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课件11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简约认识和了解佛教学习PPT模板
十 二 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
01.无明缘行:无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由于无知产生出盲目的意志活动(行)。 02.行缘识:意志活动(行)产生心识(即精神活动)。 03.识缘名色:心识活动形成名(概念);色(物质形体)。 04.名色缘六处(又称六入):名色产生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05.六处缘触(接触):“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 06.触缘受(感受、接受):“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产生相应的“色、
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远离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不正当
的职业和谋生方式。
6.正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 7.正念:正确的念法,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8.正定:正确的禅定,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
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涅盘
密宗教法之四曼相大
所谓四曼相大即四种曼荼罗周遍于万法,摄尽万法之相状。
曼荼罗可以理解为密宗修行的坛场、道场。有轮圆具足、极味无比、
养育佛种、聚集圣众之义。密宗用来形容菩提境地万德圆满之佛果。密宗 行者在修法时,将曼荼罗作为观想的对象,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将“我” 与“佛”变为一体,以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
五法印:在四法印外,再加上“一切法空”,成五法印。通常作: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
大乘佛教则以诸法实相作为法印。
诸法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的体相和理法。佛教认为,世俗 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 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四谛
佛教课程ppt
一 佛,菩萨,罗汉 • 佛Buddha、Buddhism • ——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也就是正觉和遍知的 大觉大悟者。遍知是说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正觉是 说所知正确真实而无外道那样邪见妄执的错误,所以佛的 另一尊号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觉。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遍知正觉以超越三界凡夫;觉他是 先觉觉后觉,以修菩萨行而超越二乘,使众生皆得如自己 一样的大觉大悟;觉行圆满是自他两觉两利功德圆满,以 超越菩萨而完成究竟的佛果。500年一世,前一轮是释迦 牟尼如来,当今一世为弥勒佛。
•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 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 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 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萨
•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 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有“金五 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 中 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 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五台山千臂千钵千释迦 文殊菩萨
普陀山观音菩萨
峨眉山 普贤菩萨
九华山 地藏菩萨
三.佛家词汇
• 经典 Satra/classics(藏文do):记录佛陀亲 口所说的法,所集成小乘及大乘典籍,有 别于金刚乘的密续(tantra)法教及阐释佛 陀之语的论注(Sastras) • 轮回 Samsara (藏文kor wa):依因缘而存在 的存在形式,和涅乐相反。 众生因为贪、 瞋、痴 (三毒或烦恼障) 而流转于轮回,并 承受轮回之苦。
三.佛家词汇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阿
修
天
罗
人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阿
人
修
道
罗
第7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品PPT课件
主要经典:《阿弥陀经》、《往生论》。 主要思想:念“阿弥陀佛” ,去西天净土。
三、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5. 禅宗 禅宗是东土佛教中最具有中国特色、影响最大、传播最
大千世界:
佛教以一个日月系统为作为一世界的单位, 累计1000个日月系列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 累计1000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计 1000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如此三千 大千世界,在这无垠无限的宇宙,至多如河沙数 量,不可计算。
(三)佛教教义
●.小乘佛教:认为世间无常,人生是苦。主 张出家修行,宣称生死轮回,在轮回中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 (罗汉)
(三)佛教教义
2.“ 十二因缘说”
人生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 受—爱—取—有—生—老死这12 因缘和合而成, 前因后果,人人如此。悟透因缘说,(缘觉),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三)佛教教义
3.“业报轮回说”
佛教教义的基本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释迦牟尼建立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 生命现象论。
宰者。
③“涅磐寂静”:认为人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种
绝对安静的、无人生痛苦的精神状态,进入远离烦恼、断 绝相累、无生无死、寂然常住的涅磐神秘的最高境界。
(三)佛教教义
5.大乘教义的法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六度波罗蜜
⑴.布施:① 财施;② 法施;③ 无畏施。 ⑵.持戒:即严持佛教戒律。 ⑶.忍辱:锻炼忍耐力、包容力、忍受打骂毁辱、赞誉奉 承以及饥寒困苦。 ⑷.精进:精勤不懈地学习六度。 ⑸.禅定:使心性专注不散,深入定性。 ⑹.智慧:以般若智慧正观世界实相总导一切修持法门
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ppt课件
慧能与《坛经》Ⅱ
《坛经》全书主要阐述心性论,着重宣扬性净 自悟的思想。 个体自身的本性显现 自悟体证 顿悟法门
中唐以来,“凡言禅皆本曹溪”。慧能《坛经》 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宗史上的意义,是无论怎样 估计也不会过高。
11
禅宗的实质与特征
心性本净,觉悟不假外求 认定一切众生含具同一真性:“深信凡圣(此
16
李泽厚的评论
禅在作为宗教经验的同时,又仍然保持了一种 对生活、生命、生意总之感性世界的肯定兴趣, 这一点与庄子相同:即使“形如槁木,心如死 灰”,却又仍然具有生意,这恐怕就与其它宗 教包括佛教的其他教派在内并不完全一样。
17
李泽厚的评论
由于不在世俗感性之外、之上去追求超越,而 且不承认有这种超越,强调即在此感性之中, 或仅强调某种感性的净化,因之与好些宗教追 求完全舍弃感性以求精神净化便有所不同,如 前所述,它在客观上仍包含有对感性世界的肯 定和自然生命的欢欣,而这也正是审美感受不 同于宗教经验之所在。这是相当奇怪的:否定 生命厌弃世界的佛教最终变成了这种具有生意 的禅果……而这,不正是中国化吗?
4
《起信论》与禅宗思想——真心本觉
“觉”指“心性不生不灭”的方面,
即人心本来状态。
本觉
始觉
阿赖耶识
“不觉”指“心生灭”方面。
5
道生的超前思想
一阐提人皆得成佛 :劣等根性之人,反对佛 教之人亦具佛性。
顿悟成佛:佛性不可分,只能见其全体,或是 毫无所见。所以见性成佛只可能是顿悟。
佛无净土:言到彼岸: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 生死,远更求之也。死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实 为悟矣。 涅磐生死不二,得性便是涅磐。
涅磐就是从烦恼、迷妄中脱却出来的内在自 由境界,也就是心性本净的状态。所以禅宗的 修行并不是要脱离世间,而是要求在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体验佛教的真理,去追求对自身心 中对佛性的认识。
中国佛教文化PPT课件
过 去 世 燃 灯 古 佛
东 方 药 师 佛
西方阿弥陀佛
地藏菩萨
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观音菩萨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
普陀山
峨眉山
九 华 山
著名寺院
藏经楼
祖师殿(或观音殿 、药师殿)
08年中原大佛竣工,总高208米, 用黄金108公斤,合金铜3300公斤, 特殊钢材15000吨 。
04年烟台南山大佛落成 ,释迦牟 尼座像,高38.66米,重380吨, 当时为世界第一锡青铜铸大坐佛。
11年,位于吉林敦化市的金鼎大佛举行 开光大典。金鼎大佛项目总投资3.8亿 元,为释迦牟尼坐像,总高48米,
我佛慈悲,钱财 乃他人之物
一个个新的世 界之最即将诞 生
十九岁与表妹成婚,育有一儿
四门出游
夜半出城
六年苦行
洗净积垢,接受牧女献糜,菩提树下七昼夜的入定静坐。
魔王阻扰
终成正觉
鹿野苑说法
佛祖涅槃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两汉之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现 在学界相对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汉哀帝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汉明帝在 公元67年迎请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建 洛阳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等佛 经。佛教开始加速传播。
佛教人物
佛•菩萨•罗汉
佛,是“佛陀”的简称,在梵文中,其意为“觉者”、“知 者”、“觉”。“觉”又有三层含义。自觉、觉他和觉行圆 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菩萨,是“菩提萨”的略称。在梵文中,意为“觉有情”, “道众生”、“道心众生”,指成就众生,有天上觉悟的 慈悲者。其修行只有“自觉”和“觉他”二品位,缺“觉 行圆满”,成就次于佛。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PPT课件
4、格义佛教
格义佛教时期:
西晋前的中国汉译佛典,主要由一些古代西域僧人译出, 这一时期,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与印度佛教的本来面目 有很大差距,不少人是用原有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些观念 来比附说明佛教。但这些观念不能准确表达佛教中有关 思想的本来含义。 佛教在中国的最初传播之所以比较顺利,与佛教的某些 思想同中国原有传统文化的一些观念相似有关也与当时 许多佛教传播者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来解释佛教有关。 (也与动荡的历史有关)这些解释尽管不很符合印度佛 教的本义,却使中国人对佛教开始感兴趣,形成新的信 众,进而使佛教在中国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支谦
月氏国人,汉献帝时来中国,一 些重要大乘经典的较早翻译者, 《维摩诘所说经》、《阿弥陀 经》、《大明度无极经》等。 受业于支谶门人支亮,深通梵典, 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谓。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 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 师。
康僧会
古代康居国人,247年到东吴 建业,译有《六度集经》; 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 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不仅精 通佛典,而且“天文图纬,多 所贯涉”。是继支谦之后在江 南传教的人
②佛典的翻译
此前:一些重要佛典在印度本土尚未出现, 或未传入中国,译成汉文的佛典还是有限, 尤其“论”著很少; 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三藏大量传入汉地, 大小佛典均有,此时期佛典翻译较成系统。 代表人物:鸠摩罗什 官方译场、种类、数量;以般若类经 典为主,新译、重译,意译、修辞文采; 培养大批僧才
余论
“六家七宗”对印度佛教“空”的学说的理解明 显偏离大乘佛教的思想,但也恰恰表现了当时中 国人的般若观念特色。后来鸠摩罗什(约344414)的译籍和僧肇(384-414)等人的著作出现 后,中国佛学界基本纠正了这方面出现的认识偏 差。 六家七宗属于中国佛教学者独立研究佛学、建立 自己佛学体系的初步尝试。有了魏晋的六家七宗, 才会有南北朝的各家学派;有了南北朝的各家学 派,才会有隋唐的各种宗派。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
净土宗
此宗典籍
• 根本经典:净土三经《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 西方三圣(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此宗主要佛学思想
• ①宣扬世界上有一个净土的存在 • ②提出快速成佛法 • 净土宗创立前,隋唐佛教各宗派,或者 由于唯心主义理论比较深奥,或由于仪 轨极端繁杂,因此较多地流行于宫廷和 上层知识分子之间,而净土宗理论简单, 法门简易,更适合于在民众中传播,所 以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普遍地流行了起 来。
普法宗(三阶教)
隋代信行所创立。把全部佛教按照 “时”“处”(所依世界)“机”(根 机,指人)分为三类,每类又各分为三 阶:第一阶是正法时期,“处”是净土 佛国,只有佛、菩萨修持大乘一种佛法; 第二阶是像法时期,“处”是秽土,人 是凡圣混杂,流行大小乘(三乘)佛法; 第三阶是释迦牟尼死后一千年的末法时 期,“处”也是秽土,人是“邪解邪 行”。
初祖达摩:一苇渡江 · 只履西归 • 达摩,印度南天竺国人,梁武 帝时来到中国南海。梁武帝一 见到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 要。
• 问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 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 功德。祖曰:没有功德,只是 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 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
• 帝曰:如何是真实功德呢?祖 曰: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 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 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 求到的。
• 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 智慧择法眼,能够普照一切,含 藏万法,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 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这一法就 叫做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也就是 说不生不灭的妙真如心。它是不 变又能随缘,随缘依然不变。
禅宗的传承
• 关于禅宗历史有一套传法 世系:西天二十八祖与东 土五祖(达摩-慧可-僧 璨-道信-弘忍)的说法。
中国四大宗教PPT课件
3、普贤又译“遍吉”菩萨:其显著 特征是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白 象。人称“大行菩萨”。其道场 在今四川峨眉山。
4、地藏菩萨:人称“大愿菩萨”。 地藏菩萨的特征是一手持宝珠、 锡杖、剃法、园顶,身着袈裟的 比丘形象。
(三)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 的简称,是小乘 佛教所能达到的 最高果位,在大 乘佛教中低于佛 和菩萨,居第三 等。
与藏区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 方色彩的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西汉 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博 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是为佛教 传入中国之始,史称“伊存授经”。
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形成了众多的派 别A、译传阶段(西汉-魏晋南北朝时 期)
白马驮经
第二节 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1、佛教是以信仰“佛”为中心的宗 教,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 国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 后世佛教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 即释迦族的圣人,简称释尊。
2、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兰毗尼园、成 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 涅槃地拘尸那迦是世界闻名的佛祖四 大圣迹。
释 家 三 尊
东 方 三 圣
西 方 三 圣
3、三世佛(竖三世)
时间轮回流转而相继存在的三尊佛, 即中尊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过去 世燃灯佛、右尊未来世弥勒佛。 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轮回生灭, 每经过128亿年就要毁灭一次。
4、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及文殊菩萨 和普贤菩萨的合称。
(二)菩萨
C、融合阶段(宋元明清时期)
出现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趋势,该 阶段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
四、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四谛说”, 它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大 真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 其成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 归宿和解 脱之路。 (一)苦谛 (二)集谛 集谛是对造成人生痛苦与烦恼的原因 分析。
第五讲-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PPT课件
.
25
三、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 1、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 儒道都有影响。
(1)对儒道的影响 (2)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2、佛教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教化作用)
.
26
.
23
• d、禅宗(慧能) I、核心思想:“即心即佛”说和“顿悟” 说。
“即心即佛”说,断定“本性是佛, 离性别无佛”,人的本心就是本性,而本 性就是佛性、真如,本心流露,无不解脱。
.
24
II、特征:“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教外别传”指在言语、经书等有形 传授之外,别有“心印”,禅宗人强调这 种非言语、非经书的心传方式。
• g、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 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 h、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专注一境,身 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 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
11
• 4、派别
大约在公元一至二世纪,大乘佛教 兴起 ,佛教内部出现了大乘与小乘之分。
大乘佛教内部有包括空宗与有宗两 个派别。
灭谛说明如何消除苦,认为关键在于 消除欲望。
道谛则给出了修道的途径和方法,通 过八正道的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绝对 宁静、永远超脱的境界。
.
8
• C、八正道
八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种悟道成佛 的途径,又称八圣道。
a、正见:正确的见解,离开一切断 常邪见。
b、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离开一切 主观分别、颠倒妄想。
.
20
• B、主要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 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a、三论宗(吉藏 )
“二谛”有四重,“八不”为五句, “中道”有三式 。
中国佛教宗派
中国佛教宗派中国佛教宗派中国佛教是由汉语系佛教亦称大乘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亦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藏语系佛教亦称喇嘛教三部派组成的。
其中,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全国仅云南独有。
佛法原为应机而说,受众根器不一,理解各异,遂有大小乘之分;论辩千年未休。
汉时传入中土,因经典传译众多,师承各具法脉,着重经论亦异,遂依其判摄传派,有过许多派别。
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
1,浙江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又是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因而闻名于世。
隋开皇十八年(598)创建。
智顗于天台山开创我国佛教天台宗,此寺为我国天台宗根本道场。
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莲宗均以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
还有很多佛教宗派均与我国天台宗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
唐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寺,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并依道邃受菩萨戒。
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莲宗,奉国清寺为祖庭。
大中七年(853),该宗五祖圆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该国临济宗初祖荣西等,都曾先后来此巡礼求法。
近年来,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绝于途。
2,南京栖霞寺是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
南齐永明七年(489)创建。
隋吉藏在此创立我国佛教三论宗。
为国内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
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
栖霞寺历史上几易其名。
最初称栖霞精舍,唐时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国时改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
1919年重建。
3,山西玄中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行直心,不著法相:一行三昧;不同于“凝心入定,住 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定慧等学,随缘任运; 契理的知行合一;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寻求、悟解、保任与行解相应; 触目而真与即事而真;
佛学之所以为佛学的根据之不同:法相学 或系统教义学与义学;阿毗达磨与章疏学;
宗派佛学与判教原理;法相学原理与全体 佛教;佛法是整个的与佛法是宗派的;
宗派佛学的代表:天台宗、三论宗、华严 宗、禅宗、净土宗、慈恩宗;
天台宗:智者大师;
五时八教;牛乳五味;华严时、鹿苑时、 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化仪四法: 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 圆;
一念三千;性具实相;
一心三观;圆融三谛;即空即假即中;
慈恩宗:玄奘与窥基;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玄奘西行的目的; 全体佛学统一解释的要求;了解佛学的全 体;
五种姓;佛性与种姓;
依与转依;
华严宗:法藏; 五教:小、始、终、顿、圆; 法界缘起;性起说;无尽缘起;
禅宗:达磨与慧能;
理入与行入: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所覆,不能显了; 藉教悟宗;宗通与说通;教外别传;见性成佛;
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佛教与佛学:
印度与中国:
印度佛学的发展次第:
原始佛学、部派佛学、早期大乘学(龙 树学)、中期大乘学(无著学)、晚期 大乘学(密教化)
印度佛学的核心观念:
缘起与性空;二谛与三性;八识与四缘; 涅槃与菩提;真如与正智;
一切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中国佛学的形成及其原理 译介与讲习;格义;判教;移植与嫁接; 中国佛学发展与印度佛学发展的不同步;
佛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与印度佛学发展的次 第不一致;
经典的译介与学说的传播之间的不同步; 经典的讲习与学说的理解之间的不一致;
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的不同
心性本寂与心性本觉;真如凝然与真如缘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