的降落点为北纬13度19分,西经169度 9分,维克岛以东2660公里(1440海里),或约翰斯顿环礁以南380公里(210海里),距回收船大黄蜂号24公 里(15英里)。在降落约一小时后,宇航员们被回收直升机发现,之后宇航员们进入了一个用做隔离设施的拖车。 尼克松总统亲自登上了回收船欢迎宇航员返回地球。
替补成员同样接受任务训练,在主力成员因各种原因无法执行任务时接替。 吉姆·洛威尔(Jim Lovell,曾执行双子星7号、12号、阿波罗8号以及阿波罗13号任务),指令长 弗莱德·海斯(Fred Haise,曾执行阿波罗13号任务),登月舱驾驶员 比尔·安德斯(Bill Anders,曾执行阿波罗8号任务),指令舱驾驶员
当 晚 在 洛 杉 矶 为 阿 波 罗 11 号 成 员 举 行 了 国 宴 , 出 席 的 有 国 会 议 员 , 4 4 位 州 长 , 首 席 大 法 官 和 8 3 个 国 家 的 大 使。总统尼克松和副总统斯派罗向每位宇航员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这次庆典只是一个长达45天的名为“一大步” 巡游的开始,在这次巡游中宇航员们去了25个国家,期间还拜访了许多著名人物包括伊丽莎白二世女皇。许多国 家为庆祝第一次载人登月都发行了纪念邮票或纪念币。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成果和探索历程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成果和探索历程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是历经数十年努力与付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之后,各国开始加快探索太空的速度。
1969年,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陆月球,成为人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与成果,总结而言,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月球探索计划、月球登陆计划以及深度探测计划。
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美国和前苏联的竞争。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开启了太空探索之路。
此后,美国进入太空竞赛时代,推出了“水星计划”、“金星计划”等一系列探测计划,开展了大量的空间飞行技术研究和试验。
前苏联方面,则于1961年成功发射了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实现了人类太空探索的里程碑。
接下来是月球探索计划阶段。
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了太空计划,计划着重于人类登陆月球。
1962年,美国开始启动“无人月球探测计划”,通过发射月球探测器对月球进行探测。
此外,苏联也推出了“月球探测器计划”,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
此后,美国陆续执行了“流星坑勘测计划”、“月球轨道器计划”等探测计划,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然后是登陆计划阶段。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陆月球。
全球亿万民众目睹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历史时刻。
除了阿波罗11号之外,美国共进行了5次月球登陆计划,收集了大量的月球样本,并对月球的磁场、地形、尘埃和气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测。
虽然前苏联的月球探测任务都没有实现人类登陆月球,但他们也收集了大量的月球数据,并为后来深度探测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
最后是深度探测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针对月球“黑暗面”的探测。
为了研究“黑暗面”的地貌、构造特点、资源分布等重要问题,各国先后推出了“月球轨道飞行器计划”、“月球车计划”等深度探测计划。
美国还探测了月球地质地形及内部结构,绘制了月球构造图。
中国先后成功推出“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四次探测计划,成功着陆月球,并开展了大量的科学探索任务。
登上月球的步骤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 1930年8月5日生于俄亥俄州瓦帕科内塔.1955年获珀杜大学航空工程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49-1952年在美国海军服役(飞行驾驶员).1955年进入国家航空技术顾问委员会(即后来的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刘易斯飞行推进实验室工作,后在委员会设在加利福尼亚的爱德华兹高速飞行站任试飞员.1962年至1970年在休斯敦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载人宇宙飞船中心任宇航员.1966年3月为“双子星座-8”号宇宙飞船特级驾驶员.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登月1969年7月16日,同奥尔德林和柯林斯(由他担任指令长)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飞向月球.7月20日,由阿姆斯特朗操纵“飞鹰”号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着陆,当天下午10时他和奥尔德林跨出登月舱,踏上月面.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他们在月球上度过21个小时,21日从月球起飞,24日返回地球.同年获总统颁发的自由勋章.1970年至1971年在华盛顿的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总部任高级研究和技术办公室副主任.1971年从宇航局退职后,任辛辛那提大学航空工程学教授至1979年.1985年3月任太空问题全国委员会成员.1986年2月任调查航天飞机事故的总统委员会副主席.八十年代起,他还曾担任多所公司的董事或董事长.1999年7月20日,美国在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举行仪式,纪念人类首次登月30周年.戈尔副总统在仪式上将“兰利金质奖章”授予首次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埃德温·奥尔德林以及驾驶指令舱的迈克尔·柯林斯.。
划时代的“阿波罗计划”
接飞 往月球 ;火 箭在月球 降落 ,任务 登 月 完成 之 后 ,登 月 舱 重 新 起 飞 , 与
完成 后 再 次 起飞 ,飞 回地 球 。
指 令 /月艮务 舱 在 月 球 轨 道 集 合 ,并 返
地 球 轨 道 集 合 :此计划 需要两 回地 球。
艘 只 有 土 星 5号 一 半 大 小 的 小 型 火 箭
个 较 大 的 航 天器 ,称 为指 令 /服 务 舱 , 携带载人的登月航天器 ,称 为登月舱。
在 登 月 成 为 主要 目标 后 ,阿波 罗 指 令 /月畏务 舱 携 带 从 地 球 到 月 球 并 返
计划 的决策者们开始 面临如何 才能 尽 回的燃料和 生活必需 品,以及进 入地
可 能安全、经济 、简单地 将航天 员送 球 大 气 层 所 需 要 的 隔 热 板 。进 入 月 球
试飞阶段
1966_-1968年 进 行 了 3次 不 载 人 飞 行 试 验 ,在 近 地 轨 道 上 测 试 飞船 的指令舱 、服 务舱 和登 月舱 , 考验登月舱 的动力装置。
1968— 1969年 , 发 射 了 “阿 波 罗 ” 7、8、9号 飞 船 ,进 行 载 人 飞 行 试 验 。 主 要 作 环 绕 地 球 、月 球 飞 行 和 登 月 舱 脱 离 环 月 轨 道 的 降 落 模拟试 验、轨道机 动飞行 和模拟会 合、模拟登 月舱与 指令舱 的分离 和 对接。按登 月所需 时间进 行 了持续 1 1天的飞行 ,检验飞船 的可靠性。
多次发射 失败 。
照 片,获得 1000多张 小 比例 尺高
② 勘 测 者 号 探 测 器 计 划 清晰度的月面照片 ,据此选 出约 10
(1965— 1968年 ):共发射 7个探 个预计 的登 月点 。4、5号探测器在
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12-17号飞船
“阿波罗登月”真假分析综述
由来
质疑
依据
反驳
登月第一人计划简介
航天员名单 牺牲航天员
登月航天员
未登月但接近月球航天员
计划由来
登月方案 四个方案
直接起飞
地球轨道集合
月球表面集合
月球轨道集合
辅助计划
运载火箭
试验飞行
“阿波罗”号飞船 指挥舱
月球轨道集合
这个方案由约翰·C·霍博尔特的团队提出。这种方案是一艘较大的航天器,称为指令/服务舱,携带一艘装载宇航员的登月航天器,称为登月舱。指令/服务舱携带从地球到月球并返回的燃料和生活必需品,以及进入地球大气层所需要的隔热板。进入月球轨道之后,登月舱与指令/服务舱分离,并降落在月球表面;指令/服务舱留在月球轨道。3名宇航员中的1名留在指令/服务舱中。登月完成之后,登月舱重新起飞,与指令/服务舱在月球轨道集合,并返回地球。 与其他几个方案不同,月球轨道集合只需要一艘很小的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表面,使返回时在月球上起飞航天器的质量大大减小。通过将登月舱的一部分留在月球上,登月舱起飞质量得以再次减小。 登月舱本身分为两部分,包括降落部分和起飞部分,前者用于在登月时降落,后者在任务完成后起飞与指令/服务舱会合并返回地球。由于航天器质量减轻,一次任务只需要一次单独的火箭发射。当时的顾虑是次数较多的对接和分离所提出的技术难度。 包括论证飞船登月飞行轨道和确定载人飞船总体布局。从“阿波罗”号飞船的4种飞行方案中选定月球轨道集合方案,相应地确定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总体布局方案。
百科名片
阿波罗计划阿波罗计划引(Apollo Project),又称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阿波罗登月计划
阿波罗登月计划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1960年发布的太空探
索计划,主要目的是将美国人安全地运送到月球上,然后在月球表面
安全地返回到地球。
阿波罗计划最初也称为宇宙计划,是前美国总统
约翰•肯尼迪发动的国家野心工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
1960年4月12日,斯蒂芬•霍金斯将首枚太空探测器“阿波罗
11号”发射到太空,其历时82小时45分, Nebo登陆月球,赫尔利•威廉姆斯成功登上月球。
他成功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太空探索任务,使人类第一次抵达月球的第一步,也是科技发展历史上的一大飞跃。
1969年7月20日凌晨,哥伦布号被成功发射到月球,Neil Armstrong 和 Buzz Aldrin成功登上月球,并完成整个登月过程。
阿波罗登月计划不仅实现了全世界人们的梦想,也为后来的太空
探索带来了无穷的启发与激励。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使太空技术
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更多的启发、创新和发展。
它为世界上
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结构和研究宇宙过程的平台,也为后
来太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发展的速度,为世界上
各国搞科学研究、探索、研究外太空提供了强大的灵感,给了人类因
梦想而陶醉的漂亮微笑!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不仅将人类的梦想推向了更加远大的未来,也激发了更多的人去追求太空的科学探索,去创造更多的奇迹。
它改变了人们对太空探索新技术、新发现和新发展的看法,引发了全
世界人们用精神追寻奇迹的新热潮,成为太空探索和创新史上不可多
得的里程碑!。
用17张图片,带你了解美国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全过程!
用17张图片,带你了解美国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全过程!用17张图片,带你了解美国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全过程!阿波罗计划首次将人类置于月球上。
这项努力始于1961年5月25日约翰·肯尼迪总统的讲话,宣布了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目标。
这种壮举所需的火箭技术在1961-1966期间进行了测试。
1966年,阿波罗- 土星AS-201,AS-203和AS-202的无人飞行(按发射顺序)显示土星IB运载火箭准备将宇航员送入太空。
阿波罗1号 - 发射台上的灾难左起,Apollo 1号宇航员Virgil I.“Gus”Grissom,Edward White和Roger Chaffee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中心34号的土星1号运载火箭前摆姿势。
宇航员正在接受AS-204的训练,这是阿波罗指挥/服务模块的首次载人测试。
然而,在1967年1月27日,发射台上的火力在飞行前测试中夺走了三名宇航员的生命。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追溯命名为未飞行任务阿波罗1号,因为该机构重新设计了阿波罗指挥舱,并返回无人驾驶飞行试飞机。
初始无人驾驶考试航班在阿波罗1号灾难发生之前,阿波罗- 土星火箭发生了三次无人驾驶试飞。
AS-201(见此处),AS-203和AS-202任务于1966年进行,测试土星1B运载火箭。
他们为AS-204奠定了基础,计划成为第一个载人飞行任务,但最终在训练期间以三名宇航员击毙。
该任务后来改名为阿波罗1号。
阿波罗4随后继续无人驾驶试飞,因为NASA 重新设计了命令模块。
阿波罗4号 - “全能”测试用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综合体39A的阿波罗4号任务的巨型土星五号火箭站在1967年11月8日黎明时期的发射预警期间。
未经发射的阿波罗4号(AS-501)任务是三阶段土星五号火箭的第一次“全能”测试,意味着所有阶段都在运行。
(看似令人困惑的Apollo 4名称来自前三次无人发射,AS-201,AS-203和AS-202。
“阿波罗”11号的准备到登月全过程
“阿波罗”11号的准备到登月全过程“阿波罗”计划1961年5月美国宣布:“在60年代结束之前人类将登上月球,并且能平安返回地球。
”于是便产生了登月的“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诗歌和音乐的太阳神,它和月亮神是双胞胎姐妹,“阿波罗计划”是姐妹相会的计划。
在10年时间里美国耗资约250亿美元,先后参加这项工作的有400多万人,1200多名专家、工程师和两万多家工厂、120所大学,制造了推力强大的土星-5号火箭,先进的阿波罗飞船,6次将12名宇航员成功地送上了月球。
准备阶段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大事,尽管在阿波罗计划之前已经施实了徘徊者计划、勘测者计划,但仍需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
因此在载人登月以前发射了自“阿波罗1号”-“阿波罗10号”10艘试验飞船。
从阿波罗7号开始进行载人飞行。
1968年10月11号,“阿波罗7号”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作改变轨道的试验飞行;1968年12月21日“阿波罗8号”进入距月面100千米高的绕月轨道进行试验飞行,1968年12月27日安全返航;1969年3月3日在绕月轨道上“阿波罗9号”的登月舱与母船成功地进行了分离、对接试验;同年5月18日“阿波罗10号”的登月舱与母船分离后降至距月面15千米的高度。
在准备过程中出现过不少问题,甚至是巨大的牺牲,1967年1月27日在进行发射试验时,飞船内突然失火,仅几秒种三名年青的宇航员便被大火烧死,原来阿波罗的舱内不是普通空气,而是氧气,偏偏舱内又出现了电火花,于是酿成了这场悲剧。
接受了这次教训,飞船装备又作了重大改进,整个计划推迟了一年。
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3、2、1、0,发射1969年7月16日,在肯尼迪空间中心的发射场上,巨大的土星5号矗立在发射架上,阿波罗傲然挺立在火箭尖端。
发射前8小时15分钟为火箭灌注燃料,这项工作进行了5小时,三名宇航员告别了朋友,提前2小时进入飞船,离发射还有40分钟、20分钟、5分钟……准备工作紧张地进行着,现在开始以秒倒计时,10、9,点火,8、7,第一级火箭向下喷出红色火焰,6、5、4火焰变成桔黄色,3、2、1、0发射!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土星5号离开地面,徐徐升空。
尼尔阿姆斯特朗人类历史上的一小步
尼尔阿姆斯特朗人类历史上的一小步尼尔·阿姆斯特朗:人类历史上的一小步1969年7月20日,当这个日期被载入历史的篇章时,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
这一时刻被广泛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了太空探索领域的重大突破。
本文将回顾这一重要事件,并探讨它对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深远影响。
一、阿波罗11号任务背景在进入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具体过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阿波罗11号任务的背景。
196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围绕太空竞争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肩负着实现人类登月目标的美国,遵循总统肯尼迪提出的“在这个十年结束前,将一个人送上月球并安全地带回地球”的宏伟目标,加大了航天探索的力度。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一场壮丽的航天历史即将展开。
二、登月的伟大壮举1969年7月20日,人类历史上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刻终于到来。
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阿波罗11号飞船的月球模块“鹰号”,开始了历时约6小时的登月任务。
当“鹰号”着陆在月球表面时,全球数十亿人民的眼睛都聚焦在电视屏幕前,感受着历史的激动瞬间。
阿姆斯特朗终于从“鹰号”中走出,踩上月球,用他那著名的一句话永远留在了人类历史中:“那是人类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巨大飞跃。
”三、登月对人类历史与未来的影响阿姆斯特朗登月的一小步不仅仅是一次航天壮举,它对人类历史和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登月事件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了实现登月目标,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投入了大量精力,推动了航天、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从太空探索中获得的技术成果,如计算机芯片、绝缘材料、无线通信等,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登月事件鼓舞了全世界的人们。
它象征着人类勇于探索未知、追逐梦想的精神。
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壮举激发了全球对科学与探索的热情,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并激励了无数的年轻人追求科学与技术的梦想。
阿波罗登月计划和“阿波罗11号”
阿波罗登月计划和“阿波罗11号”阿波罗登月计划也称阿波罗工程,是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组织和实施的一项载人登月工程。
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他和月亮女神阿尔特米斯是双胞胎,所以,美国人用“阿波罗”作为登月计划的名字。
阿波罗工程的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并对月球进行实地考察。
阿波罗工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工程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结束,共组织了20000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研究机构约30多万人参加,历时11年,共耗资235亿美元。
阿波罗工程包括运载火箭——“土星5号”和载人飞船——“阿波罗号”飞船两大部分。
飞船总重45吨,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组成。
从1966年起,“阿波罗号”飞船共发射了17艘:1号~3号为试验用的模拟飞船;4号~6号为无人飞船;7号~10号为绕地球或月球轨道的载人飞船;11号~17号为载人登月飞船。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静海西南角着陆,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下登月舱踏上月面,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
阿波罗工程总共把6艘飞船送到月球,12位航天员在月面上停留,使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大大前进了一步。
在这成功的6次登月,航天员们总计在月面上停留了约300小时,其中,“阿波罗17号”飞船在月面上停留的时间最久,达到75小时。
他们总共采集了解情况85千克的岩石和土壤标本。
“阿波罗12号”从环月轨道上将登月舱上升段射到月面,进行人工“陨星”撞击试验,引起月震55分钟之久。
“阿波罗15、16号”在环月轨道上各发射一颗月球卫星。
“阿波罗15、16、17号”的航天员还驾驶月球车在月面活动和采集岩石。
这些情景都适时通过电视传回地球,让地球上的人同享新奇与欢乐。
关于“阿波罗11号”1969年7月16日,星期三,美国东部时间9点半,一个万里无云的好日子,庞大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一声巨响,载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宇宙徐徐升上太空。
太空探索的奇迹——阿波罗11号登月
太空探索的奇迹——阿波罗11号登月引言:1969年7月20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索之一在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中发生了。
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功登陆月球,并成为第一批踏足月球的人类。
这次壮举除了给全世界带来崭新的科技发展前景外,还激励了无数人们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地球和宇宙的理解。
一、登陆准备:科技突破与风险挑战1.1 宇航员选拔和培训在实现登月目标之前,NASA进行了大规模而精细的选拔过程。
他们挑选出经验丰富、行事冷静、身体素质出色并具备卓越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宇航员。
耐心和稳定性是成功探索所必不可少的特质,在漫长而孤独的任务中能够保持良好状态至关重要。
此外,为应对太空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NASA对宇航员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培训。
他们学会了飞行器操作、紧急情况应对、科学实验等必要技能。
1.2 装备与技术革新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需要大量先进技术来支持宇航员在太空中生存和执行任务。
从发射器到登月模块,每个环节都经历了精确而繁杂的科学工程设计。
火箭发射是任务成功的首要条件。
运载火箭需要足够强大的推力才能将宇航员运送到地球轨道上。
同时,宇航员需要装备上千种特制设备来解决太空环境中遇到的问题,例如重力缺失、真空等。
二、人类迈出的伟大一步:登陆月球2.1 人类首次踏足月球1969年7月20日,当时全世界近五亿人目睹了这一难以置信的壮举。
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类,他通过传说中永远流传的台词:“那是个小跳跃对人类来说却是巨大飞跃。
”准确地描述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2.2 科学发现与地壳样本登月任务不只是为了人类第一次踏足月球,还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科学研究并收集各种地壳样本。
标本的分析揭示了我们对月球形成过程和太阳系起源的理解,直接推动了地质学和宇宙学等领域的进步。
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技术创新和科学启示3.1 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阿波罗11号任务在争夺“太空竞赛”中取得胜利后,带来了大量技术创新。
阿波罗11号——飞向月球
阿波罗11号——飞向月球
Twilight(翻译)
【期刊名称】《疯狂英语:中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尽管过程充满波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失去希望。
40年前,阿波罗11号的成功发射让人类首次踏足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
在即将迎来阿波罗11号
飞船载人登月40周年之际,太空探索再次成为人们的讨论热点,而关于“阿波罗载人登月纯属骗局”的阴谋论更是甚嚣尘上。
本期“探索区”将带大家重返阿波罗11号的发射现场,重温整个任务过程,并简单介绍“登月阴谋论”的一些观点。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Twilight(翻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11
【相关文献】
1.完美谢幕——嫦娥一号在月球上永生——写在嫦娥一号飞向月球辉煌的瞬间 [J], 蒋建科;孙宏金
2.飞向太空的人类文明——阿波罗探月计划 [J], 宁靖;
3.飞向月球:NASA月球探索战略计划 [J], 张田
4.解读人类首次月球旅行的纵深历史——《阿波罗登月计划全史》序言 [J], 欧阳
自远
5.阿波罗13号与重返月球 [J], 小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波罗”11号的准备到登月全过程“阿波罗”计划1961年5月美国宣布:“在60年代结束之前人类将登上月球,并且能平安返回地球。
”于是便产生了登月的“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诗歌和音乐的太阳神,它和月亮神是双胞胎姐妹,“阿波罗计划”是姐妹相会的计划。
在10年时间里美国耗资约250亿美元,先后参加这项工作的有400多万人,1200多名专家、工程师和两万多家工厂、120所大学,制造了推力强大的土星-5号火箭,先进的阿波罗飞船,6次将12名宇航员成功地送上了月球。
准备阶段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大事,尽管在阿波罗计划之前已经施实了徘徊者计划、勘测者计划,但仍需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
因此在载人登月以前发射了自“阿波罗1号”-“阿波罗10号”10艘试验飞船。
从阿波罗7号开始进行载人飞行。
1968年10月11号,“阿波罗7号”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作改变轨道的试验飞行;1968年12月21日“阿波罗8号”进入距月面100千米高的绕月轨道进行试验飞行,1968年12月27日安全返航;1969年3月3日在绕月轨道上“阿波罗9号”的登月舱与母船成功地进行了分离、对接试验;同年5月18日“阿波罗10号”的登月舱与母船分离后降至距月面15千米的高度。
在准备过程中出现过不少问题,甚至是巨大的牺牲,1967年1月27日在进行发射试验时,飞船内突然失火,仅几秒种三名年青的宇航员便被大火烧死,原来阿波罗的舱内不是普通空气,而是氧气,偏偏舱内又出现了电火花,于是酿成了这场悲剧。
接受了这次教训,飞船装备又作了重大改进,整个计划推迟了一年。
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3、2、1、0,发射1969年7月16日,在肯尼迪空间中心的发射场上,巨大的土星5号矗立在发射架上,阿波罗傲然挺立在火箭尖端。
发射前8小时15分钟为火箭灌注燃料,这项工作进行了5小时,三名宇航员告别了朋友,提前2小时进入飞船,离发射还有40分钟、20分钟、5分钟……准备工作紧张地进行着,现在开始以秒倒计时,10、9,点火,8、7,第一级火箭向下喷出红色火焰,6、5、4火焰变成桔黄色,3、2、1、0发射!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土星5号离开地面,徐徐升空。
喷向发射架的水遇到近3000摄氏度的高温,立刻变成水蒸气,升腾而上,似火山爆发,在惊雷般的轰鸣声中,土星5号直冲云霄。
发射后2分40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开始工作,它一面升高,一面向水平方向转弯,3分17秒甩掉紧急救生火箭,9分11秒甩掉第二级火箭,11分40秒第三级火箭熄火,阿波罗顺利进入被称为待机轨道的预定轨道。
飞行轨道飞船发射后并不是径直飞向月球、着陆,还要经过几次轨道变换。
待机轨道,这是环绕地球的圆形的轨道,飞船发射后首先进入待机轨道,像卫星一样运行,“待机”的含义是:在这里对飞船进行各项检查,决定是否向月球进发,一切正常,在合适的时机进入“奔月轨道”,出现问题,便返回地球。
“阿波罗11号”在待机轨道上运行一周半,地面控制中心指示“一切正常,向月球进发!”三级火箭再次点火,飞船越飞越快,以近11千米/秒的速度进入奔月轨道。
奔月轨道,是一个椭圆形的人造卫星轨道,椭圆扁而长,远地点达到了月球的背面,飞船适时地由奔月轨道进入绕月球轨道。
漫漫征途奔月旅行开始了,行程384000千米,需要73小时,整整三天。
要做的事情很多,宇航员忙碌起来了!首先是调整各舱的位置,登月舱在第三级火箭末端的贮藏舱内,向前依次是服务舱、指令舱(合称母船)。
母船与登月舱分离,调转180度,回过头来再与登月舱对接,对接后将登月舱从贮藏内拉出来,与第三级火箭分离,第三级火箭完成了最后的任务,远离奔月轨道。
现在“阿波罗11号”再重新调整好方向,把登月舱顶在母船头上,直奔月球。
第一天,“阿波罗11号”在漆黑的空间飞奔,速度越来越慢,进入奔月轨道后,速度已降到2.73千米/秒,这是什么原因?照这样下去在到达月球以前飞船会不会停下来?细长的椭圆轨道仍是人造地球卫星轨道,飞行器以足够大的速度进入轨道后,不再需要火箭推动。
这个轨道比图中画的要扁得多、长得多,可以认为飞船是在地球和月球之间飞行,它受到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前者使飞船减速,要将飞船拉回地球,后者则使飞船加速奔向月球,开始时飞船离地球近,地球引力起主要作用,飞船速度越来越慢,而月球的引力微不足道。
随着飞行,地球引力减小,月球引力增大,在某一位置上两者平衡,只要在这一位置上飞船的速度不降到零,以后月球引力将吸引飞船向自己靠近,飞船速度会逐渐增大,读者可以放心,发射时飞船所获得的速度,不会使它中途停下来。
发射后61小时40分,飞船到达地、月引力相等的位置,这时的速度最小,为0.458千米/秒。
船一面飞行一面自转,就像在火堆上烤羊肉串一样,如果不转,向着太阳的一面温度会高达200摄氏度,而背着太阳的一面会出现-150摄氏度的低温。
第二天,飞行26小时以后要进行一次轨道修正,在从地球轨道进入奔月轨道时忽略了月球的引力,随着向月球靠近,月球引力越来越大,如不加以修正,飞船将无法到达月球,按计算机计算的结果,火箭进行了3秒的喷射。
电视直播开始了,在长达34分的时间里电视详细地介绍了指令舱内的情况,人们清楚地看到了舱中的仪器、食品、咖啡、水果,看到了在失重状态下宇航员走动的样子,食品飘浮在舱中……这一切使地球上的人大饱眼福。
第二天的飞行结束了,宇航员的心脏、脉搏正常。
第三天,地面控制中心和飞船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地面:“过一会儿请把脏水倒到舱外去,……自转飞行有些不均衡,……如果有必要修正再进行联系。
”飞船:“明白。
以后向宇航飞船两侧各倒一半脏水吧!”向舱外倒水会影响飞船飞行,甚至会发展到“有必要修正”的程度,这是怎么回事?很简单,在真空的宇宙,向舱外排放污物与火箭喷射气体的作用一样,会产生推力,改变飞船的运动状态,甚至会使飞船脱离轨道,造成严重后果。
听起来令人发笑的事,却必须认真对待,所以提出来向两侧各倒一半污水的办法。
今天宇航员要进入登月舱进行检查,并向地面进行实况转播。
月球就在面前了!进入绕月轨道在月球引力作用下,“阿波罗11号”越飞越快,离月球越来越近。
为了使飞船在预定的时间、位置由奔月轨道进入绕月轨道,飞船的减速是非常关键的。
地面中心收集着世界各地追踪基地、追踪站、追踪飞机、通讯卫星发来的数据,计算机不停地工作着,报告着飞船的准确位置、速度,指挥着飞船减速。
指令舱驾驶员考林斯双手紧握操纵杆,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仪表,如果计算机发生故障,要及时改成手操纵,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不停地大声报告着仪表上的数据,……在发射后的75小时49分48秒,计算机发出命令,“服务舱火箭逆向喷火”,飞船开始减速,当速度降到预定值时,计算机发出停火指令。
一切是那么的准确、顺利,“阿波罗11号”进入了椭圆形的绕月轨道,距月球最近只有114千米。
从现在开始飞船已不是地球的儿子,而是月球的儿子了!绕月两周后,服务舱火箭再次逆向喷火,飞船速度进一步降低。
在一整天的绕月飞行中,进行着登月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绕月第11圈时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进入了被称为“鹰”的登月舱。
7月21日2时40分鹰与母船分离,但只是稍稍分离,保持着随时可以对接的状态,等一切正常后,鹰开始进行独立飞行,母船将像月球的卫星一样,在绕月轨道上等待着鹰的归来。
鹰启动下降火箭进入椭圆形的下降轨道。
在月球着陆鹰和地面指挥中心的计算机紧张地工作着,使鹰保持着正确姿势和准确的速度,减速、下降,离月面越来越近。
最严峻的时刻到了。
下降发动机、小型制动发动机、着陆精密调节发动机(这些都是火箭)准确的工作着,速度过快会与月面发生撞击,若损坏了下降段的着陆支脚,鹰将无法返回地球。
宇航员十分紧张,地面指挥中心的人也坐不住了,双方频频联络。
高度12200米、9000米,……忽然计算机的红灯亮了——故障警报!出现了什么问题?还有几分钟就要着陆了,是继续下降?还是上升返回?指挥中心的人面色如土,紧张地查找原因,原来是计算机负担过重“罢工”了,于是地面指示宇航员“不要事事都问计算机”。
红灯熄灭,有惊无险,人们互相鼓励着“沉着,沉着”,3000米、900米。
150米……高度120米,速度2.7米/秒;高度105米,速度2.2米/秒;高度30米,速度1.05米/秒;高度22.5米,速度0.15米/秒……着陆灯亮了,尘埃四起。
清晨5时17分40秒,鹰在“静海”平衡着陆,成功了!人世的两个凡人第一次来到月球,看到窗外的月亮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非常兴奋,他们的谈话声传到了地球:“有各种各样的岩石,有的棱角突出,有的光滑,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岩石的颜色迥然不同。
壁岩、碎石举目皆是,五彩缤纷各有特色。
”电视主持人噙着泪花进行播音,导演和技术人员也个个热泪盈眶,太兴奋了!母船将在两小时后飞临鹰的上空,在这段时间内必须检查舱内的仪器是否正常,着陆点是否能长时间停留,宇航员的健康情况如何?……如果不能停留,鹰将不失时机的起飞与母船对接。
结果是:一切正常,按原计划进行。
月球上的第一步鹰只能在月球上停留22小时,按计划宇航员应先睡眠、用餐,再出舱活动,考虑到需要完成的工作那么多,他们决定不睡觉,不吃饭提前5小时出舱,指挥中心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电视实况转播时间要提前了,一时间全世界的电视台都忙作一团,乱作一片,万万不可失去这个实况转播机会。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忙着出舱的准备工作,月面宇宙服是否正常?维持生命系统是否能正常送氧气和冷却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是否正常?月面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必须检查联络用的通讯系统是否正常,……哪一项出现问题,都将酿成悲剧。
一切正常,准备出舱。
读者会以为将门向里一开就可以迈步出舱了!不要忘了这里是月球,门外面是真空,舱内空气的压力紧紧地压着舱门无法打开。
宇航员使用宇航服的呼吸系统后,开始将舱内空气抽出,当舱内压力降至地面大气压的1/6时,内侧舱门打开了,当压力降至1/10大气压时,通往月球的舱门打开了。
电视转播开始,上午11时51分,阿姆斯特朗站在舱外的门廊上,漆黑的太空,白光闪闪的月面,他身穿白色宇航服,沿着扶梯一阶一阶地退着走下来,他双腿并拢站在最后一级阶梯上。
镜头转向月面,月面看上去像是由细小的颗粒组成,下降段的支脚已陷入3厘米-4厘米,阿姆斯特朗用穿着月面靴的左脚蹭蹭月面,不陷也不滑,接着右脚也迈向了月面,离开了鹰。
电视机前的亿万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阿姆斯特朗的每一个动作,能站得稳吗?能走吗?阿姆斯特朗心情振奋,人们听到了从月面传来的第一句话:“对一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踏上了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