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调研我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进行分析研究,丰富我地区社会调研的实践资料。方法:从2010年3月至2012
年3月在我地区进行了样本600例的中等规模的社会调查。结果: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评分与城市本地务工者的归属感评分有差别,且后者评分明显高于前者。结论:政府机关加强对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可以使本群体用工错置的现象得到改善,同时可以提高这些受过专职教育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使其城市归属感得以实现。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今活跃在城市劳务市场的主力军,其成员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出生的农村青年。这个群体所受教育水平程度较高,乐于消费并进行精神物质方面的享受,与其父辈不同,他们对工作环境和工资水平有较高的预期值,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前有显著提高。但由于成长环境与城市本土居民的不同,一些价值观分歧较多[1]。同时碍于现存制度,渴望融入城市的他们,其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问题调研已经成为社会工作者急需研究和解决的的一项课题。为丰富此项内容的研究资料,我地区组织开展了“新生代农民工归属感”的调研课题。现对课题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分析,录入如下。
一、问卷资料
1.问卷来源。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地区进行了样本600例的中等规模的社会调查,调查对象随机选取城市本土居民务工者和农村进城务工者,对所取调查样本的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评价检测,521例问卷可以用于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
2.分组方法。对所获取调研资料进行分类整理,320例农村进城务工者作为实验组,201例城市本地务工者作为对照组,对其调查表进行计分(百分制),并记录。
3.统计方法。将521例可信问卷调查资料的数据设计成表格,并录入到spss 12.0 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对本次社会调查对照实验的数据资料应用秩和检验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见下表)
表城市本地务工者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评分比较
zc=2.748 p三、讨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城市建立了大量的工矿企业,其用工需求量呈年递增趋势。作为新生代农民想致富,进城务工是主要的选择之一。与其父辈费劲千辛万苦在市从事脏、累、苦和风险性大的工种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在满足温饱的同时,对工种的待遇水平和健康保障提出了要求。
在我国用工需求量大的地方出现了“用工荒”现象,究其原因:农民工群体依然庞大,而且很多人仍在寻找工作,这个时候工厂用
人荒出现必然不是农民工实际数量上大量减少的原因,仔细研究前人文献资料发现,占现在务工群体绝大部分比例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和薪水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五险一金,八小时工作制等,对薪金水平提出工厂所列具金额的两倍到三倍,工厂和务工群体两方面欲求满足达不到平衡,所以在劳动力依然富余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所以通过对代表着新生代农民工欲求的主要方面的归属感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可以改善用工环境,提高用工效率。
本研究群体有着强烈的城市归属感,想被城市认可,想融入城市生活。他们不具有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很多城市相关的福利。同时由于成长时期教育资源的欠缺,其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城市本地务工者差别显著,导致其经常处于低端工种岗位。情感上得不到尊重,经济上得到满足,本研究群体实验组的大部分研究对象无法达到心理满足状态。其本身已经远离农村,但是仍然无法对城市和现代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部分依然会把自己定位为农村人,这样一来,其工作热情不够高涨,主人公意识难以形成。他们大部分只是把城市作为创收的来源载体,处于主动选择,被动获取的状态。有五成农民工毕业于技术院校,拥有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很多时候不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造成人才资源错置,社会产值降低。所以政府机关加强对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可以使本群体用工错置的现象得到改善,同时可以提高这些受过专职教育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使其城市归属感得以实
现。
参考文献:
[1]李洪梅:对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14): 38-40.
[2]熊顺聪:镜像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和社会支持研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0(4): 34-35.
[3]李红见王文博:新生代农民工融城之困与对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 2010(11): 44-46.
[4]邓小栗: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梦”[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9):15-16.
[5]李中华蒋娟: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冲突及认知辅导[j]. 黑龙江史志,2011(9): 59-60.
[6]何欢: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企业凝聚力[j].网络财富, 2010(1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