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具有民和特色的先进文化 努力打造青海东部文化名县

合集下载

大美青海实施方案

大美青海实施方案

大美青海实施方案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藏族自治州。

青海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青海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大美青海实施方案,对于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青海的生态保护工作。

青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和城市垃圾处理,保护湖泊、草原、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

其次,我们需要提升青海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青海拥有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因此,我们需要提升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交通条件,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提高旅游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再者,我们需要加强青海旅游业的宣传推广。

青海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需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感受青海的美丽和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青海旅游观光。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青海旅游业的管理和监督。

青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景区乱收费、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环境卫生问题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青海旅游业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提升青海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度。

总之,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大美青海实施方案,对于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宣传推广,加强管理监督,共同努力,让青海更加美丽,让青海的旅游业更加繁荣。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关爱青海、走进青海,共同守护大美青海的绿水青山。

尖扎概况

尖扎概况

尖扎概况来源:尖扎新闻网发布时间: 2011-03-1514:24:28编辑:尖扎宣传部尖扎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为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之县,县府马克唐镇距省会西宁市107公里。

全县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辖3镇6乡、86个行政村,总人口5.43万人,有藏、回、撒拉、土等民族,藏族占总人口的62%。

境内海拔在1960—4614米之间,相对高差2654米,年平均温度7.9℃,年日照时数443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42毫米,无霜期186天。

全县现有耕地6.1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89万亩,森林面积134.11万亩。

区位优势明显。

公路交通便利,是“北依西宁、南望九寨”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旅游节点。

已融入“中国夏都”旅游圈和黄河上游水上旅游带及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是青海省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牧资源层次分明。

县域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形成川浅脑不同地域和气候特点的农牧业资源分布。

黄河谷地光热水条件优越,以核桃、花椒、大田辣椒、牛羊育肥等为主的种养业特色显明。

水电资源蕴藏丰富。

“母亲河”——黄河纵贯南北,境内流程达96公里,建有李家峡、直岗拉卡、康杨、才塘、古浪堤和当顺“一大两中三小”6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10.23万千瓦,是青海重要的能源基地。

黄河水域面积广阔。

随着几座水电站的相继建成,全县境内已形成面积60平方公里的水域,为水产养殖、水上运动、休闲度假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旅游资源厚重独特。

宗教文化积淀深厚,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以红色砂砾构成的“丹霞”景色而著称,园内有南宗寺、尼姑寺、南宗扎寺三大寺院,是青海省唯一的一处僧、密、尼并存的宗教法地,碧水丹山,名寺僧舍,相映成辉,是青海省继塔尔寺、青海湖之后的重要旅游景区。

是中国赛艇、皮划艇高原水上训练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族射箭运动之乡”。

“十二五”时期,尖扎县委、县政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四个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以“一体两翼”(发展文化旅游业为主体,打造特色农牧业经济带和特色城镇经济带为两翼)发展战略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两个结合(农旅结合、城旅结合),建设两大园区(后弘文化园区、黄河民族文化风情区),打造三大品牌(坎布拉国家公园、五彩神箭、国家高原水上训练基地),培育两个经济带(特色农牧业经济带、沿黄特色城镇经济带),全面做强文化旅游业这个主体,努力创建青海藏区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实验区。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4.02•【字号】青政[2010]19号•【施行日期】2010.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青政[2010]19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精神,进一步繁荣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保障和实现少数民族基本文化权益为前提,以解决民族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为重点,以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动力,强基础、育品牌、转机制,全面提升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

(二)奋斗目标。

到2020年,全省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影视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发掘一批民族文化珍贵资源,打造一批民族文化品牌,建设一批特色民族文化生态区,实施一批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标志工程,创作一批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培养一批民族文化优秀人才,扶持一批强势文化产业集团;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民族文化创新能力明显加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明显加大,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主要措施(一)加快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知识学习】学习贯彻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专题讲话稿

【知识学习】学习贯彻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专题讲话稿

学习贯彻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专题讲话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我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也是我省改革发展历程中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全省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会议实事求是地总结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五年的主要工作,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青海发展的主要任务,准确反映了青海发展客观现实的迫切需要,积极回应了全省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追求,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振奋精神、催人奋进的大会,是一次解放思想、凝聚人心的大会。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一个同步,四个更加”。

青海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第一个百年目标,进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阔步前进。

要建设更加富裕的新青海,使全省综合实力强起来,让各族人民过上有保障、有质量、有尊严的好日子。

要建设更加文明的新青海,使向上向善、团结友爱、诚信互助成为全社会自觉。

要建设更加和谐的新青海,使社会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人与自然和谐。

要建设更加美丽的新青海,使山美、水美、人更美,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我们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的重大意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紧紧围绕“四个转变”与“一个同步、四个更加”重大战略要求,紧密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一是进一步加强生态学科和旅游学科建设,以生态学科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提升学校在我省生态保护、开发与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努力服务我省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目标;二是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定期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月”活动,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多元文化交融,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三是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把现有的各类转型发展工作平台和基础做实做细做好,积极服务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努力提升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融入国家战略的能力与水平;四是进一步加强定点帮扶与精准扶贫工作,改变农牧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积极开展各类培训,用现代的、先进的生活理念和生产方式来提升农牧民的生活质量。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东市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东市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东市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9.07•【字号】东政办〔2022〕133号•【施行日期】2022.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东市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海东市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9月7日海东市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实施方案为加强全市高原美丽城镇建设,补齐城乡发展短板,进一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建设宜居新海东,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和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政〔2020〕6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扎实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城镇建设,按照统筹推进、融合发展、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原则,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打造宜居新海东。

(二)工作目标。

以全市所有建制镇为主要对象,以城镇建成区为重点,2022年初步建立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体制机制;2025年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体制机制趋于成熟,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2035年在生态保护和城镇建设协同发展、城镇人文特色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城镇现代化治理、城镇智慧安全建设等方面积累典型经验,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

二、组织领导为统筹推进海东市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工作,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成立海东市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组长:史瑞明市政府副市长副组长:张进文市政府副秘书长妥文立市住房建设局局长成员:霍振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李翠红市教育局局长穆玉霞市科技局局长保国成市工业信息化局局长王英奎市公安局副局长罗建军市民政局局长张庆仁市司法局局长韩海峰市财政局局长张启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国林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祝凤甲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志林市住房建设局副局长三永昌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曹良泰市水务局局长保秀萍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治堂市商务局局长王宝业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丁玉澜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王雯市应急局局长宋剑市林草局局长李泰业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张一弓市金融办主任才让太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安项加市城管局局长李玉学市政务服务监管局局长周明长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部长张攀杰海东城投公司董事长冯得文海东水务集团董事长时盛利乐都区政府副区长冶祥平安区委常委、副区长焦兴龙民和县政府副县长贺世军互助县政府副县长冶刚化隆县政府副县长刘睿循化县委常委、副县长方保民海东供电公司总经理王国强黄化供电公司总经理李海峰中国电信海东分公司总经理马梁龑中国移动海东分公司总经理苏元江中国联通海东分公司总经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建设局,妥文立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打造和谐文明美丽新玛多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打造和谐文明美丽新玛多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打造和谐文明美丽新玛多作者: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15年第11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方向。

自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启动以来,玛多县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促团结、谋发展、创和谐、保稳定”为目标,总结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有效提升了各民族群众“四个认同感”,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的努力下,形成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生动局面。

各民族共同发展。

通过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事业的稳步发展,无论本地主体民族干部群众,还是外来流动的其他民族干部群众,均在社会各领域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各项政策的普惠。

各民族共同繁荣。

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充分尊重各民族干部群众民族习俗和生活习惯,结合民族节日特点,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交流与互动中加深民族感情,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团结互助。

在巩固全县畜牧业生产为主体的基础性产业的同时,鼓励和保护其他民族发展以服务业、餐饮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全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通过深入开展宣传引导、综治维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充分实现了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社会氛围。

玛多县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务求实效,探索出一条符合玛多实际的民族团结进步道路。

地域文化青海省情考试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青海省情考试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青海省情考试参考答案第一讲(山宗水源)1.青海省位居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北部。

2.青海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

3.青海省因境内有全省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4.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恒青海境内,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将全省分割成青南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个大的地里区域,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

5.青海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民和县的下川口村海拔1650米。

6.青海人口密集的河湟地区盛夏6至8月平均温度为5.4~19.9°,省会西宁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夏都”。

7.青海是全国五牧区之一,青海省的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国草场面积的十分之一,在全省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和新疆,居第四位。

8.青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公认的野生动植物王国,经国务院批准的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有257种,其中分布于青海境内就有69种。

9.为了有效地保护好野生动物,国家和青海省已批准建立了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湖鸟岛、玉树隆宝滩等著名保护区。

10.青海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黄河上游是青海省水电资源最密集的地方。

11.青海还是太阳能和风能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12.青海少数民族人口约256 万,占全省总人口的近一半。

13.青海省目前共辖有1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1个地区和 6 个民族自治州。

14.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江河,他们的源头在同一个“摇篮”,那就是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青海南部高原。

15.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总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仅半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430个。

16.三江源头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海拔3450~6621米之间。

17.昆仑山是世界著名大山,享有“亚洲脊椎”的美称,自新疆起直奔西藏、东跨青海、四川绵延2500多公里。

对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中城市文化定位的思考

对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中城市文化定位的思考
人 力 资源
对 青海 东部城市群建设 中城市文化 定位 的思考
中共青 海省 乐都 县委 党校 朵万鹏
摘 要 : 地 征 用 涉及 国 家 、 体 和 农 民利 益 关 系 的调 整 。 在 各 利 益 土 集 主 体 中 。 民 处 于 弱 势 地 位 , 土 地 征 用 过 程 中 缺 乏 话 语 权 , 益 很 容 农 在 利 易 受 到损 害 。 目前 , 征 地 过 程 中普 遍 存 在 征 地 程 序 不 规 范 、 意 扩 大 在 随 征 地 范 围 、 地补 偿 标 准过 低 、 征 强制 农 民 交 出 土 地 和征 地 款 使 用 混 乱 等 损 害 农 民 利 益 的 问题 。 何 在保 障 农村 土 地在 高 效率 利 用的 同 时 , 农 如 使 民权 益得 到很 好 的保 护 . 已成 为农 村 土 地 流 转 面 临 的 重 要 问题 。 文作 本 者 从 存在 的 问题 . 思路 与对 策 等 方 面进 行 了思 考 。 关键 词 : 地 流 转 集 体 土 的 历 史 古城 , 是 具 有 几 千 年 历 史 的 彩 陶王 国 。乐 都 的柳 湾 彩 陶 , 全 也 是
对 此 认 识 不 足 . 不 到 文 化 建 设 对 东 部 城 市 群 建 设 中 的 重 要作 用 。 把 看 不
三 、 束语 结 西 宁 市 作 为 省 会 中 心 城 市 . 治 文 化 中 心 , 制 定 规 划 、 展 步 伐 政 在 发 上要 走 在全 省 前 列 . 东 部 城 市 群 建 设 中 发 挥 引 领 地 位 和 作 用 , 成 功 在 已 打 造 了 “ 国夏 都 ” 品牌 。 为高 原 古 城 , 宁 是 青海 各 民族 文 化 交 汇 中 的 作 西
族人 民创 造 丰 富多 彩 的灿 烂 文 化 。因此 , 现 文 化 底 蕴 的 “ 方 庞 贝 、 体 东 大 禹故 里 、 海 门户 、 湟 风 情 ” 民和 最好 的诠 释 。 青市文化正确定位与城市建设结 合起 来已 E益彰 l

建设更加文明的新青海

建设更加文明的新青海

建设更加文明的新青海作者:祝贺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17年第07期王国生书记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强调指出,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工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青海精神,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更加文明的新青海,充分体现了省委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促进协调发展战略的高度站位和全面谋划。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前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推进“四个转变”的有效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工程,建设更加文明的新青海,要抓好三个“着力”,四个“深入”。

一、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工程,在三个“着力”上见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领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工程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见成效。

(一)着力把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工程融入青海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

海东文艺:“五种意识”推动跨越发展

海东文艺:“五种意识”推动跨越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市场开放水平。

通过认真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党中央给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海东是河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河湟文化核心。

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多彩的民间文化和璀璨的现代文化共生共存、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海东文化。

在这片文化富集的热土上,无数海东儿女豪情无限、笔耕不辍,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灿若星辰的精品力作。

特别是海东文联成立一年多以来,呈现出了队伍壮大,凝聚力增强;志愿服务,向心力提升;作品迭出,生命力延伸;活动丰富,影响力扩大的良好局面,为全市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海东文艺工作要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立足全市正在做的大事要事,借助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东风,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彰显意识形态主流价值,在现代文化市场、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开放的大潮中增强“五种意识”,着力推动海东文艺跨越发展,让海东文艺工作始终勇立于时代潮头。

一、要增强创新意识。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文艺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我们提出了河湟文化核心:海东文化——全力打造乐都河湟文化中心城市文化品牌的概念,这既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思维,更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我们文艺工作者要把握大局,认清大势,敏锐地意识到全市正值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实现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要提振精神,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文艺创新。

文艺作品的魅力在于创新,文艺创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文艺创作生产永恒的主题。

纵观中外历史传世佳作、精品力作,无一不是创新的成果。

要增强开放性,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大力推进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创新,大力推进观理论LILUN海东文艺:“五种意识”推动跨越发展■文/李永新责任编辑:苗利明邮箱:***************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念、内容、风格、流派的创新。

门源县资料——精选推荐

门源县资料——精选推荐

门源概况门源县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0°55′28″至102°41′26″,北纬37°03′11″至37°59′28″,海拔高度在2388——5254.5米间。

北倚祁连山,南临巍峨起伏的达坂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高,中间低,构成气候湿润、水量充足的门源盆地。

门源县浩门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省会西宁130公里,东出245公里与甘肃省省会兰州相接,西出170公里可到达嘉峪关,北走109公里直通河西走廊,历来被称为“丝绸之路”辅线,区位优势良好。

全县东西长156公里,南北宽104公里,总面积6902平方公里。

门源属青藏高原寒温湿润气候带,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自治县辖四个镇八个乡,即青石嘴、浩门镇、泉口镇、东川镇,皇城乡、阴田乡、苏吉滩乡、北山乡、西滩乡、麻莲乡、仙米乡、珠固乡。

全县总人口近15万人,其中农牧民12万人,全县共有回、汉、藏、土、蒙古等22个民族,在总人口中回族占41%。

门源在秦代为羌人故地,西汉、三国为西平郡辖地,西汉至北魏为浩门县地,北周时入广武。

隋、唐属湟水县。

宋至西夏隶乐州,元为西宁州地,清隶大通县。

1929年8月设置门源县,1955年正式更名为门源回族自治县。

1929年始设门源县,以北大通为县治。

1953年成立回族自治县。

自治州府与县府均驻浩门镇。

自然资源浩门河水在涛涛的声浪中破峡而出的逼真形音,专一命名的“亹源”为一地名,道出了这条古之大河,带着雪谷的凉意,一路浩波跌宕腾跃抛下九曲连环的壮美气势,描摹出了这块滋养四方的水原地蕴含的丰沛水资源。

在这块高迥内陆四围的云山上,冰川密布,积雪恒久不化,蓄积了不歇的水源。

湖泊密布,河流如织,构成了湖、溪、涧、河、瀑布、冷泉、温泉、矿泉、地表水、地下水、内流河、外流河日月星辰般的水景。

尤其是流径176公里,径流量49.11立方米/秒,东西向横贯全境的浩门河,是一条建设水电走廊的黄金水道,自治县的建设者们在这一林水相映的山水画廊上有浓墨重彩构画出建设13座梯级电站和支流上建设上百座微型电站的光明蓝图,用“以林养水、以水兴电、以电兴工、滚动发展,永续利用”的先锋理念,建设着光明工程。

奋力打造青海精神高地

奋力打造青海精神高地

奋力打造青海精神高地作者:王向明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16年第05期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了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的总体要求,这个“131”总体要求,明确了“十三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

对青海的发展而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保障至关重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打造青海精神高地,对于进一步激发青海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开辟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造青海精神高地,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好拓展好的强大动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当代中国引向光明未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青海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十三五”时期,青海面临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要突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论断,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一个地区的持续发展,同样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精、气、神”。

要实现“十三五”规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好拓展好,续写好中国梦青海篇章,必须奋力打造青海精神高地,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引导其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为任何艰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植根于青海大地;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和践行青海精神,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凝聚起强大力量,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永远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土族民俗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土族民俗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土族民俗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以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大庄村为例土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区。

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九五”以来,互助县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扶持和培育,以独具特色的土族民俗风情为龙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民族风情专项旅游”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青海省旅游名牌。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民俗旅游会对接待地的文化、社会生活环境等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

我们以互助土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较好的小庄村、大庄村为典型社区,管中窥豹,探讨民俗旅游开发中如何进一步保护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这一问题。

一社区背景互助土族自治县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商品粮、肉、禽、蛋生产基地。

位于青海省东部,东北与甘肃省毗连,县府驻威远镇。

小庄村是互助县威远镇古城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土族聚居村。

东沟乡是互助县土族居住最集中、民俗最古朴、文化活动最活跃、民间艺术最丰富的特色乡镇,素有“土族民间艺术博物馆”的美称。

2000年,东沟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被评为“体育文化先进乡”。

1999年至2001年间,东沟乡初步建成大庄、塘拉两个民族风俗旅游基地,组建了6个民间文艺表演队,还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土族纳顿会。

大庄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人层出不穷。

近几年涌现出的著名民间艺人有:绘画艺人胡宗海、刁忠(已去世);雕刻艺人薛正义;歌唱艺人董时寿、刁玉梅;舞蹈艺人刁么加、董思明等等。

这些成为开发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二土族民俗旅游促进了土族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变革、发展土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博采汉、藏等民族民间文化精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着力打造“七个示范县”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做好“班玛答卷”

着力打造“七个示范县”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做好“班玛答卷”

着力打造“七个示范县”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做好“班玛答卷”●刘正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的奋斗目标,系统部署“八个坚定不移”的重点任务,为全省今后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班玛县把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紧扣州委“一统领四推进”发展思路,精准对标班玛县情实际,着力打造“七个示范县”,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青海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班玛答卷”。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

要坚持把所有发展都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完善民族工作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巩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推动创建工作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深化创建“十一进”活动,积极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坚持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凝聚人心,画好和谐共进“同心圆”。

深入实施“民族团结+党建引领、红色教育、精神文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层治理”等融合发展行动,突出抓好稳岗就业、教育提质、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工作,在发展中巩固深化大团结大联合局面。

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示范县。

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面推进依法治县。

加强常态化维稳安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社会治安整体防控、重大社会风险防范等工作,深化乡村治理,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体系,旗帜鲜明地开展反分裂斗争,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提升社会风险防控能力,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以“党建统领、五治联动、凝聚人心、富民兴县、夯实基础”为内容的“班玛经验3.0版”,推动“班玛经验”再升级和社会治理再提质,不断巩固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成果。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青海省美丽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青海省美丽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青海省美丽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5.16•【字号】青政[2014]34号•【施行日期】2014.05.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青海省美丽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青政[2014]34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第十二届五次全会、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署,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建制镇为基础,以破除城镇内部二元结构为重点,统筹解决好已在建制镇常住的农牧业转移人口、未来7年将要在建制镇居住就业的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和已在建制镇居住的实际“农牧民”就地城镇化问题。

坚持连片式与串联式、卫星式发展并举,选择自然条件较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的城镇,以加快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发展城镇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旧城改造和城镇保障房建设为抓手,以建立城镇管理长效机制为保障,集中打造充分体现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和历史记忆,生态环保、设施配套、宜居宜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丽城镇,推进城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民生为先。

优先加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市容环境较差、城镇管理水平低、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等突出问题,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统筹规划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布局,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规划执行,充分考虑各城镇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具有民和特色的先进文化努力打造青海东部文化名县一、文化资源现状
民和县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资源以及民俗特色文化丰富多彩且具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民和,是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上世纪末期,在黄河岸边官亭镇喇家村发掘的被誉为东方“庞贝古城”的史前灾难性遗址
----喇家遗址,被评为2002年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直观再现了齐家文化时期人类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引起了国际国内的热切关注。

民和,是多民族文明交融发展的前沿。

全县有藏传佛教寺院38座,汉传佛教寺院8座,清真寺361座,道观2座,基督教堂1座。

其中,甘沟的卡地卡哇寺是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之一,因藏有宗喀巴大师自画像而蜚声藏区,成为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

东沟麻地沟能仁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之一,因藏有“中国古戏剧活化石”----《目莲宝卷》而声名远扬。

融阿拉伯与东方建筑物特色为一体的清真寺也是河湟文化中极具鲜明特色的人文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和,是土族纳顿的故里。

民和土族纳顿是土族人民的狂欢节,也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狂欢节。

其宏大的场面、多变的队形、醉人的舞蹈、古朴而鲜活的生命形态展示了土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富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反映了土族繁衍生息
演变形成的过程和人类历史曲折发展的进程,是人类艺术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民和,是高原花儿的故乡。

河湟是花儿的海洋,民和是花儿的故乡。

流行在民和的“花儿”曲令有100余种,广为传唱的主要有《峡门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马营令》等。

这些曲令有的婉转动听,有的情意绵绵,有的高亢激越,有的欢乐悠扬,各具特色,是民间艺术中的奇葩。

民和,是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的宝库。

现已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有七里寺花儿会和土族纳顿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有《财宝神》、土族婚礼歌—道拉、《目莲宝卷》、下川口果花会4项。

现已初步勘察发现自然景观28处,人文景观37处,古文化遗址883处。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重点抓好在“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建设”中,打造文化名县的城市定位问题。

我们认为,要着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民和文化特色的现代文化发展中心,重点立足民和区域优势和资源分布实际,把文化旅游培育成为民和新的支柱产业,民和文化体现“天路桃园、魅力民和”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定位,努力把民和打造成青海东部多元文化发展县、青海河湟文化先行示范县、兰西经济区文化中心城市和兰西经济区文化产品的集散地。

(二)重点建设“一个遗址博物苑、两个文化产业园、三个文化
休闲娱乐度假区、四个文化旅游区、五个原生态文化保护体验区、十个公共文化服务标志性建筑、百个特色文化村”。

即:“一个遗址博物苑”——喇家遗址博物苑;“两个文化产业园”——民和金三川纳顿科技文化产业园和民和工艺美术科技文化产业园;“三个文化休闲娱乐度假区”——民和“天路桃源”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区、三川水上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区、七里寺原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区;“四个文化旅游区”——沿黄水上文化旅游区、沿南大山自然风光文化旅游区、宗教文化旅游区、“天路桃源”桃花文化旅游区;“五个原生态文化保护体验区”——原生态纳顿文化体验区、原生态刺绣文化体验区、原生态土族婚礼文化体验区、原生态回族宴席文化体验区、原生态花儿文化体验区;“十个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主题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民间民俗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广播电视发射中心、文化演艺中心、数字影视中心;“百个特色文化村”——在全县312个行政村中,选择群众积极性高、基础好、文化能人多的100个村,打造成我县特色文化村。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民和县文化事业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各种突出矛盾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文化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农民需要文化活动,但许多村里没有体育设施,逢年过节,村里组织一些人玩社火、打篮球,热闹几天,仅此而已。

农民也需要“送戏下乡”,但因基础设施、经费等的限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另外,农民开展文化活动需要能人带动、指导,但目前我县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也有培训不够、积极性不高等原因,作用发挥不够,县文化馆现有人员有限、年龄偏大,也力不从心。

(二)落后的基础设施同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随着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建设和我县“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建设”的定位,民和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老城改造顺利推进,新区建设日新月异。

但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依然十分落后,一是县城地区没有大型的文化广场、体育馆、健身中心、广播电视转播中心、数字影视中心等娱乐活动和演艺场地,限制了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是我县文、博、图三馆存在面积不达标,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等突出问题。

三是县电视台因设备、场地、人员等因素,限制了新栏目的开办和采编、制作工作等等。

(三)丰富的文化资源同落后的文化产业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县文化发展仍然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化多元投资机制还未建立完善,民间资金难以引入,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县的文化经营户都是个体化、小规模、分散型,尚未形成在全县乃至全省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县级文化基础设施总体薄弱,
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存在人员少、资金短缺等问题,文化产业对文化建设的反哺作用得不到体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解决以上日益凸显的矛盾,我们必须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二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民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非公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大力引进文化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引领带动作用。

四要依托民和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七大”工程,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名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