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中国佛教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简约认识和了解佛教学习PPT模板

简约认识和了解佛教学习PPT模板

十 二 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
01.无明缘行:无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由于无知产生出盲目的意志活动(行)。 02.行缘识:意志活动(行)产生心识(即精神活动)。 03.识缘名色:心识活动形成名(概念);色(物质形体)。 04.名色缘六处(又称六入):名色产生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05.六处缘触(接触):“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 06.触缘受(感受、接受):“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产生相应的“色、
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远离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不正当
的职业和谋生方式。
6.正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 7.正念:正确的念法,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8.正定:正确的禅定,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
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涅盘
密宗教法之四曼相大
所谓四曼相大即四种曼荼罗周遍于万法,摄尽万法之相状。
曼荼罗可以理解为密宗修行的坛场、道场。有轮圆具足、极味无比、
养育佛种、聚集圣众之义。密宗用来形容菩提境地万德圆满之佛果。密宗 行者在修法时,将曼荼罗作为观想的对象,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将“我” 与“佛”变为一体,以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
五法印:在四法印外,再加上“一切法空”,成五法印。通常作: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
大乘佛教则以诸法实相作为法印。
诸法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的体相和理法。佛教认为,世俗 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 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四谛

《佛教的发展》PPT课件

《佛教的发展》PPT课件

h
7
第四次结集:大小乘分化
• 大月氏贵霜王朝第二代王迦腻色迦王
(Kaniska.,约公元78-120年)统治时期, 在胁尊比丘建议下,迦腻色迦王召集了500
比丘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举行结集。
据说此次结集的上座主持者为世友 (Vasunitra)。结集期间注释了三藏,共 30万颂,960万言。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牒, 镂写经文,用石函缄封,藏于塔中。
教僧团组织比较松散。只要奉佛陀为当然权威外,发誓皈 依佛法僧三宝就可成为教徒,出家和在家弟子并没有严格 的组织体系,也没有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建立实体性 的权力机构。各地的僧侣们之间没有相互的隶属关系,只 要僧团达到10人以上,就有权接受新的成员,独立活动。
• 印度历史上政治的分散性:印度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前,从
来没有完全统一过,在佛陀创教之前和之后相当长的时期 内,印度社会是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中,既使后来出现过 几个较大的帝国,也基本限于印度北部。显然,佛教在印 度的命运是同这个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h
15
“十事”的争论
• 以东方跋耆族为代表的比丘对
传统的佛教戒律提出了新的见 解,被简称为“十事”:
h
21
解脱的途径:“心净”还是“不净”
• 原始佛教是反对“心性本净”说的,《杂阿含经》卷三提
到佛陀将主张“无因无缘,众生清净”的观点斥为“邪 见”。
• 大众部系统虽也强调:“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
说为不净”,但这里不是指心性本来就净,而是认为众生 有内在的解脱的根据,只是由于后天的情欲才使它受到污 染。因此,实际上强调原来的心被污染而成为“染心”, 须经过修行,去掉烦恼,显示净心。而且,一旦达到“净” 时期 (前4世纪-前1世纪)

中国佛教艺术PPT课件

中国佛教艺术PPT课件
恶友折回。太子善友历尽艰险求得宝珠,归途中被恶友 抢去,并刺盲双目。善友盲后做弹筝手,流落异国做看 园人,异国公主闻他弹筝而相恋,不顾父王反对,毅然 嫁给他。嫁后善友双目复明,回到祖国,使思念他的父 母双盲而复明,并宽恕恶友,一家团聚,举国欢庆。
• 这个故事使典型的中国味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在雕塑和 壁画艺术上体现了新时期的精神。
.
12
割肉. 贸鸽
13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鹿王本生故事:
古代有一只九色鹿王(也是佛的前身)在江边救起一个要溺死的人, 鹿王不图报答,只求他不要向外人泄露自己的行踪。这时一国王后 梦见了鹿王,想用它漂亮的皮毛做衣服,于是国王悬赏求鹿。被救 之人贪图赏赐,前去告密。但他的行为立刻得了报应:身上生疮, 口中恶臭。国王带人来捉鹿时,鹿王在国王前诉说了全部经过,国 王深深感动,下令全国不得捕捉九色鹿。故事内容体现了对负义与 贪心的谴责。
.
6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石窟寺,佛塔,石造像等 佛教遗迹,是佛教僧人,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乃 至一般善男信女们各种心灵和期望的物化结果,而 已经建成,就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
.
7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与虚幻幸福之中。 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 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者逃避。
• 天上与人间以彼此接近为特征,奏出的是一曲梦想幸福、引人入胜的 虚幻颂歌。
.
30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佛教课程ppt

佛教课程ppt

一 佛,菩萨,罗汉 • 佛Buddha、Buddhism • ——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也就是正觉和遍知的 大觉大悟者。遍知是说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正觉是 说所知正确真实而无外道那样邪见妄执的错误,所以佛的 另一尊号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觉。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遍知正觉以超越三界凡夫;觉他是 先觉觉后觉,以修菩萨行而超越二乘,使众生皆得如自己 一样的大觉大悟;觉行圆满是自他两觉两利功德圆满,以 超越菩萨而完成究竟的佛果。500年一世,前一轮是释迦 牟尼如来,当今一世为弥勒佛。
•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 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 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 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萨
•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 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有“金五 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 中 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 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五台山千臂千钵千释迦 文殊菩萨
普陀山观音菩萨
峨眉山 普贤菩萨
九华山 地藏菩萨
三.佛家词汇
• 经典 Satra/classics(藏文do):记录佛陀亲 口所说的法,所集成小乘及大乘典籍,有 别于金刚乘的密续(tantra)法教及阐释佛 陀之语的论注(Sastras) • 轮回 Samsara (藏文kor wa):依因缘而存在 的存在形式,和涅乐相反。 众生因为贪、 瞋、痴 (三毒或烦恼障) 而流转于轮回,并 承受轮回之苦。
三.佛家词汇

第五章第三节佛教。ppt

第五章第三节佛教。ppt

敦煌莫高窟的唯一绿洲------月牙湖。
关于禅宗
佛教的中国化,其标志是中国式 丛林的出现。
到唐代,中国的佛教教派有十大
宗,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禅宗。
禅宗的创始人是六祖慧能。禅 宗的佛学思想主要有: “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所 谓“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定无所入”:坐禅不是唯一 的修行方法,只要心不散乱,各种 形式均可。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写什 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 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 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 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 这歌便名《好了歌》。
普贤菩萨:德性的代表。峨眉山是他的道场。 此为雪后金顶上的华藏寺。
峨眉山的云海
峨眉山金顶
峨眉的云具有独特的魅力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化身。普陀 山是她显灵说法的道场。此为1977年开光 的观音塑像。高33米,面部用金6500克。
中国当代最大的人造佛像在海南三亚
地藏菩萨:是大愿菩萨,即尽孝道、担 苦难、除疾病。在中国下层中信徒最多。 道场在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故 名。位于安徽青阳县。
“无念为宗”:成佛的根本方法 是没有妄念、杂念。 “顿悟”:只要一念与佛法应, 就可成佛。是讲成佛的速度的。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为宗旨。把深奥的佛学 经论变成通俗易懂的“平民哲学”。
这在中国宗教史上堪称是一场 意义深远的革命。 唐代以后,本土化了的中国佛 教---禅宗开始向外传播。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第五章 中西宗教比较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ppt课件

③隋唐:汉地佛教的鼎盛时期。中国化佛教宗 派的产生标志佛教汉化的基本完成,汉地佛教 实际上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④唐末五代及宋:佛教开始衰落,世俗化倾向 加深,佛教与儒道合流,佛教内部禅、净、教 融合,宋明理学产生和定于一尊,佛教式微;
⑤明清:汉地佛教发展几乎处于停止阶段,但 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汉民族的一种 文化心理积淀。
② 格义:佛教学者所用一种解说、翻译佛典的方法,即观 念的比附,用中国幽玄,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于是讲说 佛法的人便用格义的方法,和此土旧有的学术思想相配合, 来发挥它的意义。
如魏初康僧会和陈慧合撰的《大安般守意经注》把“安 般守意”四个字作了十几种解释,其中就有一段说“安为清, 般为净,守为无,意为名,是清净无为也”,即是用此土的 道家所说“清净无为”来配释“安般守意”的。《阴持入经 注》也用“无为”配释“泥日”(涅槃的古译),这些都是格 义最初例子。
印度-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柬 埔寨、老挝、马来 西亚、印度尼西亚 等国及中国云南傣 族、崩龙族、布朗 族等地区。
3.南、北传佛教的基本特点
北传以大乘为主,偏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和 发挥,注意与不同地区思想文化的结合,如 与中国思想结合而产生中国佛教宗派;
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比较注重 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理教义。
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 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 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 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7. 中国化的佛学
①中国化的佛学
②佛教中国化的途径 宗教信仰、神学理论、礼仪制度、组织形式、
修行实践等。 如农禅并重-托钵乞食;传法世系-宗法制度
③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 方术灵神化、儒学化、老庄玄学化

第五讲-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PPT课件

第五讲-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PPT课件

.
25
三、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 1、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 儒道都有影响。
(1)对儒道的影响 (2)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2、佛教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教化作用)
.
26
.
23
• d、禅宗(慧能) I、核心思想:“即心即佛”说和“顿悟” 说。
“即心即佛”说,断定“本性是佛, 离性别无佛”,人的本心就是本性,而本 性就是佛性、真如,本心流露,无不解脱。
.
24
II、特征:“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教外别传”指在言语、经书等有形 传授之外,别有“心印”,禅宗人强调这 种非言语、非经书的心传方式。
• g、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 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 h、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专注一境,身 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 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
11
• 4、派别
大约在公元一至二世纪,大乘佛教 兴起 ,佛教内部出现了大乘与小乘之分。
大乘佛教内部有包括空宗与有宗两 个派别。
灭谛说明如何消除苦,认为关键在于 消除欲望。
道谛则给出了修道的途径和方法,通 过八正道的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绝对 宁静、永远超脱的境界。
.
8
• C、八正道
八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种悟道成佛 的途径,又称八圣道。
a、正见:正确的见解,离开一切断 常邪见。
b、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离开一切 主观分别、颠倒妄想。
.
20
• B、主要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 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a、三论宗(吉藏 )
“二谛”有四重,“八不”为五句, “中道”有三式 。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对应,而又六受,和合积聚,故名 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眼识受色尘也,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 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角尘,意识受法尘也)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复习课件佛教基础知识.ppt

复习课件佛教基础知识.ppt

• 2.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 圣”或“药师三尊”
• 3.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 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 4.菩萨
• 是指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 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观世音菩萨(应化道场浙江普陀山),地藏 王菩萨(应化道场安徽九华山),大势至菩萨。
最新.
19
“苦谛”,即道苦果,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 苦,人生无事不苦。
“集谛”,即道苦因,是对苦因的推究。佛 陀认为苦之原因有两种,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 是致苦的助因。
最新.
20
“灭谛”,即求解脱,就是在明白集谛道理 的基础上,灭绝苦的根源——从而进入解脱的境 界,达到永恒的寂灭。此种境界,即为“涅槃” ,又作“灭度”、“圆寂”等。
最新.
26
佛教的修行方法八正道的演绎,其具体内容 可再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戒——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定、正念 慧——正见、正思维、正精进
最新.
27
佛教7宝
• 关于“七宝”,各个经典所说的略有不同: • 般若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
珀、砗磲、玛瑙;
• 法华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 瑙、真珠、玫瑰;
35
佛教东来
最新.
36
佛的分类
•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 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
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
• 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 为主要经典。

新版第五章-佛学文化课件.ppt

新版第五章-佛学文化课件.ppt

精选
8
(一)四谛说
“四谛”就是关于人生现象的四种真实存在或者 说四种真理。“四谛”说是原始佛教的理论中 心。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揭示痛苦的现象和本质) 集谛(分析产生痛苦的原因) 灭谛(消灭痛苦的结果) 道谛(指出消灭痛苦的途径)
精选
9
苦谛是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它并不是专指 感情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的压抑。佛教认 为,变化无常的大千世界,只不过是痛苦的汇 集处。由于众生不能自我主宰,为无常患累所 扰,所以没有安乐性,只有痛苦性。“人生是 苦”是佛教全部教义的出发点。是释迦牟尼对 人生深切的、根本的体察,表现了他对人生本 质的洞彻和人生价值的判断。苦谛中包括“八 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第五章 佛学文化
精选
1
佛,梵文“佛陀”音译的简称,也作“浮屠”、 “浮图”、“没驮”、“勃驮”等,意思是 “智者”、“觉者”,即认识真理的人。
释迦牟尼,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即 “圣人”之义。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 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字叫悉达多。
精选
2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精选
14
(三)轮回和业报
轮回,又叫轮回转世,意思是说一个人死后,他 的生命实际上并没有结束,而是转换成另一种 生命形态,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而继续存在 的这个生命与原来的生命存在着因果联系。
业报,也叫因果业报,意思是说每个人的行为都 会留下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业”, 这种“业”会带来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精选
16
诸行无常,指世界万有是变化无常的,人的一生 始终处在不停的流转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 的实体。诸行无常,即谓世间一切事物现象都 是变化不已,没有常住不变的,都处在无常的 生灭变化之中。

第_五讲_佛家文化修PPT精品文档29页

第_五讲_佛家文化修PPT精品文档29页

• 这里所谓的缘起是指事物之间的因 果关系,重点在于“缘”,条件和 起因。“起”只是表明“缘”的一 种功用。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因为 有缘而起,都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存 在的,没有无缘而起即不依任何条 件而存在的事物。“若见缘起便见 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法是指世 界上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 的,本质的和现象的。而缘起说的 组成部分是“十二因缘”学说。
• 2、佛教的分支:在释迦牟尼去世后, 佛教历经了两次大的分裂。第一次 是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上座部 坚持某些保守教义,主张严守戒律, 所以又称为长老派;大众部不满长 老派的保守作风,思想倾向自由进 步,取得大多数僧众的支持。(后 来,上座部内分十部,大众部内分 八部,合两部共二十部)。
• 在公元二世纪,产生大乘佛教,统称以 前佛教派别为小乘佛教。于是就有了大 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乘,有运载、 乘坐的意思,佛教打着慈航普渡,救人 于生死苦海以达到涅槃彼岸的旗号,故 有大小乘之分。其实,这是后来的大乘 贬低原来的小乘之说。他们认为小乘只 是强调“我空法有”和个人涅槃,而大 乘则主张“我法俱空”和普渡众生。
• 1、无常:在原始佛教看来,一切事 物都是无常的,都是一个生、住、 异、灭的过程。无常意味着事物刹 那生灭、瞬息万变,在永无休止的 变化、无穷无尽的生灭中,世界上 任何永恒的固定的事物都是不存在 的;而且,凡是真实的东西,一定 是刹那生灭的,或是变动的;反之, 凡是非刹那生灭的东西,一定是不 真实的。
行传教活动,主张众生平等,历时 45年,80岁时去世。释迦牟尼是佛 教对他的尊称,其中,释迦是种族
的名称,摩尼是圣人的意思。释迦
牟尼,顾名思义是释迦族的圣人, 后世称他为佛陀或者简称为佛。
•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 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当时印度正处于

中国风佛教文化PPT模板

中国风佛教文化PPT模板
点击添加文字添 加文字内容
目录
点击在此输入文字,点击在此输入文字,点击 在此输入文字
点击添加文字 点击添加文字 点击添加文字 点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内容
[ 添加图片说明 ]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 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 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内容
标题1 标题2 标题3 标题4
点击此处输入你的文字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你的文字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你的文字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你的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内容
在此处输入文字
• 点击输入文字 • 点击输入文字 • 点击输入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内容
标 题 点击 点击 点击 点击 点击 内 添加 添加 添加 添加 添加 容
标题 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内容
单击添加段落文字单击添加段落文字单击添加段 落文字单击添加段落文字。
单击添加段落文字单击添加段落文字单击添加段 落文字单击添加段落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内容
段落一
单击添加内容文字单击添加段落文字单击添加 段落文字单击添加段落文字单击添加段落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内容
在此添加您的文字在此添加您的文字在此添加您的文 字在此添加您的文字
①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②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③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④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内容
点击输入你想输入的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你想输入的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你想输入的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你想输入的文字内容
内内 内 内内 内 内内 内 内 容容 容 容容 容 容容 容 容

《佛法常识讲座》课件

《佛法常识讲座》课件

文化融合:佛教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佛 教文化,如中国的禅宗、日本的禅宗、韩国的禅宗等
社会影响:佛教对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等
佛教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
强调自我修行,提升个人道 德品质
提倡环保、素食,保护自然 环境
倡导和平、慈悲、智慧,促 进社会和谐
十二因缘:无明、 行、识、名色、六 入、触、受、爱、 取、有、生、老死
因果关系:十二因 缘是因果关系的循 环,无明是因,老 死是果
解脱之道:通过修 行,断除无明,可 以摆脱生死轮回
修行方法:戒、定、 慧三学,是修行佛 法的核心方法
三法印教义
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诸法无我: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 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我
佛法的文化价值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哲学思想:佛教的哲学思想对中国 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禅宗、唯 识宗等
建筑艺术:佛教的建筑艺术对中国 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寺庙、 塔、石窟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学艺术:佛教的文学艺术对中国 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诗、 宋词、元曲等
民俗文化:佛教的民俗文化对中国 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春节、 清明节、端午节等
佛教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佛教文化: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具有深厚 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哲学思想:佛教的哲学思想对世界哲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如因果论、轮回论、空性论等
传播范围:佛教起源于印度,后传播到中国、日 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欧洲、美洲等地区
艺术贡献:佛教艺术对世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佛教雕塑、壁画、建筑等

佛教的由来发展和概况PPT精选文档

佛教的由来发展和概况PPT精选文档
护民伏魔尊者 兵家尊为武圣 商界奉为财神 佛道两教护法 会门义气象征
6
部派佛教时期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即在佛陀灭度之之后100年,僧团因为对于律戒和 教义看法的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 老,举行第二次集结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 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 据南传佛教记载,东部比丘僧团不同意这个看法,自行集结会诵,订定戒律。 因七百集结代表了上座长老的看法,故遵行此戒律的僧团,称为上座部;而 东方比丘僧团则称大众部。此为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所以又称为“根本分 裂”。 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大众部是较进步革新的青年大众。反之,上座 部则忠实地遵守传统,并以保守的长老们为代表,因此又称为长老部。这被 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分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成为枝末 部派。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 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有记载的中国最 早的佛教寺院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2公里处的千年古刹----白马寺。
相传,当年著名的佛教学者摩腾、竺法兰是用白马驮着佛经、佛 像来到中国的,所以这座寺院便取名为“白马寺”。
21
7
大乘佛教时期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发生了大的分化,分出大乘佛教和 小乘佛教。从此,佛教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乘”是“承 载”或“道路”的意思,大乘是大道,小乘即是小道。小乘和大 乘两派,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 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大乘则对原有的 教义有所修改、有所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以《般若 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为主 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统、正宗,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创 新,按照他们的学说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此岸达到菩提涅 槃盘彼岸,以成佛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是追求涅槃的途径和方法。佛教主要讲八正道: 正见,即快要有正确的佛教见解;正思,即摆脱俗念,只 做佛教思索;正语,即使语言合乎佛法,不妄语、不恶语、 不暴语;正业,即使行为合乎佛法,不杀生、不偷盗、不 邪淫;正命,即依据佛法规定谋求衣食所需;正精进,即 要求信徒努力止恶扬善,不懈怠;正念,即铭记佛法;正 定,即要心往一境,杂念不起,正身端坐,身心俱静。
古印度佛教有许多派别。从释迦牟尼传教到其涅槃 后一百年内,佛教影响虽然逐渐扩大,但教义却没有 多大改变,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原始佛教。而后佛 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18部派,史称这个 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在大众部中又生出一个派别, 认为以往佛教只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他们的 教法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故称大乘佛教。1 世纪前后,大乘佛教又分裂出空、有二宗。
三论宗 依据鸠摩罗什(343-413)传译的《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而研究讲习而形成的学派名 叫“三论宗”。它的宗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从 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五蕴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 除三毒(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无所得的中道正 观。隋末的吉藏大师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这一宗, 实际就是印度中观系统的流派,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 继承者。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 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 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 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 -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 得长足发展。第Biblioteka 讲 中国佛教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 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 中国文化”。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乔达摩,佛 教徒尊称其为“佛”或“世尊”。佛的意思是觉悟 者。相传,佛祖29岁出家苦修,立志为众生寻找解 脱痛苦之路,后来在菩提树下静思觉悟而成佛。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出 现了许多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 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 律宗和密宗等八大宗。
宋、明以后,佛教真正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 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局面。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四、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到公元六 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极 盛时期。这时期,大乘各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着百 花争艳的景象,现将主要的几个宗派简介如下:
第五讲 中国佛教
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人进一步把佛教思想和儒、 道思想相融合,开始创建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 派。这个时期佛教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佛性理论,代表 人物有慧远、梁武帝和竺道生。慧远和梁武帝结合中 国“神不灭”的思想来谈佛性,竺道生所倡导的“众 生皆有佛性”说显然带有“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 色彩。
第五讲 中国佛教
2.缘起论。“缘起”是佛教对世界万物毕竟空的缘由的解 说。佛家认为,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一切事物的生起 都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不是真实的存在, 没有必要执着,人生亦是如此。人生由无明、行、识、名色、 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素和合而 成。无明缘行,由于无知而有种种世俗的意志活动生起; 行缘识,由于意志活动使心识向意志活动相应的所处投生; 识缘名色,在母胎中身心得以发育;名色缘六处,胎儿形 成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合和心;六处缘触,胎儿 出生,感官于外物接触产生触觉;触缘受,年龄增长,人 对外物产生苦乐的感受;受缘爱,人生进入青年,对外物 由感受而生贪爱;受缘取,成年后,贪欲转盛,对享受执 着不放;取缘有,执着的追求转化为思想行为;有缘生, 此世的行为导致来世的果报;生缘老死,有生则必有死。
4.三法印。佛教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 静”为三法印。世间万物流转变迁而物永恒不变,万 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并没有独立的“自性”,总之, 万物皆是空幻,不可执着,只有皈依佛教,认清世界 本“空”,觉悟成佛,进入涅槃寂静的境界,才可以 远离烦恼、寂然长住。
第五讲 中国佛教
三、佛教的传入和中国化
人们一般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明 帝永平十年(67年)。佛教自传入中国到与中国文 化融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汉、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人把它看成一种神 仙方术。佛教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当时最 著名的翻译家是支娄迦谶和安世高。僧人译经时注 意了中国人的心理,用儒、道思想解释佛经,并剔 除了佛经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融合的内容,史称 “格义”。
第五讲 中国佛教
3.业报轮回说。佛教主张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报 应分为现世报和来世报;现世报就是今生即得报应, 来世报是今生业决定下世乃至二世、三世以至万世、 无穷世灵魂轮回时的报应。灵魂在地狱、鬼、畜生、 阿修罗、人和天六道间轮回,行善可以提高轮回的层 次,但只有皈依佛法,虔诚修炼,觉悟成佛才可以跳 出六道,超脱轮回之苦。
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说 和三法印等理论,其最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 皆空。
1.四谛说。谛即真实无妄的道理。“四谛”包括苦、 集、灭、道,是佛教坚持的四种宗教义谛。
“苦”是佛教对人生的总体评价。苦有8种:生、 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蕴盛。五 蕴指构成人生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色是肉体,受 是感受,想是思想,行是意志,识是意识。人有五蕴 就有欲望,有色身故有食欲、性欲,欲望不能满足则 有痛苦。
第五讲 中国佛教
“集”即人生痛苦的集合。人生痛苦的原因是烦恼, 最大的烦恼是贪、瞋、痴以及慢、疑、见等。人因烦恼 而迷于事理,使身、口、意作出下善之业,陷入三世轮 回的痛苦。
“灭”是人生苦难的寂灭,是佛为众生提供的“常、 乐、我、净”的理想境界。佛教徒称这种境界为涅槃, 认为到涅槃则超脱了轮回,进入极乐之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