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国的传播1
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播和影响,而隋唐时期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高峰期之一。
在此期间,佛教在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印度、中亚、西域等地的传教士,他们通过汉语、波斯语等语言向中国人民传授佛教理论和实践,使佛教能够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在隋唐时期,佛教受到了政治家、学者和僧侣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纷纷涌现出了许多佛教寺庙和僧侣组织。
其中,唐代以大明寺、灵隐寺、法相寺、白马寺等寺庙最为著名。
这些寺庙中,又以大明寺的影响最为深远,成为唐代佛教的中心和发源地。
二、佛教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隋唐时期的佛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佛教影响到了中国的人文思想,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佛教的修行思想,如“菩提心”、“皈依三宝”等概念深入人心,人们在思想和道德上得到了提升。
其次,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艺术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绘画、雕塑、诗歌、音乐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佛教寺庙和佛像这些都成为了当时艺术发展的中心。
再次,佛教对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随着佛教的发展,一些由僧侣创办的学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学府,促进了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三、佛教的社会作用和意义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不仅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还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意义。
对于隋唐时期的政治,佛教发挥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通过佛教的理论和实践,“放下成见”、“不杀生”等观念的普及,缓和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压力,降低了社会的暴力和冲突。
对于宗教,佛教对社会精神道德,亦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佛教鼓舞人们追求和平、仁爱且发扬人本义,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智慧和快乐感,从而达成社会苏醒、心灵抚慰、道德激励的同时,更加加强了人们的信仰,对隋唐时期社会的稳定,产生了重大意义。
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的时期。
在唐朝,佛教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信仰者不断增加,佛教文化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那么,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和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一、传入过程佛教传入中国,其实始于汉代,最早存世的佛教文化遗址是西汉江苏南部的广陵县大禅寺,但当时佛教传播并不广泛。
因为,汉代儒道思想比较盛行,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受到排斥和压制。
直到公元67年,汉和帝下诏翻译佛经,佛教才被正式传入中国。
接下来,佛教开始在中国发生变化,进化为形态不同于印度本土佛教的汉地佛教,但佛教仍然是一种较为受限的宗教。
唐代则是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到了唐朝,由于唐玄宗多次派遣和尚赴印度访问,掌握了许多佛教翻译技术,在此基础上汇聚多方精力翻译佛典,结果将印度佛教翻译成汉文,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二、传播途径佛教在唐代传播途径主要有五种,“摄生”、“禅”、“戒”、“行”、“密”五宗。
五宗之间各有特色,内容不尽相同。
“摄生宗”主张制定饮食、睡眠、念佛等规矩,追求借自然之力达致超脱之境的修行方法;“禅宗”强调,要悟性就必须放弃争斗,超越种种人类界限;“戒宗”则强调放下利益之心、去除身心的贪欲;“行宗”核心在于超越生死轮回,汲取前人智慧与修行经验。
至于“密宗”,是将“无我”、“无我”修行方法进行最深入的层面探究,使修行者不仅获得法性平等的涅槃境界,还能提升至“胜解脱”的高处,让异象与神秘的景象见得孕甚微。
这五宗虽然各自不同,但都强调的是人心的调整与修炼,唐代人们更加追求灵性层面的生活,相信以此来获得快乐与幸福。
三、佛教对唐代社会的影响唐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带来了千百年来的影响,更成为中国文化发展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佛教文化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甚至影响到了唐代政治的发展。
在唐代文化领域,佛教对文学、绘画、雕刻、音乐、建筑等领域均有突出贡献。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民俗信仰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 民俗信仰和民间传统。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佛教提倡慈悲、宽容、忍耐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的道德 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文化 中的地位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对中国哲学思 想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思想宝库。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 术的影响,促进了 中国文化艺术的发 展。
佛教对中国民俗文 化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民俗文化。
佛教对中国社会生 活的影响,影响了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 面。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
佛教倡导慈悲与 仁爱,强调对他 人的尊重和关心, 影响了中国文化
的道德观念。
佛教提倡因果报 应、轮回转世, 引导人们注重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对中国传统 伦理思想产生深
远影响。
佛教强调内心修行 和自我超越,引导 人们追求道德完善 和精神升华,对中 国文化中的个人修 养和人格塑造产生
第三章
佛教对中国文化 的影响
佛教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禅宗思想对宋明理学 的影响
佛教的因明学对逻辑学的影 响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哲学 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佛教的慈悲与平等观念对社 会道德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和风格 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哲学思想:佛教 的哲学思想对中 国古代哲学体系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如禅宗的兴
起和发展。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时至今日,国内依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
然而,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却是众说纷坛,至今未能统一,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一种观点认为佛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
据晋代王嘉《拾遗记》的记载,燕昭王七年(前305),印度有道术人名尸罗,历经五年,千里跋涉来到燕都。
清代学者俞樾认为这是“佛法入中国之始”。
然而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才开始外传,而公元前四世纪已有印度僧人来华,显然是讲不通的。
唐代和尚道宣在《感应记》中根据《列子·仲尼篇》“丘闻西方有圣人焉”之语,断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即春秋时代已有佛教传入。
然而佛祖释迦牟尼仅长孔子十余岁,两人是同时代人,孔子在世时,佛教也尚处初创阶段,因此说孔子知佛也是靠不住的。
隋代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中提出,秦始皇时就有利防等18个僧人带着佛经到中国教化秦始皇。
另外《释老志》根据《史记》有关张骞出使大夏的内容声称汉武帝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
不过此二说由于史料不够充分,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
目前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有“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东汉初说”。
这三说因年代相近,又都有正史、野史材料作证,因此各执一辞,难分高下。
其中尤以“东汉初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佛教界一直有汉明帝派使者西行求法,使佛教初传中国的说法。
据载在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梦见有神人飞行于殿前,第二天,他就向大臣询问此神的来历。
大臣博毅称:西方有得道者名“佛”,陛下梦见的恐怕就是他。
明帝就派蔡愔、秦景等人到西域求佛法。
使者到达西域的大月氏国后.遇到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华。
于是二人便携带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来到洛阳。
明帝为此特意建造了白马寺。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起和传播

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兴起和传播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哲学、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
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经历了兴起、传播、繁荣和衰落的历程,在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汉朝,其传播和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东汉、南北朝、唐代。
在东汉时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得到了王莽朝和匈奴统治时期的推崇,开始在中国本土社会和政治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黄金时期,佛教的流传非常广泛,许多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作品诞生。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的最繁荣时期,佛教文化达到了顶峰,影响力遍及全国。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既受到了政治的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
在中国历史上,贵族、皇帝、士人、商贾、百姓都是佛教的信仰者和受益者。
这种宏大的社会背景和信仰氛围,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佛教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传播,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
佛教在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佛教所传授的心灵修行、禅悟境界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表现主要分为建筑、雕塑、绘画和音乐等多个领域。
佛教建筑风格庄重大气,起源于南亚佛教建筑,经过数百年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风格。
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优美的形态和丰富的内容,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绘画既有肖像画,也有壁画和绢画。
佛教音乐又称偈颂,传来传去言传身教,用人声和乐器演奏,为佛教文化增添了魅力和神秘感。
中国佛教文化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
比如北宋张载、陆九渊等程朱理学学派的学者,曾公开批判佛教教义并发表了一些论文和著作。
但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无法否认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佛教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人教版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

人教版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古代印度佛教是世界上最早传入中国的宗教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早的传入、中期的定植与发展,以及后期的繁盛时期。
一、最早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
当时,由于西域的探险活动,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加。
据史书记载,在汉武帝时期,古印度僧人摩诃迦叶禅师首次来到中国传播佛法。
随后,更多的印度僧人纷纷来到中国,佛教开始在中土生根。
在最早的传播过程中,佛教并不受到太多的关注和支持。
当时的社会主要信奉儒家思想和道教,佛教在初始阶段只能在边缘地带传播,对于中原地区的影响力有限。
二、中期的定植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定植与发展,主要发生在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阶段,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最初的几百年里,佛教主要通过翻译经典、建立寺庙和传播佛教艺术等方式进行传播。
受到这些文化形式的影响,佛教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人们对世俗生活的痛苦感加深,佛教所宣扬的超越世俗、解脱痛苦的思想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佛教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了社会上重要的信仰之一。
三、后期的繁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后期繁盛时期主要发生在隋唐时期。
在这一时期,佛教由被动接受变成了积极推广,国家对佛教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增加。
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高僧在这个时期出现,佛教寺院和佛塔的建设也大量展开。
佛教的信仰方式深入人心,且在社会各个层面产生影响。
佛教的繁盛时期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些追求名利的僧人滥用佛教的权威,导致佛教腐败堕落。
这也成为唐朝后期中国佛教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结:人教版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是一个历经较长时间的过程。
从最早的传入到中期的定植与发展,再到后期的繁盛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宗教佛教道教与儒教的传播

中国古代宗教佛教道教与儒教的传播在中国古代,佛教、道教和儒教被视为主要的宗教信仰体系,它们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和各自独特的理念,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儒教的起源与特点、传播途径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传播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传入中国,深受广大民众的追随。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译经、出家人交流和地方传播。
首先,佛教经典的翻译是佛教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公元2世纪以来,随着汉朝儒学的衰落,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佛经的翻译工作。
这些翻译的经典,被广泛传播,并吸引了一大批信徒。
其次,出家人的交流也在佛教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出家人通常是佛教教义的宣传者,他们通过文化交流、演讲和讲经等方式将佛教思想传播给人们,深受信众的尊崇。
第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还借助了地方文化传统。
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佛教融入了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吸引了更多的信徒。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倡超越世俗欲望,追求心灵的解脱和安宁。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社会矛盾,增强了个体对心灵追求的关注。
二、道教的传播道教是中国古代的本土宗教信仰,其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境界。
道教的传播主要通过道教组织的发展和道教文化的输出。
首先,道教通过建立道观、道院等组织形式,推动了道教的传播。
这些组织为信徒提供了学习和修行的场所,也为信徒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平台。
其次,道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顺应自然的原则。
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道德观念的提升。
道教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宣扬了反躁动、宁静无为的生活方式,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三、儒教的传播儒教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体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禅宗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影响摘要:禅宗脱胎于印度佛教中的禅学。
禅宗在印度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但在传入中国之后,却形成了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佛教一大宗派——禅宗。
中国的禅宗在它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吸取了天台、华严、净土诸宗中国化的成功经验, 它的中国化最彻底, 对佛教文化影响也最深远。
关键字:禅宗发展中国化影响禅,在梵语中的意思是静虑,中国古代译为“思维修”,其涵义是将散乱的心念集中,进行冥想。
据传,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手拈一朵花一语不发,众人不解其意,唯有弟子摩诃迦叶会心微笑。
释迦牟尼便把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佛法传给了他。
这佛法便是禅宗的要义。
摩诃迦叶被尊为禅宗的的开山鼻祖,“西天二十八祖”之首。
虽只是传说但对我们去领会其内在佛理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印度禅学更注重于冥想,主张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进行纯直觉的体验和内心反思。
它还有坐禅修炼的方法,如“五大法门”、“四禅定”。
印度禅学是印度佛教诸多修行方式之一,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教派体系。
当佛教从发源地印度向中国传播时,中国已有丰富的文化积淀,随着文化的碰撞调合,它也会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佛教大量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变革。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
自西汉以来,社会各阶层曾极力推崇的儒学,正处于衰弱状态,文人开始追求玄学中返自然,无拘无束的生存方式。
随着儒学礼教渐渐失势,玄学之风为文人创造比较开放的环境,也同时为佛教和禅学、般若学敞开了大门。
如此儒、玄、佛三家在激烈的碰撞、调合中也找到了契合点。
于是到南北朝时代,中国文化中的玄学与印度佛学中的禅学极其自然地走到一起。
禅宗获得了借以扎根的土壤,为后来禅宗在中国大地上变革、创新直到真正形成作了重要准备。
一种外来文化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和当地文化接触时,可想而知它的影响是双方面的。
印度佛教禅学在传入中国时,我们未知它的影响,但是作为印度佛学的一个部分,我们自然欣欣向之。
禅宗能在中国植根、开花、结果自然是离不开印度禅学那样一个温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才结成今天的硕果。
首先,印度式的“坐禅”时期,禅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可追溯至古印度婆罗门教和其他外道的瑜珈功。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曾修习四禅、四无定色, 并结合瑜珈等修持方法创建了佛教自己的禅法。
最初, 它作为一种入定的方法, 并没有多少理论价值。
随着原始佛教的不断演化发展, 原始禅法也分化成大乘禅法和小乘禅法, 它们都有各自理论体系的禅经。
禅宗的最初形态——印度禅法也在同一时期随着禅经的译介传入中国。
从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至魏晋南北朝, 这是禅宗中国化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
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安世高译出《大安般守意经》, 论述如何通过默数“入息”、“出息”使人心意集中, 从而进入禅定的方法和程序。
这即是小乘禅法的数息观。
西晋末年鸠摩罗什译出了《坐禅三昧经》介绍了大乘禅法一系的“五门禅”, 系统阐述了印度佛教的禅修方法。
这一时期,译出的禅经大约有五十多部。
大乘禅法、小乘禅法不分伯仲。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印度式的坐禅仍是主流的修持方法。
它有严格的入定程序, 讲究禅师的言传身教。
当时, 禅法作为一种时尚在北方很是流行。
许多禅僧也因为打坐的工夫好而倍受尊敬。
在一般人眼里坐禅具有神秘色彩, 有不可思议的作用。
这一时期禅法的特点是坐禅的功能被无限夸大, 修持理论没有与中国文化相融合, 还有些粗糙。
修行需要日积月累, 往往尽一生精力方可略有小成, 因而不为一般中国百姓所接受。
其次,印度禅法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参禅”时期,从禅宗法系上称的开山初祖菩提达摩到隋末唐初开创“东山法门“的五祖弘忍, 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 禅法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印度苦修色彩越来越淡薄, 中国味越来越浓。
由最初一味强调”坐禅“到提倡“参禅”, 这不仅是修行方法的简化, 更是指导理论的进一步中国化。
菩提达摩本南天竺人, 在中国却有50多年, 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具有把印度禅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他“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提倡“二入四行的禅法, 开了禅宗坐禅、慧悟并重的参禅之风。
达摩的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都分别继承和弘扬达摩祖师的佛禅理念。
慧可少为儒,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造诣。
他在此基础上对《楞迦经》、《华严经》、《法华经》等一系列佛教大乘经典的发挥, 阐述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他用“慧”简化了“定”, 在印度禅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僧璨提倡持戒、坐禅。
以“息乱”, 继承了达摩以来的传统。
五祖弘忍主张修持要身居山中, 远离尘嚣, 静坐修行, 日久天长才能解脱。
这渐修的主张直接为其弟子神秀所继承。
在慧能主张顿悟的南宗禅出现以前的禅宗, 在方法上都重视“坐禅”, 主张渐修, 后人称这种禅法叫“如来禅”, 说明它还带有浓厚的印度色彩。
而慧能是中国禅的开山祖师, 他的禅法被称为“祖师禅”, 即中国式的“悟禅”。
最后,中国禅的最终完成时期: 中国特色的“悟禅”。
弘忍去世后, 神秀主张渐修的北宗和慧能主张顿悟的南宗之间展开了争夺禅宗正统地位的“南北之争”。
先是北宗得势, 南宗只能在岭南( 今广东一带) 民间流传。
安史之乱后, 南宗得到统治者扶持, 很快风行全国。
宋代以降, 北宗在中国社会湮没无闻, 南宗一统天下遂为禅宗正统。
这一时期约一百多年, 在禅宗史和中国佛教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佛教全面中国化和中国禅宗的最终形成都在这一时期。
中国禅师们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抛弃了烦琐的印度禅法, 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禅:“顿悟成佛”。
慧能禅师功不可没,他才是中国禅的实际创造者, 实现了佛教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革命。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一)使繁琐的佛教实行了简易化。
随着汉代繁琐的儒家经学最后走上了穷途末路, 代之而起的是言简意赅的魏晋玄学。
隋唐的佛教亦步着汉代经学的后尘, 对印度佛教经典进行了极其繁琐的注经与解经的工作。
禅宗即以简易著称, 宣扬佛法以心传心, 不立文字, 顿悟成佛, 一扫传统佛教的繁琐哲学,使自己的佛学简捷明了, 缩小了在家出家的距离。
从而不仅能使广大的劳动人民所接受, 而且也为上层统治者所赏识。
从此,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替代了佛教各宗的地位, 得到兴旺发达。
(二)使佛教进一步实现了中国化, 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汉代与魏晋时期,佛教初传,人们往往将一些不易理解的思想以道家哲学来解释;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典盛传,同时形成诸多学派;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创宗,继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之后出现了大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禅宗,禅宗的思想是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产物。
它既吸取了印度大乘空宗( 一切皆空) 和大乘有宗( 佛性为实有) 的思想, 又继承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与道家的主静说, 它是把两种文化加以融会贯通, 又有所创新的产物, 从而使得禅宗思想在我国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 三) 慧能还强调佛法与世间两即不离:“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认为决不能离开世间去寻求解脱。
根据佛法在世间的理念, 提倡在家修行, 这是使佛教由出世转为入世的重要宣告, 继承和发展了佛陀觉悟人生而成佛,奉献人生与众生为佛, 成佛为佛都不离人世间的“人间佛教”。
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奠定了禅宗的理论基础与禅行原则, 而他的弟子们将这种理论、原则贯彻到宗教实践中, 并在实际的禅行生活中将禅宗进一步发展并使之繁盛, 此后的南岳、青原两大系进而演变出五家七宗, 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另一方面,禅宗中国化表现在组织制度上便是“丛林制度”的出现和完善。
禅宗从民间兴起, 禅师最初或隐于山林或居住山洞, 或借居律寺。
当禅众越来越多时, 禅僧为了方便自己修行和传法, 便希望有自己独立的修持场所。
百丈怀海制定的“禅门规定”便是应时之举。
他设计了禅宗独立的寺院和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涉及禅僧的衣食住行, 作息起居, 日常威仪各个方面, 对佛教寺院的民族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怀海禅师并不照搬印度模式。
隋唐中国封建社会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僧人不事生产, 被视为游手好闲, 社会上没有多少闲钱斋僧献佛。
怀海针对这些情况, 开创了中国式“农禅”的先河。
他提倡僧众不论上下, 集体生产, 共同劳作, 平等生活。
怀海身体力行,“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为后来禅师树立了榜样。
虽然怀海的制度在当时受到了保守佛学家的非议, 但它毕竟适应了中国社会, 至少在经济上支持了禅宗运动。
这也是禅宗能够在唐武宗灭佛后依然保持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丛林制度使得寺院( 禅寺) 中国化, 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明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仅从理论上吸取了禅宗精华, 就连他们讲学的书院也参考了禅宗的丛林制度。
清代禅宗道盛提出了“集大成理论”, 强调对所有的佛教学派兼容并包, 这种说法超越了北宋以来所谓“宗教一致”、“禅净兼修”的主张, 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 禅师们编集了大量的禅宗典籍, 出现了众多的灯史著作。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大变革中, 佛教各宗派试图在新时期的社会思潮中占一席之地, 遂展开了不同程度的佛教复兴活动。
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禅宗, 有着较为丰厚的文化积淀, 在中国佛教的衰微中依然保持着一定的传承, 近现代禅师在弘扬自宗的同时, 对其他佛教宗派也采取了必要的融通与修习; 与以往的退隐山村不同,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 兴办佛学院,组建佛教团体, 从事慈善活动, 太虚、虚云、圆瑛、来果在20 世纪禅宗的发展史上都做出了贡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佛教要发展, 必须改革, 契理契机, 适合新的社会。
禅宗僧人率先开始了以“人间佛教”为核心的革新运动许多爱国弘教的诗文发表, 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成为中国佛教实现入世转向的先导。
太虚的佛教复兴运动在普及佛教教育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果, 兴办佛教学校, 组织居士林, 发行佛教杂志。
在太虚“人生佛教”精神的感召下, 许多僧界领袖都积极地加入到这股佛教革新中来, 大师们从各自角度不同程度地推进了佛教的改革。
禅师仍是社会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纵观一部禅宗史, 它不仅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缩影, 而且它的发展改革决定了中国佛教的走向, 它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 使中国佛教摆脱了印度佛教的束缚,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化的特色, 吸引并接纳中国文人、劳动大众参与的新型佛教思想体系, 使之成为具有中国人文情怀的新兴宗教。
禅宗的出现与理论上的突破, 标志着中国佛教终于完成了由出世到入世、由宗教到现实、由佛国到人间的重大改革, 彻底改变了佛教的禅学观念和理论导向, 特别是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人生佛教”的提出, 符合世界上一般宗教由中世纪的神学化特点向现代社会人文化特点转化的共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