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原则及方法学习笔记

中医养生原则及方法学习笔记

我学习了中医养生原则及方法,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24个知识点如下:1 .春季养生的说法:多食温补阳气的食物,重在养护体内阳气,要注意“虚邪贼风”,做好流行性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2. 秋季养生应遵循的作息方式: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3. 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春夏养阳。

4. 四季养生中正确的是:冬季养肾。

5. 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劳逸相结合”是属于起居有常。

6. 中医养生学中“精神养生”的是:修身养性,清静养神,立志养德,调摄情绪。

7. 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的方法进行养生,属于精神的养生内容。

8. 王某,平素脾气暴躁,常感头昏胀痛,夜寐不宁,医生嘱患者要及时疏泄或转移心中不良情绪。

这是遵循调摄情志的养生方法。

9. 七情致病,引起气结的是思。

10. 情志相胜的论述有: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

11. 运动养生的内容有:太极拳,散步,气功,慢跑。

12. 王某,女,28岁,为增强体质,每天安排三个小时的健身时间,每次运动后,大汗淋漓,倦怠无力,食欲反而减退,这说明:运动量过大。

13. 五禽戏动物有虎鹿熊鸟。

14. 经典的养生原则包括:顺应自然,调摄精神,合理膳食,形体锻炼。

15. 王某,女,60岁。

胃脘疼痛10年,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医生嘱患者平日进食要有规律,不可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

遵循的养生原则是饮食有节。

16. “饮食有方”原则的是:食宜专,食宜乐,食宜洁,食宜暖。

17. 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心。

18. 韭菜属于热性食物。

19. 春季宜多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

20. “治未病”是指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21. 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既病防变。

22. 防止病邪侵害属于未病先防。

23. 王某,女,20岁。

平素气虚,抵抗力较差,近日流感肆虐,每日服用板蓝根预防流感。

王某的养生方法属于药物调养。

24.四季气候调养,需采取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冬防寒。

中医药知识笔记摘抄

中医药知识笔记摘抄

中医药知识笔记摘抄
中医药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以下是一些中医药知识的摘抄笔记:
1.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中医诊断
和治疗的方法。

2. 中医药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中医药
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外界环境、情志、饮食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在
治疗疾病时注重调整整体的平衡状态。

3. 中医药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
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倾听患者的言语和呼吸声音,询问患者
的病情和生活习惯,以及脉诊等手法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4. 中药治疗是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中药是由天然草药熬制
而成,具有综合调理、疏通经络、滋补脏腑等作用。

中药的使用需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配方。

5.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的另一重要治疗手段,通过针刺或灸烧等
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 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生活方式,以及根据季节变化调整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以上是关于中医药知识的一些摘抄笔记,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中医师承实践笔记

中医师承实践笔记

中医师承实践笔记一、中医基础理论实践感悟。

1. 阴阳学说在临床观察中的应用。

- 在跟随导师临床实践中,对阴阳学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例如,观察一位感冒患者,发热、咽痛、面红(阳证表现),同时又有怕冷、流清涕(阴证表现)。

这是外感病中阴阳失调的体现,外邪侵袭人体,导致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导师根据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对于这种外寒内热的患者,采用了辛凉解表兼以疏散风寒的治法,如使用银翘散加少量羌活、防风等药物。

这让我明白阴阳学说不仅是理论基础,更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

2. 五行学说与脏腑关系的实践体会。

- 在实践中看到五行生克乘侮理论在脏腑疾病传变和治疗中的应用。

如一位肝病患者,长期情志不舒,出现胁肋胀痛(肝病),后逐渐出现食欲不振(木克土,肝病传脾)。

导师在治疗时,除了疏肝理气(治肝),还注重健脾和胃(实脾),采用逍遥散加白术、茯苓等药物。

这体现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五行学说可以预测疾病的传变方向,并且在治疗上可以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达到整体治疗的目的。

二、中医诊断学实践要点。

1. 望诊实践。

- 望神色方面,注意到不同病情患者的面色和神态有明显差异。

健康人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而一位气血亏虚的患者面色萎黄无华。

在神态上,神志清楚但精神萎靡。

在望舌象时,舌体的胖瘦、舌苔的厚薄和颜色等都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例如,一位湿热内蕴的患者,舌苔黄腻,舌体偏胖大。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大致情况,为进一步诊断提供方向。

2. 闻诊实践。

- 听声音方面,咳嗽声对于诊断有很大帮助。

如干咳无痰、声音嘶哑的患者,多为肺阴亏虚;咳嗽声重浊、咳痰清稀色白的患者,往往是外感风寒犯肺。

嗅气味时,口气臭秽多与脾胃湿热有关。

一位口臭患者,同时伴有胃脘胀满、嗳气酸腐,导师判断为饮食积滞、脾胃运化失常,通过消食导滞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口气逐渐改善。

3. 问诊实践。

- 问诊是获取患者病情信息的重要途径。

在询问一位头痛患者时,详细询问头痛的部位(如前额痛多与阳明经有关)、性质(胀痛多为气滞,刺痛多为血瘀)、发作时间(如清晨头痛加重可能与阳虚有关)、伴随症状(如伴有头晕目眩可能与肝阳上亢有关)等。

最新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

最新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讲师:车轩一、中医的基本概念1.精气神学说精的基本概念中医认为,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广义之精:包括血、津液及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储藏于肾。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神的基本概念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之神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神由心所主宰。

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旺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阳。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

阴阳学说——现代养生抗老防衰中医认为,肾是体先天之体,主蔵精髓,人体衰老是因肾虚导致机体的虚损与失衡。

虚者补之,通过养生、滋补、药物、食疗和运动加以弥补,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

大量药理研究证明补肾壮阳药可以延缓衰老。

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17:00-19:00为酉时,酉时肾经最旺,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在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三焦在亥时通百脉;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人体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

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doc资料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doc资料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讲师:车轩一、中医的基本概念1.精气神学说精的基本概念中医认为,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广义之精:包括血、津液及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储藏于肾。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神的基本概念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之神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神由心所主宰。

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旺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阳。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

阴阳学说——现代养生抗老防衰中医认为,肾是体先天之体,主蔵精髓,人体衰老是因肾虚导致机体的虚损与失衡。

虚者补之,通过养生、滋补、药物、食疗和运动加以弥补,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

大量药理研究证明补肾壮阳药可以延缓衰老。

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17:00-19:00为酉时,酉时肾经最旺,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在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三焦在亥时通百脉;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人体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

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学习笔记汇集

中医学习笔记汇集
中医学习笔记汇集 (2015-03-15 08:55:39) 标签: 健康 中医学习笔记汇集 1、用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共研为细末,加生姜150克,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克,和匀,调成膏状。每晚贴涌泉穴,7天为1疗程,连用3~4个疗程,被高血压纠缠的苦恼就会随风而散。 2、在此,再向朋友们推荐一个经临床验证效果不错的单方:桂枝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红参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此方温阳散寒,适用于阳气亏虚引起的低血压。 3、寒气,绝不仅仅只是引起感冒、腹泻这样的寻常小病的诱因,而是一种致病广泛、杀伤力很强的致病邪气。有的朋友可能知道,肾为先天之本,属水,性寒。如果寒气侵入肾,两寒相遇,就如同雪上加霜,肾阳最易受损。一旦肾阳受损,就动摇了先天之本,会出现怕冷、肢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沉无力等情况。轻者使人重感伤寒;重者引起阳气暴脱,致人非命;急者则使得血脉闭塞,诱发冠心病和中风;缓者则使寒气慢慢沉积体内,形成许多慢性疑难病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寒气是健康的头号杀手。 4、寒气是一种阴邪,最容易损伤人的阳气。寒气有凝滞的特点。就像寒冬水会结冰一样,血脉受到寒气的侵袭,也会凝滞不通,引起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脖子痛、肩背痛、心胸痛、胃痛、胁肋痛、腹痛、腰腿痛等。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寒气引起的。寒气引起气血淤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各个部位的肿瘤。所以,以肿、痛为特征的疾病,也都与寒气有关。寒气会造成水液的运行障碍,引起痰饮的积结。其表现为咳嗽,吐出清晰的白痰;呕吐,吐出清水痰涎;腹泻,拉出清冷的水样大便;白带,颜色白而清稀如水。此外,与水液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诸如水肿、风湿等,也多与寒气有关。寒气还有收引的特性。就像物质都会热胀冷缩一样,人的筋脉遇寒气也会收缩。 5、风属于木,肝也属于木,风就最容易伤肝,肝

中医传承自学笔记摘抄(3篇)

中医传承自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核心,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2.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阴阳代表着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阴阳五行理论贯穿于中医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中医的辨证施治。

3. 脏腑经络脏腑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经络则是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脏腑经络理论解释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4.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津液是人体内外的液体,包括血液、淋巴液等。

气血津液理论解释了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理现象。

5.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病因病机理论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医诊断方法1. 四诊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形态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闻患者体味、呼吸、语音等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生活习惯等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穴位等来诊断疾病。

2.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将复杂多变的疾病归纳为八个基本类型,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3. 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通过观察经络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

经络辨证有助于了解疾病的本质,为中医治疗提供指导。

三、中医治疗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运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理论,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医养生治则学习笔记

中医养生治则学习笔记

我学习了中医养生治则,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20个知识点如下:1 .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

2.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

3. 阳盛则热时我们使用寒凉药。

4. 阴盛则寒时我们使用温热药。

5. 阴虚时我们使用滋阴药。

6. “因人制宜”原则的是:因性别不同而用药各异,因体质不同而用药各异,因年龄不同而用药各异,因老幼不同而用药各异。

7. 我国东南地区多用辛凉解表,西北地区则多用辛温解表,所体现的治则是因地制宜。

8. 王某,男,20岁,面赤身热,口干口臭。

孙某,女,55岁,久病卧床,气短乏力。

二者同患便秘,但李某给予峻泄,孙某给予缓泻。

此治疗原则属因人制宜。

9. 少年慎补,老人慎泻,属于因人制宜。

10.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因时制宜。

11. 王某,男,60岁,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属于标本兼治12. 王某,女,50岁,素体虚弱,常感到倦怠乏力,少气懒言,伴自汗。

今日不慎复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此时应采用的治疗原则是标本同治。

13. 王某,男,60岁,血虚风燥而见手足癣,治则以养血祛风为主。

此治疗原则属治其本。

14.王某,男,50岁。

患者2小时前突然大量呕血,血色鲜红,伴胃脘疼痛。

此时应遵循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

15.王某,女,20岁。

高热烦渴,咳嗽气粗,汗出,突然出现惊厥,抽搐不止。

此时应采取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标16. 属于扶正的治法是益气法,养血法,补阳法,滋阴法。

17. 王某,女,20岁。

2日前感头痛,恶寒,干咳无痰,鼻塞,唇燥,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

辨为风燥伤肺证,予桑杏汤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遵循的治疗原则是祛邪。

18. 王某,女,50岁,急性肺炎恢复期,又感受风邪,周身酸痛,疲乏无力,中医辨证为体虚外感。

其最适用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

19. 发汗的治法与扶正治则无关。

20. 正虚邪实,其治则是扶正与祛邪同用。

中医学习笔记:感受与体验

中医学习笔记:感受与体验

中医学习笔记:感受与体验感受中医的综合性中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涉及到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

通过中医,我逐渐理解到中医学是一门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学科,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

中医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和病因,还注重个体的生活惯、情志状态以及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这种综合性的学科特点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医的核心理念在中医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医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平衡”和“气的调和”。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而阴阳的平衡又依赖于气的调和。

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的流通,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这种理念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使我对中医的独特性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

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中医的过程中,我对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这种方法强调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听取病人的描述、询问病人的症状以及触摸病人的脉搏等方式来获得诊断信息。

相比之下,西医更注重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技术手段。

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让我对中医的医学思维方式产生了兴趣和好奇。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在中医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中草药的种类繁多,每种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应用范围。

针灸和推拿按摩则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和经络,来调节阴阳平衡和气的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些治疗方法与西医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中医的治疗方法让我对中医的实践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医是一段令人兴奋和有趣的旅程。

通过感受中医的综合性、了解中医的核心理念、熟悉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我对中医产生了更深的体验和认识。

中医的独特性和实践性让我对继续深入和探索中医产生了强烈的愿望。

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学习笔记

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学习笔记

我学习了中医经典著作及基本特点,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16个知识点如下:1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论治的主要依据是辨证的结果。

3. 与辨证论治精神实质一致的是异病同治。

4.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5.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

6. 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黄帝内经》。

7. 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中医经典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8.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9. 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10. 李某,女,4.5岁,长期腹泻,粪便夹杂未消化食物,腹胀,食欲差。

王医生治疗时除为其用药外,隔天为其灸一次百会穴和足三里穴,一月后诸病悉除。

腹胀腹泻灸头顶的百会穴和下肢的足三里穴,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5. 钱某,女,4岁。

十天前出现高热寒战,在市一医院确诊为麻疹,用清热解表法施治。

前天恶寒发热症状消失,出现明显阴虚症状,采用养阴补液治法。

钱某患麻疹采用这两种治法体现了同病异治。

6. 李某,女,39岁。

经常口腔溃疡,舌尖红赤、肿痛,口臭,便秘,情绪烦躁,睡眠差,脉弦数。

用清泻心火的治法,体现了整体观念。

7. 王某,男,19岁,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流清涕,舌淡苔白,脉浮紧,用散寒解表的麻黄汤治疗两剂后,又出现咽干肿痛,大便干结,声音嘶哑,再加清热泻火药,两种治疗体现了辨证论治。

8. 张某,男,39岁。

腹胀纳呆,舌苔厚腻,脉沉迟。

刘医生在诊病的过程中,认真察看了张某的舌苔,并结合症状,判断张某脾虚湿滞。

中医通过望舌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整体观念。

9.李某,女,32岁,四天前患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羞光畏明,目眵增多,用红霉素眼膏涂眼后未见缓解,今来本院求诊,以龙胆泻肝丸清肝泻火明目,两天后症状明显缓解,三天后告愈。

这种治法体现了整体观念。

中医学霸笔记

中医学霸笔记

中医学霸笔记中医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医学思想,其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以下是关于中医学的一些笔记,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有五大部分: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核心哲学观点。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例如天地、日月、水火、寒热等。

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每一种元素代表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中医学认为,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生命现象都可以通过阴阳五行来解释和分析。

2、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体内四种液体,它们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气是指身体内的能量,对人体的运动和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则是指运输养分和氧气的液体,它对身体的循环和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津液则是指保持体内湿润的液体,它对身体的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脏腑经络脏腑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脏腑指的是人体的各个器官,每个器官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经络则是指人体内的多条经脉,贯穿全身,它们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

中医学认为,脏器之间、经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4、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中医学的基本疾病理论。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环境、遗传、饮食营养、活动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产生的生理机制和病理变化。

5、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疾病诊疗的一种方法。

中医学通过对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机,并针对不同的病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1、望诊望诊是指诊断疾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征、脉象等来判断其疾病的性质和病程。

2、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咳嗽等音响,来推断其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问诊问诊是指问患者相关的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的情况,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药知识自学笔记摘抄(3篇)

中医药知识自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法防治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下是我对中医药知识的一些自学笔记摘抄。

二、中医基础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中医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所构成。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事物的动态平衡。

- 五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分别代表自然界中的不同属性。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2.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共同协调工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 经络: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中医认为,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等;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常等因素引起的。

三、中药学1. 中药分类- 根据药用部位,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 根据药性,中药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2. 中药功效- 解毒:如金银花、连翘等。

- 止血:如白茅根、槐花等。

- 止泻:如山药、莲子等。

- 利尿:如茯苓、泽泻等。

- 止咳:如杏仁、川贝母等。

3. 中药配伍- 中药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在一起,以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 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

四、针灸学1. 针灸疗法- 针灸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入细针,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等。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在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现将读书笔记及感悟分享如下。

二、读书笔记摘抄1.《黄帝内经》(1)阴阳五行:中医认为,世界万物都由阴阳五行构成,阴阳代表事物的对立统一,五行代表事物的生克制化。

(2)脏腑经络:人体脏腑经络是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功能正常,经络通畅,人体才能健康。

(3)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有关,病机包括邪正盛衰、气血津液失调等。

(4)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2.《伤寒论》(1)六经辨证:伤寒论提出六经辨证,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2)方剂应用:伤寒论中记载了许多著名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3)温病学派:伤寒论为温病学派奠定了基础,温病学派认为,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类疾病。

3.《金匮要略》(1)杂病辨证:金匮要略对杂病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许多杂病的辨证方法。

(2)方剂应用:金匮要略记载了许多杂病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3)养生保健:金匮要略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养生方法,如调养情志、饮食调养等。

三、感悟1.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2.中医注重预防保健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注重预防保健。

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志等,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为主”理念相一致。

3.中医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如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具有独特的疗效。

中医内科跟师笔记内容

中医内科跟师笔记内容

中医内科跟师笔记内容
中医内科跟师笔记内容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作为一名中医内科的跟师学生,我深感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多。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记录了以下几点内容:
1. 疾病诊断: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

2. 治疗方法: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对于不同的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可以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咳嗽,可以采用宣肺止咳的方法进行治疗。

3. 药物配伍: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进行药物的合理配伍。

不同的药物之间存在着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等关系,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的配伍。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荆芥、防风、生姜等药物进行配伍;对于风热感冒,可以采用金银花、连翘等药物进行配伍。

4. 注意事项: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许多注意事项。

例如,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等。

总之,中医内科的跟师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实践的过程。

通过跟师学习,我不仅学习到了许多中医内科的知识和技能,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内科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绪论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一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三)阴阳的消长平衡(四)阴阳的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三)五行的生克乘侮(1)生克和制化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乘侮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的反应。

相侮: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亦称反克。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三)用于诊断和治疗第三章藏象什么是藏象学说,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古代的解剖知识。

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学笔记

中医基础学笔记

中医基础学笔记一、中医的起源与发展1.中医的起源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源于我国古代人民长期与自然界环境、生活习惯的相互作用和经验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不断演化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法。

2.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从众多医家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创新,到《黄帝内经》的问世,再到汉代的诸子百家争鸣,中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而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医继续繁荣兴盛,并不断与西方医学交流与融合。

二、中医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中医把握事物发展和变化规律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阴阳学说揭示了事物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五行学说则表达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变化的规律。

2.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气血运行于全身,调节着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的诊疗方法与调治措施。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望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言语、呼吸声、胸腹部音等来判断病情及病因,为医生提供辅助的诊断依据。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从而对疾病进行初步评估,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脉象、脉络等情况,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及疾病的变化,为中医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使用各种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中医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从而治疗疾病。

3.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患者的穴位,以促进气血畅通,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基本内容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的。

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和气。

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五脏所主: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

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

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

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

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

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

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

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气血津液气:真气者受之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积于胸中,出喉咙,贯心脉,行呼吸,肺吸入之气与脾胃水谷之气结合而成。

宗气积胸出喉咙,呼吸贯脉不留停。

营气脾胃水谷精,调和五脏六腑经。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精品10篇)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精品10篇)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精品10篇)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中医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寄生虫、厉气、胎传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疗上仍旧应用辩证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中医的理论整体性使然。

因为并不是这些疾病只要杀死了寄生虫或者将某些传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体马上回复到健康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所以中医还会在杀灭这些治病因素的同时,还要增加调理已经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改变,从而来进一步扶正祛邪,尽快使机体康复。

比如在治疗肠道寄生虫服用清除寄生虫的专用方剂的同时,还会从中医湿热生虫的病症辩证认识论上着手清热祛湿,用以调理机体。

再有就是,或者病变的体征表现正好就是这些疾病从健康发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严重的病理环境。

如肠道寄生虫病的病症可见有湿热表现,或者湿热正好产生比健康状态更趋偏碱性或者偏酸性的肠道寄生虫优势生存繁殖环境,这同样也是机体调节或者说是正邪交争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的明显病症表现。

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即从清除寄生虫卵入手又从调理机体阴阳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提高机体机能入手。

分别此类疾病的标和本,从致病因素说寄生虫卵是本,体征表现是标。

从脏腑机能来说湿热是本,寄生虫卵是标。

在发病的过程中,从初病到病症严重两者标本可以互相转化,中医恰恰是从标本兼治的理念全面进行治疗的。

中医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在上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奥秘。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跌宕起伏,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仍然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指导防治疾病。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

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

中医经典学习笔记

中医经典学习笔记

中医经典学习笔记一、天人合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二、养生保健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上古天真论》)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四、医德医风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烂熟于心堪可学医)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55.“先天之是:肾。

71.主疏泄的是:肝。

72.主闭藏的是:肾。

73.气血生化之源是:脾。

74.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心。

75.主血的是:心。

76.主气的是:脾。

77.藏神的是:心。

78.调畅情志的是:肝。

79.主治节的是:肺。

80.主升清的是:脾。

81.与95.“水谷之海”指:胃。

96.“州都之官”指:膀胱。

97.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肾。

98.气机升降之枢是:脾胃。

99.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心肾。

100.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

1.“髓海”指:脑。

2.“血府”指:脉。

3.肺在体用。

20.津液运行依靠气的:推动作用。

21.肾所摄纳之气是指:清气。

22.三焦所通行之气是指:元气。

23.脉内的气是指:营气。

24.脉外之气是指:卫气。

25.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26.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

27.脾肺共同化生的气是:宗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足少阴肾经。

38.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足太阳膀胱经。

39.分布于下肢内侧前缘的是:足太阴脾经。

40.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的是:足厥阴肝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人合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二、养生保健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上古天真论》)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四、医德医风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五、医术学习1.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4.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5.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6.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7.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8.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9.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11.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舒诏《伤寒集注》自序)12.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13.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14.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15.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

(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六、阴阳五行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1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1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1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七、藏象学说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3.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8.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9.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0.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1.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2.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3.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4.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5.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6.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17.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18.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19.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20.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21.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22.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23.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24.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25.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素问·五藏别论》)26.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素问·宜明五气篇》)27.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28.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脉度》)29.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素问·六节脏象论》)30.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灵枢·口问》)31.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

(《灵枢·脉度》)32.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素问·六节脏象论》)33.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34.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素问·厥论》)35.肺为水之上源。

(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36.肺为脏腑之华盖。

(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37.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六节脏象论》)38.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39.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40.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41.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42.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43.胃乃六腑之本。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44.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

(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45.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五脏别论》)46.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47.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清·叶桂《外感温热篇》)48.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49.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50.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素问·太阴阳明论》)八、精神气血1.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3.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本神》)4.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灵枢·大惑论》)5.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灵枢·营卫生会》)6.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7.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

(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8.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难经·二十二难》)9.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