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农村创业的故事_0

合集下载

一个返乡创业大学生的成功样本

一个返乡创业大学生的成功样本

一个返乡创业大学生的成功样本一个返乡创业大学生的成功样本范文“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乡野山村,只要忠于自己的内心,生活都会很精彩。

”这是姚天福对生命和生活的见解。

说到这几年的创业过程,他感悟总结为创业要有梦想更要坚持。

今年29岁的姚天福出身在民乐县一个偏僻小山村,自幼勤奋好学,2005年顺利考入南京审计大学,大学毕业后应聘于500强企业贝特集团总公司,因出色的工作和优秀的表现,一年之内由一名普通职员晋升到了公司业务副总。

当他看到南方许多地方的农民将土地流转建成了工厂,获得了很多收益。

把这种模式复制到西部,通过创业引领一部分人实现转移就业的念想就这样种在了他的心里。

2010年,他带着一腔热血向总公司申请在甘肃建立分公司,因为条件不够成熟,分公司没能如愿建立。

不甘心的'他于2010年7月辞职,与别人共同创立了天越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13年,淘到第一桶金的他怀揣着回家创业的梦想来到张掖,经过多方考察,在家人的支持下投资宾馆行业,2014年底与全国家具行业排名前五的广东联邦家私签订张掖地区总代理合同。

2014年宾馆刚运营稳固,不安于现状的他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他认识到事业不能盲目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

张掖本属农业城市,地处青藏高原边缘,祁连山脚下,平均海拔在2400米左右,所生产的农副产品多样、健康、安全、营养,迎合了人们对于绿色有机食品的期盼。

为此,他果断决定做两件事:一是建农民的互联网之家,二是建老百姓的健康之家。

2015年4月,他成立了张掖市雪域祁连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专业从事农产品的销售。

公司现有办公室人员14人、各区域收集信息并对接农户人员8人、管理人员3人、物流信息配置人员1人,办公场地500平方米,并配备了电商专用的办公设备。

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他向国家工商总局提交申请注册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商标“雪域祁连”,申请注册的商标可使用商品30余种、包括服务10余种。

关于青年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故事

关于青年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故事
在向平东的老家,也有村民与他合作。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村民王长玉介绍,村里100多农户中,目前有30多家与向平东合作养黑猪,他家已经养了15头黑猪。
记者在向平东拍摄的黑猪放养视频中看到,签约农户将猪驱赶至山坡上,将玉米、红薯、菜叶等撒在地上,黑猪立刻围成一团,互相拱着抢食。向平东介绍,每天,农户们都会拍下一段当日放养情况的视频发给他,虽然身在武汉,但他时刻掌握着黑猪的成长状况。
父亲听到儿子的想法后急了:“好不容易培养个研究生,做点体面工作不行?你瞎折腾个什么呢!”向平东耐心解释:“研究生养猪不是什么丑事,我要养和别人不一样的猪——用粗粮蔬菜喂养的黑猪。”
向平东来到宜昌秭归大山里,与人合伙养起了黑猪。
红薯菜叶古法养猪
向平东养猪的方式是与农户合作,养殖基地将猪仔养到两个月大时,交给农户养殖,七八个月后,再将猪回收到基地。别人的猪用饲料喂,4个月就能出?栏;他的猪是圈养加放养,吃的全是玉米、红薯、菜叶等,10个半月才能长到200斤,达到出栏标准。“我给我的黑猪定义是‘古法养猪,自然之道’。就是遵?循千百年来农民自然养猪之道,养绿色、健康的猪。”向平东说。
放弃都市白领工作回农村?创业之初大学生挫折连连
出生于1989年的翁杰是个地道的农家男孩,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我没有其他优势,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吃苦。”这是翁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翁杰的出生地是缙云县新建镇丹址村,这是缙云县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务农收入低,村民多外出谋生。乡亲们为生计四处奔波的情形,暗暗在翁杰心中种下了“为村民们做点什么”的种子。2012年6月,当时的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线路运输专业的翁杰伸出了橄榄枝。面对一份专业对口的高薪白领工作,翁杰心中纠结万分。回农村:四年的专业知识相当于白读;留在大城市:房子、车子重压下,最初的梦想何去何从?综合权衡下,翁杰还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农村创业。

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故事

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故事

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故事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故事一张伯的儿子水生读完大学回农村来了,消息传开之后,村里可是炸开了锅。

现在农村里稍有点劳力的谁不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在家里的可都是些老弱病残。

村里人都说水生这小子没出息,怕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

回乡当“地主”张伯听了这些话一直生闷气不理睬水生。

张伯的老婆死得早,他一个大男人含辛茹苦把水生拉扯大,还供他上了大学,原指望儿子毕业后能在城里找份体面的工作,出人头地,可水生却偏偏倔着性子要回农村来种地。

水生对张伯说:“爹,我的事你别操心,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几百万,大家都挤破脑袋想留在城里,可现实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处处皆有,相反,农村荒了那么多的地没人种。

可惜啊!你老人家是不知道,现在的土地可是宝,可以说一寸土地一寸金,我回来可是要当地主的。

”一听这话张伯更气了:“村里现在到处都荒着地,你娃有本事就全拿去种了。

”水生笑了:“这些地我打算都租了,不过我不种,我要让那些高高在上的城里人交钱来种……”水生讲得眉飞色舞,张伯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心里却开始打起鼓来:水生这娃该不是读书读傻了吧?让城里人下乡交钱来种地,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水生这边可没有闲着,他找到村支书要求把全村人召集起来开会。

水生说:“乡亲们,你们种一亩地一年纯收入也就300来块钱吧,何况现在还荒着没有劳力种,我决定以每亩每年500块钱的租金把你们的荒地全租了。

”水生一句话把会上的人全惊得目瞪口呆,半天没有人出声,全不知水生那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最后村支书站出来表态:“行,你要都拿去,我们村少说也有300亩的荒地,大家可不都为这些荒着的地犯愁呢,不给钱都让你种,可是你小子种得了吗?”“是啊,这么多的地你怎么种啊?”“你可要想好了,全村荒地整打整的按300亩计算,你一年就得要付15万块啊,这些地里可没有金娃娃!”好心的村民们都为水生算着账,为他担心着。

是啊,在这个村子里,可从来还没有人见到过15万块这么多的钱呢。

水生说:“谢谢大家为我算这一笔账。

返乡创业青年的个人事迹

返乡创业青年的个人事迹

返乡创业青年的个人事迹前言返乡创业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话题,许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将介绍一个返乡创业青年的成功故事,探索他的创业经历和个人成长。

初心耕耘在浩瀚的都市生活中,杨明(化名)一直怀念着家乡简朴而宜居的环境。

他在外地上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城市工作,但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返乡创业的念头。

为了更好地回馈家乡社区,他决定放弃高薪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艰辛返乡创业并非易事,刚开始杨明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他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只能依靠自己的积蓄和家人的支持。

其次,缺乏市场经验和人际关系网络,他需要从零开始建立起自己的业务。

然而,杨明并没有被困难击倒,他积极学习市场知识,广泛结交人脉,并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市场推广。

创新与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和实践摸索,杨明开设了一家以手工艺品为主题的特色店铺。

他深入挖掘家乡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别具匠心的产品。

这些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热烈的反响,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杨明的店铺逐渐扩大规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社区贡献除了商业成功,杨明还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

他发起了一系列环保活动,倡导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

他还组织义工团队,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

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家乡的热爱让他成为社区的引领者和榜样。

成长与收获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杨明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了自己的市场运营能力和管理技能。

同时,他也学会了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培养了自己的领导力。

这些收获不仅帮助他在创业道路上不断成长,也让他成为周围年轻人的榜样和启发。

结语返乡创业不仅是对家乡的情感回馈,更是对自己理想和梦想的追求。

杨明作为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在艰辛和困难中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成功。

他的个人事迹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生返乡农村成功创业故事

大学生返乡农村成功创业故事
亢希坤:当时天天有人来这里拉这个青年鸟,一天要走一二十万只,就琢磨着他天天来拉大的,小的肯定好卖,就想着去孵鹌鹑。
孵化鹌鹑要比养鹌鹑投资大、技术要求也高,为了赶上这发财快车,亢希坤把全部家底拿出来建起了自己的孵化室。
亢希坤:结果呢,出了一批不成,出了一批不成,7、8批都不成功,当时的损失大概要有2万多。
亢希坤:疾病该怎么防治,规模多大,我都认真的进行现场指导,淇县养殖户都成功了。
随后的几个月里,亢希坤往返于淇县和武陟之间,帮助淇县人养鹌鹑,并且把村里没有销路的鹌鹑苗拉到那里销售,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亢希坤:因为数量相"-3大,一只鸟虽说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一家一家都是万把只,这大概有两三月,把我那个外债还清了。这算是我第二次起步。并且,这正没出路的东西咱把它卖出去了,当时村里边人对咱评价相当不错。
爱拼才会赢,凭着一股子冲劲儿,亢希坤赢得了市场,打过交道的客户都成了回头客。但分散的养殖户鹌鹑蛋往哪里销,生产期过后该淘汰的鹌鹑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解决,自己的生意还是做不大。这时候,亢希坤就想着把发展起来的养殖户和自己建立的销售网络进行资源整合,从供应种苗,供应饲料,组织防疫,到回收鹌鹑蛋,再到组织青年鸟和淘汰鸟外销,他在养殖户和市场之间搞起了一条龙服务。
“济源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2013年8月15日筹建,它联合全市村官及农村创业项目产品,利用网络营销为平台,为全市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产品展示、创业策划、网络宣传及销售,并提供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在挖掘、整理、包装之后,面向全国推介。联盟以集团公司化运营模式运营,已辐射带动了16个镇办900余名农民朋友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这人,真的是来借东风、筹资金的中小企业主,只不过,相对于那些从基层做起、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还有个身份,就是大学生村官。有创业者的激情,又有大学生的质朴,才使得他显得“与众不同”。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以下是 6 条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故事一:老张啊,那可是我们村里的传奇人物!他以前在外闯荡多年,积累了不少财富和经验。

有一天他突然就回到家乡了。

别人都好奇地问他:“老张,你咋回来了?”他笑着说:“咱这家乡多好啊,我要回来干一番大事业!”老张说干就干,办起了养殖场。

这养殖场办得那叫一个红火啊,不仅让自己赚了钱,还带动了村里好多人就业。

而且啊,老张还特别关心村里孩子们的教育,每年都拿出不少钱来捐资助学。

有一次我问他:“老张,你自己挣钱也不容易,咋还这么大方捐钱呢?”他一拍大腿说:“哎呀,咱小时候没读好书,可不能让孩子们也这样啊!我这是为家乡的未来投资啊!”老张,真牛!我觉得他就是我们的榜样,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还心系孩子们的未来,了不起!故事二:李姐,那可是个厉害的人物!她在外面打拼了好多年,终于闯出了点名堂。

突然有一天,她回到了咱们这个小地方。

大家都很惊讶,问她:“李姐,你咋回来啦?”李姐温柔地说:“这里是我的根呀,我想为家乡做点事。

”之后啊,她开了一家手工艺品店,做得有声有色的。

不仅如此,李姐还特别重视教育,定期给学校捐资助学。

记得有一次开家长会,她对家长们说:“孩子们就是咱们的希望啊,咱们不支持他们读书怎么行呢?”真的,李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家乡孩子的求学路。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返乡创业也可以很精彩,捐资助学更是大爱的体现!她真的好棒啊!故事三:咱村的小王,以前那也是在大城市混得风生水起的啊!可没想到啊,他竟然选择了回来。

大家都说:“小王,你在城里呆得好好的,回来干啥?”小王嘿嘿一笑说:“这里有我的牵挂啊!”他回来干起了电商,把咱家乡的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返乡创业,为农村带来了一片新的兴旺景象。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返乡创业事迹。

小明,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外地找工作了几年后,决定放弃城市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潘家村创业。

潘家村位于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农村,但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村里的发展一直很慢。

小明返乡创业的第一步是调查研究,他带着一台摄像机和一份问卷,走遍了整个村庄,记录下农民们的诉求和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他了解到农民们最希望的就是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希望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来提高村庄的经济收入。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小明开始着手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他先是通过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了一些投资者来村庄投资,建设了一家农家乐和一个农产品加工厂。

然后,他在网络上宣传村庄的美景和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一批游客来村里旅游和购买农产品。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小明组织村民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帮助他们学习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

同时,他还与附近的大型企业和超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帮助村民将农产品销售到城市。

经过几年的努力,小明的返乡创业取得了巨大成功。

潘家村的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农产品加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村庄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同时,村庄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交通更加便利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小明的返乡创业事迹,我们可以看出返乡创业的重要性和潜力。

通过合理调查研究和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

同时,通过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与城市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回家创业的机会。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该文章讲述了一位乡村好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成功创业并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的事迹。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篇1引言在当今社会,创业已经成为很多人实现自身价值和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

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也有很多青年人勇于创新,敢于尝试,通过创业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位乡村好青年的创业事迹,以期激励更多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正文这位乡村好青年名叫李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

他从小就很勤奋,喜欢读书,但因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深造。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一开始,李明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只是觉得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得去做点什么。

他看到村里的农产品很多,但销路不畅,于是决定利用互联网帮助乡亲们销售农产品。

于是,他开始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如何建立电商平台,如何进行产品包装和推广。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学习后,他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电商平台,帮助乡亲们销售农产品。

然而,李明并不满足于此。

他觉得,要想真正改变乡亲们的生活,必须得有更具有可持续性的项目。

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

经过多次考察和调研,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地方。

于是,他开始着手建设一个旅游度假村。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成功地吸引了一些投资者,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如今,李明的旅游度假村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篇2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在祖国的广袤农村大地上,有这样一位胸怀梦想、勇攀高峰的优秀青年,他名叫李明。

李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积极向上。

高中毕业后,他毅然决定返回家乡,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明回到家乡后,发现当地的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操作阶段,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微薄。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就业,为了开阔眼界,为了走出去,可是有人却用行动表明自己的目的-读书是为了改变家乡。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返乡创业的故事李路飞三年创业之旅,从北大校园到山西,从金融到文化,李路飞的创业路程,有着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共赢共享的成功在长治90后李路飞的身上,有着诸多头衔。

三年创业之旅,从北大校园到山西,从金融到文化,李路飞的创业路程,有着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共赢共享的成功,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给创业者的鼓励与启迪。

响应号召回乡创业2014年10月,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李路飞和3位北大校友加入双创浪潮——创立一塔湖图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文化创业服务和战略投资。

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2015年,李路飞积极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晋商晋才回乡创业的号召,从北京回到家乡,成立了山西一塔湖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先后成功运营九牛寨乳业、长治市左右为你众创空间等多家企业。

其中,客旺鑫来连锁便利店就是左右为你众创空间孵化的38家企业之一。

“如果不是一塔湖图,我的创业计划就是一场梦。

”这是来自客旺鑫来连锁便利店创始人平华鹏发出的心声。

平华鹏一直想创业,却苦于找不到方向。

于是,他找到李路飞为他的项目“把脉问诊”“对症出方”。

仅仅数月时间,平华鹏逐步确定了项目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并借助一塔湖图的平台融到资金180万元。

2016年7月9日,客旺鑫来旗下1号店在壶关常平凤凰城开业。

“预计一年内可达到100家,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300多人。

”“投资的不只是金钱,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一份精神共鸣的支持,一起同舟共济的信心。

”平华鹏的话,道出了众多创客的感受。

也正是因为如此,平华鹏信心满满地期待着自己下一步梦想的实现。

开设创业大讲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李路飞在工作之余还开设了“路飞创业大讲堂”,引导了长治一批创客。

大学生农村创业案例

大学生农村创业案例

大学生农村创业案例关于大学生农村创业案例有哪些呢?当今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经济核心的高科技产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由于高科技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促成了满足其特征需要的一种新的投融资机制——创业投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农村创业案例,欢迎阅读与借鉴!大学生农村创业案例篇一:人大硕士创办有机农业园的乡村创业故事跳下皮卡车,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的邹子龙,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肥硕的牛仔裤挽着裤脚,破旧的运动鞋布满了泥土。

邹子龙扯了扯裤腿说,“这身着装方便随时下田干活”。

这位人大的硕士,北大和人大的双学士,7年前放弃了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一头扎进了珠海偏僻的乡村创业,开荒种菜,创办有机农业园,如今是300亩地的农场主,常年为上千个家庭餐桌提供有机菜。

开荒种菜收获了爱情从珠海市区驱车到高栏港平沙镇绿手指有机农业园,要1个多小时,这是邹子龙在珠海开辟的第三处有机农场。

201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双学位的邹子龙,还没毕业就游说了两个大学同学作为合伙人来到珠海开荒种地,其中一位叫陈羿好,这位重庆姑娘在人大是学艺术的,读书时是出了名的登山运动员,在一次登山过程中与邹子龙相识并成为好友。

2007年,邹子龙以韶关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人大,他在高考志愿上仅填报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虽然在校期间获得了北大经济学的第二学位,但毕业时除了农业,他别的工作都未曾认真考虑过。

离毕业还有几个月,邹子龙班上的同学大多选择到金融单位和国企上班,而已经被保送读研的邹子龙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现代农业梦。

陈羿好毕业前原本被一家电视台录用,同样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在邹子龙的游说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邹子龙一道离开北京来到珠海;另一个被邹子龙游说来的是大学的好兄弟冯永久。

他们三人在珠海三灶承包了一个山头开荒种地,用从家中借来的积蓄,创办有机农业园。

农村创业 农村创业青年事迹材料

农村创业 农村创业青年事迹材料

农村创业农村创业青年事迹材料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故乡,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贡献社会。

农村创业青年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将介绍几位农村创业青年的事迹材料。

王大头王大头是山东省东营市埠东镇人,他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成立了一家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室。

这个工作室主要以羽毛球为切入点,通过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当地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埠东镇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王大头在大学学习时就开始学习羽毛球,并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教练。

他回到家乡后发现当地的爱好羽毛球运动的人很多,但是缺乏专业教练和优质的场地设施,于是他便有了创业的想法。

他利用自己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当地成立了一个羽毛球培训中心,同时积极保护和推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美食、舞蹈等。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王大头的工作室已经成为了埠东镇的羽毛球、旅游业、文化交流的品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张小花张小花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高中毕业后选择到县城一家农业企业工作。

然而在工作中,她发现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产品缺乏品牌和创新。

于是,她毅然辞职回乡创业。

她成立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主要从事绿色食品种植、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公司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生产工艺,打造绿色、安全的生态农业品牌。

同时,她还与周边村民合作,帮助他们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共同致富。

经过几年的努力,张小花的公司已经成为了当地农业产业的重要龙头企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阮小贝阮小贝是广西贺州市琼阳镇人,她的家乡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阮小贝决定创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她成立了一家以旅游和农业为主的生态综合开发公司,主要从事生态农业、旅游文化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开发和经营。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大学生返乡创业越来越受重视,进城回乡一直是困扰大学生比较重要问题。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欢迎阅读。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一进城?还是回乡?面对今年并不太好的就业形势,对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到底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在廊坊永清县,一个由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农家院",红红火火的经营现状,也许能给大学毕业生们在就业创业上以新的启示。

一个乡村游创业样本地道乡村特色快乐城里人从电大毕业到回到家乡自主创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付出,李春明在永清县杨家营村开的“大丰收”农家院以浓浓的农家“味道”令不少城里人流连忘返。

李春明,廊坊永清县杨家营村人,2000年廊坊电大毕业。

先前在廊坊、北京从事设计工作,2004年终究还是选择回乡,目前办了个次接待能力200多人的“大丰收”农家院,经营得十分红火。

从电大毕业到回家乡自主创业,李春明的4年在城市里工作的经历催生萌发了他回乡创业的梦想。

“2004年,我在北京家具设计公司工作,那时一个月工资四五千元吧,还不错。

”李春明说,当年从廊坊电大毕业之后,就业形势也好,在廊坊、北京奋斗了4年,虽然收入还说得过去,但心里还是觉得尽管自己努力工作,但那事业不是自己的。

一天,李春明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刘老根》,突然觉得那里边的无公害蔬菜什么的跟老家很像,一下子,他的心里豁然开朗了。

他回家考察了老家那刚刚有的七八家农家游院落,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在自己老家做“龙泉山庄”一样的餐饮、住宿、采摘旅游项目。

随即,他辞了职。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付出,李春明在永清县杨家营村开的“大丰收”农家院已是小有名气了。

今年春节,在还未进院的地方就已经整齐的排放着各种豪华轿车了,李春明则正忙前忙后地接待着各地游客,脸上笑开了花。

说起生意的红火,李春明说语中透着喜悦,“去年欧美大使馆的人也来过。

”农家院在旅游的高峰时,日接待量在200人次以上,日均收益超过5000元。

创业过程困难的故事

创业过程困难的故事

创业过程困难的故事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

看看那些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的故事,感受他们不惧艰辛的精神,激励自己面对困难。

创业过程困难的故事一:大学生回乡创业种多肉植物年入百万回乡创业的缙云大学生翁杰经历了重重困难后,最终在多肉植物上找到了突破口。

如今他的多肉植物基地规模步步扩大。

微风吹来,三都村沿溪公路旁的花草树木随风摇曳,阳光洒在地面上,也打在翁杰年轻的脸上。

3年前翁杰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他放弃杭州高薪、有前景的体面白领工作,选择回到缙云老家创业致富。

期间,他经历过工厂破产的无奈、前途渺茫的绝望,最后机缘巧合,在缙云县新碧街道三都村开创了“老翁家庭农场”。

这不仅让他走出了困境,还带动了乡亲们就业创收。

在前不久的省农博会上,翁杰作为浙江省十佳农创客之一参加了农创馆的展示,还得到省委书记的鼓励。

放弃都市白领工作回农村?创业之初大学生挫折连连出生于1989年的翁杰是个地道的农家男孩,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我没有其他优势,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吃苦。

”这是翁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翁杰的出生地是缙云县新建镇丹址村,这是缙云县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务农收入低,村民多外出谋生。

乡亲们为生计四处奔波的情形,暗暗在翁杰心中种下了“为村民们做点什么”的种子。

2012年6月,当时的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线路运输专业的翁杰伸出了橄榄枝。

面对一份专业对口的高薪白领工作,翁杰心中纠结万分。

回农村:四年的专业知识相当于白读;留在大城市:房子、车子重压下,最初的梦想何去何从?综合权衡下,翁杰还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农村创业。

回到缙云老家后,翁杰先后经历了家族企业缙云县七彩照明材料有限公司破产,为还外债疯狂接单锁具抛光加工的落魄经历。

2013年底,五水共治浪潮袭来,由于锁具抛光加工产生粉尘污染,翁杰也不得不停下,那时他仍欠账20多万。

负债起家种植多肉植物第一次创业失败了,第二次创业又失败了,还要继续吗?“工厂倒闭后,我负债30万元,虽然当时心里有点慌,但我不后悔,更加坚定了要创业,要翻身,证明给自己也给别人看。

回村创业的小故事

回村创业的小故事

回村创业的小故事以下是 7 条回村创业的小故事:故事一:我呀,之前一直在城里打工,那日子过得真叫一个累哟!后来决定回村试试。

嘿,你猜怎么着?我发现咱村里那土鸡蛋可香啦,这城里可难买到这么好的。

我就想着要不就搞个土鸡蛋买卖吧!我找了村里的大爷大妈们收鸡蛋,他们可高兴啦。

“咱这鸡蛋能卖钱啦!”他们笑着说。

我呢,把这些鸡蛋精心包装,运到城里去卖。

哇,那生意好得不得了哇!现在我的生活过得可有奔头啦!观点:回村创业也能找到大商机,只要肯用心。

故事二:老三之前在外面闯荡了好些年,啥也没闯出名堂。

有次回来,看到村子后面那大片荒地,心里一动。

“为啥不拿来种果树呢?”他这么一想,就行动起来了。

他到处借钱,买树苗,雇人。

好多人都说他疯了,可他不信邪。

嘿,几年后,那果树上挂满了果子,红彤彤的,就像一个个小灯笼。

老三乐开了花,“哈哈,我就知道能行!”观点:只要有想法有胆量,荒地也能变宝。

故事三:还记得小芳吗?她之前可是我们村的大美女,去城里读书后就没怎么回来了。

突然有一天,她回来了,还带着几个朋友。

原来是要在村里开个农家乐。

“咱村这么美,这么多好玩的,不搞个农家乐太可惜了。

”她说。

那之后,来村里玩的人越来越多,小芳的农家乐也天天爆满。

“这可比我在城里上班强多啦!”她笑着说。

观点:村里的资源利用好了,就是宝藏。

故事四:大明从小就对木工活儿感兴趣,在城里也学了不少手艺。

后来回村看到村里的老木匠越来越少,那些传统工艺都快失传了。

他一拍大腿,“我来干!”他开始收集老工具,拜访老木匠,。

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

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

⼤学⽣返乡创业案例⼤学⽣返乡创业案例(通⽤12篇)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优化整合,从⽽创造出更⼤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

接下来由⼩编为⼤家整理出⼤学⽣返乡创业案例(通⽤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学⽣返乡创业案例篇1 20xx年9⽉,从宁夏⼤学⽣物⼯程学院毕业的李成,怀揣着创业的梦想和回报家乡的决⼼,放弃了城市⾥⼀份稳定的私企⼯作,回到家乡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开始了他的养⽜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李成得到了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的5万元⽆息贷款⽀持,他购进40头⾁⽜,并吸纳当地养⽜户成⽴了宏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满怀初次创业的激情,李成天天钻⽜棚、学技术、研究饲料配⽅,当起了⽜倌。

就在饲养初现成效的时候,他的⽜感染了⽜瘟,⼤部分⾁⽜病死,损失巨⼤。

遭受重创的李成没有⽓馁,他三番五次前往银川请教YBC创业导师。

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李成分析⾃⼰失败的原因,决⼼重振旗⿎。

通过严格管理、学习养殖防疫等实⽤技术,并在购进⾁⽜的时候签订⾁⽜“健康合同”,合作社逐渐开始赢利。

⽬前,李成创办的⾁⽜养殖合作社已发展社员45户、⾁⽜存栏量260多头,初步实现了⾁⽜繁殖、饲养、防疫、销售⼀条龙。

⽬前,李成正四处筹措资⾦,计划在家乡建⽴⼀个⾁⽜产业基地,发展⾁⽜屠宰等后续加⼯产业,带动更多的乡亲⾛向富裕。

⼤学⽣返乡创业案例篇2 今年29岁的揭花蓉是凤鸣镇龙洞村4组⼈,20xx年在成都⼤学毕业后⼀直在那⾥打拼。

⼏年后,她放弃城市打拼,决定返乡养殖蚯蚓。

说⼲就⼲。

回到家乡的揭花蓉姐弟俩在⽗母的⽀持下,投⼊10多万元,承包了附近村民1公顷多⼟地,从成都引进优良蚯蚓品种,请朋友进⾏技术指导,在⽹上查阅相关知识。

就这样,他们的蚯蚓养殖⼯作开始了。

揭花蓉在成都⼯作⽣活时,看到有⼈⽤⽜粪养殖蚯蚓,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既消除了⽜粪对环境的污染,⼜可以改良⼟壤,还能增加收⼊。

舒兰市四位大学毕业生回村创业的故事

舒兰市四位大学毕业生回村创业的故事

舒兰市四位大学毕业生回村创业的故事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舒兰市四位大学毕业生回村创业的故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走进舒兰市法特镇王大村管庆的家,管庆70岁的老奶奶向记者介绍了管庆养牛的前前后后。

20XX年前,管庆家的日子过得很拮据,想要致富苦于没有门路。

这时,家住榆树的姑父来电话说养牛赚钱。

管庆的父亲咬咬牙,就从榆树市五棵树买回了5头母牛,并带着5头小牛犊子进行圈养。

可是过了一个月后,只见牛吃草,不见牛长膘。

这年6月,"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招生工作开始了,刚满19岁的高中毕业生管庆决心上大学,帮助家乡父老乡亲致富。

经过组织推荐,严格考试,这年7月,管庆被吉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录取了。

在校期间,他特别注重学习动物的饲养、防疫等方面的知识。

管庆的父亲在2006年春又买了15头大黄牤牛进行圈养。

可没养几天,就有5头黄牛背上起了包,管庆赶忙找到学科教授进行咨询,教授对他说,这是由于蜱(俗称草爬子)寄生虫引起的,还给开了药方。

管庆叮嘱父亲按照教授开的药方进行治疗。

一个月后,5头牛的病都好了。

这年,管庆家的牛以10万元的价格全部卖给了长春皓月集团。

如今,管庆成为村里致富能人,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丽娟——办兽医诊所帮邻致富去年7月,女青年李丽娟从吉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了,学校驻地有个饲料厂和养猪场都想以高薪聘请她做技术指导。

可她想:自己是家乡的党组织免费送到高等院校培养的农村青年,应当回报家乡父老乡亲。

于是她毅然回到了家乡——舒兰市朝阳镇兴安村,决定办一个阳光兽医诊所。

她一边办理手续,一边为村民家饲养的.牛、猪、鸡、鹅等畜禽治病。

东升村田大爷家的一头老母猪产下了12个小猪崽儿,没过几天,就有6个小猪崽儿不吃奶了,田大爷找到李丽娟,李丽娟二话没说,两次到田大爷家给猪崽儿治病。

田大爷留她吃饭,她不吃,给她送礼,她不要,在李丽娟的精心治疗下,小猪崽儿的病好了。

村民高玉宝家的三头牛不吃草了,李丽娟赶忙去给牛打针服药。

农村大学生成功创业故事案例3篇

农村大学生成功创业故事案例3篇

农村大学生成功创业故事案例3篇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

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有一天一定会到。

那么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农村大学生成功创业故事案例3篇,就让小编给您介绍吧,希望您能满意。

农村大学生成功创业故事案例一:90后大学生靠网络写作年入百万“90后”、“大四在读”、“年薪百万”、“专业课挂了7科”,这是网络写手“风青阳”近日在京城某大学演讲时用的几个关键词。

高三暑假,他为自己取下“风青阳”笔名,与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世外高人风清扬同音,短短四年,便被某文学网站奉为“最具商业价值签约作者”。

在更新迭代近乎残酷的网络文学界,这位23岁的小伙子称,选择了这个圈子,自然也想穿越“大神”的窄门。

被指“低门槛”的网络写作行当,究竟是压榨网络写手的“血汗工厂”,还是“吸金大神”们召唤的“造梦空间”?网络写作的生态圈究竟是怎样?这位90后的草根作者如何成功逆袭?为此,北青报记者走近了以“风青阳”为代表的那群人。

日码万字是常事男作者比女作者路子广“风青阳”,本名张伟煊,他出生于广东潮汕地区的一小山村,家中排行老三,现就读于武汉某所理工大学。

当他与记者第一次见面时,他穿着一件海蓝色的西装,梳了个大背头,脸上挂着礼貌的笑容,身边还站着他的女友。

他坦言这是第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上一次上报,是武汉的媒体约我写篇高考作文”。

又说自己常和Q群的粉丝交流,不担心自己与陌生人交流。

这次上京,他早已跟“风青阳”微信公号里的6万粉丝们“提前备案”,“我从开始写这部《龙血战神》时,就承诺过每天更新1万字。

这两天我欠了他们6000字,回学校再补上。

”曾登上各大门户网站头条的“心星逍遥”对媒体讲起自己的写作状态,“每天要敲击键盘几十万下,日复一日从未停止。

每根手指都有了厚厚的老茧,那是打字时手指之间摩擦生出来的”。

“风青阳”、“心星逍遥”同为玄幻写作圈子的新秀。

大学生创业故事案例3篇

大学生创业故事案例3篇

大学生创业故事案例3篇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创业”这个词汇开始频繁地出入我们的生活。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大学生创业故事案例3篇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大学生创业故事案例3篇1:大学生卖菜打造农业观光园销售额超200万从不懂农业的大学生到现在已经拥有超过200亩的农业观光园,销售额超过200万元的农业品牌公司。

这个由5位大学生创业打造起来的农业品牌“东方锄禾”,靠着团队的才干和坚持,将事业越做越大。

摆摊卖菜了解市场需求1985年出生的吴书柱和1986年出生的龙运海都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的学生,一个学市场营销,一个学电子商务。

2010年,来自农村的吴书柱毕业后想要自己创业,他率先开始关注璧山。

为了了解市场需求、积累农业知识,他们在农贸市场门口摆摊卖过十多天的菜。

发现市民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却苦于无处购买,而绝大多数农民似乎还没看到这一市场需求。

于是,他俩决定创办农业公司,教农民种好卖的菜,帮农民卖菜。

四处推销打开蔬菜销路在璧山农委的帮助下,2010年8月19日他们正式成立了公司。

有29家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了合作。

然而,卖菜挣的钱少之又少,龙运海又想出新招——大批量的收购农产品,销售给各餐馆和食堂。

不过,对于没有任何人脉积累和关系网络的大学生而言,销售过程异常艰难。

龙运海说,因为他们的菜从璧山运过来,比当地的菜便宜,遭到当地菜贩子不满,但他们没有放弃。

媒体帮助赢来创业转机2012年,受天气影响,蔬菜价格一降再降,龙运海收来的农作物以低于成本价还卖不出去,几乎把他逼到了绝境。

无奈之下,龙运海想到了求助媒体,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他们的蔬菜不仅卖了出去,而且还和大学城几所高校的食堂有了长期的合作。

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龙运海通过流转农民土地,开办“东方锄禾”观光农业园。

今年春,龙运海将璧山城郊流转的200多亩土地打造成草莓等蔬果种植园,教授农民养殖生态猪、土鸡等家禽。

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事例

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事例

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事例农村青年大多数向往城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就业。

以下是一些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的事例。

1. 李大伟:种植核桃李大伟是一位90后,他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到家乡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创业。

他发现该区域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种植核桃,因此他租下了一块土地开始种植核桃。

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已经拥有了2000棵核桃树,并且开始盈利。

他计划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将核桃销往全国各地。

2. 王小明:开农家乐王小明是一位80后,他在广州市工作了十年后决定回到家乡湖南省华容县创业。

他选择开办农家乐,因为他认为该县的自然环境和风景很适合开农家乐。

他花大量时间和资金进行装修和改造,使农家乐更加舒适和美观。

现在,他的农家乐在周末很受欢迎,每个月的收入都在不断增加。

3. 张小红:开办土特产店张小红是一位85后,她在北京市工作了五年后决定回到家乡河南省夏邑县创业。

她发现该县的土特产很有市场潜力,因此她决定开办土特产店。

她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寻找好的质量和价格的土特产,她的店里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土特产,包括地瓜薄片、麻辣豆腐干、河蟹等等。

顾客来自全国各地,她的销售额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4. 李小鹏:养猪5. 王小丽:开办农民合作社王小丽是一位90后,她在上海市工作了三年后回到家乡山西省太原市创业。

她决定开办农民合作社,因为她认为该区域的农产品很不错,但缺乏专业的销售渠道。

她花费了很多时间和资金组建一支专业的销售团队,他们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她的合作社已经有300多名成员,他们共同合作,使自己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以上这些青年的例子充分说明,青年返乡创业是可行的,尤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更加适合创业者。

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家乡创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

返乡创业事迹(精选5篇)

返乡创业事迹(精选5篇)

返乡创业事迹(精选5篇)返乡创业事迹【篇1】在外打拼多年的汪元龙始终有个家乡情结,总想回到家乡创事兴业,为家乡的发展做些贡献,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成行。

受金融大气候影响,他在上海、武汉经营的建材业务受阻,便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想回乡创业。

镇、村党组织得知情况后,根据他在__县城利民路有门面房的实际情况,积极为汪云龙同志服务,在发展上出谋划策,提供卫生许可证的领发、电话网络手续的申请办理等方面的服务,镇领导多次与他联系,鼓励他返乡创业,坚定他回乡发展的信心。

在镇、村党组织鼓励帮助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办,1月1日总投资70余万元的云龙大酒店正式营业。

酒店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带动家乡25人就业,其中有返乡农民工6人。

如今汪云龙的大酒店逐渐步入了良性的运营轨道,生意越来越红火。

返乡创业事迹【篇2】宽敞的大院内放养着一大群体型健壮的藏香鸡,林周县卡孜乡托门村恰西组林周霞晰畜牧养殖有限公司里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

回乡养鸡创业的女大学生扎西白珍在今年将原本只有50平方米的养鸡场扩建到了1000平方米,她计划在今年提高土鸡的养殖数量、增加产品品种让公司盈利翻番。

现年31岁的扎西白珍毕业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林业技术。

大学毕业后,扎西白珍曾在拉萨市的一家保险公司任职,虽然在保险公司工作有着较好的前途,但在扎西白珍心中始终有个梦想,那就是能够回乡创业,为自己的家乡作贡献。

扎西白珍最终选择了回乡创业。

靠着父母资助她的10万元和申请到的5万元大学生创业补助资金,扎西白珍把本土养殖藏香鸡的优势与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相结合,于12月创立了林周霞晰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踏上了创业之路,现公司存栏藏香鸡已多达200余只。

扎西白珍告诉记者,她在内地考察期间发现内地养鸡场都修建了鸡棚,所有鸡都关在铁棚里进行喂养,关养的鸡虽然长势较快,产蛋率也较高,但鸡蛋的大小、口感、营养价值都和生态鸡有着很大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的故事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

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学习,把握时机。

为此,下面由为大家整理大学生回农村创业的故事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的故事篇一从小在芒果树下长大的农家子弟岑参,大学毕业后在港资企业工作了3年,却突然辞职返乡,做起“芒果贩子”,这让家人着实震惊了一把。

岑参的家乡广西田东县林逢镇坛河村,盛产桂七、紫花芒、玉文芒等顶级芒果,但受限于地理位置,田东芒果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很多人只知海南芒果,不知广西芒果。

“我们田东芒果一点不比别的差!”岑参还记得,他在中山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读时,经常带家乡的芒果给同宿舍的同学品尝,看到完全不同于海南鸡蛋芒的田东大香芒,同学们流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平时都吃不到?从小,岑参就爱去屋后的山头玩儿,他的父母在山上种植了300多棵芒果树。

每年4月,果树上开着浓密的淡黄色小花,漫山遍野,非常壮观。

2012年的一天夜里,岑参突然梦到了家乡的那片芒果林,满树的小黄花变成了枝头累累的果实。

他突然觉得,自己也该用成熟的知识和经验去回报家乡。

从高薪的港企辞职,岑参返乡卖芒果的消息一传出,这个世代务农的传统家庭一下炸开了锅,父母觉得“儿子疯了”。

那感觉就像芒果还未成熟时,一口吃下去满嘴都是酸涩。

但岑参心里清楚,祖辈都是把种好的水果拿去市场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要让他们接受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微店上卖水果必然有个过程。

都市白领回家“务农”“亲爱的朋友,最近还好吗?我是你的朋友三叔,我务农啦!逃离城市的繁嚣,每晚早睡,每天早起……”在岑参网店里买过芒果的人,除了会在包装盒里收到“芒果吃法”等温馨提示外,还会收到这么一封热情洋溢又朴实自然的信。

2012年,岑参辞职后回到老家,那时候正是芒果丰收的季节,芒果成为了大街小巷的主角。

“能不能利用自己的网络技术将家乡的优质芒果推向全国?”学习电子商务出身的岑参从中看到了商机。

2012年7月,岑参在淘宝的网店注册成功。

科班出身的岑参,管理网店顺风顺水。

加上田东芒果独特的味道,网店在注册的两个月内便突破80多万元的营业额。

刚开始,他负责推广营销,女朋友帮着做客服,家里人帮忙采购水果。

乡邻问起来,他的父母还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家人的郁闷就被迅猛上升的销量给冲击得无影无踪了。

开业不到一周,每天的发货量达到四五十件,经营到1个月时,岑参一天要写的快递单有时有上百份,这让他不得不采购一台打印机。

那段时间,经常打包发货完已是晚上11点。

他说,品质是他迈出成功第一步的关键。

他记得,有一次他和女朋友去果园挑果时,刚挑到一半,果农突然生气不卖了。

原来,他们选芒果时,有斑点的不要,畸形的不要,这让习惯了好果次果一起卖的果农不乐意了。

“传统做线下生意时,他们的观念都是差不多就行。

但微店买水果的人之所以愿意付出更多的钱,就是为了购买有品质的水果,所以我们必须挑出20%最好的那些果。

”岑参解释说,即使有时候被骂哭,他也从未改变采购的质量标准。

“创业有种淋漓尽致的快感,虽然一天下来很累,但你付出每一分努力都会加载在你身上,给你带来成长。

”初尝到创业成功滋味的岑参,形容这种感觉就像芒果剥开皮后,散发出的阵阵清甜。

这种新的销售模式,很快在田东这个桂西的小县城传开了。

当地快递行业的人最先意识到,原来“看不见的摊”卖水果可以卖得那么好。

很快县城里很多人跟风开店,岑参预感到,价格战会越来越严重。

岑参注册了公司和商标,抬高了门槛,让地摊芒果变得有“身份”。

田东芒果网络品牌营销中的No.1捞到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之后,岑参乘势而上,具有战略眼光的他要走特色之路,卖不一样的芒果。

天猫(淘宝商城)上的网店有机会在淘宝商城页面获得推荐,从而增加店铺的浏览量,天猫商品力推的是诚信和商品品质,所以天猫上的店铺能比淘宝上的普通店铺实现更多的成交量,但入驻天猫的店铺需要公司进行注册。

2013年,岑参在南宁注册了公司:南宁市农派三叔农业有限公司。

注册了公司,使岑参的淘宝网店进入天猫有了“通行证”。

2013年6月,岑参在天猫的网店农派三叔旗舰店注册成功,注册的品牌叫“农派三叔”。

品牌的力量和网店管理的严要求高标准运作,在2013年的芒果季里,农派三叔旗舰店注册的第一年就卖出田东芒果近100吨。

从淘宝到天猫,使芒果从一般“地摊货”到“品牌货”的升级,“农派三叔”成为了田东芒果在网络上实现品牌营销的No.1 。

农派三叔旗舰店也成为了广西第一家专营本地新鲜水果的天猫旗舰店。

28岁的岑参越来越会“来事儿”:为了芒果保鲜,他在包装上研究了很久,最后在一个工厂定做专门的泡沫箱和纸箱,用三层包装让最远的客户也能吃到仿佛刚摘的果子。

他的广告语亲切极了:“三叔,自家人的味道。

”不老的“三叔”还善于用年轻人的语言销售,比如,“嗨,走远点,咬一口太多汁,爆浆!”就是再忙,他每天也会抽出时间看客户评价,有顾客只是语焉不详表达不满的,他还会打电话跟对方沟通。

“有的顾客反映芒果太青了,我就告知他们怎么去催熟。

通过印传单,增加页面描述,明确告知顾客食用方法。

”通过点滴的改进,他不断改善对消费者的服务。

如今,家乡在他的带动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果农们再也不用为价格低卖不出去发愁了。

2012年当地品质较好的芒果能卖每斤1.8元左右,2013年就涨到了每斤3元,到了2014年更是涨到每斤4.5元左右。

当地稍有种植规模的果农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比比皆是。

这让岑参特有成就感。

他说,创业能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那么大的改变,这比咬上一口馥郁浓香的芒果还要好。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的故事篇二乡情档案:黎富平,1979年出生于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2003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农学专业,到兴义市桔山工委工作;2010年,回乡领头创办安龙县农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7月7日,天刚蒙蒙亮,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的义龙食用菌园区的菌农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点,菌农们将刚采的满筐菌子,陆续背到加工基地。

“别看这菌子小,都已销到韩国、日本去了呢!”农户杨林十分自豪地把一背篼菌子放到过磅称上,“52.5斤!今天还算少的呢,多的一天有二三百斤!”一旁记账的小会计赵廷艳说:“自6月中旬开采菌子以来,目前已收鲜菌50多吨了。

”不远处,一台崭新的食用菌清洗机正在流水作业。

值班村民谭志先喜笑颜开:“每天上午7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月收入高的有3000元,和城里人上班没两样了!”农户们所从事的与食用菌相关的产业,都源自黎富平,一名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黎富平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优势,回归故里发展食用菌姬松茸。

短短4年,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从贫困村迈步小康村,带动全县龙广、洒雨、平乐、普坪等乡镇180余户农户,辐射带动就业2000余人,发展大棚615个,户均纯收入4.2万元。

目前,产品除销往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外,还出口到韩国、泰国、日本等地。

【领头羊】带着乡亲奔小康12年前,黎富平从贵州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到了兴义市桔山工委工作,很快就当上了桔山工委一下属企业生产技术部副经理、研发中心主任。

2005年,黎富平大胆承包了食用菌厂。

“没想到,第二年除了还清赊欠租金,居然还赚了二三十万元。

”2008年,黎富平了解到家乡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老人、小孩在家,就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让出门的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做事,还可以照顾家人。

2010年,黎富平回到了小场坝村。

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经反复调研考察,黎富平认定,发展姬松茸这种珍稀菌子是条路子。

发挥专业特长和人脉优势,2010年12月,黎富平领头,与村民合伙成立“安龙农望合作社”,当年试种成功。

2011年,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200亩,发展9个大棚,仅干货就卖得17万元。

1亩菌子能增收万元以上!村里一下像砸开了锅,2012年,就有4户有条件的农户参与,亩收入上万元。

没有资金,合作社便统一为农户提供菌种,并协助农户从农行获得每户5万元的小额贷款,合作社提供担保,扶贫部门提供5%的贴息;没有技术,合作社就从菌农中选出6人作为蹲点协调技术员分片包户服务。

“这种集约化种植模式很受乡亲们欢迎。

”黎富平说,每年5月底菌子开始生长,一直持续到10月底。

一个大棚月产量可达5吨,盛产期每天采摘三次。

2013年,合作社就发展到83个大棚,32户农户参与,其中贫困户占七成以上,今年已发展到150多户。

合作社“统分结合、二次返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加上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激发了村民生产自主性,使得合作社迅速壮大。

2014年,扶贫部门提供园区农户的扶贫贴息贷款高达19.5万元,且每建一个大棚提供3000元的补助资金。

黎富平所说的“二次返利”,即农户第一次收益为,出售鲜菌扣除合作社赊销的种植材料、菌种等后的收入;第二次收益为,每个生产周期结束,将合作社经营利润的60%反补给农户,目前,已返利给农户120多万元。

2014年,合作社带动117余户农户,发展大棚306个,实现产值1745万元,菌农户均纯收入4.2万元。

目前,合作社核心区已被列为贵州省重点农业示范园区,有菌种生产基地4000平方米,食用菌冷链物流中心1600立方米,加工基地48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达80吨。

产品除销往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外,还出口到韩国、泰国、日本等地。

为提高知名度,合作社将姬松茸干品带到泰国和法国博览会参展,好评如潮,并与贵州省农科院合资成立“黔西南州利康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社在壮大,园区在壮大,黎富平的梦想也在大:3至5年内把大棚发展到3000个,并在食用菌多糖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让更多农民致富。

【贫困户】从不愿种到我要种7月8日上午,在小场坝村的义龙食用菌园区,胡丹云刚一采摘完姬松茸,就忙着去大棚浇水。

“1个大棚能产8000多斤,去年种3个大棚,净赚4万多元!”胡丹云的脸上掠过丝丝喜悦,今年又扩种了5个大棚。

胡丹云一家五口,3亩地,种的包谷,仅仅够吃,生活十分困苦。

2012年,黎富平动员村民种菌,胡丹云怕种了卖不出去,不愿意种。

2013年,妻子廖美云来到合作社打工,一个月收入有2000多元。

妻子告诉他,看看菌农大筐大筐的菌子卖出去,将大把大把的钞票收进“荷包袋”。

胡丹云跑到种菌基地实地“考察”后,了解到一亩地可建两个大棚,一个棚前期投入1.5;2万元;贫困村民1亩地可得3000元扶贫资金补助,合作社还可提供担保,协助小额贷款5万元,并有扶贫部门提供5%的贴息;合作社不但统一提供菌种、技术,还负责统一收购销售。

2014年,胡丹云种了3个大棚,产菌2万多斤,又得2万多元的红利。

【种植大户】种得多赚得多“每天5:30开始摘菌,7:00选菌、洗菌,下午4:30又开始采第二拨菌子,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钟,交到合作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