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第4课《古代歌诗四首》教案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歌诗的基本概念。古代歌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传承文化、启迪思想的重要载体。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离骚》这首诗。这首诗展示了屈原如何通过比兴手法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抱负。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古代歌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带领同学们走进了《古代歌诗四首》的世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歌教学的挑战与魅力。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理解古代歌诗的背景和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或许可以通过故事化的方式,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心境。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歌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歌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承古代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诗歌的鉴赏方法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各种修辞手法和意象,但仍有部分同学显得有些困惑。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通过更多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此外,今天的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同学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同学较为内向,发言不够积极。为了鼓励这些同学,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诗歌鉴赏·送别诗优秀PPT课件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寒蝉凄切,
——王实甫《长亭送别》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2021
芳草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2021
35
❖ 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游子思妇
❖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 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 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 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 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 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2021
13
离恨如旨酒, 古今饮皆醉。 ——贯休《古离别》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2021
14
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夕阳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2021
22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韵律、节奏、意象等。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韵律、节奏、意象等。
2. 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等。
3. 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哲学、道德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2. 教学案例: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哲学、道德等方面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诗词朗诵,引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韵律、节奏、意象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6.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古代诗歌,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让学生实地了解古代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代诗歌,提升对诗歌语言的运用能力。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鉴赏分析《沁园春长沙》的意境。
2.透过诗歌,拓展延伸,领略伟人个性及风采。
二、教学重点师生共同赏析全文三、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情感世界四、教学方法读一读议一议尊重原文,拓展延伸五、教学流程(一)导语康德曾经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一个就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
”而那些凝聚着诗人精神生命,闪烁着诗人智慧之光的诗歌总是会激荡我们的灵魂,陶冶我们的情操,把我们引领向一个无限广阔的精神海洋。
诗如其人,读毛泽东的诗,我们会感受到鼓舞与震撼,感受到力量与大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沁园春长沙》,去解读伟人的气质,去领略伟人的风范。
(二)分析鉴赏1.读课文。
2.介绍时代背景——论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当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3.分析上阕第一步分析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独立寒秋”的“独”作何理解?明确:独自一个人站在秋季的天空下。
拓展1:古来圣贤皆“孤独”(寂寞),作者一个人“独立寒秋”,又应该是怎样一番滋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憔悴;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孤独;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应该是怎样一番情思呢?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落”,戴叔伦“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郎士元“湘山木落洞庭波,湘水连云秋雁多”,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3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一、说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鉴赏唐宋诗词。
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
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学情我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或者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1)诵读领悟,把握诗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五、说教法与学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说到诵读教学,它即是传统的又是时新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强调朗读和诵读,加强学生对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美妙。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小组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篇1第六节分类鉴赏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举例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
”这四句则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
(三)检测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教案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教案《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教案》【引言】古代诗人杜甫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通过对草木的一年生长变迁来抒发对离别的感慨。
本教案以此诗为基础,旨在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这首古典诗作的内涵和特点,并通过分析诗中的情景描写和意境表现,启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感悟。
【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好《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原文、生词及解释、图片或视频资源以及相关练习或活动。
2. 学生准备:带着好奇心和对于诗歌的兴趣,准备纸笔。
【学习目标】1. 了解杜甫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和内涵。
2. 学会理解诗歌中的情景描写和意象表达。
3.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赋得古原草送别》”并解释词语含义,引起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理解背景和内涵】(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和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鼓励学生提问并了解诗歌的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原文,理解诗歌表达的内涵。
3. 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完成以下问题:a. 诗人为何选择古原草作为写作材料?b. 诗中的“离离原上草”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它能表达离别的情感?c. 诗中的“一岁一枯荣”意味着什么?它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4.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步骤三:情景描写与意境表现】(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诗歌中的情景描写,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
2. 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两个场景写沉浸式描述,表达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自由表演自己描述的场景,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和点评。
【步骤四:审美鉴赏和个人表达】(25分钟)1. 教师播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源,配以音乐,让学生体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境。
2010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
2010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一、风格和抒情方式1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1)王勃的《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2)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3)柳宗元的《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1)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设计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重点: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课时安排:5课时[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内涵。
教学步骤:一、读讲(一)以意逆志1、导入: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
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1)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选择:A爱情诗B闺怨诗C行卷诗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了解背景(2)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2、导读:那么,何文焕的批评恰当吗?他的批评表现了什么道理?请认真阅读课文“赏析指导”的“以意逆志”部分,并勾画要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3、答问和讲析:学生回答。
教师讲析。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呢?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了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诗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字 眼;
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
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 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 远山、浊酒等)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 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 象、担忧;对友人的思念。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 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 人的离情别绪。 (反衬)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 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 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谢亭 李白
离愁。 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 “杨柳”、“杨花”、“风笛”、“离 亭”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 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鉴赏训练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 舟” 。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 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 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 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 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 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 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 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系列:9送别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周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 题
送别怀人诗
课 型
复习课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赋得暮雨送李曹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洛城闻笛》、《忆秦娥·箫声咽》
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教案《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
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1、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课堂训练。
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案(通用6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案(通用6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案(通用6篇)1《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感受诗境,我选择了让学生诵读、小组探究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意境,缘景明情,探究理解李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并结合李白的生平简历深入理解其志未酬而心不已的乐观积极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品味意境,把握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探讨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讨论法第二课时一、导入由“梦境”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课件展示全诗思路,让学生熟悉全诗的行文脉络,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接下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并感受诗歌情感韵味。
根据诗歌思路让学生部分朗读。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抓住典型意象,把握每一幅画面的特点,进而理解情感。
目的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其间采用小组讨论及学生诵读的方法)吟读指导: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气,力争吟诵出诗歌中多变的节奏,多变的情感。
分析写景部分,各学习小组任选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意象,把握画面特点,理解蕴含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别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段:入梦缘由景物:天姥山特点:高大雄伟情感: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描述示例第1段“越人语山”,通过“瀛洲”“烟霞”等衬托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通过“天”“五岳”“赤城”“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用“信”“或”“连”“横”“拔”“掩”“倾”等词语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激发人们的神往之情。
第二段:月夜渡湖景物: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特点:清幽宁静情感:急切兴奋、轻松惬意描述示例月夜渡湖:飞、送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送别诗创作教案
送别诗创作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2. 掌握创作送别诗的基本技巧和要点。
3.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朗读经典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引导学生感受送别诗的情感和意境。
2. 简要介绍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送别诗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
1. 讲解送别诗的常见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如离别之情、思念之苦、勉励与祝福等。
2. 分析经典送别诗的创作技巧和要点,如意象运用、意境营造、语言锤炼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对于送别诗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创作实践(30分钟)
1. 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共同创作一首送别诗。
2. 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运用所学技巧和要点进行创作。
3.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和点评,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
1.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2. 师生共同评价作品,从情感表达、创作技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点评。
3. 总结本次创作实践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送别诗作品。
2.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送别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幼儿园送别古诗教案
幼儿园送别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古诗文化。
2.能够背诵《静夜思》。
3.通过活动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
1.介绍唐代诗人李白和他的代表作《静夜思》。
2.朗诵和解读《静夜思》。
3.制作诗歌手抄本。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李白和《静夜思》
1.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贡献。
2.介绍《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听唱《静夜思》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第二步:朗诵和解读《静夜思》
1.请家长或老师帮助孩子练习《静夜思》的诵读。
2.分组小朗诵,每组学生轮流表演。
3.针对诗句进行解读,让孩子理解诗人的想法。
第三步:制作诗歌手抄本
1.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色的手抄纸。
2.利用颜色笔绘画出《静夜思》的景象,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绘画功底。
3.将孩子们的手抄本收集起来,展示在班级教室里。
教学效果及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古诗《静夜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孩子们通过朗读、解读及绘画加深理解和记忆,掌握了欣赏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该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送别怀人诗课件
高考古诗文背诵60篇之送别诗
1.在《端正好·长亭送别》这支曲子中,作者奇妙化用范仲淹《苏幕 遮》中“碧云天,黄叶地”,渲染出深秋季节秋风萧瑟、大雁南飞典 型景物的句子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2.作者用“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两句话指出是离人的 眼泪染红了层层霜林,衬托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1、假如想对挚友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你将选择? 2、假如想表达对朋友的安慰,希望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力量,你将选择? 3、假如想表达友人离去后自己的茫然、伤感心境,你将选择? 4、假如想象到离别后友人孤寂的情境,想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与思念, 你将选择?
送别怀人诗特点及鉴赏方法
送1别、怀假如人想诗对常挚友见表情达感依依:不舍的离情,你将选择?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 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爱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 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 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 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4.[答案]A
[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 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 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 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 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 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反馈提升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方法一:辨题目,确定诗歌题材类型。
送别怀人诗特点及鉴赏方法 学生活动1:听歌曲,找意象,选歌名!
高二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长亭送别》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中的离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送别诗,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感受送别诗的特点。
2.阅读诗歌(1)学生自读《长亭送别》,注意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意。
3.分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长亭”、“落日”、“孤灯”等,体会诗人在离别时的孤独和无助。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设问等,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如离别、孤独、坚守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感悟诗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离别的感受。
(2)教师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5.拓展延伸(1)让学生阅读其他送别诗,如《别李十二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比较不同诗人的送别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它对现代人的启示。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长亭送别》。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进行赏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和感悟,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长亭送别》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送别诗,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附:《长亭送别》原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渡荆门送别》课文解析
《渡荆门送别》课文解析渡荆门送别课文解析渡荆门送别是一篇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作品,讲述了楚怀王与妃子褒姒在渡荆门时的离别之情。
本文将对这篇诗歌进行深入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
一、诗歌背景渡荆门送别是屈原的《楚辞》中的一篇名篇,属于离别与思念的主题。
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文学家,他以其辞章才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而闻名。
这首诗描绘了楚怀王和褒姒离别的情景,是古代中国文学中一部关于离别的佳作。
二、诗歌分析渡荆门送别共分五章,每章四句,共计二十句。
从诗歌的形式上看,它采用了特定的韵律和词汇,以传达深沉的离别之情。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将楚怀王和褒姒的离别情感与大自然相融合,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离别的思考。
以下是各章的具体分析:第一章:诗歌开篇以渡荆门为背景,描述了楚怀王与褒姒的离别情节。
通过描绘楚江边的春日景色,塑造了离别之中的苦涩和思念之情。
第二章:诗人以今日荆门为背景,描写了楚怀王与褒姒离别的情景。
通过描绘行舟上的凄凉景象,表达了楚怀王无法忘怀褒姒的痛苦。
第三章:诗人以楚江水为背景,描绘了楚怀王与褒姒离别时江水的流动。
通过对流水的描写,传达了楚怀王对褒姒的追思和思念之情。
第四章:诗人以楚山为背景,描绘了楚怀王远离褒姒的情景。
通过对楚山的描写,表达了楚怀王思念褒姒的深情和无尽的愁绪。
第五章:诗人以昔日荆门为背景,表达了楚怀王对褒姒的深情思念。
通过回忆和思考,传达了楚怀王对褒姒的不舍和对过去时光的眷恋。
三、诗歌意义渡荆门送别这首诗,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对离别情感的深入思考,抒发了楚怀王对褒姒离别的深情思念。
诗中渡荆门的离别情景也象征着人生中的离别和变迁,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眷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离别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诗人对于离别和思念的感受。
它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主题: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总是难以割舍离别的痛苦,对于离去的人和事物保留着深深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一、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
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
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二、内容及主题倾向: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别刘谞》)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
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三、常见意象的寓意: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江淹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四、写作技巧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
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
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都运用这种手法。
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