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印度、日本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印度、日本的佛教文化
教雕塑等。
丰富了中国的 语言文字,佛 教引入了大量 新的词汇和概
念,如“因 果”、“缘 分”、“慈悲”
等。
影响了中国的 风俗习惯,如 春节贴福字、 中秋节吃月饼 等习俗与佛教
文化有关。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儒、释、道三教 合一的哲学体系。
天台宗:融合各 家学说,以实相、 圆融、中道为修 行原则,强调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
日本佛教的文化融合与本土化
日本佛教的起源:印度佛教的 传入和早期传播
文化融合:日本佛教与本土文 化的相互影响
本土化过程:日本佛教在发展 过程中的创新与变革
现代日本佛教:在全球化背景 下的发展与影响
日本佛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佛教传入日本的时间和背景
时间:佛教最初于公元57年传入日本 背景:佛教的传入与日本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文化需求密切相关, 对日本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禅宗:强调内心 修行,追求心灵 的平静与超脱
净土宗:注重念 佛修行,以求死 后往生极乐净土
真言宗:以密教 经典为主要修行 内容,强调咒语、 仪轨和修行实践
建筑:佛教寺庙和塔在日本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如金阁寺、清水寺等著名佛教建筑
佛教对日本社会风俗的影响
影响日本饮食:日本茶道、和食等文化中融入了佛教的素食主义理念。
影响日本艺术:佛教题材广泛出现在日本绘画、雕塑和建筑中,如日本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内 部装饰。
影响日本节庆:日本的一些重要节庆,如彼岸、盂兰盆会等,与佛教的节日有关。
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宗教多元化,增强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佛教在中国政治的作用:在历史上,佛教曾被用作政治工具,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统一。

《佛教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佛教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让它与华夏文明产 生了深度,也为中国等地区文化的发展及人 们的思想道德指明了方向。
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佛教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古老宗教,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它以“四谛”和 “八正道”为基础,强调个人实践和瞑想。佛教已经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现在 拥有超过五亿追随者,并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文化。
佛教的产生
1
印度古代社会背景
佛教诞生的背景,印度早期宗教发展的历史累积和多元文化的交汇。
2
释迦牟尼的生平经历
佛教文学
佛教音乐
佛教文学以佛陀生平、佛法讲授、 佛教史传、论著文献等为主要内 容,具有文化瑰宝的意义。
佛教音乐特点鲜明,符号含义深 刻,体现了佛法的精髓和博大精 深。
佛教的文化(续)
1 佛教建筑和艺术
佛教的建筑风格通常简约清幽,寺庙里的雕 塑、壁画和佛像都反映了佛教的美学理念。
2 佛教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ຫໍສະໝຸດ 佛教教义在中国茁壮成长,产生 了如法华经、金刚经等经典著作。
佛教在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里, 中国佛教有其独特性和丰富多彩 的发展经历。
佛教在日本、韩国、越南 等国家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东亚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已经深植民心。
佛教的宗派
上座部佛教
印度原有的佛教,它目前只 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 国家得以保全。
印度王子释迦牟尼的成长经历,打破枷锁,向内探寻人生真理的故事。
3
佛教的早期发展
佛教开始在印度地区传播开来,建立了基本体系和伦理观念。
4
佛教的教义和宗旨
佛教所宣扬的教义和核心价值,如四谛、轮回、因果报应等。
佛教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佛教

中国的佛教

2021/3/4
横、竖三世佛及其护法菩萨
四、佛教的基本教义
• 四圣谛:苦谛—人间的苦;

集谛—苦的原因;

灭谛—说苦的消灭;

道谛—灭苦的方法。
• 四法印: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 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盘超越概念( 涅盘寂静)。
• 重要经典:<金刚经>,<千手千眼无碍大悲 心陀罗尼大悲神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大藏经>,<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 经>,<佛说阿弥陀佛经>等等
2021/3/4
三、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 菩萨是菩提萨埵 (Bodhisatta)的简称 。简单地解释,凡 是抱着广大的志愿 ,要将自己和一切 众生一齐从苦恼中 救度出来,而得到 彻底的觉悟(自觉觉 他)--这种人便叫做 菩萨。 2021/3/4
中国佛教
释 迦 摩 尼
2021/3/4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 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反对婆罗门教中产 生,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向古印度 境外不断传播。而佛教合适传入中国 ,历史上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汉哀 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 尹存口授《浮屠经》给博士弟子景卢 为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的标志。但 由于传入的时间、路线、民族等不同 因素,中国佛教形成了“上座部佛教 、汉族佛教、藏传佛教
2021/3/4
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
2021/3/4
(一)上座部佛教
• 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之子摩晒前往伊 斯兰卡传教,佛教在伊斯兰卡迅速发展,巴 利文三藏佛教正式成为记录成册。
• 5世纪,党觉音法师注释巴利文三藏,奠定 了南传佛教的基础。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ppt课件

③隋唐:汉地佛教的鼎盛时期。中国化佛教宗 派的产生标志佛教汉化的基本完成,汉地佛教 实际上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④唐末五代及宋:佛教开始衰落,世俗化倾向 加深,佛教与儒道合流,佛教内部禅、净、教 融合,宋明理学产生和定于一尊,佛教式微;
⑤明清:汉地佛教发展几乎处于停止阶段,但 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汉民族的一种 文化心理积淀。
② 格义:佛教学者所用一种解说、翻译佛典的方法,即观 念的比附,用中国幽玄,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于是讲说 佛法的人便用格义的方法,和此土旧有的学术思想相配合, 来发挥它的意义。
如魏初康僧会和陈慧合撰的《大安般守意经注》把“安 般守意”四个字作了十几种解释,其中就有一段说“安为清, 般为净,守为无,意为名,是清净无为也”,即是用此土的 道家所说“清净无为”来配释“安般守意”的。《阴持入经 注》也用“无为”配释“泥日”(涅槃的古译),这些都是格 义最初例子。
印度-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柬 埔寨、老挝、马来 西亚、印度尼西亚 等国及中国云南傣 族、崩龙族、布朗 族等地区。
3.南、北传佛教的基本特点
北传以大乘为主,偏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和 发挥,注意与不同地区思想文化的结合,如 与中国思想结合而产生中国佛教宗派;
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比较注重 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理教义。
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 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 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 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7. 中国化的佛学
①中国化的佛学
②佛教中国化的途径 宗教信仰、神学理论、礼仪制度、组织形式、
修行实践等。 如农禅并重-托钵乞食;传法世系-宗法制度
③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 方术灵神化、儒学化、老庄玄学化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对中国社会道德的影响
佛教提倡慈悲为怀,提倡关爱他人,有助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提倡诚实守信,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诚信 佛教倡导清心寡欲,提倡节俭生活,有助于抵制物质诱惑和奢侈之风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提倡尊重他人,有助于消除社会歧视和偏见
04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 势 章节副标题
汇报人:
唐朝时期:佛教 达到鼎盛,成为 中国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宋朝时期:佛教 与儒、道融合, 形成中国特色的 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主要传播途径
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译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便于中国人理解和接受 僧侣传播:僧侣们四处传教,弘扬佛法 帝王支持:一些帝王对佛教的支持和推广,如梁武帝、武则天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佛教文学:如《西游记》、《红 楼梦》等,蕴含丰富的佛教思想
佛教音乐:如梵呗、佛曲等,具 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宗教意义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佛教节日:如腊八节、浴佛节、观音诞等,丰富了民间节日文化
佛教仪式:如放生、拜佛、诵经等,影响了民间信仰和习俗
佛教建筑:如寺庙、佛塔、石窟等,成为了地方文化的象征 佛教思想: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影响了民间道德观念和行为 准则
中国佛教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发生变化,佛教面临着如何适 应现代社会的问题。
商业化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寺庙被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宗教氛围和信仰价值。
人才流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寺庙,佛教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禅宗文学、佛教诗歌 等。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社会生活变迁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社会生活变迁

强调家庭和睦, 社会和谐
04
佛教与文化交流
THEME TEMPLATE
佛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佛 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 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与 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 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05
佛教的现代价值与 未来发展
THEME TEMPLATE
佛教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心灵慰藉:为人们提供心灵上的安慰和引导,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
道德规范:提倡慈悲、智慧、道德等理念,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和谐
文化传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身心健康:通过禅修、瑜伽等方法,帮助人们调节身心,保持身心健康
传播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了许多佛教宗 派
发展阶段: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和僧 人
融合阶段:宋元时期,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 色的佛教文化
衰落阶段:明清时期,佛教受到政治和文化的影响,逐渐衰落
复兴阶段:民国时期,佛教在中国重新兴起,出现了许多佛教组织和活 动

佛教对人类未来 的影响:佛教的 教义和修行方法 可以帮助人们更 好地面对生活中 的困难和挑战, 促进人类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
佛教的贡献:佛 教在中国历史上 有着重要的地位 和影响,为中华 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佛教在中国的 流传与社会生 活变迁

第7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品PPT课件

第7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品PPT课件
创始人是唐代僧人善导(631-681年)。该宗专修往生阿 弥陀佛净土的法门,故后世称为净土宗。后人多以晋代庐山 慧远为净土宗的始祖。
主要经典:《阿弥陀经》、《往生论》。 主要思想:念“阿弥陀佛” ,去西天净土。
三、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5. 禅宗 禅宗是东土佛教中最具有中国特色、影响最大、传播最
大千世界:
佛教以一个日月系统为作为一世界的单位, 累计1000个日月系列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 累计1000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计 1000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如此三千 大千世界,在这无垠无限的宇宙,至多如河沙数 量,不可计算。
(三)佛教教义
●.小乘佛教:认为世间无常,人生是苦。主 张出家修行,宣称生死轮回,在轮回中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 (罗汉)
(三)佛教教义
2.“ 十二因缘说”
人生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 受—爱—取—有—生—老死这12 因缘和合而成, 前因后果,人人如此。悟透因缘说,(缘觉),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三)佛教教义
3.“业报轮回说”
佛教教义的基本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释迦牟尼建立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 生命现象论。
宰者。
③“涅磐寂静”:认为人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种
绝对安静的、无人生痛苦的精神状态,进入远离烦恼、断 绝相累、无生无死、寂然常住的涅磐神秘的最高境界。
(三)佛教教义
5.大乘教义的法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六度波罗蜜
⑴.布施:① 财施;② 法施;③ 无畏施。 ⑵.持戒:即严持佛教戒律。 ⑶.忍辱:锻炼忍耐力、包容力、忍受打骂毁辱、赞誉奉 承以及饥寒困苦。 ⑷.精进:精勤不懈地学习六度。 ⑸.禅定:使心性专注不散,深入定性。 ⑹.智慧:以般若智慧正观世界实相总导一切修持法门

中国佛教文化PPT课件

中国佛教文化PPT课件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 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 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
过 去 世 燃 灯 古 佛
东 方 药 师 佛
西方阿弥陀佛
地藏菩萨
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观音菩萨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
普陀山
峨眉山
九 华 山
著名寺院
藏经楼
祖师殿(或观音殿 、药师殿)
08年中原大佛竣工,总高208米, 用黄金108公斤,合金铜3300公斤, 特殊钢材15000吨 。
04年烟台南山大佛落成 ,释迦牟 尼座像,高38.66米,重380吨, 当时为世界第一锡青铜铸大坐佛。
11年,位于吉林敦化市的金鼎大佛举行 开光大典。金鼎大佛项目总投资3.8亿 元,为释迦牟尼坐像,总高48米,
我佛慈悲,钱财 乃他人之物
一个个新的世 界之最即将诞 生
十九岁与表妹成婚,育有一儿
四门出游
夜半出城
六年苦行
洗净积垢,接受牧女献糜,菩提树下七昼夜的入定静坐。
魔王阻扰
终成正觉
鹿野苑说法
佛祖涅槃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两汉之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现 在学界相对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汉哀帝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汉明帝在 公元67年迎请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建 洛阳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等佛 经。佛教开始加速传播。
佛教人物
佛•菩萨•罗汉
佛,是“佛陀”的简称,在梵文中,其意为“觉者”、“知 者”、“觉”。“觉”又有三层含义。自觉、觉他和觉行圆 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菩萨,是“菩提萨”的略称。在梵文中,意为“觉有情”, “道众生”、“道心众生”,指成就众生,有天上觉悟的 慈悲者。其修行只有“自觉”和“觉他”二品位,缺“觉 行圆满”,成就次于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色宗、识含宗

即色之说:
认为色的存在不是依靠自己,因而是空,但 没有认识到色在本质上自体即空。持此说者主要 是支道林(314-366)

识含之说:

把世间事物比喻为梦中的“群有”,认为它 们为“识”所“含”,强调“心识为大梦之主”, 但未说认识本身(心识中国佛教思想史稿》
《中国天台宗通史》
尕藏才旦 《藏传佛教文化》


王森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
第一节 汉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汉传佛教,又称汉语经典系佛教或汉地佛 教,是指在中国汉地用汉语传教的佛教体 系属于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佛教通过 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地)。在随后的十 多个世纪中,佛教克服了中印两国语言、 文化的差异,消弭了中国本土宗教的排斥,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派系。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朱世行

三国时人,汉地第一个受戒出家的比丘; 260年到古代西域的于阗求法,找到两万 五千颂的般若经原本,后由无罗叉和竺叔 兰译为汉文,即《放光般若经》。
竺法护


又称昙摩罗刹(梵 Dharmaraksa ,意 为法护),鸠摩罗什尚未来到中国以前, 中国佛教初期最伟大的译经家;具有 过目不忘的能力,读经能日诵万言。 为了立志求学,不辞辛劳,万里寻师, 不但精通六经,且涉猎百家之说。 祖先月氏人,世居敦煌,当时印度佛 教中已出的大小乘经典基本都译;如 般若类的《光赞般若经》、宝积类经 中的《佛说遗日摩尼宝经》、华严类 经中的《渐备一切智德经》、法华类 经中的《正法华经》,大集类经中的 《大哀经》,阿含类经中的《圣法印 经》;他的翻译使中国人第一次了解 到相对系统化的佛教典籍。
专题三 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汉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书目推荐:佛教史



吕澂:《印度佛教源 流略讲》《中国佛教 源流略讲》 圣严法师:《印度佛 教史》 汤用彤:《印度哲学 史略》(第五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 教史》、《隋唐佛教 史稿》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三卷)

二、东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有 重要发展,引进文献、 翻译、整理;在佛典解 说或佛教思想的理解上, 开始形成一些自己的特 点。 1、东晋时期(317-420年) 2、南北朝时期(420-589年)
1、东晋时期(317-420年)

北方出现十六国;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的 传播主要表现为: ①般若思想的传播 ②佛典的翻译 ③中国僧侣撰写佛教类论著
第一节 汉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一、初传时期的佛教 二、东晋南北朝佛教 三、隋唐五代佛教 四、宋代至近代佛教
一、初传时期的佛教



1、汉哀帝时期传入说: 《魏书· 释老志》:“汉哀帝元寿元年( 即公 元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今中亚南 部)王伊存口授《浮屠经》。” 2、汉明帝时期传入说: 《后汉书》中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即公 元64年)夜梦金人飞天,后遣使入西域请回摄摩 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并带回佛像和经书,随即 在洛阳建立白马寺。佛经翻译:《四十二章经》; 类神仙方术;于长安洛阳徐州一带传播 3、佛像、佛寺和佛经 4、格义佛教
4、格义佛教


格义佛教时期:
西晋前的中国汉译佛典,主要由一些古代西域僧人译出, 这一时期,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与印度佛教的本来面目 有很大差距,不少人是用原有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些观念 来比附说明佛教。但这些观念不能准确表达佛教中有关 思想的本来含义。 佛教在中国的最初传播之所以比较顺利,与佛教的某些 思想同中国原有传统文化的一些观念相似有关也与当时 许多佛教传播者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来解释佛教有关。 (也与动荡的历史有关)这些解释尽管不很符合印度佛 教的本义,却使中国人对佛教开始感兴趣,形成新的信 众,进而使佛教在中国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本无宗:
认为“无在万化之前”,但又说“一切诸法, 本性空寂”。这种观念具有某些般若类性空理论 的特性,但其中的一些表述又有将“空”或“无” 实体化的倾向。持此论者或为道安(约312-385)

本无异宗:
认为“无从有出,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 这种观点明显将“无”本体化。持此说者为竺法 深(4世纪左右)
3、佛像、佛寺和佛经


佛像的出现与佛寺的出现紧密联系:
汉明帝时期: 东汉末三国时期:一定规模的正式建寺、铸佛像 (三国筰融)


早期汉译佛经者: 汉代:安世高(约2世纪)与支娄迦谶(约2世纪)
汉末三国:支谦(约3世纪)、康僧会(约3世纪)、朱世行
(203-282)
西晋(265-317年):竺法护、竺叔兰、无罗叉、 安法钦、聂承远、聂道真(均为2-4世纪人)
支谦


月氏国人,汉献帝时来中国,一 些重要大乘经典的较早翻译者, 《维摩诘所说经》、《阿弥陀 经》、《大明度无极经》等。 受业于支谶门人支亮,深通梵典, 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谓。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 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 师。
康僧会


古代康居国人,247年到东吴 建业,译有《六度集经》; 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 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不仅精 通佛典,而且“天文图纬,多 所贯涉”。是继支谦之后在江 南传教的人

①般若思想的传播


西晋末东晋初“六家七宗”的出现,标志 着由中国特色的佛教般若学的形成。 六家七宗:当时中国产生的解释般若思想 的七个派别,“六家”指本无、即色、识 含、幻化、心无、缘会六派,“七宗”指 将“六家”中第一家再分为“本无”和 “本无异”两宗,合称“六家七宗”
本无宗和本无异宗
汉代西域
安世高:

古代安息国人,东汉桓帝建和 二年(148年)来到洛阳译经; 小乘经典为主,《四谛法》、 《转法轮经》、《阴持入经》、 《安般守意经》等,介绍印度 佛教基本观念,偏于直译;
安息(帕提亚帝国 )
支娄迦谶


古代月氏国人,东汉桓帝末年(167年) 到洛阳,最早将印度大乘佛教佛典译成汉 文,所译佛典比安世高影响大; 《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等佛典 对大乘佛教在中国(汉地)的传播起了重 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