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

合集下载

如何进行有效的质性研究

如何进行有效的质性研究

如何进行有效的质性研究质性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理解现象和探索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质性研究,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的要点。

一、研究设计在进行质性研究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质性研究设计:1. 个案研究:对一个或少数几个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以全面了解个案的特点和内在机制。

2. 集体研究:对某个特定群体或社区进行观察和访谈,以揭示其共同经验和共享的价值观。

3. 现象学研究:探索并描述某个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从中寻求新的理论或概念。

4. 场所研究:研究特定场所的组织结构、文化和经验,以深入了解其功能和影响。

选择适合研究目的和问题的设计是进行有效质性研究的关键一步。

二、数据收集1. 访谈:通过面对面或电话访谈,获取研究对象的经验、观点和态度。

访谈前需要提前准备问题的大纲,并灵活调整问题顺序和深入程度。

同时,注意保护被访者的隐私和权益,确保访谈过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2. 观察: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交互和环境,收集实时的数据和现象。

观察可以是参与式的或非参与式的,取决于研究者的角色和研究对象的需求。

同时,注意记录观察结果和感受,并及时整理和分类。

3. 文件分析:通过分析文献、报告、档案等文件,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和背景,获取定量或定性的数据。

文件分析是质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提供研究对象的主观和客观的信息。

4. 焦点小组:组织一群研究对象进行集体讨论,获取多元化的观点和互动。

焦点小组需要明确讨论的议题和参与的人员,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和深度。

三、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旨在从收集的数据中归纳出模式、主题和理论,进一步理解研究对象和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1. 文本分析:对访谈、观察记录和文件等文本数据进行分类、编码和解释。

文本分析需要建立明确的范畴和概念,以揭示数据背后的意义和关系。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分析实践指南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分析实践指南

“在建构扎根理论中,编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P58)
这句话指出了编码在建构扎根理论中的重要性。编码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概 念的过程,是进行质性分析的关键步骤之一。编码的准确性和精细度直接影响到 研究的深度和质量。因此,研究者需要熟练掌握编码技术,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解 读数据。
“在建构扎根理论中,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分析。”(P73)
在数据分析方面,本书介绍了如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编码和 分析,以揭示被研究者的主观经验和观点。这里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文本分析、意 义建构、概念提取、理论构建等。本书还介绍了如何使用NVivo等质性分析软件 进行数据分析和理论构建。
在理论构建方面,本书强调了理论源于实践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如何从实地 研究中提取概念和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这里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理论框 架、假设提出、模型构建等。本书还介绍了如何对构建的理论进行检验和应用, 以验证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谢谢观看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分析实践指南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扎根
部分
扎根
方法
实际
分析
数据
分析
理论
理论 读者
构建
建构
介绍
应用
实际问题
解决
指南
运用
内容摘要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分析实践指南》是一本由著名社会学家格雷戈里·贝克尔所著的书籍,该书 主要介绍了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从实际数据中提炼理论的方法,它强调 从实际经验出发,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构建理论。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指南,帮助 读者掌握扎根理论的分析技巧和方法,并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

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

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质性研究中的建构理论方法,特别是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核心原则和实践。

我们将概述扎根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它在质性研究中的应用,分析其在传播研究领域的独特价值和启示。

我们将对扎根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行简要回顾,以便读者了解其理论起源和发展脉络。

我们将详细阐述扎根理论的核心原则和方法论,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理论建构等关键步骤。

我们将探讨扎根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对传播理论和实践的贡献,以及在未来研究中的潜在价值。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质性研究中的建构理论方法,以及扎根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二、扎根理论的基本框架与原则扎根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质性研究方法,其核心在于从原始资料中逐步建构和发展理论。

这一方法强调对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式,逐步从数据中提炼出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扎根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阶段,研究者需要深入阅读和分析原始资料,从中提取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初始概念和范畴。

主轴编码阶段则要求研究者在初始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和分类,进一步提炼出更为核心和精炼的概念和范畴。

在选择性编码阶段,研究者需要将提炼出的核心概念和范畴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关联,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在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是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避免预设理论框架或偏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其次是重视原始资料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再次是注重概念和范畴的提炼和整合,确保理论框架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最后是不断进行理论验证和修正,以确保理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扎根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新版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doc

新版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doc

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一、质性研究的概念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或称定性研究,是对某种现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征、方式、涵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

对于质性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①Denzin和Lincoln把质性研究看成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观察、交流、理解、体会和解释的过程。

②Strauss认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

研究过程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入;同时对于研究结果,质性研究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③陈向明将质性研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是一个从实际观察的资料中发现共性问题的过程,属于探索性和叙述性的研究。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本质的区别是建立在不同的哲学观和专业范式的基础上的。

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主义的专业范式的基础上,遵循客观、有效、实用的原则;而质性研究则建立在诠释主义的专业范式或批判主义的专业范式基础上,该类范式认为理解一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

二、质性研究的基础理论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论或者一种研究传统,它受到多种不同社会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

在质性研究中也存在很多其他不同的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者个人所受训练的流派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采取一种不同的对待和处理理论的方式。

目前主要还是从以下几种理论取向来剖析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

(一)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 -回复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 -回复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回复质的研究方法框架建立了研究过程的基本结构,以便深入理解和解释观察的现象。

它在许多学科领域中都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

本文将介绍质的研究方法框架的步骤,并讨论如何逐步回答与其相关的问题。

第一步:确定研究主题质的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研究主题。

这可以是一个广泛的话题,如领导风格、工作满意度或学习动机。

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主题的目的和范围,并确保它与已有的研究领域相契合。

第二步:选择研究方法在确定研究主题后,研究者需要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观察现象的深入探索来获取深层次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基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者可以选择使用访谈、观察、文献回顾等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第三步:制定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是质的研究的核心。

它们需要明确、具体,并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

研究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1. 研究者如何定义和界定研究主题?2. 研究者希望了解的具体方面是什么?3. 研究者希望通过研究回答什么问题?第四步:收集数据在质的研究中,数据的收集是通过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的。

研究者需要制定收集数据的具体计划,包括选择研究对象、确定数据收集方法,并确保获得的数据准确和可靠。

第五步:分析数据数据分析是质的研究的关键环节。

研究者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编码和分类,并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来提取关键信息。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等。

第六步:提出结论通过分析数据,研究者可以从质的研究中提出结论。

这些结论应该是基于数据的客观分析,并回答了研究问题。

研究者还可以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对实践和理论的建议。

第七步:验证结果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质的研究中通常需要进行验证。

验证可以通过与其他研究者的讨论、进一步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式进行。

这有助于检验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和一般性。

总结起来,质的研究方法框架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解释现象。

构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构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构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构式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研究个体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构式,从而理解个体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构式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种。

质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深入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式,获取个体对于某一特定主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构式。

这种方法通常采用小样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个体的感知和理解方式,探寻个体对于某一主题的固守态度和心理模式。

研究者可以采访一些大学生,了解他们对于成功的定义、对学习的观念和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的构式。

质性研究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细节和深入的理解,帮助研究者探索个体行为和心理过程背后的意义和动因。

量化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和统计分析等方式,测量和分析大样本中个体在某一主题上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构式。

这种方法通常采用定量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关联,以及构式在预测和解释现象方面的效能。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个问卷,测量大批大学生在成功观念、学习态度和未来规划等方面的构式,并通过统计分析来探讨这些构式与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

量化研究方法可以提供全面而客观的信息,帮助研究者验证假设和进行普遍性推断。

构式研究的理论需建立在对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理解上,以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框架。

个体的构式理论可以基于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或行为心理学等理论,解释和预测构式的形成和变化。

构式理论可以通过研究特定人群的构式差异、构式与人格特质或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来探讨个体对于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的一般规律和个体差异。

构式研究的理论还需考虑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可信度。

第十二章 质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十二章 质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深描
.详细引用当事人的原话,提供较多的未经分析的原始材料是深描的一种重要 表达方式。 .具体到引语的使用格式,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其一是保留主义的态度, 即在引用当事人的语言时尽量使用原话,包括各种语气词。其二是标准化的态 度,就是要对资料进行标准化的编辑,在尽量保持原话的同时,删除没有实质 意义的语气词、停顿、重复的话语、非言语表情等。
资料分析中最基础的意义单位,是资料分析大厦中最小的砖瓦。 .寻找码号:一个标准是有关词语或内容出现的评率,在资料中反复出现 某些现象,形成了一定的模式,那么这些现象往往是资料中最为重要的内 容,是被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需要进行重点登陆。
3、寻找“本土概念”
所谓“本土概念”是指研究者要尽可能使用被访谈人自己的语言作为思考 单位号码。即通常是当事人经常使用的、注入其感情的、用以表达其看世 界方式的那些概念。
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技巧 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的思维方式
提高质性研究资料的真实性
研究的分类
研究
规范研究
行动研究
质的研究 定性研究
实证研究 量的研究
第一节 质性研究与质性研究资料
.质性研究就是在自然情境下收集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的过程。 具体说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 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 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 一种活动。
.情境分析就是将资料置身于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境当中,按照事件发生 的先后顺序对人物或者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呈现出在整体脉络下的各部 分之间的连续性。 .情境分析的具体手段包括轮廓勾勒、片段呈现、个案、访谈片段、观察事 件、故事等。 .情境分析的步骤:第一步要求系统认真地通读资料,发现资料中的核心叙 事、故事的发展线索以及组成故事的主题内容。第二步是按照已经设立的编 码系统为资料设码。第三步就是要对资料进行归类。 .情境分析的优势与不足。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4 定性与定量研究综合比较
定 性 研 究
1.从本体论 2.从认识论 3.从方法论 4从研究者角度
定 量 研 究
假设世界上事物现象是「主观诠释」 假设事物现象是「客观存在」 主观体验,非由外人来了解。追求 整体意义。 追求特殊关系(ideographic)的整 体了解。 研究者需身历其中,才能感同身受 分析「客观」的因果关系,强调 「客者为局外人

第一篇 理解质性研究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三章 方法主张 第四章 生活世界与默会知识
第一章 导论
一、什么是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指的是,任何不是经由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手续而产 生研究结果的方法。它可以是对人的生活、人们的故事、行为 ,以及组织运作、社会运动或人际关系的研究。 这里也是有争议的: 例如,有些学者使用质性方法常用的一些技术,例如访问、观 察来搜集资料,但是随后他们却把这些资料译码再用统计技术 加以分析。所以,事实上他们实在以量化方式处理质化资料。 请注意,当我们指称一个质性研究时,我们并不是指上述这种 用量化方式分析质性资料的过程;我们所指的乃是利用非数学 的分析程序,凭借各种方式,包括观察、访问来搜集资料,并 且利用例如文件、文书、书籍、录音带,甚至人口普查这种为 其他用途而搜集到的量化资料加以分析的程序。
3质性研究的哲学基础

► ►
► ►
(1) .我们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其意义是经由研究者 所赋予的,非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不是可以用语言 文字表达的,它是一种「感觉」。 (2) .不同时空的感觉可能不同,自己才能感受。 (3) .其”意义”不限于语言所可以表达,此种意义植 基于研究的目的、研究者的背景、历史、风俗和与语 言、社会阶层等。 (4) .目的不在解释(explanation) ,而在诠释 (interpretation),其结果是特殊的。 (5) .重质不重量。

报告中的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技巧

报告中的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技巧

报告中的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技巧引言: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基础,而研究报告则是将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的重要形式。

质性研究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报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结合实例,以不同的角度分别探讨质性研究方法在报告中的使用技巧。

一、理论框架的构建在报告中使用质性研究方法,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理论框架,即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理论框架能够为研究提供指导,使得研究问题更加明确,并为后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提供参考。

这一部分可以呈现为报告的第一章,详细介绍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作为一种对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的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具有丰富的选择。

在报告中,需要详细描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解释为何选择了这种方法。

可以分别列举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个体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并对其特点和适用场景进行论述。

再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和问题,解释为何选择了某种方法,并说明在数据收集和分析中的具体操作。

三、数据收集的技巧报告中的质性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通过采集直接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数据收集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文献分析等方式来收集数据,并在报告中详细讲解数据收集的过程。

例如,设立观察记录表,准确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合理设计访谈问题,提高问卷回收率;深入分析文献,找到相关的背景知识。

通过这些技巧,可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四、数据分析的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注重对数据的归纳和整理,报告中需要详细描述数据分析的方法。

可以使用类似于内容分析、主题编码等方法,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主题概括和关联分析。

在报告中可以逐步呈现数据的分析过程,将具体案例和理论框架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析的过程。

五、结果呈现与讨论报告的最重要部分是结果呈现与讨论,这是研究成果的核心。

质性研究方法的结果通常以文字形式呈现,例如引用一些典型的受访者观点、整理出相关主题和子主题等。

此外,还需要对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分析结果的意义和影响,进一步挖掘与理论框架的关联。

方法论视角下的质性研究方法论分析

方法论视角下的质性研究方法论分析

方法论视角下的质性研究方法论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经验主义、现象学、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其特点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描述,更加注重细节和语境的理解。

质性研究方法有着严谨的理论构建和方法论指导,其方法论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本文从方法论视角出发,探讨质性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分析。

一、研究设计质性研究的研究设计包括问题的选择、参与者的选择、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方面。

在问卷调查中,研究问题的设计更多地是针对量化特征的问题,而在质性研究中,研究问题的设计则更着眼于主体的行为和经验,把这些主体对自身的理解和作为对象的经验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因此,在研究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的范围和深入度,快速核定研究焦点,必须提高对质性研究主体的理解和反思,降低随意性,更加准确地反映主题的实质。

其次,需要精心挑选参与研究的人群,以确保对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深入的探讨。

特别在参与者有较强阶级差异时,要更加注重研究方法的不确定性。

最后,需要采用方法论指导下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具,例如深入访谈和观察方法、档案分析等。

这些工具可以体现研究者“直觉”的同时,也能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逻辑性。

二、数据收集质性研究的数据收集是通过观察、访谈、文件分析等方式来描述和诠释对象的经验和现实。

数据的收集在研究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方法论技能、数据产生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等许多帮助。

其中,质性研究在数据收集中比较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采取系统性的数据收集方法,例如访谈指南和观察指南、比重问题、提示、学习指导、反思等,以确保数据的广泛性与满足数据收集的要求。

其次,需要采取适当的数据收集工具,以匹配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度。

例如深度访谈能够帮助研究者前进到被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的较深层次,以发现価值核心。

最后,需要采取足够的步骤,以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得以真实反映被研究者的观点。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1.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进行构建。

2. 在质的研究方法中,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如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

3. 质的研究方法需要考虑如何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度。

4. 一个完整的质的研究方法框架应该包括数据分析和解释的方法。

5. 研究者需要考虑如何处理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

6.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需要考虑到研究参与者的隐私和保密问题。

7. 研究者需要明确质的研究的具体目的和研究问题,以便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

8.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需要包括数据分析的工具和技术的选择和使用。

9. 研究者需要考虑如何处理数据收集过程中的主观偏见和误导性信息。

10.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应该充分考虑研究参与者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11. 研究者需要在质的研究方法框架中考虑到跨学科合作和方法的整合。

12.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需要考虑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适用性,以及结果的解释和验证。

13. 研究者需要设计合适的数据采集工具和技术,以满足研究的要求和目标。

14.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需要考虑研究过程中多种方法的比较和整合,以得出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15. 研究者需要在质的研究方法框架中考虑到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讨论,从而为研究结论提供支持和证据。

16.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需要包括研究参与者的数据保护和隐私保密措施。

17. 研究者需要在质的研究方法框架中考虑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以避免数据的误解和错误解读。

18.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需要考虑数据分析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和工具的选择和应用。

19. 研究者需要在质的研究方法框架中考虑到研究结果的外部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20.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需要包括数据收集过程中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和参与自愿原则的保护。

21. 研究者需要设计适当的质的研究方法与实施计划,以确保研究进程的流程和效率。

22.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需要考虑到研究结果对实际应用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

质的研究方法框架1. 质性研究方法框架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访谈调查等步骤。

2. 基于解释学的质性研究方法框架侧重于对现象的深度理解和解释。

3. 数据收集是质性研究方法框架中的关键步骤,包括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4. 质性研究方法框架需要考虑研究者的主观角色和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5. 研究问题的构建是质性研究方法框架中的第一步,要确保问题具有足够的解释性和深度。

6. 数据分析是质性研究方法框架中的关键环节,需要借助适当的分析工具进行深入解读。

7. 质性研究方法框架的建立需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样因素的影响。

8. 研究者在进行质性研究时需要关注其个人的研究偏好和意识形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9. 质性研究方法框架的建立要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0. 研究者在质性研究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数据收集方法来获取丰富的数据信息。

11. 质性研究方法框架需要合理设计研究流程,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12. 采用适当的观察和记录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框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13. 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处理好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14. 数据整理和分类是质性研究方法框架中的关键环节,需要细致而严谨。

15. 研究者在进行质性研究时要注意控制自身的主观情感,保持客观性。

16. 质性研究方法框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以获取全面的研究结果。

17. 基于理论构建的研究框架是质性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

18. 质性研究方法框架中的访谈调查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信任和互动关系之上。

19. 研究者在质性研究中需要关注研究对象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20. 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总结应该符合研究框架中的原理和方法。

21. 质性研究方法框架中需要考虑到伦理道德标准和规范,保障研究对象的权益。

22. 在质性研究方法框架中,研究者需要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促进数据的多元解读。

23. 适当的抽样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框架中的关键环节,需要考虑到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

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

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

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一)质性研究及其特性由于社会的变迁,学科领域与学派、研究内涵与方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在内涵和理论方面,传播研究汲取了来自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及哲学的部分精华,在研究方法方面深受这些学科的影响,使得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同时并存于该领域中。

与有一整套可供参照的研究程序的实证研究范式不同,质性研究包括更多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省思的、行动的、过程动态的、参与的特质。

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收集资料的方法与技巧、整理、统计资料程序或者分析资料获得结论的模式上,更关键的不同表现在各自认识世界的哲学层面上。

师从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在经验主义大师休谟(D.Hume)和法国思想家孔德(Comte)的力主下,其认识论的侧重点在于以下方面:实证研究范式认为人的行为与社会生活如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可以被当成一种客体研究,而且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另外,实证研究范式认为人类的感官能力是相同的,经由共同的感官经验可以保证研究发现的客观性;其研究目的是建立超越个人主观经验及信仰的客观知识,即无价值评价,不受个人因素(心理、态度、信仰、主观状态等)影响。

由于过分强调经验观察与实验,实证研究受限于经验及理论模式,缩小了研究的范围。

对方法的执着及对思辩的避讳也同样使得实证研究技术化,趋于繁琐而难有长足进步。

自70年代后,一种新的范式开始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

简单地讲,这种研究范式“放弃数字;问问题时搜集的是句子,不是数字;搜集的资料是故事,不是数据;观察记录是笔记式的事件描述…这样的研究即是一般所谓质的研究”⑴。

确切地讲,质性研究是“以长期、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运作”⑵。

实证研究是对科学理性主义的一种反动,它对什么是“社会真实”的知识,以及“社会真实”的知识如何产生的有不同的回答。

而且质性研究“不隶属于任何单一的哲学背景、学术思潮或研究传统,具有跨学科、超学科的特性”⑶。

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

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

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来备课了)一、质性研究的概念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或称定性研究,是对某种现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征、方式、涵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

对于质性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①Denzin和Lincoln把质性研究看成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观察、交流、理解、体会和解释的过程。

②Strauss认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

研究过程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入;同时对于研究结果,质性研究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③陈向明将质性研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是一个从实际观察的资料中发现共性问题的过程,属于探索性和叙述性的研究。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本质的区别是建立在不同的哲学观和专业范式的基础上的。

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主义的专业范式的基础上,遵循客观、有效、实用的原则;而质性研究则建立在诠释主义的专业范式或批判主义的专业范式基础上,该类范式认为理解一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

二、质性研究的基础理论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论或者一种研究传统,它受到多种不同社会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

在质性研究中也存在很多其他不同的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者个人所受训练的流派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采取一种不同的对待和处理理论的方式。

目前主要还是从以下几种理论取向来剖析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

(一)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分析实践指南原书第二版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分析实践指南原书第二版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分析实践指南原书第二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建构扎根理论质性分析实践指南第二版导言建构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旨在深入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性和意义。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8. 访谈记录的方式: (1)内容型记录(记录访谈内容,无法录音时尤其重要) (2)观察型记录(记录看到的东西,如环境、衣着打扮、表情) (3)方法型记录(方法记录及其反思) (4)内省型记录(记录访谈者个人因素对访谈的影响)
→→记下所有的事情
9. 访谈的其他注意事项 访谈中的非语言行为:外貌,衣着,打扮,动作,面部表情,眼神,人际距离,说话和
2. 确定并接触“守门员” 守门员指那些在被研究者群体内对被抽样的人具有权威的人,他们可以决定这些人是否
参与研究。P151 (1)合法 VS 不合法 (2)正式 VS 不正式 应先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环境中的权力结构及其与研究者的关系。 领导批准、介绍信,获得通行 VS 感觉不快。可以直接和被研究者接触,或者通过一些
5. 访谈的分类 P171 (1)结构/封闭型访谈:研究者对访谈的走向和步骤起主导作用,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了的、
具有固定结构的统一问卷进行访谈。 (2)开放/无结构型访谈: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研究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
的看法。 (3)半开放/结构型访谈:研究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同时也允许受访者
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 (1)研究题目,包含研究群体、概念和理论等要素; (2)研究问题,即问题意识; (3)概念和理论搜寻,发现一个或多个竞争的理论,既有研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存
在哪些解释逻辑。这个环节要汇报 3-5 篇核心文献; (4)找到研究概念和理论切入点,确定自己的研究理论视角和分析思路,比如多元情感劳
第二部分: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对象抽样 第二节: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第三节: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第四节:进入研究现场
第一节:研究对象抽样 一. 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P103 概率抽样:在被限定的研究对象中每一个单位都具有同样大的被抽中概率。 非概率抽样:按照其他非概率标准进行抽样的方式。质的研究中使用的最多的“非概率

扎根理论(必读经典)

扎根理论(必读经典)

二、扎根理论的含义
3、理论来源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哲学:实用主义 “行动”
社会学:芝加哥学 派的象征互动论 “诠释”
三、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
1.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2. 对理论保持敏感 3. 不断比较的方法 4. 理论抽样的方法 5. 灵活运用文献 6. 理论性评价
扎根理论
四、扎根理论的操作性程序
理论建立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扎根理论
四、扎根理论的操作性程序
➢ 广州某中学新旧教师组成“师徒制”成功经验的扎根理论分析模型
一级编码
课时较少 备课组相同 办公室相同 老教师有责任心 老教师不怕自以为是 新教师谦虚 新教师不怕曝露缺点
二级编码
教学制度 集体主义 能力等级
提纲
扎根理论
一、质的研究 二、扎根理论的含义 三、扎根理论的操作性程序 四、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五、扎根理论的缺陷
一、质的研究
扎根理论
➢ 扎根理论是国外质的研究(质化研究)的杰出代表,质 的研究萌芽于二十世纪初,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臻 于成熟,扎根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 质的研究是指不是经由统计或其它量化程序产生研究结 果的方法;质化程序包括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
参考文献:
扎根理论
➢ 冯生尧等.扎根理论:一种新颖的质化研究方法[ J ].现代 教育论丛,2001,(6):51-53.
➢ 王锡苓.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 播研究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76-80.
➢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58-6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质性研究及其特性由于社会的变迁,学科领域与学派、研究内涵与方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在内涵和理论方面,传播研究汲取了来自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及哲学的部分精华,在研究方法方面深受这些学科的影响,使得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同时并存于该领域中。

与有一整套可供参照的研究程序的实证研究范式不同,质性研究包括更多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省思的、行动的、过程动态的、参与的特质。

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收集资料的方法与技巧、整理、统计资料程序或者分析资料获得结论的模式上,更关键的不同表现在各自认识世界的哲学层面上。

师从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在经验主义大师休谟(D.Hume)和法国思想家孔德(Comte)的力主下,其认识论的侧重点在于以下方面:实证研究范式认为人的行为与社会生活如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可以被当成一种客体研究,而且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另外,实证研究范式认为人类的感官能力是相同的,经由共同的感官经验可以保证研究发现的客观性;其研究目的是建立超越个人主观经验及信仰的客观知识,即无价值评价,不受个人因素(心理、态度、信仰、主观状态等)影响。

由于过分强调经验观察与实验,实证研究受限于经验及理论模式,缩小了研究的范围。

对方法的执着及对思辩的避讳也同样使得实证研究技术化,趋于繁琐而难有长足进步。

自70年代后,一种新的范式开始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

简单地讲,这种研究范式“放弃数字;问问题时搜集的是句子,不是数字;搜集的资料是故事,不是数据;观察记录是笔记式的事件描述…这样的研究即是一般所谓质的研究”⑴。

确切地讲,质性研究是“以长期、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运作”⑵。

实证研究是对科学理性主义的一种反动,它对什么是“社会真实”的知识,以及“社会真实”的知识如何产生的有不同的回答。

而且质性研究“不隶属于任何单一的哲学背景、学术思潮或研究传统,具有跨学科、超学科的特性”⑶。

为质性研究提供学术思潮或研究传统的有现象学、象征互动论、韦伯的“理解”(vertehen)、自然主义、及行为发生学(ethogenics)等等。

在对“社会真实”的认识上,波普(Popper)认为“客观真实”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不管是否有人去研究发现它,它依然存在。

然而,人类社会不同,人类社会生活是互动的过程及结果,不同的对象互动本来就不同,所以无所谓客观真实,既然没有客观真实存在,当然就不能被客观研究。

同时既然没有客观的“社会真实”存在,研究者所能掌握的只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互动的结果而已。

因为强调个别主观经验及其无法独立的客观存在,这种认识论就从根本上否决了实证研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切性,并指出了社会研究的另一个方向,即任何对“社会真实”的研究,必需基于生活其间的人们的主观经验。

在这种认识论下,质性研究便无法排除研究者涉入的影响,而且意义与互动因人而异,因此研究只能是了解,不能控制实验或验证测试,更不能被复制。

另外,质性研究认为企图分析并解释因果关系应该是自然科学范畴内的事,因为不同的事件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人的行为又是针对其个人意义而反应的,因此,人的行为不那么容易被预测。

还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如个人心理动机、决策过程、或其他细密问题,均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得清的,所以问卷调查在质性研究中并不适宜。

质性研究还反对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研究,认为研究不是照菜单煮菜,没有弹性。

概括起来,质性研究有以下特性:⑴透过被研究者的视角看待社会,只有掌握被研究者个人的解释,才能明了其行事的动机。

但并不意味可以否决研究者“二度建构”的可能;⑵研究过程的情景描述被纳入研究中,场景描述能够提供深层发现;⑶将研究对象放置在其发生的背景和脉络之中,以对事件的始末做通盘的了解;⑷质性研究具有弹性,任何先入为主的或不适当的解释架构都应当避免,它采用开放或非结构方式;⑸质性研究的资料整理主要依赖分析归纳。

在理论形成方面,Glaser和Strauss的扎根理论提供了分析、描述及分类的方向。

(二)扎根理论的渊起和理论背景一般的质性研究不同的是,扎根理论强调明确的“社会学需要建构理论”的目标。

在扎根理论被提出之前,社会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理论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严重脱节的现象。

这种两极化(即宏观理论与与贴近现实的经验性研究)加剧了理论与资料间的裂隙。

扎根理论的创始人Glaser和Strauss声称其主张就是为了“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尴尬的鸿沟”⑷。

事实上,他们所做的,正是弥补了质性研究过去只偏重经验的传授与技巧的训练,提供了一套明确有系统的策略,以帮助研究者思考、分析整理资料,挖掘并建立理论。

除此而外,Strauss还提出从文学的视角、戏剧的视角以及流行文化的视角扩展和解释社会理论⑸。

扎根理论严格遵循归纳与演绎并用的推理、比较、假设检验与理论建立等科学原则,但这并不是说,它无任何弹性可言,事实上,在遵守科学原则的基础上,为求研究过程能反映社会现象,研究者视环境作出适宜的决策,如样本数量、理论性抽样等。

扎根理论是一个一面搜集资料,一面检验假设的连续循环过程,研究过程中蕴涵着检验的步骤。

从搜集到的第一份资料开始,研究者进行比较以刺激思考,以使全面而扼要地抓住所研究现象的主要特质。

实用主义(pragmatism)对扎根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以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理论永远是暂时的,可以积累大量资料修正前一个扎根理论。

理论是一种功用性的工具,它被用来烛照社会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环境、解决困境,因此,理论没有什么神秘或神圣可言,它一直受到来自下一个理论的挑战或修正。

在方法上,实用主义运用的是分解和综合的方法。

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分解与综合不断循环的过程:登录,即将所观察或访问到的资料逐字逐行分解,而撰写、整理备忘录时,则是一种综合回归的工作。

这个过程也就是先将资料打破、揉碎,再整合在一起,综合出有条理、有逻辑关系的报告的过程。

在实用主义影响下,扎根理论的研究题目来源多是日常生活,研究成果也回归日常生活,而非理论检验或在理论引导下的假设检验。

扎根理论具有显著的实用性格。

从Strauss研究生涯中也能看到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杜威的实用主义对他影响颇大。

在众多的研究途径中,他最倾向的理论是实践性的,“选取有用忽略其余的”。

Strauss说“传统就象一所要拍卖的房子,仅仅取决于你的出价”⑹。

象征互动论是芝加哥学派对社会科学最重要的贡献,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布鲁默(H. Blumer)指出,人们展现行为的基础是他们赋予物体和情境的意义。

意义是人们在互动中衍生出来的,而且这个意义在互动的诠释过程中会进一步得到转化⑺。

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多面向的⑻。

受象征互动论的影响,扎根理论在理论定位上秉持开放的态度,建构理论本身是一个过程,理论是暂时的,有待修正的。

在纷繁复杂、不断萌生的社会现象中,扎根理论的主旨不是了解单一的所谓因果关系的社会现象,而是将社会现象纳入一个多组、多变量彼此互相影响的分析框架中,反映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扎根理论同样主张以被研究者的视角看世界,这同样也是象征互动论中意义与行动源自社会情景的视角所决定的。

扎根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映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经验间的联系,以进一步掌握社会过程的实质。

基于此,研究者便掌握了内涵不同、但蕴涵相同社会过程或显要素质的社会现象,可由对少数特例了解到一般的原则的概括。

除了科学的逻辑、实用主义和象征互动论等理论渊源外,扎根理论还从工作社会学中汲取了养份。

工作社会学的一个主要观察重点是工作者与他/她的工作之间的互动。

的确,Strauss承袭芝加哥社会学的研究工作的传统,将建立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发展中的工作。

Star.S.L.回忆其导师Strauss时提到,跟随Strauss学习扎根理论历时40周,每周课程中都会借助于学生搜集的田野笔记、备忘录、或论文或章节的草稿,而且Strauss的富有特点的教学或工作方式之一便是与学生们一起通过谈话探讨各类问题(Star.S.L.,1997)。

在“工作”的意义下进行研究,或者说带者工作去进行研究,可以将研究活动与个人的社会经验背景联系起来。

如此,研究活动与研究者之间没有了疏离,还能在工作中揉进个人的经验、背景和学术训练。

因此,工作社会学的视野有利于培养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研究触觉,研究活动的正式开展并非始于系统的观察或访问,而是在平时生活中就已经开始一些非正式的比较、思考等。

因此,Glasser和Strauss主张扎根法是研究者利用个人所有的——包括理论训练、实际的经验和个人的背景,以产生“理论性的触觉”(theoretical sensitivity),借此去注意、了解社会现象,再经过研究的程序,使之成为扎根理论的一部分⑼。

我们看到,扎根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在理论研究与经验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其严格的科学逻辑原则、开放的理论思考、研究多组、多变量复杂关系的视野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研究过程,都为定性研究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

(三)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扎根理论的具体操作指分析资料的技巧和步骤,一般由登录、建构“范畴”、建构备忘录和为备忘录排序四部分组成。

⒈登录。

登录是扎根法将资料转化为概念的第一步。

在研究初期将所搜集到的资料转化为文字后,登录的目的就是借助于对文字逐字逐句的分解,以指认研究者感兴趣且在研究情境中重要、突出、屡次出现的社会现象。

登录对后续分析的益处如Glasser 和Strauss指出的,“在逐字逐句的密集分析之下,研究者被迫慢下来,在花费资源搜集资料之前,学习先思考,对有趣的现象作比较,以凸现其特征,因而也可能预想到各种或要去抽样了解的状况”⑽。

作为质性研究策略,扎根理论案例的多少有赖于研究者的判断,而不是像量的研究为了统计分析而在样本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

当然,这里的案例数不是指其绝对数,而是以案例与理论间的关系为依据。

案例数可以很少甚至仅发生一次。

一般而言,研究对象应是一些经常出现并富有研究潜力的现象。

从理论上讲,案例数应该达到某种程度的“多”才足以构成研究者分析的对象,但是,究竟多少才是“多”呢?并没有一个标准或现成的答案,靠研究者在具体的研究情境中去判断,也因此带给研究很大的弹性空间。

之后,研究者可以假设一些关系留待未来的检验,这些关系实际上与研究者的观察与访问对象有关。

这一阶段的研究对研究者的理论、常识、经验、想象力都是考验,愈具有以上能力的研究者愈能根据已搜集到的仅有的一点文字资料分析而想象到各种状况。

这个前期工作准备得愈完备,愈有助于提升后续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假设一经确定,便成为研究者寻找资料的线索或方向,甚至成为访问的访谈大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