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中国佛教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 中国佛教
3.业报轮回说。佛教主张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报 应分为现世报和来世报;现世报就是今生即得报应, 来世报是今生业决定下世乃至二世、三世以至万世、 无穷世灵魂轮回时的报应。灵魂在地狱、鬼、畜生、 阿修罗、人和天六道间轮回,行善可以提高轮回的层 次,但只有皈依佛法,虔诚修炼,觉悟成佛才可以跳 出六道,超脱轮回之苦。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 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 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 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 -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 得长足发展。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道”是追求涅槃的途径和方法。佛教主要讲八正道: 正见,即快要有正确的佛教见解;正思,即摆脱俗念,只 做佛教思索;正语,即使语言合乎佛法,不妄语、不恶语、 不暴语;正业,即使行为合乎佛法,不杀生、不偷盗、不 邪淫;正命,即依据佛法规定谋求衣食所需;正精进,即 要求信徒努力止恶扬善,不懈怠;正念,即铭记佛法;正 定,即要心往一境,杂念不起,正身端坐,身心俱静。
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说 和三法印等理论,其最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 皆空。
1.四谛说。谛即真实无妄的道理。“四谛”包括苦、 集、灭、道,是佛教坚持的四种宗教义谛。
“苦”是佛教对人生的总体评价。苦有8种:生、 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蕴盛。五 蕴指构成人生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色是肉体,受 是感受,想是思想,行是意志,识是意识。人有五蕴 就有欲望,有色身故有食欲、性欲,欲望不能满足则 有痛苦。
人们一般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明 帝永平十年(67年)。佛教自传入中国到与中国文 化融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汉、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人把它看成一种神 仙方术。佛教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当时最 著名的翻译家是支娄迦谶和安世高。僧人译经时注 意了中国人的心理,用儒、道思想解释佛经,并剔 除了佛经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融合的内容,史称 “格义”。
4.三法印。佛教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 静”为三法印。世间万物流转变迁而物永恒不变,万 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并没有独立的“自性”,总之, 万物皆是空幻,不可执着,只有皈依佛教,认清世界 本“空”,觉悟成佛,进入涅槃寂静的境界,才可以 远离烦恼、寂然长住。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三、佛教的传入和中国化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 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 中国文化”。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乔达摩,佛 教徒尊称其为“佛”或“世尊”。佛的意思是觉悟 者。相传,佛祖29岁出家苦修,立志为众生寻找解 脱痛苦之路,后来在菩提树下静思觉悟而成佛。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出 现了许多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 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 律宗和密宗等八大宗。
宋、明以后,佛教真正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 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局面。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四、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到公元六 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极 盛时期。这时期,大乘各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着百 花争艳的景象,现将主要的几个宗派简介如下: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人进一步把佛教思想和儒、 道思想相融合,开始创建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 派。这个时期佛教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佛性理论,代表 人物有慧远、梁武帝和竺道生。慧远和梁武帝结合中 国“神不灭”的思想来谈佛性,竺道生所倡导的“众 生皆有佛性”说显然带有“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 色彩。
第源自文库讲 中国佛教
2.缘起论。“缘起”是佛教对世界万物毕竟空的缘由的解 说。佛家认为,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一切事物的生起 都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不是真实的存在, 没有必要执着,人生亦是如此。人生由无明、行、识、名色、 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素和合而 成。无明缘行,由于无知而有种种世俗的意志活动生起; 行缘识,由于意志活动使心识向意志活动相应的所处投生; 识缘名色,在母胎中身心得以发育;名色缘六处,胎儿形 成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合和心;六处缘触,胎儿 出生,感官于外物接触产生触觉;触缘受,年龄增长,人 对外物产生苦乐的感受;受缘爱,人生进入青年,对外物 由感受而生贪爱;受缘取,成年后,贪欲转盛,对享受执 着不放;取缘有,执着的追求转化为思想行为;有缘生, 此世的行为导致来世的果报;生缘老死,有生则必有死。
古印度佛教有许多派别。从释迦牟尼传教到其涅槃 后一百年内,佛教影响虽然逐渐扩大,但教义却没有 多大改变,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原始佛教。而后佛 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18部派,史称这个 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在大众部中又生出一个派别, 认为以往佛教只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他们的 教法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故称大乘佛教。1 世纪前后,大乘佛教又分裂出空、有二宗。
第五讲 中国佛教
“集”即人生痛苦的集合。人生痛苦的原因是烦恼, 最大的烦恼是贪、瞋、痴以及慢、疑、见等。人因烦恼 而迷于事理,使身、口、意作出下善之业,陷入三世轮 回的痛苦。
“灭”是人生苦难的寂灭,是佛为众生提供的“常、 乐、我、净”的理想境界。佛教徒称这种境界为涅槃, 认为到涅槃则超脱了轮回,进入极乐之境。
三论宗 依据鸠摩罗什(343-413)传译的《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而研究讲习而形成的学派名 叫“三论宗”。它的宗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从 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五蕴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 除三毒(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无所得的中道正 观。隋末的吉藏大师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这一宗, 实际就是印度中观系统的流派,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 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