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学资料60页PPT
语言模糊学资料汇编
1965年美国著名学者查德(L.乙deh)提出了“模糊集”(fuzzysets)的问题。
服胃模糊集,是指由模糊概念所组成的集合。
他指出模糊性应该用称之为模糊集理论的形式化的方法加以处理。
从此,便产生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新学科:模糊逻辑、模糊数学等等。
这些新学科的出现,曾被认为是科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查德的“模糊集”理论对语言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运用新方法分析各种语言现象,包括对语言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出现了模糊语言学。
有的学者在模糊这一标题下讨论,范围包括歧义(ambiguity)、多义(polysemy)、概括(generality)、随机(randomness)等语言现象。
近年来,人们开始把语用学和模糊语言学结合起来,对一些模糊语言现象进行语用分析,如广州外语学院的何自然教授(1988)。
对语言现象的语用分析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模糊逻辑,正如oeoffreyLeeeh在《语用学原则》(PrineiplesofPragmatics,1983)一书中指出:“语用描述只能建立在连续、模糊不定的语言值之上”。
模糊限制词语(hedges)最早是由GeorgeLakoff提出的。
1972年在纽约举行的一次国际性词汇学研讨会上,他宣读了题为《模糊限制词和语义标准》(HedsesandMeaninsc『iteria)一文,提出了自然语言中的概念模糊问题,并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了模糊限制词。
同年,他在题为((模糊限制词:语义标准及模糊概念的逻辑》(Hedges:astudyinmeaningcriteriaandthe10gicof fuzzyconcepts)一文中,指出模糊限制词就是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wordswhose Job招tomakethings加zzyorlessfuzzy)。
为了说明模糊限制词的语义功能,koff运用语义学研究中常用的层次分析法(hierarchicalanalysis),并且以E.R.Heider在一次心理实验中所用的“鸟”这个概念为例:人们并不是象对待是或非的事情那样去理解鸟这一概念。
语言学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句法学
研究句子结构的学科,包括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句 子类型等。
语义学
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包括词义、句义和篇章意义 等。
语用学
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包括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 和礼貌原则等。
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描写方法
通过对语言现象的详细描写,揭示语言的内在规 律和结构特点。
04
句子结构与句法理论
句子成分与功能分析
主语和谓语
句子的核心成分,表达基本的陈述关系。
宾语和补语
句子的补充成分,完善句子的语义内容。
定语和状语
句子的修饰成分,描述或限制句子中的其他成 分。
短语类型和层次关系
名词短语
以名词为中心词的短语,包括定 中短语、联合短语等。
动词短语
以动词为中心词的短语,包括状 中短语、动宾短语等。
介词短语
由介词及其宾语构成的短语,表 示时间、地点、方式等关系。
层次关系
短语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如并列关系、偏正关系等。
句法变换与生成语法简介
句法变换
通过改变句子成分的位置或添加某些成分来改变句子的结构,但不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常见的句法变换 有主动句变被动句、肯定句变否定句等。
生成语法简介
语言接触和融合现象举例
1 2
语言的借用 不同语言在接触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词汇的借用 现象,如英语中的“tea”借自汉语。
语言的混合 在语言接触中,有时会产生语言的混合现象,形 成新的语言或方言,如克里奥尔语。
3
语言的融合
当两种语言长期密切接触时,可能会发生语言的 融合现象,产生一种新的语言,如罗曼语族中的 法语、意大利语等。
失语症PPT学习课件PPT学习教案
命名性失语
一、主要临床特征 是以命名障碍为主的流畅性失语,主要表现为自发性找词困难,
对人的名字也有严重的命名困难。有错语,常常为迂回语言,说 话内容空洞,其他能力如理解、复述、书写能力均保留。 二、病灶 一般认为病灶在左大脑半球的角回和颞中回的后部。 三、预后较好
第41页/共55页
震颤性书 写
运动性书写障碍
第22页/共55页
小写症
视空间性失写
第23页/共55页
惰性失写
第24页/共55页
语言性书写障碍
第25页/共55页
构字障碍
语法错误
第26页/共55页
第二节 失语症的分类
第27页/共55页
一、失语症的分类
迄今为止,对失语症的分类仍未取得完全 一致的意见。19世纪下半叶,语言功能定位 -联系学说占主流,认为不同病变部位是产 生不同失语症类型的基础。20世纪前半叶, 功能整体学说占主流,此时期否定语言功 能定位学说,抛弃从语言障碍寻求大脑受 损部位的方法,以语言活动过程受损进行 分类。20世纪后半叶至今,随着科技的发展, 功能定位学说再次第受28页/到共55页重视。
一、失语症的分类
现在认为,大脑某一部位的损害,会造成 一组完全或不完全的语言临床症状较高频 率的出现,如果损伤较局限,多表现为典 型的失语症状,如果范围较广,会呈现出 非典型的失语症状。因此,Benson提出失语 综合征的概念,他对失语症的分类得到了 世界范围的广泛使用。
第29页/共55页
一、失语症的分类
皮质下失语
主侧半球丘脑受损出现丘脑性失语,表现为音量较小,语调低, 可有语音性错语,找词困难,语言扩展能力差,呼名有障碍,复 述保留相对较好。听理解和阅读理解有障碍。
模糊模式识别方法介绍PPT(51张)
• 如果训练样本中已知的类别标号就以模糊类的隶 属度函数的形式给出,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原有的 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改变,以适应这种模糊类别划 分(如后面将要介绍的模糊k近邻法)。
• 本节介绍的结果的模糊化,专门指训练样本和分 类器仍是确定性的,只是根据后续的需要把最终 的输出分类结果进行模糊化。结果的模糊化并没 有固定的方法,通常需要结合有关知识、根据所 用的分类器进行设计,比如可以根据样本离类别 中心的距离、离分类面的距离或与已知样本之间 的某种相似胜度量、神经网络输出的相对大小等 作为模糊化的依据
• 在这样的定义下,可以计算出对应于第j类第q个 特征的模糊度和熵。
• 如果模糊度和熵越小,则表明该类中这一特征的 取值比较集中,因此有利于分类;
• 反之如果模糊度和熵越大,则表明该类中这一特 征取值比较分散,不利于分类。
• 因此,我们可以用这个模糊度和熵作为衡量这个 特征对于该类分类的贡献的指标,模糊度和熵越 小则特征性能分类越好。
• 其中
模糊集合
• 定义在空间 X={x}上的隶属度函数就定义了 一个模糊集合A
• 表示为 •或 •
“开水”这一概念的模糊集与确定集
常见的隶属度函数形式
台阶型 三角形 梯形 高斯函数型
模糊集的运算
•并 •交
• 补:
模糊集合的荃本运算示意图
4.3 模糊特征和模糊分类
• 模糊模式识别就是在解决模式识别问题时 引进模糊逻辑的方法或思想
4.3.2 结果的模糊化
• 模式识别中的分类就是把样本空间(或样 本集)分成若干个子集,当然,我们可以 用模糊子集的概念代替确定子集,从而得 到模糊的分类结果,或者说使分类结果模 糊化。
• 在模糊化的分类结果中,一个样本将不再属于每 个确定的类别,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属于各个类别, 这种结果与原来明确的分类结果相比有两个显著 的优点:一是在分类结果中可以反映出分类过程 中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用户根据结果进行决策乡 二是如果分类是多级的,即本系统的分类结果将 与其他系统分类结果一起作为下一级分类决策的 依据,则模糊化的分类结果通常更有利于下一级 分类,因为模糊化的分类结果比明确的分类结果 中包含更多的信息
模糊模式识别课件学习PPT
11:44
24页
例:U={张三,李四,王五}, V={数学,英语,政治} 则关系R(选课)可表示为:
张三 李四 王五 数学 1 英语 1 政治 0
11:44
0 1 1
1 0 1
25页
(3)模糊关系 如关系R是U×V的一个模糊子集,则称R为 U×V的一个模糊关系,其隶属度函数为μR(x,y) 隶属度函数μR(x,y)表示x,y具有关系R的程度 模糊关系是笛卡儿乘积集的一个子集,是有约束 的 例: u为身高, v为体重 u= (1.4,1.5,1.6,1.7,1.8 ) (单位m) v = (40, 50, 60, 70, 80) (单位kg)
11:44
8页
Fuzzy set (figure from Earl Cox)
11:44
9页
(2)隶属度函数: 如果一个集合的特征函数μA(x)不是{0,1}二值 取值,而是在闭区间[0,1]中取值,则μA(x)是 表示一个对象x隶属于集合A的程度的函数, 称为隶属度函数。
当 xA 1, A x 0 A x 1, 当x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属 于 A 0, 当 xA
11:44
26页
模糊关系“合乎标准”表示为:(具有关系R的程
度)
v 40
u R(u, v)
1.4 1.5 1.6 1.7 1 0.8 0.2 0
50 0.8 1 0.8 0.2
60 0.2 0.8 1 0.8
70 0 0.2 0.8 1
80 0 0 0.2 0.8
1.8
0
0
0.2
0.8
1
11:44
特征函数表达了元素x对集合A的隶属程度 可以用集合来表达各种概念的精确数学定义和各 种事物的性质
模糊语言学与语言教学PPT课件
针对乔姆斯基的这些弱点,美国著名社会 语言学家海姆斯(D.Hymes)提出了“交 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 一概念。
海姆斯认为,他提出的“交际能力”包括 了乔氏的“语言能力”。并认为一个人不仅 能按本族语的习惯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 且能在一定的场合和情景中使用最恰当的语 言形式,这就是人们所具有的交际能力。具 体而言,交际能力应包括下列四方面的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 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 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 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 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 基础。”
在教学中,怎样评价一位教听说的老师
的业绩?是不是因为有的学生的听说能力 强,而另一些学生的听说能力差,因而认 为没有实现教学目的,从而断定那位老师 的业务能力差,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效 果不好?恐怕这种评价不太切合实际,因 为教学目的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一部分同 学好,一部分同学差,这是教学中必然存 在的事实,也是教学大纲所能允许的。只 要那位教师已尽心竭力,学生的听说能力 比以前有所提高,那么,该教师的成绩就 不可抹杀。
除教学目的具有模糊性之外,“语言能力” 和“交际能力”这两个术语也具有模糊性。
“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 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 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 的语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 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其他语言交际 活动。教学活动不但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训 练,也要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重视 句子水平上的语言训练,还要逐步发展在语 篇水平上进行交际的能力。”
模糊现象的作法不仅容易产生成绩测定上的 主观性,而且可能使学生对分数斤斤计较于 一分之得失,不重视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 用。说得严重一些,这种方法还可能造成学 生在未来生活中处处斤斤计较的小市民心理。 这种精确的计分方法还容易人为地在班上评 出几个九十几分、一百分的尖子,可能使他 们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优越感,容易骄傲自满, 而使另一部分人产生自卑感。采取五分制, 即用模糊词语评定学生的成绩,反倒可能比 较恰当,比较精确。”
模糊语言学
模糊语言学第一章模糊语言学基本理论控制论(cybernetics) 中有一种方法叫黑箱。
所谓黑箱是指这样一个系统,我们只能得到它的输入值和输出值,而不知其内部结构。
在医学中,医生是靠诊察、化验和问答来推断肌体的病情;在神经生理学(nerve physiology)中,人们通过观察动物的刺激和反应来推断其内部神经结构的。
实际上,黑箱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
如一个人在不会开门时。
总是在门把手上左右转动(输入),看门闩开不开(输出),而不必把门锁拆下来,了解其中的构造。
对大多数人来说,计算机是一个黑箱。
我们只要知道如何处理文件(输入)和获取信息(输出)就行了,并不需要知道其内部结构。
可以说,我们从小到老都在同黑箱打交道。
许多事物我们自以为不是黑箱,但它们实际上仍是黑箱。
比如,我们可能认为自行车不是黑箱,因为它的每一个部件都能看出来。
事实上,踏板与轮子的最初联系在于把金属原子聚在一起的那些原子力,而这些原子力我们一点也看不见。
我们骑车只要知道踏板能使车轮转动就够了。
与黑箱方法相对,人们又提出白箱理论。
关于白箱理论,艾什比在《控制论导论》中曾称之为“全知的黑箱”。
维纳在《控制论》的序言中说,“我把某些具有已知结构的物体叫白箱”。
例如,我们使用计算机,其运算程序都是事先设计好的,这种程序就是所谓的“白箱网络”。
因为在设计程序时,我们对程序输入计算机后,它的运算步骤、运算方式都是知道的。
从认识论上说,黑箱理论是已我们对所研究的对象一无所知为出发点。
白箱理论表现为对系统进行识别时,已经对此系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然而,人类的认识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深化,逐步积累的过程。
我们在认识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面对的是对其有了部分了解的“黑箱系统”,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完全的黑箱,有人称之为“灰箱”。
在我们的认识中,对于某个系统已经有了局部的知识,而对于其他方面是不知的。
在灰箱中,我们具有关于实现输入——输出关系的结构和功能的部分知识。
模糊语言资料文档
日前看到一段文字,越看越糊涂,这里摘取一段:“近年来,官兵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员素质有较大进步,革新成果不断涌现,精神面貌变化巨大,学习意识不断增强,激励机制日趋完善。
”读罢,如坠迷魂阵中,何谓“近年来”?何谓“明显提高”?何谓“较大进步”?何谓“不断涌现”?何谓“变化巨大”?因为没有过去和现在的数字比较,也没有事实作为依据,让人不知所云。
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一次,我到一个单位搞调查,问一位领导:冬季取暖问题解决的怎么样?回答说:问题不是很大。
听完后,我还是不知道,问题到底有多“大”?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人常讲这种“模糊语”,比如,大概、可能、也许、许多、不少、不一定、差不多、基本上、原则上等等。
就拿“基本上”这个词来说,它究竟指的是百分之九十以上还是指百分之八十以上,或者是百分之七十以上?还有,“原则”这个词,也频频出现,它是指坚持原则还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要原则?某单位规定:上级来人原则上不搞超标准招待。
结果在执行上,各按各的理解去做。
以上所列举的“模糊语”、“模糊概念”的滥用,造成的危害是不小的。
用于交流,既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使对方难弄明白。
比如,有相关人员在介绍安全工作经验时说:“我们的口号是,领导亲自抓,机关合力抓,基层重点抓。
”听者莫名其妙。
又如有的单位正式下文说: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可讲可不讲的话不讲。
面对这一要求,下级可犯了难,到底可与不可的界限在哪里?不过,运用模糊语言和模糊概念也有莫大的妙处。
妙处之一,可以进退自如。
比如,上级要听某项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有人以“基本上”完成对之。
这样回答,既能进也能退。
进者,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在积极落实领导的指示;退者,如果领导发现不足之处,也留有余地,因为说的是“基本上”。
妙处之二,可以打马虎眼。
当上级领导检查某项工作时,有的人心里没数,说不清楚,于是便以“模糊语”搪塞之。
比如,有位领导批评下级安全工作抓得不力时,这位领导解释:我们也经常抓啊!什么叫经常?是一年抓几次可以称为经常,还是达到多少次以上为经常?妙处之三,可以不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