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思考
要从理论上认清报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社 会 主 义是 马克 思 主 义 者 的理 想 。 马克 思 和 恩 格斯 运 用辩 证 唯 物 史观 在 对 资本 主 义社 会 所存 在 的 固有
矛 盾 进 行 深 刻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得 出 了 “ 两个 必 然 ” 和 “ 个 决不 会 ” 的 科 学结 论 。 即 ,社 会 主 义 必 然 胜 两
革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限于篇幅 , 《 意见》 没有对这 四个 “ ”和 四个 “ 是 关乎 ”作进一 步展 开论证 ,但
我 们 应 该 深刻 领 会 。
第一个 “ 是”是这样表述的: “ 推进新 闻出版体制改革 ,加快新 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 ,是建设 中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为 什 么? 如 果 仅 仅 从 “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来 认 识 这 个 问题 ,那 是 不 够 的 ;
归 属 不 清 也 就 决 定 了 它 不 能 适 应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要 求 。 所 以 ,改 革 势
所 必然 。
新 闻 出版 体 制 改 革 的 主 要 任 务 , 就在 于要 在 新 闻 出版 业 内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培 育 真 正 的 市 场 主 体 ,从 而
利 ,资本 主 义 必 然灭 亡 ;但 是 ,无 论 哪 一 个社 会 形 态 ,在 它所 能 容 纳 的全 部 生 产 力发 挥 出来 以前 ,是 决不
会 灭 亡 的 ;而新 的 更 高的 生 产 关 系 ,在 它的 物 质 存在 条件 在 旧社 会 的胎 胞 里 成 熟 以前 ,是 决 不 会 出现 的 。 因此 ,马克 思 、恩格 斯 所 设 想 的社 会 主 义是 建 立 在 资 本 主 义社 会 化 大 生 产充 分 发 达 、社 会 物 质和 文化 产 品
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省与 副省 级市 不对 应 的 问题 乃 至弊端 [ 。 1 ]
一
、
副 省 级 及 以 上 市 新 闻 出版 行 政 管
理 部 门及 相关 机构 设 置情 况
经过 系统 调研 , 者获 得 了 当前 全 国 1 笔 5个 副
其二 , 绝对 独 立容 易造 成行 政 审批 与行政 处 罚
相互 脱节 。 地调 研 时发现 , 有 的城 市 , 实 在 宣传 系统
i h f r f Cu t r lRe t uc u i n t e Re o m o l u a s r t r ng
CAIJa in
( nigUnvri , nig2 0 9 ,hn ) Na j ies y Na j 10 3 C ia n t n
Ab t a t n t e r f r o u t a e t uc urn s r c :I h e o m fc lur lr s r t i g,we s ul e r r ho d l a n fom ur fat r lcte O o r e na iis S
t a a en o c h d n s r to fPr s n b ia i n,s r n t e u r a i a i n, h twe c n r i f r e t e a mi it a i n o e s a d Pu l to c te g h n o r o g n z to
新闻出版业的体制改革历程研究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把是 否有利
单位要深化改革 , 加强管理 , 建立健全既有竞争激 励又有责任约束的机制。[(7 7P8 ]1)
19 年 1 , 筹院发 布《 97 月 国: 出版管理条例 》 。 这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 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 的出版
管理行政法规。 19 97年 l 2月 1 8日于友先在 《 民 日报》 人 发 表《 加强管理 , 优化结构 , 提高质量——关于做好 新闻出版工作 的思考》 。文 章认 为 , 党的十五 大 报告对新 闻出版业 提出的“ 加强管理 , 优化结构 。 提高质量” 屋建瓴 , 出版改 革有重大指导 意 高 对 义。( ) 1 出版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制度创
出版杜 ( ) 7 8 1 1 1 11 24 2 25 31 十 5 2 0 2 6 9 5 9 9 1 / 9 7 0 0 图书种数(1 1 8 . l4 1 2 .6 .6 . 35 4∞ 45 7). 1 8 _ . 21 5 3” . . . 2 2 9 7 2 7 6 册数 ( 亿) 2. 3 3. .l 59 57 87 80 . 67 91 3. 77 4 7 4.25. 5 95.3 24 6.5 3 ∞ 40 B 6 8
工作 , 我们 的出版工作 , 能不 能取得今后 的胜利 ,
能不能开创新局面 , 也要看我们能不能实行正确 的改革 。 ‘ ” m 18 年 6月 6日, 93 中共中央 、 国务院 出《 关 于加强出版工作 的决定 》 这个 文件第 一次提 出 , “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 同时注重经济效益 。 肯 ”
定了图书是商品, 有两重性 , 出版工作也是一种经
收稿 日期 :0 60 -4 20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的新的出版体制 。
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思考摘要:我国的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也为未来的传媒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经验。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关于深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文化产业1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计划经济时代的新闻出版机构改变为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让新闻出版机构成为独立的文化产业机构。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此次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为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提供了基础;其次,它促使新闻传媒机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社会状况,传播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内容;最后,它促使传媒公司更好地监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微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2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2.1 探索期(1978—1991)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探索期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一直到1991年。
探索期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经验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新闻出版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得以确定;新闻出版单位的整体布局得到了相关完善;新闻出版系统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
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事件中:1983年6月,《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出台,提出了出版战线的方针,指出地方出版社在立足全省的同时,要面向全国,出版社要与时俱进,建立责任制和新章法;1984年起,新闻出版行业提出要从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扩大出版单位的自主权;于1988年5月出台的《关于当前出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新闻出版社实习设置负责制。
2.2 适应期(1992—2002)在适应期这一时期,新闻出版单位着手尝试了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体制两种体制形式,分别从人事、劳动和分配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当前中国出版业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于传媒领域 : 随着我 国加八世贸组织 , 外 逐步走人正 轨 .很快 .面貌发生 了很 大变 于把失 去的时间补上去 、 对 把损失夺 回来 事 开放进 一步扩 大 ,当前我 国的 出版业 面临 化 些 变 化 主要 有 : 调 整 地 方 出版 社 的 业发展迅速 。 这 l
着 前 所 未 有 的 机 遇 和 挑 战 研 究 出 版业 发 出书方针 过去只允许地 方出版社 出书面
18 9 6年 1 O月 . 国务院决定将文化部所
18 9 7年 1 ,国 务 院 决 定成 立 中华 人 月
展存在的 问题 . 探索 出版业改革的道路 , 规 向本 省 区 . 要求 地 方 化 群 众 化 、 俗 化 : 属 的国家出 版局恢复为国务 院直属机构。 通
划 2 世纪出版业发 展的蓝图 . 1 是出版业发 17 9 9年 1 2月长抄 会议改为 立足本地 , 面 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 题。
维普资讯
沿着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确立 的改革 能 、 美 功 能 和 娱 乐 功 能 一 审 开放路线 ,我国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 不断
18 9 3年 6月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发 布 了
17 9 5 1 8 95
推 向前进 。 改革开放 2 0多年 的实践和成果 《 于加 强出版工作的决定 》 这个文件 提 关
充分表明 :出版行业在 由传统 的计 划经济 出: 社 会主义的出版工作 ,首先要注意出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的过程 中 ,出版 版物影响精 神世 界和指导实践活动 的社会 业 各 单位 基本 实现 由事业 单 位 向 自主经 效果 .同时要注意 出版 物作为商品 出售 而 营 、自负盈 亏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方 向转 产生的经济 效果 。 第一次提 出 “ 社会效 把 变 出版市场 正在 大力规范和努力建设 之 益放在 首位 , 同时注重经济效 益” 肯定 了 中. 高质量 , 提 增进效益 , 实力明显增强 , 一 图书是商品 . 有两重性 , 出版工作也是一种 个具有 中国特色的出版业韧 步形成 = 但是 . 经营活动 。这 个提 法有突破传统观 念的意
关于我国由新闻出版大国迈向强国的思考
虽 然我 国新 闻出版业 近年 来 与世界新 闻出版强 国相 比 ,在 发
展 规模 、 展格局 、 发 发展 方 式 、 发 展质 量 方 面都 存 在 着 不 小 的 差
动新型市场主体的形 成。目前 , 全 取 得 了不小 的成就 ,但从 整体 上
单位5 9 , 7 家 音像 出版单位 30 , 8家 电 子 出 版 物 出 版 单 位 20 ; 5 家 此 外 ,全 国各 种经 营模 式 的企 业 已 达l 2万余家 ,其销售 网点 1.万 61 个 。我 国新 闻出版业 总产值 已突 破1 万亿元 。 自2 0 年起 , 国 F 01 我 t
化 。随着我 国改革 开放 的进 一步
扩 大 ,我国新 闻出版业逐 渐与 国
际接轨 , 成 了更加完 善 、 形 规范的 产业结 构 ,其发行 范 围囊 括 了图 书、 报纸 、 期刊 、 音像 制品 、 电子 出 版物 、网络和数字 出版六 大类主 流新 闻出版媒体。同时还对出版、 印刷 、 制 、 行 、 育 、 研 、 复 发 教 科 出 版物 资供应 、 版权 贸易和代理 、 出 版 物进出 口等 多部 门进行 相应 的
告经营额是 几百亿人 民币 ,而默 多克 的新 闻集 团在 同一年一个 跨 国媒 体集 团的总收入是 几百亿 美 金。据测算 , 目前我 国的文化创意 还不足3 ,而美 国高达 2 % , % 5 日 本达到2 %。作为文 化产业重 要 0
组 成 部 分 的 新 闻 出 版 业 ,0 9 20 年 ,全 国本行 业实 现 总产 出10 . 6
子书, 销售 额超过 了2 亿元 , 字 5 数
新 闻出版产 业规模和 出版能力 持 续快速增长。截止2 o 年 , 国新 09 我
深化出版体制改革
定的较为科学的计算办法, 可以借鉴 国有大中小企
业的一些成功作法;3 坚持国有、 () 公有为绝对控股的
原则, 企业经营者持股是一个相对较小的份额 ;4 享 ()
年时间,而同时出现的泡沫书刊、伪书乃至一些老
受股权的范围, 可以有管理层、编辑骨干层与经营管 理层 ,可以设定条件将一部分骨干职工吸收为持股
层 ;5 股权开始分红以后 , () 为了稳妥起见 , 在一定时
牌社对于引进版图书的过分依赖。这些问题的根源 , 我以为仍在于微观主体没有从体制上激活。
与微观主体的耐久力不够相关连 , 我们还面临着
间先不发给本人, 但计人本人账户, 等离职时再发给
全部和部分。如果经营效果未达 目标, 还要有相应的
龙新民署长和柳斌杰副署长在关于改革的讲话 中都谈到了转制企业必须办理的一系列手续。 龙署长 讲: 作为经营性的出版发行单位 ,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
度的要求 , 推进公司制改造 ,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重塑
辑层面进行的, 这样可以由暗变明, 更加规范, 成为制 度性的内容。() 5 可以较好地防止出版生产力链条的
断裂 , 保护好一批影响行业发展的优秀人力资源。
维普资讯
新闻出版业微观主体活力问题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1 关于改革的总体思路 。 . 是否应强调三个方面。
一
是 以发展带动改革 , 以改革推进发展。 发展是 目的, 改革是
手段 , 改革因发展而发动, 因发展而进行 , 因发展而有用。决不能 忘记发展和繁荣的根本 目的, 为改革而改革。 二是这种发展具有双重 目 标和任务。 一: 面这种发展要服务
留在几十个人、 几百种书、 几千万码洋、 年复一年的简 单再生产水平上, 谈不上扩大再生产。 近年来 , 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 , 三项制度的革新,
出版体制改革研究论纲:问题、思路与内容
【 e o d】 P bi igi ut P bi i fm M ayf t a a e n K y rs w u l h d s y u l h gr o sn n r sn e n — c dm n gmet ae
【 要】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 国出版业的 摘 我 体制改革研究,提出了当前改革 中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和制
度经济问 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文章运用新制 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出版体制改革这一对象进行 了 较全面和整体性的思考。
【 关键词】 出版产业 出版改革 多元经营
运营 , 不仅 自身缺 乏依 法 面 向市场 自主经 营 、 自谋
发展 的经营理 念 、发展 规划 、管理体制 、运行 机制 、 有当各方面都 以积极阿态度、协调一致的目 标,共同
营 销 能力 、经济 实 力和 核 心竞 争力 ,而且 其经 营 管 努力 ,把握机 会 ,从各 个层面做 好迎接 挑 战的准 备 , 理者 和 职工 普遍 缺 乏与 市场 经济 要 求相 适应 的思想 大学 出版社的发展才会有一个美好 的未来 。 意 识 、能力 、心 态 和素 质 ,没有 受 到真 正 的市 场风 险考 验 ,还 不是 完 整意 义 上 的市 场 主 体 。因此 ,大
经验 。对大多数大学社而 言,或许 这类大 学社 体制改 学出版社改革既是对大学 出版社经营管理者和全体
革的经验更有借鉴意义 。 是严峻挑战
职工的考验和挑战,也是对管理部门、主办单位的 思想意识、 心理准备、 资源整合力的检验和挑战, 也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将为新闻出版业发展带来春天——专访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总署改革办主任
范卫 平 :党 的十六 大 以来 ,特别 是 2 0 0 3年 中央启 动 文 化 体 制改 革 试 点工 作 以来 ,-: 经 营性 文 化 事业 单 位  ̄ t t 率 先进 行 了转 企 改 制 的 试 点 工 作 ,并 且 取 得 了 明 显 成
效 。 05年 中央 出 台了《 于深 化 文化体 制 改革 的若干 意 20 关
业 模 式 让 出 版单 位 无 力参 与 市场 竞 争 ,更 无 力 参 与 国际 竞争 。要 打 造 中 国出版业 航 空母 舰 , 与 国际竞 争 , 营 参 经 性 出版单 位转 企 改制 势在 必 行 。 改 革解 放 生 产力 。我 们 希望 通 过 推 动经 营 性 出版 单 位 转企 改 制 工作 ,打 破 目前 束缚 新 闻出 版业 快 速发 展 的
,
从 国际 出版 市 场 竞争 的态 势来 看 ,我 国 的 出版业 还
中央 、国务 院 的要 求 和 部署 ,改革 的力 度不 断 加大 ,改革 的进 度 不 断加 快 ,改革 在 许 多方 面 取 得 实质 性 进 展 和 明
栏 目
力看 , 达 国家 的一个 集 团一 年 的销售 额 动辄 上百亿 、 发 数
8 中除按 照 中央要 求保 留事业 体 制外 的 ,其 他 的将 在 6家
是 非事 非企 的怪 胎 , 果 人往 事业 靠 、 按 企业 拿 , 些 结 钱 一 出版单 位公 司 牌子 挂上 了 , 思维 定 式 、 理体 制 和运 行 但 管 模 式 并没 有 根本 转 变 ,这就 制 约 了 新 闻 出版业 的科 学 发 展 。要推 动新 闻出版 产业 实 现大 发展 , 经营 性新 闻出版 单
一本 : - 者 tL :B q
新 闻 出版 体 制 改 革 将 为 新 闻 出版 业 发 展 带 来 春 天
后改制时代中国出版业面临的问题思考
转企 改 制 不是 目的 ,改革 是 为 了 发展 ,这 个 道理 在理论上几 乎人人都 懂得 ,出版社改 革真正 的
理到什 么程度 ,就开放 到什么 程度 ,这 是现在基 本 的做法 。柳署 长的讲话 给我们 的管理部 门明确提 出
难 点不在于注册 为一个 公司 ,更 换一个牌 子 ,而真 正 的重头戏是在 后改制 时代 ,这 出重头戏 才是 出版
的出版人去思 考 、去探 索 、去 实践 ,去探 寻一条 适
合 中国国情 的出版文化 企业 的发展 之路 。对此 ,笔 者 以为 ,为使 中 国的出版业在完 成转企 改制 以后 , 在进一 步深化 改革的进程 中健康快 速发展 ,我们必
须处理 好 以下三个 关系 。
有序开放 与有效管理的关系
抓住这一契机 。
放弃 出版 把关人 的责任 。书号放开 以后 可能会导致 部分没有 经营能力 的 出版社 空壳化 现象 加剧 ,出版 管理部 门与行业 协会应该 重视关注这个 问题 。 如何 提 高 管理 部 门的 监督 力 度和 出版 单位 自 律 的 自觉性 ,另一个 问题就 是要建立 与完善事后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 … … … …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定 的 出版 渠道来 进行 ,因为我们 国家 的法 律规定 ,
民营图书工作室不具备出版资格 ,不能单独申领书
柳 斌 杰 署 长在 最 近 的 一 次讲 话 中指 出 :近 两 年来 ,我们提 出 了比较 明确 的方针 ,叫做 “ 序开 有
了怎样 处理好有序 开放与有 效管理 的关系 问题 。 书 号 的 问题 一 直 是 一个 敏 感 的 问题 ,由于 出
推动山西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考
转型跨越发展 , 既是落实 中央关 于 “ 十二五” 时期文 化建设 战略部署 以及我省转型跨越发展 、 再造一个新 山西 决策 要求 的现 实需 要 , 是 山西 新 闻 出版 工作 者 更
义不 容 辞 的责任 。
一
、
科学研判 , 清醒认识山西省新闻出版业发展
场、 两种资源相互补充 ,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 , 有利
国 家 高 度 重 视 包 括 新 闻 出版 在 内 的 整 体 文 化 工 作 , 2 1 中央 政治 局 6次 开会讨 论 加强 文化 工作 , 的 00年 党
更加有力 、 事业发展更加繁荣 、 产业实力不断增强 、 管
理 体 系 愈 加完 善 、 才 结 构 逐 步 优 化 , 我 省 新 闻 出 人 为 版业 在 “ 十二 五 ” 时期 的转 型跨 越 奠定 了坚 实 的基 础 。据 统计 , 至 “ 截 十一 五 ” 全省 共有 新 闻出版 集 团 末 组织 3家 , 图书 出版 社 8 , 家 音像 电子 出版社 3家 , 报 纸7 7种 , 刊 2 0种 , 期 0 连续 性 内部 资 料 性 出 版物 5 8 5 种, 中央新 闻单 位驻 晋 记者 站 7 8家 , 内报 刊记 者 站 省 7 7家 , 印刷 复 制 单 位 33 6 8家 , 版 物 发 行 网点 27 出 59 处 , 接 就业 人 数 6万余 人 ; 已有 1 直 现 0家机 构 获得 互 联 网 出版资 质 。2 1 当年 , 省新 闻 出版业 资 产总 0 0年 全
6 豳 2 ̄ 6 o n
着省外境外新 闻出版机构的加速进入 , 教材教辅的出 版发行格局 面临新一轮 的调整 , 将对我省出版 、 印刷 、 发行单位过度依赖教材教辅的产业结构形成冲击 。三 是 随着高新技术 的飞速发展 , 特别是电子书包 、 网络 媒体等新型传播媒体 的 日益普及 , 传统新闻出版业增 长乏力 , 新兴新 闻出版业 态未能充分发展 , 产业 升级 转型面临较多挑战。四是新 闻出版产业结构调整不到 位, 部分行业产品结构趋 同 、 同质化竞争 现象较为突 出 , 闻 出版 产 品和 服 务 的供 给还 不 能满 足 人 民群众 新 的需求 。五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刚刚触及到深层次的 矛盾 和 问题 , 益性 事 业 和经 营性 产 体 系都 还 不 完 公 善, 制约行业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亟待破除。六是行
关于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家 的整体 要求
从 行业 自身来 说 .新 闻 出版业 的发 展不 能 采 取
一
般 的发 展 思 路 与 模 式 .特 别 是 与 发 达 国 家 相 比 、
是信 息 产业 .出版 物 和媒 体 是 信 息 的重 要 载体 和 传
播 渠 道 .也 是 舆 情 表 达 的重 要 通 道 ,在 沟 通 上 下 、
存 与传 承 的最 主要 的载 体 。我 们 主要 是通 过 出版 物
了解 历史 、了解 过 去 .我 们 让 后人 了解 今 天 ,仍 然 需要 出版物 没 有 出版物 .就没有 历 史 ,没有 未来 。 其 二 .新 闻出 版业 在 民族 ( 国家 ) 间 的文 化 交 流 中具有 不 可替 代 的作 用 。 国家 或 民 族 间 的文 化 交
与 其他 行 业 相 比 .新 闻 小版 业 仍然 处 于 比较 落 后 的
情 况 下 .要 有 超 常 规 的发 展 方式 和手 段 .才 能 承 担 起 战 略性 行业 的职 责 笔者 以为 .对 新 闻 出版 业 的 战略 发展规 划 ,应 特 别注意 从 以下 几个方 面着 手 :
新 闻出 版 业 不 同 于一 般 的行 业 .例 如 ,一 个 国 家 可 以因 工业 或农 业 缺失 而 主要 依靠 进 口工 业 产 品 、
农 业 产 品 、服 务 产 品维 护 社 会稳 定 .但 不 能 没 有 新
新 闻
什 么 是 战 略 产 业 . 学 界 有 不 同 的 定 义 ,一 种 说
有 更 多 的 资金 投 入 、资 源 投 入 、技 术 投 入 ,使 之适
应 国家 战略 的 要求 . 谓 的政 策 支 持力 度 大 ,就 是 .所
转企?还是改制?高校学报改革之路的再思考
转企?还是改制?高校学报改革之路的再思考作者:王兴全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08期摘要:随着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期刊转企改制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这就给学术期刊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阵营中的主力军,由于其特殊性,转企改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因此,我们认为,这次学报改革的重点不在“转企”,而在“改制”。
关键词:社会效益公益性改制从2011年起,新闻出版总署开始逐步推进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提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但学术期刊与其他非时政类期刊相比,又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因此,2011年8月,柳斌杰署长在答记者问时就明确指出:“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非独立法人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编辑部,将另行制定具体改革办法。
”为此文章拟从高校学报非市场化改革的视角进行探讨,以期为学术期刊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高校学报适不适宜转企?随着国家文化体制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术期刊转企改制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学术期刊能不能转、该不该转?目前学术界和期刊界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论。
我们认为,对一些科协系统各专业协会或学会隶属的或者是高校主办的科技类学术期刊,如《软件学报》《有色金属学报》《耐火材料》等,与社会现实联系十分紧密,其刊登的成果实用性强,许多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生存、竞争能力,是适合转企改制的。
但是对于高校学报来说,尤其是社科类学报又有着特殊性,“转企”的时机还不成熟,一旦从主办单位脱离出来,必然会面临着许多无法克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第一,高校学报是学术性刊物,生存基础薄弱,不具备独立生存发展的条件。
目前,高校学报都是由所在高校投资主办的。
转企改制后,学报须自负盈亏,自我生存,自我发展。
据初步估计,一个高校学报,如果是月刊,编制就算只有4—5人,要保证刊物正常运行每年开支至少就需要上百万元。
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改革发展路径探析与思考
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改革发展路径探析与思考作者:林国东来源:《新闻论坛》2020年第05期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以下简称“新华报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市场化报刊改革的成果与缩影,在成立20周年之际,回顾报刊改革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报刊发展规律、把握基本情况、规划未来发展,在新时代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深化报刊改革,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有地区特色的全媒体矩阵。
一、改革发展进程新华报业主要经历了由内蒙古新闻出版局管理的市场化发展启动期、由内蒙古出版集团管理的改革发展探索期和媒体融合实践期三个阶段。
(一)市场化发展启动期2000年10月,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调整报刊结构批复精神,经内蒙古自治区编办批准,内蒙古新闻出版局成立新华报业。
新华报业是在中央报刊结构调整的精神下,为加强内蒙古自治区报刊管理而成立的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法人机构,是内蒙古新闻出版局所属的二级事业单位。
新华报业成立前后,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几经协调,先后将10种报纸、6种期刊划转到新华报业主管主办,后几经调整,稳定到8种报纸、4种期刊。
明确新华报业的主要任务,是对所属报刊实行导向管理、质量管理、干部管理、经济管理,最大程度发挥各报刊的自主作用,推进报刊市场化发展。
经过2000年和2003年两轮报刊结构调整,新华报业所属报刊历经市场化经营和风雨锤炼,逐步在全区乃至全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新华报业各报刊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围绕各自办报办刊宗旨,自筹资金,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培养了一大批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培育了多个报刊品牌,部分报刊走向全国,数种报纸在内蒙古自治区报业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并形成较强竞争力。
这一时期,新华报业发展处于初创奠基阶段。
新华报业从无到有,各报刊经过不同途径的发展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发展经验。
新华报业在劳动、人事制度方面采取全员聘用制,在分配制度方面采取企业自主、以岗定薪,在经营方面采取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在报刊管理上采取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运营模式,为后续管理和经营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礎。
对非时政类报纸体制改革的思考
种, 涉及 出版单位 4 9 家 , - i 5 1 有- J  ̄
部分是肩负党和国家重要宣传使命 的时政报刊 ,绝大多数是非时政类
政类报纸体制改革 已经进入到攻克 最后堡垒的关键时刻 。
但就非 时政 类报 纸改制而言 , 我 们也 需要 认真旺盛的
治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深 化 非时政类报刊 出版单位体制改革
的重要性 ,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 中
的情况下盘活存量、 做大市场 、 发展 产业。 随着形势和市场的变化 , 要优
化资源配置 、 调整报纸出版结构 。 对
央 的决策部署上来 ,深刻认识 中国
作难度大。而加快推进非 时政类报
Jun lm ee rh ea I 媒 介观察 o r i R s a H rl as c d 刊出版体制改革 ,又是今 明两年新
闻出版体制改革必须完成的一项政
对体制进行优化 ,并且按市场规律 和竞争机制办事 ,在资源总量不 变
成 为非时政类报纸健康快速发展的 最大障碍 。本土化战略因为是植根 于地域文化氛围中 ,较少让读者产 生文化上的碰撞 、 磨擦和挑战 , 很容
题 。改制是新闻出版改革的一种思 路 ,但也并不是只有转企改 制一种
报刊 。 长期以来 , 非时政类报刊作 为
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 ,发挥 了重要 作用。 但是 ,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
42 新 研究 闻 导刊 211 012
领域的重要舆论 阵地 ,其改革 的政 治性 、 政策性很 强 , 涉及单位 多 、 工
门各单位所属报纸率先推进转企改 制所产 生的积极意 , 增强 紧迫感 、
要探 索 适合 新 闻事 业发 展 的 管
变革中的思考——透视出版行业大变局及其未来走向
90 3种增 JN2o 年的959 ,20年 总印数3 . 亿册 ,定 价总金额 要全新 的经营模式 的变革来 推动经 营规模 的扩 大 ,这其 中就 包括 出版 J o8 n 4种 08 15 0
174 亿元 。新兴 的数字 出版业态 发展迅 速 ,2 0 年我 国数字 版业 产业价值链 的重新定义和设 置 ,整个价 值链 资源的重新组 合和配置 。 2 8 08 达 N5 oL 的规模 ,2 0 年估 汁可达7 0 元 ,发展 速度远 远超过 出 3'元 f 09 5亿 版 业其他业 态。女 今 ,2 版业 已成 为我圉产 业体 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 f f { j
二、出版业 的趋势走 向
1原创经 管书籍热销 .
张艺谋 团队的开幕式表演 也荣幸 的获得 了父注 。 堕为重要 是的 ,m版业 的国际化将小仅 是版权输 出的增加 ,更 为
受 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 ,国内也 f现 了破产失业 潮 、消 费萎缩 、空 重要 的还将有资金 、人才 和理念 的交流 ,这将 为中困 出版业 带来全新 “ { { 闲时间增加等情 况 , 抒籍作为低 廉实用 的休 闲娱乐 1 具 ,在 这样 的一 的活 力。著名 出皈人郎东 晓指 i :一本好书 不仅要在 国内利用媒介全 二 个 特殊时期将 会扮演一 个重要 的角色 ,如励志书籍 、培 训学 习书籍 ,
2 出版业 的国际化程度 日益提高 ,国际影响力显 著提升 . 如今 ,我 国罔书 出版 规模 已居 世 界第 一 ,参与 国际竞 争 、利用 国际资源 、国际市 场加 快 发展 成 了行 业 的共识 。据统 计资 料 ,2 0 01
H版产业价 值链 的重 新整合将 以信息技术 为纽带 ,借 助于新媒体 J
一
、
出版 业的现状
对深化宁夏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认识
对深化宁夏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认识
胡荣强
【期刊名称】《宁夏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7(009)001
【摘要】我国新闻出版业每年上交国家的纯利润在全国生产行业中,仅次于石油、电信等产业部门.我们应当摆脱以往的按照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的需要来规划和发展新闻出版业的模式,树立产业化发展理念,把新闻出版业当成一个产业来支持、发展.
【总页数】2页(P96-97)
【作者】胡荣强
【作者单位】宁夏新闻出版局,办公室,宁夏,银川,7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21
【相关文献】
1.深化改革需要解决好的几个认识问题--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认识与体会 [J], 邓银银
2.深化改革需要解决好的几个认识问题——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认识与体会 [J], 邓银银;
3.《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五大重点改革任务 [J],
4.柳斌杰: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扩大融资渠道 [J],
5.认真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全面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J], 柳斌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要:我国的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也为未来的传媒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经验。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关于深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2-3791(2012)10(c)-0225-01
1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计划经济时代的新闻出版机构改变为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让新闻出版机构成为独立的文化产业机构。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此次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为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提供了基础;其次,它促使新闻
传媒机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社会状况,传播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内容;最后,它促使
传媒公司更好地监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微观公司的经营和
发展。
2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2.1 探索期(1978—1991)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探索期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一直到1991
年。
探索期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经验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新闻出版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得以确定;新闻出版单位的整体布局得到了相关完善;新闻出版系
统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
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事件中:1983年6月,《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出台,提出了出版战线的方针,指出地方出版社在立足全省的同时,要面向全国,出版社要与时俱进,建立责任制和新章法;1984年起,新闻出版行业提出要从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扩大出版单位的自主权;于1988年5月出台的《关于当前出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新闻出版社实习设置负责制。
2.2 适应期(1992—2002)
在适应期这一时期,新闻出版单位着手尝试了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体制两种体制形式,分别从人事、劳动和分配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2000年,我国组建了一系列的事业性质的新闻出版集团,大大提高了新闻出版单位的集中程度。
此外,这一时期还提出了“一主三多一少”(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组成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络)和“三放一联”的改革思路。
“三放一联”是指对国有书店采取放权让其承包的形式,对国有市场采取放手让其自主批发的形式,对购销机制不再进行强制措施,让各种出版单位能展开横向联合的改革思路。
2001年,《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适应期的关键性标志。
2.3 试点期(2003—2008)
这一时期以2003年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标志,是大胆探索并付诸实践的阶段各家新闻出版单位开展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3年,中央确定的新闻出版21家单位进行积极实践和探索,积累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相关经验和知识。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非常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并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安排和规划,由此,我国的新闻出版单位在党
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开展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开创了新局面,并在2006年之后有效解决了改革中的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4 深化期(2009年至今)
2009年3月,《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的思想、原则、目标等都作了清晰定位,并对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试点之后,新闻出版单位继续推出新一轮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践,继续破解更深层次的改革中的问题,并不断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
生产力,实现真正的改革和创新。
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标准有:注销事业编制,注重劳动合同的签订,进行清产核资,参加社会保险等。
这一系列的标准体现了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正向完善化、系统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真正体现了新闻出版单位的职工和职工的需求。
3 如何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3.1 推动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改革
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是新闻出版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其改革也是实现新闻出版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前提和基础,不容忽视。
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承担着传播社会先进文化,反映着社会公民的基本权益,是切实保障社会主义人民安居乐业的有效途径。
因此,新闻出版单位要深入推动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机制改革,合理调整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人事结构编制,分配结构制度等的改革,不断促进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完善,提高新闻出版单位的服务功能。
3.2 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制
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制,是抢占市场主体的重要举措。
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反映了市场和公众的特点和需求,是发展迅速的市场主体。
新闻出版单位除了明确公益性出版单位外,还要促进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产业和权利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人事管理机制,为建立现代化的新闻出版单位制度做好准备,为实现出版单位的积极转制,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占有主体地位做好铺垫。
3.3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培养出版单位骨干分子
人才是出版单位的智力来源,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敲门砖,它们都是出版单位改革的重要环节。
推动联合重组,加强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精英,是整合人力资源,互惠互利的一种有效方法。
鼓励创办传媒集团公司,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地实现了品牌整合,优势互补;培育具有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打造传媒产业品牌文化,培育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综合实力雄厚的专业传媒企业队伍,从而提高新闻出版单位
的社会职能。
此外,新闻出版单位还要大大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升级,合理进行出版单位结构调整,扩大对外交流,推进现代化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强度,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深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创新。
总之,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就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不断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单位的生产力,建立起新闻出版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要坚持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和经营性新闻出版产业两手都要抓,两边都要顾的原则,推动新闻出版行业的全面发展;要加强新闻出版单位的人才培养,培养出高素质的骨干分子,以顺利完成新闻出版单位的积极转制;要实现新闻出版服务体系的服务职能,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
参考文献
[1] 柳斌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只是刚刚开始[j].青年记
者,2009(25).
[2] 改革决胜之年务求决胜[j].市政技术,2010(2).
[3] 石国雄.决胜年的中国报业:早改早主动[j].中国报
业,2010(3).
[4] 柳斌杰.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加快推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j].中国出版,2009(z2).
[5] 柳斌杰.用思想新解放推动改革新突破[j].出版参
考,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