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心郎是怎样炼成的--《氓》第一课时
今天早上第二节是一班的课,决定正式开讲《氓》了。
一个单元可以精讲的课文不多,在《诗经三首》与《离骚》中,我选择了这一篇。
我想起了周六回家时受到了几个同学和一个家长的口头表扬,虚荣心发作,还真有些甜蜜蜜呢!我仔细地与桃夭探讨了一下上一学年课程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我自己的课哪些是成功的?我发现,首先,备课不能按部就班,应该强调“悬疑性”,即所谓的智力挑战。
许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强调知识点,这是教师本位,教材本位,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结果,备出来的课路径清晰,面面俱到,在操作中却死板,学生不喜欢,最终精美的教案却上出失败的课。
而强调一节课设置几个大的问题,(有时候是一个)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高度集中。
他不清楚最后的答案,甚至没有唯一答案,这时候学生的潜能会被激发,思考力会受到锻练。
其次,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学生一旦感觉到自己像木偶,像风筝被人牵着,就会丧失主动性,课堂就会转为静态,慢慢地失去生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对话便失掉了,变成了一言堂。
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这样课堂才会焕发生机,才会有更多生成的东西,才会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再次,课堂能不能体现了青少年存在的流行元素?课堂教学能不能更注重当下性,更为生活化?能不能也富有现代气息?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考虑了《氓》的上法,最终决定舍弃琐屑的字词讲解,把课上得大气一些,一节课解决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而这个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难度,而且事关全局。
字词怎么办?我发现,如果学生认真地把《氓》的注释读完,就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如果学生不认真地读注释,你讲了他也记不住,还不如不讲!这样一想,胆子就大起来了,大不了以后再设计单元作业,把我认为重点的字词融进去,不照样解决问题了?而且,还没讲呢,已经有一部分学生把《氓》背下来了,他们的状态相当不错,这几天让他们读,故事应该比较熟悉了。
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愉快地相互问好,然后我问:“《氓》预习过了没有?”
“预习了!”
“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叫几个同学回答。
”这个班有部分同学原来是外班的,我不认识,这几天努力记住几个,就叫他们。
结果连叫了两个,都低下头,原来,有部分同学没有认真地预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对故事并不熟悉,如果直接抛出问题来讨论,恐怕就有难度。
我让他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在他们读的时候
我就在想,还是应该把诗的内容顺一下再说,这样想着,就开始用问题一个一个地串起全诗,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简单的,目的是熟悉全诗。
在这个过程中,顺便把《氓》的叙事之妙做了简要的交代。
然后我说:“这首诗的大意就是如此,但关于这首诗,历来有许多有争议的地方,第一个争议就是,氓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大家当然可以说他是一个负心的人,这没有争议。
争议在于,他是原本忠厚老实,后来变心了,还是一直就负心,结婚以前的表现都是伪装?”
学生议论纷纷,意见果然不一致。
其实意见一致也没有关系,我早就想好的对策,反正红脸黑脸我都可以扮,关键是要发群众斗群众。
我说:“好,我们现在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一贯型,认为他一贯如此,以前是伪装的。
第二种是变心型,认为他以前还是忠厚的,后来变心了。
大家再看一看原文,我要请同学起来说明理由。
”
大家翻了一下书,然后曹邢懿主动站起来,他支持第一种:“诗里面有一句话:‘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说明他原本就不忠厚,所以一结婚很快就露出了本相。
”
李洲站起来补充:“我来说一点。
前面说‘秋以为期’,就是说秋天才结婚,‘桑之落矣’,到冬天就变心了,这也太快了吧?”
黄泳也说:“开头说‘抱布贸丝’,他拿布去换丝的主要目的不是做生意,而是去接近这个女子,也可以看出他比较狡猾。
”
“如果是一个老实人的话,他可能会直接说:‘嫁,嫁……嫁给我吧!’”我的话音刚落,下面就笑声一片了。
“他拿布去换丝,说明还是很聪明的。
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这时候王佳曦站起来提出了反对意见:“最后一段里面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就是说孩子时候就在一块儿玩,那就应该不是假的。
”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为了使讨论不至于立刻一边倒,我又说:“但是在这里,我不得不解释一下,这句话的理解也是有争议的。
有一种说法是:小孩子在一起玩,说说笑笑自然谁也不计较,堂堂男子发誓赌咒,想不到竟说了不算!当然你这仍然构成了一种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张长春起来了:“它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女子行为没有什么差错,男子三心二意。
这已经说了男子发生了变化。
”
我笑了:“前后不一致也可能恰好说明前面是伪装的呀?还有没有其他的理由?”
……
估计差不多了,我对双方的理由进行了总结,然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要你以《氓》为题材写一篇小说,那么你在塑造氓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会选择第一种还是第二种?”
又一次众说纷纭,只是没有人明白我真实的意图。
徐放:“第一种好。
如果它要表现那个女的的形象,就必须用男子的卑劣去映衬女子的高尚。
”
秦旭:“我觉得第二种好,如果前面写他很好,后面再写他变坏了,这种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
张长春说的最有意思,几乎是每说一句,全班轰堂:“我还是觉得第二种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如果写一个男的变心,要写中间经过一场场风波,首先,作文嘛,有一定的篇幅要求,你写短了肯定不好,至少要达到800字,首先是为了完成要求。
第二呢,这个爱情本身是一波三折,不是一帆风顺嘛,它后面写变心了,说明爱情是多变的,不是永恒的,要让读者看出这一点。
不要像这个女的,男的不爱他了,她就一蹶不振了,就是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
“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是吧?当然你说篇幅问题不能成立,小说有长有短,世界上最短的小说只有几句话,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圣母怀孕了,这是谁干的?’一个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我发现大家刚才虽然观点不一,思路却是一致的。
现在大家想一想,这首诗如果改成小说,肯定也是悲剧,哪一种写法会使悲剧更为深刻?”开了句玩笑,我觉得这样讨论下去不行,得引导一下了。
王佳曦又站起来了:“我觉得是第一种。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把他当做好人,结果是这个样子,这对她的打击最大。
”
我说:“哦,他一直是伪装的,在娘胎里就是,是吧?‘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小时候就是伪装的,长大以后继续伪装,这人是个高手。
大家考虑一下,如果这个男的是伪装的,那么导致这个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是谁?”
“是她自己!”下面有一个学生喊道。
我顺着他的话往下说:“呵呵,也可以说这个女子的眼睛有问题,但我们想一想,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应该是男子的寡情。
是男子的寡情,造成了女子的悲剧。
她的教训在什么地方?遇人不淑。
这个词也来自于《诗经》。
如果说这个男子本来很忠厚,后来变心了,我问大家,这个原因肯定男子要负责任,那么还可能有谁要负责任?”
这时有几个学生恍然大悟:
“社会!”
“封建礼教!”
“我再问大家,这个女子被抛弃后,有没有得到舆论的支持?”
学生摇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连兄弟都讥笑她,更何况其他人。
就是说造成女子婚姻悲剧的还有一个更重要更深层的原因即社会原因。
那么在写小说的时候,你是写这个男子本来就不是好人,一直伪装,最后才暴露出来深刻呢,还是写这个男子本来是个好人,后来逐渐变坏了更为深刻?”
学生终于明白了。
我总结道:“所以有一句话叫‘新社会把人变成了鬼--”学生大笑,我连忙纠正,这一次是无意中说错的。
“我现在给大家讲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人性是喜新厌旧的,大家同意不同意?”
“同意!”
“过去有一句话:‘田舍翁多收三斗米也想易妻。
’就是说那些农民多收了三五斗也想换老婆。
那么为什么要有婚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这规范为谁而设?我们有时候想一想这些简直是多余的,两个人喜欢住一块就行了,为什么还要结婚?”
“为了计划生育!”李洲在下面喊。
我没理他,知道他无甚恶意,而且我非常喜欢李洲,他是我原来的学生,语文功底非常好,文字出色。
我不喜欢课堂太正规,喜欢“众声喧哗”,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自由,同时又在围绕同一个问题讨论。
我接着说:“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婚姻制度,你想离就离了,所以需要用制度对某些负心的行为进行制约,对爱情进行保障。
它是通过制度来防止人性当中恶的膨胀,它有一个限制的作用。
那么如果婚姻制度和伦理道德在形成的过程中本身就发生了偏斜,会有什么后果?很有可能会造成一些悲剧。
比如一个男的可以娶几个女的,一个女的不能嫁几个男的,一夫多妻制就是这么一个制度,这对女子公平吗?”
“不公平!”
“所以在许多爱情故事婚姻故事里,受伤的总是女人,这个没争议。
所以在《氓》中,大家往往把舆论的矛头指向女子而非男子。
我看过关于《氓》的多家注释,大家如果不嫌烦的话,我在这儿给大家读一些,主要是历代大学者对《氓》的看法。
”然后我从《诗序》讲起,王先谦,方玉润,重点讲朱熹的那段论定:“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夫既与之谋而不遂往,又责所尤以难其事,再为之约以坚其志,此其计亦狡矣。
以御蚩蚩之氓,宜共有余,而不
免于见弃,盖一失身,人所贱恶,始虽以欲而迷,后必有时而悟,是以无往而不困耳。
士君子立身一败,而万事瓦裂者,何以异此。
可不戒哉!”又从朱熹谈到了《莺莺传》中的“红颜祸水论”。
我问:“男子的无耻后面有谁在支撑?”
学生纷纷回答是社会。
我说:“是的,整个社会实际上是暗示与鼓励这种行为的。
在这首诗歌里,如果写这个男子由忠厚变得不忠厚,它的悲剧意义要大于第一种,大家承认不承认?”
学生纷纷点头。
下课铃响了,我告诉他们,明天作文课看《死亡诗社》,然后有一个讨论和点评。
完了以后继续上《氓》。
下午,一个人静静地听上课的录音,静静地反思今天的对话,感觉到自己在节奏把握上还有些问题,有些问题当时没有敏感地意识到,特别是在学生的回答脱离有效思考的路径时。
而且我注意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学生倾向于以今解古,倾向于脱离文本的环境来看问题,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以后要多加注意并快速反应。
第一节晚自习是一班的,整晚陆续有同学要背书,而我要求是周五才背的,这些可爱的学生啊!特别是有一个叫王乐的女生,紧张得要命,几乎到了不能背诵的程度,她告诉我,她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
反思:
这是我讲的第一篇课文。
《氓》是一首非常好的诗歌,但是并不好讲。
似乎除了逐字串讲之外别无他法。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一课的字词并不像想像的那样难,学生如果认真阅读注释的话,完全可以自己解决。
于是我决定设计几个问题来进行课堂讨论,这种思路,也成为我以后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之一。
也就是说,教学中要抓住有价值的关键问题,一层一层地深入。
深度语文关于文本解读的深度,往往会在此显现。
因此虽然课堂看起来轻巧,但在备课的时候,我是一一审视了从古至今各家关于《氓》的解说的。
我把这种审视编织进了课堂,使得学生能够越过表面的解释,获得一种真正的理解。
这,就是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