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与中国佛教

合集下载

天台宗发展历程

天台宗发展历程

天台宗发展历程
天台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起源于中国。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初的南朝梁代。

以下是天台宗的发展历程:
1. 初创阶段(公元6世纪初-7世纪初):天台宗由南朝梁代的道安和道炬两位大师所创立。

他们都曾去过梁朝的天台山修行,并将那里的修行方法和教义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2. 传承弘扬(7世纪中-9世纪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台宗
逐渐发展壮大。

武则天时期,天台宗曾经得到皇帝的支持,进一步增加了影响力。

在此期间,天台宗的教义体系日趋完善,修行方法也日益成熟。

3. 教学争议(9世纪末-11世纪中):由于不同大师对于天台
宗教义的理解存在差异,教学争议逐渐出现。

其中最著名的争论是南北宗派之争,南宗强调抱朴守一,北宗则注重寻根问底。

这场争论最终以北宗胜出,南方的天台宗渐渐式微。

4. 复兴与传播(11世纪末-13世纪中):南宋时期,天台宗得
到了比较稳定的发展。

一些著名的大师如法眼、无学和鲁迅等相继出现,为天台宗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一时期,天台宗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日本,并在那里得到了广泛传播。

5. 变革与挑战(13世纪末-现代):元明清时期,天台宗遭遇
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佛教的衰落和其他宗教的兴起都对天台宗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天台宗仍然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并在现代得到了一些复兴的迹象。

总的来说,天台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初创阶段逐渐壮大,再到教学争议和复兴传播。

尽管在历史的变革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天台宗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并在现代继续发展壮大。

佛教中有哪些著名的门派?

佛教中有哪些著名的门派?

佛教中有哪些著名的门派?一、南传小乘佛教1.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源于南传佛教,是佛教中最古老的一个门派。

上座部佛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解脱,注重戒律的遵守。

2.南传大乘佛教:南传大乘佛教在南传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强调普度众生的悲愍心和观音菩萨的救渡。

二、北传大乘佛教1.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创始人为智者普贤。

天台宗注重修行的具体方法和实践,强调修持“菩提心”和观察心境的清净。

2.真言宗:真言宗是北传大乘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以密咒修行为特色。

真言宗强调声音和语言的力量,在修行中使用咒语来实现道教的境界。

3.禅宗:禅宗是北传大乘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强调直接领悟佛性,超越言语,靠瞑想和禅修来达到解脱的境界。

三、藏传佛教1.格鲁派: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派别。

格鲁派注重各种仪式和仪轨,推崇上师制度,并强调修行者通过功德来实现解脱。

2.宁玛派: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创始人为蓝毗尼。

宁玛派强调特殊的灌顶仪式和实修方法,注重超越言语和思维来直接体悟佛性。

3.萨迦派:萨迦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创始人为萨迦耶钵须。

萨迦派融合了各个佛教教派的要素,注重修持黄教法门和密宗法门。

同时,修行者需要通过师徒传承来获得真正的教诲。

四、未知门派是一些未被广泛传播的佛教门派,对其了解甚少。

在佛教中,有许多门派各有特色,体现了佛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每个门派都有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教义,供不同的修行者选择和信仰。

无论是个人解脱修行还是广度众生,佛教门派都提供了不同的道路和指引,使人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佛法修行方法,从而悟透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无论是南传小乘佛教、北传大乘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每个门派都对人类的精神追求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教的智慧和艺术。

天台宗概略(历史简述)

天台宗概略(历史简述)
立一心三观法门。若追溯天台教史,应推龙树为鼻祖,章安灌顶所记的《摩诃止观》卷首缘
起中说:“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论是龙树所说。”智者大师的《观心颂》亦说:“归命龙
树师。”由此可见,龙树思想是天台立宗的根本。
被尊为中国佛教,大乘八宗共祖的龙树。出生于佛灭后七百年左右的北印度。他性格超
凡,受当代高等教育,诸学博综。早年曾自恃才高,一度耽于欲乐,与三友潜入王宫,戏论
等方面略为概述,旨在能起到一个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尚请方家斧正!
一.天台宗的起源
天台宗始创于北齐慧文禅师,据《佛祖统记》卷六,天台宗《东土九祖记》说,慧文因
读《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之文及《中论》卷四:“因缘所生法,我
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朗然悟入龙树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因而创
人的学佛观念。一千五百年过去了,继承和发扬教观双美的天台宗,仍是中国佛学研究者的
一大课题。“道由人弘,法待缘显,有道无人,教存而莫悟;有法无缘,虽并世而弗闻。闻
法资乎将来,悟道藉於机至。机至然后理感,时来然后化通矣”。愿有志于天台的弘扬者,
能为“往圣继绝学”,复兴天台,使智者的圣光重辉!本文将从天台宗的起源、传承、思想
门》一卷,《次第禅安》一卷,《随自意三昧》一卷,早佚不传。智者大师(539-597),
名智觊,字德安,俗姓陈,世为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因晋时避乱,举族南迁寓居於荆州
之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至梁朝时已世居该处两百多年,由客家变成土著。父亲名起祖
,文武兼备,才华出众,久为梁湘东王萧绎知遇,引为宾客,入朝领军,乃萧衍称帝,封起
祖为“益阳县开国侯”。母亲徐氏,品性贤惠,温良恭俭,笃信佛教。

九华山天台说说简短

九华山天台说说简短

九华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庐山市,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称,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这座山脉被誉为道教圣地,拥有众多的道观和庙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天台宗。

九华山的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宗派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

天台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后来的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九华山天台宗寺庙群建筑精美,布局合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这些寺庙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上覆盖着青瓦片,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登上九华山顶峰可以俯瞰整个山脉壮丽景色,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令人心旷神怡。

九华山还拥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景区,如玉女峰、紫霞峰、莲花峰等,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登山。

除了自然景观,九华山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九华山石窟、九华山书院等,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九华山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经过千百年来各个宗教、学派在这里进行交流和互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至二十六日,九华山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和游客。

在这个庙会期间,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舞蹈、民俗表演、道教仪式等多种文化节目。

九华山还是一座重要的登山胜地,在登顶之前需要有良好的体力准备和适当的装备。

九华山拥有多条登山线路供游客选择,其中最著名的是南线和北线。

南线较为陡峭而北线较为平缓,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合适的线路进行攀登。

无论是信仰佛教还是追求自然风景,九华山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它将带给你无尽的美丽和宁静。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智慧的结晶,让心灵得到净化和放松。

九华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壮丽的山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更在于它带给人们心灵上的触动和启迪。

无论何时何地,九华山都值得一游,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座神奇而美丽的山脉之旅吧!。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开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到达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开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阻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泰州天台山:与佛教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泰州天台山:与佛教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泰州天台山:与佛教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泰州天台山位于中国江苏省泰州市境内,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

自古以来,天台山就承载着丰富的佛教传统文化,吸引着无数信仰者和游客前来参观观光。

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脉、古老的寺庙、壮丽的自然风光,人们可以在此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自然融为一体。

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五宗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派。

在天台山上,有许多古老的佛教寺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台寺,这也是天台宗的主要道场。

天台寺的建筑宏伟壮观,傍山而建,气势磅礴。

寺内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塔院里的大雷音寺塔,被誉为“天台国宝”。

天台山自然风光优美,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感觉。

山上绿树环绕,鸟语花香,清幽宜人。

除了天台寺,天台山上还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寺庙,例如观音寺、天平寺等,它们各具特色,都能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游客可以沿着山径漫步,感受山间的宁静与祥和,可以聆听钟鼓声起、经咒声传,可以观赏佛教壁画、瞻仰佛像,感受佛教传统文化的沉淀与庄严。

除了佛教寺庙,天台山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值得一提的是天台山石窟。

天台山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南北朝石窟之一,它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博物馆”。

石窟中雕塑精美,内容丰富,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瑰丽和博大精深。

在这些雕塑中,可以看到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种佛教形象,它们栩栩如生,栩栩如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在天台山参观游览时,游客还可以与当地的佛教信众进行交流和互动。

佛教信众通常居住在山脚下的村落中,他们遵循着佛教的教义,生活简朴而有规律,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与他们交谈可以了解到更多佛教的实际应用和生活哲理,增强自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泰州天台山周边还有一些其他景点值得一游。

例如,位于天台山北麓的荷花园,是中国最大的荷花观赏园之一,每年夏季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花海。

天台宗

天台宗

Ⅱ 性具善惡說
智顗說:“只惡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離惡 智顗說: 只惡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 無善。 善與惡本來具足于眾生本性之中。 無善。” 善與惡本來具足于眾生本性之中。 又說“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 又說“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 不淨即不滅。 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 不淨即不滅。” 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是因 為諸法實相非染非淨,即染即淨。惡性、 為諸法實相非染非淨,即染即淨。惡性、善性均 為諸法實相所具足于一心之中。善惡淨染的諸法, 為諸法實相所具足于一心之中。善惡淨染的諸法, 既不是由清淨法性所生,也不是由濁染的識( 既不是由清淨法性所生,也不是由濁染的識(阿 賴耶識)所生,而是本來具足、自然存在的。 賴耶識)所生,而是本來具足、自然存在的。
(3)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一念:亦稱一念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 一念:亦稱一念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 當前現實的妄念; 當前現實的妄念; 三千:一切法,即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 三千:一切法,即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性 相差別之總現象。 相差別之總現象。 一念三千:即凡夫一念之中, 一念三千:即凡夫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間諸 法性相。 法性相。蓋天台宗思想即針對介爾一心即具三 千世間之迷悟諸法。 千世間之迷悟諸法。
5.天臺宗主要理論 5.天臺宗主要理論
(1)止观说 止、觀:靜止或止息一切境与妄念稱“止”,真智通達, 靜止或止息一切境与妄念稱“ 一切境与妄念稱 真智通達, 認識諸法,發起正智稱“ 認識諸法,發起正智稱“觀”。 由止成觀,由觀資止,兩者互成為止觀。 由止成觀,由觀資止,兩者互成為止觀。 止屬定,認識諸法皆空;觀屬慧,把握諸法實相,觀照 止屬定,認識諸法皆空;觀屬慧,把握諸法實相, 假有。 假有。

六朝时期的佛教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六朝时期的佛教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六朝时期的佛教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迅速流行,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但直到六朝时期才真正开始流行。

在这个时期,佛教教义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宣扬,并得到了更广泛的接受。

这一时期的佛教主要分为南北两派,南宗佛教以禅宗为代表,北宗佛教以华严宗和天台宗为代表。

这些不同的佛教派别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教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佛教在六朝时期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经典、佛像、寺庙、壁画、佛塔等佛教艺术都开始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发展。

佛教艺术的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技法高超,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关注。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统,不仅为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和创意,也为后来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在六朝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艺术领域,也影响到了思想、哲学和文学等方面。

佛教思想的传入,为中国新的思想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佛教哲学的思想,以其自身所特有的慈悲、忍辱、涅槃等理念,影响了当时的道教、儒家等传统思想和文化传统。

佛教的诸多经典,如《华严经》、《大涅槃经》、《法华经》等,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源泉和灵感。

佛教在六朝时期的传播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外国僧人,特别是印度僧人来到中国传教,传授佛教经典和教义。

他们的到来,不仅加深了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

当然,佛教在六朝时期的流传和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阻力。

佛教的一些教义和行为,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和抵制。

一些人因为不明白佛教的真正意义,就产生了对佛教的误解和偏见。

但总体来说,六朝时期对佛教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

总的来说,佛教在六朝时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艺术、文学和哲学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化传统。

佛教寺院:国清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佛教寺院:国清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国清寺坐落于浙江天台山南面山脚下。

公元575年,智者大师率弟子到天台,结茅为庵。

当朝皇帝为大师敕建修禅寺。

后寺荒废。

隋朝598年建天台山寺。

605年皇帝赐额“国清寺”。

后又经历代的修建,1973年,政府又进行了全面整修。

现在寺前东侧小山上有隋塔,是隋炀帝派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所造。

寺的北面,有智者大师的肉身塔院。

离隋塔不远,还有一行墓。

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据说,唐朝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带领弟子义真来到该寺,跟随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并依道受菩萨戒。

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莲宗,奉国清寺为祖庭。

大中七年(853),该宗五祖圆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该国临济宗初祖荣西等,都曾先后来此巡礼求法。

近年来,朝拜祖庭者更是络绎不绝。

论中国佛教的人性善恶观——以天台宗为重点

论中国佛教的人性善恶观——以天台宗为重点

作者: 王月清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页码: 75-82页
主题词: 佛教善恶;性具;比较;佛教中国化
摘要: 中国佛教谈人性善恶,与世俗伦理意义上的善恶有重要分别,但又与世俗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有内在联系。

以天台宗为重点的“性具善恶观”,有其印度之源,中土之流,但与儒家的性善性恶有别:一、中土佛教天台宗的“性恶”,指的是人性(佛性)除具备善的因素外,还包含恶的性质,善和恶是心性(佛性)统一体的两面;二、台家所说的善恶为性之“所有”,儒家所说的善恶为性之“所能”。

在儒释道三教融合已成定局的氛围中,台家善恶观吸收传统伦理思想又有进一步发展,这体现在明代传灯法师的“性善恶论”中。

台家善恶观对华严宗、禅宗等都有重要影响,是最具中国化佛教特色的善恶观。

中国佛教八宗祖庭

中国佛教八宗祖庭

八宗祖庭是指中国佛教八个主要宗派的创始者各自开创或住过的寺院,他们分别为:中国佛教祖庭是洛阳白马寺天台宗——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三论宗——陕西省户县草堂寺,江苏省南京市郊栖霞山栖霞寺慈恩宗——陕西西安的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县的兴教寺华严宗——陕西长安县的华严寺和陕西户县的草堂寺律宗——西安终南山净业寺江苏扬州的大明寺,唐朝鉴真和尚曾在此寺。

现在寺内建筑是参照唐代建筑风格设计的密宗——陕西西安的大兴善寺和青龙寺净土宗——陕西长安县的香积寺、江西庐山的东林寺、山西交城西北石壁谷中的玄中寺禅宗——湖北黄梅五祖寺,河南嵩山少林寺,禅宗派系众多,祖庭多达十几处,居各派之首。

如河南登封少林寺、安徽潜山的山谷寺、湖北黄梅的四组寺、浙江宁波的天童寺、江苏南京的清凉寺、江苏苏州的虎丘山等等。

广东韶关的南华禅寺等等。

天台宗祖庭天台宗发源于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城北。

天台山群峰争秀,奇峭多姿。

东晋以来名僧支道林、昙光、竺县道曾在此山中修习禅定。

天台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三祖慧思住湖南南岳。

相传三祖智凯于南朗陈太建年间入天台,这里建草庵讲经十年,创立了天台宗。

国清寺是隋代古刹,为智者大师开创教义之地。

隋梅、隋塔、七佛塔、寒拾亭、丰干桥皆是朝山者拜谒的胜迹。

天台山真觉寺有智者大师塔院。

高明寺为智者道场之一。

华峰顶下善兴寺传为智者拜经处。

湖北的玉泉寺也是天台宗的祖庭,智凯曾在此寺讲经。

三论宗祖庭栖霞寺位于南京东北的摄山上。

三论宗初祖僧朗、二祖僧、三祖法朗相继此寺。

三论宗实际创始人吉藏在这里完成三论的注疏,创立了三论宗。

南朝在寺后凿千佛岩。

隋代在寺旁建舍利塔。

唐代增建琳宫梵宇49座,极为壮观。

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天台国清寺齐名,合称“四大丛林”。

法相唯识宗祖庭慈恩寺在西安城南,这里曾是玄奘译经处,玄奘死后弟子窥基继住此寺,所以又称法相唯识宗为慈思宗。

西安东南长安县的少陵原畔的兴教寺,是玄奘的遗骨迁葬地。

唐肃宗李亨为表彰玄奘及弟子的坚韧不拔的弘道精神,特题塔额“兴教”二字,从此就名为“兴教寺”。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上)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上)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上)作者:魏道儒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唐代初年,有一位名叫那提的印度僧人,游历了古印度各地和南亚、东南亚诸国之后,来到中国。

看到唐朝的佛教盛况,那提说:“脂那东国(指中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瞻洲称最”。

“瞻洲”即“南瞻部洲”,也译作“阎浮提”,泛指当时已知世界的所有地方。

那提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兴旺发达,在隋唐时期居世界第一。

隋唐佛教昌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中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

这八个宗派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各宗派的实际创始人大都得到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直接或间接支持。

第二,各宗派都创立了相对完整和独立的教理体系,其内容既有承袭印度佛教的成分,更有融合中印民族宗教文化后的创新理论。

第三,各宗派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传法基地,一般以一处或数处大寺慌为中心,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不少这样的寺院被后代称为“祖庭”。

第四,大多数宗派的祖师之间有师徒传承关系,有些宗派还逐步编制出上溯印度著名宗师,下接中土历代祖师的传法世系。

从八大宗派的核心教理方面看,有的比较客易理解,有的则比较难懂。

从八大宗派的历史方面看,其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在百年之内就消亡了,有些至今还流传。

一些宗派在不同时期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成为汉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了那里的思想和文化。

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由于本派的实际创立者智顗(538—597)常住天台山,故名;又因本派崇奉《法华经》,也称“法华宗”。

本派的传法世系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智顗是荆州华容(今湖北监利县西北)人。

30岁时,他遵照慧思的嘱咐,前往金陵弘法传教。

他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后来被称为“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最重要的著作,奠定了天台宗的教理基础。

天台宗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止观”作为修行解脱的根本途径,倡导通过修习“止观”获得佛智,把握实相。

宗派佛教在中国近代的复兴——以天台宗的复兴为例

宗派佛教在中国近代的复兴——以天台宗的复兴为例

宗派佛教在中国近代的复兴——以天台宗的复兴为例陈坚引言今年2011年是最终推翻满清专制政权的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也是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杨仁山圆寂100周年,同时还是我供职的最初由辛亥革命中毁誉参半的风云人物袁世凯所创立的山东大学成立110周年,当然也是我参访南岳衡山福严寺1周年。

本来我之参访南岳衡山乃是一件芝麻般小甚至比芝麻还要小得多的小事,实在不值一提,而我之所以要在这里恬不知耻地谈及于此,不是因为我本人有多重要,而完全是因为在那次参访中衡山佛教所给予我的厚重的历史感难以释怀。

衡山虽然不属于中国传统的佛教“四大名山”,但在佛教上却有后者所不及之处,那就是,“四大名山”,无论是普陀山,还是九华山,抑或是五台山和峨眉山,都是靠民间佛教的菩萨传说——在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传说,在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传说,在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传说,而在峨眉山则是普贤菩萨的传说——烘托和造就出来的,因而缺泛历史的真实和深度,跟中国佛教正史没什么太多关系(要说它们有历史,那也只是佛教野史)。

然而,衡山则不一样,衡山虽然也像其他佛教圣地一样总是不乏民间佛教的传说,但它的主要特点或骄傲于人者,并非是这些传说,而是其为中国佛教正史所贡献的那些响当当、名垂千古、彪炳史册的祖师大德,如慧思、怀让、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以及抗日战争期间那些富于民族气节参与抗战救国的僧人群体,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历史而非传说。

他们在衡山修行、弘法、生活,给衡山打上了深深的中国佛教史烙印。

这样的历史,不但为“四大名山”所无,也是衡山所属的“五岳”所仅有。

在“五岳”中,东岳泰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虽然也不无佛教寺院,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并没留下什么值得后人想起和回味的人和事;至于中岳嵩山,虽然有个大名鼎鼎被奉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但熟悉中国禅宗史的人都知道,少林寺实在没有为后来禅宗的发展提供过什么实质性的内容,禅宗根本上就是在少林寺之外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少林寺之作为“禅宗祖庭”实在有点浪得虚名,名不副实,而且少林寺还因为不幸与武术扯上了关系,自古至今都是个是非之地,要说它有“名”,那它之所谓“名”也不是佛教的“名”而是武术的“名”。

天台宗与近代上海佛教

天台宗与近代上海佛教

天台宗与近代上海佛教
高振农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正> 天台宗与近代上海佛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近代上海弘扬天台教义的一些高僧大德,有一些直接与天台山的寺院有联系,他们有的是在国清寺或方广寺出家,有的则是在国清寺或方广寺受具足戒的。

近代上海的佛教,处于全国的领导地位和发展中心。

其特点是我国隋唐时期所建立的佛教宗派,除禅宗和净土宗外,其余各宗均渐趋衰落,但在上海却都续有流传。

天台
【总页数】3页(P138-140)
【作者】高振农
【作者单位】上海佛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上海市宗教学会秘书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6.1
【相关文献】
1.佛教天台宗祖庭考古:浙江天台山佛教崖刻 [J], 项超英;
2.佛教天台宗祖庭考古:浙江天台山佛教崖刻 [J], 项超英;
3.天台宗佛教音乐唱谱分析研究 [J], 周琪
4.中日天台宗佛教音乐对比研究 [J], 周琪
5.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位的契机——周武帝灭佛与天台宗产生 [J], 曾其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述天台宗判教

论述天台宗判教

论述天台宗判教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立于唐代初年,由道宣大师(又称为智者)创建。

天台宗起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在中国与日本都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就天台宗的起源、主要教义以及其在中国与日本的传承和发展进行论述。

一、天台宗的起源天台宗起源于中国,创立者道宣大师将其命名为“天台山”,寓意为天地万物之上的绝顶之地。

道宣大师是中国佛教历史上重要的宗派创立人物之一,他在创立天台宗期间提出了“判教”这一重要概念。

“判教”是一个重要的天台宗教理概念,即将大乘佛教分为三乘教法,分别是菩萨乘、阿罗汉乘和声闻乘。

道宣大师主张将佛教宗派分为不同的层次,使佛教进化为更适应不同修行者的教法,这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天台宗的主要教义天台宗的核心教义是以《涅槃经》为根本经典,融合了律、论、密、法四宗教理,形成了宗教体系。

其主要教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四教合一:天台宗将律宗、论宗、密宗和法宗四个宗派的教义进行整合,使得修行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修行佛教。

2. 六十四种修行法门:天台宗提出了六十四种修行法门,其中包括了冥想、念佛、诵经等修行方法,供修行者选择。

3. 莲花华严观:天台宗非常重视莲花华严观,将其作为修行的中心观想。

通过观想莲花华严,修行者可以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开启智慧。

三、天台宗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天台宗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传承不断。

自唐代道宣大师创建天台宗以来,天台宗历经了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人物的影响。

首先,在唐代,天台宗迎来了其全盛时期,尤其是在杭州的天台山,成为天台宗的重要寺庙和修行中心。

在这一时期,天台宗还产生了多位重要的宗派领袖,如法华宗、级山宗等。

其次,在宋代,天台宗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并且在教义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演变。

南宋时期的天台宗师父真如大师以其创立的“真如一乘”的教义,对天台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至明代,天台宗开始渐渐衰落,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传承与发展。

尤其是明代的天台宗师父虚云大师,通过其写作的著作《菩提心论》等,为天台宗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

佛教有几个宗派

佛教有几个宗派

佛教有几个宗派中国佛教,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于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

后来,由于各宗的相摄相抗,十三宗仅剩下了十宗,涅盘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法相宗。

现在且把大小乘各宗与空有的关系,列表如下:佛教㈠小乘⑴成实宗─────空宗⑵俱舍宗─────有宗㈡大乘⑶三论宗(涅盘)─空宗⑷天台宗(摄论)─空宗⑸唯识宗(地论)─空宗⑸华严宗─────有宗⑹南山───空宗.有宗⑺净土宗─────有宗⑻禅宗──────空宗⑼密宗───空宗.有宗喜喜回答采纳率:46.8%2009-05-28 10:37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

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

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

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

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

密宗。

寻觅的豹子回答采纳率:30.9%2009-05-28 10:38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宗派的出现。

┌—成实宗—————————空宗│┌—小乘—┤│ ││ └—俱舍宗—————————有宗│││ ┌—三论宗(涅盘)—————空宗佛教—┤ │ 巢│ │ 天台宗(摄论)—————空宗│ 巢││ │ 唯识宗(地论)—————空宗│ ││ │ 华严宗—————————有宗└—大乘—┤│ 南山宗—————————空宗.有宗││ 净土宗—————————有宗││ 禅宗——————————空宗│└—密宗——————————空宗.有宗参考资料:/%BA%AE%CC%B6%C7%EF%CF%A6/blog/item/6d00a30e1b6996 e736d122a1.html匿名回答采纳率:12.8%2009-05-28 10:47中国佛教十个宗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8 11:37网页 /news/show.aspx?id=225&cid=36释法建回答采纳率:15.3%2009-05-28 11:34释迦佛言:佛教分为两宗三乘。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以天台宗为考察中心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以天台宗为考察中心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以天台宗为考察中心摘要:在隋唐以后迄至近代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宗派佛教被宗派圆融和三教会通的浪潮所淹没,儒释道三教并轨道发展,各宗也开始逐渐偏向禅宗和净土宗。

“八宗并弘,三教圆融”成为主流,而各个宗派的特色和不同阐释则逐渐消失。

直到近代的变局又使宗派佛教重新发展,许多高僧大德依据自己的特殊因缘纷纷出来复兴和弘扬“宗派佛教”,如弘一大师弘律宗; 月霞法师创办华严大学以弘华严宗;虚云弘扬禅宗;印光弘扬净土宗;欧阳竟无等居士弘扬唯识宗;印顺法师弘扬三论宗等,本文希望以天台宗为视角,探究近代佛教复兴的原因。

关键词:宗派佛教,近代,天台宗,复兴,圆融一.近代以来天台宗的复兴(一)唐代之后“禅者未始不以教、律为务,宗、教、律者未始不以禅为务,至于儒、老家学者亦未始不相得而彻证之”[净慧《新加坡双林寺第二届禅七开示》,载《禅》2009 年第3 期,第10 页。

] 天台宗的传承也受到三教合一趋势的影响,逐渐被禅净二宗所替代。

而且天台宗本来就受禅宗和净土宗影响较深,比如天台宗创立者智者大师的弟子智璪在回答张衡的“师等既是先师之,行道与诸处同,为当有异”的问题时说:“先师之法与诸寺有异,六时行道,四时坐禅,处别行异,道场常以行法奉为尊。

”[ 《国清百录》卷四,《大正藏》第46册,第815页]即使智者大师在实际的修行中减少禅法的修行,但禅还是成为了天台宗后来的重要修行手段。

(二)所以一旦各宗进行圆融,天台宗逐渐被禅宗同化,而自身教义反倒不受重视。

到了近代的谛闲法师,“观宗寺自谛闲法师住持后,大弘天台教观”,并“于寺中创设了天台弘扬法研究社与观宗学舍,发行《观宗弘法月刊》,弘扬天台教义,成为民国时期研究弘扬天台教观的专门机构……使甬城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天台宗中兴祖庭”。

当然,近代致力于专业弘扬某一佛教宗派的还大有人在,远不止上述这些,只是由于我们后来过分关注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运动而模糊、淡化甚至忘记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宗派佛教”复兴运动及其领导者和参与者。

天台宗是中国化佛教刍议——以智顗用“会三归一”方法接纳儒家思想为例

天台宗是中国化佛教刍议——以智顗用“会三归一”方法接纳儒家思想为例

Modest Proposal on the Idea: Tiantai Sect is the China-style Buddhism--taking Zhi Yi's admitting Confucianism by 'three-in-one' for an example 作者: 陈坚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台州学院学报
页码: 4-9页
主题词: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智顗;儒家思想
摘要: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中国化的特征有多方面的表现,我们在智顗的'烦恼即菩提'、'无明即法性'和'三谛圆融'等思想中都能看到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而智顗用<法华经>'会三归一'的方法来接纳儒家思想,使天台宗呈现出一种'儒佛合一'的中国化景象,则更是智顗在佛学上的一大创造.可以说,儒家思想以'会三归一'的方式进入天台宗,既是儒学的佛教化现象,也是佛教的儒学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便力”释为“计量之能力”。

还有把“方便知见”解释为“唯知图谋之方法”,这从教义学者眼光来看,未免太简单化了。

b rahm an 这一词在梵文、巴利文等古印度诸语言中经常出现。

然而,对于汉民族和日本人来说则是极为难解的概念。

经一番努力,中华民族将它音译为“梵”,日本人则在《假名法华经》中将它意译成“洁”(きよし)。

把“梵音”译成“洁声”(きよしごえ),把“梵行”译成“洁行”(きよしおこない)。

“辩才”读成“くちきよく”(口才好之意),在后来的日语中读成“くちぎよしい”①“饶益”读成“ねうやく”意译为“たのしめ”,即指荣华富贵。

②“乐说”读作“ぎようせつ”,意译为“叙说愿望”。

③结论:以上不过是本人对《假名法华经》的管见。

但也可以说涉及到了世界思想史上值得注目的一个问题。

(一)《假名法华经》的要旨与扎根于民众的德国、荷兰等地的神秘主义思想家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不论欧洲的神秘主义思想家,还是日本的假名法语的作者,皆重视向女性传法。

(三)上述两者都是从民众俗语的精神氛围发起的。

但时间上讲,东亚的作者们要早于欧洲神秘主义思想家。

(作者中村元,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东方学院院长 金勋译)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任继愈佛教自印度次大陆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交流融会过程,形成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有佛教外来文化因素,又有中国文化特色,它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而不是“佛教在中国”。

它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三大分支:在云南省与缅甸、老挝接壤地区的中国佛教,带有中国云南边疆地区民族文化的特色,我们称它为“云南佛教上座部”,流行范围不大,信徒不多。

在藏族聚居地区传播的中国佛教主要流行在中国西藏地区,后来扩展到西藏以外的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这一支系,我们称之为“藏传佛教”,外国称之为“喇嘛教”。

流行地区最广、信徒人数最多,并由中国内地传播到东邻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这一支系,我们称之为“汉传佛教”。

由于这一支系人数众①②③同上,第27页。

同上,第27页。

《假名法华经》,妙一本。

多,地区广大,与中国传统结合得最密切,学术界所讲的中国佛教,一般指汉传佛教这一系统。

本文所说的“天台宗”,就是汉传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汉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凭借中印双方古老文化深厚的根基,得到充分发展而繁茂壮大。

它对后世的影响及绵延的历史大大超过了印度次大陆,佛教的传播中心后来已由印度转移到中国。

释迦牟尼已被中国人民接受为圣人,与中国的孔子、老子并称为“三圣”,受到同等的尊奉。

佛教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国佛教,经历过四个阶段,或可称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介绍阶段——汉至魏晋。

第二个时期为融会阶段——南北朝。

第三个时期为创造阶段——隋唐。

第四个时期为儒化阶段——宋至清。

佛教为适应中国的国情,取得传播的机会,中国佛教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曾涌现过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和主要流派。

这些重要流派和杰出人物对佛教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

中国佛教也曾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对中国及其邻国起着友好桥梁的作用。

在第一阶段(汉至东晋)的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僧人都是译经大师。

佛典的翻译者同时又是所译佛典的宣传者。

通过翻译佛教经典,引发出不同流派。

主译者多为外籍僧人,他们为传教,在中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很多译经僧人为了传布佛教终生留在中国。

早期的佛经译者来自古天竺者少,在西域(即中亚一带)者多。

早期译经多由“胡语”(即中亚语言)译出。

直接从梵语译出的佛教经典,南北朝后期逐渐增多,隋唐以后,汉译佛教典籍底本才完全出自梵文。

其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人才的原因,有中外交通的原因,也有当时中国政治的原因。

经过长期系统的介绍,中国佛教信徒到了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众多流派,包括早期的、晚期的、佛教正统的、佛教以外的,差不多都有汉文译本,有些佛经多达二、三种以至多种译本。

除了译本,中国佛教徒还对译本进行了某些加工,有的改编加以重新组合。

随着译经事业的大力开展,中国佛教徒对佛典进行注释,有了中国人自己的著作。

中华民族是个文化悠久的民族,善于继承和创新,用阐述的方式来表达其创新的见解。

就是古人所沿用的“述而不作”,以述为作。

佛经由介绍阶段自然地进入到创造阶段。

由于中华民族有善于以述为作的治学传统,在介绍阶段已孕育着开创的成分,融会过程中已包含着创造。

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一向有选择地吸收,从而产生了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

近代从事佛教研究的有些外国学者,看到中国佛教未严格遵循古天竺佛教原意,天竺佛教传入中国后,都有所变革,认为中国佛教失去印度佛教原旨。

这是由于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发展传播的特点,从而看不到这恰恰是中国佛教的优点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的特点和优点所在。

了解这个特点和优点,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中国历史有它发展的轨道。

当时当事者未必意识到这一轨迹的来龙去脉。

事过境迁,回头看看,才能看清楚所走过的道路的大方向、总轮廓。

试把中国历史几千年经历的道路作一回顾,不难发现这几千年间,中国人民做过两件大事。

这两件大事都能载入人类发展史,因为它不仅是中国的,也属于全世界。

第一件大事是结束了列国纷争的春秋战国混乱局面,建立了秦汉统一大国,此后二千多年来竟成了中国历史上固定的模式。

世界上外国知道中国的存在,是秦汉时期,秦汉以前中国的各族人民活动范围只限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以内,向西不逾葱岭,东以东海为限。

建成统一的大国以后,国内众多民族不断融合,各自发挥各自民族的特点,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从交流中受益。

壮大了国力,发挥大国物力、人力的综合优势,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有益的成绩。

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世界文明有她的奉献,都得力于几千年来国力充实、科学昌明、社会生活相对稳定。

在古代小农经济、小生产为主的社会,只有政治稳定才能保持生产发展;只有生产发展,才能有余力从事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古代中国的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对中国社会的统一、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这三大宗教在思想、人生观、道德生活、家庭生活方面都有过教化作用。

中国佛教的四个发展阶段并不只限于佛教自身的分期,它与中国历史的过程密切关联。

天台宗创建于隋朝,兴盛于唐朝,这一宗派走过的道路,正是中国隋唐大一统王朝走过的道路。

经过几百年的南北两大政治集团的对峙,南朝和北朝各自形成民族融合(南方各民族的融合,北方各民族的融合),都为恢复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形势作准备。

佛教也在这个统一的大形势下,起着配合作用。

政治上南北两大政权的统一,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也是人民的愿望。

总的历史任务是结束长期(近四百年)的南北对立,走向和平建设的道路。

隋唐两朝的统治者顺应了这一潮流,完成历史使命,受到人民的拥护,得到历史的肯定,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件大事。

天台宗从宗教神学理论上,论证了大一统王朝存在的必然性。

宗教哲学不同于政治学,它不是为隋唐的某一政策、措施作说明,而是从整体上论证世界事物的融会、统一、互相补充的合理性。

隋唐时期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中对统一支持最有力的有两派,即天台宗和华严宗。

唐代后期,统一王朝走向衰落,中央集权的政府失去控制全国的力量,禅宗继起,占有优势,逐渐取代了天台宗、华严宗的地位,上升为势力最大的佛教宗派。

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从创始者智 开始,建立了止观并重的宗教哲学,成功地融会北方重禅法,南方论义理的佛教两大主流,构建了新的宗教哲学。

天台的基本经典“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基本理论都是反复强调止观并重,不可偏废的宗教修行方法,从止观并重的理论来调和佛教各流派之间的理论分歧。

用天台宗的教理教义统一评判佛教一切经典,把佛教内部的派别论争都安排在一个庞大的判教体系中,提出“藏”、“通”、“别”、“圆”的不同层次为不同听众说法的解释。

这样,既协调了佛教各派内部纷争,也安排了天台宗在佛教中的独特地位。

天台宗创建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性具善恶”、“十乘观法”,都体现了隋唐盛世思想领域的兼容并蓄的新气象、新体系。

天台宗创始人智 与南朝统治者交往密切,隋朝建国后,智 曾受到斥责,他个人的遭遇似不顺畅,但作为一种宗教哲学思想体系,从天台宗教理、教义的正人心、辅教化,提倡性具理论,都是当时统一王朝的客观形势的反映。

儒教建立新王朝的经学,孔颖达编成《五经正义》,兼收南北各大家的经典注释,作为国家的教材,与天台宗的定慧双修、止观并重起着同步作用。

唐中叶以后,中央政权衰落,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壮大,代表农民意识的宗教思想禅宗兴起,经院学派逐渐失去寺院经济的优越特权。

天台中后期,玄朗、湛然“中兴台教”,已开始向有农民倾向的禅宗靠拢。

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大乱,天下读书人失去投靠中央政府科举选官的机会,有些知识分子不去选官而去“选佛”,向宗教找出路。

知识阶层投奔宗教,佛教禅宗由不重文字的农民禅走向重文字的文人禅。

这一时期的禅宗文字著作大量涌现,甚至超过经院学派的章句注疏数量。

天台宗后来也走上相同的道路。

山家山外之争,从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宗教实践,转向关于定慧理论的争论。

山家比较倾向于维持天台宗初创时的学风,山外派则调和吸收更倾向于禅宗的宗风,表明当时宗教理论已开始有所转变,由天台宗创建时期涵盖世间一切法,教化一切有情的宏大体系,转向儒教,进入佛教的儒化时期,佛教从此再没有早期创造时期的气魄,佛教天台宗内部的大师,如智圆、梁肃,公开与儒教合流,明代的智旭(藕益),更加儒化。

天台宗已失去它原来的性格。

天台宗的创建标志着中国佛教的成长壮大,从融会阶段走向创造阶段,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创建最早的宗派。

华严宗、禅宗在它的影响下相继建立宗派,天台宗的成就也是中国佛教的成就。

成人比较熟悉禅宗的一无依傍、见性成佛、摆脱经句文字束缚,自求解放的创造性。

其实带头开创这一思路的是天台宗,智 有筚路蓝缕的功劳。

天台宗9世纪传入日本,建立日本天台宗,13世纪日本的日莲宗是由此派生的宗派。

它对中日文化交流起过桥梁作用。

早在南北朝后期,天台前期的慧思的止观教法传入新罗。

智 及其后裔玄朗门下都有高丽、新罗学者受教,天台山被东方邻国奉为祖庭,在东北亚文化交流中,天台宗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值得世世代代记取。

(作者任继愈,北京图书馆馆长,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 《法华经》与一念三千说方立天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人依据《法华经》等有关思想,吸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经过综合创造而提出的极其重要的义理。

内容深邃,富有特色。

以下拟从一念三千说的内涵、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