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登月计划观后感

合集下载

登月计划学习心得

登月计划学习心得

登月计划学习心得自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以来,登月一直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愈发深入,登月计划成为了各国太空机构的重点项目之一。

作为一名对太空探索充满热情的学生,我决定深入学习登月计划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未来,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首先,我深入研究了人类登月的历史。

自1969年阿波罗11号任务成功实现人类首次登月以来,人类登月计划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最近几年,随着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中国的嫦娥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人们对再次登月的热情重新被点燃。

我了解到,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提出了自己的登月计划,并且纷纷展开了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合作项目。

这些计划旨在通过登月实践,对太空技术、资源开发、人类未来居住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发展,以便为人类未来探索火星和其他星球打下基础。

在了解登月计划的历史和现状后,我开始深入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

登月计划涉及到很多科学领域,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工程技术等。

我不仅通过查阅书籍和学术论文,还积极参与了各种太空科技的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从而全面了解了登月计划所涉及的各种科学技术和方法。

我学到了月球表面的物理情况和地貌特征,以及在月球表面生存和工作所需的各种科技装备和手段。

我还深入研究了发射火箭、载人航天器、月球着陆器、月球车等各种太空器的技术原理和性能要求,并且关注了太空生命支持系统、岩土工程技术、通信导航系统等一系列与登月计划相关的技术和装备。

通过这些学习,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入了解了登月计划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并且树立了追求科学真理和实践精神的信念。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我还积极加强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我多次参与了各类实验和模拟训练,在研究所的指导下亲自操作和实践了太空装备的使用和维护,以及月球表面任务的执行和地质勘察等技术活动。

这些实践操作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太空科技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方法,并且培养了我对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阿波罗登月计划观后感

阿波罗登月计划观后感

阿波罗登月计划观后感数千年前以前,人类就对夜晚天空的那轮明月心生遐想。

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飞天"图案等美丽的传说。

西方航天学界认为,中国明朝人万户为人类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并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表纪念。

19世纪中叶,法国人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几乎启发了所有的现代航天先驱们。

但,可惜的是人类对太空无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说层面。

直到进入20世纪,人们观念中关于宇宙空间的科学概念才逐渐形成,一大批航天先驱活跃在世界各个国家。

1921年12月,"现代火箭之父"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

但是,戈达德的研究遇到了许多困难:缺少科研经费,挑剔的舆论界讥笑他连高中物理常识都不懂,还嘲笑他整天幻想作"月亮人"。

但戈达德没有为这些困难所动摇,经过20年默默无闻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

1941年1月,新发动机火箭可达到2000多米的高度,载重447千克,成为了现代火箭的雏形。

二战结束后,美苏在航天领域开始展开了激烈竞争。

1957年10月4日晚,一枚火箭携带着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l号"在苏联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航天时代的真正到来。

但是,当时的载人航天非常危险,安全指数只有50%。

在苏联首次载人太空之旅的前一年里,载人飞船的6次试发有3次以悲剧告终:一次因为定位系统出故障未能返回地球;一次是发射时发生爆炸;另一次则是完成飞行任务返回时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导致飞船失火。

正是这些不成功的事例,苏联首次太空之旅迟迟未能定下日期。

最初,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位首航太空的宇航员是邦达连科。

不幸的是,1961年3月23日,邦达连科在紧张训练中,舱内燃起大火,他因严重烧伤而死亡,成为航天史上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阿波罗13号观后感(精选5篇)

阿波罗13号观后感(精选5篇)

阿波罗13号观后感(精选5篇)阿波罗13号观后感(精选5篇)阿波罗13号观后感篇1这是一部令我难以忘怀的影片,它不仅仅记录了一次成功的失败,也记录了1970年美国创下的世界一大奇迹。

这部影片讲述了太空人詹洛威尔、弗烈和杰克乘坐13号登月的故事。

途中因替补飞天的驾驶员杰克的一时疏忽,没有在摇动氧气管的时候提前看氧气管参数,导致一系列的意外发生。

关键时刻,在发射前被误诊得了麻疹的肯助指挥部一臂之力,解决了电力的问题,使他们能顺利回家。

最后,返回舱在令人窒息的五分半钟,奇迹般地从大气层里面冲了出来,并成功展开了降落伞降落在了大西洋。

在这部影片中除了主角詹洛威尔,给我影响较深的却是那个地面指挥官金。

在大家面对前所未有的问题前乱成一团、七嘴八舌时,他是稳定军心的那个;在大家对一个问题抛出许多方案时,他是争取良策又有主见的抉择者;在大家都对太空人的返回抱有极大怀疑时,是那个说出“我们不会失去他们”的总指挥官。

是的,也许他太自信,会说出“何况有我在”的话,也许他太固执,连续两次说出“我们不会失去他们”,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在这位英雄的带领下,这次奇迹才得以发生。

正如那个老太太的一句话“我儿子给他个洗衣机,他都能开回来”,金有这种自信和对领导的航天小队的信赖,他凭借沉着冷静、有主见又善听良策的优势掌控了大局,帮助太空人回家,实现他们回家的梦。

也许航天员上去带着国家、家庭、个人的各种愿望都没得以实现,但国家没有失去他们,依然以他们为傲,这是个传奇,值得铭记。

如今,就在12月14日21时11分,我国嫦娥三号成功落月,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落的国家,这是惊心动魄的720秒!是的,我们不会失去他们,世界不会失去航天!阿波罗13号观后感篇2李敖说,失败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失败的失败,一败涂地,还有一种则是成功的失败。

事实上,世间多数人都是在经历着成功的失败,因为随着岁月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失败的教训往往成为生命中的一种负激励,鼓励我们攀爬人生的高峰。

阿波罗13观后感

阿波罗13观后感

阿波罗13观后感《阿波罗13》是一部由朗·霍华德执导,于1995年上映的电影,该片改编自真实事件——阿波罗13号航天飞船的故事。

这是一次备受瞩目的太空探险,对人类登月计划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观看该片后,我深受震撼和感动,对人类探索太空的勇气和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电影《阿波罗13》以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为背景,讲述了三名宇航员在进入月球轨道后,航天飞船发生爆炸事故,使他们陷入危机的故事。

影片通过生动的剧情和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宇航员们是如何面对困境并安全返回地球的。

影片中,我最为震撼的是宇航员们在生死关头所展现出来的冷静和智慧。

在航天飞船遭遇事故后,他们不仅需要迅速做出决策,还要凭借有限的资源和条件,创造出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解决方案。

他们通过沉着冷静的态度和较高的专业素养,采取了一系列的临时应对措施,为返回地球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这种在极限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和创造力让我深感钦佩。

与此同时,电影还展现了团队的精神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危机时刻,宇航员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无私奉献,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使他们成功度过了难关。

他们不仅是太空探险的英雄,也是默契和团结的象征。

这种团队精神和合作的力量感染着观众,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

在影片的情节中,我也看到了科技进步对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性和贡献。

在阿波罗13号的任务中,航天飞船的各项技术和设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面临重大事故,但科技设备的支持使得宇航员们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航天飞船的状态和飞行参数,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这表明科技的进步正在为人类探险太空提供更多可能性和保障。

另外,电影也通过对地球和宇宙的对比,让观众深切体会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渺小。

宇航员们在太空中俯瞰地球,感受到了地球的美丽和脆弱。

这让我深思我们应当珍惜地球资源,保护我们的环境,因为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总而言之,《阿波罗13》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凸显了宇航员们的勇气、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

阿波罗读后感

阿波罗读后感

阿波罗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一本关于阿波罗的书籍,没想到竟被它深深吸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宇宙的大门。

这书中所描绘的阿波罗计划,那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它让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实现了多少代人遥不可及的梦想。

你能想象吗?在那个科技还不算特别发达的年代,人们居然有如此巨大的勇气和决心,要去探索那未知的月球。

书里讲了好多关于阿波罗计划的细节。

比如说,为了能成功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再安全带回来,科学家们和工程师们那是绞尽脑汁啊!从火箭的设计到太空舱的制造,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

就拿太空服来说吧,那可不是简单的一套衣服,它得能保护宇航员在太空的极端环境中生存,要能抗压、保温、供氧,还得让宇航员活动自如。

我就在想,设计这太空服的人得多聪明,多细心啊!还有那些宇航员们,他们可真是一群勇士!要接受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得学会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在太空里,一点点小问题都可能变成致命的威胁。

但他们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

记得书里提到一次模拟训练,有个宇航员在模拟太空舱里遭遇了一系列的故障,灯光忽明忽暗,仪器不停地报错,这要是我,估计早就吓得不知所措了。

可这位宇航员却保持冷静,按照训练时学到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排查问题,最终成功解决了危机。

这种临危不惧的精神,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说发射火箭的时候,那场面得多壮观啊!巨大的火箭喷射着熊熊火焰,缓缓升空,带着人类的希望冲向宇宙。

周围的人群欢呼雀跃,可在这背后,是无数人日夜的努力和付出。

当宇航员终于踏上月球的那一刻,我的心也跟着激动起来。

他们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不仅仅是人类的足迹,更是人类勇气和智慧的见证。

看着书中描写的月球表面,坑坑洼洼,一片寂静,我不禁感叹宇宙的神奇和浩瀚。

读完这本书,我对人类的探索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总是对未知充满好奇,总是渴望去挑战不可能。

阿波罗计划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它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是无法实现的。

阿波罗13的英文观后感

阿波罗13的英文观后感

阿波罗13的英文观后感《Apollo 13》是一部经典的美国科幻电影,讲述了1969年阿波罗13号航天任务中的真实故事。

这次任务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登月行动,然而由于航天器发生故障,这次任务几乎变成了一场生死挣扎。

电影通过激动人心的剧情、出色的演员表演和精彩的特效,将观众带入了宇航员们的冒险之旅中。

观看《Apollo 13》后,我深受触动并产生了许多感悟。

首先,这部电影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毅力。

故事中,阿波罗13号航天器遭遇了一系列严重故障,宇航员们不得不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寻找解决方法。

他们面临着严重的氧气短缺、电力故障以及导航系统失效等问题,但他们从未放弃过,一直努力找寻生存的可能性。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深敬佩。

无论是在太空还是在地球上,人类都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决心,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境时不气馁。

其次,电影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阿波罗13号任务中,三名宇航员必须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紧密协作,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时间压力和生命危险,但始终保持沟通和合作,以最有效的方式度过了这场危机。

这告诉我们,在困境中,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并且充分利用每个人的专长,我们才能超越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科学的力量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在电影中,宇航员和地面控制人员一起努力找寻解决方案,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想象力来修复航天器的问题。

他们通过简单的日常用品和各种创造性的想法,成功地克服了重重困难。

这让我意识到创新对于解决问题以及应对挑战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各种问题,只有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并勇于尝试新的方法,我们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此外,《Apollo 13》还让我对太空探索充满了好奇心。

电影中精心还原的太空环境和激动人心的场景,让我对太空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太空是一个神秘而庞大的领域,人类对于它的探索与发现仍处于初级阶段。

登月历史观后感800字

登月历史观后感800字

登月历史观后感800字英文回答:The decision to embark on the Apollo program was a bold and ambitious one. It was a challenge that required not onl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t also a 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 The risks were great, but so were the potential rewards.The Apollo program was a success. On July 20, 1969, Neil Armstrong and Buzz Aldrin became the first humans to walk on the moon. This was a historic achievement that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t was a moment of great pride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 inspired people to dream big.The Apollo program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orld. It helped to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also helped to unite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Apollo program i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of human ingenuity and determination. It is a reminder that anything is possible if we set our minds to it.中文回答:阿波罗计划是一个大胆而雄心勃勃的决定。

登月历史观后感800字

登月历史观后感800字

登月历史观后感800字英文回答:The Apollo 11 moon landing was a pivotal moment in human history, marking the first time that humans had set foot on another celestial body. The mission, which took place on July 20, 1969, was the culmination of year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NASA and its partners.The Apollo 11 crew consisted of Commander Neil Armstrong, Command Module Pilot Michael Collins, and Lunar Module Pilot Edwin "Buzz" Aldrin. Armstrong and Aldrin were the first humans to walk on the moon, and they spent about two and a half hours outside the lunar module, collecting samples and taking photographs.The moon landing was a major scientific achievement, and it provided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oon's surface and composition. The mission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ublic's imagination, and it inspired a newera of space exploration.Here are some of the key facts about the Apollo 11 moon landing:The mission was launched on July 16, 1969 from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in Florida.The crew of Apollo 11 consisted of Commander Neil Armstrong, Command Module Pilot Michael Collins, and Lunar Module Pilot Edwin "Buzz" Aldrin.Armstrong and Aldrin landed on the moon on July 20, 1969 at 20:17 UTC.They spent about two and a half hours outside the lunar module, collecting samples and taking photographs.Armstrong and Aldrin returned to the lunar module and docked with the command module on July 21, 1969.The crew of Apollo 11 splashed down in the PacificOcean on July 24, 1969.The Apollo 11 moon landing was a major milestone in human history, and it continues to inspire people aroundthe world.中文回答:阿波罗11号登月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标志着人类首次踏上另一个天体。

阿波罗18号观后感

阿波罗18号观后感

阿波罗18号观后感很高兴能够观看到《阿波罗18号》这样一部具有强大感染力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首先,我对电影中展现的太空探索之美感到震撼。

影片中呈现出宇航员们穿梭在无边太空的场景,令人无比兴奋。

那一刻,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宇宙的宏伟与神秘。

电影里准确而细致的特效和拍摄手法,将我引入了征服未知世界的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对于探索的无限渴望。

其次,电影中的主人公挣扎与成长的故事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宇航员在极端环境下所经历的苦痛和磨难。

主人公们既要面对艰苦的培训,又要面对离别和生命的危险。

但正是这些挑战使他们成长,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了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

这让我想起了人类对于探索的渴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与阻碍,我们都能够坚持下去并实现目标。

此外,电影中展现的团队合作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面对危险和挑战的时候,每一位宇航员都发挥了自己的专业技能,紧密配合,共同应对困难。

团队合作是他们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

这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团队合作对于实现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携手合作,分享知识和经验,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

与此同时,《阿波罗18号》也向我们传递了有关科学与技术的思考。

太空探索是科学与技术的结晶,它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人类能够征服看似无法达到的目标。

这也提醒着我们,只有不断推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我们才能够解决面临的种种挑战,并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的来说,《阿波罗18号》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深入的思考,向观众传递出很多深刻而有启发性的信息。

这部电影不仅令人激动和震撼,更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团队合作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一部具有娱乐价值的电影作品,更是一次对于人类文明的反思和思考。

阿波罗登月作文

阿波罗登月作文

阿波罗登月作文
《关于阿波罗登月》
嘿,你们知道吗?我一直对阿波罗登月这事特别感兴趣呢!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关于阿波罗登月的纪录片,哎呀呀,那可太震撼啦!我就瞪大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看着那些宇航员穿着厚厚的宇航服,就好像超级英雄一样。

他们在月球上一蹦一跳的,哈哈,感觉特别好玩。

我心里就在想啊,那月球表面到底是啥样的呀,会不会特别软乎,就像我家的大床一样,能让人陷进去呢。

然后宇航员们还在月球上插上了美国国旗,哇,那画面真的让我印象深刻极了。

我当时还傻乎乎地想,要是我也能去月球该多好呀,我也要插上一面属于我自己的小旗子,哈哈哈。

随着我渐渐长大,我对阿波罗登月了解得也越来越多啦。

我知道了那是人类多么伟大的一次探索呀,他们跨越了不知道多少困难,才成功登上了月球。

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一样呀,不能轻易放弃,得努力往前冲。

虽然我可能没机会亲自登上月球,但我会一直怀着对宇宙的好奇和向往呢。

哎呀呀,不管啥时候想起阿波罗登月这事,我都觉得好神奇、好厉害呀,就仿佛我小时候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个震撼的画面又出现在眼前啦!真希望未来人类能在宇宙探索上取得更多更惊人的成就呀!。

阿波罗13号的观后感

阿波罗13号的观后感

阿波罗13号的观后感阿波罗13号是美国NASA在1970年发起的一次载人航天任务,旨在将宇航员送往月球进行探索。

然而,这次任务却因为一系列的意外而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一段备受关注的故事。

作为一名对航天事业和探索精神充满好奇的人,我对于这次任务的观看体验令我难以忘怀。

首先,我要说,阿波罗13号的故事充满了剧情性和紧张感。

当宇航员詹姆斯·洛威尔、约翰·斯威格特和弗雷德·海泽尔离开地球,开始他们的旅程时,他们并没有料到接下来会发生的一系列问题。

在任务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航天飞船遭遇了一次爆炸事故,导致舱内出现了严重的故障。

宇航员们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聪明才智,他们不仅要维持舱内的生命支持系统正常运转,还需要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确保他们能够尽快返回地球。

这次任务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宇航员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在面临巨大困难和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三位宇航员表现出了顶级的专业素养和冷静思维。

他们相互配合,互相支持,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尽管在舱内面临着时间和资源的严重限制,但他们从不放弃希望,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非常明智地利用了舱内有限的资源,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修复工作,最终成功地将航天飞船重新定位并返回地球。

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勇气无疑给了无数观众以极大的启示和勇气。

此外,阿波罗13号的任务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航天飞行是一项极度复杂和高风险的事业,涉及到数百个环节和无数的技术细节。

宇航员在舱内面临着重力、辐射和寒冷等各种极端环境,必须随时保持警惕和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航程更是一次对技术和人类智慧的极限考验。

阿波罗13号的任务传达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探索未知并非易事,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宇航员们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幸运的是,他们的努力和勇气在这次任务中得到了成功的回报。

最后,阿波罗13号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航天历史,更是一次人类探索精神的体现。

《阿波罗18号》观后感:伪纪录片里的登月真相

《阿波罗18号》观后感:伪纪录片里的登月真相

《阿波罗18号》观后感:伪纪录片里的登月真相今年是人类登月的五十周年。

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装载着阿波罗11号的土星5号火箭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7月19日,阿波罗11号经过月球背面,点燃主火箭进入月球轨道。

休整一夜后,次日上午9时30分,登月舱与指令舱分离,科林斯独自一人留在指令舱绕月环行,度过了人类诞生以来最孤独的48分钟。

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3秒,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

六个半小时后,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表面,留下了「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名言。

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地球之外的天体,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壮举。

当年观看电视转播的观众多达六亿,相当于彼时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然而,五十年以来,针对登月行动的质疑却从未停止过。

可以说,就算当时对美国并不友好的国家也不吝惜赞扬之辞,但亦阻挡不了美国人自己对「阿波罗计划」的半信半疑,而质疑的核心焦点便是「美国究竟有没有登上过月球」。

其中引起过美国社会各界最强烈反响的是1974年,洛克达因公司(NASA的火箭发动机承包商)前员工比尔•凯恩所著的一本书——《我们从未登上月球:一个价值3000万美元的美国骗局》。

他罗列的疑点集中在登月照片上,例如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有不会有风,美国国旗不可能飘动;太空背景上看不到星星;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未在月球留下痕迹;近景与远景间有一条不易察觉的线,令人联想到电影特技中的「褪光描画」法等等。

最后,凯恩的惊人结论是: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

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随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了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还有其他一些科学工作者也从太阳入射角度、月球重力等一系列硬核方面提出了质疑,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有质疑,必然就会有反驳。

五十年来,几乎每一条质疑都被驳斥过,看起来同样有理有据。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美国政府、美国总统似乎没有必要冒着国家信誉受损的风险去撒这么一个弥天大谎,何况还做了直播。

阿波罗登月观后感

阿波罗登月观后感

阿波罗登月观后感阿波罗登月任务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其背后蕴含着无数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宇航员的智慧和骄傲。

作为一个对航天事业感兴趣的人来说,我一直对阿波罗登月任务充满着浓厚的好奇与敬佩。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有关阿波罗登月的纪录片,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勇气的力量。

首先,我对阿波罗登月任务所涉及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感到惊叹。

在1960年代初,当时的科技水平与现在相比无疑相差甚远,而阿波罗登月的目标却如此高远。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NASA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科学家们面临了各种技术难题。

他们在航天器的设计、发动机的研发和系统的布局上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

最终,他们成功地将人类送上了月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其次,阿波罗登月任务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和团队精神。

从地球到月球的旅程充满了未知和危险,宇航员们必须在极端的环境中作战。

他们需要克服重力、保护自己免受宇宙射线和微弱的重力影响。

他们还必须在空间站中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和准备,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意外情况。

而在整个任务中,宇航员们必须保持冷静、专注和团结,这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

对我来说,纪录片中的阿波罗登月任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行走。

他们戴着笨重的太空服,在月球表面上留下了永恒的足迹。

这一幕真实而震撼,它是人类走向未知世界的标志,也是人类勇往直前的象征。

这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宇航员内心深处的震撼和激动,他们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开拓未知的领域,不惜一切代价。

纪录片中还对阿波罗登月任务的科学成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宇航员带回的样本和数据对地球上的科学家们来说,意义重大。

通过对月球样本的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了宝贵的信息,对地球和宇宙的起源、演化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同时,登月任务也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为未来的宇宙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

正因为阿波罗登月任务的成功,我们才有了后来的航天计划,包括国际空间站和火星探索等。

观后感阿波罗登月

观后感阿波罗登月

观后感阿波罗登月在观看纪录片《阿波罗登月》后,我深深地被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所感动。

这部影片记录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登陆月球的壮举,透露出现代科技的辉煌和人类精神的勇敢探索。

影片以详实的纪实手法重现了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全过程。

当我看到飞船起飞时,我的心情跟随着火箭的升空而激动起来。

那一刻,人类冲破了地球的束缚,踏上了通向宇宙的征程。

整个过程紧张而又刺激,仿佛观看一场真实的科幻电影。

一次次的挑战和困难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和毅力。

他们利用一台台庞大而复杂的机械设备,通过制定精确的计算、设计和排除万难,最终实现了人类踏上月球的梦想。

这种无畏的勇气和无限的创造力让我深深地钦佩。

而登月任务中最震撼人心的时刻,莫过于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那一刹那。

当他的脚印留在月球表面时,我不禁感到一种震撼和激动。

这个简单的脚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象征。

它意味着人类已经超越了地球的局限,向宇宙挺进。

除了科技的辉煌,影片也展现了阿波罗登月任务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登陆月球并非一项单纯的科学探索,而是人类内心对未知的渴望和对自身意义的追问,是人类对于存在的讨论。

观看影片后,我陷入了对人类的思考。

我们是如此渺小却也如此伟大。

我们能够利用科学的力量,攀山涉水,战胜重重困难,实现各种伟大的事业。

同样,我们也一直在不断思考探索人类自身的意义。

这种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不仅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也成就了人类灵魂的升华。

而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和激励,让我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念。

正如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所说:“人类只有经历痛苦,才能变得强大。

”每一个登上月球的足迹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我们向未来展望的一个里程碑。

这种追求和探索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观后感《阿波罗登月》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科技与勇气的伟大。

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更是对未知的挑战和探索的讴歌。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着这种向前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观 阿波罗13号 有感

观 阿波罗13号 有感

观阿波罗13号有感阿波罗13号讲述的是在13号飞船飞往月球的途中。

突然,控制中心收到宇航员发来的讯息,飞船即将爆炸。

那么也就意味着将失去氧气,失去生命。

他们必须在76小时内返回地球,不然将于飞船一起毁灭。

更令这部影片增加真实性的是它是以当事人的回忆录与地球失之交臂为据而成的。

整部影片穿插了许多次决策。

那何为决策?决策可就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掌控充分的信息和深刻解析各种情况的基础上,科学的拟定各种方案并加以评估,最终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

那么影片中出现决策问题的有,当飞船出现电源问题,登月事件已经岌岌可危,就连宇航员的生命也危在旦夕。

科学家,工程师分析,最终休斯顿飞控决定终止登月,利用完好的登月舱重返地球。

影片中最大的决策者便是美国国会议会。

显然国会扮演了群体决策者的角色,个人与群体决策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于知识面与思考方式的局限。

完成一个好的决策通常需要几个阶段。

发现问题,拟定各种可行的方案,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估与选择。

实施审查。

候选方案必须是可行的,如果一个方案不行,就失去了意义方案的可行性取决于实施方案时必须必备的条件,资源。

决策的分析人员必须知道他的方案需要那些条件。

那些已具备,那些需争取,人财务信息是否充分,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及各种补救,应对信息。

影片重现了1970年的壮举,高度赞扬了宇航员们勇于挑战厄运的英雄主义精神,具有非常实在的教育意义。

为了追求影片的真实感,摄制组完全在休斯敦航空中心拍摄实景,并且将一部波音707改装成航空飞机,用于演员们饰演宇航员时体验失重状态。

拍摄时是采用了零度重力的状态,演员们在阿罗波13号的模型中上上下下地来回体验失重与正常的情况,呕吐是必不可少的。

但影片的真实性却得到了客观实现。

主角杰姆·弗洛尔由两届影帝汤姆·汉克斯扮演,他进行了长期的阅读与实验准备工阿波罗13号飞船登月虽然失败了,但依靠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却奇迹般地将航天员营救回来。

阿波罗观后感

阿波罗观后感

阿波罗观后感不久前,我有幸亲身参观了阿波罗博物馆,这是一家位于美国休斯顿的博物馆,展示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史和成就。

这次观后感让我深感震撼和敬畏,对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深感赞叹。

进入博物馆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肃穆而庄严的氛围。

陈列馆中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照片,它们记录了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的历史瞬间。

我凝视着那些黑白的老照片,看着那些身着宇航服的宇航员们,在一片寂静与寒冷中,迈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我不禁激动起来。

在观展的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阿波罗11号的展示。

阿波罗11号是人类首次登月的航天器,1969年7月20日,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功登上月球。

我看到了阿波罗11号的月球模型,完美地再现了当年的场景,仿佛我亲临现场一般。

展馆内还有一部电影,记录了整个登月计划的过程和阿波罗11号的登月历程。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步一步,登月计划从梦想变成了现实,经过无数的辛勤努力和牺牲,终于实现了人类飞向太空的壮举。

观看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史片段,我对参与这项任务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宇航员深感敬佩。

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试验和修正,最终使阿波罗11号成功在月球上着陆。

这些科学家和宇航员们的智慧和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参观结束后,我心中有了许多思考。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不仅是人类空间探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对人类智慧和勇气的巨大验证。

这一任务的完成,不仅展现了人类的科技实力,更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阿波罗登月计划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很多。

我们应该学习宇航员们的勇气和创造力,敢于面对未知,勇往直前。

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肯付出努力,并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我们就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深深地被阿波罗登月计划所感动,感受到人类的伟大和不可限量的潜力。

航天精神观后感

航天精神观后感

航天精神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观看了电影《阿波罗13号》和纪录片《航天精神》,感受颇深,对航天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阿波罗13号》是一部讲述美国航天局载人登月计划中出现事故的电影。

在影片中,宇航员们勇敢地面对危险和困难,最终凭借几乎不可能的努力安全返回地球。

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成千上万人的努力和勇气,还突显了航天精神中的核心价值:勇气、创新和合作。

电影中最经典的引用之一是:“好运下降,坏运爬升。

”这句话表达了在任务中遭遇挫折时须要保持乐观,并不断思考创新解决方案的精神。

没有这种精神,宇航员们可能无法完成这项任务。

同时,这种精神也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中。

与电影不同,纪录片《航天精神》展示了许多独一无二的航天故事和历程,包括航天员出行前的复杂训练、火箭发射时的实况、着陆前的心理准备等。

通过参观体验和深入采访,纪录片带给我们的是触动和启发,让我们领略到尤其是在太空行动中,勇气、创新和合作的纵深和广度。

其中最震撼的一幕是1969年阿波罗11号任务降落月球,并在电视上向全球观众传递太空漫步的历史画面。

这一时刻传达了航天精神的生动例证,它突显了航天员勇气和创新的力量,并飞向了新的未来和希望。

最后,我认为,航天精神也是现代社会追求进步的核心所在,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我们既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勇气、创新和合作,更应该在走向未来时,抱着航天精神的信念,砥砺前行。

在故事中,航天员们不仅身体力行的执行任务,更重要的是背后团队默契的支持和团结。

这使我深刻意识到,航天精神不仅是一个人的勇气、创新和合作,更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在面临伟大事业时表现出的精神力量。

它传递了一个观念:如何在为人类谋求更高级别的未来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电影和纪录片均充分展现了航天精神,包括勇气、创新和合作,它们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拥有这种精神,并在走向未来时追求更高的标准。

作为观众,我从中获取了很多启示和思考,相信更多的人们也能够受到它的启发,注重勇气、创新和合作,以一个崭新的思想,携手追求更大的未来。

阿波罗13读后感

阿波罗13读后感

阿波罗13读后感
阿波罗13是一个令人深受震撼的故事,讲述了一支美国
宇航员深入月球做出伟大业绩的故事。

从它开始我就被吸引住了,它有助于建立人们对宇航员的信任、尊重和尊严。

在故事中,关乎生死的艰难抉择、挑战困境、对宇航员及其家庭的牺牲,都成为了最为紧张刺激的情节,让人不能自拔。

电影中的NASA官员们也以及宇航员们的勇于面对危险而且勇
往直前的气质让我感动不已,他们的行为表明了他们的价值观以及对太空之旅的追求。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人们对宇航员的尊重和景仰,也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冒险的精神在不断的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激发着我们克服艰难险阻,去实现自己梦想的力量。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到一个道理:天空才是我们最多想去相信的地方,而未知的未来充满了可能性,虽然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坚定地相信自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

通过阅读该片,我对伟大的太空探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励我不停的追求梦想,在现实中作出丰硕的创造。

人类的一大步读《阿波罗》

人类的一大步读《阿波罗》

——读扎克·斯科特《阿波罗》一书有感最近这段时间,在航天领域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了。

虽然距离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月球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的时间,但“玉兔二号”探究月球还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过中继卫星在月球的背面着陆并开展相关活动,依然是开天辟地的第一遭。

在为“嫦娥四号”点赞的同时,回顾一下人类探月的历程,多一点对“阿波罗”系列飞船的了解和认识,还是很有意义的。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宇航员也将在月球上漫步,美国科学家和航天员们先人一步的探索和试验,对我们而言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人类探月的历程遥望着高悬的月亮、闪烁的星光,从古至今总有人在思考,那远离我们的“寒宫”上面,究竟有着怎样的世界?太过遥远的星系难以抵达,对月亮的好奇自然成了重点。

将飞天梦想寄托于神话之中的“嫦娥奔月”,用艺术手法生动体现的莫高窟“飞天”绘画,无不体现着当时的人们对那轮明月的无限遐想。

明朝的万户,应该是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尽管没有成功,但却为今天的航天人指明了飞天的路径。

月亮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其意义就在于此。

1860年,法国人凡尔纳在他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亮》中,梅斯顿为了实现把三个人送上月球的计划,设计出了至少有半英里长的大炮——“哥仑比亚炮”。

他还仔细描述了登月机械的动力、燃料、内部装置等问题,启发了100年之后的航天先驱者们。

现在我们知道,要飞入太空,需要有充足的动力来为航天器提供能量,火箭自然成了最值得依赖的动力源。

1921年12月,“现代火箭之父”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但在当时并不被认可,还屡屡受到他人的嘲笑。

戈达德没有因此而退缩,默默无闻地研究改进了20年,终于在1941年1月,让载重近500千克的火箭爬上到了2000米以上的高度,基本确定了现代火箭的雏形。

登上月球的奇迹,是“二战”之后美苏两国之间在科技、在航天领域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创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波罗登月计划观后感
数千年前以前,人类就对夜晚天空的那轮明月心生遐想。

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飞天"图案等美丽的传说。

西方航天学界认为,中国明朝人万户为人类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并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表纪念。

19世纪中叶,法国人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几乎启发了所有的现代航天先驱们。

但,可惜的是人类对太空无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说层面。

直到进入20世纪,人们观念中关于宇宙空间的科学概念才逐渐形成,一大批航天先驱活跃在世界各个国家。

1921年12月,"现代火箭之父"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

但是,戈达德的研究遇到了许多困难:缺少科研经费,挑剔的舆论界讥笑他连高中物理常识都不懂,还嘲笑他整天幻想作"月亮人"。

但戈达德没有为这些困难所动摇,经过20年默默无闻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

1941年1月,新发动机火箭可达到2000多米的高度,载重447千克,成为了现代火箭的雏形。

二战结束后,美苏在航天领域开始展开了激烈竞争。

1957年10月4日晚,一枚火箭携带着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l号"在苏联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航天时代的真正到来。

但是,当时的载人航天非常危险,安全指数只有50%。

在苏联首次载人太空之旅的前一年里,载人飞船的6次试发有3次以悲剧告终:一次因为定位系统出故障未能返回地球;一次是发射时发生爆炸;另一次则是完成飞行任务返回时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导致飞船失火。

正是这些不成功的事例,苏联首次太空之旅迟迟未能定下日期。

最初,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位首航太空的宇航员是邦达连科。

不幸的是,1961年3月23日,邦达连科在紧张训练中,舱内燃起大火,他因严重烧伤而死亡,成为航天史上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1961年4月12日,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即将开始。

当时,谁也没有把握这次能成功。

苏联曾有人建议让尚未生儿育女的宇航员戈尔德·季托夫来执行这次任务。

当时负责载人航天研究工作的苏联宇航专家谢尔盖·科罗列夫却坚持选用经验更为
老道的尤里·加加林,尽管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临飞前,科罗列夫安慰加加林说:"尤拉,你不要紧张。

不论你着陆到哪个角落,我们都能找到你。

"这话丝毫没能减少加加林108分钟太空之旅的险情:飞船气密传感器发生故障,发射前数分钟内不得不重新拧紧舱盖上的32个螺栓;通信线路一度中断,跳出个表示飞船失事的数字"3";第三级火箭脱离后飞船急剧旋转;返回时,飞船胡乱翻滚......然而,加加林绝处逢生,奇迹般地完成人类首次太空之旅。

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把第一名航天使者送入太空的成就,使美国受到强烈刺激。

为了打破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在国会上表示美国将在十年之内将人送上月球。

这个计划被命名为"阿波罗",是因为古希腊的传说中,这位太阳神驾驶着天马拉的战车踏过天际。

可是美好的传说并不能够为美国带来实际上的支持。

载人航天这对于当时还没有把人送上太空的美国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解决技术上诸多困难,美国几乎动用它的所有资源。

超过2万家来自美国与其它80个国家的公司、200多所大学参与了"阿波罗计划"。

有人估计,将近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登月计划。

然而,即使投入如此巨大,载人登月飞行的技术还是相对落后的:通讯导航系统比现在的手机还迟钝,在紧急时候,宇航员根本无法与地面联系,只能自己来解决;人们只能吃"牙膏饭";飞船防震系统和防辐射系统也不够完善,宇航员极有可能在太空中遭遇各种射线的毒害;微重力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宇航员极有可能肌肉萎缩、骨骼硬化,等等。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12时56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终于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第一个脚印,迈出了"人类巨大的一步"。

阿波罗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其中5次成功。

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但计划中也有过几次严重的危机,包括阿波罗1号测试时的大火造成维吉尔·格里森、
爱德华·怀特、罗杰·查菲的死亡;阿波罗13号的氧气罐爆炸以及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返回大气层时排放的有毒气体都几乎使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丧命。

至此,人类探索太空的旅程翻开了新的一页。

阿波罗登月计划航空与航天是20世纪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进程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是航天历史上的重要成就,也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不仅要传承先辈们的精神,铭记先辈们的功劳,更要向先辈们学习,刻苦学习,为现在化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