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共2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共22张ppt)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目录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中国化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8,总结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开始传入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 佛教传入中国
(2)局限性: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在“冲击——反应”模式下,面对西方的冲击,
②转型时代——清末民初
试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角度说明中国作出的反应。
器物
中国
1840一1842年的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 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拼音】xī xué dōng jiān 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 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先进民主 主义者
利玛窦 “西学东渐”第一人
帝国时代
转型时代 抵抗派
维新派
明末清初
清末民初 (鸦片战争至 五四运动)
洋务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吸收佛教文化的原因?
社会动荡 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利用 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中国化 ③传播影响: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中国佛教兴起的历史契机

中国佛教兴起的历史契机

中国佛教兴起的历史契机
中国佛教的兴起是有着特定历史背景的。

以下是中国佛教兴起的历史契机。

汉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兴起的契机之一。

汉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分裂严重,道家、儒家、法家各种流派相争不休。

这种社会背景下,佛教传入中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支持,使得人们在封建统治下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安慰。

东汉末年的政治混乱是佛教兴起的契机之一。

东汉朝末年,地方割据、民变起义接连不断,社会秩序严重破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宽容等思想,为人们的内心带来了一种安宁与宽容,很受人们的欢迎,因此佛教得以在这个时期发展壮大。

佛教的传播和创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兴起。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佛教经过本土化的传播和创新,逐渐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求和信仰方式,使得佛教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

第四,佛教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是佛教兴起的重要原因。

佛教强调施舍、持戒、忍辱等教义,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社会中,佛教往往承担起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务,为民众提供了帮助和服务。

佛教寺院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中国佛教兴起的历史契机,主要包括汉朝时期的社会动荡、东汉末年的政治混乱、佛教传播创新以及佛教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影响。

这些历史契机共同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使得佛教成为中国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从附会与格义看佛典汉译的本土化

从附会与格义看佛典汉译的本土化

从附会与格义看佛典汉译的本土化导入本土化历程:佛经翻译源于东汉(148),发展于六朝, 大盛于隋唐,衰落始南宋。

本土化策略:东汉末年:附会法三国两晋:格义法南北朝隋唐:义解法,悟解法等一、何为附会法本身概念: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勉强牵拉在一起。

如:牵强附会。

作为译法:附会法就是指套用中国文化观念尤其是汉代流行的观念术语去译解印度佛典,是佛教初传时的一种常用解经方法(李霞,中国哲学史)。

1. 附会法译事举例《四十二章经》——附会方士道术。

称佛教为“佛道”、“释道”或“道法”,称“学佛”为“为道”、“学道”、“行道”、称对佛教有所领会者为“道人”。

该经译者还以当时流行的灵魂不死、肉身成仙观念来理解“阿罗汉”,说“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

”安世高的译作《阴持入经》,《安般守意经》。

在前者中将“诸法无我”解译为“非身”。

在后者中将“安般守意”解译为道教的“呼吸吐纳术及医学之气功”“安盘”说被附会为中土“元气”说“因果说”被附会为中土“宿命论”,如其中的“业报”被直接了当地译为“宿命对”。

释者明确地把经中的“禅定”视为“成仙的手段”支谶译作《道行般若》将大乘佛教中的概念“真如”或“实相”附会为道家的“本无”。

而诸法“本无”的说法并不能准确表达大乘佛教这一旨趣。

(李霞,中国哲学史)2. 对附会法的评价附会法产生的必然性:方士道术的大流行,佛教需寻求一席之地。

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需要,附会于方士道术的术语,更易于其本土化进程。

方士道术与佛典都旨在解决人生之生老病死问题,在义理方面有相似性。

附会法的局限性:汉译佛典中参合中土术语,且又并非融为一体,而是极其牵强附会的。

语言表达与义理领会不一致。

赞宁“梵客体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合,盌配世间,摆名三昧,咫尺千里,觌面难通。

”(《宋高僧传》郑三)二、何为格义法所谓“格义”,“格”乃量度之义,“义”即佛经之义,“格义”即是以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玄学概念)去量度(翻译、注释、诠解)佛教的概念和义理。

佛教中国化及其影响

佛教中国化及其影响

佛教中国化及其影响游览过了三亚的南山,才感受到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在南山随处可见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虔诚的人们。

当然,佛教在中国的巨大影响与它的中国化是分不开的。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

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在一起。

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就是所谓的佛教中国化。

从两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到的发展。

在魏晋时期佛学与玄学合流。

由于玄学在魏晋时期的统治意识形态占主导,所以,佛学在这一时期得到大的发展。

东晋和南朝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提倡佛教的。

到梁武帝时达到了顶点。

梁武帝总结了政权动荡的原因后说:“建国君民,立教为首”,寻找适合其利益的意识形态。

梁武帝一面大力提倡儒家以维护纲纪,一面又著书立说,宣扬佛教。

据《梁书·本纪》记载,萧衍“笃信佛教,制《涅pán槃》、《大品》、《三慧》诸经,累数百卷,所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学,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

”主持编修了五千多卷译注经。

萧衍还三次舍身同泰寺,由群臣用重金赎回,把佛教抬到了与孔子同样的高度。

但是由于寺院经济的强大,削弱了封建国家控制的人口和土地,不利于封建统治,造成国库财富空虚。

封建国家也多次禁断佛教,限制其无限制发展,其中以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周世宗三次规模最大。

太武帝崇信道教,听了大臣崔浩的意见,严厉灭佛。

根据记载“后魏时,太武帝四征长安,以沙门多违佛律,群聚秽乱,乃诏有司,尽坑杀之,焚破佛像,长安僧徒,一时殊灭。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的本土化研究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的本土化研究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的本土化研究佛教曾经是中华文化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公元1世纪佛教渗透到中国以来,它一直在这里繁荣发展。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本土学者,他们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吸取灵感,把佛教与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色。

这篇文章将对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的本土化进行探讨,并且举出5个例子证明这种本土化是事实存在并且独具特色的。

一、佛教思想的融合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是本土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取经人玄奘在西行途中,把古印度佛教经典带回中国,这些经典经过学者的研究,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孔子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教义在此期间整合,形成了新的佛教文化。

例如中国传统哲学中讲究“君子智慧而不自信,愚者无知而自负”,佛教经典则讲究“自利利他、自慈悲他”,这两种思想在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佛教思想。

这种佛教思想的融合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最有力证明之一。

二、佛教信仰与中国传统节日融合中国传统节日和佛教信仰的结合也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例如春节、清明节等,而这些节日在佛教中也有相应的宗教仪式。

这些宗教仪式不仅保存了传统节日的形式,还融入了佛教信仰的元素。

例如春节时燃放爆竹旨在驱逐恶鬼、祈求好运,而佛教思想中也有对驱赶恶鬼的相关解释,燃放爆竹在佛教宗教仪式中也有应用。

这种节日和信仰的融合,不但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也保存了佛教宗教仪式的形式。

三、佛教艺术的创新佛教艺术的发展同样展示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

曹全碑、庐山胜境、应氏寺廊等著名的佛教艺术创作都是佛教文化在本土化过程中的产物,它们结合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佛教信仰。

例如庐山胜境,它汇集了佛教、儒家、道家思想,该景区作品以道家“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建筑、园林、文化各方面均以此为指导。

这些佛教艺术创作的出现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一个表现。

四、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医学的融合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也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表现之一。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人教版)配套课件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人教版)配套课件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2)鸦片战争后。
时期 向西方学习
影响
设立 京师同文馆 ,培养外交和 近代西方文明,如工
洋务运 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程技术、科学理论
动时期 创办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大量 以及社会改革等内
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容,传入中国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洋务派相比,严复在对“自 强”问题的认识上有何进步之处。
提示:进步之处: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 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 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摘编自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等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 化交流重要桥梁的背景及影响。 提示: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 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 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 文化的发展。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阶段 时间 西学东渐简况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 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
第三 1895— 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进一步开 阶段 1900年 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
维新运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学习西 推动维新运动的展

佛家思想了解

佛家思想了解

佛家思想了解一、佛教的起源和发展•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陀)•佛教的起源地:古印度•佛教的传播:印度→中亚→中国→东亚其他国家•佛教的主要教派:大乘、小乘、密宗等二、佛教的核心教义•四圣谛: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因果报应:善恶行为与苦乐果报的关系•轮回:生命死后重新投生的过程•涅槃:超脱轮回,达到解脱的境界三、佛教的基本戒律•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戒:五戒+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菩萨戒:发心利益众生,追求圆满的觉悟四、佛教的主要经典•佛教的三藏:经、律、论•佛教的主要经典:《金刚经》、《心经》、《净土三部经》、《法华经》等•佛教的经典解释:各宗派的注解和解释五、佛教的修行方法•禅修:静坐冥想,观察自己的身心变化•念佛:持诵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持戒:遵守戒律,培养道德品质•学习佛法:研究佛教经典,了解佛法义理六、佛教的哲学思想•中道:避免极端,寻求平衡•空性:一切事物无自性,无常、无我•缘起:一切事物相互依存,因缘和合•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七、佛教的美学思想•佛国的美好:佛教描绘的理想世界•佛法的艺术表现:佛教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思想•佛教对人性的关怀:关注众生痛苦,寻求解脱之道八、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佛教传入中国:汉朝时期•佛教的繁荣: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佛教的本土化: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佛教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九、佛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佛教的道德观念:培养慈悲、宽容、诚实等品质•佛教的心理调适:面对压力和困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佛教的生活态度:珍惜当下,过有意义的生活•佛教的社交伦理:尊重他人,和谐相处十、佛教的未来发展•佛教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的传播:国际佛教交流与合作•佛教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网络佛教、数字佛教等•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使命: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人类福祉等以上是对佛家思想的一个简要归纳,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的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的。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的目的。 1,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 后汉书 的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的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的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的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的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的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的。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的魏国和南方的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的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的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的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的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的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的汉人,作为求佛的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的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的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的发展总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的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的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的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的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的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的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的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的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的作用,因为当时佛学的不成熟,在民众的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的高度。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的佛教仍是天竺西域的佛教,而非中国自己的佛教。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 2,“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的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的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的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的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的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的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其中后赵的石勒石虎,前秦的苻坚等人,更是不遗余力的利用王朝的影响力来推动佛教的壮大。这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政治条件,再加上一定的社会条件与思想条件,因此,佛教开始在北方盛行。 此段时间,正是儒家势力衰微,而神仙方术的庸俗信仰与老庄之学的勃兴之期,人们对仙魔一道极感兴趣,佛教是外来宗教,它在此时大胜,也与此有关。 在佛教传入的初期,大半的高僧都以译经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属于“神通类”的高僧。佛图澄即为其中最著名,影响也最大的一位。佛图澄是龟兹人,他未曾带一卷经典来华,未曾译过一句经文,却以神异称誉一时。他的受业弟子几达万人,又有释道安等高徒。因此,他可以算是中国佛教的奠基者。道安(公元312-385)是佛图澄最着名的弟子,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大思想家。他不通梵文,却写了不少佛经的注释书。他还编集译经目录,为僧尼制订行仪,统一僧尼姓氏,使佛教完成组织化的教团。对佛教的发展,贡献很大。道安的弟子很多,但以庐山的慧远(公元334-417)最着名。他成立教团于江西庐山中,是东晋的佛学中心。 这时的佛教已经逐步向理论化方向探索,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探讨佛教的经意,特别是其著名的“空”的思想,这与当时儒教的衰败以及人们的出世思想有关。同时,佛教作为一个教派其运作体系也愈加走向成熟,各项制度日益完善,为日后的迅速发展积蓄了力量。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晋朝灭亡之后,代之而起的王朝,南方有宋齐梁陈,北方则由魏朝统一五胡,后来又分裂为东西魏。东魏之后为北齐,西魏之后为北周,最后由隋统一中国,前后历时一百六十年。 在这期间,政治的分裂,地域的差别引起了佛教内部的分裂。中国佛教分成南北两支,即南义和北禅。二者所侧重的方向有着明显分歧。南朝佛教继承东晋佛教的传统,偏尚玄谈“义理”。史谓“江东佛法,弘重义门”“佛化虽隆,多游辩慧”,正反映了这个特点。当时“涅盘”、“成实”、“三论”等学说都十分流行,关于涅盘与佛性,顿悟与渐悟等问题,也辩论得很激烈。同时,佛教界和知识分子间,也因为“因果报应”和“神灭论”等理论问题展开了争论,其规模之大和论战之激烈,在中国古代思想上是罕见的。南朝的皇帝多崇信佛教并予以保护。其中以梁武帝为最,这位著名的和尚皇帝对佛教的痴迷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统治阶级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佛教是如何的盛行。 相较于南朝统治者,北朝对待佛教虽然还没有上升到国教的高度,但也可以说是大力扶持的,因为他们想通过佛教这一外来教派来达到弱化统治区内汉人民族意识的目的。与南朝佛教相比,北朝佛教的特色是:(一)重视“修禅”“持戒”的宗教修行。与南朝的重义理,以玄解佛的风气,大相径庭。(二)偏重修寺造像,累积功德,追求今世及来世的利益。因此北朝修造寺庙、佛像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为南朝所不及。(三)北朝由于政教密切挂钩,因此有“人王即是法王”、“皇帝即当今如来”等观念。北魏僧人法果曾谓:“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但在南朝,则有“沙门应否礼敬君王”之辩。道安的弟子慧远就是第一位倡导“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人。 应该说,南北朝应该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政府所对佛教施加的影响大多是正面的,而且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推动了佛教理论的激辩,融合和进步。此时的佛教,已经渐渐摆脱西域和天竺的影子,它已经在宗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为那明珠般璀璨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做着最后的准备。 4,大唐盛世 中国佛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从印度佛教中独立发展出来,最终在隋唐时期达到顶峰。从佛教传入东汉始,至此时已逾五百年,我们终于可以骄傲的宣称,中华大地的佛教已是中国化了的佛教,我们用了五百年最终将这个西来的教派深深烙上自己的痕迹。而南北朝时代的各宗,也缓缓而又必然的融入了新兴的中国佛教的体系中。 可以说,佛教的融合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隋代立国虽短,只有短短的三十七年,但因为在政治上统一了南北,使破碎的中国凝聚成一个整体,所以也就促使佛教南北的两大体系被综合起来。南方佛教的思辨化和北方佛教的实践性,至此达到有机的统一。 隋文帝一上台就改变了北周武帝灭佛的政策,而以提倡佛教作为巩固其政权的方针之一。隋炀帝也笃信佛教,由于隋朝统治者扶持佛教的政策,再加上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融合与发展。 唐初也十分支持佛教。唐太宗很重视佛经的翻译工作,特别为从印度取经归国的玄奘大师兴建大规模的译场,他也下诏在全国各广建佛寺,以悼念阵亡将士,安抚人心。由于唐太宗对各宗教都采宽容政策,因此景教(基督教)、摩尼教以及波斯祆教,都于此时经由西域传入中国。后来武则天更是崇信佛经,一方面,她用伪造的经书为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另一方面,她也赞助《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并支持法藏创立华严宗。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所谓有盛必有衰,接下来,佛教将面临自诞生以来最大的磨难——唐武宗灭佛。到了唐中期,由于寺院经济发展的过快,与朝廷的利益日益冲突激化。所以,唐帝国的统治者们开始对佛教动手,其中影响最深远对佛教打击最大的是唐武宗灭佛。在会昌年间,武宗皇帝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没收佛寺财产,强令大部分僧尼还俗,所有外国僧人遣送回国等等。虽然武宗在会昌六年就去世了,新上任的宣宗立刻收回成命,但对佛教的巨大打击已无法因此弥补。在这次宗教浩劫中,只有注重精神思想,依傍山林,无财无业的禅宗受创最小,因此,即便在武宗灭佛,各宗均遭摧残几尽之后,唯独禅宗仍能藉山林而繁兴不替。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最鼎盛的时期,高僧辈出,宗派林立,各擅胜场。由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加上唐朝初年,歌舞升平,这都是促成佛教在此时蓬勃发展的原因。早期南北朝的诸学派,经过综合及淘汰,逐渐发展成大乘八大宗派:天台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三论宗和禅宗。 5,五代及宋 总的来说,在这个时期,佛教已由高峰滑落。只是佛教在各个地区的兴衰情况不一,各个宗派的起伏也不相同,充份表现出佛教各宗派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色。天台与华严两宗,虽然曾有短暂的复苏,但是独领风骚的还是禅宗。 这一时期,尤其是南宋,儒学开始进入理学阶段,再一次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再加上朝廷对理学的极力推崇,佛教的发展空间收到了很大的挤压,社会地位滑落。 6,元明清 元、明、清三朝,中国佛教的情况,可以说是每下愈况。元朝对各种宗教都持宽容的态度,但是最受重视的,还是西藏喇嘛教(密宗)。因为元世祖忽必烈笃信喇嘛教,奉西藏名僧为帝师。但对佛教的发展来说,可以算是有害无益。因为毕竟,两者差异很大,且分属不同的民族阵营。本土佛教自然仍受到排挤和打压。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与监督也变得非常严格。宗教活动受到政府的监视,宗教思想的交流与发展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时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末期,作为与封建政治息息相关的佛教,自然也难逃衰落的命运。 7,近代 近代中国的佛教并没有因为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受到政治的“冷落”,它仍作为旧事物的代表之一,被拿到台面上,或打击辱骂,或受到追捧膜拜。但作为一个宗教本身,它却如一块滚落的山石,在衰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论如何,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摆脱过政治的影响,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了它的价值,而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派,佛教的价值依然不能被低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