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_西厢记_长亭送别_的语言魅力

合集下载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前人的《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改编的杂剧,共五本二十折(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率兵围寺,强为压寨夫人)、崔母(食言赖婚门第应试)、郑恒(谎言骗婚)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长亭送别这一场景出现在第四本第三折中--佳期巧辩送别惊梦。

《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之一。

写的是张生赴京应试,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的离愁别恨。

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也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

这折戏由旦角主唱,即崔莺莺主唱。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送张生进京赶考时,她对张生能否高中毫不介意,只盼他早日考完,早日归来。

这种毫不掺杂物质诱惑的纯洁爱情观,令人动容。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烘托感情。

本折戏开头就将离别场景设置在一个暮秋黄昏,通过秋景的悲凉凄清来烘托离愁别恨之情。

(觉得古人有大团圆的强迫症,男女主角不到结婚不算完,故事收在第四本末一折是张生草桥店梦莺莺,悲剧结尾就挺好的嘛哈哈第五本只有一句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摘要】本文对《西厢记》作了简介,具体分析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特色。

即:诗剧且富含感情的语言以及形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让读者能够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关键词】《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艺术;赏析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这也造就了我国诸多部闻名于中外的文化典籍。

王实甫撰写的著名元杂剧《西厢记》运用含蓄蕴藉、清丽色彩以及较为伤感的情调语言特色,深入细致地描写了相国小姐莺莺和书剑飘零书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和爱情故事。

作者王实甫的这种深厚的语言功力和语言艺术特色,始终为古人和今人所赞美,比如:明代朱权在撰写的《太和正音谱》中描述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再如:集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学者等于一身的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这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

而从文学角度而言,元杂剧《西厢记》的语言独具特点和魅力,其不仅是剧的语言,还是诗的语言,兼具戏剧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从诗的角度出发而言,其语言具有含蓄蕴藉,辞藻优美,典雅凝练,运用象征和比兴的手法居多;从剧曲的角度而言,多为直接描写或者直陈胸臆,其语言极其富有形象性、动作性、性格化,优雅大方,通俗明快,自然灵活,淋漓酣畅,这既保持了元剧曲的基础特点,又很好地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从而有效地将诗和曲在境界风格上进行了统一。

这也与作者王实甫本人行文注重的“花间美人”的风格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因此成为一部为后代学者重视并相继效仿的优秀作品,深受后人喜爱,被后人反复传唱一、《西厢记》简介著名元杂剧《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共有五本,《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折《长亭送别》的戏剧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这种冲突矛盾是通过莺莺送别张生时悲伤依恋的心情体现出来的。

两人历经多重磨难,终于如愿以偿走在一起,然而又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被逼着“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长亭送别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语言特色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便
是唐诗中最能体现中文语言特点的例子之一。

中文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象生动。

中文语言善于通过形象、比喻的方式来表现境遇和情感,用“小雨润
如酥”来形容下着细雨的天气,感觉非常透彻真切。

又如晏殊的《采桑子》:“落花时节
又逢君,惆怅千行无限意。

”这些字眼如落花、惆怅、千行等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

二、遣词造句有节奏感。

中文有一定的节奏感,诗歌如歌,让人在阅读时也感受到一
种韵律之美。

如李白的《将进酒》:“苏晋臣家洛阳城,烟花三月下扬州”,表现了古人
耐人寻味、饮酒时兴致盎然的情感。

三、多层次表达。

中文语言有层次、含蓄、兼容并蓄的特点,常常需要靠上下问与猜
测来理解。

出自唐代骆宾王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
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其中“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是一句含蓄表达共情的典型
句子,情感深邃,令人产生共鸣。

四、八股文的运用。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应试文化的一种体现。

八股文形式婉约、朴实,极具中国特色。

一个完整的八股文从题目到结尾要求格律严谨,起承转合,阐述主题,给
人留下一种印象深刻的感觉。

如明代的唐寅的《雪佳人》,就是一首八股文诗,字字句句
都表现出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

总之,中文语言独特的语态、结构、词汇、惯用法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美的、独特的语言风貌,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精神的体现。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点(一)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点(一)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点(一)特点:1.简洁明了:使用Markdown格式可以使文章的排版整洁、清晰,避免冗余的HTML标签,使内容更加突出。

2.增强可读性:通过使用标题和副标题的形式,可以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重点部分。

3.强调重要内容:Markdown语法中的加粗、斜体、代码块等可以突出重要的文字内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4.跨平台兼容性好:Markdown格式几乎支持所有的平台和编辑器,可以方便地进行文本的编写、编辑和发布。

5.代码片段展示:Markdown格式还可以方便地展示代码片段,用于分享和讨论编程相关的内容。

6.快速上手:Markdown语法简单易学,只需要掌握几个基本的语法规则,就可以快速地编写和排版文章。

7.可嵌入其他内容:虽然Markdown格式本身不支持插入HTML字符、网址、图片等内容,但可以使用转义字符来实现嵌入其他内容的需求。

文章示例: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概述•西厢记长亭送别是一首具有浓郁哲理意味的诗歌,通过描述离别情景,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珍惜。

主要内容•描写了男女主角在长亭的离别情景,通过对环境、气候和感受的描绘,表现出内心的郁闷和愁绪。

•展示了男女主角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执着,表达了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和相思之情。

语言特点•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对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使用了丰富的形象化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内心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刻和生动。

•注意节奏感和韵律感,通过押韵和诗句的起承转合,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语言简练、流畅,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以上为“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相关特点及说明。

诗歌结构•分为五个较长的段落,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每个段落中由四行组成,行数相等,形成规整的韵律结构。

句式特点•采用主要是七言绝句,也有少量的五言绝句,使整篇诗歌的格律更加丰富多样。

•句式灵活多样,结构完整,表达方式直接,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

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艺术特色

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艺术特色

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艺术特色第一段:引言(100字左右)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令人赞叹不已。

其中,长亭送别一场戏曲表演,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修辞手法、音律运用三个方面介绍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特色。

第二段:情感表达(200字左右)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情感的表达是一大亮点。

剧中人物玉娆逼于父命,被迫与潘安分别,两人满腔的离愁别绪通过舞台语言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例如,玉娆在分别前唱出的悲凉离别曲,演员通过真情实感的表演和情感饱满的歌词,将玉娆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和无奈之情传递给了观众,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此外,舞台上独特的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也在情感表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第三段:修辞手法(300字左右)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语言艺术特色还体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通过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增添了戏曲表演的艺术氛围。

例如,在分别曲中,玉娆通过质问潘安“千秋万古、平空不负情愫吗?”抒发了她对潘安忠诚承诺的期望,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此外,潘安的回答也运用了比喻手法,他说:“如风入胸膂,化云散雨”,将对玉娆的思念深情比作风入胸膂,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内心情感。

这些巧妙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表演的艺术魅力,并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第四段:音律运用(200字左右)除了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外,西厢记长亭送别还运用了丰富的音律元素,增强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乐曲节奏紧凑且变化多样,通过快慢、高低的音律变化,刻画出人物内心的起伏与急切,使观众更容易进入剧情。

此外,西厢记长亭送别还注重了音韵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运用,通过声音的起伏变化,演员能够更好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心情。

音律的运用丰富了剧目的艺术内涵,使观众更加沉浸于戏曲的美妙世界。

结尾段:总结(100字左右)西厢记长亭送别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赞赏。

从《长亭送别》探析《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从《长亭送别》探析《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此 剧文 采灿 然 的语 言特 点 .绝不 是 堆砌 词 问离愁 轻重 。向个 马儿 驮也驮 不动 ”。只 因王实 藻 .雕 字琢句 得来 的 .它和形式 主义 的专 门搞文 甫是写莺 莺 的离愁别 恨 .因此 必须易 马为 车 .不
字词 汇 的作 品毫无 共 同之 处 。全 剧虽 然 华美 . 能照搬 董解 元 的原话 .但是 写离愁 之重却是一
一 气读之者 。一气读 之者 ,总揽其起 尽也 。《西 别 》一折 .并 不 着 重 去 渲 染 主 人 公 摧 肝裂 胆 的
厢 记》,必 须 展半月 一 月之 功 ,精 切读 之 。精 切 痛苦 .而 是 借助 古典 诗 词 描写 愁 恨 时特 果要 用 一句 话概 括 关 些 表 现手 法 .以景 写人 .达 到 情 景 交 融 的艺 术
了非 常优美 的“花 问美人 ”的艺 术风格 。它是 一 吸收 了 当时 民 间生 动活 泼 的 口语 .继 承 了唐 诗
部优 秀的文学作 品 。我们 先来看 看前 人对 本 文 宋 词精 美 的语 言 艺术 .融 化 百 家 。创 造 了文 采
的点评 :
斑 斓 的元 曲语 汇 .成 为 我 国戏 曲史 上 文采 派 最
调。《新校 注古本西 厢记》
艺术 风格 还表现 在意境 的创 造方 面 王 实
徐 复祚 :字字 当行 ,言 言本 色 ,可谓 南北 之 甫 是酿 造 气 氛 、描 摹环 境 的圣 手 。全 剧处处 有
冠 。 《曲论 》
诗 的意 境 。洋 溢着 诗情 画意 的气 氛 。在 个别 悲
金 圣叹 :《西 厢记 》,必须 尽一 日一夜 之 力 , 剧性 的场 子里 ,也依 然笼罩 着诗 的气 氛。如《送
善于 熔炼 古典 诗词 入 曲 .甚 至把 口语 和 古典 诗 词杂糅 在 一起 而 丝毫 不显 生硬 牵 强 。俗话 说 : “量体 裁衣 。”《两厢记》彳艮多地方 是“量 体借 衣”,

王实甫《长亭送别》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赏析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王实甫《长亭送别》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

《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

《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作者:孙桂平来源:《语文建设》2008年第03期《长亭送别》遣词用语精妙,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

〔1〕简单地说,其语言风格是兼雅艳、本色、当行而有之。

一、《长亭送别》:雅艳之词从“雅”的方面看,雅艳风格侧重指用语渊源有自。

“雅”暗含着这样的创作倾向:突出书卷气息,努力拓展剧本与传统文化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长亭送别》中,这集中地表现为频繁地运用典故。

如[满庭芳]中的“举案齐眉”,〔2〕出自《后汉书·梁鸿传》。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出自《庄子·则阳》以及班固《难庄篇》。

[耍孩儿]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出自《拾遗记》所载薛灵芸故事。

用典在元代以前就是诗文创作的常用手法,其妙处在于以简练的语词唤起读者对所熟悉的知识背景的回忆,达到引发共鸣的艺术效果。

《长亭送别》用典平易不晦涩,将莺莺的别离情感表达得典雅细腻而又不失自然明白。

从“艳”的角度看,雅艳风格侧重指辞藻艳丽。

“艳”潜藏着这样的创作倾向:行文不吝张扬词采,积极地从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

在《长亭送别》中,这集中地表现为多处化用前代脍炙人口的诗词。

如[脱布衫]中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就化用《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秦观《满庭芳》“天粘衰草”之意。

[幺篇]中的“清减了小腰围”,颇得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之意。

[耍孩儿]中的“比司马青衫更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收尾]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则套用了李清照词《武陵春》语意。

至于“柳丝” “斜晖” “夕阳古道” “秋风”等,也都是传统诗词中表达离情别绪的典型意象。

对诗词名作和传统意象的化用,使《长亭送别》具有浓郁的诗味,增强了唱词的含蓄性、抒情性和感染力。

《长亭送别》的雅艳风格还体现为对该剧故事发展渊源的尊重。

其道白云:“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离别之 苦恨的 描述 , 她 的开场 白便是“ 今 日送 张生上 朝取应去 … . . 悲 欢 聚 散一 杯 酒 , 南 北 东西 万 里程 ”而 这句 话无 论 是在 描绘 事物 还 是 表达 感 情方面都 透 出了强 烈的 诗情 画意表 现 , 然 后就是 三部 曲子 的表现 , 第一 部 , 名为 《 端正好 》 , 主要是 表现 深秋万 物萧 条的场 景 , 主要 体现 出 一股 悲 凉、 凄清 的氛 围 , 而且 也将 全作 品 的 “ 送别 ”主 题 表 现 的淋 漓尽 致 ; 第二 部 , 名为 《 滚 绣球 》 , 主要 的表 现 手法便 是 由景 入 情 , 其中 “ 恨相 见 得迟 , 怨 归去 得疾 ”便表现 出了当 前 的秋 景 带动 了 莺莺所 具有 的忧愁 。而 “ 柳 丝长玉 骢难 系, 恨不 得倩疏 林 挂住 斜晖 ” , 则不 仅仅 表现 出 了其 中 的景 , 更是 将 情融 入 了景 中 , 将 莺莺 所 希望 情人 留下 来 的无 奈 情感 充分 的表 现 出来 了 。而 其 后莺 莺与张 生不 愿分 离的 场景 则由 “ 马儿 逸逸 的行 , 车 儿快快 的随 ”表 现 出来 , 其中 “ 马 儿逸 逸的 行 ”则 主要将 张 生不愿 离开莺 莺的 情感 借由马 儿慢 慢 的走展 现出来 了 , 而 “ 车 儿快快 的随 ”也表 达出 张生 希 望在看 到莺莺 的意愿 以及 莺莺想要在 追上 张生的急 迫心情 。 “ 逸” 与“ 快 ”两 个相对 的 词 , 将张 生与 莺莺 那种 恋人离 别的缠 绵悱 恻表 现 的慷慨 淋 漓 ; 第三 部 , 名为 《 叨 叨令 》 , 此 时 莺莺 的 情感 已经发 生 了极 大 的 转 变 ,“ 见 安 排 着车 儿 、 马 儿 不 由人 熬 熬 煎煎 的 气 …… ” 则 应 用 串迭词 和 排 比句 式强 烈 的将 莺莺 具有 的怨 气酣 畅淋 漓 的描 述 出来 了 。并且 《 长亭 送别 》的 结束 两部 , 其 唱词 的内容 也是诗 意 满 满 。第 一 , 便是 《 一 煞 》将 深秋 郊外 黄 昏的 常 见应 用夕 阳西 下 、 秋 风 瑟 瑟、 点 点 烟雾 点缀 而 出 : 第二 便是 《 收 尾 》主要将 莺 莺 的希 冀通 过 “ 四周 山色 中, 一 鞭残 照 里 ”隐隐 约约 的描 述 出来 , 不仅 仅 表 现 出凄凉的 景色 , 将 莺莺破 灭的 情感随着 马儿消失 了 。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长亭送别》遣词用语精妙,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

〔1〕简单地说,其语言风格是兼雅艳、本色、当行而有之。

一、《长亭送别》:雅艳之词从“雅”的方面看,雅艳风格侧重指用语渊源有自。

“雅”暗含着这样的创作倾向:突出书卷气息,努力拓展剧本与传统文化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长亭送别》中,这集中地表现为频繁地运用典故。

如[满庭芳]中的“举案齐眉”,〔2〕出自《后汉书·梁鸿传》。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出自《庄子·则阳》以及班固《难庄篇》。

[耍孩儿]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出自《拾遗记》所载薛灵芸故事。

用典在元代以前就是诗文创作的常用手法,其妙处在于以简练的语词唤起读者对所熟悉的知识背景的回忆,达到引发共鸣的艺术效果。

《长亭送别》用典平易不晦涩,将莺莺的别离情感表达得典雅细腻而又不失自然明白。

从“艳”的角度看,雅艳风格侧重指辞藻艳丽。

“艳”潜藏着这样的创作倾向:行文不吝张扬词采,积极地从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

在《长亭送别》中,这集中地表现为多处化用前代脍炙人口的诗词。

如[脱布衫]中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就化用《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秦观《满庭芳》“天粘衰草”之意。

[幺篇]中的“清减了小腰围”,颇得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之意。

[耍孩儿]中的“比司马青衫更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收尾]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则套用了李清照词《武陵春》语意。

至于“柳丝” “斜晖” “夕阳古道” “秋风”等,也都是传统诗词中表达离情别绪的典型意象。

对诗词名作和传统意象的化用,使《长亭送别》具有浓郁的诗味,增强了唱词的含蓄性、抒情性和感染力。

《长亭送别》的雅艳风格还体现为对该剧故事发展渊源的尊重。

其道白云:“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系袭用唐代元稹《莺莺传》。

《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

《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

《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其实,这“花间美人”既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又不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笔,其语言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一、巧妙化用王实甫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且出以新意,拓宽意境,给人以新鲜之感。

如:[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句类似,意境却不同。

范词旨在去国之情与忧国之意。

那碧天黄叶、秋风秋色,苍茫无情;那乡魂、那旅思、欲睡难眠;故而酒浇愁肠化作相思泪。

而王词意在写痴女与情男的离别之苦。

将“黄叶地”改为“黄花地”一字之差,意境大变。

试想在一个碧云密布,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的深秋早晨,一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女子,眼睛哭得红肿,竟然以为泪水染红了霜林!离情何等沉重!“霜叶”与“黄花”相伴,“黄花”与莺莺相映。

“黄花地”比“黄叶地”更符合实情。

“离人泪”比“相思泪”,更符合离别之境。

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

”这一逸闻,正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可见化用之妙。

再者,古人写“离愁”的句子可谓多矣。

宋人石孝友《玉楼春》词有“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的动”的比喻,李清照《武陵春》也有“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只载不动许多愁”的词句。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明显化用二者之词句。

莺莺遥望骑马远去的张生,坐着慢行车儿,那被离别煎熬的愁情何等沉重!但这烦恼忧愁既无形象又无重量,作者便想到石孝友的“马儿驮”、李清照的“船儿载”,由此想到莺莺的车,于是便有了“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的曲词。

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特色

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特色

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是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所创作的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辞别诗。

它以丰富的意象和清新流畅的语言展示了王实甫独特的创作风格,蕴含了浓郁的南方文化特色。

首先,在语言上,《长亭送别》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作品充满了生动的意象。

例如,诗中提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寄彩笺兼尺素等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类情感的对比,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这种手法运用恰到好处,使整首诗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长亭送别》采用了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了心中的离愁别绪。

诗中的行行重叠,意思却多变,让人读来有一种思绪万千的感觉。

王实甫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使每个字、每个词都饱含深情,让读者情感激荡,回味无穷。

此外,《长亭送别》还具有浓厚的南方文化特色。

王实甫是元代南京人,他在诗中表现了对家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中所描绘的景致与江南水乡的风景相契合,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情趣和诗意的环境中。

这种融入地域文化的表现方式,使诗作更加具有魅力和亲近感。

《长亭送别》这首诗兼具了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的特色,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离愁别绪。

它的语言生动鲜活,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王实甫的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生动的意象;同时,要注重语
言的流畅与自然,使作品更具韵味;最重要的是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作品,展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通过学习和借鉴《长亭送别》,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是指送人离开或赴约时表达的祝福,表达出一份无尽的情谊和热恋。

为了直接唤起读者感情,长亭送别有其独特的文艺特色,以言语来表现出一种痛仰感。

一般来说,长亭送别多较少文字,内容深刻,并能唤起更多的感情。

由于长亭送别的文艺特性有一定的规则性,主要包括字句窄小、语言簇拥、形象丰富、情感多彩。

首先,字句窄小。

长亭送别字句挑选得当,可以有更多的字句凝练、婉转,以一种简单而清新的文字组织表达出一片真挚的情感。

其次,语言簇拥,也就是说,文章中的语句语言稳重、醇艳,用词取舍非常讲究,表达出细腻感情,展现出豪放的精神。

长亭送别的表达方式,还可以用形象丰富的词语来展现,如“不分彼此”、“白头到老”等,能够形象明了地呈现出至诚的情感,把人们的欣慰和弥足珍贵之处穿插进来,使感情更为丰满 one。

再者,情感多彩,以简洁合理的言辞来表达,感染读者情怀,表达出一种无奈。

它以含蓄婉转、哀而不伤的语气,表达出一种真切深情、不舍之思,唤起读者一种沉沉忧伤、凄然憩苦的心情。

一曲长亭送别,万千思绪入流水,如花似玉,五气楚雨,江南舫舟,潇潇滟滟,九重霑翠,发披云栈,情歌慢道,把行人,何时返照枫桥旁!此时温馨的情思和友谊满溢,那一片尊重和负责的言语,也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深深铭记一刹时光。

当友人分离,就能够感受到对友情的珍惜和流泪,所以,长亭送别中的言辞显得更加温婉动人,让读者感受到一片真挚的情感。

它把人们怀念和希望混为一调,一言一行平三把把人们的情怀一一勾勒,用手写的一笔让友谊的痕迹深深刻在心中的一个小小的空隙。

《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长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该诗以婉约淡雅的笔触,描绘了别离场景中的眷恋之情和无奈之感。

本文将从韵律、意象、节奏、修辞等方面来探讨《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

首先,诗歌的韵律是《长亭送别》语言特色的一部分。

该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格律形式,每句四平韵,整首诗共八个四平韵。

这种格律的运用使整首诗的韵脚有一定的呼应,形成了平稳而和谐的韵律感。

通过韵律的巧妙运用,诗人表达出了他心中的情感。

其次,意象是《长亭送别》语言特色的重要方面。

诗中通过描绘长亭、离别等意象,把读者带入了别离的情境中。

一方面,长亭作为远行者返回的地方,象征着别离的场景;另一方面,行人和马都是离别的具体形象,更加体现了诗人的追思之情。

通过这些生动的意象,诗人成功地把读者的情绪带入了诗中。

接下来,节奏是《长亭送别》语言特色的另一重要方面。

该诗以抑扬格为基本音步,结构松散,以平仄相将和60%的平声与40%的仄声相交织,通过音律的交错变化,营造出了一种婉约淡雅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的运用使整首诗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更加凸显了诗中的情感。

最后,修辞是《长亭送别》语言特色的一部分。

该诗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比如,诗中使用了拟人手法,将时光比喻为"去国",使得离别的情感更加生动。

此外,诗中也使用了夸张手法,如"停杯"、"问君"等,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意更加鲜明,读起来更加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韵律、意象、节奏和修辞等方面。

通过这些语言特色的运用,诗人成功地表达出了别离时的情感和无奈之感。

同时,这些语言特色也让该诗具有了一定的艺术美感,使之成为唐代一首优秀的诗作。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艺术风格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权《太和正音谱》)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关、王二人艺术的不同之点的话,这就是:关汉卿戏剧属阳刚之美,而王实甫戏剧属阴柔之美。

借用清代姚鼐的话来说,前者“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后者则“如初升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寥廓。

”(《复鲁挈非书》)《西厢记》的崔张故事乃千古佳传,人物也很美,无论是张生钟情之美,莺莺深情之美,红娘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为“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奠下很好的基础。

艺术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驾驭语言的独特性。

剧本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是语言的艺术。

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和全剧到处都有美不胜收的绮词丽语分不开的。

……艺术风格还表现在意境的创造方面。

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

全剧处处有诗的意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

……在个别悲剧性的场子里,也依然笼罩着诗的气氛。

如《送别》一折,并不着重去渲染主人公摧肝裂胆的痛苦,而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愁恨时特有的一些表现手法,以景写人,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里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抱头痛哭,有的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依然是一片诗情画意的动人色调,与全剧优美的风格和谐统一。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_长亭送别_的语言风格

_长亭送别_的语言风格

2008.3YUWEN JIANSHE课文新解《长亭送别》遣词用语精妙,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

〔1〕简单地说,其语言风格是兼雅艳、本色、当行而有之。

一、《长亭送别》:雅艳之词从“雅”的方面看,雅艳风格侧重指用语渊源有自。

“雅”暗含着这样的创作倾向:突出书卷气息,努力拓展剧本与传统文化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长亭送别》中,这集中地表现为频繁地运用典故。

如[满庭芳]中的“举案齐眉”,〔2〕出自《后汉书·梁鸿传》。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出自《庄子·则阳》以及班固《难庄篇》。

[耍孩儿]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出自《拾遗记》所载薛灵芸故事。

用典在元代以前就是诗文创作的常用手法,其妙处在于以简练的语词唤起读者对所熟悉的知识背景的回忆,达到引发共鸣的艺术效果。

《长亭送别》用典平易不晦涩,将莺莺的别离情感表达得典雅细腻而又不失自然明白。

从“艳”的角度看,雅艳风格侧重指辞藻艳丽。

“艳”潜藏着这样的创作倾向:行文不吝张扬词采,积极地从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

在《长亭送别》中,这集中地表现为多处化用前代脍炙人口的诗词。

如[脱布衫]中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就化用《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秦观《满庭芳》“天粘衰草”之意。

[幺篇]中的“清减了小腰围”,颇得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之意。

[耍孩儿]中的“比司马青衫更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收尾]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则套用了李清照词《武陵春》语意。

至于 “柳丝” “斜晖” “夕阳古道” “秋风”等,也都是传统诗词中表达离情别绪的典型意象。

对诗词名作和传统意象的化用,使《长亭送别》具有浓郁的诗味,增强了唱词的含蓄性、抒情性和感染力。

《长亭送别》的雅艳风格还体现为对该剧故事发展渊源的尊重。

其道白云:“弃掷今何在,当时且《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福建省集美大学文学院 孙桂平自亲。

简论_西厢记_长亭送别_的语言魅力

简论_西厢记_长亭送别_的语言魅力
《长亭送别》中,类似这种化用前人名 句的方式可谓“比比皆是”,【二煞】中的 “一春鱼雁无消息”引自秦观的《鹧鸪天》 词中“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 魂。”取其期盼夫婿音讯之意;【耍孩儿】 中的“未饮心先醉”化用的是柳永《诉衷情 近》词中“未饮先如醉”,取其无际的离愁 使人难以自持之意;【朝天子】中的“蜗角 虚名,蝇头微利”更是直接引用苏轼《满庭 芳》,取其对功名利禄蔑视、嘲讽的态度; 而“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 的是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 衫湿”的典故。如此等等,对刻画人物心 理,表现莺莺与张生的离愁别绪以及莺莺珍 视爱情而轻薄功名的思想性格,皆产生了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时的无限惆怅和对张生的深深眷恋。“无 人语”不仅表现夕阳古道的寂静,更是传达 出莺莺的孤寂惆怅,可谓“此时无声胜有 声”。夕阳古道,一片寂静。这情景是够冷 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了马的嘶鸣,它 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莺莺此时听到马 的叫声而见不到张生其人,她是什么样的心 情也就可想而知了。词曲通过“无声”和 “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sume Guide ·Culture Research
简论《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魅力
■ 沈林昌 (苏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苏州 215128)
[摘 要]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为人们构建了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殿堂。我们阅读欣赏其戏剧语言,从他熟练驾驭民间语言、善于吸取 古典诗词精华和巧用多种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王实甫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关键词]语言风格 典雅 本色
用,由于离别的怨恨愁苦,再丰盛的“美味 佳肴”对莺莺来说犹如“土和泥”,甚至还 比不上“土气息,泥滋味”;【耍孩儿】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 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红 泪”,古代传说,曾经有一个少女被选入 宫,在同她的父母分别时,哭得很伤心,用 玉壶接下她的眼泪,玉壶都染成红色的了。 后来把女子非常悲伤时流的眼泪叫“红 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是化用唐代诗 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最后两句:“座中泣 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是夸张 兼用典,形容莺莺因与张生别离而伤心之 极。

《西厢记》语言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语言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语言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作为一部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其中语言的表达能够给人以超凡脱
俗的深刻感受。

可以说,《西厢记》是语言艺术的绝唱,它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雕细琢和极具传奇色彩的情节的完美结合。

首先,《西厢记》中运用了大量的典雅的文言文,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还有“在幽暗无嗔无睹的世间,承受得了波折,何以获眄扬”等,这样不变的古典语言将常见的故事情节包裹得更绚烂多彩了。

以古希腊神话为标准,《西厢记》作者创造出更强烈的艺术表现感,也有如“吾谁为人,未识谙面,如来洞穴云无涯”,写出深奥的艺术思想,更有助于读者理解故事的精神内容。

此外,《西厢记》在情节描写上极具诗意,比如“玉立枯柴,碧把绣花”,
“苍苍茫茫,流着露珠”,“云鬓洗白无痕,为你拂去桃色,素洁无尘”,这样的诗意描绘丰富了宣纸上的景色,使人感到欢快与怀想。

另外,诗词里还大量运用了暗喻和形象比喻,意义深远,蕴含着对艺术、人性、情义的哲理思考,给读者以深度的感悟,而不是僵硬的局限的理性的思维。

总的来说,《西厢记》有著强大的艺术魅力,它在语言方面丰富多彩,不仅含
有诗意般的文言文,也有各种暗喻和形象比喻,让人充分领略故事中的精髓。

同时,它用简洁优美的诗句,把轻浮和深奥、平凡而又神奇的情节泼洒在宣纸上,令人耳目一新,仿佛都亲眼看到了故事情节中的各种场景。

这就是《西厢记》的语言艺术魅力,为文学史留下绝妙的印记。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1)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1)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1)[ 内容提要]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了宣扬“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使用各种艺术手段,使作品形成了所谓“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真可谓“天地妙文”。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一、《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

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

所以,研究《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理应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剧作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辞:“[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

简析《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

简析《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

简析《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作者:孟德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07期《西厢记》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

《西厢记》的故事,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面的一折,编选于高中语文第三册戏剧单元。

在这折戏里,并没有跌宕曲折的戏剧情节,它那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来自何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层面做了一些探究:第一,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写。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环境的约束,封建礼教的教养,对她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她的青春觉醒,在行动上经历了不断追求和动摇的曲折过程。

她既是情不自禁地向爱情走去,又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反复“假动作”。

崔莺莺在爱情中的“假动作”,(1)说明社会环境、封建势力对她有巨大压力;(2)说明崔莺莺追求婚姻自主与所受的封建教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3)说明莺莺也背着封建社会女子的因袭重担。

莺莺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那种依恋、痛苦、怨恨、忧虑是与她那美好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去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似状元及第”。

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势的利益。

第二,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古人、今人所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郭沫若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一语道破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

可以说它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

就诗的语言而论,辞藻优美,典雅凝练,含蓄蕴藉,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就曲的语言而言,富有动作性、形象性、性格化,通俗明快,自然灵活,淋漓酣畅,多为直接描写或直陈胸臆。

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在境界风格的本质特征上将诗、曲统一起来。

王实甫很善长提炼城市平民,主要是以勾栏为中心的各种人物的口语,古今并取,雅俗共储,使华美与通俗和谐统一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既典雅秀丽、含蓄悠长,又质朴自然、活泼晓畅的雅俗共赏的语言新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由于离别的怨恨愁苦,再丰盛的“美味 佳肴”对莺莺来说犹如“土和泥”,甚至还 比不上“土气息,泥滋味”;【耍孩儿】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 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红 泪”,古代传说,曾经有一个少女被选入 宫,在同她的父母分别时,哭得很伤心,用 玉壶接下她的眼泪,玉壶都染成红色的了。 后来把女子非常悲伤时流的眼泪叫“红 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是化用唐代诗 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最后两句:“座中泣 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是夸张 兼用典,形容莺莺因与张生别离而伤心之 极。
另外,对比手法的运用还体现为戏剧场 景的相互映衬和烘托。例如:【一煞】以青 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 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 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其氛围渲染得更加 萧瑟凄冷。“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 马嘶”,“无人语”和“听马嘶”构成了听 觉上的强烈对比,含蓄而深沉地表现莺莺离
《长亭送别》中,类似这种化用前人名 句的方式可谓“比比皆是”,【二煞】中的 “一春鱼雁无消息”引自秦观的《鹧鸪天》 词中“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 魂。”取其期盼夫婿音讯之意;【耍孩儿】 中的“未饮心先醉”化用的是柳永《诉衷情 近》词中“未饮先如醉”,取其无际的离愁 使人难以自持之意;【朝天子】中的“蜗角 虚名,蝇头微利”更是直接引用苏轼《满庭 芳》,取其对功名利禄蔑视、嘲讽的态度; 而“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 的是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 衫湿”的典故。如此等等,对刻画人物心 理,表现莺莺与张生的离愁别绪以及莺莺珍 视爱情而轻薄功名的思想性格,皆产生了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每当我们阅读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 别》,犹如步入了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殿 堂,让人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接,使人如 痴如醉,流连往返。难怪前人为此留下了许 多赞美之辞。“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 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 夺魁”。(贾仲明《凌波仙》);“字字当 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徐复祚 《曲论》); “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 雄。”(何元朗《四友斋丛说》);“北曲故当 以《西厢》压卷。”(王世贞《曲藻》);朱权 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 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郭沫 若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 作,也是一部好诗”。前人对《西厢记》的 评价,的确揭示了《西厢记》在语言艺术上 的特点。我们甚至可以说,《西厢记》是一 部“诗剧”,其语言达到了文学性与戏剧性 的高度统一。就诗的语言而论,是“花间美 人”,辞藻华丽典雅,意境优美深远;就曲 的语言而言,朴素生动,通俗明快,淋漓酣 畅。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 诗词的凝练风格。以下笔者结合《西厢记· 长亭送别》的教学,对其语言艺术作一初步 的探析。
·文化研究
Consume Guide ·Culture Research
简论《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魅力
■ 沈林昌 (苏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苏州 215128)
[摘 要]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为人们构建了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殿堂。我们阅读欣赏其戏剧语言,从他熟练驾驭民间语言、善于吸取 古典诗词精华和巧用多种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王实甫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关键词]语言风格 典雅 本色
别时的无限惆怅和对张生的深深眷恋。“无 人语”不仅表现夕阳古道的寂静,更是传达 出莺莺的孤寂惆怅,可谓“此时无声胜有 声”。夕阳古道,一片寂静。这情景是够冷 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了马的嘶鸣,它 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莺莺此时听到马 的叫声而见不到张生其人,她是什么样的心 情也就可想而知了。词曲通过“无声”和 “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 凄凉和莺莺的惆怅。
总之,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在 戏剧语言方面,善于吸取古典诗词精华,擅 长提炼驾驭民间语言,巧用多种修辞手法, 既典雅又质朴,既文采斐然又不废本色,是 文学性和戏剧性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吴汉德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大学语文》, 2002 [2]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善炼民间口语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曲词在 偏重华美,化用前人名句的优美意境的同 时,善于提炼民间生动的口语,其语言朴素 而生动,准确地刻画人物性格,充满着浓厚 而鲜明的生活气息。例如: [叨叨令]“见安排 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 么心情将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 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 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湿做重重叠叠 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 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 的寄。”这段曲词是人物心灵的直接剖露, 由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 蓄积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一泻千里。这里 没有古典诗词的精炼浓缩,而是充满民间生 活气息的方言口语。整首曲词先从眼前张生 上朝赶考的车马行色牵动莺莺的愁肠写起, “熬熬煎煎”形容愁绪难以排遣,表现其忧 心如焚的痛苦感受。在如此心境下,哪有什 么心情将自己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又 从抒写莺莺的相思之苦再到她对张生的寄望 之深,表现其沉重而难以承受的别离之情, “昏昏沉沉的睡”、“重重叠叠的泪”是莺 莺对离别之后那种孤单凄凉生活情景的设 想:以昏睡和涕泪来消磨那伤悲愁苦的光 阴。想到这里,不由得撕心裂肺、悲痛欲 绝,发出了“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的无可 奈何的悲叹。然而,别离已是无法挽回,和 自己的心上人马上就要“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了,于是,莺莺只得强抑 悲痛,寄慰于别后的鱼雁传书,“书儿、信 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这段曲词可谓 “一波三折”,曲折细腻的刻画出人物丰富 而复杂的心理世界,将莺莺愁肠百结、哀怨 无限的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至。而曲词的语句 属于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前句有两 个带“儿”化韵的词,后面是双音词的重 叠。“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 儿,衫儿、袖儿,书儿、信儿”是儿化的名 词;“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 重叠叠、恓 恓 惶惶”是重叠的双音词。作者 把这些日常的生活化的口语巧妙地组合起 来,构成一连串的排比、重叠,造成音节和 声韵的回环流转,丰富了戏剧语言的表现 力,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又如:[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 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 泥滋味”;[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 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 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 甚急,去后何迟?”;[三煞]“笑吟吟一处 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 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 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 眼愁眉。” 等等,其中的“土气息”、“泥
三、巧用多种修辞 《西厢记》包含着丰富的修辞技巧,有 人曾说《西厢记》是集我国古代戏曲修辞之 大成,成为我国古代戏曲修辞手法运用的理 想范本。仅在《长亭送别》这折戏里,就运 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 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 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 合,对抒写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形象发挥了 积极作用。例如,【滚绣球】“听得道一声 ‘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 了玉肌”。面临与张生“悲欢聚散”,莺莺 是愁绪满腔而又百般无奈。当莺莺刚听见一 声张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镯子都松下来 了;远远看见送别的十里长亭,人也马上就 瘦下来了。显然,这里作者运用了高度夸张 的表现手法,来形容当时莺莺和张生缠绵欲 绝的离别之情。又如【幺篇】“昨宵今日, 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莺莺在感情折 磨下的心力交瘁,以至在短时间内就“清减 了小腰围”;【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 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 气息,泥滋味”,是比喻、夸张、对偶的兼
《长亭送别》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十分突 出。例如:【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 去得疾”中的“迟”与“疾”的对比;【上 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昨夜成 亲,今日别离。”【满庭芳】“须臾对面, 顷刻别离。”【四边静】“车儿投东,马儿 向西。”【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 独自归。”【一煞】“来时甚急,去后何 迟?”等。这种对比更加形象地刻画出莺莺 与张生的难分难舍,强化和突出了人物内心 的愁绪和忧郁。
一、化用前人名句 在剧中,王实甫十分擅长化用前人名 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了古典诗词 般的优美意境。例如: [正宫][端正好]“碧云 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 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唱词,展现在 人们面前的是一幅令人伤感的暮秋别离图。 暮秋季节,遍地黄花,西风正紧,北雁南 飞,霜染红枫,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这种暮秋特有的景物 所构成的戏剧情景,衬托和渲染了人物此时 “都门帐饮无绪”的凄清心情。这种情与景 的交融,与北宋范仲淹的【苏暮遮】所创造 的意境相似,“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 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 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 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 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暮遮】抒 写的是羁旅之愁,在辽阔高远的暮秋景色 中,寄寓词人浓重的思乡之愁。而王实甫的 [端正好]借鉴并化用其词句,将“叶”字换成 “花”字,在悠长旷远之境、萧瑟悲凉之感 的创设和渲染方面,比范仲淹的【苏暮遮】 更有所创新。眼前这些客观景物,构成了一 种动态的却又是萎迷的意境,渲染出浓重的 离情别绪,与莺莺此时内心的离别之情融而 为一,“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满林枫叶,火红如醉,是由离人的眼泪染成 的。在这里,景物色彩中饱蘸着无限的离愁
211
2008.5 消费导刊
·文化研究
Consume Guide ·Culture Research
滋味”、“无人语”、“为甚么”、“笑吟 吟”、“哭啼啼”、“昨宵个”、“今夜 个”、“阁不住”等大量用语,均属于当时 的方言、土语、习惯用语,作者善于“拿来 主义”地在曲辞中的穿插运用,朴素生动, 活泼明快,增加了曲词的俚俗色彩,保持了 元曲语言的“本色”。既生动传神地刻划了 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 口。
别绪,从而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 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