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课件】中国药科大学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课件

人体从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 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包括新陈 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免疫等 方面。
人体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生理学
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生理学理论,如中 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文艺复兴时期
随着解剖学的发展,生理学开始从描述性向实验性转变,如哈维的血 液循环理论。
消化腺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 、胰腺等,分泌消化液帮 助消化食物。
消化道平滑肌
消化道壁内的平滑肌,通 过收缩和舒张推动食物在 消化道内前进。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物理性消化
通过牙齿咀嚼和胃肠蠕动将食物磨碎,使其表面积增大,便于化学 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能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 为小分子物质,如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等 。
呼吸节律
指呼吸运动有节奏地交替进行, 其产生与呼吸中枢的兴奋和抑制
有关。
化学感受器
是指其适宜刺激为O2、CO2和 H+等化学物质的感受器。当动 脉血PO2降低、PCO2或H+浓度 升高时,可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
加。
05 消化系统与营养 吸收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大肠等器官,是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 所。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 位,可通过脱氨基作用分解为 氨和相应的α-酮酸。氨主要在 肝脏中合成尿素排出体外,α酮酸则可进一步氧化供能或转 化为糖、脂肪等其他营养物质 。
06 泌尿系统与排泄 功能
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01
02
03
04
肾脏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中国药科大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不但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也是药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课程重点介绍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并简要介绍解剖学知识。
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等)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而且还能了解到解剖学和生理学中重大新成就和新进展。
2、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细胞和组织、血液、各主要系统(如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的生理特点、生理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掌握体温调节、视觉和听觉生理、女性和男性生殖系统活动的规律、各主要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结构。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若干实验手段和实验操作、研究方法和研究新进展。
3、学时安排总学时为102学时(3/3)o其中理论课为51学时,实验课为51学时。
4、教材选用情况龚茜玲主编,《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言(1学时)[基本内容]1、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解剖学分类。
2、细胞与分子生理学、器官生理学、整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O3、解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尸体解剖和显微技术。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方法和慢性实验方法。
4、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
[基本要求]了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解剖学和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2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细胞1、细胞:单位膜的概念与基本结构。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2、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核蛋白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微丝、微管、中心体、核膜、核仁、染色质(分裂期的染色体)。
3、细胞的增殖:间期(Gl期,S期、G2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人体生理学》医学基础 ppt课件

(2)胆汁
A. 肝胆汁呈弱碱性 (pH7.4) ; 胆囊胆汁呈 (pH6.8)。
成人每日分泌量为800~1 000mL。
B.胆汁构成:水、无机盐、胆盐、胆固醇、卵磷脂 C.胆汁酸由雄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构成 胆汁酸+钠离子(钾离子)→胆盐 D.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的作用。
E.胆盐的作用辅助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二、乳母的生理特点
胃肠功能增加; 易饥饿(孕期不易饥饿); 催乳激素是影响泌乳最重要的激素; 多种因素影响泌乳量。(情绪、环境、营养) (5~10天内的乳汁称为初乳,其后5~10天称 为过渡乳,继而为成熟乳 750mL)
三、婴儿生理特点 四.幼儿生理特点 五、学龄前儿童生理特点
八、感觉器官的组成及功能
视网膜: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并分辨颜色) 视杆细胞(感受弱光但不能分辨颜色)
九、生殖系统(了解)
十、内分泌系统
1. 作用:产生激素(代谢、生长、生殖、行为、适应) 2. 组成: (1)丘脑下部:促激素释放激素 (2)垂体:促激素 (3)甲状腺:甲状腺素
(4)甲状旁腺: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
3.
孕期血液容积及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容积增加
血液成分降低
【孕期生理性贫血】 【葡萄糖、氨基酸、微量元素 水溶维生素】 【脂溶维生素A不增加、维生素E增加】
4.肾功能改变
尿糖排出↑
叶酸排出↑
氨基酸排出↑
5.孕期体重改变
体重增加。平均每周增加0.5KG。
(主要孕妇脂肪、胎儿)
表2-1 人体基本组织的构成
组织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构成
上皮细胞、黏膜(内脏、口腔、眼结膜)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
中国药科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复习

Add your text in here
Add your text in here
Text3
Text4
Add your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心脏的神经支配 ➢交感缩血管神经的 作用 ➢窦弓反射
肺通气
-
第五章 呼吸
动力
通气功 能的评价
肺通气
阻力
肺表面 活性物质
的作用
第五章 呼吸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
影响肺 换所的
因素
过程
肺换气
原理
第五章 呼吸
呼吸运动的调节
-
CO2
呼吸 中枢
调节
肺牵张 反射
H+
O2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种初级的神经活动
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由非条件刺激引起,数量有限,适 由条件刺激引起,数量无限,适应
应性小
性大
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
正反馈:反馈 信号加强控制 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号 抑制控制部分的活 动。
前馈
第二章 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 细胞的生物电 静息电位
阈电位
动作电位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几个重要概念
第一章 绪论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内环境
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
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在一个 适宜的相对恒定状态
生理学--第4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

主要离子分布: 膜内:
膜外: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意义: ①从环境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经过改造和转化,为自 我更新提供原料和能量; ②将生物体内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将物质分解 时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合成生物体内的新物质、进行各 种外功、维持体温等。
二、兴奋性 概念: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 的特性(或能力)。
特征:兴奋性也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表现特征。
-70~-90mV,红细胞约为-10mV左右。
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 时,有电位改变,证明膜 内、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刺激(stimulus)
1.概念:能引起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 化。 2.分类:声、光、电、机械、化学、生物刺激等,实验室最常用的 是电刺激。 3.组成: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三个要素。 4.几个概念:
阈强度(阈值threshold):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 度。 阈 刺 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阈刺激。 阈下刺激: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膜对离子的
第四章 人 体 的 基 本 生 理 功 能_PPT幻灯片

3.糖类 糖类较少(不足1%),在细胞膜外表面与蛋白 质或脂质以寡糖链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其意义是 作为细胞的特异性标志,与细胞的免疫识别功能有 关(如红细胞的A、B凝集原)。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Simple diffusion ) 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从膜的高浓度一侧转移到
低浓度一侧的过程。
第四章 人 体 的 基 本 生 理 功 能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生物体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分同化作用和异化 作用。 二、兴奋性 机体对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 刺激—反应 兴奋—抑制 刺激的种类:机械、化学、光、声、电、生物学
刺激的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刺激的三要素:刺激强度、作用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胞裂外排
释放递质
末梢修复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示意图
2.入胞作用(endocytosis) 分为吞噬(phagocytosis)和吞饮(pincytosis) 最典型的是中性粒细胞摄入异物的过程
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运
一、通道蛋白的信号转导 (一)化学门控通道
最早研究的是骨骼肌终板膜上的N2-型胆碱能受体, 由4个亚单位形成的5聚体(即α2βγδ), 5聚体相互 吸引,包绕成通道结构。其中α2为Ach结合部,Ach 与其结合,引起通道开放,产生Na+内流,形成终 板电位。
波宽
振 幅
强 度
τ
方波
三、生殖 机体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
b
时间
第二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自从生命体—蛋白质诞生后,细胞膜 使它成为一个完整体。① 使细胞独立、稳定,并能 进行正常功能和代谢;②屏障细胞外的各种影响因素; ③建立起与周围环境物质交换的门户和通道。
人体生理学介绍课件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选择合适 的实验对象、实验条
件和实验方法
数据收集:通过观察、 测量、记录等方式收
集实验数据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 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
理和分析
结果解释:根据数据 分析结果,解释实验
现象和结论
结论验证:通过重复 实验或与其他研究结 果进行比较,验证结
论的可靠性
研究应用:将研究成果 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 领域,推动科学研究和 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生理学的重要性
1
生理学是医学的基 础学科,对人体生 理功能的研究是医 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2
生理学可以帮助我 们理解人体的生理 机制,从而更好地 预防和治疗疾病。
3
生理学可以指导我 们进行科学的生活 方式,保持身体健
康。
4
生理学在生物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等领 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前景。
人体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06
计算机模拟法:通过计算机模拟 来研究人体生理活动,如虚拟手 术、虚拟药物试验等
理论研究方法
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生 理现象,分析其规律和机制
观察法:直接观察人体生理活动, 了解其变化和特点
模型法:建立生理模型,模拟人 体生理过程,分析其机理
理论推导法:根据已知的生理知 识,推导出新的生理规律和机制
观察研究方法
01
观察法:直接观察人体生理活动, 如心率、血压等
02
实验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人体生 理活动,如药物试验、手术等
03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 方式收集人体生理数据
05
模型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 究人体生理活动,如血液循环模 型、呼吸系统模型等
《人体的生理功能》PPT课件

返回第一节开始
第二节 运动系统的生理功能
运动系统的构成: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三部分组成的
一、骨的构造
1、骨的构造: 每一骨块有骨膜、骨质和骨髓三 部分
(1)骨膜:骨的表面有一层结缔组织叫骨膜 (2)骨质:骨松质和骨密质
骨的两端是骨松质,其结构疏松,呈蜂窝状 骨干的中部是骨密质,其结构致密、坚硬 (3)骨髓骨的中央是髓腔,内有骨髓。骨髓有红骨 髓和黄骨髓两种。它们均具有造血功能
1、骨骼肌的分类:按部位不同可分为头颈肌、 躯干肌和四肢肌
(1)头颈肌:分头肌和颈肌。头肌中有表情肌 和咀嚼肌,表情肌可使眼裂、口裂张开或关闭, 显示喜、怒、哀、乐。咀嚼肌的作用使下颌关节, 有力地上提下颌,达到咀嚼食物的目的。颈肌中 最显著的是胸锁乳头肌,当它收缩时头向同侧转 动,脸转向对侧
(2) 躯干肌:包括胸部肌群、腹部肌群和背部肌群
4、皮肤能感受痛觉、温觉、压觉,及减 少紫外线对人体的辐射的作用:表皮内有 游离的神经末梢,真皮内有许多触觉小体 和环层小体,它们均能使皮肤感受痛觉、 温觉、压觉。散在表皮内黑色素细胞能分 泌出能抵御紫外线的黑色素,减少紫外线 对人体的辐射 5、皮肤接受日光又可产生维生素D,供 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吸入的空气通过鼻腔经咽部、喉部到达气管和支 气管。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两肺。气管和支气管壁 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粘膜,可粘附异物颗粒,是气 体进入肺内的重要通道。在呼吸过程中,空气中尽 管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和不良理化刺激,但由于呼吸 道的局部净化和防御功能,使呼吸道和肺泡基本上 处于洁净状态
2.肺脏 肺脏是呼吸系统最主要的呼吸器官,它位于胸
腔两侧。呈半圆锥形,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二叶, 右肺有三叶。进人肺内的支气管再分支成小支气 管和细小支气管,越分越细,最后形成很小的肺 泡管。肺泡管上附着许多肺泡,肺泡是肺的最小功 能单位
[医学]老师课件-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心脏生物电活动+心脏泵血功能
![[医学]老师课件-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心脏生物电活动+心脏泵血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1ad348327e21af45b307a8ea.png)
生电性离子泵(Na+-K+泵)和离子交换体 (Na+-Ca2+交换体)也参与其形成
6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变化在波形和形成机制上要 比神经和骨骼肌细胞复杂的多
心脏各部位不同类型的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不同 幅度和持续时间不相同 形成的离子基础不一致
If 的开放速率缓慢,浦肯野细胞的自律性低 不能被河豚毒阻断,和快钠通道完全不同
25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
2.窦房结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
心脏自律性最高的心肌组织,具有起搏功能,又名P细胞 (pale cell)
P细胞去极化仅到0mV,很少超射,去极化速度慢 最大舒张电位(-60mV)和域电位(-40mV)的绝对值小
-50mV时逐步关闭,至最大复极电位时接近 完全关闭
在自动去极化过程中作用很小
24
内向电流:If If(主要作用): 起搏电流,主要由Na+负载的内向电流。
If 通道在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至-60mV左右时 开始被激活开放,其激活程度随着膜内负电性的增 加而增加,至-100mV时完全激活开放,在膜的去 极化水平达-50mV左右时关闭。
29
离子基础: 随时间增长的净内向电流所引起
恢复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正常浓度梯度, 保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兴奋性。Na+, Ca2+ 逆浓度梯度外流;K+逆浓度梯度内流。
钠-钾泵、钙泵、钠-钙交换体
18
Na+-K+泵的活动: 逆向转运:3个Na+ 外流和2个K+内流
Na+-Ca2+交换体: 1个Ca2+ 外流,3个Na+内流 其驱动力是细胞膜内外的Na+浓度差
生物人体生理课件

生物人体生理课件一、绪论人体是由各种器官和系统组成的复杂有机结构,而人体的正常运作依赖于生物人体生理。
本课件旨在介绍人体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系统以及其功能和调节机制。
二、人体生理的基本概念人体生理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的科学,它包括许多分支学科,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
人体生理旨在研究人体内部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细胞过程,以及人体如何通过不同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
三、主要系统及其功能1. 神经系统- 结构: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和神经节)。
- 功能:负责传递神经冲动,控制各种生理过程,如感觉、运动、思维和情绪等。
2. 内分泌系统- 结构:包括多个内分泌腺体,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等。
- 功能:分泌激素,调节人体内部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过程。
3. 循环系统- 结构: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组成部分。
- 功能:输送氧、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身体各部分的供应和排泄。
4. 呼吸系统- 结构:包括鼻腔、喉头、气管、肺等。
- 功能: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的平衡。
5. 消化系统- 结构: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
- 功能:将食物消化为养分,吸收和排泄营养物质和废物。
6. 泌尿系统- 结构: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
- 功能:滤除废物和过剩的水分,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7. 免疫系统- 结构:包括淋巴组织、淋巴管和白血球等。
- 功能:抵抗病原体入侵,维护机体内稳态。
8. 生殖系统- 结构:包括生殖器官和性腺等。
- 功能:生产和释放生殖细胞,参与生殖过程和性激素的分泌。
四、人体生理的调节机制人体生理过程的调节是通过负反馈和正反馈机制实现的。
1. 负反馈机制- 定义:当某一生理指标偏离正常范围时,机体会采取控制措施使指标回到正常状态。
- 例子: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
2. 正反馈机制- 定义:当某一生理指标偏离正常范围时,机体会引发一系列反应进一步加剧这个偏离的情况。
生理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

血流阻力与血管的长度、管径和血液黏度等因素相关。血压是指血液在 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可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
03
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
质交换的场所。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血管活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加快、心缩力增 强、外周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则产生相反效应。
平滑肌收缩机制
依赖于细胞内Ca2+浓度 的变化
03
血液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血液的组成
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占55%,血 细胞占45%。
水、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等 。
血液的理化特性
相对密度、粘度、渗透压、酸碱度等 。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
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 氧化碳,具有变形能力和 渗透脆性。
安全。
04
循环系统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 每收缩一次和舒张一次,分别构成心房或心室收缩期和舒 张期。
心脏的泵血过程
可分为左心室泵血和右心室泵血。左心室泵血时,血液被 泵入主动脉,进而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右心室泵血时 ,血液被泵入肺动脉,进行气体交换。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组成
脂质双层、膜蛋白、糖类 等
细胞膜特性
选择透过性、流动性、不 对称性等
细胞膜功能
物质转运、信息传递、细 胞识别、能量转换等
细胞的物质转运功能
01 单纯扩散
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转运
03 经通道易化扩散
离子通道、水通道等介导
2024年度生理学ppt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肺循环特点
2024/2/3
血压低、血流量大
肺部血管阻力小,血压相对较低,但血流量大,以满足气体交换 的需求。
血管壁薄、弹性差
肺部血管壁较薄,弹性纤维较少,因此血管弹性较差。
存在肺动脉高压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会出现肺动脉高压现象。
29
脑循环特点
2024/2/3
独特的血脑屏障
20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组织液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滤过压是指 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毛细血管通透性则受到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反应等因素的影响。
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生成后,大部分经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入血,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组织液回流的动 力主要来自于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静水压之间的压力差,同时淋巴系统在组织液回流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阻力大,是 形成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分配血管
中动脉,将血液分配到身体各个部位 。
2024/2/3
14
血管分类及结构特点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环绕在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 滑肌,其收缩可控制毛细血管
的开放或关闭。
2024/2/3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 大、数量多,是血液和组织液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5
血液循环生理意义
01
02
03
04
维持生命活动
血液循环为全身各组织和器官 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保证机
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进行。
调节机体功能
通过血液循环,神经和体液调 节因子得以迅速传播到全身, 对机体功能进行精确调节。
人体重要的生理活动ppt课件

,经过 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和
两个过程,该物质与其他废物一起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8 肺动脉
为全身提供血液 肺循环
尿素
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
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
28
如图是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关系示意图,请据图 回答:
(1)图中结构【右3心】室表示心脏的
】内流动着
血。 动脉
,血管【7
(2)人的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其中体循环的起点是【 】
排泄
糖类
(4)a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中,_____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5)a中具有与吸收食物营养成分相适应的结构,b中具有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与其功
能相适应,这两种结构都是由______构成的。
一层上皮细胞
25
动动脑
(6)流入b、c的血液中所含气体有何不同? 流入_b_中_的_血液中含二氧化碳多,流入c的血液含氧_气_多 。
• (7)由于
神和经激系素统的共同调节作用,人体的各种器官、系统能够相互
协调,密切配合,人体成为 一个统一的整体。
。
26
动动脑
27
上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综合示意图,血管中箭头代表血流
方向,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C处为心脏的 ,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
。
⑵血液在图中[B][8左]心[室1][D]的循环途径叫 。
⑶心脏内的血液能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的原
因是 。
⑷图中E处的a箭头表示
的扩散方向,在此处进行
着
之间的气体交换。结果血液成分发生的变
化是 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有能开、闭的瓣膜
⑸含CO2最多的血管是[ ]
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明:①Nernst公式的计算 EK=RT/ZF•ln[K+]O/[K+]i =59.5 log[K+]O/[K+]i
同 理 可 算 出 ENa, 因 K+ 的 通 透 性 大 于 Na+ 近 100 倍,EK的权重明显大于ENa,故RP是权重后的EK和ENa的 代数和,非常接近于EK。
② Hodgkin 和 Katz的实验
5、刺激强度与组织的兴奋性关系 刺激强度与阈值呈反变关系,即阈值愈小说明组织的
兴奋性愈高,反之,阈值愈大说明组织的兴奋性愈低。
6、反应 由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或代谢过程变化。
反应形式:兴奋、抑制
三、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 一定阶段后,能够 产生与自己相似的 子代个体,此功能 称为生殖。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
∵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膜对离子的
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
∴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 ]i不能向膜外扩散
[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
[K+]o↑→膜外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在枪贼巨大神经纤维测得RP值为-77mv,与 Nernst公式的计算值(-87mv)基本符合。
③ 人 工 改 变 [K+]O/[K+]i , RP 也 发 生 相 应改变。([K+]i↓→RP↓)。
(二)细胞的动作电位
1、动作电位现象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 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 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 电位。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 及膜对离子通透性
主要 离子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膜外
膜内与膜 外离子比 例
膜对离子通 透性
Na+ 14
142 1:10 通透性很小
K+ 155 5
31:1
通透性大
Cl- 8
110 1:14 通透性次之
A- 60 15 4:1
无通透性
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第四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第一一节节 生生命命活活动动的的基基本本特特征征 第第二二节节 细细胞胞的的跨跨膜膜信信号号传传导导功功能能 第第三三节节 神神经经与与肌肌肉肉的的一一般般生生理理 第第四四节节 生生理理功功能能的的调调节节与与整整合合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概念:生物体在适宜的环境中总是不断地自我破旧立新的 过程称为新陈代谢(自我更新)。
二、受体、G蛋白和效应酶
1、受体 2、G蛋白:α、β、γ三个亚单位构成。
G蛋白未激活时,GDP与α结合 GTP与α结合有活性。 Gs和Gi 3、效应酶:如AC→cAMP
第三节 神经和肌肉的一般功能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 1、静息电位现象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称为膜电位。 习惯叫法:膜内电位低于膜外,习惯上RP指的是膜内负电位。 静息电位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为
意义: ①从环境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经过改造和转化,为自 我更新提供原料和能量; ②将生物体内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将物质分解 时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合成生物体内的新物质、进行各 种外功、维持体温等。
二、兴奋性 概念: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 的特性(或能力)。
特征:兴奋性也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表现特征。
即电压门控性Na+、K+通道激活而开放。
AP上升支
AP下降支
当细胞受到刺激 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 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激活而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 [Na+]i↑、[K+]O↑→激活Na+-K+泵 Na+泵出、K+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后电位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Na+]i>[Na+]o≈1∶10, [K+]i>[K+]o≈30∶1 [Cl-]i>[Cl-]o≈1∶14, [A-]i>[A-]o≈ 4∶1
主要离子分布: 膜内:
膜外: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刺激(stimulus)
1.概念:能引起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 化。 2.分类:声、光、电、机械、化学、生物刺激等,实验室最常用的 是电刺激。 3.组成: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三个要素。 4.几个概念:
阈强度(阈值threshold):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 度。 阈 刺 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阈刺激。 阈下刺激: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一、由具有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完成的跨膜信号传导 (一)、化学门控通道:α2βγσ( α与Ach结合) (二)、电压门控通道:神经、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 (三)、机械门控通道:如内耳毛细胞。
化学性胞外信号(ACh) ACh + 受体=复合体 终板膜变构=离子通道开放
Na+内流 终板膜电位 骨骼肌收缩
动作电位的图形
刺激
局部电位
上
阈电位
去
升
极
支
去极化
化
零电位
反极化(超射) 下
降 支
复极化
(负、正)后电位
与AP相关的概念:
极 化:以膜为界,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
-70~-90mV,红细胞约为-10mV左右。
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 时,有电位改变,证明膜 内、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的极性反转过程。 阈电位:引发AP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局部电位: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电位。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时间较长、 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 包括:负后电位、正后电位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①பைடு நூலகம்内外存在[Na+]差:[Na+]i>[Na+]O ≈ 1∶10; ②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