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律;结合教育实践和教育体验,初步形成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形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教育情感,着力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明确教师的职业要求,领悟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需要在多方面涵养师范素养,在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等方面不断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理论课程,是阐明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探讨高等教育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校教师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和理解其他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
其基本任务是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基本的教育原理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的职业要求,培养积极的教育情感,养成教育思维习惯,形成教育智慧。
三、教学原则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3、先进理论为指导,能力培养为重点。
4、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要求与具体内容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并掌握高等教育的概念。
2、了解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3、熟悉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概念,理解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3、了解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关系。
4、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内容。
5、能够运用高等教育目的理论分析高校在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什么是“社会本位”,什么是“个人本位”。
2、正确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
高等教育结构文献综述
21 年 0 02 2月第 O 4期
科 技 视 界
高校科技
高等教育结构文献综述
麻 丽娟
( 山西 大学教 育 科学 学院 山西
【 摘
太原
0 00 ) 3 0 6
要】 本文主要 对我 国高等教育结构的 内涵、 影响 因素、 究意 义以及国外高等教 育结构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做 了详 细全 研
联系方 式和比例关系 。这一概念是 目前众 多研究者 比较认可
4 科技视界 S INC 8l CE E&T C N O Y VS N E H OL G I O I
J f
S in e& T c n l g s n ce c e h oo yVi o i
2 高 等教 育结构 影 响 因素 的研 究
关于高等教育结构 的影响 因素 , 研究者们认 识一致 的程
度是相当高的。他们认为高等教育结构作为社会 的子结构之
一
《 论大众化进程 中的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一兼 谈我国大学生结 构性 失业 问题 》 闫卫华 、 文伯 的《 、 蔡 构建优化 高等教 育结构
经济发展 的需要 , 也阻碍 了高等教育 自身的发展 。因此 , 研究 美 国的高等教 育结构状况及其如何适 应就业市场 的需 求 , 对
于我 国高等教育 的进一步 改革 , 优化 我国高等教育结 构 , 促 进 其与市场 经济相适应 , 而促 进大学生 就业 , 有十分 重 进 具
为. 高等教育结构是 指高 等教育 系统内部各组织部分之 间的
面的总结 , 并结合笔者 自己的认识 , 旨在进一步研 究我国高等教育结构 , 断完善和调整我国高等教 育的结构。 不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在5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整体结构式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出一些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首先要对高等教育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要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那么就要先知道结构是什么?所谓结构指的就是物质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任何客观事物都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
而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目前我国存在着多种定义。
郝克明教授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状态;郑启明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织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柏昌利教授则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个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由此可以看到,随着对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深入研究,对其基本概念的定义也更家严密,归纳个学者的定义,可以找出两点共性的东西:高等教育的结果是相对高教系统而言的,它研究的是该系统内部各要素见的“构成状态“。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宏观结构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以及体制结构,而微观结构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由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等。
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做分析研究,目的是为构建更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
一、从高等教育类型上看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两大类即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
科学教育在我国可以认为是普通高等教育,它培养的主要是研究开发类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理论性人才,是以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并将其成果表现为科学原理为己任;二是工程性人才,以把科学原理演变成涉及、规划决策及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己任。
它所培养的人才是为知识为价值取向的知识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基础理论要求宽厚,学科理论要求系统、完整。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 革方向 • • • • • 问题: 1、机构膨胀,人员臃肿。 2、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 3、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4、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
• 改革方向:
•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权力结构,适 当实行权力重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 自主权,做到责权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 变的能力。 • 2、精简机构,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工 作效率。 • 3、强化人事制度改革。 • 4、高校办社会 现状必须改变,特别是后勤 社会化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
1950-1955 校长负责制 1956-1960 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1961-1966 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校务委员 会负责制 1966-1978 革委会制 1978-1984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 1984-1989 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89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和组织管理模式 • 一、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 • 1.大学组织的性质特征——非营利性
• • • • • • • • 2.大学组织的产权特征——利益相关性 3.大学组织的目标特征——模糊性,难以进行操作性评价 4.大学组织的权力特征——二元权力结构 5.大学组织的人员特征——教师的“双重忠诚” 6.大学的产品特征——连带性 7.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复杂性和多样性 8.大学组织的技术特征——非进步性与成本最大化 9、大学组织的制度特征——趋同性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 体系和运行机制
主讲人:王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教学目标】 • 了解高等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及西方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三种主要模式。 • 了解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 • 明确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 • 熟悉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及改 革方向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全书要点梳理
一、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一)外国高教的发展与改革1、从近代大学的产生到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1)中世纪大学:(12~16世纪欧洲大学)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蒙彼利埃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两个类型:(教师大学)如巴黎大学,(学生大学)如波伦亚大学,学生大学逐渐被教师大学取代学科:文(基础科,授予学士学位),法、神、医(高级学科,授予硕/博学位)2)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a)英国:“新大学运动”——伦敦学院建立,对技术教育的重视;但抵不过传统,英国代表保守主义,重学术轻应用b)美国:《莫雷尔法》——“赠地学院”或“工农大学”;密执安大学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约翰·霍普斯金大学是第一所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多类型多层次的高教体系,讲求实用c)日本:《学制》实行“学区制”,中央大学统一领导各地中小学校;《帝国大学令》,东京大学改为“帝国大学”,是当时美国外最早拥有技术科系的综合性大学d)法国大学区制、德国研究型大学2、战后发达国家高教的发展与改革1)将高教摆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2)高教体制从单一走向多元3)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4)兼顾高教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功能3、战后发展中国家高教的发展与改革1)高教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2)追求高教的民主化是教育理想3)高教的多样化是发展的共同趋势(二)中国近现代高教的发展与改革1、中国近代高校的产生及历史地位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标志科举进仕的旧教育制度走向衰亡同文馆:培养译员的外国语专科学校,后逐渐成为综合性学校;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天津中西学堂:我国近代第一所公立大学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著名、最正式完备的公立大学2、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3个阶段:1)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教育变革(1902-1912.4):蔡元培提出“5项教育宗旨: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蔡元培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2)北洋政府时期的复古教育(1912.4-1928)袁世凯发布“尊孔祀孔令黎元洪北京政府:”壬戌学制”即“学校系统改革案”,重视联系社会、经济3)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927-1949)国民党“党化教育”,《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比“壬戌学制”更注重国情和教育质量3、革命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1942年成立中共中央党校工农红军大学: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高等军事院校特点: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办学讲求短、平、快4、新中国高教的改革与发展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推崇苏联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1966):左倾错误3)文革时期(1966-1976):严重破坏4)新时期高教(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确定教学时战略重点,强调教师地位,高教科类专业结构改革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一)教育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个人本位教育论: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实施社会本位教育论:根据国家的利益、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实施(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1、教育的外部关系: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1)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受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制约2)受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制约3)通过人潜在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制约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1)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把可能的/一般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特殊的劳动力,提高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2)服务于社会制度(经济和政治制度):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管理人才3)服务于文化发展:传承、选择、创造文化外部关系规律揭示教育的社会属性(三)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即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内部关系规律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关于: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发展:体力、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美的情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生产关系制约着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生产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目的,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完善独立学院运行机制:宏观制度改革对策
完 善独 立 学 院 运 行 机 制 : 宏观 制 度 改 革对 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李 国年 ,肖 昊
( 1 .武汉 大 学 教育科 学 学 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2 ; 2 .广州 大学 松 田学 院 , 广 东 广州 5 1 1 3 7 0 )
【 摘 要 】 独立学院运行机制是独立学院运行所依托 的制度性结构及其构成方式。完善独立学 院运行机制是办好独立学院的必然要求。当前, 独立学院运行机制还存在一些 问题 , 主要表现是决 策 主体 错 位和 决 策缺位 、 动力杠 杆结 构性缺 失 和 约束缺 失 。这 些 问题 之所 以产 生 , 其 较深层 的正式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 为高等教 育改革 与发 展注 入 的新 活力 和新动 力。
【 文章编号 】 1 0 0 0 — 5 4 5 5 ( 2 0 1 3 ) 0 3 - 0 0 5 9 — 0 6
水平提高具有抑制作用。因此 , 《 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 和发 展规 划纲要 ( 2 0 1 0— 2 0 2 0年 ) 》 把“ 完 善独 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 作为促进独立学院改革和 发展的重大举措提 了出来, 是完全正确 的。当前, 独立学院运行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 这些问题直接 与相关宏观制度不健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 本文 对 这 种联 系的研 究 , 具 有 一定 的现实 意义 。
制, 使独立学院充满生机与活 力, 对独立学院办 学 水 平提 高 具有促 进 作 用 ; 不完 善 的独 立学 院 运行 机 制, 使独立学院缺乏生机与活力 , 对 独立学院办学
那些直面市场信息和市场需求的独立学院决策权 ,
华 南师 范大学 学报 ( 社 会 科学版 ) 如独 立学 院的招 生规 模 、 专 业设 置 、 收 费项 目、 学 费 标 准等 决策 权 , 现在仍未下放给独立学院 ; 有 些独 立学院 权 、 责、 利 不清 , 有 的依 托人 控 制 着独 立 学 院 决策权 , 如直接 指派 院 长 、 索取 高额 回报 等 ; 有 的 出 资人直 接干预 独 立学院教 育 、 教学和 管理 工作 。 独 立学 院决策 主体 错 位和 决 策缺 位 , 是 独 立学 院 决策机 制不 完善 的映现 。独 立 学院 的决 策机 制 ,
2012河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两学考试之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教学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其中教 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的意义教学不仅是对人 类已有知识的继承也是人类知识体系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 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 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教学过程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内容由间接经 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 2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 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 3 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 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与自主选择 性的规律 4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注重学生学 习自主性的规律 教学四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 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社会主义道德 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 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 独立性增强 2 自主性增强 3 学习探索性增 强 4 学习实践性增多 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1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 应该做到第一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第二努 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第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 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2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 教相结合的原则。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6 教学与科研相 结合原则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 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 文化与经验、活动。 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 1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2 以培 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 3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高 校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灵活性整体性可测性教学计划 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 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 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学分制教学计划整个课程体系由 普通教育 50 基础教学 70 和专业教学 50 三大板块构成总学分 160-170 ☆33 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 基本要求 1 明确的目的性 2 前沿 性 3 思想性 4 启迪性 5 教学适用性。 课程建设的意义第一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第二从整体上认识课 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第三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第 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的要求第一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第二教材要合适 第三教学资料要完整第四考核手段要科学第五有一套有效 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六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 的教学设施 高校专业课与课程改革的趋势 1 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设置上文 理工相互渗透开设联合课程或综合科目课程开设跨学科或建立 跨专业的专业 2 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开设充分的选修课使
教育学新
1. 教育学:以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2. 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其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3.教育作品及教育家思想。
(一)古代中国。
孔子:A. 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因材施教。
D.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二)古代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社会本位论)(三)近现代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教育要适应自然。
b.洛克《教育漫话>培养绅士……(社会本位论)c.卢梭《爱弥儿》----(个人本位论)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师中心论”---传统教育学派。
--(社会本位论)e.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儿童中心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f.陶行知《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社会职能1.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演变简史A. 萌芽。
最早的高等教育的构思见之于《理想国》(柏拉图)B 大学的诞生大约在12-13世纪之间,主要职能是教学。
C 近现代大学的诞生。
1810年,德国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主张“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2. 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仅限于大学教育,分学科的专业教育机构---“文、神、法、医”,文科是基础科。
3.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里尔法案》,“赠地学院”4. 现代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培养人才---根本使命,发展科学----重要职能,服务社会---职能延伸5.现代高校社会服务形式: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
高等教育学 潘懋元 笔记
一、高等教育概述(一)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高等教育两个基本特点(1)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亦即高等教育的起点是要具有中学毕业水平(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上的特点)。
(2).全日制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而一般全日制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年龄在20岁左右,生理发展已趋成熟(高等教育对像的特点)。
2.研究任务:阐明高等教育领域中主要矛盾并揭示其规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实践提供原理、原则和方法的指导。
3.学科性质:从两方面讨论,一是对知识总体的划分角度进行;二是从科学分类角度进行。
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应用学科,应用基础学科,各人观点不同。
研究任务:一方面要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一方面在探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教育基础理论,并进一步认识和揭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特殊矛盾及其规律。
4、地位与作用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相对于教育科学总体,体现个性;对于它的分支学科而言,体现共性。
为其他分支学科提供共同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基础,包括应用理论、技术理论和一定的基础理论。
5.研究方法本身没有一种特殊的方法。
在方法上,教育科学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6.研究策略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必须依靠其他科学分支的方法和原理。
教育理论建设三准则:全环节原则、具体化原则、动力性原则(二)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萌芽阶段,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国家事业,在许多国家发展得相当薄弱。
二战前,各国没有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
二战后到20世纪60-70年代:高等教育研究成为独立学术研究阶段的重要阶段。
出现问题: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问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问题、高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校课程与学生需要的关系。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1、狭义的教育,(网络)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主要设四科:文科(基础科):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法、神、医科(高级学科):在具备文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3、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及进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基本情况大学所具有的三项职能是随着大学发展中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活动性质的逐步变化而发展起来的。
(1)18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代表:意大利的萨拉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生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
代表:柏林大学——开启发展科学的先河威廉姆斯-洪堡,1809年筹建,1810 年成立(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生服务职能的发展代表: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依照德国大学设立了霍普金斯大学(注:不是服务职能代表)4、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论、简)P8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中:(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培养专门人才即是早期大学创办的宗旨,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依据。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
同时,高等学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也为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现在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既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⒈教育方针的内含及其基本构成。
高等教育学电子版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利结构,适当实行权利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
教学时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特点
1?独立性增强
2?自主性增强
3?学习探索性增强
4?学习实践性增多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学六大原则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教学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中介性的特点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高等教育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潘懋元总结
选择:1外国近代高等教育肇始于中世纪大学2中世纪大学是指12至16世纪欧洲产生的大学,其代表是12世纪建立的5所大学,即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蒙比利埃大学,以及英国的牛律大学。
3中世纪大学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学生大学”,以波伦亚大学为代表;另一种是“教师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
4中世纪大学有文、法、神、医4科。
四科均设的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成为中世纪大学的样板。
5美国:《莫雷尔法》是这场革命的标志。
政府赠予各州土地办大学,这种大学以‘为各州农业和工业发展服务”为宗旨,史称“赠地学院”或“农工大学’。
以康乃尔大学的校长安德鲁·怀特提出的“通用课程:让任何人获得任何学科的教育”。
6美国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的是密执安大学。
但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则一般认为是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7日本第一个教育改革令——《学制》。
1886年改东京大学为“帝国大学”,设法、医、文、理、工、农学院,是当时世界除美国外最早拥有技术科系的综合性大学。
8二战后美国1944年公布《军人权利法案》,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
91862年,京师同文馆,我国近代第一所过渡性高等学校。
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同文馆开了创办新学校的先河。
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公立大学。
1898年5月,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最正式完备的公立大学。
10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教育变革(孙中山、蔡元培)、北洋政府时期的复古教育(袁世凯)、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1蔡元培主持下制定形成的《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12“文革”结束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可简要概括为“拨乱反正、开创未来”8个字,这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
13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的发展。
14教育最基本的经济功能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一、判断1.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它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2.1995年3月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对我国的教育方针作出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指导思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教育的途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对)3.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矛盾的范畴;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
4.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5.世界银行把教育内涵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
6.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高等教育可按其总体规模的发展依次分为英才教育、大众高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等阶段。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达到15~50%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大于50%时普及教育阶段。
7.总括起来,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学制宏观上表现为两大特征,即公立和私立高校两大系统并存,办学层次阶梯式分布。
8.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对于学位获得者来说,学位不仅代表着他在知识等级中的地位,而且反映出他自身的学术能力。
学位并不代表个人的学术研究能力。
9.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方式:统一入学考试方式;由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10.职称指的是任职资格。
职称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学术或技术能力水平以及工作水平。
职称终身享有,职务有任期限制。
11.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法国尤为典型。
2、权利分散性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为典型。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
A.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B.教学职能的延伸C.科研职能的延伸D.创收的借口【答案】 A2、主张大学要培养学问家和科学家,促使大学课程专门化的课程观是()。
A.永恒主义课程观B.改造主义课程观C.科学主义课程观D.结构主义课程观【答案】 C3、最早提出以“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举办高等学校的人是()。
A.苏格拉底B.费希特C.洪堡D.范海斯【答案】 B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B.谈话法C.演示法D.发现法【答案】 C5、高等教育内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教育水平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是()。
A.教育层次结构B.教育科类结构C.教育形式结构D.教育能级结构【答案】 A6、()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A.专才教育B.通才教育C.自由教育D.高等教育【答案】 B7、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同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定型的时期是()。
A.新生阶段B.二、三级阶段C.高年级阶段D.研究生阶段【答案】 B8、高校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
A.科研B.社会服务C.教学D.知识创新【答案】 C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所反映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
A.监护人的角色B.管理者的角色C.榜样角色D.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答案】 D10、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纪律,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应该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A.生产劳动B.参观考察C.智力扶贫D.社会调查【答案】 A11、大学教师的()能力具有加速器或催化剂的功能,合理使用可以收到1+1大于2的功效。
A.沟通能力B.教学能力C.研究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答案】 D12、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
A.教育性B.组织性C.合法性D.自主性【答案】 C13、我国第一所新式高等学堂是()。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模考预测题库(夺冠系列)单选题(共30题)1、主张高校课程内容应是经典学科,教材以古典名著为主的课程理论是( )。
A.永恒主义课程观B.改造主义课程观C.科学主义课程观D.结构主义课程观【答案】 A2、当代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改善教学,发挥()。
A.选拔性功能B.发展性功能C.鉴定性功能D.导向性功能【答案】 B3、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
A.基础性B.专业性C.人文性D.科学性【答案】 B4、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不包括( )。
A.地域结构B.形式结构C.队伍结构D.层次结构【答案】 C5、学校的建筑、设备、诗墙、画廊等是一种( )。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核心课程D.活动课程【答案】 B6、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 )发表了《大学的理想》一书。
A.纽曼B.洪堡C.亚里士多德D.费希特【答案】 A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这是指( )。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答案】 C8、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不包括( )。
A.地域结构B.形式结构C.队伍结构D.层次结构【答案】 C9、最早提出以“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举办高等学校的人是( )。
A.苏格拉底B.费希特C.洪堡D.范海斯【答案】 B10、高校课程的设置和组织超越以往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过分强调,越来越重视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相联系。
这种倾向指的是( )。
A.课程内容综合化B.课程实施多样化C.课程方向人文化D.课程性质职业化【答案】 D11、当代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改善教学,发挥( )。
A.选拔性功能B.发展性功能C.鉴定性功能D.导向性功能【答案】 B12、决定教师学术水平和工作成效的核心要素是( )。
A.沟通能力B.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C.道德水准D.组织管理能力【答案】 B13、运用榜样教育法应把握三点:所选择的榜样具有先进性,善于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发挥( )的榜样作用。
高等教育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大纲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不同国家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和理解。
掌握: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概念;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及进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基本情况;现代大学的职能。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教育目的的性质;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掌握:教育方针的概念和基本构成;教育目的的含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
理解: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了解:教育目的观的发展过程及哲学基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发展历程;大众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关系;世界各国高教大众化的趋势。
掌握: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特征、相互关系及融合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综合运用:能正确看待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观点;能正确分析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演变历史。
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了解: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
掌握:教育制度的概念;高等学校学制系统的三个层次;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弹性学制的特征及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了解:高校的组织特性和组织管理模式;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与改革趋势;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掌握: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六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了解:高等教育的静态与动态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及调整策略。
掌握: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特点;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启示;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984~1989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部分高校 实行校长负责制试点;
1989年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实行党委领导,强调民主集中制;校 长是最高行政长官;党政分开,各司 其职。该体制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 学方向,有利于势 改革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由党委系统、 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 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此外, 还应发挥工会、教代会,以及学生组 织的作用。
二、高教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
(一)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方式(法国) 教育部——大学区——高校 (二)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美国) 董事会制 (三)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英国) 任何国家都是三方力量的结合,只是分别加 以强调而已。应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
三、我国高教宏观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1950~1958年中央集中管理; 1958~1963年地方管理; 1963~1966年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66~1978年混乱管理; 1978~1995年集中领导,分级管理; 1995年后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两级管 理,以省级统筹为主”)。
(二)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三级管理 二级管理 存在的问题:
主要矛盾集中在学校与学院的权力
分配上。全国大部分高校权力集中在
学校层面,有些高校权力下移。
改革方向: 1、调整权力结构,权力适当下移。 2、各级行政机构精简,提高工作效率。 3、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4、实现后勤社会化。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 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 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 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举办者和办学者成分及其关系的调整。
B形式结构的调整在于多样化与一体化的协调。
C客观科学制定各层次发展目标。
D科类结构的调整以综合化为基础,达成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56.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的因素、利益的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
57.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A高等教育的机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52.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53. 高等教育的结构特点:
一是独立性,即每个层次有其自身功能的结构;
二是层次性,即层次之间相互联系。形成梯度等级,表明层次之间的递增关系;
三是中介性,它使高等教育各层次有序地联系成一个整体系统,按54.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和多样化模式。一体化模式是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
55. 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A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B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C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第六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49.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这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50. 高等教育所保持的稳定的、不变的结构即高等教育的静态结构;保持相应的弹性和灵活度。这是高等教育动态结构的功能。
51. 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等等。
B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C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将我国高校分为以下类型: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专科和高等职业学校,包括现有的专科学校、短期职大、高等职业学校,以及经过调整的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
D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