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音乐_《送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送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知识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2.唱好歌曲中的合唱部分,注意声部均衡和音色统一。

3.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流畅、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

难点:.唱好歌曲中的合唱部分,注意声部均衡和音色统一。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1.师生问好师:音乐课开始了,请听老师演唱一首歌曲,仔细聆听,想一想老师的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初听歌曲(教师手风琴弹唱作品《送别》——谁来说说歌曲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80速度生:歌曲给我一种非常的悲伤的感觉。

(评价:你的音乐感受真好)是的,这就是咱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由李叔同先生填词的学堂乐歌《送别》师: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每当旋律响起,往事涌上心头,让我们伴随这段经典的旋律,走入那段《城南旧事》2. 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背景介绍)这首《送别》被电影《城南旧事》当做主题曲传唱至今,同学们,人生总有很多的悲欢离合,主人公小英子在刚刚经历了与父亲的生死离别以后,与她朝夕相处每天照顾她的保姆也因为家庭原因离开的她,在那个战争年代,也许离别就代表着永别,此时此刻,小英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生:她的心情应该是依依不舍的。

(非常好)生:我认为她的心情也是很悲伤的。

师: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的,依不舍的感情,再来感受一下这段经典的旋律,三听歌曲。

生:随着音乐律动(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1.用wu模唱旋律师:几遍的聆听以后,我相信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有所熟悉,跟随钢琴用wu来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老师示范wu )80速度师:请同学们身体坐正,口腔打开,嘴巴里面像含着一个小乒乓球一样,(老师示范wu )80速度生:用wu演唱(教师单手弹旋律)2.朗诵歌词师:同学们的声音真的很有感情,把老师也带入了这种离别之中,接下来,请听老师朗诵歌词,仔细聆听,想一想老师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送别》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别》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莺莺感情概括: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

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

教学设计_送别_音乐_小学 教案、说课、试讲稿

教学设计_送别_音乐_小学 教案、说课、试讲稿

《送别》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2、认识词作者李叔同3、学唱学堂乐歌《送别》情感目标:通过学唱《送别》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送别》知识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2、了解词作者李叔同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送别》2、学会并且能够背唱《送别》教学难点:1、歌曲音准节奏的准确把握2、能够再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ft乐器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1、学生聆听四段音乐,猜歌名,并且说出在哪里听到过。

(1.明天会更好2.阳光体育之歌3.敢问路在何方4.大头儿子小头爸爸)2.歌曲分别为校园歌曲和影视歌曲,引出课题《送别》既是校园歌曲,也是电影主题曲——音乐课本第四单元影视音乐《送别》(板书)3.简单介绍电影《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中篇小说。

《送别》是贯穿于全篇的主题音乐,表达主人公英子的内心情感世界。

简单了解学堂乐歌和词作者李叔同。

4.简介“学堂乐歌”二十世纪初期,把学校称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

歌曲《送别》就是创作于那个年代的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送别》的词作者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作者李叔同。

5、简介作者李叔同和《送别》李叔同,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艺术大师。

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等。

曾去日本留学,归来后剃度为僧,后被人们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大师因送走自己的挚友创作了送别的词,运用外国的曲调,使中国的文学和外国的曲调完美结合,谱成完整的曲子《送别》。

二、新歌教学: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乐曲美,因为送走自己的朋友,所以用忧伤、悲伤、依依不舍的情绪来演唱。

2.出示歌词,了解歌词,感受歌词。

朗读歌词,歌词中有许多美景,但是因为要送走自己的好友,心里还是感觉到忧伤。

3.看歌词再次聆听歌曲,观察歌曲顺序,分析歌曲。

(长亭外,古道边——今宵别梦寒,返回到歌曲开始处,长亭外——夕阳山外山,结束)乐谱知识:D.C 英文单词Da Capo 的简称,表示歌曲到此处并没有结束,应返回到歌曲开始处继续进行演唱,到标记Fine 的地方结束。

送别-西南师大版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送别-西南师大版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送别-西南师大版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送别”这首曲子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送别”这首曲子的旋律和歌词。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本节课将分为三个环节:欣赏、学习、表演。

1.欣赏:老师播放“送别”这首歌曲,让学生听一遍,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基调、节奏、歌词内容等。

然后再播放一遍,让学生可以唱跟这首歌。

同时,老师可以跟学生互动,引导他们了解这首歌曲的故事和背景。

2.学习:老师教授学生如何唱“送别”,包括旋律和歌词,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

组内成员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不准确的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掌握这首歌的技巧。

3.表演:学生进行小组表演。

尽量在课前分配好组员,让学生在课上表演。

老师也可以评选出最好的几组进行集体表演。

课外作业1.学生根据老师教授的内容自己练习唱歌。

2.学生准备组员,完成小组表演。

3.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资料,了解“送别”这首歌的历史、艺术价值等。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是掌握“送别”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同时了解这首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学生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小组表演,这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

教学难点目前来看,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学生们能否领悟这首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含义,以及学生们是否能够把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融入到表演中去,使表演更加生动。

评估方法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跟着唱,然后老师再跟学生一起唱,检查学生的发音和掌握程度。

学生们进行小组表演时,老师可以通过评估小组的整体质量,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把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融入到表演中去,来评估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无。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送别,小学音乐教案篇一:音乐送别教案《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五、教学过程:1、练声曲:| 3 4 | 5 —|5 4 | 3 2 | 1 —咪吗咪2、学唱歌曲《送别》(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

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

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这是李叔同的《送别》。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很多动人的诗篇。

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

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1.齐读课题。

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1.指名读2.师范读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

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

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因此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因此诗人说烟花三月———————————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

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体验导入1.教师播放一首慢歌,让学生静心感受,引导学生关注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老师询问学生最近有没有经历过与决别有关的事情,让学生回忆对于别离和分别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准备的图片,从图片中找出与别离和分别相关的元素,如愁容、泪水、手别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别离和分别的情感深入体验与理解。

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歌曲《送别》的情感表达,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

2.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有相应的表现力。

3.学生能够认识到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和情感体验的作用,形成积极的情感情境。

学习过程步骤一:感受歌曲《送别》1.教师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静心聆听,感受歌曲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2.学生自由表达对歌曲的感受,例如:歌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更靠近哪些情感?3.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进一步了解歌曲的音乐形式和表现形式。

步骤二: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1.教师引领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分别或别离的场面,同学之间或许会达成共鸣。

2.教师发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别离和分别有什么区别?怎样在别离或分别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步骤三:表现音乐中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词曲、旋律、节奏等角度进一步感知歌曲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通过音乐和肢体表现自己的情感,如悲伤、欢快、愁绪等。

3.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表演自己已经掌握的情感表达方式,并通过互相欣赏,进行互动学习。

拓展1.让学生通过资料查阅、亲身体验等,拓展对别离和分别的理解,并且思考如何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教师可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歌曲,分享其情感和理解,进行班级音乐会的开展,形成正向生活情境,营造积极情境氛围。

3.带领学生自主创作一首关于别离和分别的歌曲或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送别(王维)教学设计

送别(王维)教学设计

送别(王维)教学设计送别(王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古诗《送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古诗《送别》的词汇和句型结构,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选集2. 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3. 教具:相关图片、视频三、教学过程设计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在黑板上展示相关图片,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对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2. 播放一段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情感和情绪的共鸣。

分析诗歌:1. 展示《送别》的诗歌原文,带领学生一起阅读。

2. 引导学生读出第一段诗句,并帮助他们理解“青青园子”、“柳暗花明”等词汇的含义。

3. 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通过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这种情感?- 学生是否有类似的情感体验?- 这首诗对你有何启示或触动?学习句型结构:1.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如“自怜老翁无复识,谁伴清狂独徘徊”等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

2. 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倒装、破折号等,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有何影响。

欣赏其他诗歌作品:1. 选择其他与送别主题相关的诗歌,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并与学生一起阅读、分析、讨论。

2. 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拓展学习: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结构,创作自己的送别作品。

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一段文字,要求学生表达对离别的思念和祝福。

2.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创作,并在课堂上互相分享和交流。

鼓励他们欣赏、点评和提供建议,促使彼此的创作进步。

四、教学反馈1. 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关注他们对诗歌理解的深度和对词汇、句型运用的准确性。

2. 提供个别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内容。

《送别》教学设计歌曲《送别》教学反思集合3篇

《送别》教学设计歌曲《送别》教学反思集合3篇

《送别》教学设计歌曲《送别》教学反思集合3篇第1篇: 《送别》教学设计歌曲《送别》教学反思声乐课《送别》教案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

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2、学堂乐歌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

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送别》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送别》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送别》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送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感情色彩的离别歌曲,歌词深情而感人,旋律优美动人。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强。

他们善于模仿和参与,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学情分析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送别》的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感受音乐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的掌握。

2.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模仿。

2.情感引导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演唱、舞蹈等实践活动来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送别》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歌曲和录音。

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送别》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歌曲的乐谱和歌词,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学生的高音部分和节奏错误。

多次重复演唱,使学生熟练掌握歌曲。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演唱,让学生在合作中巩固所学。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舞蹈、朗诵等艺术形式,表达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小结,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的美感。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展示所学歌曲,并请家长签名。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歌曲《送别》的关键词,如:离别、情感、美感等,以供学生课后复习。

《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送别》教学设计9教学重点: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①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王实甫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找出情节,理解主题,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营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进一步为鉴赏古代诗词打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

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

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上节课我们已学过,这折戏情节内容可分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行叮嘱,惜别目送”四幅场景,作者是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场景中展现的,我们逐一分析。

(一)送别路上:莺莺乘车去长亭,写的是途中之景。

1、朗读(端正好),找出景物,体会作用。

有“碧云、西风、黄花、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

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什么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

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景物是: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学⽣的表现⼒。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培养学⽣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和授新 教学步骤: ⼀、导⼊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歌,请⼤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于现代校园的⼀⾸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在唱些什么?那时⼈们把在学堂⾥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除向学⽣进⾏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送别》 ⼆、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部分选⾃当时的⽇本和欧美的流⾏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

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后⼀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表演 ⽤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范 ⼋、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乐⽂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篇⼆ 学情分析: 本班学⽣来⾃⾳乐素养较⾼的部分四年级学⽣和⾳乐素养很⾼的部分三年级学⽣,因此,教师可以对学⽣提出较⾼的⾳乐学习⽬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发展的需求。

幼儿园古诗《送别》教案

幼儿园古诗《送别》教案

幼儿园古诗《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送别》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培养幼儿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材:《小学文学名篇赏析》
2.教具:课件、琴韵麦克风
3.环境:音乐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欣赏(10分钟)
播放童声版《送别》音乐,引导幼儿聆听和感受歌曲的情感和形式,并随音乐手势引导幼儿做出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3. 阅读(15分钟)
教师朗读《送别》,让幼儿聆听文学之美,引导幼儿通过听、读、看的方式感受古诗的情感内涵。

4. 朗诵(20分钟)
分组让幼儿们朗读古诗,在发音、语调等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和修正。

5. 模仿(15分钟)
领唱老师鼓励幼儿尝试模仿歌曲的唱腔和表现方式,再次演唱童声版《送别》音乐。

6. 创作(15分钟)
引导幼儿们根据古诗的情感表达,自由发挥创作,画出属于自己心目中的“送别”图画。

7.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幼儿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幼儿们了解了《送别》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培养了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

同时,教师采取了多种方式,如欣赏、阅读、朗诵、创作等,让幼儿们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互动,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进行表达,并且让幼儿们在有趣而有意义的学习中更有信心和热情。

《送别》教学设计精品3篇

《送别》教学设计精品3篇
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 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 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 5 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 yin,前 鼻音;暂 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 kuai,三拼音;炙 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ⅱ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 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 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 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王维《送别》教学设计

王维《送别》教学设计

王维《送别》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王维《送别》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王维《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2. 分析《送别》的诗意表达;3. 培养学生对于生离别的体验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他们有过的离别经历,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离别的感受和情感。

2. 预习阅读教师分发《送别》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诗歌上圈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或句子,并简要解释自己的理解。

3. 文本解读教师与学生一起读诗,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抒情语言及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秋雨”、“江南”、“人间”等意象所代表的含义,以及诗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和对于生命变迁的思考。

4. 诗歌鉴赏教师分发一些文人学者对于王维的《送别》的评论文章,让学生阅读并提取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观点支持的细节。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评论文章进行讨论:1)这篇文章对《送别》的解读是否客观准确,有没有漏掉重要的点;2)我是否同意这篇文章的解读,为什么;3)我还有没有其他的观点。

6. 学生陈述指定自愿的小组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陈述,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并讨论。

7. 学生表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送别》的诗句进行表演表达,包括声音、动作、面部表情等。

通过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结合自己的真实或想象的离别经历,谈谈对于《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要点1. 了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送别》的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王维写这首诗的动机和意图。

2. 分析诗歌的诗意表达通过教师的解读与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抒情语言和情感表达。

3. 探讨评论文章通过阅读与讨论评论文章,让学生了解不同观点对于诗歌的解读和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

4. 学生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别》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理解《送别》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3.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4.通过唱歌和演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文本阅读首先,老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先自主阅读一遍《送别》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增强学生对歌曲的思考和感悟。

2.情感渗透在教唱歌曲之前,老师可以借助图片、故事、影像等方式呈现《送别》故事情节和背景,并逐步带领学生进入情感空间,引发学生对送别主题的思考。

3.唱歌演唱在加深学生对《送别》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歌曲的唱教学习,加强学生对旋律和节奏的掌握,并引导学生在唱歌的同时表现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三、举例教学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教学步骤:步骤一: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送别》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步骤二:情感渗透借助图片、故事、影像等方式呈现《送别》故事情节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空间,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步骤三:唱歌演唱老师现场指导学生演唱《送别》,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在学生唱歌过程中给予肯定和指导。

同时,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表达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和内涵。

步骤四:巩固练唱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逐渐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表现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

老师也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演唱机会,让学生在演唱中体验音乐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问答、学生自主演唱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和日常表现来进行评价,强调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的长期培养。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送别》这首歌曲的背景及意义;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能够理解并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3. 教授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如旋律、节奏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聆听、演唱、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2. 运用小组讨论、即兴创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2.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集体荣誉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歌曲背景及意义介绍《送别》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

2.2 歌曲结构及旋律分析分析《送别》这首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2.3 歌词解析对《送别》的歌词进行详细解析,使学生能够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送别的场景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送别的场景和情感,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3.3 歌曲聆听让学生聆听《送别》这首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4 歌曲演唱教授学生演唱《送别》,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旋律和节奏。

3.5 即兴创作让学生根据《送别》的旋律,即兴创作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演唱和创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5.2 教学音频准备《送别》这首歌曲的音频文件,用于课堂聆听和演唱。

5.3 乐理教材准备乐理教材,用于教授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6.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首关于送别的歌曲创作。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送别》教学设计 (6)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送别》教学设计 (6)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送别》教学设计 (6)一. 教材分析《送别》是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的一首歌曲,采用五线谱进行记谱。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感人,表达了对离别之人的深切祝福和依依不舍之情。

本节课通过学习《送别》,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五线谱的识谱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此外,学生对歌曲的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学中应注重引导他们深入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送别》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用正确的音准和情感演唱歌曲。

2.提高学生对五线谱的识谱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3.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体验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五线谱的识谱能力2.歌曲的音准和节奏3.对歌曲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达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用钢琴弹奏旋律,学生跟随演唱。

2.互动法:学生分组进行合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4.视听法:观看歌曲的MV或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旋律、歌词、五线谱等资料。

2.钢琴:用于弹奏旋律,引导学生演唱。

3.视频设备:用于观看歌曲MV或相关视频。

4.练习册: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送别》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然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送别》的五线谱,引导学生认识五线谱的构成和记谱方法。

同时,教师用钢琴弹奏旋律,让学生跟随演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唱,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音准和节奏上的错误。

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示范法、互动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4.巩固(5分钟)学生独立演唱《送别》,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

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

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
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送别》)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生: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2.抓字眼,明诗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诗意: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杨柳飞舞漫天柳絮。

折柳相送杨花散尽,借问行人何时是归期。

)(2)教师指点,指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字词。

著:接触,贴近。

漫漫:遍布的样子
柳条折尽:折柳条是古人表示送别的一种象征。

“柳条折尽”表明思念志深,恋恋不舍。

行人:出征的人。

(3)小组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合作探究体会诗的意境。

A、想象描述“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B、作者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C、你如何理解后两句的含义
D、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
受到什么?
小组经过一番讨论、探究,发言如下:
A、首先,折柳送别在古诗中早有表述,在后来的唐代折柳相送更成为一种生活的情趣。

所以,开篇即写杨柳,很吻合送别的情趣。

其次,作者创设的这种情景也烘托了送别的气氛。

杨树柳树的枝条一片青翠,已经垂到地上,杨花纷纷扬扬漫飞舞。

这两句诗,为下面作者升华离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B、看似大好的春光,却不得不面对离别,怎能不让人更加伤感。

杨花“搅天飞”,一个“搅”字,既写了杨花一铺天盖地,也表现一种纠缠清、难以割舍状态。

这样的景色只能增加作者的离愁别绪,无心赏景。

C、后两句写杨花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归期难料,从而更加重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D、从字面上看,这是首送别诗,抒发诗人离愁别绪。

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影射、讽刺隋朝统治者的诗,诗人以“杨柳”之“杨”谐“杨广”之“杨”;以写杨柳、杨花铺天盖为名,行揭露统治者凶残暴虐之实。

最后,假借“柳条折尽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问话,表达百姓对统治者的诅咒:杨氏王朝终究要垮台,看你横行到几时!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四、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杨花漫漫搅天飞。

2.著:________。

3.“搅”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五、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六、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
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送别》。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