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国外储层改造新技术
![国外储层改造新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10a18d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7d.png)
第七页,共95页。
7
1、非常规水平井压裂技术引领储层改造迅速发展
水平井压裂技术引领储层改造在储层评价、压裂机理认识、压裂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不断进步
技术名称 多级压裂 滑溜水压裂
水力喷射压裂 重复压裂 同步压裂
氮气泡沫压裂 大型水力压裂
技术特点
适用性
多段压裂,分段压裂,技术成熟,使用广泛
国国根西非大拿比哥西兰国威利度拉基利克典麦拉国洲伦尼兰耳洛内国撒陶
廷哥
利大亚拉
圭斯维兰
圭
其比斯
其哥瑞
哈宛
亚
坦亚
他亚
拉
拉
资料来源 :EIA, 2011
第十六页,共95页。
16
3、市场需求和集成创新是压裂技术进步的源动力
由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向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过程是地质认识、钻井及压裂工程不断进步的过 程
Source: Baker Hughes, IHS
Source: HPDI
水平井是页岩气开发的主要井型,水平井成本为直井的1.5~2.5倍,但初始开采速度、控制储量和最终评价可采
储量却是直井的3~4倍
第五页,共95页。
5
1、非常规水平井压裂技术引领储层改造迅速发展
在低渗透致密储层勘探开发过程中,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技术已经成为主导,其技 术的复杂程度、施工的规模及成本投入远远大于常规直井的压裂及酸化措施
25
3、市场需求和集成创新是压裂技术进步的源动力
集成创新决定了压裂的关键技术并不能够等待原始创新,市场需求决定了最新、最先进的 技术在某个地区不一定适用,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
压前地质研究
裂缝模式判断
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bd4d0bf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7.png)
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1. 引言储能产业是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了政策、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策、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出发,对储能产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关建议。
2. 政策难题2.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当前,我国对储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小,缺乏明确的激励政策和规划。
这导致储能项目建设的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2.2 立法与规范欠缺储能产业在技术标准、运营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持,这给企业在项目推进、运营管理等环节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3. 技术挑战3.1 储能技术成本高储能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成本相对较高,难以达到竞争性价位。
而且,技术成熟度不够,使得部分项目运行稳定性有待提高。
3.2 储能技术应用领域有限目前市场上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多集中在电网侧调峰、备用电源等方面,储能技术在分布式能源、电动车充电等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
4. 市场挑战4.1 市场化环境不成熟目前市场对储能产品的认可度较低,缺乏统一的市场标准和定价机制,导致储能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受到限制。
4.2 资本市场对储能行业理解欠缺由于储能技术和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资本市场对储能投资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储能项目融资难度较大。
5. 建议针对政策难题,应加大对储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激励政策和规划,完善立法与规范。
对技术挑战,应加大对储能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成熟度和降低成本。
对市场挑战,应促进市场化环境的成熟,加强市场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储能产品的认可度,并加大对储能产业的投资力度。
6. 总结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着政策、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加大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是,储能产业是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推动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能源储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能源储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8e53013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5.png)
能源储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望能源储存技术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正迅速发展,并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源储存技术的研究目前集中在提高存储效率、降低成本,并致力于发展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能源储存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能源储存技术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目前,能源储存技术主要包括电化学储能、热储能、机械储能和物质储能等几种形式。
其中,电化学储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和发展最为成熟的能源储存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等。
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主要挑战之一是提高储能密度和循环寿命,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同时,降低电池制造成本、提高安全性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
针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型电极材料、电解质以及电池设计和制造技术,以进一步提高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性能。
热储能技术是通过将能量转化为热能并储存起来的一种形式。
热储能技术包括蓄热材料和热泵等技术,可用于供暖和制冷等领域的能源储存。
蓄热材料可以在低负荷时储存多余的热能,在高负荷时释放热能以满足需求。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蓄热材料,以提高热能的储存密度和效率,并探索更加节能和环保的热储能解决方案。
另外,热泵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通过能量传递和转化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机械储能技术通过利用物体的质量和动能来储存能量。
常见的机械储能技术包括压缩空气储能和重力储能等。
压缩空气储能通过将空气压缩为液体或气体形式来储存能量,当需要释放能量时,则将压缩的空气释放出来,驱动涡轮机产生电力。
重力储能则通过将物体抬升到一定高度来储存能量,当需要释放能量时,将物体下降,同时驱动涡轮机发电。
机械储能技术的主要挑战在于提高储能效率和减少能量损耗。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高效的压缩空气储能和重力储能系统,以提高其经济性和实用性。
物质储能技术是利用化学变化储存能量的一种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氢能储存技术。
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的清洁能源,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07ce7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8.png)
2、电源侧储能技术在实际应用 中的价值
电源侧储能技术在未来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 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保障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 生能源的利用率;三是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行成 本,为电力行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电源侧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 趋势
未来,电源侧储能技术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各种储能技术将在不同领 域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二是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将更加迅猛,逐渐 成为主流的电源侧储能技术;三是电源侧储能技术将与信息通信、智能控制等技 术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推动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结论
电源侧储能技术作为未来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其发展现状和前景受 到广泛。本次演示通过对电源侧储能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应用领域和现状、优缺 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述,说明了电源侧储能技术在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优 化能源结构、提高经济性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 断降低,电源侧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将在不同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 用。
4、工业领域在工业领域,储能在能源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 用前景。例如,通过在工厂中接入储能设备,可以有效管理能源消耗和减少能源 浪费。此外,工业领域的峰谷用电问题也可以通过储能技术得到缓解。
结论
综上所述,储能技术在解决能源供需矛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支持可再生 能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在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电磁储能方 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政府也加强了对储能技术的支持和投入。未来,随着新能源、 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储能在各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因此, 我们应加强对储能技术的研究和投入,推动其产业的发展,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 发展。
浅谈工商业储能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浅谈工商业储能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24ccbec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8.png)
浅谈工商业储能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摘要:本文梳理了工商业储能发展现状、政策环境、收益来源、经济效益情况及主要商业模式,认为存在市场份额小、无法直接参与电力现货交易,电价机制、盈利模式尚不确定等问题,提出了加快完善工商业储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开展工商业储能各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对工商业储能产业技术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适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电力价格体质改革,通过税收、金融、补贴等政策调动各主体积极性,鼓励开展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创新等建议。
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建议1前言《“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在新的时期下,我国要建设能源强国,“十四五”时期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达到39%、非化石能源消费达到20%,灵活性调节电源占比达到34%,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离不开储能业务的发展,大力推动储能发展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综合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2发展环境及现状2.1工商业储能发展现状储能按照应用场景和不同用途可分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三类,用户侧储能主要用于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管理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等。
工商业储能是分布式储能系统在用户侧的典型应用,其特点是距离分布式光伏电源端以及负荷中心均较近,既可有效提升清洁能源的消纳率,还可有效减少电能传输的损耗。
据有关预测2023年,中国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00-400MW,2025年末装机总量约3.2GW。
中国工商业储能市场结构渐趋多元化,形成以电化学储能为主、其他储能方式为辅的格局。
2.2工商业储能发展政策环境2021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093号)提出合理确定峰谷电价价差、建立尖峰电价机制,上年或当年预计最大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439号)要求,推动工商业用户都进入市场,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
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现状及趋势
![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现状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16316e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b.png)
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现状及趋势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转变,到2025年,累计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
2023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促进新型储能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发展,支持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一、什么是储能先了解一下储能的基本概念,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出来的过程。
一般讲到储能,主要是指电能的储存。
其实储能本身不是新兴的技术,但从产业角度来说却是正处在起步、发展阶段。
储能技术是未来能源系统具备柔性、包容性和平衡功能的关键节点。
从应用上看,储能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一环,可以应用在“发、输、配、用”任意一个环节。
电力即发即用,无法直接存储,配储则可以平滑电力波动性,减少资源浪费。
按应用场景可分为用户侧(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发电侧(可再生能源并网、减少弃光弃风)、电网侧(电力调峰、调频)、输配侧以及辅助服务(5G****备用电源)等多种用途。
二、储能的意义保证系统稳定,通过储能系统的能量存储和缓冲使得系统即使在负荷迅速波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运行在一个稳定的输出水平。
能量用于备用,储能系统可以在清洁能源发电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起备用和过渡作用。
提高电力品质和可靠性,储能系统还可防止负载上的电压尖峰、电压下跌、外界干扰所引起的电网波动对系统造成大的影响,采用足够多的储能系统可以保证电力输出的品质与可靠性。
储能应用于电力系统,可以弥补电力系统中缺失的储、放功能,是保障清洁能源大规模发展和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
储能在改变电能生产、输送和使用同步完成的规模,使得实时平衡的刚性电力系统变得更加柔性,特别是在平抑大规模清洁能源发电接入电网带来的波动性方面尤为突出。
三、储能为什么这么火爆 储能本身不是新兴的技术,但是似乎一夜之间储能这个概念就火了?小编认・负荷调节・平滑间歇性能源 ・提高新能源消纳 •提高电网品用容最・参与调续 输配电储能•提海电能质量•降低线路投耗・提高电网的备用容看・提高输配电设备利用效率 •延馔城容需求 用户侧分布式储能 ・提得分布式能源消纳 •削蛭填谷、负荷转移 •平抑负荷、抑制需量 ・降低用电费用•提高供电可鼐性和电能质像配电变电站 输电变电站为其根源在于环保。
长庆油田储层保护问题与改进
![长庆油田储层保护问题与改进](https://img.taocdn.com/s3/m/f0778e9102d276a200292e51.png)
长庆油田储层保护问题与改进摘要储层保护长期以来都是油田行业研究的重点,对储层采取的保护措施不仅影响到了油田开采的效率,也决定了整个行业的经济上收益情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积极更新,对于油田储层保护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发现了储层存在诸多损坏,本文重点分析了储存损害的形式,且对油田储层保护技术进行优化改进。
关键词油田;损害;储层保护;改进油田开采常会发生诸多生产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如:钻井液、固井液、完井液、射孔液等方面的实际压力超出范围[1]。
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会针对储层损害制定相关的措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储层保护。
现结合长庆油田生产作业中的存储层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1 油田储层的损害原因储层损害一直以来都是油田企业高度关注的内容,对油田储层损害的形式深入分析,有助于油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制定针对性的操作方案。
储层损害指的是在油田钻井、完井、生产等一系列开采过程中,某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则属于储层损害。
就长庆油田实际状况看,油田储层出现损害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聚集方面。
长期油田发生的聚集损害情况较多,这里的聚集主要指的是“水浸、水相”等方面的损害,长庆油田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操作不当造成的含水量增多,造成水相自身的渗透性大大减弱,最终会造成聚集损害,给正常的油田开采带来了很大的阻碍;2)积液方面。
钻井液是油田开采常用的添加剂,积液导致存储层损害多数是由于气井原因所致,当井底的积液量超出标准范围后,会给井内天然气的排出带来很大的困难,长时间滞留在底部的积液会对油田储层造成较大的冲击,影响了正常的生产作业秩序;3)压力方面。
油田开采面临的压力是多个方面的,最常见的损害因素则是岩石结构处理不当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如:孔隙度、渗透率等等,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加大压力对油田储层的损害,并且也降低了油田的载荷承受能力,不利于长期生产作业[2];4)微粒方面。
施工阶段造成微粒运移会给油田储层带来严重的损害,这种微粒变化会造成储层结构形式异常变化,阻碍了内部储层的稳定性调节。
储集层改造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储集层改造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22d9ae1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e.png)
储集层改造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雷群;王臻;管保山;才博;王欣;胥云;童征;王海燕;付海峰;刘哲【摘要】通过对储集层改造技术发展历史的总结,明确了国内外储集层改造技术的新进展,总结出国内外储集层改造技术的差距,指出未来面临的技术难点及发展方向.中国与国外储集层改造技术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储集层改造裂缝扩展机理、软件研发、压裂车装备、工具的耐温耐压性、支撑剂替代、大数据信息化数据库等6个方面;未来面临技术难点主要有地质与工程一体化的深度融合不够、水平井体积改造多裂缝的扩展形态及影响因素不清楚、降本空间小环保压力大、新技术缺乏室内实验及现场试验装备、压裂液体系关键技术欠成熟、工厂化压裂设备功效低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储集层改造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议:①做好非常规储集层改造机理研究;②加快地质-工程一体化软件研发;③促进提高采收率改造工艺升级;④开展低成本多功能压裂液配方实验;⑤尽快完成高效压裂装备配备;⑥全面建设储集层改造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及远程决策系统.【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9(046)003【总页数】8页(P580-587)【关键词】非常规储集层;储集层改造;压裂装备;压裂材料;压裂设计;远程决策;技术进展【作者】雷群;王臻;管保山;才博;王欣;胥云;童征;王海燕;付海峰;刘哲【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70 引言1947年石油行业第1次尝试水力压裂储集层改造获得成功,从此储集层改造作为一项持久发展的科学技术,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史[1-3]。
低渗油气储层增产改造技术
![低渗油气储层增产改造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e00d193b14e852459fb571f.png)
特高渗
高渗
中渗
低渗 特低渗 超低渗 非渗
K(×10- K≥2000 500≤K<2000 50≤K<500 10≤K<50 1≤K<10 0.1≤K<1 K<0.1 3μm2)
② 砂岩气藏按照孔隙度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K(×10-3μm2)
孔隙度(%)
高渗 500≤K
≥25
中渗 10≤K<500
25~15
1.国外低渗透油田划分标准 • 前苏联学者将渗透率小于(50~100)
×10- 3μm2的油田算作低渗透油田。 • 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对低渗透储层
进行了界定,其中把渗透率小于 0.1×10- 3μm2的储层称为致密储层。
2.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标准(1998年)
① 砂岩油藏按照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7
90
6
78 75
70
5
66
79.3 80
69
68.4
70
59
60
4
50
46
3
40
30 2
20
1 10
0 1996
19971998来自19992000 年2001
2002
2003
0 2004
全国有近33亿吨未动用储量,近万亿方低渗透气藏、凝析 气藏,需要增产改造投入经济有效开发。
17.3024 3.1578
低渗油气储层增产改造技术
主要内容
一、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二、水力压裂技术发展现状 三、低渗储层生产特征 四、低渗储层压裂改造要点 五、储层保护与压裂液体技术 六、低渗储层改造主要技术 七、压裂评估与测试技术 八、面临的技术问题与发展方向 九、低渗透油气藏压裂增产特色工艺技术
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f14387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6.png)
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引言储层损害是指在油气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储层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油气的产出。
储层保护技术则是针对储层损害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旨在保护储层,延长油气田的寿命。
本文将探讨当前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储层损害分类1.地质因素:包括断层、褶皱、岩性变化等;2.物理因素:包括压力变化、温度变化等;3.化学因素:包括水溶液作用、酸蚀等。
三、常见的储层保护技术1.注水:通过向井口注入水来维持油气田内部压力平衡,防止压力过低导致油气无法产出;2.注聚合物:通过向井口注入聚合物来提高油气田内部黏度,防止流动速度过快导致产量下降;3.注气:通过向井口注入气体来维持油气田内部压力平衡,防止压力过低导致油气无法产出;4.注酸:通过向井口注入酸性溶液来溶解储层中的碳酸盐矿物,增加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提高油气产量。
四、当前研究现状1.储层损害预测技术:利用地震勘探、测井等技术对储层进行预测和评估,以便及时采取保护措施;2.储层改造技术:通过改变储层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其渗透率和孔隙度,以增加油气产量;3.智能化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油气田进行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储层损害问题。
五、未来发展趋势1.深度开采技术: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未来将会加大对深海、深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新型保护技术:如利用生物技术改善储层环境,提高油气产量;3.绿色开发技术:如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实现对油气田的可持续开发。
六、结论当前,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需要加强对新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对油气田的可持续开发。
中国储能行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各技术路线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储能行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各技术路线发展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1b90e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e.png)
中国储能行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各技术路线发展趋势分析储能,是通过特定的装置或物理介质将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不同方式储存起来,以便以后再需要时利用的技术。
从储能介质与储能装置的结构来看,储能技术可以分为机械类储能、电气类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化学储能等。
其中,抽水蓄能与电化学储能是用途最广,发展更为成熟的两种方式,从发展远景来看,化学储能有望在2030年前后获得迅速的发展机会。
储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升电网输出与负荷匹配度,降低电网输出波动,减少电能损耗,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各种储能技术特性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别,适用范围也有较大的区别,飞轮与超级电容器储能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对电压波动较为敏感的精密制造与通信、数据中心等行业,抽水蓄能主要应用于大电网的输配电环节,而化学储能则更多运用于光、风发电等波动较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侧、中小型智能变电站和用电侧。
从全球以及中国的能源体系变化趋势来看,储能技术已经成为输配电领域的发展重点。
一是由于全球能源结构不断的向清洁化变化,光风等新能源发电方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间歇性发电的特点,随着新能源并网的容量增加,发电侧对电网的冲击性扩大。
二是,随着节能环保的要求不断增长,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需求持续向电能转移,化石能源在终端消费比例降低,新能源汽车等新型用电终端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电网负荷需求在未来的波动性将会持续变化。
总体而言,储能装置是新能源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满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分布式能源系统、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
发展储能技术对于增进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电力电子器件与能源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储能技术的运用将会更加普遍。
全球各国对储能发展颇为重视,相继出台了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我国的储能行业也总体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主要以示范性应用为主,近几年我国在储能行业的项目规划、政策支持和产业布局等方面都显著加速,政策出台更加密集。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https://img.taocdn.com/s3/m/1308be11b7360b4c2f3f640e.png)
式中:
Φs=kπh/R (3) z Φ=44.6e-010006· (4) R为岩石颗粒直径,mm;k为校正系数。
中国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与发展前景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 [28]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国外致密油气等非常规资源评价方法, 主要以建立在成熟的勘探开发数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类比法 和 统 计 法 为 主 . 类 比 法 以 美 国USGS的FORSPAN法为 代表,即评价单元从等面积的网格到变面积的井控范围;统计法包括 体积法、单井储量估算法(EUR)、随机模拟法、发现过程法和油 气资源空间分布预测法等。 中国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已具备一定规模,通过近期综合分析研究 认为,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有2个关键环节:一是资源量计算以类比 法和单井控制法为主;二是通过递减法确定技术采收率。基本思路包 括以下4个方面:①通过典型致密砂岩气田的解剖研究,分析各盆地 致密砂岩气成藏主控因素,明确致密砂岩气成藏有利分布范围;②结 合典型致密砂岩气藏解剖,掌握气层基本特征与关键参数;③采用类 比法计算地质资源量;④结合已开发气田递减法确定的采收率,计算 各盆地的可采资源量。
构造、沉积、成岩作用控制圈闭的发育与分布 川西坳
陷由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形变较强,形成了众多局部构造,对早期油气藏 具有很强的调整和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局部构造 位置控制着油气的分布,使得单个圈闭高部位含气、低部位可能含水;
二是形成的裂缝系统与相对优质储层相匹配,构成天然气高产、 富集带[10]。 高能沉积相带是岩性圈闭形成的基础[12]。沉积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主要表现在对储层空间分布的控制,沉积微相类型直接控制了砂体分 布。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水体能量低,沉积物分选性差,泥 质含量较高,致使原始孔隙度低 [13]。 沉积作用是形成致密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决定后期成岩作用的类 型和强度;成岩作用是形成低孔渗储层的关键。致密砂岩形成的早期 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而中、后期则主要以成岩作用为主[14-15]。成岩 作用研究表明,绿泥石衬垫和溶蚀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通过 对长石、岩屑等易溶矿物形成次生孔隙。胶结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破 坏性成岩作用,是成岩后期导致孔隙大量减少的主要方式[10、17]。长 岭断陷中部及东部地区储层物性的改善主要依靠有机酸对长石的溶解, 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取决于气源断裂演化与有机酸充注时间的配置关 系。排酸期一般都早于天然气充注期,烃源岩排出的大量有机酸通过 气源断裂进入储层溶解长石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有利于后期天然气 的聚集成藏[17、18]。成岩流体是水岩化学反应的介质和物质迁移的载 体。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孔隙流体化学组分与储层矿物间达到化学
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2024
![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2024](https://img.taocdn.com/s3/m/3e970c0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73.png)
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基本概念、特点、分布及地质特征,并阐述了其开发意义和改造技术现状。
文章详细分析了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的国内外对比、分类及应用案例,包括液压破碎技术、酸化技术和压裂技术等,并深入探讨了酸化改造技术和水力压裂改造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应用效果。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复合改造技术,如酸化-水力压裂复合技术及其他复合改造技术,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
针对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面临的挑战,文章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与创新技术思路,如精细化地质分析、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智能化改造技术及绿色环保理念融入等。
文章还展望了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环保化、多元化方向,并预测了新型改造技术如超声波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
最后,文章分析了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市场的前景及产业发展策略与建议。
摘要 (2)第一章碳酸盐岩储层概述 (5)一、碳酸盐岩储层定义与特点 (5)二、碳酸盐岩储层分布及地质特征 (5)三、碳酸盐岩储层开发意义 (6)第二章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现状 (8)一、国内外技术对比与分析 (8)二、改造技术分类及应用案例 (9)三、技术效果评价与问题分析 (10)第三章酸化改造技术 (12)一、酸化原理及方法 (12)二、酸液体系选择与优化 (13)三、酸化工艺参数及实施效果 (14)第四章水力压裂改造技术 (16)一、水力压裂原理及发展历程 (16)二、压裂液体系与支撑剂选择 (17)三、水力压裂工艺优化与实践 (17)第五章复合改造技术 (19)一、酸化-水力压裂复合技术 (19)二、其他复合改造技术探索 (20)三、复合改造技术效果分析 (21)(一)储层物性改善效果 (21)(二)经济效益分析 (21)(三)环保与可持续性评估 (22)第六章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挑战与对策 (23)一、技术挑战与难点分析 (23)二、针对性解决方案与建议 (24)三、创新技术思路与方法探讨 (25)第七章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发展趋势 (27)一、技术发展方向预测 (27)二、新型改造技术展望 (28)三、智能化与环保化发展趋势 (29)第八章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市场前景 (32)一、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32)二、改造技术应用领域拓展 (33)石油工业 (33)天然气工业 (34)环保工程 (34)三、产业发展策略与建议 (35)第一章碳酸盐岩储层概述一、碳酸盐岩储层定义与特点碳酸盐岩储层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目标,其储集空间类型与特征直接决定了油气的赋存状态与勘探开发策略。
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_蔚远江
![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_蔚远江](https://img.taocdn.com/s3/m/78e0dbd8b9f3f90f76c61be8.png)
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蔚远江 杨 起 刘大锰 黄文辉(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北京,100083)摘 要:通过对煤层气储层描述及储层评价、煤储层分布、预测及选区评价、煤储层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等方面的系统评述后认为,我国目前已基本掌握了煤储层地质特征研究和地质评价选区技术、煤层气储层工程技术和储层模拟软件系统,并在煤层气储层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但我国煤储层的构造复杂,煤层多强烈变形、煤层结构常呈碎粒状及糜棱状等,煤储层多为贫煤和无烟煤,呈“三低一高”(煤层压力较低、煤层渗透率低、在水压裂等强化措施下形成的常规破裂裂缝所占比例低;煤层普遍具有较高的吸附力)的物性特征,且变质程度偏高,高煤级煤(贫煤—无烟煤)占49%,独具“中国特色”。
进而讨论了当前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急待解决的8个方面的科技问题和难点,指出了在21世纪初叶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的7大发展趋势。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评价;预测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849(2001)01-0056-05 煤层气(或称煤层甲烷)是指与煤同生共体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在煤层之中,可从地面上进行采收的非常规天然气。
它是一种洁净的气态燃料和化工原料,在我国的开发程度较低。
煤层气的排采利用除去了煤层中的瓦斯气体,可减少煤矿开采中的灾害,减少因甲烷向大气中排放而产生的温室效应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变害为宝的新型能源矿种。
据初步预测[1,2],我国煤层气资源量为(30~35)×1012m 3,几乎相当于我国天然气的远景资源量;而在煤层埋深为300~1500m 范围内煤层气总资源量约为25×1012m 3,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我国煤层气勘探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地质选区及早期探采试验阶段,开始由预探评价向区域勘探过渡。
截止1999年10月底,全国累积实施煤层气钻井157口¹,主要分布在华北区、东北区和南方区,尤以华北区为多,而西北区较少,滇藏区尚无煤层气探井。
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befbffac8762caaedd33d49b.png)
2.拥有世界先进软件,形成了优化设计技术,满足了需求
压裂优化设计理念由经典单一裂缝向裂缝网络转变
综合地质、物探、钻完井、录井、完井等资料,建立地质模型 以压后产量为目标,应用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优化裂缝参数 以优化的裂缝参数为目标,应用压裂裂缝模拟技术,优化施工参数
压裂优化设计相关软件种类较多,主体软件全为引进
21/26
10 19
对应井号 克深7 牛东1
大北301 威201-H1 塔中×-15H 焦页12-4HF井 吉172-H 苏76-1-20H
致密油大北平2 页岩气12-4HF
高扶103-13 威201-H1
所属油田 塔里木油田 华北油田 塔里木油田 西南油气田 塔里木油田 中石化焦石坝 新疆油田 长庆油田 吉林油田 中石化焦石坝 大庆油田 西南油气田
截止2012年底,中石油集团公司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共有压裂泵车近500台,总功 率近100万水马力,国产、进口压裂泵车各占一半左右。国内以江汉四机厂和烟台杰 瑞为主,具有2000型和2500型压裂泵车的生产能力,中石油内部的宝鸡石油机械厂研 制成功2300型压裂车。
序 号
装备名称
总体情况
国产化情况
引进情况
特殊岩性(变质岩、泥灰岩)改造技术 新型压裂材料研制,海外技术应用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 加大重点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大型物模
基础理论及机理、产品及液体体系、实 验方法与大尺度物模实验、体积压裂优 化设计与工艺技术、诊断与评估方法
单井压裂优化与裂缝监测技术, 硼交联田菁胶、香豆胶压裂液
低渗油藏整体压裂技术(鄯善) 油藏重复压裂技术 深井、超深井压裂酸化技术 稠化酸酸压+闭和酸化技术 有机钛锆交联植物胶压裂液
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进展及应
![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进展及应](https://img.taocdn.com/s3/m/3778711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0.png)
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进展及应用【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非常规的石油以及天然气的采集来说,人们开始对技术进行新的改革创新,以求更好的经济效益。
其中明显提高了石油以及天然气的采集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率的即是水力压裂技术的改革和进步。
水力压裂技术在改进之后成为了石油,天然气采集过程中的主要技术。
非常规储层指的是用常规方法无法勘探到以及采集到的各种资源,例如致密气。
在当今能源需求巨大的社会,对非常规能源采集可以缓解主要能源的使用压力,为人们的能源使用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可以保障能源的持续性的供给。
笔者结合国外有关非常规能源采集的主要使用技术,结合我国的非常规储层采集现状,对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进展及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非常规储层;石油;天然气;技术改进;1.非常规资源压裂改造技术现状因为非常规资源采集有较大难度,且单井产量往往较低,所以要通过对非常规资源采集技术的改革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保护储层等方面的目的。
但是对于不同的地质矿产条件,开采面临着不同的难题,面对这些难题,要对症下药,采用对应的采集技术。
第一、我国的致密气储层的开采,根据地域条件的不同,在四川,直井分层压裂技术是最主要的技术,而在吉林开采技术以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为主,因为吉林储层为层状储层,应用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有利于进行高效开发。
第二、我国页岩气储层的开采因为渗透率很低,所以开采面临着很大难度。
我国现用的页岩气储层的开采方法是借用国外的成功经验技术——大型滑溜冰压裂技术。
大型滑溜冰压裂能够有效适应页岩气储层地层,而且成本低。
但是应用大型溜冰压裂技术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实施处的水资源情况,地形情况等等。
第三、我国的煤层气开采。
煤层气因为其存储量巨大已经开发利用走进千家万户。
煤层气的开采方法因煤层位置而存在差异。
例如在高煤层的位置开采煤气层要用羽状分支井开采,压裂方法可用于中煤阶可以使产量得到提高。
中国石油油气藏储层改造技术历程与展望
![中国石油油气藏储层改造技术历程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75a606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b.png)
文章编号:1000 − 7393(2023)01 − 0067 − 09 DOI: 10.13639/j.odpt.2023.01.009中国石油油气藏储层改造技术历程与展望王欣1,2 才博1,2 李帅1,2 马锋1 严增民1 童征1 张浩宇1,2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引用格式:王欣,才博,李帅,马锋,严增民,童征,张浩宇. 中国石油油气藏储层改造技术历程与展望[J ]. 石油钻采工艺,2023,45(1):67-75.摘要:回顾了近70年的储层改造技术发展历程,指出储层改造技术经历了介入、融入、主导油气藏勘探开发三大技术变革,强调了储层改造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各个环节中发挥的重要纽带作用,创新以电驱压裂泵、可溶桥塞、滑溜水与石英砂、工厂化作业、立体压裂为特征的低成本改造新技术。
结合中国能源“3步走”战略技术路线图,剖析“十四五”规划及未来油气与新能源资源发展对储层改造技术的需求,提出了储层改造技术在保障中国油气资源效益建产中“两提一降”发展方向,展望了储层改造技术在地热资源开发、煤炭地下气化、水合物及含贵、稀有金属地层开发、碳中和埋碳等方面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空间,该研究可为储层改造技术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储层改造;体积压裂;非常规油气;新能源;低成本;人工油气藏;CO 2埋存;碳中和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 A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spect of CNPC’s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WANG Xin 1,2, CAI Bo 1,2, LI Shuai 1,2, MA Feng 1, YAN Zengmin 1, TONG Zheng 1, ZHANG Haoyu 1,21.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 Beijing 100083, China ;2. CNPC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Stimulation , Langfang 065007, Hebei , ChinaCitation: WANG Xin, CAI Bo, LI Shuai, MA Feng, YAN Zengmin, TONG Zheng, ZHANG Haoyu.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spect of CNPC’s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J ].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23, 45(1): 67-75.Abstract: It is shown by reviewing the nearly 70 years’ development history of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that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experiences three main stages of involving in, integrating into and leading oil and gas reservoi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manifests the important bridge effect of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in various stages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low-cost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characterized by electric fracturing pump, soluble bridge plug, slickwater and quartz sand, factory-like oper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fracturing are innovated.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s of 14th Five-Year Plan and future oil & gas and new energy resource development for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China’s “three-step ” energy strategic and technical roadmap. In addition, the “two-increase, one-decrease ”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to ensure the cost-effective productivity construction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China was pointed out, and the important space of reservoir stimulation technologi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whole industrial chain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geothermal resource development,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hydrate development with precious and rare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重大专项“页岩油储层复杂缝网形成机制与高效体积改造技术研究”(编号:2021DJ1805);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页岩油储层改造新技术现场试验”(编号:kt2020-10-15)。
国外非常规储层压裂新技术及未来技术发展
![国外非常规储层压裂新技术及未来技术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895fbad960590c69ec376cd.png)
2009年为NaBr.密度1.37-1.49g/cm3,实验流变曲线耐温93
应用HPH破胶剂体系,低温下快速 破胶和返排,聚合物有效破胶而降低 压裂伤害 应用微乳助排剂,提高气相渗透率 完全交联的体系更易于泵注和进行
质量控制
适合环境法案的要求 稠化剂、粘土稳定剂和破胶剂
五、压裂酸化材料
5.高密度压裂液
2008年为ZnBr.密度1.38,实验数据耐温82
Tahiti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等效裂缝容积与注入体积的比值 9 10
页岩:2.9 煤岩:2.2 砂岩:1.3
煤层平均(水平井,9段数据)
页岩 煤岩 砂岩
注容比R:
R
Ve Vi
Vv Vh Vv Vh
Ve:模型拟合的裂缝容积,m3 Vi:施工注入体积,m3 Vv:模型解释垂直分量体积,m3 Vh: 模型解释水平分量体积,m3
SPE119757
应用区域:美国西部的皮申斯盆地Rulison气田
储层特征:
深度3657.6-4572m,厚度1524m 渗透率0.001mD;地层温度:130-160 ℃
施工参数: 单井施工层数≥40层,单日施工层数≥20层 液体类型:交联压裂液、滑溜水压裂 平均排量4.7m3/min ;最高施工压力65.5MPa 支撑剂浓度: 交联冻胶600-720kg/m3,滑溜水240-360kg/m3 压后气井累积产量通常是传统压裂的3倍
支撑剂段塞脉冲式泵注
HiWAY混合间断性注入方法
第11页
四.裂缝检测技术
零污染示踪剂和井温测井可大致判断裂缝形态与高度 大地电位法仅能大致识别裂缝方位
第12页
地面地下测斜仪和井下微地震测试可以认识裂缝形态、方位、长度和高度以及不
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对策建议
![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806da26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e.png)
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对策建议摘要:2023年以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爆发增长,技术路线多元发展,正迈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当前处于规模化发展初期阶段,面临着发展方向尚不明确、规划运行不够科学、产业发展还存隐忧、市场机制仍难盈利等问题和挑战,亟需锚定方向、统筹谋划,从发展定位、规划运行、产业发展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推动我国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新型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是抢占未来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年以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实现爆发式增长,多元化发展成效显著,从装机规模、技术路线、政策创新和商业模式四个方面看,我国新型储能受益于政策红利,已实现短期快速发展,正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但也面临发展定位尚不明确、规划运行不够科学、产业发展还存隐忧、市场机制仍难盈利四重挑战,亟需分阶段锚定发展定位,差异化制定规划运行规范,跟踪示范、加强标准引导产业发展,创新机制、增量定制推动市场盈利,全方位推动我国新型储能行稳致远。
一、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现状2022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新增项目的36%,远高于欧洲(26%)和美国(24%)[1],2023年占比进一步提升。
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储能、重力储能、二氧化碳压缩空气储能等各种技术路线的新技术均在我国落地验证。
较为成熟的储能用锂电池,我国2023年出货量(206000兆瓦时)已占全球总出货量的90%以上。
同时,初步建立了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不同场景下的新型储能应用模式。
综上,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领先、技术路线多样、产业发展迅猛、应用场景全面,正迈向世界新型储能领域的大国。
(一)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局面初显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建设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全国已建成投运装机31390兆瓦/66870兆瓦时,较2022年增长超过260%,近十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规划、在建、运行的新型储能项目达到2500个,较2022年增长46%,其中,百兆瓦级项目数量增速明显,投运100多个,规划、建设550多个,较2022年分别增长370%、4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五
十二五
国内储层改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刷新记录
内容 最大作业井深,m 最高施工温度,℃ 最高施工压力,MPa 最高施工排量,m3/min 最深水平井,m 最大注入液量,m3 指标数据 8023 201 136 17.2 6305/7810 46140 对应井号 克深7 牛东1 大北301 威201-H1 塔中×-15H 焦页12-4HF井 所属油田 塔里木油田 华北油田 塔里木油田 西南油气田 塔里木油田 中石化焦石坝
序 装备名称 号 总体情况 国产化情况 引进情况
公司共有压裂泵车 492 台 套,91.07万水马力 243台套,占49.4% 249台套,占50.6% 2000 型 为 主 279 台 套 , 主要厂家:江汉第四石 主要厂家:美国的 1 压裂泵车 2500型58台套,二者合计水 油机械厂和烟台杰瑞股 哈里伯顿、双S公 马力70.3万占总量77.2% 份公司 司和国民油井公司 无3000型压裂泵车 同泵车配套 同泵车配套 基本为美国哈里伯 混砂车、 混砂车122台套 基本为江汉第四石油机 2 顿、双S公司、西 仪表车 仪表车81台套 械厂和烟台杰瑞股份公 方、道威尔和国民 司产品 油井公司 基本为国产 连续混配 主要厂家:四机赛瓦石 3 25台套左右 设备 油钻采设备公司、北京 矿冶研究总院
(一)作用与地位
1.储层改造每前进一步,都促进了勘探开发向新的领域迈进
<1990
储层解堵、提高单井产量,动用1mD以上储量
整体压裂、开发压裂 1991~2005 结合井网、提高采收率,解决注水开发油藏整体改造问题
横截缝
纵向缝
2006年直井多层、水平井多段压裂 细分层段开发、提高动用程度,动用下限降至0.3mD 2011年体积压裂与工厂化 提高改造体积,启动非常规资源开发
砂岩
(3)大型模拟实验研究-可视化管路和支撑剖面研究
“中心”可视携砂模拟研究与国外同步
主要功能
压裂液井筒中剪切加热历史模拟 测试压裂液管式流变参数 n′、k′
、表观粘度、摩阻
直观模拟压裂液在裂缝中的流 动形态,动态携砂性能、支撑 剖面
评价不同压裂液的支撑剂传输 能力 ,并可以研究不同类型压 裂液冻胶的沉砂性能
征及与液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新型环境扫描电镜与能谱组合 测试系统
流变仪实验测试系统
(2)材料性能评价与研发-酸液
实验内容:评价酸液的流变、腐蚀、缓蚀等性能,研究酸岩反应机理、均匀布 酸和酸液转向等技术,为储层酸化/酸压改造设计和产量模拟提供依据 实验能力:长庆、西南、川庆等单位均能满足酸液性能测试和新材料研发的评 价实验,“中心”同时具有酸岩反应透明裂缝模拟和均匀布酸研究能力 技术差距:180℃以上酸液缓蚀性能评价、酸岩反应非均匀刻蚀表征
流体实验 微观结构与 分析实验 摩阻、流变、 蠕变及粘弹 性实验 酸岩反应 模拟实验
大型流体管 道模拟
大型岩石物 理模拟 井工厂矿场 模拟实验
(1)储层(岩石)基础评价实验技术
实验内容: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地应力大小、方向研究 实验能力:测试设备(引进 Terra-tek 和 MTS )围压系统 140MPa 、孔隙系统 100MPa,基本满足6000m井深就地应力条件下的参数测试;古地磁可研究地应 力方位 生产需求:高压井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围压200MPa )、岩石强度连续测试、
低渗透油藏
近年来,储层改造技 术紧密围绕 3 个目标、 7 个 方面开展创新与攻关,逐 渐 形 成 了 以直井多层和水
平井多段压裂为核心 的 储
层改造主体技术,满足6类 不同类型储层的改造需求,
为低渗透油气藏的经济有
效开发和非常规油气藏动 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深井/超深井储层
(二)主体技术
储层改造工作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实验评价与基础理论 2.优化设计及软件 3.改造装备 4.液体体系 5.支撑剂 6.工具与工艺技术 7.裂缝监测与诊断技术
ZEISS圆球度分析仪
支撑剂长期导流能力测试系统
(2)材料性能评价与研发-压裂液
实验内容:评价液体粘弹性、滤失、损害、摩阻及表界面化学等性能,研究压 裂液交联和破胶机理,为压裂设计、施工和效果预测提供依据
实验能力:“中心”、大庆、长庆、川庆等单位均能满足压裂液性能测试和新
材料研发的评价实验,长城钻探(昆山)具有大核磁研究瓜胶分子结构的能力 生产需求:200℃以上压裂液动态滤失与伤害模拟、纳米尺度孔隙微观结构表
连续混配设备 连续输砂设备
连续油管车
液氮泵车
3.装备配套基本满足生产需求,但研制能力弱
截止2012年底,中石油集团公司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共有压裂泵车近500台,总功 率近100万水马力,国产、进口压裂泵车各占一半左右。国内以江汉四机厂和烟台杰 瑞为主,具有2000型和2500型压裂泵车的生产能力,中石油内部的宝鸡石油机械厂研 制成功2300型压裂车。
(一)作用与地位
3.储层改造不断提升单井产量,保障了产能建设顺利实施
2007-2012年水平井改造现场试验近2000井,压后原油稳定产量6-7 吨,是直井的3.8-4.1倍,为中石油平均单井产量趋稳做出了贡献。
(一)作用与地位
4.储层改造技术已成为与地球物理、钻完井并列的三大关键工程技术 “十一五”期间年均改造井数近 16000口,2011年压裂酸化近20000 井次,相比2006年增加53%
一),大尺度三向应力加载重现储层地应力( 69MPa ),流体饱和模拟油藏孔隙流体
(20MPa), 固液两相泵入模拟压裂泵车/混砂车工作( 82MPa ),主/被动声波结 合的声发射事件解释复杂裂缝技术模拟微地震解释裂缝( 24 通道)。研究能力和水平
与世界同步。
大物模实验系统
砂岩应力转向后形成的转向复杂裂缝
1441
2004
1874
2005
1736
2006
1759
2007
2446
2008
2753
2009
2409
2010
2946
2011
3432
5672
7405
6657
6562
6918
10006 10959 10130 12761 13276 15873 16065
以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为代表,液体与工艺技术快速发展
(一)作用与地位
2.储层改造使储层动用渗透率下限不断降低,难动用资源转化为可采储量 储层改造实现了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和苏里格等致密气 藏的有效动用 “水平井 +体积压裂”助推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先导性 试验和动用,成为其商业开发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近50亿吨未动用石油储量中的70%和近3万亿未动用天然 气储量中的91%需改造,储层改造面临强劲的非常规油气藏生产需求
八五
九五
应用基础研究(机理研究) 人才培养(学历深造) 技术体系完善(压裂、酸化)
特低渗透油藏经济有效动用开发压裂技术研究
十五
特殊岩性(变质岩、泥灰岩)改造技术 新型压裂材料研制,海外技术应用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 加大重点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大型物模 基础理论及机理、产品及液体体系、实 验方法与大尺度物模实验、体积压裂优 化设计与工艺技术、诊断与评估方法
2.拥有世界先进软件,形成了优化设计技术,满足了需求
压裂优化设计理念由经典单一裂缝向裂缝网络转变
综合地质、物探、钻完井、录井、完井等资料,建立地质模型
以压后产量为目标,应用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优化裂缝参数 以优化的裂缝参数为目标,应用压裂裂缝模拟技术,优化施工参数
压裂优化设计相关软件种类较多,主体软件全为引进
井、页岩气多种版本)、Meyer、Gohfer、TerraFrac
油藏数值模拟软件: Eclipse、DeskTop VIP、Work Bench 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
依托研究项目研究自主开发特色软件,商业化程度低,较难推广
国内多家机构也开展了设计软件研发,开发模式多为依托研究项目,针对特定区 域或特殊需求形成特色功能软件,但商业化程度低,后期持续升级完善工作薄弱。 ①压裂酸化技术服务中心(已研软件6套, 在研软件4套)
主体软件全为引进,其中中国石油购买了美国卡博公司 FracProPT压裂 设计软件集团版。“中心”拥有较全的全三维裂缝模拟、油藏数值模拟、应 力场模拟等系列软件;大庆、长庆、川庆等公司拥有应用较广泛的 2-3种软 件(FracProPT 、 Stimplan等)。
优化设计软件: FracProPT (油田应用最多)、 Stimplan (含酸压和水平
依托研究项目研究自主开发特色软件,商业化程度低,较难推广
②西南石油大学
3D-HFODS三维压裂模拟及优化设计软件 水平井分级压裂优化设计软件 考虑酸蚀蚓孔效应的酸化压裂设计计算软件
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Frac—Hor水平井压裂优化设计软件
水平井整体压裂优化设计软件
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实验评价满足需求,基础理论研究逐步提升
基础评价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是认识储层、评价材料性能、形成新理 论、研发新材料、发展新技术的基础。
储层改造评价实验和基础研究
储层基础实 验技术
材料性能评价 和新材料研究
大型模拟实 验研究
岩心基本性 能 岩石力学实 验、地应力 岩心微观结 构
支撑剂实验 基本性能实 验 表面/界 面实验 导流能力 动态滤失 伤害实验
复杂工况整体压裂优化软件
水平井分段压裂优化设计软件
水平井压裂返排优化设计软件 重复压裂应力分析软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储层改造专用装备基本满足,但研制能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